自动驾驶
搜索文档
汽车早报|东风汽车固态电池预计明年9月量产上车 日产和本田正在治谈在美国联合开发产品
新浪财经· 2025-11-14 08:37
据东风本田消息,11月13日,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与腾讯智慧出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 数智化营销、大数据与AI应用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创2年来单月最高出口纪录 11月13日,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0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口超3.5万辆,创2年来单月最高出口纪 录,特斯拉Model Y车型出口量同比大幅增长214%。特斯拉中国有关人士介绍,每个季度初,上海超级 工厂大量新车发往欧洲、亚太等其他地区。 东风日产首款插混轿车N6开启预售 工信部:促进动力电池在相关领域扩大应用,支持换电模式创新和车网互动试点 11月12日至13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省宜宾市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 斌出席并致辞。辛国斌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各方协同,持续推动动力电池产业 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战略引领,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扩 大应用场景,促进动力电池在相关领域扩大应用,支持换电模式创新和车网互动试点。三是健全治理体 系,完善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暂行办法。四是拓宽合作空间,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 境。 东风 ...
端到端和VLA的岗位,三年经验月薪到70k了
自动驾驶之心· 2025-11-14 08:04
行业人才需求 - 主机厂和供应商对端到端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技术人才需求旺盛[1] - 招聘网站上3-5年经验的专家岗位月薪高达70k[1] 技术发展趋势 - 自动驾驶技术正从模块化量产算法向端到端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发展[1] - 核心算法涉及BEV感知、视觉语言模型、扩散模型、强化学习和世界模型等前沿领域[1] 课程内容设置 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与大模型实战课程 - 课程涵盖视觉语言模型作为自动驾驶解释器、模块化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一体化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和推理增强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三大领域[2] - 配套理论基础包括视觉/语言/动作三大模块、强化学习和扩散模型等内容[2] - 设置大作业章节指导学员从零搭建自己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和数据集[2] 端到端与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自动驾驶课程 - 重点讲解一段式/两段式端到端自动驾驶算法的重点内容和理论基础[11] - 详细解析BEV感知、大语言模型、扩散模型和强化学习技术[11] - 设置两大实战项目:基于扩散模型的规划器和基于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的ORION算法[11] 师资团队构成 - 教师团队来自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和国内顶级主机厂[7][10][13] - 团队成员在ICCV、IROS、EMNLP等国际顶级会议发表多篇论文[7][10][13] - 具备丰富的自动驾驶感知、大模型框架工具开发和算法量产交付经验[7][10][13] 学员入学要求 - 需要自备GPU设备,推荐算力在4090及以上[14] - 要求具备自动驾驶领域基础知识和Transformer大模型、强化学习、BEV感知等技术概念[15] - 需要概率论、线性代数基础和Python、PyTorch编程能力[15]
阿里启动“千问”项目,全面对标ChatGPT; 京东物流三季度总收入551亿元|未来商业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4 08:00
滴滴自动驾驶出海合作 - 滴滴自动驾驶与阿布扎比投资办公室达成战略合作 加入当地智能和自动驾驶汽车产业集群 合作领域包括自动驾驶技术应用、AI人才培养和生态建设 [1] - 合作旨在支持阿布扎比建设智慧出行和可持续交通生态 并计划将合作拓展至更广泛的中东地区 [1] - 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合作的新一代自动驾驶车计划于年底交付 该车型具备全球化适配能力 [1] 京东物流第三季度业绩 - 京东物流第三季度总收入为551亿元 同比增长24.1% [2] - 公司第三季度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0.2亿元 [2] - 包含快递、快运等在内的来自其他客户的收入为249亿元 [2] - 公司首席执行官发生变更 胡伟辞任 王振辉被委任为新任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及授权代表 [2] 阿里巴巴AI项目启动 - 阿里巴巴秘密启动“千问”项目 基于Qwen模型打造个人AI助手App 全面对标ChatGPT [3] - 公司已抽调上百名工程师进行专项开发 并在杭州总部设置两层专属办公区域 [3] - 面向全球市场的国际版千问App也在同步研发 计划借助Qwen模型的海外影响力与ChatGPT争夺海外用户 [3] 菜鸟网络仓配服务进展 - 菜鸟服务淘宝闪购的仓配“小时达”业务已覆盖全国12个重点城市 包括杭州、上海、南京等 [4] - 以杭州为例 通过“大仓+小仓”的多层次仓网布局 仓库直连派送站 配送时效提升50%以上 [4]
