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瑞达期货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日报-20250911
瑞达期货· 2025-09-11 16:49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资料,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 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 明出处为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 | |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日报 | | | 2025/9/11 | | | --- | --- | --- | --- | --- | --- | --- | | 项目类别 | 数据指标 最新 环比 最新 | | 数据指标 | | 环比 | | | EC主力收盘价 | 1203.800 -67.1↓ EC次主力收盘价 | | | 1609.1 | | -68.20↓ | | 期货盘面 | EC2510-EC2512价差 -405.30 +1.30↑ EC2510-EC2602价差 | | | -293.60 | | -37.00↓ | | EC合约基差 | 362.66 +63.60↑ | | | | | | | 期货持仓头寸(手) EC主力持仓量 | 49507 2187↑ | | | | | | | SCF ...
疫苗降到蜜雪冰城价 企业集体亏损
经济观察网· 2025-09-11 15:55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疫苗上市公司整体疫苗收入同比下降60% 净利润同比下降113% [1] - 17家疫苗上市公司中只有6家实现盈利 利润最高的成大生物仅1.22亿元 [1] - 市值前五疫苗企业中仅康希诺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94% 主要得益于四价流脑结合疫苗的竞争优势 [2][3] 头部企业财务数据 - 万泰生物2025H1收入8.44亿元同比下降38% 净利润-1.44亿元同比下降155% [3][5] - 智飞生物2025H1收入49.19亿元同比下降73% 净利润-5.97亿元同比下降127% [3][9] - 康泰生物2025H1收入13.92亿元同比增长19% 净利润0.38亿元同比下降77% [3] - 沃森生物2025H1收入11.54亿元同比下降19% 净利润0.43亿元同比下降75% [3][5] 价格战现状 - 流感疫苗价格创新低 上海生物三价流感疫苗中标单价仅5.5元 华兰疫苗三价流感疫苗中标单价10元 [4] - 四价流感疫苗从单支128元降至88元 [4] - 万泰生物九价HPV疫苗馨可宁单针499元 全程三针不超过1500元 [5] - 智飞生物代理的进口九价HPV疫苗通过"打一针送一针"活动将单针价格从1300元降至900元 [5] - 沃森生物二价HPV疫苗报出27.5元单支中标价 较2022年5月246元下降近90% [5] - 带状疱疹疫苗从两剂3260元降至1652元 [6] 疫苗犹豫现象 - 智飞生物在半年报中8次提及"疫苗犹豫"问题 [10] - 2020-2023年中国年均流感疫苗接种率低于4% 儿童接种率略高于12% 老年人群不足5% 远低于发达国家50%水平 [12] - 二类疫苗中的HPV疫苗 带状疱疹疫苗 流感疫苗面临严峻的疫苗犹豫问题 [11][12] 行业竞争格局 - 疫苗重点品类产品同质化加剧 多个细分领域竞争激烈 [14] - 临床及注册阶段产品数量不断增长 供给端持续扩张 [14] - 企业扎堆进入市场 产品大同小异导致价格战不可避免 [15] 成人疫苗推广困境 - 成人疫苗接种工作相对滞后 流感 肺炎等成人疫苗接种率普遍偏低 [12] - 疫苗处方试点效果欠佳 医务人员缺乏绩效激励 [13] - 基层医生和护理人员缺乏重视疫苗的思维 开具疫苗处方缺乏积极性 [13] 行业前景展望 - 行业寒冬预计持续五到十年 需要经历企业并购和技术转移 [15][16] - 只有当疫苗行业认知提升和体系完善 尤其是成人疫苗体系建设之后 市场大盘才能扩大 [16] - 出生率短期内难上升 成人疫苗认知难改变 政府采购价格持续走低 [16]
21社论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治理非理性竞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07:05
