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

搜索文档
欧莱雅中国CEO出席,一场大会点亮美妆品牌价值“灯塔”
FBeauty未来迹· 2025-06-25 21:1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中国化妆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交易额占比达到55.2%,同比增长2.9个百分点 [2] - 行业面临三大危机:品牌白牌化、价格内卷化、价值空心化 [2][3] - 品牌白牌化表现为个性模糊、价格内卷化表现为促销依赖、价值空心化表现为研发让位 [2] 危机一:品牌白牌化 - 电商平台流量机制导致品牌个性被弱化,消费者认知简化为单品功能标签 [4] - 某品牌单月GMV破亿,但单品知名度远超品牌本身,被称为"成分搬运工" [4] - 国际品牌高端科技形象被"功效工具"认知取代 [4] - 消费者忠诚度崩塌,品牌溢价能力丧失,退化为"有商标的白牌" [6] 危机二:价格内卷化 - 电商平台"造节运动"推向极致,大促常态化挤压品牌溢价 [7] - 品牌被迫卷入"不参加即掉队"的囚徒困境,国际品牌开启"满一送一" [7] - 消费者形成"非打折不买"心理,日常正价购买意愿降至历史低点 [7] - 营销费用率畸高,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甚至陷入"以亏损换GMV"模式 [7] 危机三:价值空心化 - 品牌资源向营销端倾斜,短期ROI导向挤压产品创新与消费者关系建设 [10] - 成分科技竞争陷入"内卷",缺乏独立研发思路 [10] - 线上体验缺失加剧价值空洞,消费者需要超越产品本身的体验与价值认同 [11] 行业应对与展望 - 需要品牌方重拾初心,平台方优化规则,行业组织引领规范,消费者理性回归 [14] - 天猫等平台倡导"价值"战役,新锐品牌开启线上线下联动融合 [15] - "中国香妆品牌发展大会"将探讨品牌价值挑战,邀请标杆企业分享经验 [16][17][21][23] - 大会将发布东方美谷品牌孵化力模型,为行业提供高质量发展路径借鉴 [23] 行业未来方向 - 真正的护城河在于独特价值、品牌共鸣与持续创新产品力 [16] - 回归本质,坚持创新,深化体验,实现品牌基业长青 [24]
股价跌超60%,巨子生物首次承认胶原蛋白检测存在局限性
观察者网· 2025-06-25 20:14
公司股价表现 - 巨子生物6月25日港股开盘跌超5 8% 前一日收盘价为53 9元/股 涨幅5 27% [1] - 近一个月内巨子生物股价累计跌幅超64% [5] - 5月24日检测报告公布后 公司市值单日蒸发近120亿港元 [7] 产品技术争议 - 巨子生物首次承认其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质量标准 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存在局限性 [1] - 美妆博主检测显示明星产品"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仅0 0177% 低于国家0 1%标准 [7] - 公司自检结果称含量均大于0 1% 并委托第三方复检 [7] - 博主二次复测结果仍为0 02% 但相关账号随后遭平台禁言 [8] 行业竞争态势 - 华熙生物发文质疑资本市场炒作"透明质酸过时论" 暗指巨子生物 [7] - 华熙生物自曝持有博主公司32 4%股权 将其纳入生态成员并提供支持 [7] - 巨子生物指控华熙生物"颠倒黑白" 技术争议升级为资本对决 [7] 市场销售影响 - 巨子生物"可复美"在天猫618预售首日排名第3 首波销售期跌至第12名 [8] - 该品牌在抖音平台彻底消失于榜单 [8] - 华熙生物主力品牌夸迪从天猫护肤榜前20消失 [8] 机构观点 - 美银证券将巨子生物目标价从92 7港元下调至79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8] - 机构认为造假争议是销售排名跳水的关键诱因 [8]
大摩6张图:油价冲击,中国市场流动性,618美护成绩表,巨头即时零售之战……
智通财经· 2025-06-25 19:17
