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护手霜
icon
搜索文档
田埂上的“高材生”——杭州“新农人”种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杭州日报· 2025-06-27 10:42
现代农业转型 - 杭州乡村正经历从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由高学历人才组成的"新农人"队伍成为推动变革的核心力量 成员包括海归硕士 IT工程师 金融从业者等跨界人才[3] - 新农人通过整村运营模式激活乡村经济 如鲁松在萧山区欢潭村策划特色文旅活动 并引入自媒体网红产业 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3][4] - 杭州已累计培育4.8万名新农人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显著增长[9] 乡村产业创新案例 - 鲁松通过整合10镇14村资源推出"萧山本味"旅游护照 串联30余个乡村业态 创造超200万元消费增量 探索"区级统筹+国企开发+市场运作"的全域运营机制[4] - 苏鸿将土木工程专业背景应用于茶机企业 研发扁形茶智能生产线 实现茶叶加工连续化 并提出覆盖六大茶类的系统解决方案[5] - 陈雨霞开发玫瑰衍生产品链 包括纯露 护手霜等 创立线上会员店 并与高校合作提取抗衰成分 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6][7] 人才培育体系 - 杭州实施"5050"学历提升计划 每年支持50名新农人免费就读涉农专业 并设立专项资金推进"春雨计划"等政策扶持[9] - 浙江农林大学作为省级培育基地 2022-2024年培养700名产业带头人 计划扩大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招生规模[10] - 建议成立省级农业技能人才评价中心和乡村运营协会 强化技能认证与行业协同 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振兴经验[10] 技术赋能农业 - 智能插秧机等设备实现水稻种植精准化 茶产业通过机械化设备提升加工效率与品质 推动茶农收益增长[2][5] - 陈雨霞结合茶叶种植经验 为玫瑰定制低碳生态种植标准 苏鸿研发茶园管理智能化设备 目标实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6][5]
亚投行刮起“中国风”:非遗技艺惊艳亮相,外国嘉宾直呼“真棒”
贝壳财经· 2025-06-26 21:43
亚投行年会非遗展览概况 - 亚投行第十届理事会年会期间,12家代表性企业以"非遗技艺+老字号品牌+文创IP"形式打造沉浸式文化展览,吸引超千人次中外嘉宾参与[2][3] - 参展企业覆盖传统工艺、文房四宝、服饰、健康四大类,包括同仁堂、瑞蚨祥、荣宝斋等老字号及"北京礼物"运营商[4] - 展会实现非遗产品生活化转型,冰箱贴、胸针、茶具等文创产品三日售罄,部分企业月库存量被清空[3][4] 参展企业创新实践 - 一得阁突破传统墨业边界,推出"墨分五色"香薰蜡烛、洗手液及"肚里有墨水"饮用水等跨界文创[6] - 珐琅厂以景泰蓝技艺开发饰品与冰箱贴,瑞蚨祥推出盘扣胸针、蚕丝发簪等"国潮美学"产品[6] - 菜百首饰与颐和园等文化地标合作,用黄金珠宝演绎皇家纹样及动物IP形象[7] - 荣宝斋00后传承人现场演示木版水印技艺,吴裕泰展示宋代点茶,同仁堂进行手工搓丸等沉浸式体验[10][11] 文化出海与传承创新 - 企业强调文化出海需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赋予产品文化符号激发外宾兴趣,如欧洲嘉宾购买文房四宝让孩子体验东方文化[9][10] - 