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二增长曲线
icon
搜索文档
蜜雪冰城花了近3亿收购「福鹿家」,瞄准现打鲜啤
36氪· 2025-10-09 17:34
iBrandi品创获悉,10月1日,蜜雪冰城发布公告,官宣通过增资和股权受让方式,获得鲜啤福鹿家53%的股权。根据公告,此 次交易总对价约人民币2.97亿元。 雪王又干大事儿了。 这也意味着,继冰淇淋、奶茶、现制果茶、咖啡之后,蜜雪冰城又把触角伸向了啤酒,准确来说是鲜啤领域。 公告中指出,此次投资被蜜雪集团视为把握现打鲜啤行业的发展机遇,铸就更具影响力的全球化食品饮料品牌的重要举措。 据公开数据,2024年中国鲜啤市场规模达586.7 亿元(统计口径为现打鲜啤 + 瓶装鲜啤),同比增长 7.3%。 若聚焦精酿鲜啤细分领域,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占啤酒市场整体份额从 2020年的不足 3%提升至6.3%。 而对于蜜雪冰城来说,其现在也需要找到一个比茶饮和咖啡更"新"的市场。 2024年,蜜雪冰城营收 248.3 亿元(同比+22.3%),净利润44.5亿元(同比+39.8%),虽保持增长,但茶饮行业整体增速已 从过去的20%以上降至12%左右。头部品牌如古茗、瑞幸通过低价策略和品类拓展抢占市场,蜜雪需突破单一茶饮品类依赖。 换句话说,对于蜜雪来说,茶饮其依旧有着无可比拟的优 ...
国庆中秋长假累计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逾24亿人次;国庆档电影票房突破18亿元丨消费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9 07:18
交通运输与出行消费 - 国庆中秋长假累计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24.32亿人次 日均3.04亿人次 同比增长6.2% [1] - 铁路客运量预计1.53亿人次 日均1924万人次 同比增长2.6% [1] - 民航客运量预计1917万人次 日均240万人次 同比增长3.4% 水路客运量预计1167万人次 日均146万人次 同比增长4.2% [1] - 出行数据增长显示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有望提振旅游餐饮等消费行业 [1] 文化娱乐消费市场 - 2025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突破18亿元 [2] - 头部影片为《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刺杀小说家2》 [2] - 票房表现显示文化消费市场热度不减 内容制作与发行板块获得业绩支撑 [2] 新茶饮行业动态 - 蜜雪冰城拟以2.97亿元总价收购福鹿家53%股权 实现绝对控股 [3] - 此次交易为关联交易 标的公司实控人为蜜雪冰城CEO配偶 [3] - 交易标志着公司正式切入现打鲜啤赛道 反映消费龙头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趋势 [3] 美妆行业与资本市场 - 国货化妆品集团自然堂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4] - 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4.48亿元 净利润达1.91亿元 [4] - 以2024年零售额计 自然堂为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 [4] - IPO进程反映消费赛道优质资产持续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4]
现制茶饮市场增速放缓 “雪王”要跨界卖啤酒
经济观察网· 2025-10-04 08:08
交易概述 - 蜜雪集团以约2.97亿元人民币收购鲜啤福鹿家53%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1] - 交易分为两部分:以2.856亿元现金认购新增注册资本获51%股权,以及以1120万元受让原股东2%股权 [2] - 交易完成后福鹿家成为蜜雪集团非全资附属公司,财务业绩将并入集团报表 [2] 交易背景与关联方 - 交易前,田海霞和麦浪同舟分别持有福鹿家约60.05%及20.41%股权,交易后持股比例分别降至29.43%和10% [2] - 田海霞为蜜雪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控股股东张红甫的妻子,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2] - 蜜雪集团强调交易定价参照独立第三方评估报告,并经过内部关联交易委员会审议通过 [2] 公司基本情况 - 蜜雪集团于今年3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10月3日总市值约为1325亿元 [3] - 截至今年6月底,张红甫及张红超一致行动人持有蜜雪集团40.57%股权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蜜雪集团在全球拥有超过5.3万家门店,较去年同期新增9796家,相当于每天新开27家店 [5] 