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件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地缘风险缓和,港股反弹回升
银河证券· 2025-06-29 16:15
本周港股行情表现 - 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上涨,港股三大指数涨幅居中上,恒生、恒生科技、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分别涨3.20%、4.06%、2.76%[2][4] - 9个行业上涨、2个行业下跌,材料、金融、工业涨幅居前,公用事业、能源跌幅居前[2][5] 本周港股流动性 - 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2488.82亿港元,较上周升375.98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252.66亿港元,较上周升5.49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比日均值10.27%,较上周降1.42个百分点[2] - 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283.81亿港元,较上周升121.15亿港元[2] 港股估值与风险偏好 - 截至6月27日,恒生指数PE、PB分别为10.78倍、1.13倍,较上周五涨2.85%、2.86%,处2019年以来77%、78%分位数水平[2][17] - 6月27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9BP至4.29%,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4.98%,处2010年以来11%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上行0.66BP至1.6462%,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7.63%,处2010年以来71%分位[2][19][24] - 截至6月27日,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下行1.97点至128.60,处2014年以来39%分位数水平[2][26]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地缘政治风险降低,美联储未决定7月是否降息,1 - 5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7204.3亿元,同比降1.1%[2][35] - 港股绝对估值低、估值分位数处历史中上,中长期配置价值高,建议关注科技、消费板块及高股息标的[2][36][37] 风险提示 - 国内政策效果不确定、关税政策扰动、地缘局势动荡风险[2][38]
港股再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 关注三大赛道投资机遇
中国证券报· 2025-06-25 05:17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恒生指数累计涨幅达20.52%,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达18.57%,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累计涨幅达20.17% [1] - 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金额为2424.04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367.43%,股权融资数量共244起,同比增长10.41% [1][2] 再融资规模与结构 - 港股市场再融资规模达1428.54亿港元,占股权融资总规模的58.87%,远超2024年的875.13亿港元 [1][2] - 再融资数量合计210起,主板166起,创业板44起 [2] - 配售募集金额为1378.05亿港元,占股权融资总规模的56.85%,供股募集金额为39.21亿港元,占1.62%,代价发行募资金额为9.80亿港元,占0.40% [2] - 比亚迪股份再融资435.09亿港元,占比30.49%,小米集团-W以426亿港元位居第二,地平线机器人-W以47.19亿港元位居第三 [2] 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共有35家企业在主板成功IPO上市,较去年同期上升29.63%,IPO募集金额为996.99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743.50% [2] - 最大IPO项目为宁德时代,募资金额为410.06亿港元 [2] 行业再融资分布 - 硬件设备行业再融资金额最高,达491.39亿港元,主要来自小米集团-W的配售 [3] - 汽车与零配件行业以475.47亿港元募资额排名第二,主要来自比亚迪股份的配售 [3] - 软件服务行业以98.37亿港元募资额位列第三 [3] - 软件服务行业再融资项目数量为19起,位列第一,传媒、非银金融、纺织服装Ⅱ均以15起并列第二,建筑行业以14起位居第三 [3] 港股市场吸引力 - 港股中资股在市值(84%)、营收(78%)及数量占比(50%)上占据主导地位,行业集中度显著高于A股,尤其在科技、消费及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优势突出 [4] - 外资在交易额(占比超35%)和持仓(国际中介占比48.6%)上占主导地位,南向资金逐渐崛起 [4] - 中国科技资产仍处于价值重估的早期,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料将进一步提升港股吸引力 [4] 后市展望与配置建议 - 科技板块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盈利增速居前,估值处于历史中低水平,未来上涨空间较大 [5][6] - 消费行业业绩增速预期改善,重点关注医药行业和可选消费行业 [5][6] - 高股息标的可提供稳定回报 [6] - 建议逢低增配科技(硬科技、互联网及AI)、消费(医药、大众消费等)、大金融(香港本地股及中资股)等板块 [6]