行业竞争态势 - 非理性竞争现象在一些领域出现 主要表现为内卷式竞争[1] - 低附加值领域企业倾向于采取价格战方式追求市场占有率[1] - 高附加值领域企业更多依靠技术差异化和品牌构建建立市场优势[1] 非理性竞争影响 - 企业压缩必要生产成本和降低产品质量换取价格优势[2] - 挤压产业链上下游利润空间 影响企业再生产与研发投入[2] - 损害消费者利益 导致市场对相关商品信任感下降[2] - 落后产能挤出先进产能 抑制行业创新活力[2] - 扭曲资源配置效率 导致市场淘汰机制失灵[2]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更加重视实体经济[2] - 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升级 建设全球竞争力现代产业体系[2] - 制造业升级获取更多利润 让产业链从业人员变得更加富裕[2] -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超大规模市场需求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2] 创新驱动机制 - 技术创新及技术扩散带动整体生产率提升 培育更多新产业[3] - 新产业带来更高利润和税收 更多家庭变得富裕而增加消费[3] - 政府有更多收入支撑增加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3] - 非理性竞争导致行业利润过低 使制造业和创新无法持续吸引投资[3] 政策导向 - 从战略高度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3] - 以公平竞争取代无序竞争 实现高质量发展[3] - 治理非理性竞争关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能否攀登高峰[3]
中年男人最爱的“国民神车”,也卖不动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9-10 21:32
核心观点 - 大众汽车在美国市场因电动车补贴退坡导致ID4销量急剧下滑,并因此削减其美国工厂产量 [1][3][5] - 公司面临电动化转型与领导力稳定的双重压力,尽管全球电动车交付量增长,但整体利润出现大幅下滑 [1][8] - 软件问题是大众电动化转型的核心短板,影响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公司正通过与中国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应对 [10][12][14] - 中国市场表现疲软且竞争激烈,公司采取“双轨”战略,一方面坚守燃油车,另一方面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合作以应对挑战 [17][19][20] 美国市场困境与ID4销量分析 - 大众汽车削减其美国查塔努加工厂ID4纯电动SUV的产量,每个生产班次组装数量减少,160名员工从10月底开始休假 [1] - ID4在美国市场销量未达预期,2023年销量为38万辆,2024年断崖式坠落至17万辆 [3] - 2025年上半年ID4销量同比下跌19%,第二季度销量雪崩65%,单季销量不足2000辆 [3] - 联邦补贴退坡是销量下滑重要原因,ID4于2025年1月失去7500美元税收抵免资格,且所有新能源车补贴将于9月30日彻底终结 [4][5] - 为刺激销量,大众将ID4月租压至129美元,成为全美租赁成本最低的电动车,但效果有限 [5] - 有分析预计,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在补贴结束后可能立即降至4%以下,并在2026年初稳定在约4%,约为当前水平的一半 [6] 公司财务表现与全球业务压力 - 2025年上半年大众集团销售收入1584亿欧元,微降03%,但营业利润狂泻328%至67亿欧元,税后利润蒸发38%至4477亿欧元 [8] - 利润下滑原因包括美国上调进口关税导致的13亿欧元损失,以及奥迪、大众乘用车和软件部门Cariad重组拨备的7亿欧元 [8] - 同期大众全球电动车交付量逆势增长467%,达4655万辆,占总销量106%,其中欧洲市场纯电销量飙升89% [8] - 豪华品牌阵营集体失速,保时捷半年销量跌61%,奥迪缩水59%,宾利跌11%,保时捷被迫下调盈利目标 [8] - 公司核心汽车业务利润大幅下滑,其副业咖喱香肠2024年销售850万根,与全球汽车年销量约900万辆在数字上接近 [6] 电动化转型的挑战与软件短板 - 大众集团承诺投资1800亿美元完成电动化转型,但第一阶段效果未达预期 [10] - 软件问题是大众电动化的核心短板,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ID系列车机系统体验差,用户倾向使用CarPlay [10][12] - 软件问题早有端倪,2019年ID3因大量软件问题导致生产后无法交付,上市后仍有车主投诉系统卡顿、无法联网、频繁弹出故障码等 [12] - 2024年5月大众在美国召回近8万辆ID4,原因是软件漏洞可能导致显示屏黑屏,致使车速表信息丢失或后视摄像头图像无法显示 [13] - 公司正积极应对,例如与中国科技公司地平线、中科创达等合作,并加大在华研发投入 [14] 中国市场战略与应对措施 - 