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

搜索文档
国寿安保优选国企股票发起式A:2025年第二季度利润24.49万元 净值增长率1.87%
搜狐财经· 2025-07-19 18:42
基金业绩表现 - 第二季度基金利润24.49万元,加权平均基金份额本期利润0.02元 [3] - 报告期内基金净值增长率为1.87%,截至二季度末基金规模为1344.75万元 [3] - 截至7月18日单位净值为1.147元,近三个月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3.90%,位于同类可比基金100/110 [3] - 近半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3.78%,位于同类可比基金94/110,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6.10%,位于同类可比基金61/110 [3] - 基金经理谢夫管理的3只基金近一年均为正收益,其中国寿安保研究精选混合A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最高达18.19%,国寿安保裕丰混合A最低为5.67% [3] 投资组合调整 - 报告期内减仓顺周期资产,加大对国产算力、半导体设备、军工行业的配置 [3] - 金融仓位从A股调整到港股,三季度仍维持AI+、国产替代、顺周期和金融的配置 [3]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十大重仓股包括深南电路、航发动力、复旦微电、华丰科技、越秀地产等 [18] 风险指标 - 截至6月27日基金成立以来夏普比率为0.6531 [7] - 截至7月18日基金成立以来最大回撤为21.8%,单季度最大回撤出现在2024年四季度为14.36% [10] 仓位管理 - 成立以来平均股票仓位为89.4%,同类平均为88.08% [13] - 2024年上半年末基金达到93.36%的最高仓位,2024年三季度末最低为86.1% [13] 规模数据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基金规模为1344.75万元 [15]
全球半导体巨头超预期,业绩炸裂!被“错杀”的绩优半导体股出炉,仅5只
证券时报网· 2025-07-19 12:46
台积电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台积电实现净利润3983亿新台币,同比增长61%,创历史新高[2] - 营业收入9337.92亿新台币,同比增长38.65%,环比增长11.26%[2] - 毛利率达58.62%,超过市场预期的57.9%[2] - 先进制程需求强劲,高盛上调2025-2027年每股盈测7%-13%,目标价上调至1370元新台币[2] - 台积电美股股价累计涨幅1.2%,市值达1.25万亿美元,月内涨幅超6%[3] 全球半导体行业趋势 - 2025年5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589.8亿美元,同比增长27.03%,创单月历史新高[4] - 4月以来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速保持在20%以上,达22.68%[4] - 先进制程在AI、高端计算领域广泛应用,成熟制程在汽车电子、物联网持续渗透[4] - 2025年全球半导体延续乐观增长,存储板块预估三季度合约价涨幅持续高增[4] A股半导体公司业绩 - 30余家半导体公司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喜率超80%[6] - 净利润中值合计64亿元,同比增长超80%,增速创2021年以来新高[6] - 13家公司净利润增幅中值超100%,士兰微以1123.11%增幅居首[9][11] - 泰凌微净利润增幅267%,闻泰科技增幅247.5%,有研新材增幅209.5%[10][11] 半导体公司市场表现 - 披露半年报预告的半导体公司年内平均涨幅近15%,大幅超越未披露公司[12] - 16家公司年内涨幅超10%,泰凌微、瑞芯微、芯朋微涨幅超30%[12] - 11家公司跑输行业指数,5家遭"错杀"股价下跌[12][13][14] - 闻泰科技年内跌幅4.62%,中微公司跌幅3.49%,士兰微跌幅2.07%[14][15]
华创医药周观点:第十一批国采目录产品梳理2025/07/19
华创医药组公众平台· 2025-07-19 11:25
行情回顾 - 中信医药指数本周上涨3.91%,跑赢沪深300指数2.82个百分点,在中信30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位 [5] - 涨幅前十个股:博瑞医药(+42.35%)、力生制药(+41.68%)、南新制药(+34.95%)、奥赛康(+32.77%)、一品红(+32.13%)等,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减肥药概念、创新药进展及产品获批 [4][5][55] - 跌幅前十个股:*ST苏吴(-22.31%)、ST未名(-16.82%)、浩欧博(-16.76%)等,主要受退市风险、半年报预亏及短期回调影响 [4][5][55] 医药板块投资主线 创新药 - 行业正从数量逻辑(me-too速度)向质量逻辑(BIC/FIC管线及BD金额)转型,2025年重点关注差异化管线和国际化能力 [9] - 国内创新药BD合作活跃,如辉瑞与三生制药就SGJ-707达成12.5亿美元首付款交易,BMS与BioNTech就BNT327合作支付15亿美元首付款 [38] 医疗器械 - 影像设备招投标量显著回暖,24Q4起采购意向环比增长47.82%,25年业绩有望体现 [9][39] - 