港股资金专题报告:南向加码银行医药,外资流向硬件设备
长江证券· 2025-06-18 22:45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年6月3 - 6日港股上涨,南向资金近30日净流入减少,恒指波幅指数小幅上涨;6月3 - 5日南向与外资机构流向分化,南向青睐医药,外资流向硬件设备;5月6 - 30日,南向流入红利板块,外资加码“软”科技赛道 [1][2][9]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6月3 - 6日,恒生指数上涨2.74%,恒生科技上涨2.97%;行业表现上,香港材料、医疗保健、信息技术等行业领涨,香港工业、可选消费等行业涨幅较小 [2] - 上涨原因一是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叠加美国稳定币概念相关企业Circle于6月5日上市首日大涨,带动港股相关个股上涨;二是中美元首通话释放积极信号,校正中美关系航向,强调妥善处理经贸问题等事项,双方同意继续落实共识并推进各领域交流 [2] 6月3 - 5日资金流向 南向资金 - 净流入65.77亿港元,主要流入医药生物(21.27亿港元)、可选消费零售(18.87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14.75亿港元)、银行(14.72亿港元)和石油石化(6.68亿港元),排名前五的行业合计净流入76.28亿港元 [1][3] - 主要流出硬件设备(-11.08亿港元)、软件服务(-5.43亿港元)、耐用消费品(-4.15亿港元) [1][3] - 港股通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变化方面,电气设备、环保II、医药生物、煤炭II、非银金融等变化相对靠前 [3] 外资中介机构资金 - 净流出67.90亿港元,主要流入硬件设备(17.43亿港元)、传媒(10.08亿港元)、软件服务(6.52亿港元)、医疗设备与服务(1.50亿港元)、工业贸易与综合(1.37亿港元),排名前五的行业合计净流入36.90亿港元 [1][4] - 主要流出可选消费零售(-40.57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21.19亿港元)、医药生物(-19.72亿港元) [1][4] - 外资中介机构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变化方面,纺织服装II、医药生物、传媒、消费者服务、汽车与零配件等变化排名靠前 [4] 5月6 - 30日资金流向 南向资金 - 净流入223.16亿港元,主要流入银行(259.17亿港元)、可选消费零售(96.65亿港元)、电信服务(77.53亿港元)、医药生物(55.55亿港元)和石油石化(43.60亿港元)等行业,排名前五的行业南向资金合计净流入532.49亿港元 [5] - 主要流出软件服务(-202.08亿港元)、硬件设备(-147.59亿港元)、半导体(-34.68亿港元) [5] - 港股通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变化方面,煤炭II、电气设备、钢铁II、医疗设备与服务和国防军工等变化相对靠前 [5] 外资中介机构资金 - 净流入524.51亿港元,主要流入可选消费零售(505.10亿港元)、软件服务(369.10亿港元)、非银金融(70.26亿港元)、汽车与零配件(70.14亿港元)、纺织服装II(41.40亿港元),排名前五的行业合计净流入1055.99亿港元 [6] - 主要流出硬件设备(-192.28亿港元)、银行(-188.22亿港元)、石油石化(-44.85亿港元) [6] - 外资中介机构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变化方面,可选消费零售、软件服务、半导体、医疗设备与服务、化工等变化排名靠前 [6]
国际地缘冲突再起,港股避险情绪升温
银河证券· 2025-06-15 19:40
核心观点 - 本周(6月9日至6月13日)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下跌,港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行业表现分化,流动性有所上升,估值处于历史中等水平 [2][4] - 中美贸易关系向好,但以伊冲突使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市场加大对美联储降息押注,国内5月社融增量同比多增,出口有韧性但通胀延续下降 [2][41][43] - 建议关注港股高分红、外贸、创新药和新消费龙头等板块 [2][44]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涨跌幅 - 本周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下跌,因6月13日以伊冲突爆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原油暴涨,黄金等避险资产拉升,全球股市下挫,港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恒生指数涨0.42%,恒生科技指数跌0.89%,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0.30% [2][4] - 港股行业层面,8个行业上涨、3个行业下跌,医疗保健、材料、能源行业指数涨幅居前,可选消费、日常消费、信息技术行业指数跌幅居前 [2] - 二级行业中,耐用消费品、医药生物等涨幅居前,汽车与零配件、家电等跌幅居前 [2] 资金流动 - 情绪指标上,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541.95亿港元,较上周上升502.24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为278.09亿港元,较上周上升27.45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日均值为10.91%,较上周下降1.51个百分点 [17] - 流动性指标上,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54.57亿港元,较上周上升5.29亿港元,近7天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美团-W、比亚迪股份等,大幅净卖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W等 [17] 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6月13日,恒生指数PE、PB分别为10.6倍、1.11倍,较上周五分别下跌0.03%、上涨0.65%,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72%、74%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PE、PB分别为20.02倍、2.88倍,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8%、57%分位数水平 [2][19] - 6月13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10BP至4.41%,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5.03%,为3年滚动均值 - 1.96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11%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1.07BP至1.644%,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7.79%,为均值(3年滚动) - 0.86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74%分位 [2][23][27] - 本周港股市场表现整体好于A股市场,截至6月13日,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较上周五下行3.69点至128.05,处于2014年以来36%分位数水平 [33] - 行业估值方面,截至6月13日,恒生综合行业估值分化较大,非必需性消费等5个行业PE估值处于2019年以来40%分位数以下,能源业、金融业等4个行业股息率高于5%,能源业、金融业股息率处于2019年以来70%分位数水平以上 [30]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中美贸易关系向好,但以伊冲突使短期内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美国5月通胀低于预期,市场加大对美联储降息押注,预计今年降息两次 [2][41] - 国内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9万亿元,同比多增2271亿元,受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拉动,5月中国出口保持韧性,但通胀延续下降趋势 [2][43] - 建议关注港股高分红板块(能源、金融、贵金属等)、受益于中美关税政策改善的外贸板块、政策利好的创新药板块和业绩增长弹性大的新消费龙头 [2][44]
策略研究周度报告:国际地缘冲突再起,港股避险情绪升温-20250615
银河证券· 2025-06-15 15:50
核心观点 - 国际地缘冲突使港股避险情绪升温,当前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中等水平,建议关注高分红、外贸、创新药和新消费龙头等板块 [2]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涨跌幅 - 6月9 - 13日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下跌,因6月13日以伊冲突爆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原油暴涨,黄金等避险资产拉升,全球股市下挫;港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恒生指数涨0.42%,恒生科技指数跌0.89%,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涨0.30% [2][4] - 港股行业层面8个行业上涨、3个行业下跌,医疗保健、材料、能源行业指数涨幅居前,分别涨7.52%、5.91%、5.80%;可选消费、日常消费、信息技术行业指数跌幅居前,分别跌1.43%、0.69%、0.34%;二级行业中耐用消费品、医药生物等涨幅居前,汽车与零配件、家电等跌幅居前 [2] - 创新药获批上市进度加快、海外授权交易增多提振医药;消费行业因恒生综合中型股指数成份股调整,沪港通下港股通标的名单调整,布鲁可、古茗、蜜雪集团被调入,新消费板块关注度提升带动相关个股估值上涨;外贸方面中美经贸磋商有新进展;金融板块优化科技型企业融资机制,允许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汽车行业车企承诺支付账期不超60天,加速资金周转但增加财务压力;科网股监管加强网络销售消费品召回监管 [12][13][14] 资金流动 - 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2541.95亿港元,较上周升502.24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278.09亿港元,较上周升27.45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日均值10.91%,较上周降1.51个百分点 [2][17] - 