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

搜索文档
业绩不振,张裕出售法国白兰地公司“回血”
贝壳财经· 2025-06-12 20:34
资产出售 - 公司以480万欧元出售法国富郎多公司100%股权及相关不动产,其中股权作价260万欧元,不动产作价220万欧元 [1][3] - 法国富郎多公司2024年营收134.9万欧元,净利润亏损2.39万欧元,评估值388万欧元(剔除存货及营运资金后为261.5万欧元) [3] - 公司2013年以357.5万欧元收购法国富郎多公司,目的是获取干邑资源并提升白兰地竞争力 [4] - 出售目的是回笼资金并专注国内高端白兰地品牌"可雅"发展 [5] - 此前公司还以2.21亿元出售莱州朱桥葡萄基地,预计实现年度收益1亿元 [6]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32.77亿元(同比降25.26%),净利润3.05亿元(同比降42.68%),创2005年以来新低 [1][6] - 白兰地业务营收7.4亿元(同比降35.8%),销量从2018年高峰39315吨降至20450吨 [9] - 葡萄酒销量从2018年高峰112600吨降至57652吨 [9] - 公司2011年巅峰期营收60.28亿元,净利润19.07亿元,但2013-2024年营收长期低于50亿元 [8] 业绩下滑原因 - 外因:葡萄酒消费形势"断崖式"不友好、消费场景萎缩、渠道推动力减弱 [1][7] - 内因:产品创新不足、渠道创新不足、营销作为有限 [1][7] - 行业背景:白酒价格倒挂导致经销商压力传导至葡萄酒 [7] 未来战略 - 2025年营收目标不低于34亿元,重点突破12个城市的龙谕酒庄市场和13个解百纳中高档酒市场 [10] - 白兰地聚焦山东、广东市场,已与上海营销公司合作 [10] - 计划推出低酒精度产品、干白产品,开发小葡、起泡酒、草本葡萄酒等创新品类 [2][10] - 商务部对欧盟白兰地反倾销措施可能利好本土品牌 [10]
员工“万字离职帖”再起涟漪 马云近两年内网3次发声:阿里焦虑仍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2 20:34
阿里巴巴内部反思与变革 - 原钉钉产研负责人元安在离职长文中指出阿里巴巴自2017年起"外露疲态",表现为整体大势降温、外部收购失败及内部创新少有成功 [1] - 马云罕见三次在内网发声,承认公司存在问题并表达变革决心,称"阿里会变会改",强调AI电商时代的机会与挑战 [5][6] - 阿里高管蔡崇信公开承认"阿里落后了",因忘记真正客户需求导致自食其果 [7] - 公司启动"1+6+N"组织变革但后续调整策略,撤回菜鸟上市申请并暂缓盒马IPO [8] - 管理层提出"重新创业"理念,打通内网转岗机制,复刻"湖畔小屋"以唤醒创业精神 [9][10] 战略调整与业务聚焦 - 阿里持续清理非核心资产,以131亿港元出售高鑫零售78.7%股权,74亿元出售银泰99%股权 [11] - 成立电商事业群整合国内外业务,形成AI+云、电商、互联网平台三大发展阵型 [12] - 2024财年阿里云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18%,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季度三位数增长 [12] - 公司明确聚焦电商与AI+云核心业务,计划塑造科技驱动的第二增长曲线 [12] 互联网行业普遍问题 - 多家互联网大厂面临"大公司病",京东刘强东抨击内部"躺平"现象并大幅涨薪激励采销 [13] - 字节跳动公开8项"大公司病"并提出改进方案,CEO梁汝波强调"逃逸平庸的重力" [13] - 行业普遍存在创新乏力问题,企业倾向短期见效的"降本增效"而忽视创新环境构建 [14][15] - 专家指出企业需在管理效率与创新环境间平衡,建议提高员工宽松度并保持基层沟通 [15]
车企们打得越凶,越能理解“华为不造车”的含金量
36氪· 2025-06-12 18:11
中国汽车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从价格战转向公关战的激烈竞争阶段 显示行业进入新转折点[1][3] - 当前中国市场前五大车企合计份额不足60% 远低于日本(80%)和德国(70%)的集中度水平[4] - 行业将不可避免走向寡头垄断格局 预计未来3-5年将淘汰大量车企[4][7] 车企生存策略 - 比亚迪凭借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实现成本优势 推动"油电同价"策略冲击竞争对手[7] - 头部车企账期普遍延长至180天 远超外资车企60天水平 北汽蓝谷2024年账期达247天[10][11] - 生存关键取决于核心技术或成本控制能力 供应链企业面临巨大压力[7][12] 电动化转型进程 - 比亚迪已完成全品类新能源产品布局 覆盖A级车到MPV市场[13] - 传统车企如吉利 长城面临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12][13] - 新势力车企凭借灵活机制建立差异化定位 但产品线相对单一[13] 华为战略选择启示 - 华为车BU 2024上半年净利润率达21.38% 远高于整车企业3-5%水平[19] - 选择HI合作模式已覆盖20多家车企 深度合作占比接近50%[23] - 避免直接造车使其成为车企理想合作伙伴 尤其在智能驾驶领域[21][22] 行业最新动态 - 一汽 东风等五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缩短至60天以内[24] - 行业开始从恶性竞争转向技术突破 供应链关系逐步改善[26] - 账期统一将加速淘汰弱势车企 推动市场集中度提升[27]
