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母机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机器人等6大重点产业 京津冀协同强链补链
贝壳财经· 2025-10-29 18:49
"中国机器人在形成世界级的智能产业发展中,京津冀可以成为第一梯队引领者。愿京津冀在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融合协同的差异化战略布局, 形成技术创新引领,检测标准支撑,应用制造拓展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以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壮 大京津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智能制造专委会委员、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郝玉成认为。 10月28日—29日,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举行。本次活动以"链动京津冀 智造新未来"为主题,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工业母 机、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氢能、生物医药6条重点产业链组织6场主题对接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钟志红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支持三地加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 各项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力,共同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篇大文章。 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发挥京津冀研发应用协同的最大效应 京津冀6条重点产业链如何对接?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认为,新材料是新技术的基础,镁合金本身的轻量化特性,可以很好适应京津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摘录冶金、材料部分)
新华社· 2025-10-29 16:53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 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 展。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 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突出 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 础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优化有利于原创性、颠 覆性创新的环境,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建议针对冶金及新材 料产业提出: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 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 术装备攻关,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 ...
\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战略纵深与产业机遇
华福证券· 2025-10-29 14:04
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建议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现代金融为支撑、强大内需为基础的系统性发展框架,旨在通过供给端、支撑端和需求端的协同发力,推动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为金融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确定性路径 [26]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升级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方向,目标包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并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10] - 产业生态呈现“传统提质-新兴支柱-未来培育”的梯次结构,通过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同时壮大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10][12] - 科技现代化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将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并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0][11][12] 金融强国制度构建 - 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是通过完善中央银行制度,构建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和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双支柱,以筑牢宏观调控与风险隔离墙,确保政策顺畅传导至实体经济 [15] -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五大金融”,推动金融资源战略性转向服务国家长期战略与新兴产业 [15] - 资本市场改革重点在于提高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功能,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以构建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形成与投资者回报良性循环的健康生态 [15][16] -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强化央地监管协同,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并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包括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和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15][16] 内需市场扩容提质 - 强大国内市场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内需市场扩容提质围绕“提振消费筑根基、扩大投资补短板、破除壁垒畅循环”的系统性框架展开 [22] - 在消费维度,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限制,推动“惠民生”与“促消费”双向融合 [22][23] - 在投资维度,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高质量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项目建设,并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机制 [22][23] - 在市场环境维度,通过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加强质量监管、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以及降低物流成本,旨在破除统一大市场卡点堵点,消除“内卷式”竞争,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 [22][23] 后续投资关注方向 - 建议关注政策精准滴灌与全球科技共振下的科技成长赛道,包括国产算力(GPU/服务器/光模块)、工业母机、国防军工等 [27][29] - 建议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 [29] - 建议关注内需消费与反内卷受益板块 [29]
宏观角度看四中全会与“十五五”(二):为“并跑领跑”时代构筑制度根基
东方证券· 2025-10-29 10:57
