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装备

搜索文档
塑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优势
经济日报· 2025-05-21 06:12
国家级新区定位与战略优势 - 大连金普新区是东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定位为"一地一极三区":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战略高地、东北全面振兴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型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先行区 [1] - 2017年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全部位于金普新区境内,面积占全省自贸区50% [1] - 拥有106条集装箱航线和50个开放泊位,承担东北地区70%外贸货物运输量及98%外贸集装箱运输量 [3] 对外开放与物流网络建设 - 2024年大连港外向型铁水联运业务量同比增长18%,2025年一季度兴隆山线路业务量增长52% [2] - 构建"航线+港口+班列+内陆场站"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沈阳东站、白城北站等内陆铁路枢纽互联的物流网络 [2] - 2024年新区进出口总额2274.18亿元(占大连市51%),拥有2423户外资企业(日资896户、韩资382户) [4] 制度创新成果 - 金普海关创新"单量单裁+智能化监管CRM"模式,使定制服装交货时间从10天缩短至3天,2024年监管出口230万件(金额9.8亿元,+4.9%) [6] - 大连自贸区累计推出700余项制度创新,包括锂电池循环包装监管、汽车数字化监管等新模式 [7] - 建立跨境投资税收服务体系,专项团队服务外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 [8] 产业升级与制造业发展 - 2024年新区规上工业企业1042家,总产值3855.1亿元(占大连市45.3%),工业增加值增速7.3% [10] - 形成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五大产业集群,拥有7家国家级单项冠军和3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 - 企业转型案例:斯大精密从纯出口转向内销+出口并重,聚焦数控机床整机生产 [3] 金融支持与区域协同 - 多家银行推出跨境金融服务,如农行数字化服务、工行"一窗受理"、交行"航运管家"产品 [11] - 建议构建"金普新区—老工业城市"联动机制,设立产业合作飞地园区,复制开放功能至老工业腹地 [12] - 需加强中日韩在汽车装备、海工装备等领域的智能工厂合作,拓展欧洲及俄罗斯市场 [11]
中交天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新质生产力的“碳”索者
中国发展网· 2025-05-19 14:59
盾构机"4S店"经营模式下的车间 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相较隧道装备传统改造,再制造不但可实现性能系统性升级,还可降低60%以上 能耗及80%以上大气污染物排放,且几乎不产生固体性废物。再制造既可"添新",也可"焕新",大幅提 升隧道装备使用效率,发挥资源最大效用,融入国家循环经济大势,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等绿色低碳 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网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 念,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上进一步明确把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 方略之一。新发展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引领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 历史性变革、实现历史性跨越。中交天和作为推动工程装备研制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行者,着力构建创 新发展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赋能,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新质生产力的"碳"索 者。 创新驱动,引领工程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交天和通过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 自适应技术研发等途径,推动隧道装备作业效率提升、能耗动 态匹配和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研发泥水平衡盾构机智能诊断与掘进控制、超大直径盾构机复合地层掘进 ...
中集集团董事长麦伯良:中美互降关税后,集装箱行业短期内将获明显利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6 19:50
中集集团总裁高翔分析,今年一季度集装箱业务同比实现增长,标准箱尤其是冷箱、常规特种箱的销量 均有增长,中集安瑞科(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是集团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业务主要经营主 体)、海洋工程等板块的业务也表现较好。 2024年,中集集团海洋工程业务分部营业收入为165.56亿元,净盈利首次实现了扭亏,为2.24亿元。该 板块业务主要包括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等油气 装备、海上风电装备以及滚装船等特种船舶的制造。 麦伯良表示,经过多年努力,公司的海洋工程业务已经取得很大突破,能够建造的最大FPSO价值超过 40亿美元,能力位居全球前列。"目前公司这一板块手持订单约63亿美元,基本上满足两到三年的生产 需求 未来我们还是会聚焦海工高端领域。"麦伯良介绍。 麦伯良还表示,公司业务受关税变化的直接影响较小,公司直接从国内出口美国的产品在营收中占比很 低。由于去年集装箱制造业务产销量创下新高,今年整体标准干箱需求应该会有所下滑,相对而言,目 前其他箱型表现则更好。 从业绩表现来看,2024年,中集集团营业收入创下新高,达到1776.64亿元,同比增长39.01%, ...
