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
搜索文档
四大水泥龙头这一关键指标均下降 | ESG信披洞察
新浪财经· 2025-10-06 15:44
行业背景与碳排放现状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建材行业是工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 [1] - 水泥行业于今年3月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其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 [1] - 中国是全球水泥制造第一大国,2019年全球水泥产能为37亿吨,中国约占其中60% [1] - 中国水泥协会2025年排名前五的上市公司为海螺水泥、中国建材、华新水泥、天山股份和华润建材科技 [1]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 四家企业2024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范围一和范围二)均有所下滑 [5][6][7] - 海螺水泥排放总量为1.82亿吨二氧化碳,同比下降0.88%,居四家之首 [5] - 中国建材排放总量为1.6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15.3% [6] - 华新水泥排放总量为3062.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约12% [6] - 华润建材科技排放总量为4034.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下降3.4% [7] - 中国建材首次披露范围三排放数据,为5326.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7] 危险废弃物与能源消耗 - 中国建材自产有害固体废弃物产生量1.14万吨,同比上涨38.6%,居四家之首 [10] - 海螺水泥危险废弃物排放量为7849吨,同比上涨48.6% [11] - 华润建材科技和华新水泥的危险废弃物排放量分别为418吨和197.19吨,同比下降5%和9.7% [12] - 四家公司能源消耗总量均有所下跌 [12][13] - 海螺水泥能源消耗为2亿兆瓦时,同比下降2% [13] - 中国建材能源消耗为1.82亿兆瓦时,同比下降20.4% [13] - 华新水泥能源消耗为519.51万吨标煤,同比下降3.4% [13] - 华润建材科技能源消耗为522.2万吨标煤,同比下降2.8% [13] 环保投入与绿色制造 - 2024年中国建材总环保投入金额为19.64亿元 [13] - 海螺水泥开展307个环保技改项目,全年环保技改投入约8.46亿元 [13] - 华新水泥环保技改投入总额为7.07亿元,华润建材科技环保总投入为3.2亿元 [15] - 中国建材的环保投入总额大于另外三家环保投入总和 [15] - 天山股份建成89条替代燃料生产线,替代标煤量76.7万吨,热替代率4.19%,较2023年上升2.60个百分点 [15] - 华新水泥窑头替代燃料热替代率可提高20%,吨熟料标煤减少约10千克 [15] - 海螺水泥提出到2030年替代燃料使用占比达到15%,去年目标进度达13% [15] 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 天山股份实施节能技改156个,全年节电2.04亿千瓦时、标煤1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9.72万吨 [16] - 华润建材科技投入471万元开展设备更新和节能改造,每年可节约电量约349.62万千瓦时,节约电费约174.81万元 [16] - 海螺水泥改进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项目,产出高纯度工业级和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 [16] - 华新水泥实施二/三次风技改优化,改造后二次风温升高40-70℃,吨熟料标煤下降约1kg [16]
中国2035年新NDC目标公布 企业应该做好什么准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17:50
中国2035年NDC核心目标 - 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1] -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1]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36亿千瓦 [1] -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1] -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1] NDC目标的历史演变 - 新目标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下降,覆盖全经济范围及所有温室气体 [3] - 相比2020年NDC目标(单位GDP碳排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比25%),新目标范围更广、力度更大 [3] 能源转型路径与规模 -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需在现有约14亿千瓦基础上新增22亿千瓦,年均新增需超2亿千瓦 [7][8] - 为实现36亿千瓦目标,风、光装机需在现有水平上增加约200% [7][8] - 风电行业年均新增并网装机容量应不低于1亿千瓦 [8] - 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风光装机已突破1690吉瓦,占"十四五"新增装机的80% [7] 电力系统脱碳挑战 - 能源行业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88%,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排放量40%左右 [4] - 电力系统需率先完成脱碳,需改变运行方式,加快储能和虚拟电厂等灵活资源部署 [7] - 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形成适应高比例风电的市场机制 [8] 企业碳管理实践 - 企业需进行碳排放盘点并落实减碳措施,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转型 [2][10] - 滴滴平台构建"长青"碳管理工具,2024年末平台上电动汽车服务里程占比达68%,实现碳减排482万吨 [11] - 滴滴平台注册新能源汽车数量达6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约510万辆 [10] 行业创新与发展重点 - 风电行业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加快开发与利用模式创新 [12] - 需加强风电机组大型化、定制化、智能化开发及海上风电前沿技术研发 [12] - 隆基绿能探索氢能业务等跨界创新,拓宽非电领域减排路径 [11]