重点科技领域突破 - 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短板领域将采取“超常规措施”进行全链条推动和体系化攻关[5] - 政策致力于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具有策源功能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5] - 目标是通过完善制度环境催生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和颠覆性创新[5] 传统产业升级与系统性优势构建 - “十五五”建议稿点名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要求提升全球分工地位和竞争力[5] - 首次在制造业相关段落强调“品牌建设”并重提“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5] - 加强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以抢占产业应用制高点[5] 金融强国建设与服务高质量发展 -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独立成段重视程度较“十四五”建议稿和“三中”决定明显提升[5] - 金融发展将聚焦货币政策体系、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风险防范化解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协调[5] - 金融将服务于国家高质量发展包括五篇大文章和资本市场功能并推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5] 制度构建与信心提升 - 政策注重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形成合力[5]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5]
《“十五五”规划建议》解码A股投资全景图:变局蕴机遇,驶向新蓝海
银河证券· 2025-10-29 10:26
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为A股市场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有望巩固中长期慢牛格局,短期内提振风险偏好,推动市场震荡偏强[2] - 规划重点利好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生物制造等先进制造与硬科技板块[2] - 反内卷、消费、“两重”建设、金融等领域是“十五五”期间重要的主题投资方向,将引导资源向重点领域聚集[2] “十五五”规划建议主要内容解读 -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等七方面目标,并设定了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2][5] - 与“十四五”相比,“十五五”规划在坚持原则从“五个坚持”变为“六个坚持”,主要目标从六个增加至七个,并新增了2035年长远目标,战略更具系统性和长远性[6] - 规划建议利好产业广泛,核心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十二个方面展开[7][8][9][10][11][13][14] 对A股市场的影响 - 国内人口结构深刻变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持续上升,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同时催生“银发经济”发展[25][26] - 新旧动能接续关键阶段,传统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下滑,而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保持较高增速,新动能领域增速持续高于整体经济水平[27][28][30][31] - 有效需求不足成为核心矛盾,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49.87%上升至2024年的56.55%,消费在“三驾马车”中作用凸显,但GDP平减指数连续10个季度负增长,PPI同比连续36个月为负,工业产能利用率2025年前三季度为74.2%[31][32][33] - 规划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续宏观政策有望持续加力,引导资源向重点领域聚集,为资本市场注入稳定长期预期[2][33] 主题投资机会展望 新质生产力主题 -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本质是先进生产力[34][36] - 自2023年9月7日概念提出至2025年10月28日,新质生产力细分主题指数中云计算与大数据、算力、5G6G、新一代信息网络涨幅均超100%,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8个细分主题指数涨幅超50%[37][39][41] - 重点关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等未来产业[42] 反内卷主题 - 反内卷政策旨在整治“内卷式”竞争,形成优质优价、良性竞争的市场秩序,覆盖范围从传统制造业向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蔓延[2][44][48] - 2025年7月1日至10月27日,反内卷指数上涨42.02%,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19.82%,截至10月27日其PB估值为2.759倍,处于2016年以来24.64%分位数水平[49][51][53] - 截至2025年Q2末,工业金属、生猪养殖、工程机械等行业景气度相对较高,而光伏设备、玻璃玻纤、电池等行业景气度相对较低[54][55] 消费主题 - 消费作为内需重要部分,对稳定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4.91%上升至2024年的39.92%[2][58][62]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从2010年的40.04%上升至2024年的43.13%,规划强调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64][65][68][69] - 截至2025年10月27日,消费风格PE为27.59倍,处于2010年以来32.17%分位数,PB为2.88倍,处于2010年以来12.53%分位数,未来上升空间较大[70][71] “两重”主题 - “两重”建设指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涉及粮食、能源资源、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等传统及新兴领域安全能力[82] - 以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为例,此类重大工程项目将带动建筑建材、公用事业、新能源、机械等多个领域长期受益[83] 金融板块 - 规划建议中17次提到“金融”,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求,强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2][9] - 金融机构作为连接资本市场与服务实体经济的桥梁作用将愈发凸显,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2][9]
铂力特(688333.SH):2025年三季报净利润为1.56亿元
新浪财经· 2025-10-29 09:41
| 序号 | 股东名称 | 持股 | | --- | --- | --- | | l | 折生阳 | 16.4. | | 2 | 萍乡晶屹商务信息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6.84 | | 3 | 醉龍 | 4.08 | | ব | 梁留生 | 2.31 | | 5 | 王海 | 1.74 | | 6 | 泉州博睿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1.70 | | 7 | 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有限合伙) | 1.62 | | 8 | 国器元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业母机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 | 1.62 | | ਰੇ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 | 1.50 | | 10 | 雷开贵 | 1.22 | 公司最新毛利率为43.48%。最新ROE为3.16%,在已披露的同业公司中排名第94。 公司摊薄每股收益为0.57元。 公司最新总资产周转率为0.15次,在已披露的同业公司中排名第142。最新存货周转率为0.58次,在已披露的同业公司中排名第148,较去年同期存货周转率 减少0.11次,同比较去年同期下降16.11%。 公司股东户数为1.57万户,前十大股东持股数量为1.07亿股,占总股本比例为39 ...
