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D交易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药突围战:从烧钱到兑现,还需过几道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8:25
行业表现与市场趋势 - 创新药行业迎来政策扶持、产业升级与业绩回暖的"三重共振",资本市场估值逻辑加速重构 [1] - 恒瑞医药港股首日上市收涨25%,A股和H股创新药板块显著上涨 [2] - 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30%,三生制药涨幅达210.86%,远大医药涨幅94.17%,科伦博泰生物-B涨幅87.88% [2] - 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39%,德琪医药-B涨幅达456.92%,和铂医药-B涨幅达358.60% [2] 政策支持与行业发展 - 2024年创新药全产业链支持政策逐步落地,包括引入保险增量资金、集采纠偏、丙类目录等 [3] - 2018-2024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协议期内销售额超5400亿元,占医保基金总支出的比例仅为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 - 创新药企因BD交易收益实现盈利,推动股价大涨,市场环境比去年更为乐观 [3] 国际化进展与研发成果 - 2015-2024年中国企业原研创新药数量超过美国,排名第一,中国原研FIC药品全球占比24% [4] - 2025年ASCO年会上,科伦博泰、正大天晴、泽璟制药、恒瑞医药等多家公司展示创新药临床成果 [4] - 本土创新药企从PD-1、ADC市场转向探索多肽偶联药物、分子胶、细胞疗法等新靶点 [5] - 2020-2023年中国新药国际多中心试验数量从207项增至286项,国际化战略显著增强 [6] BD交易与全球化战略 - 2025年1-4月全球药企发生21笔总金额超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总金额达596亿美元 [8] - 跨国药企达成38笔重大交易,授权引进占比73.68%,并购占比21.05% [8] - 跨国大药企MNC首付超5000万美元的引进交易中,42%来自中国 [8] - 恒瑞累计达成1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近三年9笔,累计交易金额约140亿美元 [9] - 三生制药与辉瑞制药达成60亿美元BD大单,股价狂涨超35% [9] 估值逻辑与商业化能力 - 资本市场估值体系从技术管线评估转向商业化能力综合考量,未盈利Biotech公司核心价值在于产品管线 [11] - 德琪医药-B股价大涨得益于核心产品塞利尼索在亚太市场的成功商业化及BD合作预期 [11] - 市场开始用"终局思维"给未盈利药企定价,容忍短期亏损,估值逻辑与美股Biotech趋同 [11] 研发挑战与行业风险 - PD-1/PD-L1抑制剂赛道过度拥挤,国内超80个在研项目,全球市场规模增速从2021年30%降至2024年8% [12] - 2024年港股18A板块再融资规模达200亿港元,临床数据或BD进展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融资窗口收紧 [12] - 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Ⅰ期至Ⅲ期临床成功率分别为65%、42%和28%,核心管线失败将导致估值大幅下滑 [12] 未来展望与全球化目标 - 未来3-5年将出现首批年销售额超6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需全球化商业体系支撑 [13] - 本土创新药企需面对不断变化的审评要求,与全球高质量原研药进行"头对头试验" [13]
恒瑞:集采倒逼的转型
第一财经· 2025-05-26 10:02
港股上市与国际化战略 - 恒瑞医药于5月23日登陆香港联交所,发行价44.05港元/股,募资98.9亿港元,成为2024年国内最大医药IPO项目 [2] - 港股上市是公司国际化战略关键一步,近三年完成9笔创新药对外授权合作(累计14笔),加速出海进程 [2] - 公司明确表示赴港上市目的是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融资传闻此前预计规模超20亿美元 [2][57] 仿制药集采冲击与转型 - 2018年集采政策实施后,恒瑞仿制药营收占比从2019年的82%降至2023年的46.6%,创新药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7][8] - 