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技术
搜索文档
跨越科学与政治,应对人类能源的挑战 | 两说
第一财经· 2025-10-30 18:02
当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选择离开实验室,执掌美国能源部,他如何在政治漩涡中保持科学家的初 心?从能源转型到中美关系,他如何看待人类共同的气候变化挑战? 在即将发布的深度对话中,这位跨界智者与著名经济学家姚洋完整回顾他从科学家到政治决策 者的心路历程。 他是朱棣文 —— 1997年因"激光冷却与捕获原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成为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 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科学家内阁成员。 "他们起初并不知道科学家能做什么。" 朱棣文坦言初入政坛时的困境。在充斥着固定规则的华盛顿,这个坚持"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家需要重 新学习一切。他被告知的第一课竟是:"不要直接回答问题,要学会转向你想说的内容。" 然而,正是这个自称在这方面是个"坏学生"的能源部长,在四年任期内推动了可能改变人类能源命运 的绿色革命—— 他推动创立了美国能源高级研究计划局,坚持"不敢冒险就不是真正的成功", 资助高风险、高回报的突破 性能源技术研究,以应对国家最紧迫的能源挑战 ; 他推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项目,用事实证明耗资巨大的绿色技术可以"按时、按预算"完成; 他的计划赢得了沃伦·巴菲特等投资巨头的信任,撬动了私营资本的涌入。 令人深思 ...
宁德时代、马士基共促供应链电动化与物流低碳转型
中国化工报· 2025-10-14 12:41
谭立斌表示:"宁德时代与马士基共同致力于推动能源转型,以实现净零排放的未来。在新的发展阶 段,双方将深化在海运、端到端供应链、数字化以及新能源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携手加速全球物流行业 的脱碳进程。" Morten Bo Christiansen也表示:"马士基与宁德时代的合作持续扩展、不断深化,并迈入全新阶段。通 过整合宁德时代的尖端电池技术与马士基全球化的物流能力,双方正在重新定义物流的可能性。这一合 作不仅有助于马士基的低碳转型,也将为客户乃至整个行业创造长期价值。" 宁德时代海外车业务执行总裁李小宁与马士基高级副总裁及全球能源转型业务负责人Morten Bo Christiansen代表双方签署文件。宁德时代首席客户官、市场体系联席总裁谭立斌与马士基董事会主席罗 伯特·马士基·乌格拉(Robert Maersk Uggla)及双方代表共同见证。 作为马士基在电池技术方面优先选择的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将与其共同探索在集装箱船队、港口生态系 统、内陆运输及仓储等环节的电动化应用,内容涵盖电力系统设计、能源管理与电池回收解决方案。基 于宁德时代在先进电池技术、储能解决方案及电池回收领域的领先优势,双方将共同推动供 ...
马士基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新浪财经· 2025-10-10 09:25
10月9日,马士基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推动全球供应链低碳转型以及提升宁德 时代的全球供应链管理展开深度合作。宁德时代将成为马士基优先选择的电池技术合作伙伴,双方将探 索推动马士基集装箱船队、港口生态系统、内陆运输和仓储的电气化,包含电力系统设计、能源管理及 电池回收解决方案的应用。 ...
澳洲铁矿石巨头联手远景、徐工等中国绿色科技领军企业加速全球矿业脱碳
新浪财经· 2025-09-27 16:28
全球脱碳联盟建立 - 澳大利亚铁矿石巨头福德士河集团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宣布建立全球脱碳联盟 四家中国行业领军企业比亚迪 隆基绿能 徐工集团 远景能源成为关键合作伙伴 共同加速全球工业脱碳进程 [1] - 多边合作整合中国新能源领域先进技术与制造能力 比亚迪提供电动汽车与电池技术 隆基绿能贡献光伏解决方案 徐工集团供应零排放矿山设备 远景能源提供智能风电与储能系统 [1] - 中国企业参与推动福德士河实现2030年真正零排放目标 [1] 中国绿色技术国际影响力 - 福德士河集团执行董事长强调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绿色技术制造规模 与中国企业合作显著提升脱碳行动效率与经济性 [1] - 合作标志中国绿色科技企业正式成为全球工业脱碳核心力量 展现中国在碳中和领域技术实力与国际合作价值 [1]
专访丨深化对华合作推动贸易与绿色发展——访南澳大利亚州贸易投资部长乔·绍卡奇
新华社· 2025-09-12 11:26
中澳贸易合作 - 中国在推动全球服务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南澳将持续深化与中国在优质出口产品及脱碳技术领域的紧密合作[1] -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南澳优质产品在中国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且增长势头强劲[1] - 南澳与中国的贸易合作稳步提升 特别是在脱碳和绿色科技领域[1] 服贸会参与情况 - 澳大利亚首次担任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主宾国 组建参展以来最大规模展团[1] - 近60家企业或机构参展包括澳新银行 澳洲会计师公会 阿德莱德大学以及澳大利亚旅游局[1] - 南澳州政府支持20多家企业参加服贸会[1] 重点合作领域 - 南澳重点推进食品 葡萄酒与农业 能源与脱碳 教育与技能等领域对华合作[2] - 中国在电池技术 氢能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1] - 教育服务方面目前有超过8000名中国学生在南澳留学[2] 合作机制与前景 -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 建立基于互信的贸易关系尤为关键[2] - 澳中地方合作前景广阔[2] - 需要各方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脱碳目标[1]
