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铁
icon
搜索文档
国际观察|韧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
新华社· 2025-10-22 22:14
宏观经济核心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1.503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1] - 经济增速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和0.4个百分点 [2] - 经济增速横向对比明显高于多数主要经济体,领先于美国和欧盟 [3] 外贸领域表现 -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 [3] - 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市场多元化成效显现 [3] - 尽管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出口仍表现稳健 [3] 产业结构与创新动能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4] - 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98.0% [4] - 增长动能日益集中于电动汽车、光伏产品、无人机等高附加值领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4]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持全球第一,无人机、高铁、量子科技等发展全球领先 [4] 增长支撑因素 - 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稳定、有效的政策协调和具有活力的国内市场 [3] - 传统产业现代化改造、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及可靠能源资源保障构成重要支撑 [5] - 贸易伙伴多元化布局、强劲工业产出以及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是实现增长目标的有力保障 [6] - 庞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政府的扩内需政策为国内消费增长创造新机遇 [6] 全球经济影响与评价 - 中国经济继续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3][6] - 对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与稳定性,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增长引擎 [1][6] - 作为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和消费市场,正在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6] - 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为合作伙伴注入信心,将继续担当可靠的贸易伙伴、重要的投资来源地和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7]
【财闻联播】DeepSeek,大消息!宇树科技发布H2仿生人形机器人
券商中国· 2025-10-20 19:07
期货市场发展 - 大连商品交易所自2025年10月28日起扩大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品种范围,新增开放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月均价期货合约[2] - 截至2025年10月9日,中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突破2万亿元,达到约2.02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24%[3] - 期货公司客户权益合计约为1.91万亿元,较2024年底同样增长24%[3] 中国出口与企业全球化 - 高盛研究指出中国上市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已从2018年的14%提高至目前的16%[7] - 中国企业的全球收入份额正以每年0.4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主要由汽车、零售和资本品行业带动[7] - 中国出口结构进阶演化,更多以新兴市场为最终出口目的地,并在全球高端制造业领域赢取更大份额[7] A股与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10月20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创业板指涨1.98%,上证指数涨0.63%,深证成指涨0.98%[8] - 同日恒生指数收涨2.42%,恒生科技指数收涨3%[11] - 全市场成交额超1.7万亿元,较上一交易日缩量超2000亿元,上涨个股超4000只[8][9] 公司经营与产品动态 - 中国化学2025年1-9月累计合同金额2845.61亿元,其中境内合同额2309.09亿元,境外合同额536.52亿元[13] - 周大福计划在10月底提高“一口价”黄金产品零售价格,大多数产品提价幅度预计在12%至18%[14] - 宇树科技发布H2仿生人形机器人,该款机器人高180cm,重70kg,配备31个关节[15] 行业政策与会议 -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组织召开水泥行业稳增长工作座谈会,要求加快落实《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6] - 会议强调骨干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对超出项目备案的产能制定产能置换方案,促进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6] - 会议要求严禁新增水泥产能、规范现有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并组织错峰生产以防范低于成本价倾销[6] 技术创新与突破 - DeepSeek团队开源新模型DeepSeek-OCR,该模型参数量为3B,利用视觉模态压缩长文本上下文[12] - 当文本token数量不超过视觉token的10倍时,模型OCR精度可达97%,压缩比提高到20×时准确率仍保持约60%[12]
“开放的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国际人士看中国“十四五”成就)
人民日报· 2025-10-20 06:02
经济总量与增长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人民币台阶,今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2] -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 [2] -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 [7] 制造业与工业实力 - 中国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2] - 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加快发展 [3] -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硬件制造等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 [3] 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 - 中国建成全球数量最多的5G基站,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 [2] - 中国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过1万公里 [5] - 中国物流业高度发达,生鲜产品可实现“当天到”“次日达” [5][6] 消费与内需 - 过去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时期提高8.6个百分点 [4] - 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潮玩经济、数字技术等带动新消费 [4] - 扩大内需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4] 对外开放与外商投资 - 中国两次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放宽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7] - 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计对中国直接投资达4.7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十三五”时期总额 [8]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共同繁荣之路,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 [7]
中国生产力
央视网· 2025-10-18 14:44
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 - 中国已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2] - 制造业正从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改造和新兴产业集群化崛起转型 [3] - 行业从“世界工厂”向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型经济加速转型 [3] 关键经济与生产数据 - 平均每分钟创造2.43亿元GDP和8320万元货物进出口额 [2] - 平均每小时完成233万件服装制作和3.6万公斤作物被智能收割机精准收割 [2] - 平均每天约有3.59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并新增高铁运营里程约6845米 [3] - 平均每年新增91.96万个5G基站并制定800余项先进制造国家标准引领产业升级 [3] 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 - 高铁、核电、5G、新能源汽车等成为代表国家高端制造水平的“中国名片” [3] - 高端制造业不仅重塑全球产业布局,更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能 [3]
