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国债
icon
搜索文档
最近怎么这么难?全球皆跌,A股从4000点掉下来,持续亏钱!
雪球· 2025-11-18 21:00
以下文章来源于睿知睿见 ,作者睿知睿见 睿知睿见 . 一个好的投资者,其能量一定的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 别人看着他,就像看着太阳! 他还能用朴实易懂的语言,传递正确的投资理念! ↑点击上面图片 加雪球核心交流群 ↑ 基于数据的缺失 , 美联储就缺少可参考的依据 , 所以市场担心美联储会谨慎行事 , 12月暂不降息 。 周四晚 , 美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 。 市场就是这么神经病 。 每天都会想着理由来交易 。 当下美国的经济情况并不好 , 只不过被科技浪潮掩盖了而已 。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 睿知睿见 来源:雪球 上证指数在不久前创出新高 ,最近的 下跌吓坏了不少人, 很多人 在震荡中亏了不少钱 。 为什么这么难呢 ? 一 、 美国CPI数据缺席 , 引发恐慌 虽然美国已经结束了43天的政府停摆 , 但原定于周四发布的CPI数据没有如期发布 。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 · 莱维特说 , 10月CPI和就业数据统计报告 " 可能永远不会 " 发布 。 美联储可以参考的数据很多 , 并不仅仅是CPI和就业数据 。 实际上美国政府的数据经常大幅修 ...
中国银行行业:专家会议要点 -预计中国国债收益率区间震荡-China Banks_ Expert call takeaways_ expect range-bound China government bond yields
2025-11-18 17:41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中国银行业[2][6][7] * 中国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2][3][4] * 中国央行(PBOC)的货币政策[3] 核心观点和论据 * 专家预计10年期中国国债收益率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在1.6%-2.0%的区间内波动[2] * 论据1:短期收益率有支撑,7天逆回购利率为1.40%,许多银行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仍在1.6%-1.7%[2] * 论据2:长期收益率受国内疲软经济状况压制,尚未出现复苏迹象[2] * 论据3:收益率曲线短期内更可能趋于平坦化[2] * 市场对政策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预期较低[3] * 论据:央行可能利用各种定向工具,维持整体宽松的流动性状况,正如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强调[3] * 论据:央行近期重启国债购买(10月200亿元人民币)旨在维持其持有的国债规模相对稳定,并维持整体宽松的流动性环境[3]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券的信用利差显著收窄,目前3-10年期AAA评级债券的利差为40-60个基点,市场定价中隐含的信用风险较低[4] * 论据:鉴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体违约风险较低[4] * 论据:一些经济财政薄弱地区的小型平台风险不容忽视,部分私募债券收益率可超过4%,利差超过200个基点[4] * 论据:一级市场观察到收益率同比下降约30个基点,且期限更长(更多发行期限超过3年)[4] * 银行对债券的配置需求将持续,但在预期区间波动的市场中,积极交易和择时变得越来越重要[5] * 论据:不太可能出现类似2024年第四季度的收益率快速下降[5] * 论据:注意到银行更多出售过去几年发行的高票息债券,可能是为了兑现市价计量的收益以支持投资收入[5] * 对中国银行业持建设性看法,看好高股息国有银行和高增长/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区域性银行[7] * 论据:鉴于对未来政策利率下调的低预期,净息差收窄可能进一步放缓,同时融资成本在整体宽松流动性下继续降低[7] * 论据:考虑到2025年的基数不高,对明年交易和投资收入持乐观态度,其可能占银行收入的更大比例[7] * 论据:推荐的高股息国有银行H股包括中信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高增长区域性银行包括杭州银行、宁波银行[7] 其他重要内容 * 报告识别了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风险[9] * 风险1:在疲软的宏观环境和国内房地产市场活动下,资产质量恶化[9] * 风险2:与资本充足率和再融资导致的稀释相关的风险[9] * 风险3:利率下行及随之而来的银行盈利压力[9] * 报告披露了具体的银行评级和价格信息[21] * 报告包含了广泛的法律、监管和免责声明,强调了潜在的利益冲突以及报告并非个人投资建议的性质[6][10][35]