泰祥股份(301192) - 2025年6月12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12 17:08
业绩展望与目标 - 公司对2025年发展有信心,将围绕新产品、新市场开展工作以确保完成全年经营计划目标 [1] - 股权激励设置的净利润目标值具有挑战性,但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业绩预测或承诺 [2] 市场竞争策略 - 通过技术创新与降本增效双轮驱动应对市场竞争 [2] - 积极开发新产品,坚持专业化战略,推动产品技术工艺迭代升级 [2] - 结合行业趋势和客户需求,提升技术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同时提供优质产品 [2] - 通过募投项目加大生产研发投入,提高整体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 市场拓展 - 积极拓展市场,关注国际环境变化以应对行业变动 [2] - 加快新产品布局,提升核心技术产品市场竞争力 [2] 信息披露 - 严格按照信息披露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 [2] - 未出现未公开重大信息泄露情况 [2]
降本增效培训咨询姜上泉老师:研发如何打造出“好卖”的产品?
搜狐财经· 2025-06-12 10:15
研发立项乱象 - 许多企业研发立项缺乏系统性评估,如同"即兴创作",销售部门提出需求后研发团队立即响应[1] - 资源浪费严重,80%的产品成本在设计阶段就已锁定,盲目立项加剧无效投入[1] - 研发与市场脱节,产品功能过剩或偏离真实需求,如"会唱歌的拖鞋"这类伪需求[1] - 80%的库存问题源于设计决策而非生产或供应链环节[1] 精准立项核心原则 - 研发立项需围绕"必要性、可行性、通用性"三性评估,确保产品"好卖"且"好做"[3] 必要性评估 - 需从"技术思维"转向市场思维,关注产品是否解决真实痛点及市场买单意愿[4] - 市场可行性分析应通过SWOT、用户调研明确需求,避免"伪创新"[4] - 华为、本田等企业要求研发立项需提供100页企划书,确保商业逻辑清晰[4] 可行性评估 - 需评估企业是否具备技术、供应链及资金能力[5] - 技术可行性分析需评估工艺、设备匹配度,如车床加工精度与成本关系[5] - 制造可行性分析需避免"设计过度",如安全系数过高导致加工费用飙升[5] - 可采用VE价值工程识别可优化设计环节,QFD质量机能展开将客户需求转化为技术参数[5] 通用性设计 - 通用性不等于产品功能泛化,而是供应链与生产标准化[7] - 标准化设计可减少新图纸数量,华为要求60%采用现有模块[7] - 模组化/平台化设计可显著降本,如中联重科通过CBB模块化设计成本削减超50%[7] - 研发需懂工艺,某企业研发人员工艺考试及格率不足30%[7] 可行性评估工具与方法 - 市场分析工具:SWOT分析、用户调研,可避免非标零件过度设计等"质量过剩"问题[8] - 技术验证工具:原型测试、技术路线图,如评估"免洗衣服"技术可实现性[8] - 成本效益工具:ROI计算、边际贡献分析,可实施砍掉低毛利产品的"杀贫济富"策略[8] - 风险评估工具:FMEA失效模式分析,可预测技术瓶颈对项目进度的影响[8] - 资源匹配工具:人力/设备/供应链审计,确保新材料采购周期不拖累项目[8] 转型路径 - 建立跨部门评审机制,研发、市场、财务组成立项委员会,采用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8] - 数据驱动决策,通过BI系统分析历史项目成功率优化立项标准[8] - 考核导向变革,不考核图纸数量而是技术突破带来的盈利[8]
落实“60天账期”,供应商活得好车企才有未来
南方都市报· 2025-06-12 00:17
