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应用

搜索文档
中线拿稳、短线勿追!“慢牛”心态,结构更重要
证券时报网· 2025-09-01 12:48
美联储降息与资源品行情 - 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强化弱美元环境 催化贵金属和铜等资源品行情 加速有色金属板块上涨 [2] - 美联储降息概率上升 或为中国央行宽松政策提供契机 支撑权益市场表现 [3][6] 科技与消费电子产业趋势 - 苹果端侧AI和META AR眼镜发布 推动可持续的端侧设备及AI生态产业趋势 消费电子板块尤其是果链受关注 [2] - AI算力、半导体自主可控、商业航天、可控核聚变和创新药仍是市场主战场 [5] - 科技成长板块中半导体设备材料、软件应用和创新药等细分方向值得挖掘 [8] 反内卷行业线索 - 反内卷呈现三条线索:资本开支强度大且边际缩减行业、行业自律或政策落地行业、依靠配额提升利润率行业 [2] - 中长期供需格局改善与行业盈利修复带动反内卷概念 关注基础化工、建筑材料、光伏设备和电池等领域 [6] 市场资金与情绪动态 - 融资资金大举流入 情绪指数达95-96区间 可能加速冲顶或横盘震荡 [7] - 险资持有A股市值占比创历史新高 长线资金加强市场稳市机制 助力慢牛行情 [9] - 股票型ETF转向大幅净申购 趋势资金被动抱团与高成长板块创新高形成正反馈 [9] 指数走势与市场结构 - 上证指数站上3800点创十年新高 市场上升动力健康可持续 未来股指仍有新高 [3] - 市场保持震荡上行概率较大 但斜率较8月放缓 增量资金流入形成正反馈 [4][5] - 行情不会局限于小市值 盈利质量更好的中盘股或低位蓝筹股成重要力量 [3] 板块轮动与配置机会 - 市场热点处于轮动状态 关注结构性配置机会 成长板块景气度较高 [6] - 港股互联网、半导体设备材料、软件应用、创新药和新能源产业链是轮动扩散重点方向 [8] - 采取大金融加泛科技均衡配置 增加对地产及中字头关注 挖掘年线上方低位个股 [13] 盈利与产业支撑要素 - PPI或将迎来反转 盈利底在2-3个季度内到达 盈利周期触底支撑牛市 [14] - 科技品种出现相对盈利优势 产业层面积极信号频繁 自下而上逻辑主导突破 [14]
牛市二阶段:聚焦AI应用的赔率交易
东吴证券· 2025-08-31 11:46
核心观点 - 报告认为当前AI行情处于牛市第二阶段 上游硬件涨幅已高 建议基于赔率思维左侧布局下游应用端 包括AI+创新药 AI+军工 AIGC 端侧AI 人形机器人及智驾等方向 [1][2][17] - 应用端行情启动具有中期确定性 参考2013-2015年"互联网+"行情 下游应用涨幅显著高于上游硬件 计算机和传媒板块累计涨幅分别达1039%和710% 而电子和通信仅为697%和300% [3][25] - 政策层面支持明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普及率达70% 2030年达90% 为应用发展设定明确时间表 [9] - 市场表现显示自4月7日至8月26日 上游硬件显著跑赢基准 光模块超额收益达67.8个百分点 而下游应用多数跑输基准 AIGC 智能体 云计算 人形机器人 AI穿戴设备 智能驾驶 电商分别跑输13.1 12.5 16.5 13.3 15.1 19.4 14.7个百分点 [15][30] 科技浪潮演进规律 - 科技产业浪潮演进遵循从硬件到应用的路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2009-2012年以硬件端电子板块领涨 2013年后随4G普及和智能手机渗透率高企 行情切换至下游应用端传媒和计算机板块 [3][4][25] - 应用端行情分为两个阶段 2013-2015年为"互联网+叙事普涨"阶段 新兴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呈现沾边即涨态势 2016-2017年进入"胜者为王"的龙头行情阶段 腾讯和阿里期间涨幅分别达167%和112% [7][28] - AI应用目前处于类似"互联网+"的叙事普涨前期 Token用量和用户数快速增长 截至2025年6月我国日均Token消耗量突破30万亿 自2024年初增长300多倍 AI原生App活跃用户数达2.7亿 同比增长536.8% [8] 产业基础与政策支持 - 中国具备AI应用发展的天然土壤 