中国经济圆桌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成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新华网· 2025-10-18 08:38
创新驱动发展 - 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多领域呈现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从追赶者向领跑者转变的态势 [1] - “十四五”期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果丰硕 [2] - 科技创新能力正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 [2] 创新要素投入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2]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9%,已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 [2] - 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 [2] 科技创新成果 - 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 [2] -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 [2] - 2024年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4个,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 [2] 新兴产业发展 - 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10%左右 [2]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快落地 [2] 宏观经济发展 - “十四五”前4年GDP平均增速达到5.5% [3]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迈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 [3] - 完整产业体系优势更加凸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3]
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1:54
经济总量与增长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预计2025年达140万亿元[16] - 过去五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台阶,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1] - 前4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超过全球同期水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16] 科技创新成就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5] - 研发人员规模、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18] - 实现C919商业飞行、天宫空间站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第四代核电站商运等突破性成果[19] 制造业与工业实力 - 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拥有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1] -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15.1%升至2024年34.6%[9] 基础设施建设 - 建成全球最大高铁网、输配电网、宽带网,海运连接度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24] - 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成为世界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24] - 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33] 能源与环保技术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量稳居世界第一[31]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充电基础设施均居世界第一,全球首艘第五代LNG运输船交付[31] - 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森林资源增长规模全球最多最快[28][30] 消费市场与贸易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预计达63%,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22] - 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33] -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预售金额全球第一,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打破113项纪录[22] 农业与民生保障 - 2024年粮食生产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34] - 谷物、肉类、花生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35]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5%,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4亿多人次[36]
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1:19
宏观经济表现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关,预计2025年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1][2][11] - 过去四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超过全球同期水平 [11] - 人均GDP首次突破1.3万美元大关 [2] -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11] 科技创新成就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成为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3] - 研发人员规模、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3] - 实现多项全球首次突破,包括"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1][1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突破"亿度千秒"大关 [14]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单前列 [1][13] 制造业与工业实力 - 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 [15] - 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15] -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15] -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15]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保有量及充电基础设施均居世界第一 [1][18] 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输配电网、宽带网,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1][17] -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18] - 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1][18] - 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运营,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17] - 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19] 贸易与消费市场 - 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 [19] - 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巩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63%左右 [16] - 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 [16] - 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 [19] - 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金额创下新纪录 [19] 农业与民生保障 - 2024年粮食生产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20] - 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 [20]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21] -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5%,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74.8岁增加到2024年79岁 [21]