中资离岸债每日总结(11.17) | 中国银行(03988.HK)、桂林经开投控等发行
搜狐财经· 2025-11-18 11:02
久期财经讯,11月17日,据悉,债券交易员正屏息以待即将密集发布的数据,这些数据将强化市场对美联储后续降息节奏的预期。今年以来,在降息预期的 推动下,美国国债价格已创下2020年以来最大涨幅。 随着美国政府停摆正式结束,各机构将集中补发自10月初积压的关键经济报告,其中包括定于本周四(11月20日)出炉的9月份就业数据。 此前政府停摆期间官方数据的缺失令经济走势难以研判,不过私人部门数据——如薪资公司ADP的持续疲软表现——已促使美联储在9月和10月两次下调基 准利率,结束了此前长达九个月的"按兵不动"立场。 但官方数据存在超预期风险:一方面,数据或将显示企业新增岗位速度远超预期;另一方面,政府停摆也可能导致数据失真或不完整。鉴于政策制定者仍对 通胀高企保持警惕,若数据表现强劲,这可能导致他们在12月10日会议上选择维持利率不变,或打压市场对2026年的降息预期。 热点消息 每日发行总结 每日评级总结 今日,共6家公司评级获机构更新: 数据来源:久期财经 今日,一级市场,共1家潜在发行,共3家公司发行: 数据来源:久期财经 华夏幸福(600340.SH)发布公告,债权人龙成建设申请对公司进行预重整,公司已收到 ...
固收指数月报 | 中国债市回暖!债券回购市场开放举措或成关键
彭博Bloomberg· 2025-11-17 19:54
彭博中国固定收益指数月报核心观点 - 彭博中国综合指数10月回报率为0.65%,年初至今回报率达0.71%,且30天波动率呈下降趋势 [5] - 长期限债券表现显著优于短期限债券,10年期以上指数当月回报率达1.54% [5] - 人民币计价债券年初至今回报率在全球综合指数27种货币中排名第25位,美元计价回报率为3.22%排名第26位 [5] 10月指数表现回顾 - 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指数10月回报率为0.66% [5] - 各期限指数回报率呈现期限越长表现越佳:1-3年期0.28%、3-5年期0.45%、5-7年期0.60%、7-10年期0.83%、10年期以上1.54% [5] - 公司债指数年初至今回报率达1.56%,表现优于综合指数 [7] 细分指数表现 - 中国综合投资级指数年初至今回报率为1.28% [7] - 高流动性中国信用债指数年初至今回报率为1.40% [7] - 中资美元信用债指数表现突出,年初至今回报率达7.37%,其中投资级为7.31%,高收益为7.83% [7] 资金流动与市场动态 - 8月流出中国债券市场资金总额为997亿元人民币,较7月创纪录的3038亿元有所缓解 [13] - 国债外资流出放缓至145亿元,银行同业存单外资流出下降至678亿元 [13] - 中国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债券回购市场可能成为改变资金外流局势的关键举措 [13] 全球市场环境影响 - 美国企业信用违约事件及银行坏账数据冲击亚洲信用利差,利差走阔至66个基点 [13] - 中美贸易博弈及中欧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加剧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 [13] - 美国国债收益率继续主导中资美元债市场指数层面总回报 [13]
美联储降息对我国债市可能有哪些影响?:海外宏观利率专题
华源证券· 2025-10-29 11: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美联储降息分预防式与纾困式两类,25年9月属预防式,或基于国债规模与债务成本压力、就业市场边际恶化两条路径,且市场提前定价,对中国债市影响可能有限 [1] - 美联储降息预期短期内或吸引外资流入中国债市,打开国内货币政策空间,但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债市走势更取决于国内因素,25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在1.60%-1.80%区间波动 [1][2] - 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或上升,未来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使用可能性上升,当前债市配置价值突出,债券收益率或震荡下行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美联储降息分类及历史周期 - 美联储降息分为预防式与纾困式,核心差异在于政策触发背景与实施目标,2000年末以来经历4次降息周期 [5][6] 2000年以来美联储四次降息周期的影响 2001 - 2003年纾困式降息 - 背景为互联网泡沫破裂、9·11事件、企业财务造假丑闻,美联储快速响应多轮调整,累计降息550个基点 [10] - 美国经济指标方面,实际GDP同比增速骤降后缓慢回升,失业率攀升,核心PCE通胀率下降,企业投资受重创,制造业PMI长期低于荣枯线 [13] - 对中国债市影响:中国央行2002年2月降息约50BP,1年期国债收益率先降后在1.7%-1.9%波动,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先降后反弹 [19] 2007 - 2008年纾困式降息 - 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为应对次贷危机开启降息周期,累计降息500BP,降至0%-0.25%超低水平,还推出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25][28] - 该轮降息特点为节奏快、幅度大,政策工具创新,目标多元 [29] - 对中国债市影响:中美利差收窄后倒挂再恢复,资本流动改善增加债市流动性,热钱流入先增后减再增 [30][33][38] 2019 - 2020年预防 + 纾困式降息 - 预防式降息(2019年7 - 10月):背景是全球经济放缓与中美贸易摩擦,美联储三次降息75BP,经济增速有所修复,劳动力市场保持韧性,通胀低于目标 [40][43] - 纾困式降息(2020年3月):因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150BP至0%-0.25%,并开启无限量QE,美国经济活动停滞,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 [46][47] - 对中国债市影响:预防式降息阶段,中美利差扩大外资流入,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债市震荡;纾困式降息阶段,中美同步宽松,中国债市收益率先降后回升 [51][58] 2024年H2预防式降息 - 2024年H2呈现“先快后稳”特征,9月首次降息50BP,后两次各降息25BP,核心背景是美国经济“软着陆”压力 [60][66] - 对中国债市影响:缓解中美利差倒挂压力,中国央行“降准 + 降息”,境外资金加速增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9月后受股市等因素影响有波动 [67][89] 2025年预防式降息特征 - 触发路径为国债规模与债务成本压力、就业市场边际恶化,9月宣布降息25个基点,货币政策从“抗通胀”向“稳就业”倾斜 [71][76][78] - 预防式降息前市场已部分定价,美债收益率在降息前下降,降息后走高 [79][82] 美联储本轮降息周期对中国债市的影响 - 短期内或吸引外资流入,打开国内货币政策空间 [84] - 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债市走势更取决于国内因素,美联储政策影响减弱,25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在1.60%-1.80%区间波动 [87][88] - 9月债市走势受股市、机构资金流向、监管规则、银行卖券和政府债券发行量等因素影响 [89] - 四季度经济下行压力上升,未来降准降息可能性增加,当前债市配置价值突出,债券收益率或震荡下行 [90]
最近出圈的这类管理人,我们请来了
搜狐财经· 2025-10-23 19:13
文章核心观点 - 宏观策略管理人对当前全球大类资产持积极看法,认为在流动性宽松和财政刺激的背景下,黄金、股市及部分大宗商品在四季度有支撑 [1][3][12] - 两家宏观策略管理公司采用不同的量化模型进行资产配置,以应对市场波动并捕捉机会 [1][7][8][14] - 当前宏观经济周期处于萧条后段,并趋向复苏,利好权益类资产和大宗商品 [6][12] 黄金 - 近期黄金价格推升的主要动力是美联储降息预期下的弱美元、货币宽松以及各国央行的持续购金 [2] - 长期来看,地缘政治不稳定及货币信用基本面支撑黄金形成易涨难跌的格局 [2] - 黄金上涨的核心动力是对美债的替代,各国央行增持行为是关键观察指标 [9] - 量化模型在市场波动时会动态调整黄金仓位,例如在价格异常冲高时进行减仓 [7][14] 全球股市 - 由AI引领的产业革命尚处于应用前期,远未到泡沫阶段,具备扩张潜力 [3] - 当前处于货币和财政双宽松的环境,直接利好全球股市,四季度更看好美股和港股 [3] - 财政扩张时代伴随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高峰后才会出现衰退,周期逆转不会很快 [3] 债券 - 