工程师红利和庞大用户基础提供支撑 移动端AI应用月活跃用户规模达6.8亿 庞大用户群催生多元应用场景并提供海量数据助力模型训练 [10] - 中央政策层面类比2015年"互联网+"行动意见 明确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 产业发展 消费提质等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后续地方更多支持措施有望跟进落地 [9] 市场机会与布局策略 - 下游应用端当前滞涨明显 为具备赔率优势的配置方向 建议将AI+创新药 AI+军工 AIGC 传媒游戏 AI端侧 人形机器人及智驾视为"看涨期权"进行左侧布局 [2][17][18] - 参考国产算力行情演变 中芯国际在8月8日因业绩指引不及预期遭遇抛压 但随后在政策与事件催化下快速修复 寒武纪作为国产芯片龙头在8月1日至27日期间涨幅超90% 科创50指数上涨超20% [13][32] - 行情触发点可能包括国产基座模型能力跨越式进步 Token调用量骤增 应用月活排名陡峭上升或具体政策补贴出台 [16]
中信建投:后续市场走势或将延续中期慢牛格局
天天基金网· 2025-08-25 19:06
核心观点 - 市场或延续中期慢牛格局 内外部基本面和流动性无显著利空 情绪和资金面未达全面过热 [2][3] - 行情由产业趋势和业绩驱动 非散户主导 需关注新旧资金接力及新配置线索 [4][5] - 市场处于"健康牛"状态 科技成长主线引领指数创新高 行业拥挤度整体可控 [6][7] - 流动性充裕支撑行情 市场顶部判断意义有限 配置需顺势择线并内部高低切换 [8][9] 市场走势与格局 - 后续市场走势或延续中期慢牛格局 但需警惕慢牛演化为加速赶顶的阶段性脆弱风险 [2][3] - 市场情绪和资金面尚未达到显著全面过热 目前达不到看空条件 [3] - 市场进入上行趋势共识增强 国内基本面 国内流动性 海外流动性三者改善是关键支柱 [9] 资金特征与驱动因素 - 此轮行情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并非散户 核心线索围绕产业趋势和业绩 [4][5] - 2020—2021年发行产品步入盈亏平衡区域 市场将经历新旧资金接力过程 [5] - 充裕流动性仍是行情主要基底 未来行情延续需新配置线索而非仅依赖流动性 [5][9] 行业配置与机会方向 - 赛道轮动是显著特征 建议在景气赛道领域寻找低位新方向 行业重点关注通信 计算机 半导体 传媒 新消费 新能源 非银 有色等 [3] - 配置建议聚焦资源 创新药 游戏 军工 开始关注化工 逐步增配"反内卷+出海"品种 9月关注消费电子板块 [5] - 围绕科技成长主线内部低位方向及低位顺周期板块布局 关注港股互联网 半导体设备材料 软件应用 券商保险 新消费五大方向 [6][7] - AI链 创新药 军工 大金融仍是战略配置重点 内部需适度高低切换 [8][9] 行情结构与持续性 - 市场处于"健康牛"状态 科技成长主线引领指数创新高 多数行业拥挤度中等 部分板块拥挤度较低 [6][7] - 行情"多点开花" 主线引领下行业及主题机会交替轮动 整体拥挤度压力不高 行情更具持续性 [6][7] - 后续即便出现调整 幅度不会太深 蓄势充分后期行情有望走得更远 [9]
散户并非行情推动者!新旧资金正在接力,关注盈利改善兑现
天天基金网· 2025-08-25 15:46
市场行情驱动因素 - 本轮行情主要由产业趋势和业绩推动,并非散户主导 [2] - 充裕流动性是市场创新高的主要基底,居民存款搬家构成国内流动性改善的积极信号 [3] - 美联储9月可能降息,将改善美元流动性并提振港股市场 [4] - 全球股市上涨源于降息预期和制造业景气回升定价,A股并非独立行情 [7] - 增量资金来自险资、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融资资金和私募交易活跃,外资关注度升温 [12] 市场走势判断 - 市场结算资金占流通市值比例处于合理区间,赚钱效应持续积累 [2] - 市场顶部判断意义有限,调整幅度不会太深,上行趋势共识增强 [3] - 市场处于牛市阶段II,特点为资金驱动、赛道为王 [4] - 市场情绪和资金面未达全面过热,预计延续中期慢牛格局 [5] - 股房性价比指标位于历史35.7%分位,对A股仍处适宜位置 [6] 行业配置主线 - 聚焦资源、创新药、游戏、军工等有真实利润兑现或强产业趋势行业 [2] - AI链、创新药、军工、大金融仍是战略配置重点,内部适度高低切换 [3] - 关注恒生科技、港股创新药、创新药、CXO、国产算力、机器人、AI Agent赛道 [4] - 重点关注通信、计算机、半导体、传媒、新消费、新能源、非银、有色等行业 [5] - 围绕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高成长行业,布局水电、锂电设备等底仓 [6] 细分领域机会 - 化工板块短期利润兑现度提升,关注反内卷+出海品种,9月消费电子板块值得关注 [2] - 跨境电商、通信网络设备、LED、锂电设备、医疗研发外包、氟化工、游戏、影视动漫、风电零部件等三级行业2025年盈利预测上修 [4] - 食品饮料、电力设备等内需领域机会显现,权重股修复刚开始 [8] - 关注港股互联网、半导体设备材料、软件应用、券商保险、新消费五大方向 [9] - 北证50新中枢预计处于1450-1650点,关注专精特新企业及新股机会 [10] 科技与消费板块 - 投资主线包括科技AI+、消费股估值修复、低估红利崛起 [11] - 消费板块处于低估值,利率下行和政策催化下复苏周期抬头 [11] - 聚焦国产算力、机器人、AI应用等新技术方向,辅以大金融和新消费 [12] - 关注自主可控、军工、低空经济、海洋科技等主题机会 [12]
【十大券商一周策略】散户并非行情推动者!新旧资金正在接力,关注盈利改善兑现
券商中国· 2025-08-24 22:21
市场行情驱动因素 - 本轮行情主要由产业趋势和业绩推动,并非散户主导 [2] - 充裕流动性构成行情主要基底,居民存款搬家构成国内流动性改善的积极信号 [3] - 全球降息预期和制造业景气回升推动全球股市同步上涨 [8] - 增量资金来自险资、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持续增持,融资资金和私募交易活跃,外资关注度升温 [12] 行情特征与阶段判断 - 市场处于牛市阶段II,特点是资金驱动、赛道为王 [4] - 指数在科技成长主线引领下创新高,市场未整体过热,行业拥挤度多处于中等区间 [9] - 全市场结算资金占流通市值比例处于合理区间 [2] - 北证50突破1500点后新中枢预计处于1450-1650点 [10] 配置策略与行业聚焦 - 聚焦有真实利润兑现或强产业趋势行业:资源、创新药、游戏、军工 [2] - 战略配置重点包括AI链、创新药、军工、大金融 [3] - 关注创新药、CXO、国产算力、机器人、国产AI Agent赛道 [4] - 重点关注通信、计算机、半导体、传媒、新消费、新能源、非银、有色等行业 [6] - 围绕"三优框架"构造长期组合: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水电、锂电设备 [7] - 关注食品饮料、电力设备等内需相关领域 [8] - 五大布局方向:港股互联网、半导体设备材料、软件应用、券商保险、新消费 [9] - 投资主线可降维为科技AI+、消费股估值修复、低估红利三个方向 [11] - 聚焦新技术新成长方向如国产算力、机器人、AI应用,辅以大金融、新消费 [12] 板块轮动与机会挖掘 - 建议关注化工板块,增配"反内卷+出海"品种,9月关注消费电子 [2] - 在景气赛道领域寻找低位新方向 [6] - 成长内部从小盘向大盘切换延续 [8] - 挖掘科技成长主线内部低位方向和尚未充分定价细分领域 [9] - 关注北交所半年报业绩超预期、具备新型生产力稀缺性标的 [10] 港股投资机会 - 美联储降息预期改善美元流动性,叠加香港本地流动性压力缓解,看好恒生科技、港股创新药 [4] - 重视恒生互联网板块投资机会 [11]
两融余额量质齐升释放积极信号
经济日报· 2025-08-21 07:11
两融余额创新高 - A股融资融券余额突破2.1万亿元 融资余额达2.08万亿元 均创近十年新高 [1] - 两融余额占A股总市值比例约为2.1% 处于可控范围 [1] - 两融市场个人投资者数量约756万名 参与度显著提升 [1] 市场结构与资金流向 - 融资资金倾向基本面稳健的优质赛道 科技成长板块获资金青睐 [1] - 资金配置趋于理性 与以往追逐题材炒作形成鲜明对比 [1] - 市场呈现量质齐升特征 反映交易行为优化成熟 [1] 宏观经济支撑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 [2] - 新动能成长壮大 经济基础稳韧性强 长期向好趋势未变 [2] - 