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保险
搜索文档
发挥险资长期稳健优势!股权投资仍有巨大潜力|聚焦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
证券时报· 2025-11-21 08:09
11月20日,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以"全球金融市场与政策创新"为主题,汇聚行业重磅嘉宾共话金融发 展新路径。 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屠光绍、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延礼、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贾飙等业内人士,分别从科技赋能金融、保险保障创新、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等维度发表主旨演讲, 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屠光绍在演讲中强调,科技创新既是国家战略,更是重塑金融行业业态与生态的核心引擎。他通过多维 度数据与国际比较,系统剖析了科技对金融体系的变革作用。 从金融市场功能来看,科技领域的风险资本投资占比、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占比、A股科技行业市值 占比及全国并购交易中科技行业占比均持续攀升,凸显科技已成为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驱动 力。在金融行业发展基础层面,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不断加大,行业核心竞争力已从传统的"拼 网点"转向"拼科技",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保险方面,周延礼围绕"保险保障功能助力'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阐述,系统梳 理了"十四五"时期大湾区金融创新成果,并提出"十五五"保险行业发展路径。 "十四五"时期,大湾区依托 ...
发挥险资长期稳健优势!股权投资仍有巨大潜力|聚焦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
证券时报· 2025-11-21 08:00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深圳国际金融大会聚焦“全球金融市场与政策创新”,探讨“十五五”时期金融发展路径,核心观点是科技创新是重塑金融行业的核心引擎,金融需通过制度与模式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 [1][6][10] 科技赋能金融 - 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是重塑金融行业业态与生态的核心引擎 [1] - 科技领域风险资本投资占比、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占比、A股科技行业市值占比及全国并购交易中科技行业占比均持续攀升,科技成为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关键驱动力 [1] - 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投入不断加大,行业核心竞争力从“拼网点”转向“拼科技”,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1] - 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引擎,需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和创新激励中的作用 [12] 金融人才发展 - 中国金融机构科技人才总量及占比稳步增长,但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及头部国际金融机构相比仍有差距 [2] - 未来需通过高校与市场联动,重点培养交叉型、复合型金融人才,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2] 保险行业创新与发展 - “十四五”时期大湾区依托前海、横琴、南沙三大合作平台,出台30条以上金融制度创新措施,前海国际金融城集聚金融机构超500家,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跨境收入突破万亿元 [2] - 保险行业需向全周期风险管理转型,重点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完善民生保障、维护金融安全、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四大方向 [3] - 保险业需通过“保险+”模式创新、数字化赋能与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从单一风险转移者向“风险管理合作者”转型 [3] - 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核心目标是在保障资金安全前提下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投资领域从传统基础设施延伸至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 [4] 资本市场与直接融资 - 科技创新催生直接融资需求增长,科创板改革政策和科创债推出推动硬科技领域股权融资和债券发行规模快速扩张 [6] - 证券公司正围绕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深度赋能,构建覆盖早期培育、多轮融资、并购重组直至资本退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7] - 建议“十五五”时期通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从资产端、需求端、制度端重构资本市场生态链 [12] 长期资本与金融体系构建 - 高质量实体经济需要高质量金融体系,强大金融体系需有强大法定货币、预算“硬约束”及强大对冲国际货币风险能力 [6] - 中国需进一步壮大长期资本力量,如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和私募长期基金,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供给 [6] - 金融通过提供流动性、发现价值、分散风险三大作用从量和质两方面推动企业创新,金融约束会显著抑制企业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 [7]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创新 - 粤港澳大湾区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的先行和前沿阵地,需要加强“两个市场”互联互通,深化全球金融交流合作 [10] - 大湾区凭借良好资本市场生态、产业链协同与制度创新,正成为“轻资产、重资本”转型的核心实践区域 [13] - 开放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密码,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提供重要“压舱石” [10]
中保协发布《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
证券日报网· 2025-11-19 17:49
本报讯 (记者冷翠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近日正式发布《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2024)》(以 下简称《报告》)。这是中保协连续第6年组织行业编写社会责任报告,系统呈现了2024年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举措和 突出绩效。 在服务社会治理过程中,保险业充分发挥行业风险管理等专业优势,聚焦助力筑牢灾害防控网,大力发展巨灾保险,拓展 巨灾保险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建设巨灾保险共同体,积极探索巨灾保险区域试点,推进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建设。2024年,国 家新出台巨灾保险相关制度,将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巨灾保险基本保险金额翻倍。城乡 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责任保险为全社会提供保险金额7053.10万亿元, 赔款支出749.55亿元、同比增长12.34%。 《报告》从七个方面展示2024年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二是以人民为中 心,增进人民福祉;三是优化应急管理,强化风险减量;四是加强公司治理,确保合规经营;五是强化消费者保护,培育保险 文化;六是加强人文关怀,助力公益慈善;七是 ...
