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搜索文档
9月非农数据点评:迟来的指引,摇摆的降息
国信证券· 2025-11-24 19:04
就业数据表现 - 9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11.9万人,远高于预期的5.0万人[2] - 私营部门贡献新增就业9.7万人,其中服务业新增8.7万人[3] - 教育与医疗行业新增就业5.9万人,休闲与酒店业新增4.7万人[11][12] - 建筑业新增就业1.9万人,较上月环比回升3.3万人[12] - 制造业、采矿业及运输仓储业分别减少0.6万、0.3万和2.5万人[3][12] - 7月和8月非农数据合计下修3.3万人[5] 失业率与劳动力市场结构 - 9月失业率上行至4.4%,创2021年以来新高[16] - 西班牙裔、亚裔和黑人或非裔失业率分别为5.5%、4.4%和7.5%,均高于其近一年平均水平[16] - 16-24岁青年群体失业率为10.4%,显著高于近一年均值9.68%[16] 薪资与通胀影响 - 服务部门时薪同比增长3.8%,商品部门增长4.0%[24] - 薪资数据缺乏趋势性抬升动力,对通胀的推升作用有限[24] 货币政策展望 - 9月非农数据对12月FOMC会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但市场降息预期呈现"推拉并存"态势[4] - 美联储内部对12月降息分歧加剧,鸽派略占上风,但决议仍存在不确定性[26]
中新互联互通项目10年合作硕果累累
搜狐财经· 2025-11-11 08:45
项目总体成果 - 累计签约政府和商业合作项目347个,总金额达260亿美元 [1] - 累计实现跨境融资金额217亿美元 [1] - 探索形成33项具有首创性、高辨识度的制度型开放成果 [1] - 构建起重庆与新加坡“点对点”对接,带动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面对面”合作的全新格局 [1] 项目核心特点 - 突破传统“园区载体”模式,以重庆、新加坡“双枢纽”为核心,聚焦金融、航空、物流、信息四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 [2] - 定位“服务西部”,跨境融资通道已辐射西部10个省区市,陆海新通道带动西部地区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元 [2] - 具有互联互通、带动西部、制度创新三大突出特点,是中新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果 [2][3] 四大重点领域合作成效 - 物流领域:陆海新通道辐射国内18个省份75个城市163个铁路站点,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581个港口,重庆至新加坡铁海联运时长从10天压缩至7天,单箱成本降低25% [2][4] - 信息领域:中新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使跨境数据传输效率提升3倍以上,赋能制造、物流、教育、医疗等10余个重点行业 [4] - 航空领域:渝新航线从每周5班加密至每周24班,2024年1-10月起降架次超1900架次(同比+20.2%),旅客吞吐量超23万人次(同比+13.6%),货邮吞吐量超1400吨(同比+2.5%) [4] - 金融领域:共同打造中新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创新NRA账户模式,服务西部企业跨境结算超4亿元 [4] 科技教育与文旅合作 - 科技教育: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孵化科创企业45家、培养博士103人,渝新两地师生每年交流规模达500人次以上 [5] - 文化旅游:10年来渝新往来人次较2015年增长5倍,新加坡来渝入境过夜游客增长7倍,2024年渝新航线客运量达25.24万人次(同比+237.3%),其出入境人数占重庆出入境总人数的20% [5][8] 未来发展方向 - 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两大领域挖掘新增长点 [5] - 数字经济方面将推动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扩大重庆口岸与新加坡港集装箱数据共享范围,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 [6] - 绿色发展方面将围绕陆海新通道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服务、航空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物流枢纽低碳化布局及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合作,引入新加坡“虚拟电厂+微电网”技术 [6] - 目标到2030年将项目打造成国际数字规则开放合作和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新示范,在数字贸易、跨境算力、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互联互通项目 [7]
加拿大就业市场10月意外回暖 失业率降至6.9%
智通财经网· 2025-11-07 22:31
整体就业表现 - 10月净新增就业岗位66,000个,显著强于市场预期的减少20,000个岗位 [1] - 失业率意外从7.1%降至6.9%,连续第二个月录得改善,市场预期为升至7.2% [1] - 9月和10月累计新增就业127,000个,增幅为0.6%,已抵消7月和8月累计106,000个的就业流失 [2] 就业结构分析 - 10月的新增就业主要来自兼职岗位,全职岗位变化不大 [1] - 私营部门就业增加73,000人,为6月以来首次回升 [1] - 就业增幅主要集中在零售与批发贸易、交通运输、信息与娱乐服务等领域 [1] - 建筑业就业减少15,000人 [1] 地区与薪资分布 - 就业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安大略省,新增岗位55,000个,占全国新增就业的八成以上 [2] - 平均时薪同比上涨3.5%,至每小时37.06加元 [2] 市场解读与预期 - 近期就业表现为剧烈摇摆,6月大幅增加83,000个岗位后,在盛夏出现连续下滑,再度在9月与10月走强 [2] - 若失业率维持稳定,将强化市场对加拿大央行12月暂停加息/降息行动的预期 [2] - 鉴于劳动力市场仍存在显著闲置,如果经济修复速度迟缓,央行可能在2026年重新启动降息 [2]