大众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2025年上半年中国交付量131万辆,同比微降23%,2024年在华销量为274万辆,同比下滑10%,利润份额下降至17亿欧元 [17] - 公司调低全年预期,销售回报率仅40%-50%,将中国市场的价格战形容为“一群赌徒在赌桌梭哈”,指出2024年超90%车企不赚钱 [17] - 大众预测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74%,认为2025年是“过渡期”,真正的竞争风暴将在2026-2027年降临,约30款电动新军将密集出击 [17] - 公司采取“双轨求生”战略,一方面承诺2030年前推出17款燃油新车坚守阵地,另一方面新增投资全押智能新能源,与中国公司小鹏合作开发新车 [19] - 与中国合作将新车开发周期大幅缩短至24-30个月,甚至推动了欧洲研发周期提速至30-36个月 [19] - 中国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2025年8月已达553%,新能源乘用车已连续6个月渗透率超过50% [20]
“蔚小理”集体撕毁价格底线
36氪· 2025-09-08 10:45
新势力车企价格策略调整 - 蔚来、理想、小鹏三家新势力车企集体进入关键产品推新周期并采取统一降价策略 [2] - 蔚来乐道L60采用BaaS方案后价格进入15万元区间 L90车型价格降至20多万元级别 [2] - 蔚来第三代ES8预售价格较老款降幅达8万至20多万元 BaaS方案后起步价降至30多万元 [2] - 理想i8价格下调至33.98万元 低于同级别增程车型L8 [3] - 小鹏MONA M03价格下探至11万-14万元级 新一代P7起步价降至21.98万元 [4] 具体车型价格变化 - 第一代ES8(2017年)整车指导价44.8万元 BaaS车价34.8万元 [3] - 第一代ES8改款(2020年)整车指导价46.8-62.4万元 BaaS车价38.8-51.0万元 [3] - 第二代ES8(2023年)整车指导价49.8-59.8万元 BaaS车价42.8-47.0万元 [3] - 第三代ES8(2025年预售)整车指导价41.68-45.68万元 BaaS车价30.88-34.88万元 [3] - 理想i8取消Pro版 Max版调整为33.98万元并赠送价值1万元铂金音响 [6] - 小鹏新一代P7全系定价21.98万元-25.98万元 较初代顶配40多万元大幅下降 [8] 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新势力降价是市场竞争进入"生死阶段"的无奈之举 非主动让利 [4] - 理想i6预计价格将低于L6 击穿理想现有车型最低价 [4] - 华为鸿蒙智行产品覆盖十几万元到超百万元区间 形成全面竞争 [16] - 小米SU7与YU7获得几十万订单 终端供不应求 [16] - 行业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 马太效应加剧 [16] 企业战略调整 - 理想重新调整定价体系 i6将采用"大满配+拼刺刀"打法 [8] - 蔚来全系NT2平台车型标配100度电池包 变相官降3.8万元 [12] - 小鹏主销区间退至25万元甚至20万元以下 成为主流大众品牌 [9] - 新势力为保留决赛资格不得不重塑价格体系 [11]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车市内卷加剧 面临增量见顶、对手围堵、盈利承压三重压力 [16] - 新势力竞争将更残酷 价格进一步下探 技术更快迭代 用户更挑剔 [18] - 传统品牌如比亚迪、吉利凭借规模化和技术储备加入战局 [18] - 降价虽能提振销量但属双刃剑 可能冲击品牌定位和用户信任 [18]
昔日超级大白马,掉队了
格隆汇APP· 2025-09-07 16:1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 是白电龙头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企业[5] - 第二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0.07%至85.08亿元[7] - 上半年利润总额144.12亿元 同比增长1.95%[13] - 中报后宣布不派发现金红利 而去年中报曾实施"10股派10元"分红方案[7] - 市值蒸发逾200亿元 当前市值约2300亿元低于海尔的2400亿元[2][3] 市场竞争格局 - 7月线上空调市场份额争议:奥维云网显示小米16.71%超越格力的15.22% 但格力自称份额16.41%仍居首位[2] - 空调均价显著高于行业:7月格力均价3353元 比美的高近400元 行业均价仅2631元[12][13] - 低端机销量占比提升:Q2线上市场2100元以下机型销量占比首次超50%[11] - 坚决不参与价格战 但市场份额降至18%左右[11][13] 业务结构分析 - 空调业务占比近80% 上半年该业务出现5.09%负增长[7][35] - 