腾讯入股碳生万物,后者聚焦碳科技领域
证券时报网· 2025-09-30 11:43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全称为上海碳生万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 [1] - 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以及新兴能源技术研发 [1] - 公司聚焦碳科技与新材料领域创新应用,致力于为化工、能源行业提供清洁技术解决方案 [1] 公司资本变动 - 公司近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广西腾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为股东 [1] - 公司注册资本增加至1419.04万元 [1]
兴业银行昆明分行创新落地“三重挂钩”光伏贷款 支持“三星级双碳机场”低碳发展
新华网· 2025-09-30 09:09
项目贷款详情 - 兴业银行昆明分行成功落地一笔737万元的光伏项目贷款,专项用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1] - 该笔贷款创新性地采用“碳减排+CCER开发+绿证挂钩”模式,将碳减排效益、CCER开发权益及绿证收益相挂钩 [1] -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0.1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0.15万吨 [1] 项目影响与意义 - 该贷款项目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绿色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1] - 项目的成功落地标志着兴业银行昆明分行在绿色金融创新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1] - 该项目为云南省绿色低碳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1] 未来战略规划 - 兴业银行昆明分行未来将继续深化绿色能源与绿色金融创新的融合 [2] - 公司将以“三重挂钩”创新模式为核心,不断拓展绿色金融应用场景并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2] - 公司计划积极赋能云南省“双碳”目标的实现,努力成为区域绿色金融创新的标杆 [2]
3个履约周期成交474亿!碳市场新政释放信号
中国电力报· 2025-09-29 14:10
政策文件发布与市场新阶段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 [1] - 碳市场被明确定义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1] - 这是中国碳市场领域的首份中央文件,释放了政策强化信号 [1] 市场规模与交易数据 - 全国碳市场已完成3个履约周期,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1] - 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1] - 市场覆盖范围自2024年度起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覆盖企业从2000余家增至约3600家 [2] - 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从45亿吨增至80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0%以上 [2] 发电行业参与与减排成效 - 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碳市场的重点行业,积极参与政策设计和实践 [3] - 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均建立碳排放管理内控制度,将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经营活动 [3] - 电力企业履约完成率持续提升,第1周期99.5%,第2周期超99%,第3周期达99.98% [3] - 2018至2024年,电力行业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2.1%,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2% [4] - 煤电企业减排意识提高,供电标准煤耗302.4克/千瓦时,同比增加0.51克/千瓦时,电网线损率4.36%,同比降低0.18个百分点 [4] 配额分配机制演变 - 当前采用强度控制的基准线法免费分配配额,与实际产量挂钩且未设排放上限 [5] - 《意见》明确到2027年对排放总量稳定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推行免费与有偿分配结合,有序提高有偿比例 [5] - 从强度到总量控制、从完全免费到有偿结合,将增强市场约束力并更真实反映减排成本 [6] - 新机制将赋予碳排放配额稀缺性价值,推动企业从被动履约转向主动减排 [7] 碳价趋势与企业成本管理 - 长期来看碳价处于缓慢抬升态势,高碳价信号倒逼发电企业加大减排技术投入 [7] - 配额基准线收紧和碳价上升将增加发电企业履约成本,供需失衡可能加剧企业压力 [8] - 发电企业碳成本尚无法通过容量电价等方式向下游传导,影响企业现金流和投资能力 [8] - 企业短期可采取分阶段低价位采购规避履约期集中采购,长期应开发绿电、绿证、CCER等组合资产 [10] 碳金融市场发展 - 《意见》支持丰富碳金融产品、扩展交易主体,推动碳金融成为绿色低碳发展融资机制 [11] - 碳配额是天然金融产品,发展碳金融市场可帮助企业降低经济风险并完善碳价形成机制 [11] - 全国碳市场换手率从2023年2.0%提升至2024年3.5%,但仍低于欧盟等成熟市场 [11][12] - 欧盟碳市场期货交易量占比81%,期权占18%,现货仅1%,投资公司和信贷机构交易份额达56% [13] - 政策支持碳质押融资、碳回购等工具,帮助企业将碳资产转化为低碳发展资金 [13] 金融机构参与前景 - 国内部分券商已获准以自营资金参与碳市场交易,少数银行通过碳质押间接参与 [14] - 未来金融机构参与范围将拓展至受托资金,银行、证券等或直接参与交易,提供做市报价等服务 [14] - 金融机构参与将提升市场流动性,缓解碳市场潮汐效应,强化价格发现功能 [14]
