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软件应用
icon
搜索文档
基金南下抢筹,港股银行和创新药最受青睐!
券商中国· 2025-07-22 15:51
今年以来,港股强势反攻,公募基金南下抢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最新披露的公募基金2025年二季报显示,全市场有近1800只基金在二季度提高了港股仓位,部分基金的增持幅 度超过50个百分点,以创新药为代表的高成长方向,和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高股息方向,成为基金加仓港股的两 大"心头好"。 近1800只基金提高港股仓位 从基金二季报来看,可投资港股的港股通基金、QDII基金普遍提高了港股仓位。 比如,格林港股通臻选A的调仓颇具代表性,该基金在一季度末的港股仓位仅有37%。但最新的二季报显示, 其港股仓位大幅提升至94.87%,相比一季度提高了近60个百分点,其中前十大重仓股已经全部为港股,合计 仓位87.12%。 重点增配创新药和银行股 鹏华沪深港互联网也在二季度加大了对港股的配置,相关仓位从一季度末的22.87%提升至二季度末的 77.85%。二季报显示,该基金在一季度仅重仓了3只港股,但二季度末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9只均是港股,前 三大重仓股分别为金蝶国际、中芯国际和快手。 诺德兴新趋势A加仓港股同样十分明显,一季报的前十大重仓全部为A股,但二季报的前十大重仓中已经出现 了美图公司、快手、高伟电子等4只港股,港股仓位 ...
近1800只基金南下抢筹扫货银行和创新药
证券时报· 2025-07-22 02:46
证券时报记者裴利瑞 整体来看,Wind数据显示,二季度有近1800只基金提高了港股仓位,其中近300只基金对港股的配置力 度提升了超10个百分点。 重点增配创新药和银行股 今年以来,港股强势反攻,公募基金南下抢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最新披露的公募基金2025年二季报显示,全市场有近1800只基金在二季度提高了港股仓位,部分基金的 增持幅度超过50个百分点,以创新药为代表的高成长方向,和以银行股为代表的高股息方向,成为基金 加仓港股的两大"心头好"。 近1800只基金 提高港股仓位 从基金二季报来看,可投资港股的港股通基金、QDII基金普遍提高了港股仓位。 比如,格林港股通臻选A的调仓颇具代表性,该基金在一季度末的港股仓位仅有37%。但最新的二季报 显示,其港股仓位大幅提升至94.87%,相比一季度提高了近60个百分点,其中前十大重仓股已经全部 为港股,合计仓位87.12%。 鹏华沪深港互联网也在二季度加大了对港股的配置,相关仓位从一季度末的22.87%提升至二季度末的 77.85%。二季报显示,该基金在一季度仅重仓了3只港股,但二季度末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9只均是港 股,前三大重仓股分别为金蝶国际、中芯国际和快 ...
浦银国际 2025年中期宏观策略展望
2025-06-04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涉及中美两国经济、金融市场、房地产、消费、出口、AI、医疗健康、旅游餐饮等行业,未提及具体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 - **全球经济**:引发巨大震荡,2025 年 4 月 2 日对等关税政策超预期,虽有调整和休战协议但不确定性仍困扰市场,美保留部分关税且可能对特定行业加征[2] - **美国经济**:拉高加权平均利率,影响通胀和经济增速,预计 7 - 8 月影响更显著,上调核心 PCE 同比通胀率预测至 3%,劳动力市场或恶化成降息触发因素,实体经济负面影响逐渐体现,衰退概率下调但 GDP 增速预测调低[1][11][14] - **中国经济**:一季度 GDP 因贸易战担忧生产与出口前置增长好于预期,下半年面临挑战,不同关税情景下经济增速不同,需相应刺激政策[9][20] 中美贸易战情况 - **与此前不同**:中国准备更足,通过产业链调整优化转移低端劳动密集型出口;美国经济不佳加剧资本市场信心打击;中方态度淡定,美方牵头谈判达成 90 天休战协议,但不确定性仍存[6][7] - **对 GDP 影响**:暂时休战减少贸易往来阻绝影响,不同关税影响程度不同且 10%实际影响较小,高估了此次影响[8] 未来关税政策演变 - **基本情况**:90 天暂缓期后继续暂缓个性化对等关税执行,中美休战延长,特定行业加征概率 60%,美经济增速 1.3%,核心 PCE 通胀率升至 3%,可能两次 25 个基点降息[5] - **20%概率**:落实未达成贸易协定国家个性化对等关税,美经济高通胀和衰退并存,增速 0%,核心 PCE 通胀率 3.8%,美联储加大降息力度[5] - **20%乐观情况**:谈判顺利部分国家关税下调或取消,美联储最多降息一次[5] 中美经济表现及政策预期 - **美国**:实体经济一季度受前置进口影响环比增速转负,消费和投资仍强劲;劳动力市场可能恶化;美联储最早 9 月考虑降息,全年降息两次 25 个基点;短期内难推显著刺激政策,财政赤字率与今年持平[11][12][15][16] - **中国**:一季度 GDP 增长好于预期,下半年面临挑战;房地产市场政策刺激效果减弱;通胀低迷;消费数据前期良好但高增速难维持;财政政策加快落实已制定政策,中期增量资金取决于贸易战进展;货币政策短期内用结构性工具定向调节,中期可能降准降息;稳外贸新政克制;房地产政策供需两端协同发力[20][21][22][23][26][27][28][29] 金融市场表现及预期 - **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年初走低后飙升再回落,年底约 