一季度海洋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经济日报· 2025-05-12 06:02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 同比增长5.7%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1] - 海洋产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三大造船指标(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手持订单量)波动处于合理区间 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 手持海船订单量同比快速增长 [1] - 骨干船企生产状态良好 接单强度和造船生产维持较高水平 海洋船舶工业发展态势未改变 [1]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842亿元 同比增长7.5% 文化科技赋能催生新场景新方式 推动市场供需两旺 [1] - 海洋船舶工业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4.2% 新承接和交付订单金额分别增长57.1%和114.3% [1]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多维向好 海洋油气和海上风电领域新型装备研发取得新进展 [1] - 海洋药物研发突破显著 免疫抗肿瘤新药BG136进入临床二期试验 深海微生物基因数据集鉴定出7564个新物种(占比89.4%) 三斑海马染色体图谱成功组装 [2] 海洋资源保障能力 - 海洋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 发现惠州19-6亿吨级油田 涠洲10-5油气田获高产油气流 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和13.8% [2]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 海水养殖产量增长5.7% 万吨级南极磷虾船投入作业 南极站海水淡化工程完成超80% [2] 海洋对外贸易 - 涉海产品出口展现韧性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连续4年增长 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同比大增43.2% [3] -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出口增势突出 显示国际竞争力 [3]
中船应急(300527) - 300527中船应急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9
2025-05-09 18:34
项目进展与营收 - 全域机动保障装备能力建设项目预计2026年7月完成,属科研生产能力建设项目,不直接产生营收,但利于提升科研生产效率和扩大营收规模 [2][3] 订单与市场 - 公司与多类客户合作深入,市场拓展稳中有进,对订单承接和未来发展有信心 [4] - 产品出口至巴基斯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联合国救援机构应急采购合格供应商 [8] 产品研发 - 围绕主责主业开展无人智能应急救援装备等系列开发,加快推动某型抢险机器人等新产品走向市场 [5] - 有1型冲击桥产品实现少人化控制并批量销售,某抢险机器人和空气推进式可折叠刚性智能充气救援艇预计2025年底投入市场 [13] 业绩情况 - 2024年度利润总额1409.85万元,同比增长106.65%;净利润864.13万元,同比增长104.13%,盈利指标表现较好 [8] - 2024年营业收入总额116105.94万元,其中应急交通工程装备85691.64万元,占比73.80%,其他30414.30万元,占比26.20% [9] - 2025年一季度亏损未超管理预期,产品销售有季节性,一季度收入确认少,已采取措施加快生产和交付进度 [6][11][15] 盈利增长点 - 聚焦全域运输TS保障、水域安全智能综合应急(救援)等项目,加快技术创新创造新盈利增长点 [7][8] 行业前景 - 应急交通工程装备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明确提出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前景广阔 [13] 其他事项 - 2025年4月30日收到玻利维亚保函止付案件一审判决生效文件,4起纠纷案件均胜诉 [16] - 制定《市值管理办法》,建立市值管理机制,提升公司市场价值 [18] - 配合证券监管机构立案调查,未收到结论性意见或决定,目前生产经营正常 [18]
我国首套5万吨千斤顶装船系统交付
中国化工报· 2025-05-07 11:10
据海油工程拉力千斤顶牵引装船系统负责人宋晓修介绍,本次交付的系统由10台1000吨拉力千斤顶、4 台1000吨助推千斤顶、动力站、控制系统和固定锚点组成,按照常规装船摩擦系数计算,最大牵引重量 可达5万吨,一次可拖动近40000辆家用小汽车。千斤顶采用高强合金材料,拉力系数较常规材料提高 20%,装船速度较国际同类设备提升15%。 中化新网讯 4月29日,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工程(600583)")牵头研制的我国首 套5万吨级拉力千斤顶牵引装船系统交付,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标志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 力取得关键突破,对提升我国大型海洋油气结构物装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大吨位拉力千斤顶系统研发与制造涉及材料力学、液压控制、结构设计等多学科交叉技术,面临高强度 材料稳定性、设备轻量化控制、多顶高速同步控制等行业难题。海油工程联合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 公司成立攻关小组,历时一年多时间,成功攻克10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应用"柴油机直驱与负载敏感变 量泵+比例阀控制"和5G物联技术,构建"一中枢多终端"智能控制系统,可实现远程监测维护和高速工 况下毫米级误差控制,作业安全性能提升40%,运维效率 ...
