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设备
搜索文档
安徽明清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2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1-14 11:18
公司基本信息 - 安徽明清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汪洋 [1] - 公司注册资本为1200万人民币 [1] 公司经营范围 - 公司一般经营项目包括电工仪器仪表制造、电容器及其配套设备制造、核电设备成套及工程技术研发等 [1] - 业务范围涵盖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智能仪器仪表销售、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等 [1] - 公司许可项目为特种设备设计,需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 [1]
西子洁能举办成立70周年庆典
杭州日报· 2025-10-29 10:59
公司历史与传承 - 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55年的杭州锅炉厂,已成立70周年,经历了搬迁、改制、上市、转型、更名等历程 [1] - 公司始终专注于节能环保事业,累计生产节能环保余热锅炉3300余台(套) [1] - 公司创始人王水福之孙在70周年庆典上表达了对企业致力于下一代环保事业的认同 [1] - 公司于今年5月完成管理层交接,王水福之子王克飞接任董事长 [5] 业务转型与战略方向 - 公司战略性地从余热锅炉制造全面进军新能源领域,提出“能源是制造出来的”理念 [1] -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公司转型进军核电、光电发热等清洁能源装备的研发制造 [1] - 公司于2010年布局光热发电领域,其德令哈项目采用核心熔盐储能技术,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2万吨 [2] - 公司今年8月新设立杭州西子核能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面进军核电领域的主要平台 [2] 技术成就与行业贡献 - 公司生产的节能环保装备年减排二氧化碳1.78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 [1] - 在核电领域,公司攻克66项技术难关完成岭澳一期核电“四器”项目,获得“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奖,为核电设备国产化奠定基础 [2] - 公司以“零点一丝不苟、万万无一失”的理念做产品,催生多项填补空白、引领行业的技术突破 [2] - 公司今年在崇贤制造基地升级建设了核电专用制造清洁车间,加大核电领域投入 [2] 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 - 公司将技能人才培养视为“百年大计”,通过设立劳模工作室、推行名师带徒、开展技能比武等方式培养人才 [4] - 公司先后培育了6位全国劳模,3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及一大批省市劳模、工匠 [2] - 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密码被总结为一部以“质”为核的奋斗史 [2] - 公司提出坚持质量第一、客户至上、创新发展,并为实现“百年西子”目标而努力 [5]
中央重磅文件点题四大新兴支柱产业,这些城市已领跑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24 21:09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1] -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全面领先地位 [1] - 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鲜明的区域集群化特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在不同产业领域形成显著集群效应 [1] - 抢占先机的城市有望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并重塑未来中国城市竞争格局 [2] 新能源产业 -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在新能源产业城市竞争力TOP50中占据前四席位,西安位列第五 [3] - 北京产业竞争力居首,在优质企业、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上表现优异,拥有中核集团、国家电网等大型央企 [3] - 上海产业规模与融资能力突出,侧重打造核电装备全球供应链中心和智能电网标准输出高地 [3] - 广州产业竞争力全国第三,成长能力领先,构建“垃圾发电+深远海风电”双循环体系 [3] - 深圳2024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达293.5万辆,蝉联全国第一,在新能源汽车城市综合发展指数中位列第二 [4] - 西安在新能源产业效益细分指标中位列全国第二,光伏设备和核电设备制造具备竞争优势 [4] - 华东地区在新能源产业TOP50榜单中占据压倒性优势,有25个城市上榜 [4] 新材料产业 - 中国新材料产业区域竞争格局呈现长三角和珠三角为第一梯队,环渤海为第二梯队,东北及中西部为第三梯队的特征 [5] - 长三角地区以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协同为核心,聚焦半导体和新能源材料,形成全产业链领先优势 [6] - 苏州在新材料产业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高居榜首,新材料产业已成为苏州市第三个突破万亿的产业集群 [6] - 苏州重点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纳米新材料3大细分领域,拥有苏州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 [6] - 珠三角新材料产业以应用端创新见长,在电子化学品、新能源汽车材料等领域呈现“小而精”特色 [6] - 环渤海地区科研资源密集,是国内新材料产业的主要策源地,在特种金属材料等领域拥有长期积淀 [7] 航空航天产业 - 北京在商业航天十大影响力城市榜单中位居榜首,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紧随其后 [8] - 北京拥有丰富的航天院所、高校及金融资本,从2014年到2025年一季度,获得融资的商业航天企业达160家 [8] - 在2024年至2025年一季度,北京发生58个商业航天融资事件,国内12家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中有5家位于北京 [8] - 上海、西安、成都等地正逐渐形成商业航天的区域集聚效应 [8] - 深圳将空天技术产业纳入“20+8”产业集群,在微小卫星研发设计制造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9] - 合肥从0起步构建商业航天产业体系,已集聚企业和机构超150家,正高标准规划建设深空科学城 [9] 低空经济产业 - 2025年有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有250多个地市州政府提出发展低空经济 [10] - 深圳、北京、成都位列全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前三,北京、深圳、上海形成“头雁效应” [11] - 北京拥有1240家低空经济企业,产业链布局均衡,并拥有17家人才培养机构和124项国家级科技项目 [11] - 深圳低空产业规模领跑全国,聚集产业链企业超1900家,2024年低空经济年产值超过900亿元 [11] - 上海聚焦“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赛道,聚集全国约50%的eVTOL创新企业和70%的民航体系专业人才 [12] - 上海计划到2027年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力争达500亿元以上,拥有“大飞机+新能源汽车”双重产业优势 [12] - 国内低空产业形成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四大组团的城市“雁阵”格局 [12]
大行评级丨花旗:内地核电设备商偏好东方电气 目标价上调至22港元
格隆汇· 2025-10-17 14:52
行业展望 - 预期中国核电安装量在2025年至2030年将以17.6%的年复合增长率上升 [1] - 核电设备价格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较2023年前有所上升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在中国核电设备投标中各拥有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1] - 估算每个核电机组可为东方电气及上海电气各贡献13亿元人民币新订单 [1] - 偏好东方电气因其盈利成长潜力更高、核电业务贡献利润更大,且核电产品线更完整 [1] 公司财务预测与估值 - 上调东方电气2026及2027年净利润预测1%至3%,基于核电设备销售毛利率提升 [1] - 将东方电气目标价由20港元上调至22港元,因其估值相较全球同业更具吸引力,且海外贸易风险敞口有限,评级"买入" [1] - 予上海电气"买入"评级,目标价4.2港元 [1]
四川森海鸿泰电气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3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10-11 19:46
公司基本信息 - 四川森海鸿泰电气有限公司为新成立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马鸿雁,注册资本为30万元人民币 [1] - 公司经营范围广泛,涵盖电气设备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核电设备研发、电池相关业务及技术服务等一般项目 [1] - 公司亦获得许可项目,包括电气安装服务、供电业务及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 [1] 业务范围分析 - 公司业务聚焦于电力电气产业链,覆盖从设备销售(电气设备、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到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的全环节 [1] - 业务布局延伸至新能源领域,包括蓄电池租赁、电池销售、电池零配件销售以及先进电力电子装置销售 [1] - 公司具备进出口资质(货物进出口)和系统集成能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显示其业务定位兼具技术性与国际化潜力 [1]
“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三场发布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优化
四川日报· 2025-10-10 08:18
农业产业发展 - 生猪 油菜籽等15项农产品产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 [1][2] - 2024年粮食总产达7268亿斤 连续5年稳定在7000亿斤以上 [1][2] - 2024年粮食亩产3782公斤 总产 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2] - 生猪出栏61496万头 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2] 工业产业发展 -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 工业增加值总量从134万亿元增加到179万亿元 [1][2] - 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排位提升至第七 [1][2]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50% 