老字号加速年轻化转型:一得阁开发香水文创,瑞蚨祥采纳年轻人建议设计"直上云霄"小象造型产品[11] - 传承人提出"三心一敬"理念(耐心、静心、恒心、敬畏),认为非遗传承需兼顾技艺与匠人精神[11][12] 非遗产业转型趋势 - 展览显示非遗可通过现代设计焕发新生,如明十三陵凤冠冰箱贴、中轴线主题文创成为城市文化名片[5] - Z世代推动老字号创新,年轻消费者从文化接收者转变为传统再造者,与企业形成互动共创模式[10][11] - 行业共识认为传统与创新需相互赋能,例如将宋代点茶与现代茶饮结合,实现"在传统主干道上再创新"[10][12]
时代的眼泪!北京最后一家莎莎撤店!月底关闭内地所有线下店
北京商报· 2025-06-24 11:34
公司战略调整 - 莎莎国际宣布将在2025年6月30日前关闭中国内地所有18家线下门店,转型为供货商模式,集中资源发展线上业务[1][3] - 关闭线下门店的主要原因是线上业务已占内地营业额的80%,且线下店铺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效益[3] - 公司曾计划在内地开设300-500家门店,但实际门店数量从巅峰时期的80家缩减至18家[3] 经营现状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全年营业额同比下跌9.7%至39.42亿港元,净利润大幅下滑64.8%至7697万港元[7] - 中国内地市场表现疲软,营业额同比减少10.5%至5.21亿港元,线下渠道占比仅19.7%,且营业额同比大幅下滑38.2%至1.03亿港元[7] - 2024年因销售菌落总数超标410倍的护手霜被罚款98.56万元,相关产品全部下架召回[7] 线上转型情况 - 目前拥有自营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抖音平台以及天猫渠道,但抖音官方账号自去年10月已停更[4] - 天猫店铺仅有认证为天猫国际的海外旗舰店,小程序中多数产品为香港直邮,配送时效长达5-7个工作日[4] - 专家认为公司线上转型时间太晚,在同业竞争中落后[7] 行业趋势 - 美妆集合店线下关店已成趋势,2022年Olive Young关闭上海唯一门店,屈臣氏一年关闭343家门店[8] - 专家认为线下美妆集合店商业模式面临挑战,特别是在商业地产红利减少、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10] - 建议公司向高端化转型,跳出价格竞争陷阱,以线上为核心重构商业格局[10] 产品策略 - 公司曾尝试代理小众品牌,但由于这些品牌在内地知名度不高,未能引起市场反响[5] - 产品质量问题对公司品牌形象造成打击,专家认为公司在核心竞争力方面表现不理想[7]
创新服务擦亮游在中国“金字招牌” 随手买、多次买游购热潮持续火热
央视网· 2025-05-30 16:53
国际游客消费趋势 - 上海入境游客数量显著增长 2025年1-4月接待入境游客260万人次 同比增长37 1% [27] - 韩国游客增速最快 一季度来沪游客超20万人次 同比增长1 4倍 占部分门店客流的60-90% [20][27] - 日韩青年群体形成周末游新潮流 周五"打飞的"来沪消费成为趋势 [27] 支付与退税政策影响 - 离境退税政策优化 起退点从500元降至200元 刺激"即买即退"销售额同比激增40倍 [23][29] - 境外游客享受9%即时退税 可直接提取现金 预计下半年增设30%退税点位 [27] - 移动支付便利性受关注 扫码支付和"刷脸支付"获多国游客好评 [10][16] 文旅产品与服务升级 - 餐饮业针对外国游客推出多语言菜单和外卡支付 外国客源同比增长3% [18] - 零售业强化韩语服务 部分门店设置韩语标签和基础会话 [20] - 上海设计121条精品旅游线路 整合豫园等传统与现代文旅资源 [31] 游客体验与城市吸引力 - 多元文化融合受认可 豫园等传统与现代结合场景成为特色卖点 [6] - 支付便捷性和退税政策获意大利 墨西哥等国游客正面反馈 [25][26] - 上海被多国游客列为访华首选目的地 包括肯尼亚 白俄罗斯等新兴客源市场 [12][14]