中金:“十五五”规划建议明晰资本市场中长期建设方向 重点关注数字科技、空间经济、高端制造等领域
智通财经网· 2025-10-29 08:2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晰资本市场中长期建设方向,中国资本市场有望呈现"长期"、"稳进"趋势 [1] - "十五五"期间可重点关注数字科技、空间经济、高端制造、内需消费、生物科技等领域 [1][26] 宏观环境与目标 - "十五五"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若2035年经济总量相较于2020年翻一番,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或需达到4.4%左右 [2] - 发展环境相比"十四五"发生重要变化,包括科技创新取得突破、金融周期下行调整、地缘冲突易发频发 [3] - 任务顺序及词频显示产业取代科创作为第一任务,同时开放、民生更靠前,科技、产业、现代化、国防、高质量等词频更多 [3]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是提升产业链的效率和安全,首次明确传统产业发展方向,包括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等产业全球地位 [4][5] - 新兴产业方向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新增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 [5] - 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6]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6] 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 - 供给侧促消费包括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加大消费领域配套建设、扩大优质供给 [7][8] - 需求侧促消费包括加强就业和收入分配、保障和改善民生、清理需求侧不合理限制 [9][10] - 明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政策可能通过贷款贴息、再贷款等工具支持养老、托育、健康等服务消费领域 [8][9] 高水平对外开放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任务排序明显靠前,新加"积极"二字,强调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 [11] -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约17%,但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货币中份额不到3%,金融开放态度更加积极,明确提出"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 [12] - 推进金融开放的三个方向包括推动国内资金安全高效走出去、将海外先进金融专业经验引进来、利用好香港市场 [13][14] 绿色转型与碳达峰 - "十五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其中成品油已于2023年出现峰值 [15] - 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碳市场建设分两阶段,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16] - 在扩大内需背景下,通过财税政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应用,释放更多绿色消费需求空间 [16] 财税改革与资本市场 - 财税改革或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两方面发力,未来收入端改革或更聚焦税制结构优化 [17] - 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以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 [18] -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22] 行业配置关注方向 - 现代化产业体系及高端制造方面关注具身智能、航空航天科技新质新域装备、固态电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 [26] - 数字科技方面关注"人工智能+"、6G、量子科技等 [26] - 空间经济方面关注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深海科技等 [26] - 生物科技方面关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 [26] - 内需消费方面关注新消费、商品消费提质升级、服务消费扩容增量等 [26]
五中全会绘就发展“导航图”产业、安全、内需三大主线值得关注
西部证券· 2025-10-28 21:04
政策框架与总体变化 -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字数较“十四五”公报大幅减少约1000字,但新增当前经济形势与党的建设部分,凸显重点[13] - 与十九届五中全会相比,公报更加重视风险与挑战,强调国际风险应对,对战略机遇期提出“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14] - 安全成为重要主线,涵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国防军队、社会治理、民生就业四个方面[15] 产业发展与投资主线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在12项具体工作部署中排序第一,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体系[17][20] - 对外开放排序从第九项大幅提升至第五项,民生从第十项提升至第九项,凸显重要性提升[19][20] - 消费内需部分新增“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说法,“可靠性”凸显内需的战略支撑作用[23][25] - “十五五”规划发布会指出,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29]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十五五”时期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32] 风险提示 - 政策落地可能受规划衔接、地方执行、经济运行等因素影响,导致效果不及预期[33] - 地缘政治冲突、国际“黑天鹅”事件、贸易保护主义等超预期因素可能扰动国内政策[33]
“十五五”规划建议: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第一财经· 2025-10-28 17:39
编辑|瑜见 来源|新华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 其中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 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 突破。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 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优化有利于 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环境,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
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新华社· 2025-10-28 17: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其中指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 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 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 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加 大长期稳定支持。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优化有利于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环境,产 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