让出行更安全更轻松(汽车产业链上看创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4 06:5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实现整体性进步,一批企业在驾驶辅助系统技术竞赛中凭借扎实技术储备走向大众视野,让出行更安全、更轻松 [5] 禾赛科技(激光雷达领域) - 公司专注于激光雷达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发射和接收激光来精确测量距离,在夜间或异形障碍物场景中作用显著 [6] - 2017年推出中国第一款量产车载激光雷达Pandar40,至今已成功发布4代自研芯片,推动产品价格从几十万元一台降至千元级,实现超99%的降本 [7][8] - 拥有全自动化生产线麦克斯韦智造中心,每10秒下线一台激光雷达,核心工序自动化率100%,并通过实验室进行高温、机械冲击等极端测试确保产品稳定性 [8][9] - 目前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冠军,产品搭载于国内多款热销车型,并与欧洲顶级主机厂达成多年独家合作,同时牵头编制国内技术标准 [9] 地平线(智能驾驶芯片领域) - 公司选择研发“软硬结合”的专用计算芯片,认为智能未来在边缘设备而非云端,汽车是第一个走进日常生活的智能机器人形态 [10] - 2019年发布中国第一颗规模化量产的车载智能计算芯片“征程2”,补齐国内自动驾驶产业生态关键环节,车规级处理器从研发到量产部署周期长达数年至数年 [13] - 出货量达1000万套,获400多款车型定点,量产200+车型,成为中国市场智能驾驶量产速度最快、合作最广的企业,年均研发投入超30亿元 [14] 卓驭科技(驾驶辅助系统领域) - 公司为燃油车量身定制驾驶辅助系统,主张“油电同智”,认为当前市场约半数燃油车用户的智能化需求值得重视 [15] - 源自大疆2016年的10人研发团队,底层技术与无人机感知、决策、控制逻辑相通,现已发展为近3000人的独立公司 [15] - 通过1400多天参数优化和超10万公里参数精调,攻克燃油车复杂工况下的精准控制难题,产品适用于高速、城市、泊车等多场景 [16] - 合作车企达10家,量产车型超30款,覆盖大众、红旗等品牌,并着力破解“人机共驾”痛点,通过端到端架构提升驾驶舒适感和安全性 [16][18]
特斯拉AI高管称:2026年将是员工最艰难的一年
华尔街见闻· 2025-11-14 05:07
公司核心目标与时间表 - 特斯拉AI软件副总裁警告员工2026年将是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年,要求员工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投入工作以实现公司目标[1] - 公司计划在2025年底前于8至10个大都市区域运营Robotaxi服务,并部署超过10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2] - 特斯拉计划在2026年底开始生产Optimus人形机器人,但产能爬坡至年产100万台需要时间[2] - 股东批准的CEO薪酬方案包含关键指标:在公共道路上部署100万辆Robotaxi以及生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2] 组织架构与工作文化 - Autopilot和Optimus团队在同一办公空间工作,但与其他工程师基本隔离,组织架构对外保密[3] - Autopilot团队作为最高优先级项目之一,以工作时间长而闻名,并保持每周与CEO开会的传统[3] - Optimus团队在副总裁离职后由AI软件副总裁接管,重心转向更依赖摄像头的技术路线,并同样保持每周与CEO会面,会议有时持续到午夜[3] 战略背景与影响 - 公司设定的激进时间表与CEO薪酬方案的完成情况直接相关,该方案可能使其成为全球首位万亿富翁[1] - 薪酬方案在行业内并不常见,但被认为是让CEO保持对公司专注的关键[2] - CEO曾表示需要更多公司股份以保持"强大影响力",才放心打造"机器人大军"[3]
万马科技与百度合作升级 拓展自动驾驶运营生态
证券时报· 2025-11-14 01:48
目前,优咔科技已从一家车联网技术服务商成长为软硬件融合的高阶网联方案供应商,本次战略合作则 有望进一步强化优咔科技在高阶网联领域的龙头地位。高附加值的软硬件融合Robotaxi高阶网联服务, 将构建新的业务增长路径,为车辆智能网联业务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下一阶段,双方将共同构建"车路云一体化"生态运营布局,聚焦全球Robotaxi生态运营,探索"服务+技 术"出海模式,同步推进国内多城市示范运营与海外市场拓展,助力自动驾驶"中国方案"走向全球,加 快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出海与服务全球落地进程。 此次合作升级正值全球Robotaxi商业化落地、全球化拓展的关键阶段。在政策层面,我国正加快推进20 个"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超3.5万公里,《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 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为自动驾驶商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市场层面,摩根士丹利将自动驾驶列为决定汽车产业链未来的"3A"机遇之一,预计将撬动2万亿—3万 亿美元新增市值空间。据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预测,到2030年,我国"车路云一体化"相关产业总 产值增量将达2.58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超28%。 11月13日, ...