2025年天猫身体护理白皮书
天猫新品创新中心&天猫国际· 2025-05-21 07: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国身体护理市场自2023年触底反弹,2024年天猫平台销售同比增长7%,国货崛起推动市场规模扩大,未来国货可依托创新突破中高端价格带,产品将在功能、场景、感官等多方面升级 [7][21][6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分析 - 行业概览:中国身体护理市场2024年触底反弹,天猫平台销售额同比增7%,增长源于购买人数、单次购买量及频次提升,行业价格因高性价比国货呈下滑趋势 [7] - 品类分布:基础品类持续领跑,身体护理油、香皂高速增长,身体护理基础品类稳健增长,身体清洁精致化组分品类同步增长 [8][12] - 品牌格局:行业集中度低,外资主导头部但份额承压,国货品牌增速远超外资,油类护理品触达母婴群体,国货在美白、香氛赛道形成差异化优势 [13][16] - 身体护理:身体乳向多元功效延伸,护手霜强化香型与送礼场景,身体护理油功效多元且组分细分 [17] - 身体清洁:香氛沐浴露为主流,沐浴油深度保湿出圈,香皂天然健康高增,引入“面部级养护”概念 [19] - 小结:中国身体护理市场2024年反弹,国货推动规模扩大,基础品类是核心,细分赛道潜力大,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功效专业化、体验价值开发等方面 [21] 消费趋势 - 功效趋势:基础保湿需求稳定,抗皱等进阶功效增速突出,身体护理产品价格多在100元以内,抗皱类集中200元以上,香氛产品价格两极分化,美白市场趋向高性价比 [23][26] - 香氛疗愈:优质香味可调控脑电波愉悦身心,香氛身体护理人群与香水重合度高,香水品牌跨界布局驱动品类增长 [27][33] - 节庆礼遇:身体护理产品礼赠心智渗透,护手霜是节日赠礼首选,妇女节和520爆发最强 [38] - 小结:基础保湿稳健,专业功效高增,香氛产品价格分化;优质香味可疗愈身心,香水品牌驱动增长;消费者送礼心智加强,护手霜是首选 [40] 消费者洞察 - 人群画像:25 - 34岁中低消费力女性是核心客群,身体乳、沐浴露用户更年轻,身体护理油、沐浴油客群消费潜力高 [42] - 搜索偏好:消费者对身体乳功效需求细化,沐浴露注重留香,护手霜等品牌心智强,身体护理油场景延伸多 [44] - 产品关注点:消费者关注香味、功效及肤感体验,沐浴露侧重留香,身体乳强调保湿与吸收,护手霜兼具滋润与送礼属性 [46] - 小红书热点:美白、香氛是搜索热点,真实分享类笔记种草效率高,身体护理上下游拓展场景 [48][50] - 各年龄段偏好:年轻群体偏好成分党与感官创新,中老年群体聚焦手足保湿与性价比 [51][53] - 以油养肤:油类产品满足孕妇及秋冬换季需求,用户关注香味、肤感和功效,孕妇与沐浴油消费者香味偏好不同 [54][56] - 香氛疗愈:优质香型提升护理体验,花果香与柑橘香是主流,香味接受度与留香时长影响复购 [57] - 节庆礼遇:身体护理产品因实用推动送礼需求,150 - 300元高颜值产品是首选 [59] - 小结:25 - 34岁女性是主力,不同产品人群有差异;产品需求多样,体验关注香型等;各年龄层需求不同;以油养肤、香氛疗愈、节庆礼赠各有特点 [63][65] 未来展望 - 行业趋势:市场复苏期,国货可依托功效与场景创新突破中高端价格带 [67] - 产品升级:功能专业化,针对问题肌肤研发定制化方案;场景多元化,结合高频场景开发产品;感官体验升级,香氛产品创新;成分科技化,应用新技术打造产品;环保可持续,包装与成分转型;数字化体验,优化购物与营销 [68]
连续四年净利下滑,中顺洁柔多元转型遇阻?