二十年,“绿水青山”成世界底色|全球财经连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22:56
绿色发展成就 - 中国过去二十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实践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全球新增绿化面积25%来自中国[1] - 中国在土地退化治理方面取得突破 率先实现零增长目标 草原面积居世界首位[1] - 清洁能源占比显著提升 全国电力消费中绿色电力占比达33%[1] 新能源产业领先地位 - 中国在太阳能 风能 电池技术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推动全球净零排放进程[2] - 中国制造新能源汽车加速全球化布局 产品出口覆盖多个国际市场[1] 国际生态合作 - 广东红树林保护项目成为全球生态合作典范 既吸收国际经验又输出中国方案[1] - 通过"绿色丝绸之路"在多国实施标志性项目 包括肯尼亚野生动物友好型铁路 阿联酋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 哈萨克斯坦风光电站等[2] - 中国绿色技术方案获莫桑比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佛得角等多国认可 被视为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2] 全球影响力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评价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转型核心力量 广东模式可成为世界榜样[1] - 阿联酋 哈萨克斯坦等国官员认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树立行业标杆 为全球提供发展动力[2]
欧洲专利诉讼频发!中国光伏/储能企业如何规避风险?免费报名→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8-08 17:37
欧洲新能源市场发展态势 - 欧洲新能源市场加速扩张 涵盖光伏 储能 电动汽车 风电等领域 [2] - 各国政府大力推动能源转型 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2]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专利挑战 - 中国新能源企业加速出海导致欧洲市场专利竞争与知识产权纠纷日益激烈 [3] - 欧洲本土及海外企业通过专利布局构筑竞争壁垒 频繁对中国企业发起诉讼 [3] - 专利诉讼涉及光伏组件 电池技术 充电桩标准等核心领域 [3] 专业会议安排与内容 - 会议日期为2025年8月27日上午10:00-12:00 [5] - 会议方式为腾讯会议直播 [6] - 主办单位为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 [6] - 会议议程包括10:30-11:30主题分享"欧洲新能源市场:中国企业的专利诉讼攻防策略"及11:30-12:00交流问答环节 [6] - 演讲嘉宾为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汝燕飞律师 具有欧洲专利律师和中国专利代理人资格 [4][6] - 专题分享将聚焦欧洲可再生能源技术专利格局 禁令 欧洲各国法院及UPC欧洲统一专利法庭最新进展 防御性知识产权组合及策略 [4] 参会信息与联系方式 - 参会对象包括新能源企业 研究院所 发电集团相关单位的从业人员 [7] - 报名时间为2025年8月6日至2025年8月20日 [7] - 联系方式为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知识产权专委会张老师13301175529 [9]
【中国那些事儿】欧洲积极推动绿色转型 中国新能源企业能发挥重要作用
搜狐财经· 2025-07-10 12:11
欧盟能源转型目标 - 欧盟计划将可再生能源占最终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从32%提高到42 5% [1] - 欧盟自身可再生能源生产能力不足,需与中国开展合作以实现目标 [1] 中国新能源企业的角色 - 中国新能源企业已成为欧洲能源转型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1] - 中国企业在光伏等领域拥有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可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支持欧洲能源转型 [1] - 中国在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发电机、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等关键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3] 中欧合作现状 - 道达尔能源公司已大批采购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并在全球项目中部署中国风力涡轮机 [3] - 2025年欧洲国际太阳能展上,中国企业凭借尖端产品和系统集成能力赢得广泛赞誉 [3] - 该展会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700多家企业,其中约850家来自中国 [3] - 中国展品涵盖高效光伏组件、储能设备、充电基础设施及整套能源解决方案 [3] 市场数据 - 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总规模达235 93吉瓦,同比增长13% [3] - 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329吉瓦,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55% [3] - 葡萄牙市场上约85%的太阳能电池板是中国制造的 [4] 中欧产业合作 - 中国企业通过在欧洲设厂深化中欧产业合作 [4] - 中欧和东欧地区已促成多个可持续能源项目合作,包括克罗地亚最大光伏项目和罗马尼亚东南部光伏发电站 [4] - 中国专业技术对葡萄牙实现2030年太阳能装机容量目标至关重要 [4] 行业评价 - 中国在太阳能产业的增长有力推动了全球相关技术快速发展 [4] - 中国在欧洲能源转型中不仅提供优质产品,还通过本地生产和技术合作加强产业联系 [4] - 中国可再生能源能力已成为欧洲实现能源目标不可或缺的因素 [5]
