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联药物

搜索文档
吴伟:美“零和”思维挡不住中国创新药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06:45
来源:环球时报 当地时间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对进口药品和铜征收高额关税,其中药品关税可能高达200%。但将 给药企至少一年的时间,在关税生效前将供应链转移回美国。这一举措背后,是美国决策圈面对全球生 物医药,尤其是创新药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危机感和不自信。 前段时间,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NSCEB)在提交美国国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正以系 统性战略挑战美国生物技术霸权。"以抗体偶联药物(ADC)为例,这种被誉为"魔法子弹"的医药技术 主要用于癌症治疗,能充分反映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实力、研发深度和产业竞争力。而在2025年美国临 床肿瘤学会(ASCO)公布的全球184项ADC研究中,中国药企独占89项、占比近半。这份新历史纪录 成为中美博弈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注脚——曾经由欧美主导的创新药赛道,正在经历"攻守易势"的深刻变 革。 2010年之前,中国药企在全球创新药版图中几乎"隐形"。彼时,美国药企凭借先发优势,牢牢占据全球 创新药市场的领头羊地位,而中国药企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仿制药。到了2015年,中国启动药监改革成 为转折点。得益于吸引大量海外生物医药顶尖人才归国创业与创新积累,国内制药行业上 ...
生产环节“分段”,新药上市提速
新华日报· 2025-07-10 05:58
"将抗体与化学小分子结合起来的ADC(抗体偶联药物)正迎来爆发期,分段生产是众多药企的共性需 求。"王宏伟解释,ADC有着较为复杂的"抗体—连接子—毒素"三元结构,在生产工艺上,既涉及生物 制药又涉及化学合成,单一企业难以同时布局多个领域,而分段生产可最大化利用药品生产企业和 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的生产设施设备,降低成本投入,加快研发进程。 "其中一段小分子是高毒高活化学物质,不允许与普通药物在同一车间生产。从建厂房到组团队,叠加 各项审批过程,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不仅耗资巨大,也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王宏伟坦言,布局 ADC药物近4年时间,却因堵在分段环节迟迟无法突破。 其实,早在2019年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发布时,园区就嗅到释放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的信号。"我们 开始摸排企业需求,联合企业做足准备。"倪美华说,针对辖区企业关于分段生产的共性诉求,持续开 展大量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并探索具体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在国内率先提出"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政策 支持事项。 当然,这一模式还面临技术、法规和管理等多重挑战。倪美华举例说,分段生产后,如何保证不同厂家 生产设备的适用性?如何确保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同时, ...
今年已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港股上市,创新药企成主力军
搜狐财经· 2025-07-09 23:23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史冰倩 王鑫 实习生 翟芃博】生物医药企业正扎堆港股上市。 业内人士认为,港股市场特有的政策包容性和近期显著改善的流动性,是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密集上市的核心驱动因素。 上市数量已超去年,募资额居行业前列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今年已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分别是脑动极光、大众口腔、维昇药业、映恩生 物、Mirxes、恒瑞医药、纽曼思、派格生物、佰泽医疗、药捷安康、泰德医药和拨康视云。 7月9日,大众口腔(02651.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独家保荐人为海通国际。截至当日收盘,大众口腔上涨3.50%,股价报 收20.7港元/股。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今年共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已超去年全年上市数量,当前还有40家生物医药 企业仍在排队。 从政策包容性来看,港交所自2018年起推出"18A"和"18C"等创新上市规则,允许未盈利或未产生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这一规则的发布为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全新机遇,尤为适合生物医药行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企业即使处于 研发阶段也能通过公开市场融资。 | 序号 | 证券代码 | 名称 | 上市日期 ...
高盛:中国创新药迎结构性重估,出海授权是关键突围路径,夏季将迎来低吸窗口?