中国国债长期可能呈现震荡格局,在适当货币刺激下存在波段交易机会 [4][5] - 短债有政策支撑,但长债因可能计价通胀而上涨空间受抑制 [11][12] - 国债在对冲股票波动方面有价值,是成本最小化的对冲方式,但单独持有债券型产品意义不大 [5] 大宗商品 - 铜的供给增量有限而需求受全球AI趋势推动,目前有明显的底部支撑,四季度预计跌不下去 [10] - 在复苏阶段,大宗商品和周期品会逐步走强 [6] 宏观策略与周期 - 思达星汇采用风险平价模型,70%配置于全天候策略获取Beta收益,30%通过量化子策略获取Alpha收益 [1] - 远澜私募利用风险预算模型,为各类资产设定固定权重区间,并通过多空对冲配置应对市场 [8] - 当前宏观周期处于萧条后段,正走向复苏,库存回补与信用脉冲是特征 [6] - 长期来看,全球各大类资产间70%-80%的时间呈现负相关性或低相关性状态 [13]
美联储降息期,资产谁涨谁跌?
东方财富证券· 2025-10-13 13:54
美联储降息周期历史复盘 - 自1980年后,美联储共进行5次纾困式降息和5次预防式降息,累计降息幅度从75个基点(BP)到1150个基点不等[5] - 纾困式降息(如2007-2008年次贷危机降息500BP)幅度大、次数多、持续时间长;预防式降息(如2019年降息75BP)幅度小、时间短[13][14] - 降息触发逻辑分为两类:预防式降息在经济放缓但未衰退时启动(如1995年、2019年);纾困式降息在经济已陷入严重衰退时启动(如2008年、2020年)[12][17] 美债市场表现 - 美债收益率通常在首次降息前已显著下行,纾困式降息前3个月10年期美债收益率平均下行73BP,预防式降息前下行85BP[53] - 纾困式降息期间,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中位数达190BP,下行胜率100%;预防式降息期间下行幅度较小(中位数-52BP)[53][61] - 高收益公司债在预防式降息期间表现优异,整个周期内正回报概率100%,因信用风险被政策对冲[57][61] 权益资产表现 - 美股在预防式降息期间大概率上涨(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胜率80%);在纾困式降息期间因盈利恶化倾向于下跌(平均跌幅11%-13%)[5][66][67] - A股在美联储纾困式降息前因国内刺激预期上涨(首次降息前6个月胜率100%),但周期内因基本面拖累下跌(整个周期平均跌幅27.2%)[5][68] - 降息周期结束后,美股普遍反弹(末次降息后1个月和3个月胜率80%),开启复苏交易[5][68] 外汇市场表现 - 美元在降息期间大概率走弱,因利差收窄资本流出;但纾困式降息中避险属性可能推动美元走强(如2008年)[5][74] - 预防式降息结束后,美元因经济相对强势反弹(末次降息后6个月平均上涨2.7%)[5][74] - 美元兑人民币在降息期间无稳定规律,更多受中美基本面相对变化影响[75][76] 大宗商品表现 - 黄金在预防式降息期间表现更优(胜率80%,平均涨幅5.2%);在纾困式降息中因实际利率等复杂因素影响,胜率仅40%[5][77] - 铜、原油等工业金属价格无稳定规律,更多取决于全球实体需求供需基本面,而非降息本身[5][78]
全球安全资产变革的历史规律及对我国的启示
搜狐财经· 2025-10-13 11:18
全球安全资产演变历史规律 - 安全资产需在市场动荡时保持稳定名义收益、高流动性及低信用风险,并充当价值储藏手段 [2] - 安全资产通常以溢价交易,反映投资者持有的非货币收益,即“便利收益率” [2] - 安全资产需满足信用风险低、市场风险低、市场流动性高、通胀风险有限、汇率风险低及非系统性风险有限五个条件 [2] - 安全资产多为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国债,如美国国债在全球安全资产组合中占很大比例 [2] - 安全资产的形成与货币主导地位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强化 [3] - 全球安全资产演进历程是国际格局变迁的金融映射,与国际货币发展史息息相关 [3] - 历史案例包括西班牙尤罗斯(1509-1598年)、荷兰债券(1599-1702年)、英国统一公债(1717-1815年)及美国国债(1973年至今) [4] 全球安全资产核心支撑条件 - 综合国力优势是根本支撑,需国家综合实力具有绝对优势,如西班牙掌控白银贸易、荷兰建立债券体系及英国支撑英镑地位 [5] - 经济规模需达全球领先水平,例如19世纪英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超40%,二战后美国GDP占比一度达56% [5] - 需具备关键技术控制力与保障全球贸易通道的军事实力 [5] - 危机应对能力决定市场信任,体现在极端风险下的流动性保障,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债券机制、英格兰银行危机应对及美联储美元互换网络 [6] - 