“十四五”期间 广东省基础设施预计完成投资超6万亿元 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中国发展网· 2025-11-07 16:40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 - 全省基础设施预计完成投资超6万亿元 [1] 交通运输 - 高速铁路里程超3000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超1.17万公里 [1] - 港口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超7400万标准箱 民航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超2亿人次 [1] - 实现市市通高铁 县县通高速 航空航运网络覆盖全球 [1] 能源保障 - 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近3000座 线路总长达10.3万公里 [2] - 电源装机总容量超2.56亿千瓦 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长1.5倍 [2] - 建成油气管道超7600公里 公共充电桩70万个 实现1123个乡镇公共充电桩全覆盖 [2] - 全省能源自给率提升6个百分点 天然气储气能力翻一番 [2] 水利安全 - 水利投资规模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 其中2023 2024连续两年投资超千亿元 [2] - 新增水库总库容4.42亿立方米 年供水能力26亿立方米 [2] - 农村供水规模化率提升至89.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9.3%以上 [2] - 建成大中型灌区335宗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率提升至81% [2] 数字基础设施 - 累计建成5G基站数43.1万个 5G用户规模全国第一 [3] - 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5.8亿户 全国首个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全覆盖 [3] - 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级超算中心加快改造升级 [3]
每日钉一下(港股科技指数有哪些,都有啥区别?)
银行螺丝钉· 2025-10-14 22:00
港股科技指数定义与构成 - 中国概念股票指在美股、港股上市但主营业务在内地的公司,属于人民币类资产,涵盖科技、互联网、医药及新消费等多个领域 [5] - 科技是一个主题概念而非标准行业,其涵盖通信、信息、生物科技及金融科技等多个行业 [6][7][8] - 互联网公司在港股科技股中总市值很大,占比较高 [10] 主要指数公司与产品演变 - 中证是内地规模最大的指数公司,由上证和深交所发起成立;恒生是香港本地规模最大的指数公司 [11] - 早期知名中概指数基金如中概互联、中国互联数量稀少,各仅有一只,与重仓股比例有关,例如中概互联第一大重仓股比例曾超过30% [12] - 近年监管要求指数成分股需足够分散,当前指数基金单个股票比例一般在10%以内,促使港股科技指数发展,纳入互联网之外的科技股 [13] 主要港股科技指数对比 -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由中证指数公司开发,成分股50只,于2014年开始运作 [14] - 恒生科技指数由恒生指数公司开发,成分股30多只,于2020年开始运作,相比互联网指数增加了芯片等硬科技 [15]
大盘进入瓶颈期,板块轮动有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9-20 14:18
市场整体表现 - 本周A股市场高位震荡,主要指数涨跌分化,上证指数周K线收阴,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数收阳[1] - 上证指数在3900点遇阻,周四盘中最高触及3899.96点后掉头向下,最低跌至3801点,当日下跌44.68点,跌幅1.15%,全周下跌1.3%[4] - 深证成指周四盘中创出13328.1点新高后大幅波动,上下波动412点,全周仍上涨1.14%[6] - 创业板指数周四创出3168.68点新高后下跌,当天下跌1.64%,但全周上涨2.34%,周K线实现7连阳[6][7] - 周四A股成交额再次突破3万亿元,但大盘创出新高后反而大幅下跌[9] 行业板块轮动 - 8月以来的行情主要由科技股推动,本周中证信息指数上涨2.59%,中证半导指数大涨6.48%[12] - 金融和医药板块持续回调,中证医药指数本周下跌1.38%,中证金融指数下跌3.71%,中证银行指数和证券保险指数下跌约4%[12] - 热点扩散至新能源、汽车等板块,随着国庆长假临近,旅游等板块开始表现[13] - 科技股大幅上涨后继续上行难度增大,是大盘显现疲态的原因之一[12] 个股表现特征 - 科技股行情导致高价股数量急剧增加,百元股增多,千元股从1只变为2只[13] - 本周低价股表现突出,多只4元以下股票出现大幅上涨,例如永泰能源、美克家居等[13] - 上海建工从上周四2.41元启动,连续5个涨停板,尽管周五跌停,本周涨幅仍高达31.7%[13] - 板块轮动有效抑制了大盘的深幅回调,市场机会依然较多[13]
我国科技创新实现多项全球第一!“十五五”该怎么做?一文读懂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0 09:32
科技投入与基础研究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5] - 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6]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第10位 [5][9] 战略科技力量与区域创新 -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成长 [7]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支撑引领作用增强,深圳-香港-广州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8] - 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8]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 高端装备领域自主研发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成功应用,首艘大洋钻探船正式入列 [11] - 智能制造领域“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12] - 信息领域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全球领先 [13] - 新能源领域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1亿千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14] 前沿技术与未来产业布局 - 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多个国际先进水平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15]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突破,多模态感知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16] - 脑机接口领域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商用,临床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 [17] 科研基础设施与资源 - “中国天眼”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成并产出成果 [18]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超270PB,较“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19] - 