化学发光国产替代加速,安徽等省际联盟集采中国产企业报量份额提升明显,海外市场逐步从装机转向试剂放量 [9][37] - 骨科集采后渠道出清完成,头部企业通过产品矩阵多元化和出海寻求增长,神经外科领域集采后进口替代加速 [9][36] 中药 - 基药目录预期将推动独家品种放量,国企改革聚焦ROE提升,重点关注昆药集团、康缘药业等标的 [10][45] - OTC板块受益老龄化+医保免疫属性,医保目录解限品种如康缘药业具备弹性 [10] CXO与生命科学服务 - 海外投融资回暖传导至订单端,25年CXO行业有望重回高增长,生命科学服务公司进入投入回报期 [9][44] - 行业并购整合加速,国内企业通过并购扩品对标国际巨头发展路径 [44] 第十一批国采影响分析 - 本次集采纳入55个品种,院内市场规模合计327.72亿元,达格列净以53.71亿元销售额居首 [16][17] - 集采规则优化:明确排除年采购额<1亿元、专利侵权高风险等六类产品,缓解华东医药等企业存量品种冲击 [15][24] - 光脚企业机会:鲁抗医药(达格列净)、科伦药业(奥拉帕利)等有望通过集采实现快速放量 [20][21] - 争议品种明确:依托咪酯中长链因采购额不足未纳入,恩华药业估值压制因素解除 [26][30] 行业动态与产品进展 - 恒瑞医药GLP-1/GIP双抗HRS9531减肥适应症III期达优效终点,拟递交NDA [52] - 百济神州/安进CD3/DLL3双抗塔拉妥单抗在华报产,靶向85%-96%小细胞肺癌表达的DLL3蛋白 [53] - 禾元生物全球首个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获批,采用水稻胚乳表达体系降低成本及免疫原性 [54]
数据库大内卷 AI功能竟成为“皇帝的新装”
搜狐财经· 2025-07-19 08:09
信创产业时间窗口 - 国资发79号文件要求2027年底前实现央企信息化系统信创替代,数据库作为核心组件面临紧迫时间窗口 [2][3] - 目前距离大限仅剩不到两年时间,行业进入"生死时速"阶段 [2]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数据库企业近300家,形成三大阵营:学院派(达梦/金仓/南大通用/神舟通用)、巨头系(OceanBase/腾讯云/华为GaussDB)、创业新势力(海量数据/星环/亚信) [3] - 金融业占据数据库市场20%份额,是兵家必争之地,"得金融者得天下" [6] - 当前国外数据库在银行核心系统占比仍超80%,存量市场巨大 [18] 技术发展现状 - 国产数据库在党政领域替换率达80%,金融非核心系统达50%,但核心系统仅15% [9][10] - 与Oracle相比,国产数据库在性能差距较小,但易用性和生态工具链(监控/备份/迁移等)存在明显短板 [15] - 银行核心系统迁移面临零宕机、零数据丢失、随时可回退等严苛要求,难度堪比"飞行中换发动机" [13] 金融行业挑战 - 银行核心业务(存贷汇)对稳定性要求极高,目前由腾讯TDSQL、OceanBase、华为GaussDB等五大厂商主导 [13] - 保险行业面临业务复杂(保单周期数十年)、非结构化数据多、系统迁移难度高等特殊挑战 [19][20][21] - 证券行业对微秒级响应要求苛刻,国产数据库在极端场景稳定性仍待验证 [21] 市场发展趋势 - 2020-2023年为银行选型测试期,2023-2025年进入建设交付期,2025年后将全面切入核心业务 [13] - 区域性银行和证券保险机构从2024年开始加速国产化改造 [18] - 数据库厂商为抢占市场采取低价策略,2024年仅2-3家上市公司盈利,多数处于亏损状态 [26] AI技术应用 - 70%数据库厂商已标榜AI属性,但实际生产环境中AI功能多为噱头,非核心需求 [28][29] - AI在查询优化、自治运维、数据备份等环节具有应用潜力,但短期内难改行业格局 [30] - 向量数据库声量与市场份额不成比例,过度投入AI可能拖累企业真实竞争力 [29]
国产首台商用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布 分辨率达纳米级,这台显微镜何以超“高清”(探一线)
人民日报· 2025-07-19 05:30
国产商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突破 - 国产首台商用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在苏州大学建设标准实验室 点分辨率达0.25纳米 晶格分辨率达0.14纳米 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1] - 该显微镜可看清亚纳米材料内部结构 应用领域包括纳米材料 半导体工业 生命科学等 检测实验已排到3年后 [1] - 电子显微镜利用高压加速电子束穿透样品 成像放大倍数达百万倍 波长仅2.5皮米(200千伏电压下) 大幅短于光学显微镜的数百纳米波长 [2] 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协同 -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 历时5年攻关完成国产替代 [3] - 精密加工方面联动上下游企业优化原材料与工艺 自研夹具制具 保障数千零部件精度 [3] - 高压稳定技术通过20多次电路改版和上百次优化迭代 实现200千伏电压稳定输出 [3] 市场应用与推广策略 - 设备将免费开放给校内外科研团队使用 既验证性能又支持科研发展 同时推广高端分析仪器市场应用 [3] - 透射电镜是材料科学 生命科学和半导体等领域必需的研究设备 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3]
在摸索与创新长跑中前行:恒坤新材的半导体材料突围战
证券时报网· 2025-07-18 23:45