宏观政策积极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 支撑生产需求持续增长 [2] 资本市场政策环境 - 稳资金、稳杠杆、稳预期金融支持政策陆续落地 [2] - 中央汇金等"国家队"增持 保险和银行理财增量资金进场 [2] - 上市公司大手笔增持回购 推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2] 上市公司质量提升 - 已披露半年报公司中约66%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3] - 软件应用、半导体、消费电子等行业净利润增长超50% [3] - 高比例分红频现 上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 [3]
20cm速递|科创综指ETF国泰(589630)涨超1.5%,科技板块补涨动力受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1 21:33
科技板块 - 2025年8月科技板块仍是重点推荐行业 AI产业链景气趋势明显 软件应用端迎来密集催化 国产算力性能提升 国产算力和AI应用或仍有补涨动力 [1] - 科创综指ETF国泰(589630)跟踪科创综指(000680) 单日涨跌幅可达20% 该指数覆盖科创板近97%市值 成分股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1] 医药生物行业 - 创新药涨幅明显 长期趋势向好 部分公司估值距2020年高点仍有一定距离 CRO业绩回暖 仍具上涨空间 [1] 国防军工板块 - "9.3"阅兵在即 国防军工板块有望受到持续催化 当前军工行业基本面和信心面或均好于历史年份 本轮军工上涨更多来源于"基本面驱动"而非仅依靠"日历效应" 业绩预期偏强的"军贸"等方向值得关注 [1] 消费行业 - 可关注部分消费行业如轻工制造、美容护理 [1] 其他行业 - 具备困境反转动力的电力设备、基础化工等行业值得关注 [1] 投资工具 -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上证科创板综合ETF发起联接A(023733)和国泰上证科创板综合ETF发起联接C(023734) [1]
做多情绪升温 机构称大势扩张成市场主旋律
中国证券报· 2025-07-26 05:07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周内重返3600点 创业板指数领涨主要宽基指数 [1] - 上证指数从3500点到3600点仅用11个交易日 [1] - 券商股集体走强 大基建概念全面拉升 工程机械 民用爆破 水泥等板块涨幅居前 [1] - 海南自贸港概念表现活跃 [1]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国内"反内卷"政策催化叠加雅鲁藏布江基建计划启动 推动内需复苏主线 [1] - 工业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及中国股市等风险资产显著上涨 [1] - 政策与流动性环境进入相对顺风阶段 基本面压力与政策对冲力度存在摇摆博弈 [1] 中报业绩分析 - 约150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中报业绩预告 预喜公司占比44% 预亏公司占比42% [3] - 出海相关企业是业绩超预期的重要线索之一 [3] - 科技板块亮点集中在北美AI供应链与游戏领域 [3] - 消费电子 软件应用等行业呈现改善迹象 [3] 行业配置建议 - 三季度建议维持中高仓位 适度提高进攻权重 以轮动思路把握结构性机会 [4] - 关注低位且具改善预期的板块 TMT 高端装备 军工 创新药等技术进步驱动产业 [4] - 消费 地产链 上游资源存在交易性机会 [4] - 7月红利效应阶段性走弱 但红利与微盘风格的宏观支持仍在 [4] 结构性风险 - 市场风险偏好处于高位 资金承接力较强 [2] - 部分高景气方向资金加速汇集 推动相关板块加速上涨 趋于拥挤 [2]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为代表的基建利好引发相关个股集中涨停 [2] - 商品价格大幅普涨 整体结构性风险逐渐积累 [2]
基金南下抢筹,港股银行和创新药最受青睐!