研发强度增长41% [2] -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3% 位居全国第七 前十经济大省第一 [2] - 电子信息 食品轻纺 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先后迈上万亿级台阶 [1] - 装备制造 先进材料 医药健康3个产业正加速迈向万亿大关 [1] - 柔性显示 超高性能永磁材料 核电设备 高端化药制剂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加速涌现 [1] 服务业发展 - 服务业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524%提高到56% [1][3] -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425%提升到605% [1][3] - 服务业呈现总量升位 增速领跑的发展态势 已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3]
【真灼观察】上电出海成功 候回吐买货
新浪财经· 2025-10-06 14:05
公司股价与市场表现 - 上海电气(02727 HK)股价上周五一度突破5元,收市升14%报4 91元,创2015年7月以来新高 [3] - 公司实现新增订单1098 1亿元,其中能源装备占600 4亿元,包括燃煤发电设备200 8亿元、核电设备67 7亿元、风电设备139亿元、储能设备74 6亿元 [5] - 电力设备占新订单比重相当高,储能与发电需求将带动公司收入与盈利持续增长 [5] 国际业务拓展与项目进展 - 公司在罗马尼亚帕劳二期签约342兆瓦光伏总承包项目,是在罗马尼亚落地的第四个光伏项目 [3] - 公司签署沙特赛达维2GW光伏项目合作协议,是公司迄今为止承接的最大规模光伏EPC工程 [4] - 公司签约孟加拉吉大港2期变电站总包项目,包含新建、升级、扩建等16座33千伏GIS变电站 [4] - 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承建的吉扎克州、扎法拉巴德220千伏数字化变电站项目按期完工,是该国首个数字化变电站 [4] - 公司在马来西亚总承包的沙捞越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实现全线贯通 [4] 财务业绩表现 - 集团截至今年6月底止中期业绩实现营业总收入543 0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8 9% [4] - 期内毛利率为1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 21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7 3% [4] - 基本每股盈利0 053元 [4] 技术与行业优势 - 公司已掌握核电关键设备制造和检验技术,核电是公司一大优势 [5] - 报告期内承接核设备8台,出产核设备9台、常规岛设备1台,累计完工交付17台套核设备 [5] - 交付设备涵盖“华龙一号”、CAP系列堆型项目及高温气冷堆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5] - 随着AI发展加速,全球对电力需求庞大,清洁能源既便宜又具可持续性 [3]
研报掘金丨华源证券:维持东方电气“买入”评级,今年有望迎交付高峰
格隆汇· 2025-09-23 13:54
财务表现 - 25H1实现归母净利润19.1亿元 同比增长12.9% [1] - 25Q2实现归母净利润7.6亿元 同比下降3.8% [1] - 25Q2毛利率及费用率均有明显改善 但资产减值、公允价值变动、所得税影响业绩表现 [1] 业务板块分析 - 除燃机外主要电源设备均实现收入增长 煤电和风电毛利率同比均提升 [1] - 可再生能源装备增速最快 或与风电全行业招标量大幅提升以及抽水蓄能逐渐进入招标高峰相关 [1] - 清洁高效能源装备同比基本持平 证明煤电设备需求并未出现明显下滑 [1] 订单与前景 - 公司在手订单充沛 2025年有望迎来煤电和核电交付高峰 对公司带来较大业绩弹性 [1] - 后续抽蓄业务有望接力贡献业绩 风电利润率存在改善可能 [1]
西子洁能(002534):锅炉主业基磐如鼎,光热核电双翼乘风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18 16:13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基于2025年33倍PE估值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3/5.1/6.04亿元 对应PE分别为28/24/20倍 [8][10] 核心业务表现 - 余热锅炉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 累计供货量超450台套 适配GE/西门子/三菱等全球主流燃机品牌 成为GE在中国一级供应商 [5] - 2025年上半年外销收入占比13.82% 同比增长48.79% 海外市场技术优势突出 [5] - 2025年6月30日在手订单达61.19亿元 虽较第一季度末65.27亿元有所波动 但仍为未来收入提供良好基础 [6] - 2024年归母净利润4.40亿元 同比增长705.74% 2025年上半年实现1.48亿元 [8] - 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15.53%提升至2024年18.47%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20.55% [38][43] 业务结构分析 - 收入结构多元发展:2024年解决方案业务收入24.17亿元占比37.55% 余热锅炉业务收入22.28-33.43亿元占比30%-40% 清洁环保能源装备收入10.25亿元占比15.93% [22] - 2025年上半年解决方案业务占比升至50.21% 清洁环保能源装备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33% [22] - 备件及服务业务保持稳定 2024年收入6-8亿元占比9.24% 提供持续现金流 [22] 新能源领域布局 - 光热熔盐储能技术研发超10年 参与多个光热熔盐储能发电示范项目建设 是我国最早从事该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企业之一 [6] - 核电领域深耕20多年 取得民用核二三级制造许可证 积极拓展三代/四代核电及可控核聚变领域布局 [6] - 通过参股浙江臻泰能源(持股6.09%)布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赛道 SOFC发电效率可达60%以上 燃料适应性广 [6] - 2024年完成高温热化学储能首台套工业化装置 抽汽熔盐储热灵活性调峰示范项目投运 2025年设立核能科技合资公司 [17] 行业前景与市场空间 - 余热锅炉市场规模2024年预计突破156亿元 同比增长12% 2025年有望突破160亿元保持10%增速 [61][63] - 光热发电行业进入新阶段 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装机838.2MW 在建项目34个装机3.3GW 规划项目37个装机4.8GW [78][79] - 熔盐储能作为长时储能技术 在光热发电/火电灵活性改造/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6][83] 财务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63.25/69.27/77.31亿元 同比增长-1.7%/9.5%/11.6% [8] -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15.9%/16.7%/17.9% ROE分别为8.0%/8.4%/9.0% [8] - 期间费用率整体稳定 2024年为12.03% 2025年上半年季节性升至14.01% [45][46] - 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 2024年净额5.68亿元达近年最高 2025年上半年1.77亿元同比增长约700% [49][52]
西子洁能(002534):资深余热锅炉装备制造商,打造光热发电设备龙头+核电设备供应商
国信证券· 2025-09-15 22:36
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优于大市"评级,合理估值区间为19.10-20.11元,较当前股价14.69元存在30%-37%溢价空间 [6][7][97] 核心业务与战略定位 - 公司是国内资深余热锅炉装备制造商,成立于1955年,前身为杭州锅炉集团,1998年进入核电常规岛设备制造领域,现已成为中广核、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并拥有核安全2、3级设备制造许可证 [1][10] - 通过设立杭州西子核能科技有限公司(持股60%),拓展核电装备制造领域,规划建设6480平方米核电专用清洁车间,一期预计2025年9月底投产,重点承接核级压力容器、储罐及换热器等高端产品 [2][75] - 光热发电设备领域市占率超40%,为国内16座光热电站提供技术装备,2021年发行11.10亿元可转债,其中10.3亿元用于新能源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建成后将形成580台套光热太阳能吸热器及换热器产能 [3][46][58] 财务表现与预测 - 2024年营业收入64.37亿元(同比-20.3%),归母净利润4.40亿元(同比+705.7%),主要受益于投资收益增加及资产减值减少;2025年上半年营收27.94亿元(同比小幅下降),净利润1.48亿元(同比-56.81%) [14][88]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1.6/85.8/97.2亿元,同比增速11%/20%/1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6/5.91/7.04亿元,EPS分别为0.58/0.80/0.96元 [7][87] - 2024年毛利率提升至18.47%(同比+2.01pct),主要因清洁环保能源装备占比提高;研发费用率维持在6%左右,支撑光热储能、核电及氢能等技术研发 [19][23] 行业前景与市场空间 - 光热发电被纳入《能源法》及"十四五"规划,目标年新增装机3GW,按单位投资1.4万元/kW测算,年市场空间约420亿元,其中熔盐储能占比20%-30%,对应84-126亿元/年 [4][55] - 熔盐储能技术除应用于光热发电外,还可用于火电灵活性改造及工商业储能,火电改造需配储1.2kWh/千瓦,潜在改造空间2-4亿千瓦,按单位造价300-350元/kWh及20%-25%渗透率测算,2027年前市场空间达288-420亿元 [59][74] - 核电核准常态化,2025年核准10台机组,2026-2028年将迎密集投产期;核电设备投资强度约1.6万元/kW,年市场空间约1920亿元,其中核岛及常规岛设备价值量约1200亿元 [76][83] 产能与订单规划 - 清洁环保能源装备业务预计2025-2027年新增订单11.4/12.6/13.8亿元(年增10%),核电及光热车间投产后贡献增量订单4/15/23亿元,毛利率有望从23%提升至25% [85][86] - 余热锅炉业务订单量预计稳定增长,2025-2027年完成23.0/23.5/23.9亿元(年增2%),毛利率维持18%;解决方案及备件业务订单年增速5% [85][86] 技术研发与创新 - 在光热发电领域研发超10年,完成国内首套熔盐系统研发,技术覆盖塔式、槽式等多种光热发电形式,产品获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认证 [10][49] - 积极布局四代核电、核聚变及熔盐储能多场景应用(如火电调峰、钢铁余热回收),研发投入聚焦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碳捕集等前沿方向 [23][59][75] 现金流与资产负债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5.68亿元(同比+84.4%),2025年上半年净流入1.77亿元(同比+704.5%),主因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回款优化;货币资金34.13亿元,占总资产23.2% [27][28] - 资产负债率降至34.13%(同比-2pct),速动比率1.11;可转债余额4.71亿元(未转股比例42.47%),赎回后偿债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