集采导致主力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超50%,例如紫杉醇降价76.22%、伊立替康降93.08%,2021年8款集采药品营收同比下滑37% [15][20][21] - 2020-2022年营收连续下滑(峰值277.35亿元),2023年企稳回升,资本市场判断仿制药集采利空基本出尽 [8][22] 创新药研发布局 - 研发重心全面转向创新药,2024年上半年获57个创新药临床批件 vs 仅1个仿制药批件,上市创新药从2018年4款增至17款 [27] - 主要采用Fast-Follow策略,但面临同质化竞争,PD-1产品卡瑞利珠单抗是唯一超10亿元单品(2021年销量44万瓶/13亿元) [29][36][37] - 研发费用持续增长至2023年近50亿元,资金储备达230亿元,同时通过BD交易引入外部管线(如2021年投入20亿元) [46][53] 出海战略与BD交易 - 出海模式以License-out为主,2023年完成6笔授权交易,包括与默克达成14亿欧元潜在交易、双艾组合获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66] - 通过NewCo模式探索更高收益,如GLP-1产品组合授权合资公司Hercules(潜在收益60.35亿美元+19.9%股权) [68] - 国际化挑战显著,双艾组合美国上市申请曾被FDA拒绝,部分授权交易如SHR-1905被中间商Aiolos Bio转手获利12.45亿美元 [61][67] 销售体系调整 - 销售人员从2020年1.7万人缩减至2022年约1万人,降幅超两成,反映集采对传统"带金销售"模式的冲击 [43] - 创新药进入医保后仅30%能进入医院药房,仍需持续投入医生教育以提升销量 [40]
一周内股价最大涨幅近30%,先声药业(02096)BD潜力和创新价值获市场持续挖掘
智通财经网· 2025-05-23 09:05
公司股价表现 - 5月16日至21日先声药业股价走出"四连阳"行情 区间最大涨幅达28 33% [1] - 年初至今公司股价累计涨幅接近50% 主要因多重利好催化投资确定性 [1] - 5月19日至21日股票成交量连续三日超2500万股 市场交投热情显著 [4] 创新药BD潜力 - 三生制药与辉瑞60 5亿美元BD交易带动行业关注 先声药业作为具备License-out潜力企业受瞩目 [2] - 公司在ADC领域布局CDH6 CDH17 ENPP3 EGFR/cMet等多靶点药物 SCR-A006因抗肿瘤效力高被评估为BIC潜质 [2] - SIM0278曾刷新临床前自免新药BD金额纪录 SIM0500与AbbVie达成超10亿美元授权协议 [3] - 摩根士丹利 中金 交银国际均看好公司创新管线出海潜力 [3] 新冠药物市场表现 - 中国疾控数据显示5月初新冠病毒阳性率升至16 2% 住院病例阳性率增至6 3% [4] - 先诺欣®作为国内首款获批口服抗新冠药 已覆盖32省371市3700家医疗机构 4-5月销量同比环比显著上涨 [4] 研发管线布局 - 6年累计研发投入超85亿元 布局超60项创新管线 覆盖神经科学 抗肿瘤 自免及抗感染领域 [5] - 当前3个分子处于NDA审批 4个进入III期临床 11个进入早期临床 药物形式涵盖单抗 双抗 多抗 ADC等 [5] - 达利雷生 玛氘诺沙韦片 恩泽舒等重磅新药即将上市 将推动创新药收入占比提升 [5]
海外制药企业2025Q1业绩回顾:美国药品价格改革叠加不确定的宏观环境
国信证券· 2025-05-21 13:5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评级)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Pharma收入端增长整体有所放缓,部分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不一 [3] - 美国药价改革及宏观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包括行政命令、削减开支和调查等 [3] - 海外制药企业通过BD交易增厚营收及补齐pipeline短板,与中国企业有合作 [3] 各部分总结 海外药企25Q1业绩概览 - 多家海外药企公布2025Q1营收及全年指引,部分企业营收增长,部分低个位数增长或下滑,部分企业下调业绩指引 [5][6] 美国药价改革与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 Trump政府发布行政命令提供“最惠国待遇”处方药定价,可能面临司法阻碍,短期影响有限 [7] - 共和党提出削减Medicaid支出方案,预计后续还会推出医药行业相关政策 [7] - 美国商务部启动医药产品及其关键成分进口的国家安全调查,总统可采取相关措施 [7] 研发投入情况 - 2025Q1市值Top15药企R&D投入合计318亿美元(同比+0.6%),研发费用率18.9%(同比-0.9pp) [8] 多个重磅品种即将迎来专利到期 - 多家药企的多个核心产品将在未来几年迎来专利到期,各药企有不同的BD策略 [13][14] 海外制药企业近期BD项目汇总 - 多家海外药企有近期BD项目,涉及单抗、基因治疗、化药等多种成分/技术类别 [15][16][17] 中国区域销售表现 - 7家海外药企披露中国区域销售数据,2025Q1销售额合计483亿元(同比-6%),剔除Merck后合计销售435亿元(同比+11%) [18] 各药企具体业绩情况 Eli Lilly - 2025Q1全球销售127亿美元(+45%),下调全年GAAP EPS指引 [23] - GLP - 1产品Mounjaro和Zepbound增长,在研管线有进展,肿瘤和自免产品有销售表现 [23] Novo Nordisk - 2025Q1销售收入781亿丹麦克朗(CER+18%),下调全年业绩指引 [33] - T2D和减重产品有销售增长,中国市场有表现,在研管线有进展,有BD合作 [33] AstraZeneca - 2025Q1营收135亿美元(CER+10%),各治疗领域和地区有不同表现 [45] - 肿瘤、心血管等领域产品有销售增长,研发管线有进展 [45] Novartis - 2025Q1营收132亿美元(CC+15%),上调全年业绩指引 [55] - 心血管、自免、神经和肿瘤领域产品有销售表现,多个适应症临床推进 [55] Abbvie - 2025Q1全球销售133亿美元(Operational+9.8%),上调adjusted diluted EPS指引 [67] - 自免、肿瘤、神经和代谢板块有不同表现,自免产品销售指引上调 [67] Sanofi - 2025Q1营收99亿欧元(CER+9.7%),维持业绩指引 [77] - 自免、疫苗和代谢领域产品有销售表现,自免候选管线读出Ph2数据 [77] Amgen - 2025Q1营收81亿美元(+9%),药品销售额和销量增长 [86] - 非专科药、肿瘤、炎症、生物类似物和罕见病板块有销售表现,在研管线有进展 [86] Gilead - 2025Q1营收66亿美元(同比-1%,环比-12%),维持业绩指引 [87] - HIV、肿瘤和肝病领域产品有销售表现,肿瘤研发管线有进展 [87] Roche - 2025Q1营收154亿瑞士法郎(in CHF+7%,CER+6%),各部门有不同表现 [88] - 肿瘤、血液学等领域产品有销售表现,引进Zealand长效Amylin类似物 [88] JNJ - 2025Q1药品板块营收138.7亿美元(+2.3%,Non - GAAP +4.2%),各治疗领域表现不同 [92] - 肿瘤和自免领域产品有销售表现,神经领域有产品进展 [92] Vertex - 2025Q1营收27.7亿美元(+3%),上调全年收入指引 [103] - CF、SCD、疼痛、T1D和肾病领域有产品销售和研发进展 [103] Pfizer - 2025Q1全球销售137亿美元(Operatoinal -6%),成本削减初见成效 [104] - 肿瘤、疫苗、代谢和罕见病领域产品有销售表现,研发管线有进展 [104] BMS - 2025Q1营收112亿美元(ex - FX -4%),更新全年业绩指引 [105] - 肿瘤、心血管、血液学、自免和神经领域产品有销售表现,临床有进展 [105] Merck - 2025Q1全球销售155亿美元(-2%,CER+1%),各业务有不同表现 [106] - 肿瘤和疫苗领域产品有销售表现,心血管领域有产品和合作进展 [106] GSK - 2025Q1销售75亿英镑(CER+4%),各产品板块有不同表现 [107] - 疫苗、HIV、呼吸和免疫、肿瘤和吸入制剂领域产品有销售和研发进展 [107] Regeneron - 2025Q1营收142亿美元(CER+8%),各领域有不同表现 [108] - 自免、眼科、肿瘤、血液学和代谢领域产品有销售表现,在研管线有进展 [108]
Biotech产业链:康诺亚向右,百奥赛图向左,和铂在中间
雪球· 2025-05-01 09:32
核心观点 - 文章对比了三家生物科技公司(康诺亚、和铂医药、百奥赛图)的技术平台优势及BD交易策略 [5][6] - 康诺亚以IL-4Rα靶点为核心向BioPharma级别跃升,BD模式覆盖全授权类型 [7][8] - 和铂医药依托全球稀缺小鼠抗体平台,通过临床前阶段BD实现短闭环变现 [9][10][11] - 百奥赛图从模式动物延伸至抗体开发,采用"千鼠万抗"暴力筛选模式实现高速BD签约 [13][14] 公司分析 康诺亚 - 拥有单抗/双抗/ADC多技术平台,覆盖肿瘤和自免领域 [7] - IL-4Rα靶点商业化目标20亿规模,2-3年先发优势待验证 [7] - BD交易模式全面:国内权益授权、临床前合资、全球授权、NewCo孵化 [8] - 24年完成4笔NewCo交易,海外权益出售策略明确 [8] 和铂医药 - 全球稀缺小鼠抗体平台可高效产出双抗,拆分诺纳生物专注抗体技术服务 [10][11] - 临床推进策略保守:仅2个品种进入3期(巴托利单抗、特那西普),多数管线停留在1期 [10] - 23-24年完成重大BD交易:辉瑞间皮素ADC交易首付5300万美元+10.5亿里程碑,AZ单抗交易首付2900万+5.75亿里程碑 [11] - 24年账上净现金曾低于10亿,22年研发支出近10亿 [10] 百奥赛图 - 从模式动物起家延伸至抗体开发,采用"千鼠万抗"暴力筛选模式 [13] - 24年抗体开发收入3.2亿同比增80%,累计签署200项药物合作协议 [13] - 24年单年签约100项合作,通过祐和医药推进未BD项目临床 [13] - 业务模式类似和铂但发展路径相反(先有平台后建药企) [14] 行业模式对比 - 康诺亚代表BioPharma转型路径,核心关注康悦达商业化进展 [16] - 和铂医药采取"临床前BD+平台拆分"双轨策略,技术平台估值获市场认可 [11][16] - 百奥赛图展现CRO模式优势,签约速度成为关键指标 [13][16] - 三家公司均体现中国biotech靶点研发能力与BD策略灵活性 [15][16]