跨越与蝶变:140万亿背后,N组数据透视中国经济这五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08:18
宏观经济总量与增长 - 中国经济总量在过去五年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台阶,2024年达到约140万亿元 [5][6][7] - 人均GDP从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首次突破1.3万美元大关 [5][8] - 过去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6%,接近世界经济年均增速3.1%的两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约30% [7] 经济结构与内需动力 -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八成,其中2021-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达59.9%,比“十三五”时期提高11.1个百分点 [8][9] - 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在2024年达到46.1%,较2020年提升3.5个百分点 [9]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7.08%提升至2024年的18.01% [9] 产业升级与高端制造 -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8%,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2.2个百分点 [9]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0年的7.10%提升至2024年的8.90% [11]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20年的6.60%提升至2024年的7.90% [11] 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5年的第10位 [12][14] - 研发经费投入从2020年的2.4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3.61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40%提升至2.68%,超过2023年欧盟2.55%的平均水平 [12][15] - 2024年有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比重26.2%,较2020年增加4.8个百分点 [14] 战略性产业全球领先地位 - 新能源汽车产量在2024年超过1300万辆,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1][23] - 中国高铁里程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50%以上,CR450动车组巩固技术领跑优势 [1][24] - 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均位居世界首位 [1][25] 企业主体与人才储备 - 全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的27.8万家增至2025年7月的50.4万家 [10] -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达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 [10][11] - 技能劳动者总量超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7200万人,全国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 [15][17][21]
跨越与蝶变: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N组数据读懂中国这五年的“硬核”与“柔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07:12
宏观经济表现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台阶,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1] - 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40万亿元左右,人均GDP首次突破1.3万美元大关[2] - 内需贡献率超八成,居民消费更多了[6] 科技创新成就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1]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成为创新力提升最快经济体之一[3] - 研发经费投入从2020年2.44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3.61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44%提升至2.68%[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023年欧盟为2.55%)[6]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1] - 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1] -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1]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6.60%提升至2024年7.90%,年均增长34.60%[6]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7.10%提升至2024年8.70%,年均增长16.30%[6] - "三新"经济占比超18%,产业更加高端化[6] - 新能源、高铁领跑全球,中国制造可鼎联组[6] 人力资源与就业 - 高技能人才突破7200万人,"工程师红利"全面释放[6] -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6]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6] 民生福祉改善 - 居民收入增长,百姓钱袋子更鼓了[2][6]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8000万人[6]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从3.2人提升至3.6人[6] - 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比2020年提升3.5个百分点[6]
对话贺铿:别只盯着投资,多想想怎么涨工资
搜狐财经· 2025-10-14 17:12
经济政策主张 - 核心观点为不应继续加大基建投资力度,而应将政策重点转移至提高居民收入、提振消费上 [2] - 对投资过于倚重的趋势从1998年出现,2008年后负面影响显现,导致消费占GDP比重长期处于低位 [3] - 经济政策的中长期目标应是提高居民收入,需要建立基于共识和法律的机制,使企业在利润增长时相应提高员工工资 [3] 投资与消费结构分析 - 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导致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从常规的50%降至2008年后的35%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至15个百分点 [15][16] - GDP分配如同分月饼,资金大量投向基建和政府支出,居民所得就相应减少,体现为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 [16] - 宏观调控长期依赖“双积极”政策,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房地产建设上,但许多项目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不佳,如高铁真正盈利的线路不多 [4][5] 新基建与特定行业观点 - 对新基建主张一分为二看待,特高压输电等领域值得投入,但5G基站建设过于超前,一个基站成本动辄50万至上百万元,全覆盖花费巨大而生产领域需求不迫切 [14] - 房地产热潮与地方政府财源动机高度相关,建议将土地出让金收归中央以遏制房地产热 [12] - 许多企业家反映并非没有资金,而是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现在投什么都不赚钱,需解决企业“无处可投资”的困境 [6] 就业与收入分配机制 - 失业率统计应更关注农村失业问题,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乡村,这是统计工作需要加强覆盖的领域 [7] - 建议建立工资与利润协同增长机制,通过立法手段实现,并应覆盖所有企业,重点放在低收入企业与部门 [17][18] - 提高居民收入的三项基本方法包括调整收入分配机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加强社会保障减少后顾之忧、想办法减少居民负担如教育费用 [19] 对当前经济现象的看法 - 认为“反内卷”政策被许多行业误解,泛泛地“反内卷”容易挫伤竞争活力,且往往受到行业头部企业欢迎,政策不应被少数企业利益“带节奏” [26] - 企业账期延长问题根源往往在于政府拖欠款项,源于政府做了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未遵循“量入为出”原则 [25] - 中国尚未跨越“刘易斯拐点”,农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农村人均收入仅为城市的一半,劳动力转移动力依然存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