华尔街见闻· 2025-07-09 16:27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结构性重估 - 中国药企已从"仿制为主"转向"原创创新+出海授权"的新阶段 [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生物科技板块涨幅达78%,显著跑赢恒生医疗指数(+41%)、MSCI中国(+18%)及美股生技板块XBI(-6%) [1] -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整体市值仅为美国同行的14%-15%,但全球创新贡献比重接近33%,显示行业仍处于"价值洼地"阶段 [3][4] 全球化进展与市场地位 - 中国贡献全球50%的新进入人体临床新药分子,拥有约1/3全球创新药在研管线(十年前占比仅为个位数) [4]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占全球BD交易数量与金额的27%和32%,出海交易总额达480亿美元(占全球药物授权交易的32%) [4] - 3SBio与辉瑞达成的12.5亿美元首付款授权交易成为里程碑事件 [4] 技术领域优势 - 在ADC和双特异性抗体领域形成全球优势,两类资产占出海授权交易的近1/3 [5] - 中国开发的ADC进入临床数量占全球70%,预计2026年中期迎来首波中国ADC资产的全球三期数据发布 [5] - 肿瘤领域贡献过去三年60%以上的出海授权交易,免疫学和心血管代谢领域(如GLP-1)交易数量正在上升 [6] 投资机会与催化剂 - 高盛认为夏季市场为长期投资者提供低吸优质创新药标的的窗口期 [7] - 未来6-12个月关键催化剂包括临床数据发布和潜在授权交易 [7] - 高盛引入"PoLS"框架评估授权成功概率,重点关注产品竞争力、临床数据成熟度及国际药企对接深度 [7] - 中型和小型公司估值尚未充分反映全球化潜力,未来上行空间来自授权交易落地、临床数据发布及新管线项目进入全球视野 [7][8]
寂静的战场:中国创新药迎“爆款”竞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8 19:4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聚光灯下,生物医药的舞台正经历一场无声的巨变。当单克隆抗体、疫苗和重组蛋白——这些曾叱咤风 云的"老牌明星"——在2020至2025年间维持着8%至16%的稳健步伐时,舞台的另一侧,细胞与基因治 疗(CGT)、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和抗体偶联药物(ADC)如同横空出世的"超级新秀",以30%到 71%的惊人增速狂奔,将前者远远甩在身后。 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巨大差异,更是创新药领域一条严酷法则的直观体现:正确的方向选择,远比盲目冲 刺更能决定企业的命运。当传统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逐渐沉淀为平稳的河流,新兴疗法的快车已轰鸣着 驶入指数增长的快车道,留下抉择失误者在扬尘中望尘莫及。 "几万个潜在靶点,散落如星河。最终能化作获批药物的,寥寥无几;而能成为'重磅炸弹'、真正改变 市场的,更是凤毛麟角。"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俞德超,在近日一场汇聚了行业顶尖头脑的"好望角 科学沙龙"上,声音沉稳却字字千钧。这位深谙创新药研发险滩暗礁的掌舵者,一语道破了行业的华丽 表象,直指其残酷内核。 俞德超的目光扫过台下凝神的面孔,继续剖析,"投入巨资,筛选一百个靶点?最终能跑出来的药物, 或许只有五六 ...
首届拜耳中国“共创·新药”大赛正式启动!