公司概况 - 主营业务为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是国内少数能够实现SOC、BARC、KrF等光刻材料规模量产并稳定供货的企业 [1] - 2022至2024年自产产品销售收入从1.24亿元增长至3.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6.89% [3] - 2024年自产产品占比达到63.77%,引进销售占比逐年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5] 发展历程 - 1996年创业初期从事随身听、收录机、家电配件代工生意 [2] - 2008年金融危机促使公司转型,2014年开始涉足半导体材料领域 [2] - 2017年7月30日拿下英特尔大连工厂首张订单,进入全球头部晶圆厂供应链 [3] - 已累计投入超10亿元用于设备采购、产能建设和技术研发 [7] 行业特性 - 光刻胶验证周期长达3至5年,需经历开发、验证、小试、中试到大规模量产等环节 [3] - 晶圆厂需对光刻胶厂商的工厂和原材料供应商进行验证,时间成本极高 [3] - 客户集中度高是行业特性,需与头部客户深度绑定进行定制开发 [4] - 已与境内大多数12英寸晶圆厂客户开展业务合作,但实际放量出货的仍是几家头部客户 [4] 发展战略 - 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通过引进销售获得现金流支持研发 [5][6] - 逐步打通自主研发产品从试产到量产的产业链闭环 [6] - 在厦门、漳州、大连等地建设多个光刻胶和前驱体材料生产基地 [7] - 科创板募投项目拟聚焦先进光刻胶材料和前驱体材料扩产、高精度技术研发 [7] 行业机遇 - 中美贸易摩擦、供应链不稳定和技术封锁背景下,国产替代成为国家战略 [7] - 客户主动邀请参与产品开发,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 [7] - 设备采购周期长达两年,调试需要半年,需提前布局 [7]
近20年首次亏损!胰岛素龙头发布公告
中国经营报· 2025-07-18 23:13
公司业绩 - 2024年公司营收20.1亿元,同比下滑34.66%,净利润亏损4272万元,同比下降103.66,为近20年首次亏损 [1][3] - 业绩预告经历三次修正,从1月预告盈利4052.77万元,到2月修正为1164.21万元,最终年报确认为亏损4272.32万元 [1]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17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8] 业绩亏损原因 - 与甘李药业商标诉讼败诉,终审判决赔偿6131.21万元 [3][4] - 可溶性甘精赖脯双胰岛素研发项目终止,计提减值损失及预付款损失合计3.18亿元 [3][5][6] - 胰岛素集采价格平均下降15%,门冬胰岛素价格从42.33元/支降至23.98元/支,降幅43% [7] 研发与战略调整 - 终止THDB0207项目因商业价值不足,面临诺和诺德及5个生物类似药竞争 [5][6] - 2024年研发投入4.50亿元,同比增长7.15%,占营收比例22.42% [8] - 4款产品进入III期临床,3款创新药推进至II期,包括GLP-1/GIP双靶点受体激动剂和痛风双靶点抑制剂 [9] 市场策略与表现 - 集采采取"以价换量"策略,总签约量4500万支,增长73%,但毛利率减少5.92个百分点 [7] - 2024年海外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80%,2025年一季度达0.58亿元 [8] - 2025年一季度门冬胰岛素销量同比增长超260%,单季销量超2024年全年一半 [8] 行业竞争对比 - 甘李药业在集采中采取提价策略,甘精胰岛素价格从48.71元/支涨至65.30元/支,2024年净利润增长80.75%至6.15亿元 [7]
芯联集成拟58.97亿元收购芯联越州72.33%股权 加码碳化硅及高压模拟IC布局
巨潮资讯· 2025-07-18 21:35
收购交易概况 - 公司拟以58 97亿元收购芯联越州72 33%股权 交易完成后将实现全资控股 [1] - 收购旨在整合资源 强化功率半导体 碳化硅(SiC)及高压模拟IC等高端领域竞争力 [1] 芯联越州业务与技术优势 - 芯联越州定位高端半导体制造 8英寸IGBT和硅基MOSFET产能达7万片/月 6英寸SiC MOSFET产能为8千片/月 [1] - SiC MOSFET产品90%以上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主驱逆变器 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车载主驱6英寸SiC MOSFET出货量国内第一 [1] - 在高压模拟IC领域实现突破 填补国内中高压模拟IC技术空白 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工控领域 [2] - 8英寸SiC MOSFET工程批2024年4月下线 预计2025年量产 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实现8英寸SiC MOSFET规模量产企业 [2] 产能整合与战略规划 - 母公司现有8英寸晶圆产能10万片/月 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和MEMS代工业务 [2] - 收购后将整合芯联越州8英寸硅基产能(7万片/月) 优化管理效率 [2] - 计划在SiC MOSFET VCSEL(GaAs)及高压模拟IC等高附加值领域加大投入 推动技术迭代和市场拓展 [2] 行业与市场影响 - 交易有助于把握新能源汽车 光伏及储能市场对碳化硅器件的快速增长需求 [2] - 巩固公司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 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2] - 未来将持续聚焦高端功率半导体和特色工艺平台 深化产业链协同 提升全球竞争力 [2]