北京商报· 2025-05-08 18:46
行业现状 - 中国生活用纸行业市场规模持续稳步扩张,消费量逐年稳步上扬[1] - 整个纸类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压力,直接影响企业利润[3] - 行业竞争加剧,恒安国际、维达国际等品牌在市场份额上对中顺洁柔形成竞争[5]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81.51亿元,同比下降16.84%[3] - 2024年净利润7718万元,同比减少76.8%,连续第四年下滑[3] - 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下滑35.85%、39.77%、4.92%[3] - 2024年生活用纸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6.77%,占营收超90%[4] 成本压力来源 - 原材料木浆、能源价格波动是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3] - 2022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巨大经营压力[3] - 2023年原材料价格波动继续影响利润[3] 多元化转型尝试 - 2019年推出卫生巾品牌朵蕾蜜,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培育[4] - 2023年推出成人失禁护理用品、洗衣凝珠、洗衣液等家居清洁产品[4] - 2024年9月涉足护肤领域,推出护手霜品牌悦己柔[4] - 目前其他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0%,尚未显著改善业绩[4]
乡村沃土上的“青春引擎”
新华社· 2025-05-03 14:14
技术"担当" - 辽宁省东港市德祥村采用立体式草莓种植技术,通过特制土壤配方和红罐熏灯减少病虫害,每亩草莓可多增收1万多元 [4][5] - 成都平原农业职业经理人舒星宇团队实现全流程机械化操作,管理土地超4万亩,2024年投入近400万元升级育秧中心 [6] 创业"担当" - 湖南湘乡市陈坤创立油茶公司,采用"油茶树-黑山羊-鱼"生态种养模式,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000万元,海外市场占比超30% [7][8] - 公司延伸产业链开发茶油衍生产品如沐浴露、护手霜,并在柬埔寨设立东盟办事处 [8] 文化"担当" - 重庆巫山县下庄村袁孝鑫创办扎染工坊,创新融入"天路"等元素,旅游旺季月营收达1万多元 [9] - 工坊带动村民发展酒坊、面坊等,并承接中小学研学活动,多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 [9][10]
乱象!“网红医生”挂羊头卖狗肉
经济网· 2025-04-24 10:59
医生短视频生态的双面性 - 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动画演示、情景剧等创新形式拆解医学知识,进行健康科普 [5] - 部分从业人员将医疗科普异化为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商业利益背书,例如在科普时弹出购买链接推荐普通食品(售价99.9元/3瓶)[2][5] - 医生直播间存在售卖与医疗无关的商品(如护手霜、爆炸盐、内裤等)的现象 [5] 身份伪装与跨专业推广 - 部分博主通过标注"医院医师"、使用职业暗示昵称(如"王院长""刘医生")或身着白大褂出镜等方式伪装专业身份 [7] - 部分直播间认证的"执业医师"与实际出镜人员不符 [8] - 医生账号存在跨专业领域内容输出,例如泌尿外科医师推广药膏时讨论脚气、美甲等无关话题 [8] 商业化运作模式 - 健康管理咨询公司通过"知识科普+药品通用名暗示"方式推广处方药,引导网民搜索并完成电商转化 [10] - 医生在短视频中隐晦提及药品通用名,规避直接展示药盒或品牌名的风险 [10] - 健康科普类主播报价差异大,头部中医科主播60秒内视频报价近10万元,头部健康科普主播同类型视频报价高达37万多元 [10] - 30万元预算可匹配15~20个医生账号,涵盖百万粉丝头部账号与垂直领域腰部账号,合作周期为2~3个月 [10] 非医生达人的推广策略 - "母婴达人"和"美妆达人"通过讲解产品优势间接推广保健品,例如美妆博主以"熬夜导致气血不足"过渡到补血保健品推荐 [10] 监管政策与行业规范 -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发文规范直播带货,重点打击违规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等行为 [11] - 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明确禁止以健康科普形式变相带货、与不良记录MCN机构合作等九类负面行为 [5][11] - 现行法律对冒充医生虚构疗效、无资质行医、超范围执业等行为设定多重约束,并规定医疗广告禁止承诺疗效或使用医生推荐用语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