美国经济与油价冲击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认为油价冲击不会对核心通胀产生持久影响 油价上涨10%对核心价格的推动仅为三个月内5个基点 而headline价格反应更大 三个月内上涨5个基点 [1] - 模型显示油价冲击的影响主要通过CPI能源成分传导 且假设油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 若油价回落则对通胀影响更小 [1] 中国自由流动性 - 5月自由流动性有所改善但仍为负值 主要由于M1强劲增长 PPI通缩加剧以及工业增加值稳定 [4] - 预计2025年自由流动性将保持负值 因通缩压力持续且政策立场偏被动应对 [4] 中国美妆618表现 - 四大电商平台美妆品类GMV同比增长超10% 得益于促销期延长10天及玩法简化 [6] - 抖音美妆品类增长快于天猫约10% 但增长优势有所收窄 天猫竞争格局稳定 前六品牌与去年一致 [6] - 抖音护肤品类排名变动显著 韩束/珀莱雅在抖音排名从第一阶段第4/第8位上升至第1/第2位 [13] - 天猫618总净GMV同比增长约10% 剔除家电和电子产品补贴后增长率应低于10% [13] 美妆品牌表现 - 珀莱雅在天猫/抖音保持第1/第2位 旗舰产品和新产品如防晒霜助力增长 [13] - 彩棠在天猫美妆总排名第20 抖音618彩妆排名第5 表现优异因人事调整和新产品推出 [13] - 可复美品牌在天猫排名从第11降至第16 抖音排名从第8降至第16 因负面舆情影响 [14] 中国互联网企业竞争 - 美团优选业务大幅收缩 2024年亏损约70亿元人民币 预计2025年亏损60-70亿元 收缩为即时零售和海外扩张腾出空间 [19] - 美团即时零售业务2025年GTV预计达3500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0% 目前运营超3万个站点 合作商家超5000家 2024年实现收支平衡 [19] - 阿里巴巴将饿了么和飞猪并入电商集团 以增强业务协同效应 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提升效率 [21] - 京东40%新外卖用户转化为电商客户 显示交叉销售增量机会 [21] 即时零售市场 - 中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达2万亿元人民币 [16] - 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构建强大竞争壁垒 履约能力和商品种类比价格更重要 [20] - 美团2025年本地生活服务经营利润预计530亿元人民币 同比持平 新业务亏损110亿元 [20]
财通资管林伟:新消费的“新”,藏在单品爆发逻辑里
中国基金报· 2025-06-25 19:14
新消费定义与特征 - 新消费指扣除周期或地产、白酒光环效应后,由产品或渠道变革驱动的消费股投资机会,核心逻辑聚焦产品创新与个性化需求满足[5] - 与传统消费区别在于关注点转向情绪消费、悦己消费(如谷子经济、宠物经济),但商业本质未变[5] - 新消费公司共性:专注产品创新+渠道迭代,弱化周期属性,强调企业家精神与消费者需求洞察[10][11] 新消费崛起驱动因素 - 过去两年消费板块低配导致资金回流,今年产品驱动型公司获超额收益,属配置再平衡过程[7] - 经济L型走势下,大市值消费机会有限,但单品爆发潜力显著(如潮玩/香薰/智能电动车单品类5-10倍增长)[8] - 消费者理念变化:小额悦己消费兴起,兼具社交属性,年轻群体更明确需求(如保健品选购注重成分精准匹配)[10][11] 投资方法论与组合构建 - 研究颗粒度细化:沉浸产业体验(如美妆美护/保健品),高频跟踪产品迭代与数据突变[13][18] - 组合分层配置:基本盘(长期趋势单品)+观察盘(短期爆发品)+试盘(待验证机会),保持动态调整[9][17] - 捕捉大单品逻辑:早布局、重仓持有、深度研究(如电动两轮车/麻酱毛肚爆款案例)[18] 细分赛道机会 - 明确趋势领域:新零售渠道变革、零食量贩、潮玩、宠物经济、谷子经济[15] - 潜力方向:国内美妆美护(使用比例提升空间大)、保健品(高端化+客单价上升)[13][15] - 传统食品饮料结构性机会:低价位+新品迭代(如麻酱毛肚等创新单品)[16] 行业趋势与挑战 - 传统消费制约:宏观周期依赖性强,商业模式见顶导致估值低迷[15] - 新消费特征:产品驱动替代周期驱动,企业需持续创新(如卫生用品行业爆量单品案例)[14][15] - 港股消费板块:短期热度或透支,长期看好保健品/美妆等领域机会[19] 研究执行要点 - 一线调研优先:实地观察渠道动销(如电动两轮车销售突变)、商场客流变化[18] - 团队协作机制:研究员联动挖掘单品机会,群策群力验证逻辑[17] - 数据跟踪闭环:暴增数据需深度归因(如分析爆款持续性),避免武断结论[18]