生物世界· 2025-07-08 08:01
拜耳中国"共创·新药"大赛启动 - 公司作为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的跨国药企龙头企业,持续加大对中国创新的资源投入,旨在发掘中国下一个"重磅创新"[1] - 大赛面向中国创新者及生物技术公司,征集具有突破潜力的研发管线、在研药物分子或新型技术[1] 目标治疗领域 - 精准实体肿瘤治疗(Precision Oncology)[2] - 精准心肾疾病治疗(Precision Cardiorenal Diseases)[2] - 免疫学及炎症(Immunology & Inflammation)[2] 研发管线阶段要求 - 覆盖从早期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re-PCC)到临床概念验证(clinical PoC)的全阶段项目[2] 药物分子形式范围 - 生物制剂(Biologics)与小分子(SMOL)[3] - 偶联药物(XDC)、基因药物(genetic medicine)、小核酸药物(siRNA)[3] - 分子胶(molecular glue)及其他平台技术(platform technology)[3] 评审机制 - 由拜耳中国及全球研发与BD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4] - 评估维度包括创新水平、关键数据、推进速度及与拜耳研发战略契合度[4]
皓元医药:重庆基地投产,加速布局ADC等赛道
和讯财经· 2025-07-06 20:36
行业动态 - ADC赛道加速发展,技术迭代与临床突破驱动其进入黄金期,百利天恒双抗ADC药物III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达主要终点,全球肿瘤靶向治疗迈入双抗ADC新时代 [1] - 沙利文预测2032年全球ADC市场规模将破千亿美元,中国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4.3% [1] - 2025年一季度全球ADC市场规模39亿美元创新高,国产创新力量崛起 [1] 公司核心能力 - 公司构建"研发到生产"一体化服务平台,自2006年起专注Payload - Linker研究,构建XDCPayload - LinkerCMC一体化服务平台 [1] - 截至2024年底,12个与ADC药物相关小分子产品完成美国FDAsec - DMF备案 [1] - 公司建成"三位一体"生产基地,重庆基地占地5.6万平方米,2025年3月投产,能提供多类型委托服务,实现全面垂直整合 [1] 合作与创新 - 2025年5月与韩国AbTisCo.,Ltd.合作,7月与英百瑞合作,还与AI制药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 [1] - 公司积极构建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深化AI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 全球化战略 - 生命科学试剂业务在多地建商务仓储中心,服务超13000家客户 [1] - CDMO业务覆盖近千家全球活跃XDC客户,服务超95%国内ADC出海企业 [1] 新兴领域布局 - 公司布局多肽偶联药物、核素偶联药物等新兴领域 [1] - 业内认为其成长映射中国创新药跨越,将在ADC及XDC赛道书写新篇章 [1]
2025港股IPO半年报:恒瑞医药折价25.6%发行,最新仅折价5.5%
新浪财经· 2025-07-04 20:02
港股IPO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呈现近四年最强复苏态势 42家企业登陆港交所 合计募资1067亿港元 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688% [1] - A to H企业成为募资主力 7家A股公司完成港股IPO 合计募资超770亿港元 占IPO总额的72% [1] - 宁德时代港股发行价较A股仅折6.8% 上市首日即获超额认购 成为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1] A to H项目特点 - A to H项目IPO发行折扣与公司市值呈正相关 市值越大认购越踊跃 发行折扣越低 [1] - A to H项目首日破发率达57% 海天味业 三花智控等项目上市首日一度跌破发行价 [1] - 预计2025年下半年A to H募资规模将比肩上半年 千亿市值公司和行业龙头值得关注 [1] 行业表现分化 可选消费行业 - 可选消费以7单募资105.7亿港元成为最活跃赛道 蜜雪冰城募资39.7亿港元 获5258.2倍认购 冻资1.8万亿港元 [1] - 新消费板块后市表现强劲 蜜雪冰城 古茗上市至今上涨超150% 布鲁克上涨134.0% [1] 创新药行业 - 创新药板块以5单40.6亿港元成为"最赚钱赛道" 上市至今平均涨幅达78.4% 映恩生物 药捷安康 脑洞极光实现100%以上超额收益 [1] - 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初至今上涨60.5% 远超其他行业指数 [1] - 港交所18A规则为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开辟融资通道 但存在"标签化打新"风险 [1] 工业材料等传统行业 - 工业 材料 信息技术 金融板块合计贡献19单IPO 占总数45.2% 但募资规模仅占12.3% [1] - 资本对"强增长信号"的追逐导致传统板块遇冷 需向市场传递"增长确定性" [1]