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54.57亿港元,较上周升5.29亿港元;近7天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美团 - W、比亚迪股份等,大幅净卖出腾讯控股、阿里巴巴 - W等 [17] 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6月13日,恒生指数PE、PB分别为10.6倍、1.11倍,较上周五分别跌0.03%、涨0.65%,分别处2019年以来72%、74%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PE、PB分别为20.02倍、2.88倍,分别处2019年以来8%、57%分位数水平 [2][19] - 6月13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10BP至4.41%,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5.03%,为3年滚动均值 - 1.96倍标准差,处2010年以来11%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1.07BP至1.644%,港股恒生指数风险溢价率为7.79%,为均值(3年滚动) - 0.86倍标准差,处2010年以来74%分位 [2][23][27] - 行业估值方面,截至6月13日,恒生综合行业估值分化较大,非必需性消费等5个行业PE估值处2019年以来40%分位数以下;能源业、金融业等4个行业股息率高于5%,能源业、金融业股息率处2019年以来70%分位数水平以上 [30] - 本周港股市场表现整体好于A股市场,截至6月13日,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较上周五下行3.69点至128.05,处2014年以来36%分位数水平 [33]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中美贸易关系向好,但以色列和伊朗冲突使短期市场避险情绪升温;美国5月通胀低于预期,市场加大对美联储降息押注,预计今年降息两次;国内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多增,受政府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拉动,5月出口保持韧性,但通胀延续下降趋势 [2][41][43] - 建议关注高分红板块如能源、金融、贵金属等;受益于中美关税政策改善的外贸板块;政策利好的创新药板块和业绩增长弹性大的新消费龙头 [2][44]
小米营收新高,什么信号?中信证券:年度级别牛市可期,第一步加仓港股
金融界· 2025-05-28 13:35
小米财报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超千亿创历史新高且高于市场预期 [1] - 汽车业务+AI业务毛利率达23.2% 领先比亚迪(20.07%)、理想(19.7%)等车企 [1] - YU7车型7月上市被机构视为股价上涨催化剂 [1] 机构观点与市场展望 - 大摩、大和、中信建投等国内外机构集体唱多小米 [1] - 2025年四季度起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同步进入财政货币双扩张周期 港股/A股或迎指数牛市 [1] - 市场风格将从中小票轮动转向核心资产趋势性行情 建议提升港股配置比例 [1] - 腾讯、阿里、小米等8家科技龙头占港股流通市值超25% [1] 中概股与AI产业 - 73%市值占比中概股已实现A+H两地上市 涵盖AI全产业链标的 [3] - 中国AI大模型数量全球第二 DeepSeek-R1在"推理与知识"维度排名全球第三 [3] - 本轮牛市由AI科技主导 历史类比2005地产链/2015科创/2021新能源行情 [6] 港股科技指数分析 - 恒生科技指数30只成分股已无法全面反映板块 需覆盖50只AI/创新药/新能源车龙头的指数 [6] - 软件服务(23.05%)、可选消费零售(23.75%)、硬件设备(17.15%)为前三大权重行业 [7] - 指数独家覆盖阿里、腾讯等"中国科技十雄" 权重占比达70% [7] - 京东、阿里等相比亚马逊 腾讯、网易相比谷歌微软存在估值提升空间 [8] ETF资金动向 - 港股科技50ETF(SZ159750)年内涨幅22.47% 近期连续获资金买入 [9] - 该ETF年内净流入近5亿元 跟踪覆盖50只科技龙头的港股科技指数 [9][10]
回购增持贷款破1200亿!622家上市公司抢食低息资金,额度再扩至8000亿
搜狐财经· 2025-05-20 08:59
回购增持贷款规模与政策 - A股回购增持贷款总金额达1207.55亿元,占首期3000亿元额度的40.25%,涉及622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 [1] - 政策设立于2024年10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首期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 [1] - 5月7日政策升级,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与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合并使用,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2] 上市公司动态 - 5月以来37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贷款,韵达股份控股股东上海罗颉思获中国银行1.8亿元贷款承诺用于增持 [1] - 思源电气计划使用自有资金3亿元至5亿元回购社会公众股并全部注销 [1] - 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利率约2%,低于上市公司平均股息率,企业可通过低成本融资回购股票赚取利差 [2] 行业分布与特点 - 化工、硬件设备和医药生物行业企业使用专项贷款热情较高 [1] - 大市值、行业龙头公司申请占比超四成,涉及石油化工、食品饮料、家用电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 [1] 政策效果与影响 - 回购股份推动股价上涨,提升公司市值,增加资金流入和市场活跃度 [2] - 拓宽上市公司融资渠道,降低回购增持难度,促进股价与内在价值匹配 [2] - 部分公司回购用于注销,另一些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2]