芯联集成: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之独立财务顾问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8 21:12
交易方案概况 - 交易形式为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芯联集成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15名交易对方购买其合计持有的芯联越州72.33%股权 [13] - 交易价格为589,661.33万元,标的资产为芯联越州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72.33%股权 [13] - 标的公司主要从事功率半导体等领域的晶圆代工业务,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3] -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但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或重组上市 [13] 交易标的评估情况 - 评估基准日为2024年4月30日,采用市场法评估结果为815,200.00万元,增值率为132.77% [14] - 加期评估基准日为2024年10月31日,评估值为834,900.00万元,较前次评估结果未发生减值 [15] - 评估结果不涉及调整交易对价或变更交易方案 [15] 交易支付方式及发行情况 - 股票种类为人民币普通股A股,每股面值1.00元 [17] - 发行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均价 [17] - 发行数量为1,313,601,972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为15.67% [17] - 交易对方取得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 [17] 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上市公司将全资控股芯联越州,一体化管理母公司10万片/月和芯联越州7万片/月的8英寸硅基产能 [18] - 芯联越州6英寸SiC MOSFET产能为8千片/月,2024年4月已实现8英寸SiC MOSFET工程批下线 [18] - 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权未变更 [21] - 2024年1-10月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增长13.67%,但归母净利润及每股收益受到标的公司亏损影响 [24] 标的公司业务与技术 - 标的公司是国内率先实现车规级SiC MOSFET功率器件产业化的企业,产品良率和性能达世界先进水平 [19] - 标的公司已完成三代SiC MOSFET产品技术迭代及沟槽型产品技术储备 [21] - 标的公司具备高压模拟IC生产能力,可为新能源汽车、高端工控等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19] - 标的公司8英寸SiC MOSFET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有望成为国内首家规模量产企业 [21] 行业与市场前景 - 碳化硅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优于硅基半导体的低阻值特点,市场需求持续高速增长 [19] - 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市场快速发展推动SiC MOSFET及其模组需求增长 [19] - 国内晶圆代工厂在功率器件领域产能布局较多,未来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 [43] - 半导体晶圆代工行业具有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研发及商业化不确定性高等特点 [43]
刚刚,商务部接连回应
金融时报· 2025-07-18 20:19
中美芯片贸易动态 - 美方批准向中国销售英伟达H20芯片作为中美经贸谈判的一部分 美方不希望中方实现国产替代[1] - 华为等中国企业已生产等效芯片 具备国产替代能力[1] - 中方依法审批管制物项出口申请 美方于7月上旬取消对华限制措施[1] - 中方呼吁美方摒弃零和思维 继续取消不合理的对华经贸限制[1] - 美方5月针对华为昇腾芯片发布出口管制指南 中方严正反对[1] 加拿大钢铁关税政策 - 加拿大自8月1日起扩大进口钢铁关税配额适用范围 对配额外进口征收附加税[2] - 将对自美国以外国家进口的含中国熔铸钢铁产品征收25%附加税[2] - 加方措施违反世贸规则 扰乱国际贸易秩序 损害中方利益[2] - 加国内钢铁产业困境主因是美国单边关税 加方却转嫁损害给中国等贸易伙伴[2] - 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权益 要求加方纠正错误做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