中金 • 联合研究 | 解读我国最新国家自主贡献:减排力度不降,彰显大国担当
中金点睛· 2025-09-29 09:4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 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风光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36亿千瓦) 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 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12][13] - 新目标意味着达峰后减排力度不减反增 碳强度年均降幅需从过去十年的3.3%提升至5%左右 到2035年碳排放量预计降至102-105亿吨(回归2022年水平)[6][17] - 实现新目标需2026-2035年绿色投资规模36-38万亿元(年均3.6-3.8万亿元) 可拉动GDP年增长1.5-2% 目前年融资规模仅2.5万亿元 绿色金融需持续扩张[6][26] 总量目标与减排路径 - 首次设定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相对总量目标 涵盖非二氧化碳气体(占温室气体总量20.1%)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战略[12][19][20] - 碳强度与总量双控制度衔接:"十五五"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 达峰后以总量控制为主[7][28] - 非二氧化碳气体管控聚焦能源活动(46.44%甲烷排放)、农业活动(41.4%氧化亚氮排放)和工业生产过程 通过协同控制技术提升减排效率[20][24] 行业投资与市场机遇 公用事业 - 新能源装机目标战略预留充足:2025年末累计装机预计18-19亿千瓦 2026-2035年需新增13-18亿千瓦(年均1.3-1.8亿千瓦) 低于"十四五"年均新增规模[8][34] - 结构优化:新能源聚焦大基地和海上风电(经济性优) 煤电/储能/抽水蓄能迎调峰机遇 核电核准高峰后密集投产(2035年发电量占比目标10%)[8][35][36] - 消纳为核心:电气化率预计2035年达35% 政策压实高耗能行业绿电消纳责任 绿氢/绿氨技术拓宽非电应用场景[8][36][37] 电力设备新能源 - 风光装机2035年目标3600GW以上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迫在眉睫 储能与电网成为核心环节[9][37] - 储能规模化发展: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目标180GW 2024年装机42.37GW/101.13GWh 商业模式成熟推动经济性提升[9][38] - 电网投资强劲:"十五五"期间复合增速预计5-7% 重点投向特高压外送通道和配电网智能化改造[9][39] 汽车及出行设备 - 新能源汽车2035年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 2025年渗透率已突破50% 8M25纯电增速32%快于混动[10][41] - 政策持续支持:中央政府1380亿元支持以旧换新 2026年新能源销量增速预计10-15% 2030年渗透率有望达70%[10][42] - 出海加速:中国车企凭借成本与性能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预计2030年海外销量超900万辆(新能源占550万辆)[42] 碳市场发展 - 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延伸至2035年 2027年聚焦行业覆盖度 2030年完善基础设施与交易制度 2035年发展碳金融[7][30] - 温室气体种类可能扩大 当前覆盖发电/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 新增碳计量规范为非二氧化碳气体纳入提供基础[7][31]
推动我国碳市场发挥更积极作用(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29 05:56
全国碳市场建设现状与规模 -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稳定运行,覆盖全国60%以上的碳排放量 [1] - 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 [1] - 强制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60%以上 [3] 碳市场政策框架与发展规划 - 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印发,为市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能力支撑 [1] - 《意见》明确提出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统筹全国市场与地方试点市场,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2] -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初步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6] 市场结构与运行机制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强制碳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自愿碳市场共同构成,两者独立运行又互补 [3] - 强制碳市场未来将管控全国70%以上的碳排放量,自愿碳市场可减少强制市场未覆盖的排放并通过CCER抵消机制优化企业履约 [3] - 企业经营普遍形成“排碳有成本,减排有效益”的共识,碳市场帮助企业优化减排成本 [5] 关键工作与未来方向 - 当前关键工作包括实现全国碳市场与国家碳排放“双控”有效衔接、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加强交易机构管理以防范风险 [2] - 配额管理将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 [7] - 完善碳定价机制需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用好总量设定、配额分配等政策工具 [8] 能力建设与技术应用 - 加强全国碳市场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统一监督管理体系 [5] - 未来将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碳市场建设,以提升碳市场数据质量 [6] - 不断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压实数据质量主体责任,优化核算方法,并引入连续在线检测技术 [7]
