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L7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汽车内部问责,宝马召回超14万辆汽车,李书福5个月浮亏超40%……一周重要新闻速览
凤凰网财经· 2025-11-14 21:13
汽车行业动态 - 理想汽车因2024款MEGA车辆冷却液渗漏和2025款L系列下摆臂衬套异响问题启动内部问责,对研发运营-材料技术、整车电动-动力电池等部门相关人员追究主要责任,并对直接员工采取解除合同、对管理人取消年终奖等处罚[1][2] - 极星汽车股价于11月13日跌至0.6264美元,创下自2022年6月借壳上市以来新低,自上市以来近三年半累计下跌94.4%[3] - 极星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表现不佳,2025年前10个月累计销量仅为163辆,10月已关闭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家直营门店[3] - 哪吒汽车桐乡工厂自去年停工后至今无复工迹象,厂区内停放约上千辆库存车,研发中心仅剩十人左右留守[4][5] - 宝马召回超过14万辆进口及国产汽车,涵盖3、4、5、6、7系及X4、X5、X6车型,原因为发动机起动机继电器防水性能不良可能导致起火风险[5] - 10月多家新能源车企销量同环比双增长,75%的已统计公司实现增长,但广汽埃安10月销量为27,014辆,同比下滑32.55%,环比下滑7.2%,且自5月以来已连续6个月同比下滑[7] 白酒行业压力 - 2025年第三季度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除贵州茅台和山西汾酒外,其余18家业绩普遍下滑,多家酒企利润降幅超过两位数,最多净利润暴跌超90%[5] - 中国酒业协会调研显示,2025年上半年超50%白酒经销商反映价格倒挂加剧,超40%面临现金流压力,38.7%回款金额减少[5] - 有头部知名白酒经销商估计今年亏损会超过3000万元,指出给酒企打款后货物市场价值持续缩水[6] 金融市场与资产价格 - 比特币跌破10万美元关口,一度暴跌约4%至98,000美元下方,自上月125,000美元上方的历史高位下跌逾20%,进入传统熊市区域,自10月初以来市值蒸发超过4,500亿美元[8][9] - 多家银行加速推进房产直售业务,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通过线上平台大量直接销售房产,部分银行在售房产标的已超千套,有房产以150万元成交,低于市场估价200万元约25%[7][8] 其他公司表现 - 八马茶业上市后股价经历高开低走,至11月11日盘中一度跌破发行价,市值较高位蒸发近55%[10] - 八马茶业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4.2%,净利润降幅达17.81%,公司总门店数量从2022年2,613家增至2024年3,585家,增长37.2%,但同期收入仅增长17.9%,2024年收入增长几乎停滞[10]
涉及MEGA冷却液、L系列下摆臂等问题,理想汽车针对质量事故内部问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4 19:41
理想MEGA车型冷却液渗漏问题 - 公司确认部分2024款MEGA车辆出现冷却液渗漏批量质量事故并向受影响用户致歉 [1] - 因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 召回生产日期在2024年2月18日至12月27日的MEGA 2024款汽车共计11411辆 [3] - 研发运营材料技术相关人员对冷却液验证不充分负主要责任 整车电动动力电池相关人员对试验验证及风险评估不充分负主要责任 [3] 2025款L系列车型下摆臂衬套异响问题 - 公司确认2025款L系列部分车辆出现下摆臂衬套异响批量质量事故 [1] - 问题原因为新型号液压衬套油脂在高温下黏度变化引起偶发噪音 该问题已在7月底解决 对车辆性能安全无影响 [4] - 因下摆臂衬套油脂试验验证不充分导致批量异响 对直接员工采取解除合同措施 对管理人和负责人取消年终奖及晋升资格 [4] 历史安全事件与公司回应 - 今年10月23日上海市徐汇区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中突然起火 [3] - 公司表示始终把安全可靠作为产品研发生命线 将加速整改并为用户提供超越期待的体验 [1]
涉及MEGA冷却液、L系列下摆臂等问题!理想汽车针对质量事故内部问责,官方:真诚致歉,加速整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4 19:20