政策驱动下的行业合规调整 - 东风汽车、广汽集团、中国一汽、比亚迪等车企集体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响应6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1] - 国企带头、民企跟进,赛力斯、比亚迪等企业通过缩短账期缓解上游中小型供应商资金压力[1] - 新规明确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承兑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上汽集团、北汽集团承诺取消商票结算[3] 行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 1-4月汽车产销同比增长12 9%和10 8%,但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 1%,价格战导致利润与增速不匹配[1] - 16家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平均天数达182天,为国际水平的近两倍,实际回款周期常因承兑汇票延长至一年[1] - 超长账期迫使供应商压缩成本(如缩减质检、更换廉价原料),抑制技术研发投入,加剧资金链断裂风险[2] 产业链生态改善预期 - 缩短账期短期内增加车企现金流压力,但长期可提升供应商周转效率,释放研发潜力,推动技术升级[2] - 东风汽车提出"构建更具韧性和创新活力的产业生态",行业竞争焦点或从价格转向技术突破与效率提升[2] - 集体声明被视为扭转"低价竞争-压榨供应商-生态恶化"恶性循环的起点,需配套执行方案巩固成效[3]
小熊电器20250611
2025-06-11 23:49
纪要涉及的公司 小熊电器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产品结构与品类表现**:厨房小家电是基本面,占收入 60%-70%,养生壶占收入 8%-10%,电饭煲占 6%-7%,一季度前五大单品还有切碎机、电火锅和电热水壶;母婴、生活、个护等细分小家电占 30%左右,母婴品类增速快,一季度增长达四五十倍,毛利率高于传统厨小电 5-8 个百分点,洗衣机品类增速亮眼 [2][3][8] - **降本增效举措**:严格管控销售费用,尤其是抖音渠道,优化组织架构,提升各渠道及事业部运营效率,如整合厨房类事业部,成立新兴产品事业部和海外事业部 [2][5] - **市场策略与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份额低但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类,重视海外市场;国内渠道重心在线上,淘宝和京东表现良好,抖音生态从流量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通过外延并购提升 ROE,大批量筛选标的,战略重视程度高 [2][3][7][13][18] - **政策影响**:国补政策对直接参与收入体量影响小,有助于缓和竞争格局,阶段性暂停可能引发价格战;消费者倾向高单价产品领补贴,公司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均价和毛利 [3][9][20] - **海外市场情况**:中期海外市场保持双位数以上增长,年初加征关税影响不大,对美市场影响相对较小;收购标的对美出口窗口约占集团收入体量 5-6%,订单受关税影响后开始回归,但客户仍在观望 [2][10][12] - **数字化建设成效**:提升工作效率,在电商运营和收购罗曼中发挥作用,提高了罗曼整体效率和财务计算水平 [3][14][15] - **价格与毛利趋势**:补贴政策使竞争环境缓和,价格环比在四季度和一季度上升,回到去年一季度水平,全年趋势暂未明确,二季度淡旺季切换应看同比数据 [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罗曼经营情况**:收购后扭亏为盈,去年 8 - 12 月并表收入约 3 亿元,利润约 5000 万元,今年因业务海外占比高且受政策影响,增长目标可能调整 [16] - **IP 产品情况**:一两年前推出 IP 引流产品效果一般,目前暂未有新动作,但仍在探讨合适年龄段尝试 [21] - **行业增速原因**:2020 - 2021 年疫情后进入更新换代周期,品类和功能创新推动市场需求,消费补贴直接拉动作用较小 [24] - **产品迭代计划**:继续关注厨小电领域,除空气炸锅外无其他新品类爆发潜力,将在生活、母婴和个人护理类方向突破,与头部企业错位竞争 [25] - **宠物和户外市场**:考虑切入,2023 年底开始布局宠物用品,目前规模小,未来继续探索 [26] - **IP 合作情况**:曾与迪士尼小马宝莉、日本艺术家宫西达也作品合作,通过买断制在家电上印刷 IP 提升销售 [27]
蔚来调整:减员容易,卖车难
36氪· 2025-06-11 16:40