禾赛科技(A20721):关注Robotics lidar新领域新应用
华泰证券· 2025-11-13 21:53
投资评级与核心观点 - 报告对禾赛科技维持“买入”投资评级,目标价为30.72美元 [1] - 报告核心观点是看好公司在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机器人领域产品的持续高速增长潜力,以及其在光芯片领域的技术壁垒所带来的稳定毛利率水平 [1]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表现强劲,营业收入为人民币7.95亿元,同比增长47.5%,环比增长12.6% [1] - 公司预计第四季度激光雷达出货量将超过60万台,营业收入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 [1] 第三季度财务业绩 - 2025年第三季度GAAP净利润为人民币2.56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环比大幅增长481% [1] - 2025年第三季度Non-GAAP净利润为人民币2.877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环比增长292% [1] - 第三季度毛利率为42.1%,同比小幅下降5.6个百分点,环比基本持平,微降0.4个百分点 [1] ADAS业务进展 - 第三季度ADAS激光雷达出货量为380,759台,同比增长193.1%,环比增长25.4% [2] - 增长动力来自小米、零跑、比亚迪等多个国内核心OEM客户的需求放量 [2] - 公司已与前两大核心客户签订2026年的独家供应商协议 [2] - 公司与一家Top3新势力造车客户签署L3级激光雷达订单,预计2026年下半年开始供应,公司可能成为国内首个供应L3级别激光雷达的供应商 [2] - 预计未来L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型将推动单车激光雷达的价值提升至500-1000美元 [2] 机器人业务与新应用领域 - 第三季度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为60,639台,同比大幅增长1311.9% [3] - 机器人市场的潜力正快速增长,成为公司成长的重要动力 [3] - 公司已成为多个全球Robovehicle和Robot项目的供应商 [3] - 机器人领域的机械旋转雷达因受客户青睐而保持较高毛利率 [3] - 公司预计到2026年机器人业务的出货量将实现翻倍增长,且该领域的长期市场潜力可能超过乘用车领域 [3] - 公司正探索将激光雷达感知能力应用到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更多商业场景,未来有望成为完整的感知与AI解决方案提供商 [3] 财务预测与估值 - 报告维持对公司2025/2026/2027年出货量141万颗/216万颗/295万颗的预测 [4] - 报告维持对公司2025/2026/2027年收入预测为人民币32.7亿元/47.3亿元/63.9亿元 [4] - 报告维持对公司2025/2026/2027年净利润预测为人民币3.0亿元/7.1亿元/11.0亿元 [4] - 目标价30.72美元是基于2026年7.2倍市销率得出,该估值较可比公司一致预期均值5.5倍市销率有30%的溢价 [4] - 截至2025年11月11日,公司收盘价为20.78美元,市值为32.45亿美元 [7] 历史与预测财务数据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20.77亿元,同比增长10.66% [10] - 预测2025年营业收入为人民币32.74亿元,同比增长57.60% [10] - 公司2024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人民币-1.0238亿元 [10] - 预测2025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人民币2.9512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10] - 预测2025年每股收益为人民币1.89元,2026年为4.56元,2027年为7.04元 [10] - 预测净资产收益率将从2025年的7.23%提升至2027年的20.02% [10]
百度越过临界点,开启价值重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21:43
公司战略转型与市场估值逻辑迁移 - 公司已完成内核重构,AI战略已系统性内化为业务核心能力,市场估值逻辑正经历深刻迁移,从“搜索引擎”旧叙事转向“AI平台”新共识[2][3] - 公司是AI领域最早布局、全栈押注并率先完成AI变革业务的平台型公司,其技术能力已越过临界点,从内部重构走向外部赋能[3] - 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技术长跑迎来从“智能涌现”到“效果涌现”的历史性转折,估值逻辑从互联网公司彻底切换为AI平台[4] 全栈AI技术基座与硬核壁垒 - 公司构建了难以短期复制的全栈AI技术体系,底层为自研昆仑芯系列芯片,新一代昆仑芯M100(2026年上市)和M300(2027年上市)及天池超节点产品将于未来几年按年推出[6][7] - 芯片之上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框架飞桨平台,承担“AI操作系统”角色,模型层核心载体文心大模型5.0在40余项权威基准评测中语言与多模态理解能力与全球顶尖模型持平[8] - 全栈自研模式使AI架构各环节深度协同优化,保证了技术领先性和快速市场响应能力,昆仑芯已在招商银行、国家电网等央企及多所高校实现规模化部署[7][8] AI能力商业化落地:内生增长与外溢效应 - AI能力落地分为对内重构现有业务和对外赋能产业伙伴两个层面,AI搜索月活跃用户规模达3.82亿,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国内行业榜首,日均生成AIGC内容量突破千万[10] - 百度智能云成为65%央企、100%系统重要性银行及800+金融机构等的共同选择,是AI能力外溢的主要载体[11] - 伐谋智能体、数字人、文心快码等AI解决方案在交通治理、金融风控、能源平台等实体经济领域解决效率与优化问题,AI从成本转化为生产力[12][13][14] 自动驾驶与出海业务的增长潜力 - 自动驾驶业务“萝卜快跑”每周全无人订单数超25万,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1700万,成为全球第一,全无人驾驶里程突破1.4亿公里,服务覆盖全球22座城市[15] - 自动驾驶采用“技术研发+商业化运营+生态合作”模式,与Uber、Lyft等全球出行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国产自动驾驶技术出海标杆[15] - 其他AI产品如秒哒海外版“MeDo”、慧播星数字人正加速出海,计划拓展至美国、东南亚市场及Shopee、Lazada等主流平台[15] 市场表现与机构认可 - 公司港股股价三个月内上涨50.61%,美股股价今年以来飙升59.6%,多家机构基于对AI和云计算业务的收入展望上调其评级至“买入”[5] - 德意志银行等机构认为云计算、Robotaxi、AI搜索和AI芯片业务正成为公司未来收入的主要引擎,市场信心源于其十年构建的AI基础设施[5][6]
百度越过临界点,开启价值重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21:30
文章核心观点 - 百度股价的强劲上涨并非简单反弹,而是一场迟到的价值重估,标志着公司已完成从互联网公司到AI平台的内核重构和估值逻辑切换[1][3] - 公司通过十余年全栈AI布局,技术能力已越过临界点,从内部重构走向外部赋能,进入从“智能涌现”到“效果涌现”的历史性转折阶段[3][4][15] - 市场对公司的价值重估基于业务基本面的根本变化,核心逻辑在于技术壁垒的不可复制性、商业化的加速落地以及长期战略的坚定性[15][16] 全栈AI基座与技术壁垒 - 公司构建了难以被短期复制的全栈AI技术体系,底层为自研昆仑芯系列芯片,新一代昆仑芯M100和M300将分别于2026年和2027年上市,天池超节点产品将于明年上市[6][7][10] - 飞桨深度学习平台作为“AI操作系统”支撑模型开发,模型层核心文心大模型5.0在40余项权威基准评测中语言与多模态理解能力与全球顶尖模型持平,达到全球领先水平[11] - 全栈自研模式使AI架构各环节深度协同优化,昆仑芯已在招商银行、国家电网等央企及多所高校实现规模化部署[10][11] AI能力商业化落地 - AI对内重构核心业务,百度AI搜索月活跃用户规模达3.82亿,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国内行业榜首,日均生成AIGC内容量突破千万[12][13] - 对外赋能产业伙伴,百度智能云成为65%央企、100%系统重要性银行及800+金融机构等的共同选择[13] - 伐谋智能体在交通治理、银行风控等实体经济场景解决效率与优化问题,AI能力被内化为生产力[14] 自动驾驶与出海布局 - 萝卜快跑全无人订单数每周超25万,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1700万,成为全球第一,全无人驾驶里程突破1.4亿公里,服务覆盖全球22座城市[14][15] - 自动驾驶业务与Uber、Lyft等全球出行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国产自动驾驶技术出海标杆[15] - 其他AI产品加速出海,秒哒海外版“MeDo”亮相,慧播星数字人已落地巴西市场并计划拓展至美国、东南亚[15] 市场表现与机构观点 - 公司港股股价三个月内上涨50.61%,美股股价今年以来飙升59.6%,多家机构基于AI和云计算业务收入展望上调评级至“买入”[6] - 德意志银行等机构认为公司未来收入主要引擎已转变为云计算、Robotaxi、AI搜索和AI芯片业务[6]
独家对话小马智行CEO彭军、CFO王皓俊:复盘Robotaxi的10年路
华尔街见闻· 2025-11-13 21:25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正迎来商业化的加速时刻。 11月6日,"Robotaxi双子星"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一同登陆港交所,完成"美+港"的双重上市,为 Robotaxi车队扩张补充了充足的弹药。 小鹏宣布将在2026年正式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并与高德达成全球生态合作; 哈啰Robotaxi计划于2026年实现小批量量产,预计在2027年依托合作车企的产能支持,部署超过5万辆 自动驾驶车辆。 Robotaxi正驶入"中国时刻"。汇丰预计,行业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将迎来扩张潮,中国Robotaxi车 队规模将在此期间增长10倍。 站在大规模商业化前夕的节点,Robotaxi的落地路径、如何估值、行业竞争的未来、自动驾驶公司的定 位,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作为这个行业的重度参与者,小马智行自成立之日起便以L4技术路线瞄准Robotaxi的未来,尽管经历了 融资寒冬等一系列坎坷,创始团队却始终坚持着对自动驾驶的信仰。 11月6日上市当日,华尔街见闻·信风在港交所附近与小马智行创始人兼CEO彭军、联合创始人兼CFO王 皓俊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期间,王皓俊向我们回忆起五源资本第一次试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