4.2%;美元指数下半年有小幅贬值空间,年底或至 98[18][19] - **中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在 7.1 - 7.4 区间波动,四季度更接近落点;港股市场受青睐,估值水平偏低,外资和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有助于提升估值和收窄 AH 溢价[34][40][41][42] 投资趋势与策略 - **中国市场**:投资方面,预计固定资产、制造业、基建投资增速有调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调;消费方面,预计全年消费品零售增速小幅上升,对 GDP 贡献下调;出口方面,下半年增速放缓,全年可能为 0%;看好可选消费和医疗健康领域细分行业;市场风格大盘成长相对占优;杠铃策略有效需优化结构和调整权重;看好出海主题投资[30][31][47][48][49][50] - **美股市场**:政策风险增加,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区间波动态势继续;看好公用事业和信息科技板块;大盘成长风格占优;对 AI 行业中期保持配置,看好基础层和应用层公司[51][52][53][5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中美在 AI 技术发展路径上形成差异化,美国有算力优势,中国优化算法适配场景且专利申请超美国,一季度股市“东升西降”[38] - 未来 10 - 15 年结构性趋势包括科技自主化与全球产业链重构、AI 技术进步及去美元化[39] - 中国企业通过将生产线转移到墨西哥和东南亚等国再出口美国,分散关税风险,中国商品竞争力高端化,出口复杂程度排名与美国差距缩小[50]
击碎"苹果税"高墙:Epic胜诉改写苹果全球应用生态垄断格局
36氪· 2025-05-08 20:36
核心观点 - 美国加州北区法院裁定苹果"故意违反"2021年禁令,必须停止从苹果商店以外的应用销售中抽取27%佣金,并不得限制开发者引导用户使用其他付款方式 [2] - 裁决标志着Epic Games首次获得"重大胜利",可能对全球数字市场运作产生广泛影响 [2] - 苹果公司已向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提交上诉通知 [2] 法院裁决细节 苹果的违规行为 - 法院认定苹果的"连接授权计划"是反竞争和变相垄断行为,旨在通过技术性合规维持收入流 [3] - 27%佣金率设计无合理依据,仅为30%基础上提供3%折扣,目的是使替代方案经济上不可行 [4] - 苹果人为增加交易摩擦,包括强制外部链接不得与内购选项同页展示,仅允许静态URL和"普通按钮"样式 [5] - 苹果通过精确模拟交易不便利的方式阻碍替代支付使用 [7] 法律后果 - 苹果内部会议记录显示其为了确保外部支付无法形成有效竞争,选择实施所有限制并设置最高佣金率 [9] - 设计团队聊天记录证明限制措施的真实意图是抑制竞争 [10] - 苹果高管提供伪证,财务副总裁证词与内部文件矛盾 [11] - 法官将苹果及其高管的"伪证罪"问题转介刑事调查 [12] 全球影响 中国市场 - 中国开发者缴纳全球最高"苹果税"费率(15%-30%),且无法引入第三方应用商店和支付系统 [13] - Epic胜诉可为中国开发者的反垄断诉求提供有力证据 [16] - 中国是苹果全球第二大营收来源国 [13] 国际比较 - 美国:4月30日后允许外部支付且免佣金 [15] - 欧盟:允许APP内带链接引导用户在APP以外交易,税率17%/10% [15] - 韩国:允许在APP内使用第三方支付,税率26%/11% [15] 行业影响 - 裁决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他监管机构可能加强对苹果的反垄断审查 [16] - iOS生态封闭控制将减弱,其他平台如Google Play可能面临类似诉讼 [16] - 开发者将获得更多自由,预计将出现创新浪潮 [17] - 全球反垄断监管趋势从"价格垄断"向"生态垄断"深化 [18] 商业影响 - Epic评估5年法律支出和营收损失可能高达十亿美元 [17] - 免除"苹果税"将为开发者挽回数十亿美元损失 [17] - 苹果需考虑商业模式转变,iOS生态系统应成为推动开发者创造价值的平台 [18] - 长期看苹果可能受益于产品质量提升和硬件创新 [19]
18岁高中生开发APP年入上亿,却被15所名校拒收?网友质疑上学是为了退学~
菜鸟教程· 2025-04-23 19:09
公司发展 - 高中生扎克·亚德加里17岁创立AI卡路里追踪应用Cal AI,该应用通过拍照即可计算食物热量[2] - Cal AI上线一年下载量超300万,年收入达2400万美元[3] - 应用提供食物营养信息,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以及健康评分[5] - 公司最初由三人团队开发,创始人曾以10万美元出售自研网页游戏公司[16][1] 产品功能 - Cal AI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用户拍照即可追踪卡路里摄入[2] - 应用显示用户健康目标,如体重目标和卡路里摄入量[4] - 提供食物营养信息,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5] - 应用界面简洁,用户只需拍摄食物照片即可获取相关信息[8][9][11] 市场表现 - 应用下载量超过100万,年收入一度达到3000万美元[1] - 被《福布斯》评为"挑战传统行业"的明星产品[3] - 创始人17岁时三人团队开发的AI应用实现月入百万美元[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