4月来已披露170余份计划,上市公司使用回购增持贷热情高涨
第一财经· 2025-05-14 19:35
上市公司获专项贷款支持情况 - 目前上市公司获专项贷款支持比例普遍在八成以上 部分接近九成 [1] - 按回购/增持金额和贷款金额计算 部分上市公司拟回购或增持的资金超八成来自专项贷款 部分接近九成 [2] - 厦门象屿拟回购金额8.85亿元至13.28亿元 获农行11.94亿元专项贷款 达到回购金额上限近九成 [5] 回购增持贷款市场热度 - 5月以来已有黄河旋风等30家A股公司披露增持回购方案及专项贷款情况 [2] - 4月逾百家公司披露148份回购增持贷公告 创年内新高 [2] - 截至5月14日 年内超300家公司披露367份获专项贷款公告 合计贷款金额上限约705亿元 [3] - 4月146家A股公司披露专项贷款情况 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328.86亿元 占年内累积金额四成以上 [3] 行业分布特征 - 化工和硬件设备行业各有44家企业获专项贷款 医药生物、机械、建筑等行业超20家 [3] - 4月超500家公司披露回购预案 超200家披露股东增持公告 [3] 大额专项贷款案例 - 荣盛石化控股股东拟增持10-20亿元股份 获工行18亿元专项贷款 [4] - 海尔智家、中国中铁、厦门象屿、三安光电、美的集团等公司获10亿元及以上专项贷款 [4] - 中国核电获45亿元专项贷款 百傲化学获36亿元 中铁工业获30亿元 [7] 政策工具动态 - 央行将5000亿元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回购增持贷额度合并 总额度达8000亿元 [10] - 政策实施后市场迅速响应 首批23家A股公司参与 银行优化细则包括贷款期限延长至3年 融资比例上调至90% [9] 上市公司行为动因 - 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利率约2% 低于上市公司平均股息率水平 多家获贷公司近12个月股息率超3% [6] - 企业通过低成本融资回购股票可赚取利差 直接增厚每股收益 [6] - 国企央企需承担维护市场稳定责任 民企借机优化股权结构并缓解流动性压力 [6]
国泰海通|产业:全A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全景简析——资本市场专题一
全球经济波动与A股市场结构性分化 - 全A(非金/油)上市公司2024年营收56.39万亿元,与2023年持平,增速由+3.1%转-0.7% [1] - 净利润2.46万亿元,同比下降15.1%,亏损企业占比从20.8%增至26.6%,加权ROE从7.3%降至6.0% [1] - 研发投入1.82万亿元同比增长2.5%,资本支出4.16万亿元同比下降6.0% [1] - 高信用风险(Z值<1.81)企业占比23.2%,较2023年上升3.1% [1] 行业财务表现差异 - 房地产行业营收同比下降5,137亿元,净利润下降1,889亿元,73%企业Z值<1.81 [2] - 消费行业中食品饮料(ROE 16.8%)和家电(ROE 15.3%)盈利能力突出 [2] - 汽车与零配件行业研发投入新增规模最大,比亚迪全年研发542亿元(同比+36%),累计超1,800亿元 [2] - 半导体行业资本开支增速从3.5%跃升至10.7%,晶圆厂中芯国际(546亿元)、华虹(198亿元)、晶合集成(132亿元)投入领先 [2] 商誉风险与海外战略 - 软件行业商誉减值损失占净利润比值从2023年30.0%飙升至2024年519.8%,取代传媒成为风险最高行业 [3] - 全A(非金/油)海外营收88,424亿元(同比+10%),占比从2020年12.8%升至15.7%,硬件设备和汽车与零配件新增海外营收超1,000亿元 [3] 企业类型盈利分化 - 民企营收增长3.4%但净利下降19.0%,资本开支缩减14.6%,光伏板块拖累显著 [3][4] - 地方国企净利下降12.9%,受煤炭和地产影响最大 [3][4] - 央企利润集中于建筑、电信服务、公用事业等行业,抗周期风险能力较强 [4]
中国资产走强 A股风险偏好有望提升
中国证券报· 2025-05-06 04:41
中国资产表现 - 五一假期期间恒生指数上涨1 74% 恒生科技指数涨逾3%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累计涨近3% [1] - 中概股普遍上涨 金山云累计涨逾22% 万国数据累计涨逾17% 拼多多累计涨逾6% 阿里巴巴 腾讯音乐 小鹏汽车等累计涨逾5% [1] - 港股行业板块普遍上涨 硬件设备 汽车与零配件 日常消费零售行业领涨 分别上涨5 50% 2 89% 2 52% [1] 市场驱动因素 - 海外市场风险偏好修复 港股和中概股表现靠前 贸易摩擦担忧缓解 美国新增非农数据超预期 [2] -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大涨 5月2日单日涨近1% 大涨逾600点 为降息降准操作提供空间 [2] - 年报和一季报业绩落地 关税冲击减弱 A股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提升 [1][3] 行业配置建议 - 5月科技和消费可能是配置主线 政策支持提振消费和科技创新 关注计算机 机器人 传媒 通信 电子 创新药 电新等 [3] - 消费服务领域景气度较高 关注家电 家具 文化办公用品 通讯器材 金银珠宝等 [4] - 高新技术制造领域保持高景气度 关注新能源车 发电设备 集成电路 风电 工业机器人等 [4] 长期趋势 - 中国科技能力提升趋势不变 关注国产算力 端侧AI 创新药等 [5] - 欧洲重建防务和能源基建趋势不变 关注铜铝 军工材料 能源基建和通信基建等 [5] - 中国加速完善社会保障并激发内需潜力 关注文旅 医疗服务 保险龙头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