恒瑞医药:创新药和对外合作推动业绩高增长,后续BD机会仍可观,上调目标价-20250401
交银国际· 2025-04-01 18: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对恒瑞医药的评级为中性 [2][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恒瑞医药业绩强劲增长,得益于创新药销售放量和BD出海交易许可收入贡献;早期管线推进,未来有望产生更多BD交易机会;上调目标价,但考虑估值合理和集采风险,维持中性评级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模型更新 - 恒瑞医药收盘价49.20元,目标价51.00元,潜在涨幅3.7% [1] 股份资料 - 52周高位56.01元,52周低位37.47元,市值312388.51百万元,日均成交量78.32百万,年初至今变化7.19%,200天平均价46.97元 [4] 盈利预测变动 - 2025 - 2027E营业收入新预测分别为32039、35014、39577百万元,较前预测变动13.5%、11.1%;毛利润新预测分别为27633、30375、34530百万元,较前预测变动14.2%、11.8%;毛利率分别为86.2%、86.7%、87.2%,较前预测变动0.5ppt、0.5ppt;归母净利润新预测分别为7118、8247、9830百万元,较前预测变动13.8%、8.4%;净利率分别为22.2%、23.6%、24.8%,较前预测变动0.1ppt、 - 0.6ppt [4] 产品销售与创新药表现 - 2024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34%/107%,得益于27亿元许可收入;IDEAYA的7500万美元和默沙东的2亿美元首付款未确认,未来合作收入有望增厚;扣除合作收入后产品销售收入增速14%,创新药销售增长31%至139亿元,贡献超50%;2024 - 26年创新药销售CAGR目标超26%,2025 - 27年有望再获批47个新产品/适应症;产品销售毛利率提升1.5个百分点,销售费用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增长33% [5] 管线与BD交易 - 公司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处于临床开发,约400项临床研究开展;未来2个月将在AACR和ASCO大会读出多项ADC候选药物数据;早中期管线品种有望产生新BD交易,许可收入或成经常性收入 [5] 估值与评级 - 上调2025 - 26年净利润预测8 - 14%,上调DCF目标价至51元;当前股价对应44倍2025年市盈率和2.8倍2025年PEG,相对合理,上行空间有限,维持中性评级 [5] 财务数据 损益表 - 2023 - 2027E收入分别为22820、27985、32039、35014、39577百万元;毛利分别为19295、24136、27633、30375、34530百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302、6337、7118、8247、9830百万元 [10] 资产负债简表 - 2023 - 2027E总资产分别为43785、50136、54568、61293、69320百万元;总负债分别为2751、4045、4103、4361、4684百万元;股东权益分别为40466、45520、49822、56121、63623百万元 [11] 现金流量表 - 2023 - 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7644、7423、6894、8365、10307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222、 - 1912、 - 1410、 - 1506、 - 1662百万元;融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3144、 - 1551、 - 1107、 - 2049、 - 2472百万元 [12] 财务比率 - 2023 - 2027E核心每股收益分别为0.674、0.993、1.116、1.293、1.541元;毛利率分别为84.6%、86.2%、86.2%、86.7%、87.2%;ROA分别为9.8%、12.6%、13.0%、13.5%、14.2% [12]