制度性体系优势可将国力转化为持久影响力,包括规则制定权、清算网络控制权及流动性供给支配权 [7] - 制度架构是货币霸权形成和维持的核心因素,即便国力衰减,体系惯性仍能支撑主导地位延续数十年 [7] - 二战后苏联卢布、日元、欧元挑战美元失败,因未能同时突破规则制定、清算控制、流动性供给三重制度屏障 [8]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特征 - 美元体系面临综合国力基础承压,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为2022年以来首次季度萎缩 [10] - 美国制造业在GDP中占比略高于10%,较20世纪60年代的25%大幅下降,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积重难返 [10] - 美国联邦债务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债务与GDP比率达123%,国债利息支出超过国防预算 [10] - 制度公信力与危机应对能力遭质疑,美国对近40个国家实施经济金融制裁,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份额由2000年的72%降至不到60% [11] - 83个国家央行已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储备,阿根廷、沙特等国人民币储备占比超过10%,IMF预计2030年人民币全球外汇储备占比将突破5% [11] - 技术变革加速解构传统制度优势,超过20%的石油贸易采用非美元结算,数字货币技术推动跨境支付成本降低约40% [12] - 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市值高达3万亿美元,对主权货币构成一定替代 [12]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机遇与路径 -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潜力大,财政状况总体稳健,中国国债对全球投资者吸引力增强 [13] - 需夯实综合国力根基,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球经济占比,强化高端制造业与数字技术竞争优势 [14] - 需提升危机应对能力与市场信任度,深化国债市场改革,引入多元化做市商机制,延长银行间市场交易时间,丰富国债期货产品体系 [15] - 构建多层级流动性供给体系,扩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充实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探索覆盖东盟的区域流动性救助机制 [15] - 需构建规则制定、清算和流动性“三位一体”制度型开放新优势,建设高标准金融规则体系,完善跨境数据流动管理框架 [16] - 升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实现与欧元区TARGET2、亚洲清算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快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 [16] - 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突破,提升原油期货人民币结算比例,建立能源人民币长期合约机制 [16] - 深化金融开放和宏观审慎管理,通过资本项目有序开放引导资本项逆差平衡贸易顺差,依托亚投行发行人民币计价基建专项债券 [17]
美联储正式服软,万亿美元或将涌入中国,下一个珍珠港事件或出现
搜狐财经· 2025-10-12 09:56
美联储政策演变 - 2021年通胀高企,美联储预测核心通胀率从3%跳升至3.7%,资产负债表膨胀至8万亿美元以上,每月购买1200亿美元资产[2] - 2022年进入激进加息周期,峰值利率达5.5%以对抗通胀,2023年政策持稳,2024年利率降至4.5%,2025年进一步降息25个基点[2][16] - 2025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维持在7万亿美元以上,缩表速度缓慢,被市场解读为转向宽松,默认低利率环境[4][10] 美国经济背景与市场影响 - 2024年美国经济增长2.5%左右,但消费疲软,企业投资犹豫,2025年联邦债务超过35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GDP 3%[4][10] - 美联储政策转向导致美元指数从2022年高点114跌至2025年的90左右,弱势美元推高大宗商品价格,油价稳于80美元一桶[7][12] - 华尔街机构预测持续降息将导致美元走弱,新兴市场将受益,但部分脆弱国家如土耳其、南非、巴西、印度、印尼货币可能承压[4][14] 