北京将迎来又一利好!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1-19 09:30
总体目标 - 力争到2030年北京市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住宿餐饮、文旅体育、教育、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信贷投放力度不断加大,个人消费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金融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多元化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6] 商品消费信贷支持 - 积极开展汽车贷款业务,合理确定贷款发放比例、期限和利率,适当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7] - 引导金融机构针对首次购买、以旧换新、二手车等不同购车场景优化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7] -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满足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居家装、电子产品等领域消费金融需求,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商家促消费活动,提供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费率优惠等活动,为消费者适当减费让利[7] 文旅体育消费提质升级 - 依托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定位,深挖历史文化特色资源,围绕全民阅读、文艺演出、直播探店、非遗传承、乡村文旅、民俗文创等领域和北京消费季"京彩四季"主题活动,创新融资模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7] - 更好发挥东城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辖内银行文化金融服务能力[7] - 充分发挥首都"双奥之城"优势,鼓励金融机构围绕"赛事+"、冰雪经济等消费场景丰富金融产品,探索开展"门票收益权质押"等融资模式,着力培育精品赛事体系和赛事运营企业[7] 住宿餐饮业金融服务供给 - 围绕北京国际美食荟、北京国际电影节、"电竞北京"等主题活动,创新金融消费场景,支持打造一批具有京味儿特色的老字号、文旅和美食品牌[8] - 支持在城六区、副中心、平原新城地区打造特色文旅消费街区和特色餐饮聚集街区[8] - 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与文旅住宿餐饮经营主体联合开展消费满减、折扣优惠,信用卡积分抵扣、消费立减金等多样化优惠活动,不断扩大金融消费优惠场景覆盖面,支持培育一批特色书店、星级酒店、特色民宿、餐饮品牌和示范文旅场景[8] 家政及养老托育等居民服务消费 - 鼓励和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与家政公司合作创新,为来京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在住宿购车等方面提供特色金融服务,降低家政从业人员入行成本,满足其在京金融需求[8] - 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养老托育和健康领域机构的建设运营、装修改造等场景创新服务模式,扩大抵质押范围,满足养老托育和健康领域机构资金需求[8] 消费基础设施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 鼓励辖内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及其他消费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围绕商圈升级改造、商业业态更新、流通体系建设等领域,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9] - 根据借款人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项目投资回报周期等,优化贷款审批条件,合理设置贷款期限,提供优惠贷款利率,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9] - 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9] 居民就业增收支持 - 持续落实做好北京市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工作,降低北京市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强化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经营主体金融服务[10] - 深入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继续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普惠金融专项资金支持,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促进符合条件的个人和企业创业增收[10] 银发群体消费服务模式优化 - 鼓励辖内金融机构聚焦不同老龄群体消费金融需求,为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老龄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10] - 指导辖内商业银行在全市部分连锁食堂餐饮商户开展老年助餐支付便利试点,鼓励和支持辖内商业银行发行和经营存量银发群体专属卡产品,有条件的可发行北京区域卡产品,便捷银发群体消费[10] 境外来华人员在京消费服务水平提升 - 支持相关支付机构和银行进一步扩大"外卡内绑"应用场景和主体范围,加强产品创新和政策宣传,提升注册、绑卡、支付等各环节的友好度和便利性[10] - 聚焦重点消费场景、重点商圈优化支付服务,推进无障碍支付服务街区(景区)建设,有效满足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支付服务需求[10] 信贷支持主渠道作用发挥 - 辖内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为消费领域提供差异化、特色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11] - 鼓励辖内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支持,创新优化服务消费领域信贷产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行业经营主体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满足服务消费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11] - 支持辖内金融机构提升对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在确保覆盖经营成本和商业可持续前提下自主理性定价,合理适度扩大客户支持范围,促进消费贷款提质增量[11] - 引导消费金融公司提升自主获客和自主风控能力,合理确定贷款综合利率水平,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与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开展合作,积极满足商户和消费者融资需求[11] 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力度加大 - 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领域企业发行债券[12] - 鼓励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推动智慧养老、智能医疗等消费产品提质升级[12] - 支持辖内符合条件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拓宽资金来源,扩大消费信贷规模[12] - 推动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促进盘活信贷存量,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12] 股权融资积极发展 - 支持生产、渠道、终端等消费产业链上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12] - 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投资,通过"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满足长周期消费产业融资需求[12] - 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大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股权投资[12] 货币政策激励引导作用强化 - 落实落细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教育、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的各类经营主体信贷投放[13] - 