光伏新增装机“三连降”,风电却开始触底反弹
新浪财经· 2025-09-26 21:56
9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1-8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国内新增光伏装机230.61 GW,同比 增长65%。 其中,8月全国新增光伏装机仅7.36 GW,同比下滑55.3%,环比下滑33.3%。 这已经是国内新增光伏装机连续三个月环比下滑。自从136号文中5月31日的节点过后,国内光伏市场需求持续走弱。此 前,在"抢装潮"催化作用下,5月光伏新增装机量暴涨至92.92 GW,达到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88%,环比增长105.5%。 随后,6-7月新增装机数据分别降至14.36 GW、11.04 GW,分别环比下滑84.5%、23.1%。 一业内人士对智通财经称,9-10月光伏新增装机可能还会出现下滑,年末传统的"抢装潮"也会出现,但具体要看各省的 年底机制电量情况。整体看,今年的装机量很难再达到去年的水平了。 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1.17亿千瓦,同比增长48.5%;风电累计装机容量5.8亿千瓦,同比增 长22.1%。 相对光伏而言,风电装机总量同比增速略缓,但8月开始出现触底反弹。 去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狂飙至277 GW,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今年1-8月,新 ...
首提降碳目标,展现大国担当
华泰证券· 2025-09-26 17:46
行业投资评级 - 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1] - 公用事业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1] 核心观点 -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 力争达到36亿千瓦[8] - 减排目标体系从十五五"达峰"阶段过渡到十六五"下降通道" 电气化与绿电减排主线地位明确[8] - 2030年有望实现光储发电侧平价 打开新能源装机天花板[12] - 十六五期间风光装机需要达到3451GW 年均575GW 较十五五年均456GW增长26%[12] - 首提"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控排目标 涵盖甲烷 氧化亚氮等气体 打开绿氢/氨/醇的应用空间[12] 重点公司推荐 - 三一重能(688349 CH)目标价38.01元 投资评级为买入 预计2025-2027年EPS为1.65/2.15/2.67元[4][15] - 国电南瑞(600406 CH)目标价26.00元 投资评级为买入 预计2025-2027年EPS为1.04/1.15/1.27元[4][15] 减排目标分析 - 2023年中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约14.3 Gt CO₂-eq yr⁻¹ 2030至2035年间需年均净排放下降1.5%-2% 相当于每年减少2.1-2.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11] - 年均减排量相当于减少0.8-1.1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消费[11] - 减排目标与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不矛盾 人均能源消费仅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3[11] 能源结构展望 - 2035年人均能源消费总量可能达到OECD均值的6吨标煤/年 较2024年4.2吨增长43%[12] - 电气化率需提升至60% 较2024年27.4%大幅提高[12] -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预计从2024年3700十亿千瓦时增长至2035年10102十亿千瓦时[14] - 风光发电量预计从2024年1830十亿千瓦时增长至2035年6475十亿千瓦时[14] 投资机会 - 看好储能产业链龙头[8] - 氢氨醇等绿色燃料相关公司将受益[8] -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来电网投资机会[17]
清泓能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9-26 05:49
公司基本信息 - 清泓能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林凡忠 [1] - 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 [1] 公司经营范围 - 公司业务范围广泛覆盖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及技术推广 [1] - 业务涉及固体废物治理、污泥处理装备制造、水污染治理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 [1] - 涵盖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与销售、除尘技术装备制造及生活垃圾处理装备制造与销售 [1] - 提供环保咨询服务并致力于能量回收系统研发和新兴能源技术研发 [1] - 专注于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 [1] - 业务包括合同能源管理、生物质能技术服务及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 [1] - 涉及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 [1] - 涵盖再生资源销售、再生资源加工、新材料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 [1] - 包括合成材料制造与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电池制造与销售 [1] - 涉及生物有机肥料研发以及肥料和化肥销售 [1] - 业务扩展至货物进出口、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机械设备租赁、运输设备租赁服务及机械设备销售 [1] - 许可项目为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服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