★"第五套上市标准"蓄新能 科创板制度包容性不断提升
上海证券报· 2025-07-03 09:56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实施成果 - 科创板开板6年来已有20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 另有3家未盈利创新药企业通过红筹标准登陆 [1] - 第五套标准面向未盈利但具备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 2024年证监会提出强化"硬科技"定位并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 [1] - 20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的公司中19家自研45款药品获批 全部实现核心产品上市或申请受理 2024年合计营收142.10亿元(+44.17%) 其中4家营收超10亿元 [1] 代表性企业商业化进展 - 迪哲医药2024年销售收入3.60亿元(+294.24%) 其高瑞哲成为全球首个PTCL领域JAK1抑制剂 [2] - 艾力斯从上市零收入到营收突破35亿元 核心产品伏美替尼助力2年5个月实现"摘U" [3] - 神州细胞2024年营收25.13亿元 安佳因市占率居同类第一 上市5年获批5个产品并建成完整生产线 [4][5] 资本市场赋能创新生态 - 君实生物通过科创板累计融资80多亿元 推动临床项目开展并与全球机构建立合作 [2][3] - 盟科药业募资10.61亿元投入抗菌药研发 形成"研发-转化-再研发"闭环 [5][6] - 科创板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高位 促进产学研结合及国际竞争力提升 [4][6] 制度创新对企业影响 - 第五套标准打破传统盈利限制 为研发阶段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如百济神州等红筹企业受益 [1][2] - 上市后企业银行评级提升 债权融资渠道拓宽 支持生产基地建设等资本开支 [5] - 制度推动企业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优先 实现发展逻辑重构 [6]
诺华领跑!全球11款RDC药物上市,中国120家药企激战万亿核药赛道
格隆汇· 2025-07-01 18:45
RDC药物行业概述 -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凭借精准靶向、高效杀伤和诊疗一体化优势成为肿瘤治疗领域前沿方向[1] - 诊断用途核药在核药应用市场占比超过90%[2] - 2013年拜耳Xofigo成为首个FDA批准的治疗用核药用于前列腺癌骨转移[2] - 2018年诺华Lutathera成为首个FDA批准的RDC药物用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5] - 2022年诺华Pluvicto获批用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打破PSMA靶点不可成药魔咒[5] RDC药物技术特点 - 由靶向载体、连接子、螯合剂与放射性核素四部分组成实现诊疗一体化闭环[5][7] - 靶向配体可特异性识别病变组织表面生物标志物如PSMA、SSTR[8] - 放射性核素分为治疗用(177Lu、225Ac)和诊断用(68Ga、18F)[8] - 通过更换核素部分实现诊断和治疗双重功能[10] - 制备过程复杂涉及配体制备、螯合剂偶联、核素生产和标记等多个步骤[10] 全球研发格局 - 全球已上市11款RDC药物(9款诊断性、2款治疗性)[11] - PSMA和SSTR成为研发热点靶点分别覆盖前列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11] - 诺华通过收购AAA和Endocyte获得Lutathera和Pluvicto两款标杆产品[12] - Pluvicto在2024年销售额达13.92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核药10亿美元分子[12] - 诺华2024年达成两项总计46.5亿美元合作加码放射性配体疗法[16] - 罗氏、礼来、拜耳等跨国药企投入超10亿美元布局RDC管线[16] 中国市场现状 - 国内超120家企业和机构参与RDC研发[17] - 远大医药管线包括10款全球创新产品涵盖68Ga、177Lu等多种核素[17] - 恒瑞医药布局5款核药管线包括三款治疗用核药[17] - 先通医药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仿制药报产申请2025年4月获CDE受理[18] - 蓝纳成生物177Lu-LNC1003注射液2023年11月获批临床[20] - 云核医药INR101注射液2024年5月获批临床进入III期阶段[20] - 科伦博泰SKB107注射液2025年3月获批临床用于晚期实体瘤骨转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