用好用足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京消融"专项再贷款额度、"京消通"专项再贴现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养老等重点领域和小微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13] 财政政策支持引导作用落实 - 实施好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的贴息政策,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助力释放消费潜力[13] - 用好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政策,加大对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补偿力度,促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充分的融资担保服务[14] 保险体系服务保障作用完善 - 鼓励辖内金融机构研发符合参加人养老需求、具有长期限特征且具有一定收益率的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促进养老财富储备和稳健增值[14] - 加快推进商业保险年金产品创新,扩大商业健康保险覆盖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14] - 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加大创新药支持力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支持发展老年旅游保险,鼓励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14] - 加快发展面向农民、城镇低收入者等群体的普惠保险,支持重点群体更多配置普惠保险,推广个体工商户综合保险[14] 支付环境建设深化 - 鼓励银行卡清算机构、金融机构将年度营销计划与北京市各类文旅、商务等活动相融合,通过开展行业促消费等措施,扩大联合宣传效果,助力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和消费地标[15] - 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持续优化移动支付APP用户体验,简化老年人群体、外籍来华人员的注册、绑定流程[15] - 鼓励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领域积极稳妥推行数字人民币,持续开展数字人民币促消费、惠民生推广活动[15]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加强 - 探索建立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金融消费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在一定时限内完成金融消费纠纷案件的调解处理[16] - 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误导销售、不合理收费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16] - 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宣传活动,结合金融安全宣传月、"蜜蜂计划"等投资者教育活动,下社区、下园区、下校区,向社会大众普及金融消费知识,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16] - 支持银行探索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鼓励通过"视频面签"等风险可控的技术手段,有效核验客户身份及申请信息真实性,切实防范账户伪冒等欺诈风险[16]
金融发力提振消费 北京出台重磅方案
北京商报· 2025-11-19 00:01
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12部门印发《金融支持北京市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实施方案》(以 下简称《方案》)。其中《方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北京市消费领域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北京 市住宿餐饮、文旅体育、教育、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信贷投放力度不断 加大,个人消费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金融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多元化消 费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方案》从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股权融资、加大商品消费 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文旅体育消费提质升级、丰富住宿餐饮业金融服务供给等多方面出台具体措施,提 振和扩大消费。 支持服务消费企业发行债券 《方案》提出,要加大债券市场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领域企业 发行债券。 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推动智慧养老、智能医疗等消费产品提质升 级。 在股权融资方面,《方案》支持生产、渠道、终端等消费产业链上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 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 《方案》还提出,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投资,通过"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满足长周期 消费 ...
北京: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北京商报· 2025-11-18 16:51
《实施方案》提到,鼓励辖内金融机构研发符合参加人养老需求、具有长期限特征且具有一定收益率的 个人养老金专属产品,促进养老财富储备和稳健增值。加快推进商业保险年金产品创新。扩大商业健康 保险覆盖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加大创新药支持力度,满 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支持发展老年旅游保险,鼓励扩大旅游保险覆盖面。加快 发展面向农民、城镇低收入者等群体的普惠保险,支持重点群体更多配置普惠保险,推广个体工商户综 合保险。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秀梅)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等12部门关于印发《金融支持北京市 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
“十五五”时期保险重点是什么?梁涛、陈文辉、孙祁祥发声
券商中国· 2025-11-15 18:41
近日,在"北大赛瑟(CCISSR)论坛·2025(第二十二届)"上,多位来自监管和学界的人士从不同角度展望了 保险业重点。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办,内容围 绕"展望'十五五'"主题展开。 梁涛:着力提升保险与经济的适配性,重点发展三大领域十类业务 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以"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升保险与经济的适配性"为题,阐述了对于保险业发展的建 议。 梁涛认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可以概括为"四三二一",即四个坚持、三张网、两器功能、一条主线。 其中,"四个坚持"包括必须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坚持从严监管、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确保保险业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三张网"为 助力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两器"功能为充分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 能;一条主线即"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 梁涛表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着力提升保险与经济的适配性。他 提出三个领域、十个方面的重点业务方向。 一是高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 ...
