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济结构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权威专家:M2/GDP 5年时间提升了35个百分点
快讯· 2025-05-14 17:15
5月14日,央行发布最新金融数据,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5.17万亿元,同比增长8%。央行表 示,观察货币政策的效果要结合实体经济实际运行状况综合研判。市场权威专家表示,将金融数据与 GDP等实体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能进一步显现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全面地衡量央行货币政策的支持 力度。比如,M2/GDP,已经从2019年末的197%上升到2024年末的232%,5年时间提升了35个百分点。 该专家表示,将M2增速作为货币政策的观测性指标,有其内在合理性,随着金融深化和经济结构转 型,市场研究表明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在减弱,主要发达经济体也都经历过逐步淡化并放弃盯 住总量指标的过程。(第一财经) ...
我国物价有望保持低位回升态势
证券时报· 2025-05-12 02:52
物价指数表现 - 4月CPI环比上涨0.1% 同比下降0.1% 显示市场需求加快释放支撑物价温和回升 [1] - PPI环比下降0.4% 同比下降2.7% 工业品价格环比降幅与上月持平 [1] - 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 涨幅保持稳定 [1] 价格变动驱动因素 - 国际原油及有色金属价格下行对国内部分行业价格形成下拉作用 是CPI同比下降主因 [1] - 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同比降幅收窄 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相关行业价格同比上涨 [1] - 国际贸易扰动对国内经济影响低于预期 经济展现基础稳、韧性强的特点 [1] 政策支持与消费潜力 - 宏观政策持续加力 包括稳就业措施和金融政策"组合拳" 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推力 [2] - 财政加力提振消费等增量政策即将出台 基建投资发力将巩固物价恢复基础 [2] - 假日旅游消费需求旺盛 有望带动相关服务价格上涨 [2] 中长期经济展望 - 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 实体经济供求关系将更均衡 [2] - 货币环境保持适度宽松 居民预期总体稳定 物价平稳有坚实基础 [2]
央行首次全面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 权威专家:未来货币政策需更多采用结构性工具
证券时报网· 2025-05-07 11:44
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 点,推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分别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与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 元。总体来看,央行此次再贷款工具量价结合,力度大、支持面广、使用也更为便利,发挥了货币政策 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权威专家表示,当前经济循环仍然存在堵点,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未来货 币政策需要更多采用结构性工具,支持扩内需,挖掘新动能,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的利率。据了解,此次是央行首次全方面下 调各项结构性政策工具利率,既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也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 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 "结构性降息也是降息,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作用。"权威专家指出,截至2025年一季度 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5.9万亿元,是央行重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此次降低利率0.25个百分 点,有利于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激励,进一步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牵引带动作用, 激励商业银行加强对重大战 ...
曹德旺怒批楼市:砖头水泥不值钱!马光远反驳:会误导普通民众
搜狐财经· 2025-04-30 18:07
房地产价值争议 - 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认为房价被严重高估,建筑成本仅2-3000元/平米而售价达数万元/平米,不合理[1] - 高房价吸引社会资本过度流入房地产,导致实体行业缺乏资本支持[1] - 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反驳称房地产对GDP贡献率达22%,带动56个相关行业和超5000万就业[3] - 马光远指出住房需求具刚性特征,租房同样产生生活成本[5] 房地产经济影响 - 房地产对GDP贡献率从峰值30%降至22%,但仍具不可替代支撑作用[3] - 房地产上下游涉及建材、家具、装修等56个行业[3] - 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需向高端制造和科技产业转型[7] - 房地产过度金融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需实现"软着陆"[9] 房价合理性分析 - 曹德旺从生产成本角度认为房价应接近建筑成本加合理利润[5] - 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达40倍,显示存在泡沫[7] - 马光远主张保持房地产繁荣以维持GDP增长和就业[5] - 建议房价"稳中有降"以实现长期健康发展[9] 行业发展建议 - 需平衡房地产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关系[9] - 短期应保持市场稳定,为经济转型争取时间[7] - 长期需降低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7] - 合理房价水平可促进成交量放大和行业持续繁荣[9]