恒瑞医药(600276):创新药和对外合作推动业绩高增长,后续BD机会仍可观,上调目标价
交银国际· 2025-04-01 17:4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对恒瑞医药维持“中性”评级 [2][5][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恒瑞医药2024年业绩强劲增长,得益于创新药销售放量和BD出海交易许可收入贡献;早期管线推进,未来有望产生更多BD交易机会;上调目标价,但考虑当前估值合理和长期集采风险,维持中性评级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模型更新 - 恒瑞医药收盘价49.20元,目标价51.00元,潜在涨幅3.7% [1] 股份资料 - 52周高位56.01元,52周低位37.47元,市值312,388.51百万元,日均成交量78.32百万,年初至今变化7.19%,200天平均价46.97元 [4] 盈利预测变动 - 2025 - 2027E营业收入分别为32,039、35,014、39,577百万元,较前预测变动13.5%、11.1%;毛利润分别为27,633、30,375、34,530百万元,较前预测变动14.2%、11.8%;毛利率分别为86.2%、86.7%、87.2%,较前预测变动0.5ppt、0.5ppt;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118、8,247、9,830百万元,较前预测变动13.8%、8.4%;净利率分别为22.2%、23.6%、24.8%,较前预测变动0.1ppt、 - 0.6ppt [4] 产品销售与创新药表现 - 2024年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34%/107%,得益于27亿元许可收入;IDEAYA的7,500万美元和默沙东的2亿美元首付款未确认,未来合作收入有望增厚;扣除合作收入后产品销售收入增速14%,创新药销售增长31%至139亿元,贡献超50%;2024 - 26年创新药销售CAGR目标超26%,2025 - 27年有望再获批47个新产品/适应症;产品销售毛利率提升1.5个百分点,销售费用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增长33% [5] 管线扩张与BD交易 - 公司有9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临床开发,约400项临床研究开展;未来2个月在AACR和ASCO大会读出多项ADC候选药物数据;早中期管线品种有望产生新BD交易,许可收入或成经常性收入 [5] 估值与评级 - 上调2025 - 26年净利润预测8 - 14%,上调DCF目标价至51元;当前股价对应44倍2025年市盈率和2.8倍2025年PEG,估值合理,后续上行空间有限,维持中性评级 [5] 财务数据 损益表 - 2023 - 2027E收入分别为22,820、27,985、32,039、35,014、39,577百万元;毛利分别为19,295、24,136、27,633、30,375、34,530百万元;净利润分别为4,302、6,337、7,118、8,247、9,830百万元 [10] 资产负债简表 - 2023 - 2027E总资产分别为43,785、50,136、54,568、61,293、69,320百万元;总负债分别为2,751、4,045、4,103、4,361、4,684百万元;股东权益分别为40,466、45,520、49,822、56,121、63,623百万元 [11] 现金流量表 - 2023 - 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7,644、7,423、6,894、8,365、10,307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222、 - 1,912、 - 1,410、 - 1,506、 - 1,662百万元;融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3,144、 - 1,551、 - 1,107、 - 2,049、 - 2,472百万元 [12] 财务比率 - 2023 - 2027E核心每股收益分别为0.674、0.993、1.116、1.293、1.541元;毛利率分别为84.6%、86.2%、86.2%、86.7%、87.2%;ROA分别为9.8%、12.6%、13.0%、13.5%、14.2% [12] 交银国际医药行业覆盖公司 - 对多家医药公司给出评级和目标价,如康方生物“买入”,目标价92.00元;荣昌生物“买入”,目标价35.20元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