深港交易所携手境外投资者走进上市公司 见证深市公司科技创新实力与潜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5-27 11:46
深港交易所联合组织境外投资者调研活动 - 深港交易所联合组织20余名境外投资者走进比亚迪、胜宏科技等深市上市公司,通过参观工厂、体验产品、座谈沟通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发展 [1] - 活动为境外投资者搭建了深入了解深市优质企业的桥梁,展示了深市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强劲实力和巨大潜力 [1] 比亚迪业绩表现与科技创新 - 比亚迪一季度销售新能源汽车100.08万辆,同比增长59.81%,营业收入1703.60亿元,同比增长36.35%,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增长100.38% [2] - 2024年比亚迪汽车销量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营业收入7771.02亿元,同比增长29.02%,归母净利润402.54亿元,同比增长34.00% [2] - 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超过542亿元,同比增长35.68%,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投入显著 [5] - 比亚迪拥有超12万名研发工程师,在电池、电子到新能源汽车领域成为行业引领者 [5] 胜宏科技业绩表现与技术创新 - 胜宏科技2024年营收107.31亿元,同比增长35.31%,归母净利润11.54亿元,同比增长71.96% [3] - 2024年一季度营收43.12亿元,同比增长80.31%,归母净利润9.21亿元,同比增长339.22% [3] - 胜宏科技2024年研发支出约4.50亿元,同比增长29.15% [5] - 公司把握AI算力技术革新与数据中心升级浪潮,占据全球PCB制造技术制高点 [5] 比亚迪全球化战略布局 - 比亚迪通过"比亚迪"、"方程豹"、"腾势"及"仰望"多品牌策略促进高质量发展 [6] - 加速乘用车业务全球化布局,产品跻身多国新能源乘用车热销前列 [6] - 携手全球优质经销商加速海外渠道布局,推进本地化生产进程 [6] - 截至2024年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6] 胜宏科技市场竞争力与全球化布局 - 胜宏科技与全球16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入英伟达、AMD、英特尔、特斯拉等国际知名企业供应链 [8] - 公司位列全球PCB供应商第13名,中国大陆内资PCB厂商第4名 [8] - 通过并购海外子公司与加码泰国及越南工厂建设,深化全球市场布局 [9] - 2023年以不超过4.6亿美元完成收购MFS Technology,推进多元化战略落地 [13][14] 资本助力企业发展 - 胜宏科技2015年上市募资5.77亿元,2017年定增募资10.82亿元,2021年定增募资20亿元 [13] - 2017年定增资金助力公司打造同行业第一家智慧工厂 [13] - 收购MFS的资金来源包括前次定增募资14亿元及银行并购贷款等 [14] - 资本在战略布局、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核心驱动作用 [10]
默茨时代开启,专家详解中德经贸结构互补性|全球贸易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5-12 19:37
中德贸易关系 - 中国自2016年起连续8年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1] - 2024年德企在华新增投资57亿欧元 较上年增长25% [6] - 92%在华德企会员希望继续留在中国市场 [6] - 许多德企在华营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6] 德国新政府政策动向 - 德国新政府施政纲领强调中德合作必要性 提出"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领域深化合作" [5] - 新政府更务实 因经济界施压且预计2025年德国经济零增长 [5] - 德国采取"战略自主"策略 不偏向美国或其他经济体 [5] - 此前对华投资加强审查计划已全部推翻 [4] 中德产业互补性与竞争 - 中德产业结构仍具较强互补性 如航空航天 光学和医疗技术工业 [2] - 在机械制造等细分行业双方各自保持优势 [2] - 中国在机动车及零部件 机械制造 电子电气装置 化工领域竞争力迅速提升 [7] - 德国规划九大创新产业包括汽车 机械制造 电气信息技术等 [7] 德国产业政策 - 德国产业政策聚焦促进未来技术和产业 强调科研成果应用转化 [8] - 启动人工智能 区块链 量子计算 氢材料等战略计划 [8] - 传统结构政策重点扶持中小企业 [7] - 采取"中国+"多元化战略应对经济对华依赖认知 [8] 德企在华态度 - 36家在华德企联合建议德国政府"需对中国加大投入 而非减少" [1] - 德企认为对华扩大投资是区域风险控制重要措施 [4] - 德企强调技术竞争非零和博弈 中国在电池技术 自动驾驶等领域引领 [1] - 德企认为与中国研发合作对了解市场保持技术领先至关重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