中国资产吸引力与资金流入 - 中国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5%左右,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3.5%以下,通胀调整后实际收益为负值,利差变化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5][10] - 2024年中国GDP增长5.2%,2025年预计增长4.8%,经济稳健、基础设施投资和消费回暖为外资提供安全感[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外资流入加速,境外机构持债规模超4万亿人民币,前8个月成交11.8万亿,1-8月净增持5000亿人民币[5][10] 全球资金流动与央行储备调整 - 高盛预测美联储降息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卖掉1万亿美元美元资产,转回人民币投资本土,引发资金回流[5][12] - 各国央行减少美元储备,增加人民币份额,30%的行长计划两年内加仓,比例可能达70%,OMFIF数据显示70%央行考虑增持人民币[7][12] - 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贸易,2024年占比升至25%,同时中国外汇储备达3.2万亿美元,资本管制有效[7][12] 金融市场结构与潜在风险 - 中国债券市场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规模达13万亿美元,成为廉价资金转向后的投资者避风港,2025年沪指上涨10%[14][18] - 各国央行增加黄金储备以削弱美元霸权,中国黄金储备超2000吨,2025年黄金价格超2500美元一盎司,反映美元信誉减弱[7][12] - 摩根大通报告指出,黄金支持加密货币可能绕过美元SWIFT系统,对美国构成类似“珍珠港”式的金融冲击[7][12] 中美经济关系与产业动态 - 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达7000亿美元,出口强劲,2024年美国进口中国商品1万亿美元,显示出在经济摩擦下的供应链依赖[9][12] - 中美科技战升级,美国限制中国芯片,但中国芯片自给率升至30%,华为等企业寻求绕道方案[12] - 中国买家从美国国债撤退,持仓从1.3万亿美元降至8000亿美元,资金转向本土投资[16]
美国人均负债75万!中美老百姓人均负债大公开,中国人是多少?
搜狐财经· 2025-10-07 14:40
美国国债发行与市场状况 - 美国财政部通过拍卖长期国债以应对市场对长期美债需求减少的局面,此举使长期美债销售额得到提升 [2] - 由于对美国政府的债务问题和经济刺激政策失去信心,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短期美国国债而非长期国债 [2] - 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政策,投资者普遍不看好美国经济前景,认为在美国金融市场投资难以获得丰厚回报 [4] - 美联储主席承认尽管采取积极措施,美国通货膨胀率仍维持在2%以上,经济状况糟糕 [5] 中国债务市场发行情况 - 今年5月份中国债务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68,624.9亿元人民币 [6] - 5月份国债发行9,713.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9,035.9亿元,金融债券发行10,148.5亿元 [6] - 5月份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493.8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366.8亿元,同业存单发行31,518.1亿元 [6] - 中国发行债务旨在提振民众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信心,应对美联储加息和国际金融市场低迷的冲击 [6] - 中国政府将发行债务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自身建设,与美国将债务投入投资市场或军工复合体形成对比 [8] 中美政府债务与民众负债对比 - 美国政府发行的总债务已达到34.7万亿美元,美国人口约3.3亿,人均负债约75万元人民币 [9] - 美国各州地方政府还发行了额外债务,计入后美国民众人均负债水平可能进一步上升 [9] - 2023年全年中国政府发行国家债券11万亿元,今年已过半仅发行1万多亿元国家债券 [9] - 中国民众人均负债约为2万元人民币,远低于美国民众的75万元人民币水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