“蓝色粮仓”加快建设 一季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中国证券报· 2025-05-06 04:37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态势 - 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1] - 深远海养殖工船"湛江湾1号"下水 风渔融合深远海网箱养殖平台"伏羲一号"完成入级检验 [1] - 自主研发万吨级南极磷虾船"福远渔9199"号启航前往南极作业 [1] - 南极秦岭站海水淡化项目整体工程完成超80% [1] 海洋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 - 绿色船舶技术研发取得进展 WinGD10X92DF-M-1.0甲醇发动机等新型船用发动机交付 [2] - 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及首型高替代率甲醇燃料船用中速机正式交付 [2] - 文昌9-7钻井平台首次应用火炬气回收方案实现"零排放" [2] - 世界首艘安装碳捕集和封存设备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建造完毕 [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 一季度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57.1% 交付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14.3% 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4.2% [3] - 自主研发首套2000米级超深水采油树完成总装 [3] - 全球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志高号"和"志远号"完工交付 [3] - OCV海工作业船1号船开工 覆盖油气开采与海上风电运维双重需求 [3]
丰富中国话语 创新中国叙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5 06:31
国际传播软实力提升 - 中国软实力排名位居世界第二 在Brand Finance 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报告中较去年再提升1位 在8大软实力支柱中的6项及2/3具体指标上实现增长 [12][13] - 国际传播需加强"极具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全球受欢迎的旅游胜地"等薄弱环节 提升非物质层面的企业品牌和国家文化传播 [13][14] - 建议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体系 政府部门、媒体、企业、团体及个人共同参与文化交流 [13] 侨胞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 海外侨胞作为"传者"和"使者" 可拓宽传播渠道 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创新表达方式 [14][15] - 中国侨联通过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四海同春"慰侨演出等活动 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5][16] - 需提升涉侨文化交流质效 如"亲情中华"艺术团演出和中医暖侨服务 增强文化自信 [16] 跨文化叙事策略 - 中国叙事需阐释思维方式 如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万物互联理念 和平外交政策反映"以和为贵"传统 [17][18] - 应讲好脱贫攻坚、新质生产力发展等实践案例 世界银行预测"一带一路"将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 [18] - 医疗援非累计派遣超2万人次 诊治患者超2亿人次 体现"真实亲诚"政策理念 [18] 话语体系构建 - 文明型话语需结合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型话语应突出政策主张 治理型话语强调治理有效性和获得感 [19][20] - 创新型话语需展现中国方案对全球挑战的贡献 如科技合作与危机应对 [20] - 需连接政策与个体故事、历史与当代语境 提升共情力 [20] 技术赋能国际传播 - AI、短视频等技术改变内容分发形式 如小红书海外用户增长、DeepSeek科技论坛出圈 [21][22] -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AI绘画大赛、冬奥短视频活动探索算法精准传播 实现多级"涟漪"效应 [23] - 建议利用数据挖掘分析 丰富叙事语料库 推进中外舆论场生态交融 [22] 企业国际化传播实践 - 中交集团主导编制ISO国际标准 填补挖泥船耙臂显示系统空白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24][25] - 中企可通过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议题讲好履责故事 如共建"一带一路"民生工程 [25] - 建议打造海外社交账号矩阵 开展科普研学活动 以文化纽带传播企业形象 [25]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增长5.7%!一文说清海洋产业规划怎么做?
前瞻网· 2025-05-04 09:59
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 [1] - 海船订单量、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全球领先,手持订单同比快速增长 [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842亿元,同比增长7.5% [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7.1%、114.3%、24.2% [1] 海洋经济产业链结构 - 上游:涉海设备制造(中远海运重工、中集来福士、振华重工)、涉海材料制造(中国船舶第七二五所、昊华科技、万盛股份) [2] - 中游:海洋渔业(中水渔业、开创国际)、海洋油气业(海油工程、中海油服、中石油海洋工程)、海洋盐业(中盐股份、山东海化、鲁银投资) [2] - 下游:涉海产品再加工、批发零售、涉海经营服务 [2] 企业分布与市场规模 - 全国海洋经济相关企业28104家,山东(1963家)、浙江(3238家)、江苏(3200家)位列前三 [4] - 预计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2030年超2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15% [5] 产业规划方向 -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深远海养殖、海洋牧场、海洋清洁能源、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 [9] - 产业融合与集群化:打造"港产城"一体化模式,整合科技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平台 [10] - 科技创新:搭建产学研平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海洋电子信息、智能装备 [11] - 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共建内陆无水港,参与国际深海资源开发,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13][14] - 生态优先:控制近海渔业捕捞强度,建立陆海一体化污染监测网络 [15][16] 地方实践案例 - 青岛:聚焦人工智能与海洋产业融合,建设海洋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推动深远海养殖转型 [19][21] - 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与深远海风电,建设航运贸易金融中心,开展绿色甲醇燃料船研发 [22][24][25] - 深圳:布局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基因技术,建设全球海洋大数据平台和生物医药集群 [26][27][28] 未来趋势 - 科技创新驱动深海装备、智慧海洋等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重塑传统业态 [30] - 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成为核心,海上风电、蓝碳交易、立体养殖构建循环体系 [30] - 海洋经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船舶制造订单占全球68.2% [31]
一季度平均每周签下5个产业项目如东锚定新型工业化“打头阵”
新华日报· 2025-05-04 07:15
文章核心观点 如东在产业招商方面成果显著,通过明确目标、突出招商重点、发挥海洋经济优势、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吸引众多项目签约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1][2][3] 产业项目签约情况 - 如东30个产业项目日前集中签约,一季度共签约66个,总投资303亿元,平均每周“拿下”逾5个项目 [1] - 今年全县累计新签约并注册亿元以上项目32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3个,完成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 [3] 发展目标与行动 - 年初提出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长三角沿海新型工业化强县的目标 [1] - 一季度党政主要领导累计赴市外招商15天,各层级招商人员合计外出超800人次 [1] 招商重点与产业集群 - 今年以突破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为招商重点,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1] - 东方电气投资东峡(江苏)智慧能源产业园项目,如东完整新能源产业链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2] 营商环境举措 - 四套班子领导走访调研重点企业,梳理解决问题 [2] - 创新推出“桩基先行”“拿地即开工”等极简审批模式,缩短项目落地周期 [2] 外资使用情况 - 今年以来全县累计实际使用外资9424万美元,总量位列南通前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