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
搜索文档
宝泰隆:焦炉检修完成
新浪财经· 2025-10-10 16:17
宝泰隆(601011)10月10日公告,公司于2024年10月对焦炉设备停炉进行全面检修。截至目前,焦炉全面 检修已完成。公司检修后的焦炉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与智能化装备,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政策要求, 且有利于提升焦炭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公司将根据焦炭市场情况测算经济效益,适时确定开 工具体时间。 ...
中国方案闪耀全球科技创新大会
科技日报· 2025-10-10 13:48
2025年10月8日,第八届全球科技创新大会(G-STIC 2025)在比勒陀利亚的南非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国际会议中心及线上平台同步举行。 本届大会以"科技创新助力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聚焦气候、能源、健康、水、农业、安全、教育和循环经济八大领域。大会由比利时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联 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全球十家顶尖研究机构共同主办,中国参会代表带来的数字能源转型、创新机制建设等中国方案引起大会参与者的重视和热 议。 本届G-STIC会议首次在非洲举办,深度聚焦非洲大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独特潜力与挑战。大会与非洲重要科研机构CSIR双年会同步举办,时值 CSIR成立80周年,两大盛会联动产生显著协同效应,既展示非洲本土科研创新成果,又通过G-STIC全球网络引入国际先进经验,共同探索适合非洲发展需 求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南非科技与创新部部长布莱德·恩齐曼迪等多位政府官员出席大会开幕式。 近年来,中非科技创新合作持续深化。自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双方在《十四五规划》与非盟《2063年议程》框架下不断加强战略对接。 2025年,中非科技创新合作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 ...
浙江开展标准稳链提升行动 部署人工智能等17个领域标准化工作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10-10 13:05
行动计划与目标 - 浙江省发布《以标准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27年制修订关键核心国际标准、国家标准400项以上 [1] - 行动计划围绕未来产业布局、新兴领域培育等部署人工智能等17个领域标准化工作 [1] - 重点谋划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标准制定组织、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等3项政策举措 [1] 具体举措与产业对接 - 活动开展技术委员会对接,签署大宗商品储运、电工电子产品环境保护、宠物用品等领域标准化合作备忘录4项 [2] - 22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代表与35家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沟通,现场初步达成合作意向14项 [2] - 行动将深入实施标准稳链项目,强化“链主”企业带头作用,加快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向标准转化 [1] 地方成果与基础 - 温州市已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133项、行业标准394项、“浙江制造”标准464项 [2] - 温州市承担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20个、省级项目164个,发布“对标达标”方案391个 [2] - 浙江省是全国首批国家标准化发展试点省份之一 [1]
研判2025!中国特种纤维行业发展历程、政策、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前景展望: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旺盛,推动特种纤维规模持续扩张[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10 09:27
行业核心观点与市场规模 - 特种纤维是国家综合实力与技术水平的关键标志,是发展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材料,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践行低碳经济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1] - 中国特种纤维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30亿元迅速扩张至2024年的5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15% [1][8] - 行业需求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土木工程、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1][8] 特种纤维定义与分类 - 特种纤维是一类具有特殊理化结构、性能及功能的化学纤维,涵盖耐腐蚀、耐高温、抗燃、高强度高模量、导电导光等类别 [2] - 主要品种包括聚四氟乙烯纤维、碳纤维、光导纤维等,按性能可分为耐腐蚀性纤维、耐高温纤维、抗燃纤维、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功能纤维和弹性体纤维等 [2] - 大多数特种纤维采用湿法纺丝制成,部分需要采用乳液纺丝、反应纺丝、液晶纺丝等新型纺丝工艺 [4] 行业发展历程与政策支持 - 特种纤维发展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含氟纤维为首批工业化生产的特种纤维 [5] - 21世纪以来,特种纤维在纳米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深化,智能响应纤维、生物基特种纤维等新型材料相继问世 [5] - 国家出台政策支持特种纤维等新材料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拓展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5] 产业链结构 - 产业链上游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原料,以及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等天然原料 [6] - 产业链中游为特种纤维的生产和加工环节,包括纺丝、拉伸、热处理等工艺 [6] - 