再次调整彩妆管理层,雅诗兰黛“坐不住”了
北京商报· 2025-06-25 19:11
彩妆业务调整 - 公司宣布Sara Staniford出任MAC Cosmetics、Bobbi Brown及Too Faced在英国与爱尔兰市场的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战略协同、渠道拓展与业绩增长 [2] - 5月公司刚任命Lisa Sequino担任彩妆业务部门管理者 [2] - 彩妆业务2025财年三季度收入同比减少9%,营业利润下滑79%,主要因MAC和雅诗兰黛面部彩妆子品类疲软 [2] - 2025财年一季度倩碧品牌增长被MAC和Too Faced业绩下滑抵消 [2] 新任管理者背景 - Sara Staniford曾在欧莱雅集团工作12年,2020-2025年担任Revolution Beauty CEO期间推动大众彩妆品类爆发式增长 [3] - Lisa Sequino在宝洁工作8年,担任过奢华香水授权及电子商务业务副总裁,后在雅诗兰黛任职9年,操盘过JLo Beauty及Supergoop品牌 [3] - 公司表示Lisa Sequino将负责加速彩妆创新进程,以加强彩妆业务和寻求新增长机会 [3] 整体业绩表现 - 2025财年三季度净销售额35.5亿美元同比下滑10%,净利润下降超50% [3] - 2024财年净销售额156.1亿美元同比下降2%,净利润同比下滑61% [3] - 除香水业务增长外,护发、护肤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3] 战略变革 - 2月公司推动"重塑美妆新境"战略,将业务按品类分为八大集群,分别设立管理者 [3] - 由Jane Hertzmark Hudis担任执行副总裁兼首席品牌官负责统筹 [3] - 行业专家认为公司正尝试通过专业团队强化用户对品牌认同,但改革半年效果尚未显现 [4][5] 行业环境挑战 - 全球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和中国国货品牌崛起对国际中高端彩妆品牌形成制约 [4] - 行业专家建议把握新一代消费用户需求变化和创新营销才能找到持续增长路径 [4]
靠近客户做品牌
经济观察报· 2025-06-25 19:10
企业服务策略 - 胶粘剂行业头部企业金利宝通过贴近头部客户做服务,针对客户需求研发特定产品,增强客户黏性并降低采购成本 [2] - ToC企业澳梓美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实现经营稳定,线上优惠券引流带动线下消费,牺牲单品利润提升整体销量 [4] - 美妆品牌荟宝专注芦荟护肤产品研发,结合线上线下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和品牌专业形象 [5][7] 美容行业趋势 - 美容行业未来将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电子技术推动家用美容仪接近医美级效果 [13] - 电子技术与美容需求深度融合,如射频、微电流等技术应用于家用美容设备,提升护理效果 [11] - 美容仪使用场景从家庭扩展到健身房、酒店等多元场景,提高用户粘性 [14] 电子技术赋能 - 广东电子产业利用射频、微电流等技术开发家用美容仪,功效接近传统医美项目 [13] - 电子企业跨界美容行业,开发如声波促渗仪等创新产品,提升精华吸收率8倍 [13] - 无人机光学技术应用于美容仪,开发可探测皮下1.2mm的成像探头 [13] AI技术应用 - AI研发智能体帮助美容企业分析产品设计、成本优化和市场策略,提升跨行业认知 [16][17] - AI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决策优化连锁店运营,替代30%-50%人工重复性工作 [19] - 日本电子美容企业结合AI分析皮肤数据,定制专属护肤方案,增强数字化营销效果 [20] 消费市场升级 - 广东人均GDP达2万美元后,消费升级将推动高科技产品需求增长 [18] - 本土美妆品牌通过挖掘中国传统美容元素,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技术产品 [5] - 芦荟护肤品牌荟宝抓住外国品牌与中国品牌市场窗口期,专注细分品类发展 [6]
消费增长新范式思考之三:70后至00后的新兴消费变迁史,是轮回还是演进?