战略契合与协同效应 - 收购使蜜雪集团产品品类从现制果饮、茶饮、冰淇淋和咖啡延伸至现打鲜啤 [1][4] - 福鹿家现打鲜啤产品每500mL售价6至10元,与蜜雪冰城现制茶饮价格区间相当,双方定位高度契合 [5] - 福鹿家同样采用加盟模式,截至今年8月底已拥有约1200家门店,覆盖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 [5] - 分析认为协同优势包括价格带契合可实现客群共享、加盟体系协同加速扩张、供应链赋能降低成本 [6] 行业背景与增长动力 - 现制茶饮行业增速放缓,2025年新茶饮市场规模增速预计从2023年的44.3%放缓至12.4% [7] - 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2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00亿元,预计2025年逼近千亿,年复合增长率超30% [7] - 公告指出鲜啤产品含有更多原始风味物质,口感新鲜风味多元,现打模式兼具场景化体验与便利性 [7] 潜在行业影响 - 蜜雪集团切入鲜啤赛道有望为行业探索增长新路径,推动行业发展 [8] - 行业面临低价区间竞争激烈,传统啤酒巨头如青岛啤酒、华润啤酒均已加速布局 [8]
自然堂获欧莱雅4.4亿元“战略卡位”,家族控股仍超八成
新浪财经· 2025-10-02 18:15
公司IPO与融资概况 - 创立24年的国货美妆巨头自然堂正式向香港资本市场发起冲击[1] - IPO前完成新一轮融资,欧莱雅旗下美町投资4.42亿元获得6.67%股份,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获4.20%股份[1] - 本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超过71亿元[1]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 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在郑氏家族手中,郑春颖、郑春彬、郑春威及郑小丹四人合计持有公司超八成的投票权[1]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郑氏家族作为控股股东合计有权行使公司约87.82%的投票权[4] - 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包括4名执行董事,郑春颖任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兼董事长[4]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净利润呈现波动,2023年净利润同比激增117%至3.02亿元,2024年骤降37.1%至1.9亿元[5] - 2025年上半年业绩出现回升,净利润达1.91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净利率为7.8%[5] - 2024年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激增12.9%至27.17亿元,占收入比例高达59%,相当于全年净利润的14.3倍[8] 品牌与收入结构 - 公司旗下拥有自然堂、珀芙研、美素等品牌,覆盖护肤、彩妆、个人护理等全品类[3] - 收入高度依赖主品牌“自然堂”,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品牌营收占比始终高于94%[3] - 以2024年零售额计,自然堂是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4] 销售渠道演变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持续提升,从2022年的59.7%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8.8%[4] - 线下经销商收入占比则从32%降至16.9%[4] - 线上渠道以低价、折扣为主要引客方式,对线下渠道造成冲击[4] 研发投入与行业对比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研发投入仅3.48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从2.8%降至1.7%[8] - 国际品牌的研发费用率通常在3%至4%,自然堂的研发投入相对薄弱[8] - 公司拥有喜默因等自研成分,但与国际品牌竞争仍需在研发上持续加码[8] 战略投资者意义与市场观点 - 欧莱雅入股自然堂被视为其在中国市场的一项重要战略布局,有助于更深入地渗透中国大众市场[2] - 欧莱雅的入股会提升市场对自然堂的信心,但投资者最终会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和成长性[3] - 引入欧莱雅等战略投资者后,预计自然堂会在公司治理方面做出改善[8] - 自然堂的估值关键取决于能否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目前90%以上的收入依赖主品牌的结构或难以享受高估值溢价[8]
涪陵榨菜卖不动了:消费群体流失收入连续萎缩 依靠新品和并购能否培育起第二增长曲线?