海外业务占比仅15% 远低于美的、海尔40%以上的海外收入占比[37] - 对比小米空调业务增长迅猛:上半年出货量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8] 渠道体系问题 - 传统经销商体系成为发展绊脚石 线上渠道变革中处于劣势[18] - 终端销售与公司业绩出现背离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销量提升但业绩下滑[14][19] - 美的依靠线上渠道实现弯道超车 格力仍以线下渠道为立足之本[22] 战略转型举措 - 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 已完成超800家门店升级[39][40] - 试图从空调向全品类家电拓展 但公众号更名事件显示战略犹豫[40][42] - 坚持不贴牌出海的海外拓展策略 导致海外业务进展缓慢[39] 竞争对手表现 - 小米上半年营收2272.49亿元同比增长38.2% 净利润215.06亿元同比增长69.8%[7] - 小米科技家电收入贡献66.2%同比增长 目标2030年进入大家电行业头部阵营[8][10] - 美的在空调业务优势扩大 已占据龙头地位[30] 行业环境变化 - 上半年家电市场零售额4537亿元同比增长9.2%[5] - 家用空调零售规模1263亿元同比增长12.4% 总销量1.2亿台同比增长8%[5] - 以旧换新成为新增长点 东三省和海外初装市场提供新推动力[28][29] - 房地产调整对初装市场造成冲击 但并非业绩失速主因[26][27] 品牌IP影响力 - 董明珠个人IP与品牌强绑定 传统形象对年轻人吸引力有限[43][54] - 对比雷军IP成为小米有效宣传手段 业务生态更为成功[44][49] - 面临董事长换届难题和宣传路径选择困境[56]
昔日超级大白马,掉队了
格隆汇APP· 2025-09-07 15:5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小米空调线上市场份额达16.71%超越格力的15.22%引发数据争议[2] - 空调行业陷入价格战 线上市场2100元以下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50%[20] - 美的空调业务优势扩大 小米目标2030年进入大家电行业头部阵营[17][18]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46%至973亿元 归母净利润微增1.95%至144亿元[13]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0.07%至85.08亿元[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大幅增长453.06%至283亿元[13] 产品与市场策略 - 空调均价达3353元显著高于行业2631元 坚持不参与价格战[21][23] - 国内市场份额下降至18%左右[23] - 空调业务占营收近80% 消费电器业务出现5.09%负增长[14][44] 渠道体系问题 - 传统经销商体系成为发展绊脚石 线上渠道变革中处于劣势[29][32] - 终端销售与公司销售间存在经销商环节 导致业绩承压[30][31] - 美的依靠线上渠道实现弯道超车 格力仍以线下渠道为立足之本[33] 业务结构局限性 - 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仅15% 显著低于美的海尔40%以上占比[45][46] - 业务区域高度集中 出海战略进展缓慢[45][48] - 产品线单一 过度依赖空调业务[43][44] 品牌战略调整 - 专卖店更名为"董明珠健康家" 已完成超800家门店升级[50][51] - 品牌战略犹豫反复 公众号名称更改引发争议[52][53] - 个人IP绑定策略面临挑战 对年轻群体吸引力有限[69][70] 历史对比与行业地位 - 市值2300亿元低于海尔2400亿元 位列白电龙头第三[5][7] - 半年报后市值蒸发逾200亿元[4] - 与小米竞争格局逆转 小米上半年营收2272亿元同比增长38.2%[15]
比亚迪在日本大幅降价,最大降117万日元
36氪· 2025-09-05 22:25
比亚迪日本市场降价策略 - 比亚迪在日本对纯电动汽车进行限时降价 降价幅度为50万至117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42万至5.67万元 涉及车型包括海豚、海豹和海狮07 [4][5] - 海豚车型降价50万日元后最低售价249.2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12.07万元 成为日本市场最便宜的纯电动乘用车 比日产樱花便宜10万日元 [7] - 海豹四轮驱动车型降价117万日元 最低售价455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2.05万元 这是比亚迪在日本市场最大幅度的降价 [7] 日本市场价格竞争格局 - 韩国现代汽车同期宣布限时降价 降价幅度4.7万至158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277元至7.66万元 IONIQ 5降价158万日元至391万日元 KONA降价98.3万日元至301万日元 [12][14] - 美国特斯拉5月已在日本进行限时降价 进口电动汽车品牌价格竞争日趋激烈 目标是在日本企业之前夺取市场份额 [15] - 日本车企计划推出新车型应对竞争 本田2025年度投放轻型EV N-ONE e: 铃木推出首款EV e VITARA 日产将投放新款LEAF [16] 比亚迪市场表现与战略调整 - 比亚迪在中国市场陷入苦战 7月全球销量同比增长仅0.6% 达34.43万辆 较此前超过10%的增长率显著放缓 公司指出中国市场竞争加剧 [9][10] - 日本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2025年1-7月销量同比增长50% 达1936辆 表现强劲 [11] - 公司计划2026年下半年向日本市场投放轻型EV 采用自主开发的日本专用新底盘 目标售价低于日产和三菱的轻型EV [11] 补贴后价格优势 - 考虑到日本政府和都道府县提供的电动汽车购买补贴 海豚车型最低购买价格可降至149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7.22万元 [8]
格力高管称35年不参与价格战,上半年营收973亿
财经网· 2025-09-05 16:26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为973.25亿元 同比下降2.46% [1] 行业竞争态势 - 行业宏观消费趋缓 价格内卷加剧 [1] - 公司35年来从不参与价格战 坚持价值战长期主义 [1]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强调保持战略定力 不被动 不过度 不透支 [1] - 公司定位为价值战长期主义者 而非价格战冲动参与者 [1]
格力承压
经济观察网· 2025-09-05 13:05
公司财务表现 - 格力电器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973亿元 同比下降2.46% 归母净利润约144亿元 同比增长1.95% [2] - 美的集团同期营业收入2511.24亿元 同比增长15.58% 归母净利润260.13亿元 同比增长25.04% [7] - 海尔智家同期营业收入1564.94亿元 同比增长10.22% 归母净利润120.33亿元 同比增长15.59% [7] 市场竞争格局 - 线上空调市场格力占有率23.25% 同比下降4.07% 美的占有率下降0.37% 小米占有率10.94% 同比增长3.43% [2] - 线上空调2100元以下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 中高端需求承压 [5] - 中央空调销售规模同比下滑5.5% 受房地产调控影响 [5] 产品策略与定位 - 格力入门款空调售价2999元 比美的2299元和海信2099元高出30%以上 [4] - 美的高端品牌COLMO系列售价约12000元 具备新风功能和AI语音交互等智能化特点 [4] - 格力消费电器占营业收入比重约79% 产品单一化特点明显 [8] 渠道与销售动态 - 格力通过"董明珠健康家"改革增设冰箱洗衣机线下体验区 推动多品类销售 [8] - 工程机市场因价格因素被美的海尔抢占 格力1.5匹机型2300元 vs 竞品1600元 [9] - "国补"政策结束后商场客流量出现下滑迹象 [7] 海外市场拓展 - 格力外销市场占主营业务收入约15% 显著低于美的约42%和海尔约50% [8] - 格力在海外市场主要以自有品牌销售 几乎不接贴牌订单 [8] 新兴竞争者分析 - 小米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 同比增长超60% 冰箱出货量超79万台 同比增长超25% [10] - 小米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66.2% 物联网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87亿元 同比增长44.7% [10] - 米家APP月活跃用户1.131亿 同比增长16.8% 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1.532亿 同比增长16.4% [11] 消费者行为变化 - 经济环境下行促使消费者偏好价格实惠产品 法迪欧品牌入门款价格低至1899元 [4] - 智能化产品受欢迎 年轻消费者通过小米SU7等科技产品改变品牌认知 [12] - 格力主要客群仍为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中年客户 与小米用户重叠度较低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