国信证券· 2025-06-25 17: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此轮新消费崛起本质是消费主力在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下消费理念变迁,近年驱动力来自产品升级创新,需求侧重悦己和情绪消费 [4] - 投资应聚焦产品创新突围、建立强品牌心智的企业,板块选择上美妆个护、珠宝饰品、IP潮玩是重点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消费变迁的底层背景 - 经济基础方面,人均不变价GDP自1995年突破万元至2023年达8.4万元,年复合增长率7.7%,1997年市场由卖方过渡到买方市场,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基本在50%以上 [15] - 居民消费能力受财富效应、大件支出等影响,可支配收入增长但消费支出比重下行,受储蓄心理和三大件支出侵蚀,财富效应方面房地产和股市在不同阶段有影响 [19] - 人口素质上,95/00后学历水平更优,1998 - 2023年本科毕业人数CAGR达10.5%,2023年毕业49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但结婚率与生育率走低 [22] - 人口迁徙上,2015年前人口从低线到高线城市,之后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长降档,2024年北京/上海负增 [26] - 供给侧此前靠渠道和营销驱动,近年需优质产品和服务;需求侧消费者更追求悦己和情绪消费 [31] 产品变迁史 - 消费品类上,不同年代消费动机和重点不同,2024年宠物、潮玩等情绪价值高的产品受追捧,健康类产品上升 [34][36] - 细分品类头部品牌变迁体现国货替代、功能性趋势化和时尚潮流变化 [37] - 服装消费从追求个性到注重健康和性价比,食从方便食品到健康食品,饰品从传统配饰到新世代个性化物品,汽车从桑塔纳到奇瑞QQ再到新能源车 [42][45][49][53] - 未来产品价值需从满足消费者“任务”角度理解,实用价值提升遇技术瓶颈,情绪价值成定价关键,消费倾向小件高频低价 [56] 营销变迁史 - 传播媒介从央视广告到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直播电商,追求触达客群和提升转化率 [63] - 营销方式有效果与品宣之分,不同时期意义不同,呈现钟摆效应 [67] - 不同时代消费者意识形态不同,品牌需更新营销话语体系,否则有舆情风险 [70] - 小红书对新消费崛起有判断价值,可判断热点扩圈、新品起势和监控舆情 [76] 渠道变迁史 - 国内销售渠道从90年代街边商铺到2000年大卖场百货,2010年后电商崛起,2020年后电商进化、本地服务和品质零售业态崛起 [82] - 各品类线上占比整体提升但有分化,传统电商品类、纺服美护、生鲜等品类渗透率不同 [83] - 加盟开店和电商获客成交模式依赖第三方,公私域结合模式解决效率和盈利问题,但需强品牌力 [94] - 渠道应从以供应商价值为主转向以消费者价值为本,如Costco模式 [90] 投资建议 - 短期关注营销渠道驱动有增速拐点的标的,但要判断持续性 [98] - 中期关注产品创新驱动的品牌,判断创新壁垒和增长红利期 [98] - 长期关注强品牌壁垒驱动的品牌,关注品牌力维护和市场竞争格局 [98] - 细分板块上,美妆个护、黄金饰品、IP潮玩是重点,推荐登康口腔、毛戈平、泡泡玛特等公司 [100][101]
24亿人撑起全球电商40% GMV,这届年轻人到底在买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6-25 16:46
Z世代消费趋势 - Z世代消费逻辑转向情绪和身份认同,而非实用功能,24亿全球人口占比32%[1][2] - 电商平台需适应Z世代"既买也讲"的双重角色,TikTok Shop等新兴平台成为主要阵地[4] 核心消费品类特征 潮玩行业 - 泡泡玛特75%消费者为18-29岁人群,海外Z世代占比65%,复购率高出其他年龄层42%[6] - Labubu盲盒TikTok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71%消费者优先考虑情绪表达而非收藏价值[6] 彩妆美妆行业 - Z世代将彩妆转化为表达型消费,超50%愿为个性配色支付溢价,TikTok内容以情绪感为主导[8] - 品牌通过KOC共创和个性化挑战(如Judydoll)增强用户参与感[8] 饰品与快时尚 - Statista报告显示超半数Z世代偏好"小件多变"配饰,SHEIN等平台搜索主力为18-25岁人群[9] - 饰品成为"活态标志",用于日常状态表达和线上身份刷新[9] 出海策略关键 产品设计导向 - 58%Z世代优先选择"好晒"商品,产品命名需含情绪元素(如Flortte唇釉系列)[11][12] - 泡泡玛特通过TikTok测试新品热度,Skullpanda系列因契合"躺平文化"实现60%复购率[16] 内容营销创新 - YOÜ品牌借斋月许愿视频引发UGC共创,MyMoonWish话题带动用户二次创作[14] - 供应链需转向"看话题补库存"模式,快速响应热梗和情绪变化[17] 行业变革方向 - 消费决策链从"人找货"转为"货找人",品牌需预留用户表达空间而非单向输出卖点[13][14] - 爆款生命周期缩短,要求SKU丰富度和反应速度同步提升[16][17]
香港街铺空置率高带来新商机?