新浪财经· 2025-09-29 18:28
公司管理层变动 - 董事、总经理赵平因工作调整离职,其于1995年加入公司,担任总经理职务已15年 [1] - 董事会聘任高翔为公司总经理,2023年董事长周斌全退休后,高翔出任公司“一把手” [1] 核心业务表现与挑战 - 公司业绩增长停滞,2022年收入增速降至1.18%,2023年及2024年收入连续两年下滑 [1] - 榨菜销售量从2020年高峰的13.56万吨降至2024年的11.14万吨,减少近18%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3.13亿元,同比微增0.51%,净利润下滑1.66%,扣非净利润下滑2.33% [3] - 榨菜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消费者佐餐选择多样化,且核心消费群体(大城市流动人口)因就业及生活成本原因回流,导致需求萎缩 [2] - 公司过去依赖的提价策略失效,2008年以来共提价14次,毛利率从不足40%最高增至58%,但2021年11月最后一次提价导致销量大幅下降 [2] - 渠道扩张策略失效,经销商数量从2019年的1790家增至2023年的3239家,但2024年集中清理经销商,数量减少18.74%,2025年上半年继续减少7.1% [3] 财务状况与运营效率 - 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8%,存货同比增长12%,远超营收增速 [3] - 存货周转天数达到193.3天的历史新高,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到9.11天,同样创历史新高 [3] - 公司对部分优质经销商适度提高授信额度,以应对其资金周转压力 [3] - 2024年公司三大生产基地总设计产能为14.99万吨,实际产量11.36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6% [4] - 2025年上半年受益于青菜头收购价格较低,整体毛利率提升3.28个百分点,但销售费用率大幅提升22.94% [3] 募投项目与资金运用 - 2021年公司定增募资32.8亿元,主要投向乌江涪陵榨菜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一期)项目 [4] - 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生产基地项目投资进度仅为19.04% [5] - 项目部分建设内容延期至2027年6月,并调整建设规模,原料加工规模由40.7万吨调整为20万吨,榨菜生产规模由20万吨/年调整为16万吨/年 [4][5] - 募投项目剩余资金产生利息收入,2025年上半年利息收入达4379.67万元,占净利润近10% [5] - 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30.53亿元,另有30.84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资金计划用于外延式并购、市场推广及分红 [7] 新业务拓展与第二增长曲线培育 - 公司提出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向榨菜亲缘品类拓展,另一方面开拓川式复合调料和川渝预制菜业务 [6] - 现有产品品类包括榨菜、下饭菜、榨菜酱等,但2025年上半年榨菜收入11.23亿元,占比仍高达86%,泡菜收入占比9%,萝卜及其他品类占比均低于3% [6] - 新品类毛利率远低于榨菜,因推广前期以扩大体量为主 [6] - 公司减少部分常规榨菜生产线,新增酱类产品生产线,并增加费用投放,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率同比提升2.71个百分点 [6] - 2025年4月公司筹划收购四川味滋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后者主营川味复合调味料及预制菜,2024年营收2.65亿元,净利润3962.45万元,分别同比下滑6.69%及2.67%,净利率约15% [7] - 味滋美交易尚处于审计评估阶段,公司表示将持续考察跟踪优质并购标的 [7]
完美日记光环褪色 ,逸仙电商难讲新故事
36氪· 2025-09-27 14:05
近期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9.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5.68亿元增长22.4% [1]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为2508万元,较2024年同期的2.1亿元显著收窄 [1]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为10.9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7.95亿元增长36.8% [1] - 2025年第二季度净亏损为1950万元,而2024年同期净亏损为8550万元 [1] - 公司管理层将亏损收窄归因于经营杠杆作用、运营效率优化及营销支出控制 [1] 历史业绩轨迹 - 2019年为业绩巅峰,营收30.31亿元,同比增长377%,净利润0.75亿元,同比增长287% [3] - 2020年至2021年营收持续扩张,分别为52.33亿元和58.40亿元,但同比增速从72.6%放缓至11.6% [3] - 2020年与2021年公司由盈转亏,净亏损分别为26.88亿元和15.41亿元 [3]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进入下行通道,分别为37.06亿元、34.15亿元和33.93亿元,同比增速持续为负 [3] - 