建信期货股指日评-20250429
建信期货· 2025-04-29 07:3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关税政策方面,特朗普对中国态度让步使市场避险情绪减弱,但关税战仍处谈判期,“口头式”让步难引大行情波动 [7] - 国内4月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完善稳就业稳经济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创设新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消费、外贸 [7][8] - 资金上,中央汇金持有的部分重点宽基ETF成交量回落,“国家队”托底力度减弱,市场交易回归内生力量 [8] - 整体看,政策支持下指数有韧性,下行风险可控,中长期不悲观;短期处于关税政策消化期,五一临近资金谨慎,建议防御,红利与博弈内需板块占优,多IF空IM策略可继续持有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回顾与后市展望 行情回顾 - 4月28日,万得全A缩量下跌,超4000支个股下跌;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开盘回落反弹后再度转弱,分别跌0.14%、0.51%、1.05%,上证50低开震荡上行午后回落,收涨0.09% [6] - 指数期货方面,IF主力合约收跌0.23%,IH与昨日持平,IC、IM主力合约分别跌0.50%、1.00% [6] - 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普跌,银行、钢铁、公用事业领涨,分别涨0.98%、0.53%、0.39%,房地产、社会服务、综合领跌,跌幅分别为3.66%、2.19%、2.52% [6] 后市展望 - 关税政策处于谈判期,“口头式”让步难有大行情波动 [7] - 国内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创设新工具支持多领域 [7][8] - 资金面“国家队”托底力度减弱,市场回归内生力量 [8] - 中长期不悲观,短期建议防御,红利与博弈内需板块占优,多IF空IM策略可继续持有 [8] 数据概览 - 包含国内主要指数表现、市场风格表现、行业板块表现、万得全A成交量、股指现货成交量、股指期货成交量、股指期货持仓量、主力合约基差走势、跨期价差走势、主要ETF成交量统计、主要ETF成交额统计等数据图表,数据来源为Wind和建信期货研究发展部 [9][10][12] 行业要闻 -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介绍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举措,包括支持就业、稳定外贸、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营造良好环境五方面,政策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成熟一项出台一项 [26]
谢治宇最新发声!A股、港股估值兼具向下保障和向上弹性
中证网· 2025-04-28 17:07
科技领域方面,过去几年,国内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巨大突破,研发投入、研发强度不断提升。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4月28日,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知名基金经理谢治宇亮相2025年度中国投资人峰会。谢治宇表示, 面对当下国内外宏观环境和经济形势,仍能观察到多方面积极转变。 谢治宇表示,我国城投债务比例增速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随着政府债务久期被拉长,债务利率开始明 显下降,"以时间换空间",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转型。 行业产能方面,过去几年,上游行业基本处在产能利用率相对饱满的状态,部分中游行业还有产能利用 率偏低的压力。部分行业由于供给约束,慢慢开始改善,并且市场对于控制产能逐渐形成共识,能够有 意识地认为这是影响后续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谢治宇表示,国内政策工具箱里还有非常多的工具。过去两年保持定力,现在非常有优势。 谢治宇还提到,之前国内市场承担的更多是企业融资需求,去年开始,更多强调权益市场如何能更好地 从投资角度提供新的可持续范式。这样的转变有利于科技投入。科技行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发展,一 般效果相对较好,能够承担更大的风险和波动。此外,我国居民储蓄长 ...
季报观点速读 | 关税冲击之下,他们这样思考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4-21 17:31