搜狐财经· 2025-06-25 11:41
香港零售业现状 - 香港四大核心商业区街铺空置率升至12.1%,创近四年半新高,共录得897间吉铺 [2] - 2024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为3768亿港元,同比下跌7.3% [3] - 旺角受建材行业撤出影响空置率创新高,中环餐饮业因高端消费疲弱空置率升幅最大 [3] 行业结构调整 - 内地电商"直送香港"措施降低网购门槛,导致家品建材、服饰、美妆、电器零售等商户被线上替代 [4] - 商铺租赁面积与租金下跌,业主将大铺拆小并推出短租方案以吸纳商户 [4] - 低成本、体验式店铺进驻加快,高价需试用行业如珠宝、奢侈品、美容医疗转向一线街道 [4] 市场活力与局部复苏 - 尖沙咀空置率由高位回落,新界元朗区因民生需求支撑商铺空置率下跌 [5] - 2024年访港人次达4450万,同比增长30.9%,旅游相关零售业如纪念品、中式餐厅逆势增长 [5] - "小红书"推介带动新兴小店及非核心区冷门特色景点人流 [5] 新品牌与租金调整 - 租金回落吸引中国内地、日本、韩国等品牌来港开设实体店,零售物业售价及租金按年分别下跌16.3%与5.2% [6] - 与历史高位相比,零售物业售价及租金分别下跌37.0%与17.8% [6] - 短租策略兴起,夹公仔店、散货场等低成本高弹性业态迅速扩展 [6][8] 短租业态增长 - 2025年一季度元朗区夹公仔店开业27间,较半年前大增80%,四核心区开业42间,上升55.6% [8] - 夹公仔店因低装修成本、高回报及热门IP产品吸引顾客,成为热门商业类型 [8] 行业演化趋势 - 北上消费削弱高价标准化实体购物需求,推动本地街铺向体验式、短租及旅客导向模式转型 [9] - 行业形成港人消费需求外流与更替并存的新常态 [9]
国货撕开600亿底妆新缺口
新浪财经· 2025-06-25 11:35
全球及中国底妆市场规模 - 2030年全球底妆市场规模预计达192.9亿美元 [1] - 2023年中国底妆市场规模达526亿元,预计2025年增长至610亿元 [1] - 底妆是国内美妆行业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1] 市场竞争格局 - 国货品牌与国际大牌在底妆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花西子、毛戈平、彩棠等凭借东方美学和硬核科技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 [1] - 今年以来国内外品牌共推出超60款底妆新品,其中国货品牌占42款 [3][4][5][6][7] - 淘系平台国际品牌占主导,CPB以5.72%市占率居首,毛戈平为国货第一 [8][9] - 抖音平台国货品牌主导,花西子、方里、毛戈平位居前三 [10] 产品价格带分布 - 底妆市场价格带集中在0-300元区间,0-100元占61%,100-300元占30% [10] - 京东粉底品类均价203.91元,淘系128.22元,抖音105.26元 [11] - 国际品牌新品价格普遍较高,如兰蔻菁纯精华粉底990元,PRADA气垫685元 [13][14] 产品趋势 - 多效合一成为主流趋势,产品融合防晒、养肤、隔离等多种功能 [14][15] - 功效底妆市场显著增长,品牌针对特定皮肤问题开发新品 [15][16] - 持妆科技是竞争核心,国货品牌聚焦创新持妆技术和工艺 [18][19] - 国际品牌通过专利技术升级明星产品,如芭比波朗"黑磁瓶"、植村秀"0感"粉饼 [19] 细分品类表现 - 粉底品类占底妆市场65.5%份额,同比增长30.5% [8] - 蜜粉/散粉、妆前等细分品类稳定增长,男士底妆市场下滑11.3% [8] - 气垫产品在100-300元价格带占比更高,定妆喷雾90%销量集中在0-100元 [10] 品牌表现 - 花西子2025年销售额7.5-10亿,市占率3.49% [9] - 方里销售额7.5-10亿,市占率3.30% [9] - 毛戈平销售额7.5-10亿,市占率2.82% [9] - 卡姿兰白磁防晒粉底液采用双专利技术,售价169元 [5] - 珀莱雅持妆夜气垫售价279元,主打解决油孔皮上妆难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