券商中国· 2025-07-22 15:51
港股公募基金加仓趋势 - 2025年二季度全市场近1800只基金提高港股仓位,部分基金增持幅度超50个百分点 [2] - 格林港股通臻选A港股仓位从37%大幅提升至94.87%,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港股 [3] - 鹏华沪深港互联网港股仓位从22.87%升至77.85%,前十大重仓股中9只为港股 [3] - 诺德兴新趋势A港股仓位从2.41%提升至44.45%,新增美图公司等4只港股持仓 [3] 基金加仓主要行业 - 创新药和银行股成为基金加仓港股的两大方向,体现高成长与高股息策略 [5] - 三生制药、信达生物等创新药个股获公募基金持股超流通股10% [6] - 建设银行获108只基金加仓,工商银行获91只基金加仓,农业银行获47只基金加仓 [6] 港股市场驱动因素 - 恒生科技指数动态市盈率处于低位,较海外市场呈现估值优势 [7] - 港股科技股与国内经济复苏关联度高,政策改善易传导至股价 [7] - 南下资金持续流入推动港股定价体系变化,长期或提升估值稳定性 [7] 后市展望 - 科技、互联网板块交易热度回落至2023年以来低位,创新药和新消费领域热度较高 [7] - 市场可能出现科技板块与高股息板块交替上升的"跷跷板效应" [7]
近1800只基金南下抢筹扫货银行和创新药
证券时报· 2025-07-22 02:46
港股基金配置趋势 - 今年以来港股强势反攻,公募基金南下抢筹趋势明显,近1800只基金在2025年二季度提高港股仓位,部分基金增持幅度超50个百分点 [1] - 格林港股通臻选A的港股仓位从一季度末的37%大幅提升至二季度末的94.87%,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港股,合计仓位87.12% [1] - 鹏华沪深港互联网的港股仓位从一季度末的22.87%提升至二季度末的77.85%,前十大重仓股中有9只为港股 [1] - 诺德兴新趋势A的港股仓位从2.41%提升至44.45%,前十大重仓股中新增美图公司、快手、高伟电子等4只港股 [2] 基金增配方向 - 创新药和银行股成为基金加仓港股的两大主要行业,体现高成长和高股息的杠铃配置策略 [3] - 沪港深基金对港股医疗保健板块的配置权重从一季度末的0.54%提升到0.88%,对金融板块的配置权重从0.5%提升到0.67% [3] - 石药集团是基金加仓股数最多的港股,全市场101只基金增持,三生制药、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科伦博泰生物等创新药公司也获大力增持 [3] -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高股息银行股获基金大举加仓,其中108只基金加仓建设银行,91只基金加仓工商银行,47只基金加仓农业银行 [4] 南下资金影响 - 恒生科技指数动态市盈率处于相对低位,较部分海外市场指数呈现明显估值优势 [6] - 港股科技股中互联网服务、软件应用等板块与国内经济复苏关联度高,政策边际改善易传导至股价表现 [6] - 南下资金持续流入促使港股定价体系逐步变化,长远将提升港股估值稳定性和合理回升 [6] - 科技、互联网、机器人等板块热度回落至2023年以来低位,创新药和新消费领域交易热度较高,未来可能出现科技板块和高股息板块交替上升的"跷跷板效应"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