保有550余万份动植物种质、60万株微生物菌种,生物种质保有量全球领先 [20]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并向社会开放共享 [21] “十五五”科技强国建设方向 -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超前谋划布局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22]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 [23]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融合用人,培养一流领军人才 [24]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联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5] -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26]
数读“十四五”答卷︱世界第一、全球领先!一组数据看我国科技事业历史性成就
央广网· 2025-09-19 10:39
研发投入与人员规模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实现增长 [4][5]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5] - 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1][5] 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 基础研究经费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8] - 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8]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 [1][8] 国家创新能力与企业实力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10]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长83% [14] - 研发投入2000强企业中,上榜企业占比为26.2% [14] 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 -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 [19] -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过40% [19] 信息通信技术与数字化 - 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技术和用户数保持全球领先 [22] - 信息通信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升级发展 [22] 新能源汽车产业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25]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25] 医疗科技与商业化 - 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 [28] - 临床已帮助3万余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 [28]
“京华号”深挖隧道、“梦想”号大洋钻探 我国核心技术攻关成果显著
央视新闻· 2025-09-19 10:39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 “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1] 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进展 - 自主研发“京华号”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3] -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赋能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3] 信息与新能源领域成就 - 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 [3] - 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 [3]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3] 前沿技术与未来产业布局 -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3] - 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5]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为未来万亿级产业奠定基础 [5] - 脑机接口技术已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 [5]
向新向上!透过“硬核”数据看“十四五”期间我国核心技术攻关成果显著
央视网· 2025-09-19 09:27
核心观点 - "十四五"期间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高端装备领域自主研发16.07米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和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 [5] - 先进制造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公司"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5]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 信息领域已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 [5] - 新能源领域光伏晶硅电池效率持续破世界纪录,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1亿千瓦 [5] - 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5] 前沿技术布局 - 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多个国际先进水平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 [8] - 人形机器人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 [8] - 脑机接口领域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