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持续,分别为8.15亿元、7.50亿元和7.10亿元,已连续五年亏损 [3] 业务结构转型 - 公司核心彩妆业务收入从2019年的30.3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8.40亿元 [4] - 彩妆业务收入在2022年同比暴跌57.7%至24.7亿元,随后下滑至2024年的20亿元 [4] - 彩妆业务占营收比例从2019年的100%一路降至2024年的58.9% [4] - 公司自2022年起启动"二次创业"战略,重点发展护肤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4] - 2025年第二季度护肤业务收入同比大增78.7%至5.8亿元,占营收比例提升至53.5%,首次超过彩妆 [4] 营销策略与挑战 - 公司早期通过与超过1.5万名KOL合作及签约明星代言进行高密度营销 [6] - 营销费用从2018年的3.09亿元激增至2020年的34.12亿元,两年增幅超过1004% [6] - 2021年至2024年营销费用均超过22亿元,占营收比例持续高于60% [6] - 2025年第二季度营销费用为7.22亿元,同比增长32.6%,占营收比例达66.5%,远超行业45%-55%的平均水平 [6] - 2021年营销费用增至40.06亿元占营收68.6%,但营收仅增长11.6%,显示营销效率显著下降 [7] 市场表现与品牌口碑 - 公司股价从2021年2月峰值25.47美元/股跌至9.24美元/股,跌幅63.7%,市值蒸发超过150亿美元 [7] - 公司因股价低迷于2022年4月和2023年11月两次收到纽交所退市警示函 [7] -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上有高达785条关于完美日记的投诉,涉及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虚假宣传等问题 [9] - 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对产品粉质粗糙、持久度差、色差严重及引发皮肤过敏等负面评价 [9] - 品牌形象被部分消费者评价为"国货之诓",面临信任度下滑和品牌形象受损的挑战 [9][10]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护肤市场竞争激烈,已聚集雅诗兰黛、欧莱雅等国际品牌及珀莱雅、华熙生物等国货品牌 [5] - 彩妆行业整体增速放缓,早期流量红利逐渐消退 [2][3] - 竞争对手纷纷效仿公司早期的营销策略,导致获客难度不断攀升 [6]
影石创新发布上市后首份股权激励计划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6 01:35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 - 公司发布上市以来首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拟授予138.71万股 占公司总股本4.01亿股的0.35% [1] - 授予价格为148.92元/股 首次授予对象涵盖695名骨干员工 占2025年上半年末员工总数3235人的21.48% [1] - 通过广泛覆盖的激励计划将公司发展与员工利益深度绑定 提升积极性并稳定人才队伍 [1] 业绩考核目标 - 首次授予考核年度为2025-2026年 以2024年营收55.74亿元为基数 [2] - 2025年营收增长率要求不低于30% 对应营收目标不低于72.46亿元 [2] - 2026年营收增长率要求不低于50% 对应营收目标不低于83.61亿元 [2] 历史增长表现 - 2020年至2024年营收从8.50亿元增长至55.74亿元 年均复合增速超过60%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6.71亿元 同比增长51.17% [2] 产品战略与市场拓展 - 通过爆款产品激活市场需求而非争夺存量市场 全景相机累计销量已达数百万台 [3] - 产品线从全景相机扩展至视频会议摄像头、手机云台等领域 [3] - 计划推出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新品类 通过创新功能覆盖全新使用场景 [3] - 无人机品类被视为拥有更高市场规模上限的业务增长空间 [3]
浙大三位师兄弟,垄断中国储能BMS
36氪· 2025-09-25 15:56
杭州土壤、浙大基因 "杭州是东方的硅谷,而浙大则是东方的斯坦福。"这样的比喻,流传已久。 今年2月,英国《经济学人》在一篇关于DeepSeek 的专题报道里,点名浙江大学是这家公司的背后推手之一,并直接拿"杭州与浙大"类比"硅谷与斯坦 福"。 这一比喻迅速在国外科技圈蹿红。 浙大实验室是技术源头,教授和学生一茬茬走出去,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落地的产品; 杭州则提供试错的市场环境、愿意买单的产业客户和充足的资本资源。技术、人才、资本、场景在这里相互咬合,形成了独特的创新飞轮。 这不仅造就了名声在外的新兴互联网和AI公司,也造就了大半个储能BMS江湖。 一个引人注意巧合是: 华塑、高特、协能,这三家头部公司,都同处杭州,浙大是他们的共同"母校"。 高特电子创始人徐剑虹毕业于浙大半导体专业,曾在杭州国营厂磨练了十年; 协能科技创始人周逊伟本科和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获得电力电子博士学位; 华塑科技其董事长、实控人杨冬强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曾在杭州的松下、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多个技术岗位任职。 它们的成长路径,正是"浙大基因"与"杭州土壤"结合的结果。 两年前,华塑科技创始人杨冬强 ...