组织变革与人员调整 - 2023年末公司启动裁员10%的组织变革,但2024年员工总数反而增加1.2万人至4.6万人[1][4] - 2024年前两季度人员流出约1万人,三季度继续调整,乐道品牌并入后减少40%人员[2][5][10] - 推动"基本经营单元(CBU)"管理制度,各业务线自主制定经营目标,研发项目精简,取消效率低的岗位[4][10] 财务表现与经营压力 - 2024年一季度亏损同比扩大至67.5亿元,全年亏损224亿元同比扩大17亿元[1][4] - 汽车收入582.3亿元同比增长近20%,但单车均价降至26.2万元,毛利率跌至10.2%[4][15] - 销售费用157.4亿元同比增长22.2%,研发投入保持130亿元高位[4] 品牌战略与产品表现 - 乐道L60一季度仅交付14781辆,为目标的1/3,原总裁艾铁成离职[1][14] - 主品牌靠降价维持销量,ET5系列2023年销量6.2万辆不及宝马3系14.7万辆[12] - 乐道试点网约车市场引发争议,计划四季度实现月销1万辆目标[14][15] 技术平台与成本优化 - 主品牌切换至NT2.5平台,乐道采用NT3.0平台支持800V架构[14][16] - 自研芯片预计单车成本优化1万元,但零部件通用化率仍低影响毛利率[16][17] - 2021年毛利率曾达20%以上,当时年销量仅9万辆[17] 未来目标与挑战 - 管理层维持四季度盈利目标,计划月销5-5.5万辆(乐道2.5万+主品牌2.5万)[1][14] - 预计四季度研发费降30%以上,销售费率控制在10%以内,毛利率回升至20%[1][15] - 组织变革预计三季度完成90%,人员优化将持续进行[10]
全球top21仪器巨头净利润“缩水”近30亿,2家降幅超7成
仪器信息网· 2025-06-11 15:4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全球科学仪器行业21家上市企业净利润总额198亿元,同比微降[1][2] - 行业平均净利润率从2023年的15.7%下滑至11.6%,反映整体增速放缓[2] - 企业间战略分化加剧,头部企业表现优异而部分企业面临挑战[1][2] 头部企业分析 - 赛默飞以63.38亿美元净利润蝉联榜首,净利润率提升至14.8%,诊断业务增长对冲生物技术部门低迷[5] - 丹纳赫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至39亿美元(同比-18.2%),生物技术板块收入下降为主要拖累[3][5] - 默克净利润31.7亿美元(同比-1.7%),通过新兴市场开拓缓解生命科学板块收缩压力[3][5] 中游企业动态 - 思百吉净利润同比激增60.4%至3.2亿美元,降本增效计划预计未来两年额外贡献5000万英镑收益[4][6] - 赛莱默净利润同比增长46.1%至8.9亿美元,北美市场16%营收增长驱动业绩[3][6] - 安捷伦净利润12.9亿美元(同比+4%),通过系统性降本刷新历史次高纪录[3][6] 盈利效率对比 - 梅特勒-托利多以22.3%净利润率居首,沃特世(21.6%)、阿美特克(19.8%)紧随其后[7][8] - 10家企业净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11.6%,头部企业盈利效率优势显著[7][8] 下行企业困境 - Revvity净利润同比下降61%至2.7亿美元,非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锐减为主要原因[4][9] - Illumina连续两年亏损达12.2亿美元,商誉减值持续拖累业绩[4][9] - 伯乐亏损扩大至18.4亿美元,重组成本与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毛利恶化[4][9] 行业趋势展望 - 新兴市场(拉美/中东/非洲)成为增长引擎,中国市场疲软拖累部分企业[10] - 诊断和电子领域需求坚挺,生物制药设备因投融资环境变化承压[10] - 2025年关注赛默飞利润复苏、丹纳赫1.5亿美元成本节约计划成效等关键指标[5][6][10]
星巴克入华25年首降价,更多调整在路上
经济观察网· 2025-06-10 21:34
店里一位工作人员说,当天早上客流量不错,点非咖产品的消费者明显增多。她预计下午单量提升会更显著,通常早上以咖啡类消费为主,下午则是非咖饮 品的消费高峰。 此次星巴克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非咖系列产品实施降价,最高降幅达6元。调整后,多款饮品价格进入20元区间。星巴克希望以价换量,打开下 午茶市场,并适配下沉市场开店战略。 餐饮连锁专家王冬明指出,咖啡茶饮行业"内卷"已十分严重,星巴克不得不被动卷入竞争。但作为头部品牌需维持形象,因此选择先对非咖啡产品降价,这 是相对体面的价格调整方式。他预判,未来星巴克很可能会对咖啡产品进行降价。 首次产品直降 6月10日是星巴克非咖产品降价的首日,这也是星巴克进入中国25年来首次主动下调产品价格。 早上9点多,北京望京凯德MALL商场尚未正式营业,商场一层的星巴克门店已有不少顾客。工作人员在询问点单需求时,会主动提及非咖产品降价信息, 并帮助顾客累计积分、查看优惠券。 6月10日,星巴克中国门店的价签迎来历史性变化: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三大系列共10款产品集体降价,以大杯规格计算,消费者平均每杯能省下5元。 这是星巴克入华25年来首次直接下调产品价格,打破以往仅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