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工业制造、国防军工、医疗健康、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等 [6] - 中国原油产量从2017年的1.92亿吨增长至2024年的2.13亿吨,年复合增长率为1.52%,为特种纤维提供原料保障 [7] 碳纤维细分市场 - 碳纤维作为21世纪“黑色黄金”,凭借其高强度、高模量、耐腐蚀等特性,正引领全球新材料革命浪潮 [9] - 截至2024年底,国内碳纤维年产能达13.55万吨,同比增长12.73%,预计2025年产能将达到15.08万吨 [9] - 2024年中国碳纤维产量5.9万吨,同比增长8.16%,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到6.35万吨 [9]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竞争格局由高技术壁垒与国产化替代趋势共同塑造,已形成清晰的梯队竞争态势 [10] - 第一梯队企业包括仪征化纤、魏桥集团、恒力化纤等,第二梯队有鲁泰纺织、泰和新材、苏州龙杰等 [10][11] - 2025年上半年,中材科技特种纤维复合材料营业收入为133.31亿元,同比增长26.48% [11] - 2025年上半年,苏州龙杰营业收入为7.01亿元,同比下降6.98% [12] 行业发展趋势 - 未来发展趋势为材料性能极限化与功能集成化,从“结构材料”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转变 [13][14] - 绿色低碳导向的工艺革新与循环发展将成为重点,包括生物基原料开发、节能技术和纤维回收再利用 [15] - 行业将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与前沿交叉学科技术,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产业能级跃升 [16]
扬帆东盟启新程 铝模出海谱华章
搜狐财经· 2025-10-09 18:48
来源 | 广西沿边临港供应链有限公司 10月2日,一批铝合金建筑模板在钦州港顺利完成装船,启程开往越南海防港。紧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发展新机遇,自贸开投集团旗下子公司广西沿 边临港供应链有限公司积极对接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正式开启铝合金建筑模板出口越南的新篇章。这不仅是中国制造产品的跨境流通,更是中国 先进制造能力与东盟基建发展需求的一次深度融合与精准对接。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的区位优势,自贸开投集团积极整合国内先进的制造能力与东南亚地区市场需求,全力推动"绿色环保建材"——铝合金建 筑模板加速"扬帆出海"。该模板采用高纯度铝合金材料,具备重量轻、易安装、可重复使用、施工效率高、工程建设周期短等优势。同时,其广泛应用能 显著降低传统木模板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为建筑发展注入绿色低碳新动力。 本次出口业务成功打通了"中国智造—东盟应用"的绿色基建材料通道,实现了从材料供应向技术服务的价值链延伸。通过为东南亚市场提供高品质的铝合 金模板,为当地城市化进程注入了强劲的低碳发展动能,助力东盟国家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建设目标。 出品 |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 排版 ...
消费与产业齐飞 四川宜宾的“风火轮”
中国发展网· 2025-10-09 14:44
9月24日以来,2025光伏行业技术创新大会暨技术百人会、川超宜宾主场首战、宜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机会场景发布会、宜宾高新零碳产业园Zpark重大项目 开工、宜宾生态科技创新园开园、长江首城"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大会、政企对接洽谈活动等一系列盛会盛事,相继在宜宾举办。 国庆大假前夕,9月29日晚,2025架无人机升空,点亮四川宜宾市高铁南片区(以下简称高铁南片区),瞬间引爆这个下了高铁就无缝融入的城市新极核, 同时也给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宜宾分会场暨2025长江首城国际经贸活动周带来浓浓烟火气。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消费和产业是一对"孪生兄弟",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观察宜宾一周密集活动,发现 这座西部新锐城市,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道路上,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消费与产业同步升级的"宜宾答卷"。 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新样板 成贵高铁、成宜高铁、渝昆高铁在长江首城宜宾"相遇",造就了高铁南片区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与其他许多城市高铁站远离城市核心区不同,旅客一出高铁宜宾站,迎面而来的便是热闹非凡的城市新核心商圈——位于高铁南片区的万象宜宾天地。 同时,高 ...
中国海油携手森城生态 共绘绿色低碳新蓝图
金投网· 2025-10-09 11:41
森城生态 深度链接用户与生态项目,推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绿色发展; 三期生态林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该项目不仅聚焦于 生态修复与碳汇价值,更融入新 能源产业实践,构建起绿色能源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 (森城生态平台讯)2025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600938)")与森城生态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城生态")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林建设与绿色能源转 型,携手开启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 中国海油:从油气巨头到绿色能源引领者 自1982年成立以来,中国海油持续以改革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引领发展,从单一油气勘探企业成长为覆盖 油 气开发、炼化销售、天然气与电力、新能源等六大板块 的综合性能源公司。近年来,中国海油发布《中 国海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了 2028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 的宏伟目标,积 极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森城生态:践行"双碳"承诺的生态先锋 作为新兴生态科技平台,森城生态长期深耕 碳汇林、绿色基础设施、新能源生态林 等板块,以创新模式助 力用户参与到生态环保与碳中和事业中。通过打造生态 ...