博通股份(600455):首次覆盖报告:华丽蜕变“高教第一股”,城市学院未来可期
民生证券· 2025-09-25 13:24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当前股价26.33元 [4][6] 核心观点 - 公司从软件服务商成功转型为A股市场"高教第一股" 高教业务收入占比超98% [1][10] - 旗下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在校生约11,800人 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扩大学位供给并为转设创造条件 [1][10] - 独立学院转设趋势中72.6%转为民办 公司正积极推进城市学院转设准备工作 [2][32] - 高考报名人数维持高位(2025年1,335万人) 独立学院学费较高(1.5-4万元/年)且招生良好 [34] - 公司现金流健康 收现比超100% 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3][56] 业务转型与现状 - 2005年斥资7,000万元联合西安交大创办城市学院 持股70% 实现向高教业务战略转型 [10][37] - 2022-2025年6月高教业务收入分别为2.34亿元、2.60亿元、2.83亿元和1.47亿元 占比均超98% [1][16] - 城市学院下设9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 形成工科为支撑的多学科结构 [2][37] 二期项目与转设进展 - 2022年启动二期项目建设 总投资7.16亿元 新增土地70.516亩 建筑面积9.61万平方米 [10][40] - 二期建成后校园总面积达495.808亩 达到转设标准 截至2025年6月末在建工程余额3.82亿元 [10][40] - 2020年西安交大已将30%股权移交西安市政府 转设申请已报陕西省教育厅审核 [39][40] 财务表现 - 2023-2025年6月毛利率分别为52.94%、51.86%、48.60% 净利率分别为15.54%、15.88%、12.19% [3][19] - 2022-2024年经营净现金流分别为0.85亿元、1.04亿元、0.98亿元 收现比均超102% [3][54] - 资产负债率维持在60%-64%区间 合同负债持续增长(2024年达1.91亿元) [3][56] 增长驱动因素 - 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招生2,405人 在校生11,800人 2025年计划招生2,495人 [45] - 学费稳步提升:理科/文学费从2021年2.1万元/年升至2025年2.53万元/年 [45] - 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2023年曾筹划收购驭腾环保55%股权 虽终止但体现转型意愿 [48]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3.13亿元、3.38亿元、3.61亿元 同比增长9%、8%、7% [5][60] - 预计同期EPS分别为0.54元、0.63元、0.69元 动态PE分别为48倍、42倍、38倍 [4][5] - 高教业务预计保持7-9%增速 毛利率维持在51-52%区间 [59][60]
下半年房企优化增量质量,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36氪· 2025-09-25 10:34
行业整体财务表现 - 行业净利润均值跌至-8.3亿元 亏损规模逐渐扩大 约六成上市房企出现不同程度亏损[1] - 上市房企营业收入均值为104.2亿元 同比下降16.9% 降幅较2024年同期扩大3.2个百分点[4] - 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66.5% 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净负债率大幅上升至171.8% 同比激增55.8个百分点[3][5] 企业分化表现 - 华润置地与龙湖集团展现较强抗周期韧性 营收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1][6] - 华润置地非开发销售业务贡献净利润超过60% 龙湖集团非开发销售业务贡献利润占比超过90%[9] - 华润 龙湖持有物业收入和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均超20%[6] 企业经营策略 - 头部房企下半年加快存量去化 通过一盘一策全力攻坚去化回笼资金[12] - 企业保持投资精准 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地段 确保增量项目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12] - 响应"好房子"政策深化产品迭代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力[13] 业务转型方向 - 华润置地推动经营性不动产及资管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扩大万象生活轻资产管理业务优势[14] - 龙湖集团在商业 资管 物管 代建等经营赛道构建竞争优势 培育第二增长曲线[14] - 头部房企积极构建各业务板块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形成能力护城河[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