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等

搜索文档
改革创新为央企开启增长“第二曲线”
经济日报· 2025-07-28 05:57
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方向 - 央企需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任务,推动从要素驱动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开启增长"第二曲线" [1][2] - 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积聚新动能,释放向新发展的信号 [1] 央企当前经济表现与挑战 - 上半年央企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中有进,创新能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战略性保障功能强化 [1] -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结构性矛盾未根本缓解,部分企业效益承压,传统生产力模式局限性凸显 [1] 科技创新的核心路径 - 央企需强化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前沿颠覆性技术研究,提升原创性技术供给能力 [2] - 发挥央企在创新链中的枢纽作用,整合人才、资金、场景资源,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主导产学研融合 [2] 产业创新的具体举措 - 通过产业焕新、未来产业启航、AI+等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3] - 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新兴产业分类施策:巩固通信、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集群化发展,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追赶型产业,前瞻性抢占新技术产业制高点 [3] 国企改革的配套措施 - 深化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集聚先进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4] - 健全容错机制,弘扬企业家和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以突破发展瓶颈 [4]
从贸易大数据看关税冲击下的中国外需
2025-07-09 10:4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为中国出口贸易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中国出口展现韧性**:尽管面临关税压力,年初以来中国出口增长强于多数经济体,4 - 5月仍实现增长,贸易动能切换,新兴市场占比上升,发达经济体占比下降,新市场需求成核心支撑[1][2][3] - **商品类别差异**:关税对消费品冲击明显,中间品和资本品展现韧性,反映中国在全球竞争优势;锂电池、新能源车等新兴产业链条、工程机械等资本品类、集成电路等电子中间品及食品和跨境电商等呈现高增长景气,光伏、建材、纺织品等受拖累,高景气商品在新兴和发达市场均有需求[1][4] - **对美出口影响**:约70%输美产品具关税弹性受冲击,10%受严重打击,20%具韧性;消费品冲击大于中间品,消费电子压力大,电子元件及锂电池具韧性;二季度输美价格走弱,数量下降,部分厂商以价换量[1][5][6] - **主要品类下跌**:二季度中国对美出口主要品类全线下跌,汽车链条、电子元件、户外运动用品、钢铁制品和纺织服装等品类因价格竞争优势保持韧性[1][7] - **战略商品调整**:一季度美国对中国稀土需求强劲,二季度中国实施防治措施后,美国进口大幅回落;5月中美贸易政策缓和,但5月出口仍下行;战略商品出口可作为经贸关系指标[1][8][9] - **价值链转移**:上一轮关税制裁墨西哥和加拿大等拉美经济体承担重要转口枢纽作用,本轮其作用下滑,智利和秘鲁等新兴拉美经济体取而代之,东盟、欧盟及印度也承担重要价值链转移作用[2][10] - **新兴市场机遇**:剔除中国因素后,新兴市场进口需求增速领先发达经济体,资本品需求突出;中国制造业优势与新兴市场需求匹配,短期提供安全垫,长期具增长潜力[2][11][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5月份出口价格同比约 - 3个百分点,呈现边际回暖趋势[4][6] - 二季度旧关税生效后,中国输美价格同比约 - 3个百分点,降幅有限;输美数量快速下降[6] - 航空航天器材及动植物油脂等表现亮眼,原因包括不可替代产业优势及抢先出口需求[6] - 7月冷光学暂缓期到期,未来具体贸易政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密切关注价值链动态布局调整[10]
四川出台方案明确23个重点突破方向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未来产业
四川日报· 2025-07-06 09:18
四川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总体目标 - 到2027年,四川省新兴产业将成链集群发展,培育30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1] - 未来产业将实现创新突破发展,培育10家以上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涌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能力初步形成 [1] 重点突破方向 - 新兴产业涵盖15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核医疗、商业航天、新型航空、低空经济、氢能、新型储能、激光装备、增材制造、生物农业、先进材料等 [2] - 未来产业涵盖8个领域,包括第六代移动通信(6G)、量子科技、元宇宙、前沿生物、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超高速轨道交通、深地科学等 [2] - 新兴产业中,集成电路、核医疗、商业航天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将侧重全产业链发展 [2] - 未来产业中,量子科技、6G、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将侧重关键技术突破和标志性产品打造 [2] 重点任务 - 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产业整体效能、促进产业量质齐升 [3] - 从关键技术突破、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企业梯次培育、产业协同发展、强化应用带动等方面明确分工,构建从创新策源到转化应用的产业培育链条 [3] - 举措旨在解决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与产业结合不够、经济科技"两张皮"等难题 [4]
山东科技奖成果激活产业创新一池春水
齐鲁晚报· 2025-06-28 05:57
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 "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管输、驱油与封存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 - "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命特征与生态适应"等2项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 - "切换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智能控制"等49项成果获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 - "密码算法自动化测评与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等21项成果获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1] - "虚实融合的家庭智能空间构建技术"等11项成果获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 - "面向工业智能的高可靠高质量高安全数据价值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等39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 - "面向港口的船海协同智慧调度系统研发及应用"等148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 - 山东大学张百涛等10人获省科学技术青年奖 [1] - 5名外国专家获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 科技成果特点 - 学科前沿交叉和应用导向性凸显:51项自然奖成果中21项呈现明显学科交叉性 [2] -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提升:如中电科思仪研发国内首台高性能宽带信号分析仪应用于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 [2] - 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特等奖和一等奖中27项属于标志性产业链成果占比43%涵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集成电路等18个战略领域 [2] - 科技人才梯队培育效果显著:项目完成人平均年龄42.8岁较2023年降低1.2岁较2022年降低3.5岁 [2]
高品质成“中国制造”国际标签
搜狐财经· 2025-06-10 16:17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 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印象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高品质标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 - 中国出口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向技术密集型为主,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1] - 2024年4月数据显示集成电路、音视频设备、通用设备、液晶平板显示模组、船舶等产品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1] 技术专利与创新优势 - 截至2024年底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全球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量均居全球第一,人工智能专利全球占比达60% [2] - 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与实体经济结合,"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战略持续升级,2030年目标培育100家数字供应链领军企业 [2] 新兴领域全球领先地位 -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全球市场份额70%,工业机器人安装量2023年达美国7倍,占全球总量超50% [3] - 民营经济贡献外贸总额50%和70%技术创新成果,《民营经济促进法》强化法治保障 [3] 劳动力素质与人才储备 - 2024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拥有近2000万名工程师和724万研发人员 [4] - 高技能人才总量超6000万,为高品质制造提供基础支撑 [4] 国际贸易格局影响 - 高品质"中国制造"将提升国际竞争地位,助推国际贸易格局演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