基金经理观点总结 姜诚观点 - 一季度市场缺乏清晰基本面主线,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表现突出,组合整体仓位和结构变化不大,仅在个别标的价格显著波动时进行被动应对 [6] - 专注于为资产进行称重而非阶段性波动,不关心企业利润增速,更关注竞争格局和竞争优势的结构性变化 [6] - 对贸易战前景判断困难,但认为中国完备产业链和巨大内需提供经济韧性,政策空间仍有很大余量,后续操作以多看少动为主 [6] 田瑀观点 - 一季度市场整体平稳但行业差异大,科技领域进展和宏观经济转暖带来期待,但外部需求影响仍是主要风险 [10] - 短期国内经济复苏但外需变化带来不确定性,长期更关注贸易冲突对企业展业的影响,以谨慎假设增加确定性 [10] - 组合标的变化不大,质地优良价格低廉,与外需摩擦关联度低,模拟半导体设计中长期看是自主可控受益领域 [11] 李玉刚观点 - 一季度市场震荡上行,主题轮动明显,银行等传统高股息板块跑输科技成长主线 [11] - 坚持以合理价格分散化持有能持续创造价值的优秀公司,不判断市场风格调整组合 [11] - 组合分散配置于银行、建筑建材、消费、医药、能源、化工、电子等行业优秀公司 [12] 高兰君观点 - 一季度科技领域呈现显著结构性机会,国产AI算力突破推动成本下降逾40% [12] - 完成三大方向配置:港股互联网核心资产价值重估(动态PE15倍)、医药板块估值修复(创新药/器械主业维持双位数增速)、AI全产业链投资(算力基建端资本开支季环比增长58%) [12][13] 王路遥观点 - 一季度市场结构性行情明显,AI领域突破带动科技股热情,沪深300指数下跌2.79% [14] - 组合持仓变化不大,地产和家电板块略增,建材板块略降,主要依据股价变动带来内部收益率变化 [16] - 认为中美"脱钩"大方向难改变,需判断贸易战对持仓企业长期盈利能力影响 [16] 田宏伟观点 - 一季度配置框架稳定,保持较高黄金配置,增加可转债配置,聚焦港股红利高股息资产和A股银行类资产 [20] - 适当配置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资产,优化指数化组合,减持宽基指数增配行业指数基金 [20] - 认为虽然面临美国关税政策针对,但中国政策工具丰富,经济基本面韧性增强 [20] 唐军观点 - 一季度增加港股基金配置比例,保持贵金属和美债基金配置,季末增加长久期债基 [24] - 展望未来将紧密跟踪国内政策力度和对冲外贸压力效果,调整大类资产配置 [24] 债券投资观点 - 一季度灵活调整债券仓位,组合久期从2年降至1.3年再至0.9年,杠杆率最低至0% [28] - 展望未来债市波动性仍高,资金面不确定性增加,但关税政策落地后市场或转向博弈基本面 [28] - 权益资产方面控制仓位不超过8%,主要集中于价值型标的,适当波段交易港股科技股 [28]
好书推荐·赠书|《消费繁荣与中国未来》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21 18:30
核心观点 - 中国经济面临"宏观消费抑制之痛"和"总需求不足之困",需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最大消费社会"转型,这需要财政政策转向民生财政、货币政策开辟直达消费端的传导通道,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深化收入体制改革等系统性解决方案 [1] - 消费率过低是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结构性偏差,一般性政策调整难以见效,需推动增长方式重大转变和结构性改革 [5][6] - 书中提出"10万亿元消费繁荣计划",通过财政政策转型、货币政策调整、收入改革、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振兴和创新驱动等多维度措施激活消费潜力 [11][15] 目录总结 消费抑制与转型挑战 - 消费抑制导致严重后果,需释放消费潜力,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包括体制机制问题 [8][9] - 向消费型社会转型面临挑战,需借鉴国际经验避免苏联和日本的过度投资陷阱 [9][10] 财政与货币政策转型 - 财政政策需从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提出民生财政的合理规模与资金来源 [11] - 货币政策需从防通胀转向防通缩,建立新目标和新机制以扩大内需 [11] 收入改革与产业重构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偏低是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需深化收入端改革 [12][15] - 服务业发展缓慢加剧总需求不足,产业重构需从服务业入手促进消费繁荣 [15] 民营经济与创新驱动 - 民营经济是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繁荣的活力之源,需大力发展以促进就业和消费 [15] - 创造新需求需通过创新打开需求天花板,推动消费繁荣 [15]
晨报|中国经济蓄势待发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18 08:03
杨帆|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 2025年春季宏观经济展望:蓄势待发 经过三年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地产及其产业链在中国经济的占比从2020年的18%下降到2024年10%-11%,而战 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的占比从2020年的11.7%上升到2024年的14.1%,新旧动能转换已初具成效。2025年两会呈现出 货币政策更加聚焦广义价格体系、财政政策保留合理空间的特点,旨在应对风高浪急的外部形势以及内需偏弱的国内 低通胀环境。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将通过总量及结构双重工具的支持,改善居民财富效应,带动居民消费需求温和修 复;财政政策适度扩张,一方面着眼于加强社会保障以提高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另一方面着力于化解债务与扩大投 资,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压舱石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与创新积累,中国经济正在蓄势待发。考虑到加税 对经济的拖累可能主要在二、三季度体现,结合国内需求运行趋势及库存周期、盈利周期的位置,我们判断2025年 经济将呈现"U"型增长,全年增速有望维持在5%左右。 风险因素:政策执行与落地情况不及预期,美国关税对中国外需影响超预期,居民和企业预期提振幅度不及预期,国 内经济运行不及预期。 经济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