海泉化学: 迁址古雷实现年产值5倍提升
中国化工报· 2025-10-09 10:22
搬迁背景与战略决策 - 公司通过整体搬迁至古雷石化基地解决“厂居混杂”带来的安全环保压力及发展空间制约问题 [1] - 尽管搬迁前市场行情持续向好且月利润超亿元,公司仍于2021年做出全面停产搬迁的艰难决定,旨在彻底解决隐患并打开长远发展空间 [2] - 搬迁后公司占地从840多亩扩大至1090亩,并融入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实现产业布局升级 [2] 搬迁成效与产能提升 - 整体搬迁使公司年产值提升5倍以上,全部装置投产后年工业产值将达128亿元,预计带动下游产业链产值超过200亿元 [1][2] - 公司实施“迁建+新建”组合战略,投资超百亿元,并非简单复制产能 [2] - 新建年产20万吨醋酸乙烯装置可填补古雷园区EVA产业链关键空白 [2] 资产盘活与技术创新 - 公司首创大规模设备利旧模式,对全厂设备进行“一台一策”评估,确定可利旧固定资产4257项、备品备件3249项 [4] - 仅BDO/PBT装置就有利旧设备872台套,通过技术攻坚成功将设备安全搬迁至200千米外新址,直接盘活沉没资产价值近3.4亿元 [4] - 实现了国内首套利用旧设备重启生产的BDO/PBT装置的开车成功 [4] 产品结构升级与市场定位 - 公司摒弃“就地改造”或“低水平重复建设”,将搬迁视为产品结构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调整的时机 [5] - 在保留并升级原有BDO/PBT产业链的同时,重点布局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新建装置产品瞄准国内紧缺、进口依赖度高的高端化工材料 [5] - 利用园区乙烯原料生产醋酸乙烯,再返供给园区企业生产光伏材料EVA,实现隔墙供应和循环互补 [5] 绿色升级与循环经济 - 对迁建装置进行能源革命,如将原PBT装置燃料由水煤浆改为天然气,并实施技改引入变压吸附解析气综合利用 [6] - 燃料更改及技改措施年均可降低运行成本逾700万元,年减少碳排放约3770吨 [6] - 公司在内部实现BDO到PBT的物料循环,并与园区企业形成区域大循环,实现氮气、氧气、蒸汽、氢气等公用工程富余资源的互供互保 [6]
【科技自立·产业自强】万润新能: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 助力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10-08 13:50
公司技术与研发实力 - 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 [1] - 截至2025年8月末,公司累计获得223件国内有效专利和18件海外有效专利 [1] - 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绿色工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1] - 公司通过CNAS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及ISO、IATF等多项国际管理体系认证 [1] 客户合作与产品布局 - 公司构建了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大客户战略合作格局 [1] - 产品体系涵盖动力型、功率型、储能型、长寿命型正极材料 [1] - 依托"晶粒尺寸调控"和"金属离子体相掺杂"等核心技术,开发出磷酸锰铁锂、钠离子电池材料、固态电池材料等新产品 [1] 未来发展战略 - 公司将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 [1] - 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1] - 助力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1]
从“绿色煤城”到“内陆枢纽” 卫星视角瞰三秦大地发展画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7 09:44
陕北地区煤化工产业升级 - 全球单系列规模最大的180万吨/年乙二醇装置在毛乌素沙地建成,项目总占地16.3平方公里 [1] - 煤炭可转化为碳酸二甲酯,作为纯电车电池电解液的主要原料 [3] - 公司部署“工业大脑”平台,集成生产监控、设备监控及各厂区视觉与数据实时监测系统 [5] - 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将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1900米至2500米咸水层永久封存,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0万吨,约等于2000多万棵树一年的吸收量 [7] 关中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化 -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作为西北地区最大航站楼投入运营,总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 [9] - 机场启用民航业内首台探地雷达机器狗,可自动探测地下3米内的脱空、裂缝和管线,效率高于人工探测 [11] - 航站楼采用高效通风设计,体现绿色低碳理念 [13] 区域协同发展总体态势 - 陕北高原的现代化工设施与关中平原的航空枢纽共同构成高质量发展写照,传统产业与新兴动能协同共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