登顶全球“寿险一哥”,解码中国人寿的“护城河”
北京商报· 2025-11-07 21:48
全球排名与行业格局 - 中国人寿以7980.7亿美元的准备金规模跃居标准普尔全球寿险公司50强榜首,超越德国安联保险集团 [1][2] - 亚太地区保险公司在前50强中占据14席,中国与日本各有5家险企上榜,并列亚洲第一 [2] - 中国平安以6830.1亿美元的准备金规模位列第三,两家中国险企同时跻身全球三强 [1][2] - 中国人寿的准备金规模同比增长19.9%,中国平安同比增长19.8%,增速显著高于安联的1.7%和保德信的1.2% [1] 财务业绩与运营数据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1678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60.5%的增长 [6] - 2025年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强劲增长41.8% [6]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总保费6696.45亿元,同比增长10.1%,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新单保费2180.34亿元,同比增长10.4% [6]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公司总资产达7.42万亿元,投资资产7.28万亿元,较2024年底分别增长9.6%和10.2% [6]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37.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83.94%,风险综合评级连续29个季度保持A类 [7] 业务驱动因素与战略布局 - 个险渠道总销售人力65.7万人,其中个险销售人力60.7万人,队伍规模继续稳居行业首位 [6] - 国内已开展的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涉及总规模2220亿元,中国人寿落地的鸿鹄基金累计规模达1100亿元,占全行业试点总量近半数 [9] - 已累计在15个城市布局19个机构养老项目,形成CCRC养老社区、城心养老公寓、康养旅居三大产品线 [7] - 2025年前三季度赔付件数超4400万件,赔付金额超730亿元 [10] - 2024年共推出80余款新产品,寿险、年金险、健康险三大险种的新单保费比重均约为三成 [9] 行业前景与增长动力 - 中国总人口超过14亿,2024年底人均GDP达1.34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比例接近30% [11] - 我国人均保费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七成,显示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11] - 健康、养老、财富管理三大领域被定位为未来的三大增长极,蕴藏着数万亿大市场 [11] - 公司明确将积极培育养老、健康、理财三大领域作为新增长极 [12]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服务覆盖面大幅提升,当前重点正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的阶段[1][1] - 金融机构需“眼睛向下”,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并畅通金融“微循环”,以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效,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 - 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为民理念的体现,金融机构需着力解决服务质量问题,赋能经营主体和居民生活[3] 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成就 - 金融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县域银行机构覆盖率达100%,乡镇覆盖率约98%[1] - 普惠金融供给格局确立,产品服务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普惠小微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授信户数超6000万户,覆盖约三分之一经营主体[1] 当前普惠金融服务存在的挑战 - 贷款服务手续仍显繁琐,存在“跑网点、填表格、等审核”等费时费力问题,企业和百姓期待手续简化[1] - 数字金融服务对老年群体不够友好,手机银行操作界面复杂、支付验证手续多,导致使用不习惯[1] - 部分普惠保险产品理赔流程复杂、审核周期长,影响用户体验[1] 普惠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 服务模式需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套用城市发展方式,要充分利用县域金融机构的人缘、地缘优势服务小微和“三农”客户[2] - 需破解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堵点,通过精细化管理、差异化服务解决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农村金融等领域的痛点[2] - 数字金融是提升服务质效的有效途径,但需平衡数字化与物理网点、人工服务,避免给部分群众带来不便[2] - 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满意度,让边远地区、农村居民和低收入人群享受高效便捷的现代金融服务[1]
保险业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经济日报· 2025-09-30 06:04
行业规模与地位 - 我国保险市场全球第二大地位更加稳固 [1]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业总资产达39.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2%增加3.3万亿元 [1] - “十四五”以来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1] 民生保障 - 大病保险已服务12.2亿城乡居民由政府主导政策商业保险机构承办 [2] - 5年来商业健康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 [3] - 普惠保险指导意见要求坚持广泛覆盖、惠民利民、公平诚信原则 [3] - 保险公司推出“惠民保”、普惠型家财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产品提升低收入群体保障 [3] 养老与长期护理 -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22% [3] - 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8亿人 [4] - 商业保险机构经办长护险如济宁案例服务5000余人累计待遇支出9500万元 [4] - 保险公司创新发展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商业养老年金产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4] 农业保险 - 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 [6] - 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全国“十四五”期间亩均保额提升72% [6] - 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562亿元预算其中超200亿元用于支持三大主粮保险发展 [6] - 监管部门出台承保理赔管理办法和精算规定发布338个地市风险损失率进行差异化定价 [7] 巨灾保险 - 保险业针对洪涝台风地震等灾害累计赔付超1500亿元 [7] - 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至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基本保额实现翻番 [7] - 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在20多个省市落地 [7] 服务实体经济与外贸 - 中国信保2024年承保金额达102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0%首次突破万亿美元 [8] - 2024年出口信用保险带动出口金额超9300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26%提高1.5个百分点 [8] - 中国信保上半年承保金额5656亿美元同比增长13.5%服务客户22.3万家增长11.9%覆盖三分之一外贸企业 [9] - “十四五”以来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增长52% [10] - 保险业为哈萨克斯坦风电等项目提供信用保险支持承保金额超7亿元人民币带动人民币融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