核心事件确认 - 公司确认媒体报道属实,即部分2024款MEGA车辆出现冷却液渗漏以及2025款L系列部分车辆出现下摆臂衬套异响的批量质量事故 [1] - 公司就事件向受影响用户致歉,并表示将通过严肃问责来加速整改 [1] 2024款MEGA车辆质量问题 - 问题表现为冷却液渗漏,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冷却回路中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腐蚀渗漏 [3] - 后果包括车辆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及无法上电,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动力电池热失控,存在安全隐患 [3] - 公司决定召回生产日期在2024年2月18日至2024年12月27日期间的2024款MEGA汽车,共计11,411辆 [3] - 内部责任认定:研发运营-材料技术相关人员对冷却液验证不充分负主要责任;整车电动-动力电池相关人员对动力电池试验验证及渗漏风险评估不充分负主要责任;研发运营-研发质量、质量安全、服务等部门相关人员在冷却液渗漏风险评估、用户车辆处置等环节应对不当负次要责任 [3] 2025款L系列车辆质量问题 - 问题表现为前轮下摆臂衬套异响,涉及L6、L7、L8、L9智能焕新版车型 [3][4] - 原因为车型采用了新型号的液压衬套油脂,该款油脂在高温情况下的黏度变化会引起偶发噪音,问题已在7月底解决 [4] - 公司评估该问题仅造成偶发噪音,对车辆性能、行车安全与耐久性均无影响,车辆可正常行驶 [4] - 内部处理:因下摆臂衬套油脂试验验证不充分,对环节的直接员工采取解除合同的措施,对其直接管理人和部门负责人采取取消年终奖、取消晋升资格等处罚 [4]
21独家|MEGA起火,理想问责14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17:35
核心事件概述 - 公司针对2024款MEGA车型冷却液渗漏和2025款L系列车型下摆臂异响两起批量质量事故发布处理公告 [1] - 冷却液渗漏问题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动力电池热失控,公司主动召回11411辆汽车 [1] - 下摆臂异响问题被认定为仅造成偶发噪音,不影响车辆安全,公司为受影响车辆提供额外延保权益 [3][4] 2024款MEGA冷却液渗漏事故 - 事故直接原因为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导致冷却回路中的铝板腐蚀渗漏,引发故障灯点亮、动力受限等问题 [1] - 公司内部认定三大责任原因:冷却液验证不充分、动力电池试验验证及渗漏风险评估不充分、以及相关部门的应对处置不当 [2] - 公司对涉及该事故的14名员工进行问责处理,对直接员工解除合同,对管理人员处以年度绩效不高于I、取消年终奖和晋升资格的处罚 [2] 2025款L系列下摆臂异响事故 - 问题根源是新型号液压衬套油脂在高温下黏度变化引发偶发噪音,该问题已在7月底解决 [4] - 公司启动专项服务行动,为2025年7月31日前交付的受影响车辆提供前悬系统8年或16万公里的延长保修 [4] - 公司认定智能底盘部门员工在衬套油脂试验验证上工作失职,对4名相关员工进行问责,处罚措施包括解除合同及取消相关激励 [5] 市场与用户影响 - 部分L系列新车车主反映提车不久即出现前轮异响,严重影响驾驶体验,并对售后处理方案表示不满 [3] - 公司售后部门最初告知受影响车主需更换下摆臂但未提供补偿,后续才推出延长保修方案 [3][4]
对理想25年10月交付31767辆的分析
理想TOP2· 2025-11-01 12:42
2025年10月交付量分析 - 2025年10月公司交付31,767辆,被定性为低水平交付数字 [1] - 交付量不佳的初步拆分原因为L系列订单表现不佳、i68车型产能不足、MEGA车型交付正常 [1] - 准确的分车型交付预期需等待11月10日或之后几天公布 [1] i8车型产能问题分析 - i8车型产能不足的核心原因是低配版本选装率过低(约2%),导致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难以临时提升产能 [2][5] - i8车型初始配置策略沿用L78车型,但顶配与中配价差更小(2万元对比L78的3万元),且配置差距更大(配备与L9/MEGA看齐的21.4寸电视与流媒体后视镜) [2] - i8车型中配与低配价差为2.8万元,配置差异包括冰箱、AD Max辅助驾驶系统和更高续航 [2] - 对比24款L7和L8车型,低配选装率分别为22%和37%,而i8车型配置选择分布为低配2%、中配20%、高配80%,与历史车型差异巨大 [3][5] - 大量理想纯电用户不关心增程车型的配置,导致配置选择出现显著差异,但具体原因难以准确分析 [5] i6车型电池供应策略 - 公司主动决定在2025年不交付配备欣旺达电池的i6车型版本,同样面临宁德时代产能临时提升困难的问题 [6] - 有推测认为i6车型7万辆订单可能超出公司预期,若提前知晓此情况,公司可能会选择提供2025年交付欣旺达电池版本的选项 [6] - 在马前炮视角下,当时的决策面临复杂情境:公司连续出现误判(包括L系列焕新销量、i8低配选装率、低估MEGA销量),同时舆论强烈建议选择宁德时代电池 [6] - 在自身连续误判后,坚持非共识看法需承担较大责任,而顺应舆论即使判断错误也可归为集体责任,基于人性难以主张坚持使用欣旺达电池 [6] - 预期公司未来几年在电池问题上的思路可能是采用宁德时代电池与理想-欣旺达合资公司产品(在工信部备案使用理想品牌)的组合方案 [6] L系列订单不佳的潜在原因 - 关于L系列订单不佳存在多种假说,目前尚无明确最具解释力的原因 [7] - 主要假说包括:竞品迭代速度快于公司、竞品数量过多、未及早采用大电池、明年将换代导致今年购买意愿低、宏观经济环境不佳、销售管理水平下降、进入负向循环周期、增程技术落后、理想纯电车型性价比过高、组织混乱及价值观稀释等 [7] - 高维抽象后,这些假说核心指向产品力不足、价值传递不佳、组织出现问题三个方面 [7] - 有未经证实的市场传闻称,公司在2025年第四季度预计交付约10万辆,2026年第一季度交付量表现尚可 [7] 历史车型配置比例参考 - 24款L6789各车型配置比例大致如下:L6车型Pro与Max版本比例为7:3;L7车型Pro、Max、Ultra版本比例为22:54:24;L8车型Pro、Max、Ultra版本比例为37:52:11;L9车型Pro与Max版本比例为19:81 [3] - 其中L789车型分车型比例数据源自微博用户引用QuestAuto的2024年10月数据,L6车型数据为基于多方信息的综合推测 [3]
理想辅助驾驶产品经理在俄罗斯说开车了解城市一定要有辅助驾驶
理想TOP2· 2025-10-20 20:18
理想汽车全球化战略 - 公司出海首站落地中亚 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零售中心开业 并计划于2025年11月在哈萨克斯坦再开设两家门店 [14] - 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头部经销商合作 采用授权经销商模式销售L9、L7、L6车型 并提供官方质保与售后服务 [14] - 公司将2025年定为全球化元年 已在德国和美国设立研发中心 计划从2026年起新车将进行全球适配 后续重点拓展市场包括中东、中亚和欧洲 [14] 海外辅助驾驶技术进展 - 公司辅助驾驶产品经理在俄罗斯发布微博 其发布的汽车HUD界面UI与理想汽车界面高度相似 合情推理公司在俄罗斯进行了辅助驾驶测试 [13][17] - 结合产品经理在莫斯科的活动及微博内容 合情推理公司已开始初步测试海外市场的辅助驾驶功能 [17] - 产品经理明确提及通过开车了解城市时一定要有辅助驾驶 暗示了辅助驾驶技术在其海外行程中的实际应用 [4]
“6.8亿年薪”又把李想推到了风口上
华尔街见闻· 2025-10-15 17:59
文章核心观点 -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以近6.8亿港元总薪酬位列2024年港股上市公司董事薪酬榜首,但其薪酬主要由股权激励相关的股份支付费用构成,并非直接现金收益 [2][3] - 理想汽车2023年完成50万台交付量,触发了《首席执行官奖励》股权激励计划的首批归属条件,导致公司确认了6.36亿元的股份支付费用 [3][4] - 理想汽车当前面临增长挑战,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24%,市占率下降,公司亟需在纯电市场和AI战略上找到新的增长点以稳定股价并实现长期目标 [5] 高管薪酬与股权激励 - 李想2024年总薪酬约6.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39亿元),其中年薪为266.5万元,股份支付费用为6.36亿元 [2][3] - 针对李想的《首席执行官奖励》计划授予1.086亿股B类普通股期权,分6批次归属,首批归属条件为任意12个月内交付量超50万台 [3][4] - 李想行权需按14.63美元/股(或29.26美元/ADS)的价格出资,而截至10月14日理想汽车股价为22.79美元/ADS,行权将产生账面亏损 [4] - 理想汽车其他高管薪酬亦较高,总裁马东辉年收入4027万元,CFO李铁年收入3916万元 [2] 公司业绩与市场表现 - 理想汽车2023年汽车交付量为50万台,达成了股权激励的首批考核目标 [2][4] - 2025年上半年,理想汽车总销量同比下滑24%,结束了连续14个月的同比增长,被鸿蒙智行反超 [5] - 理想L7/L8/L9在高端市场的整体市占率从去年同期的32%下滑至26%,入门车型L6成为销售主力,占比超4成 [5] 行业竞争与公司战略 - 理想汽车原有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和增程式技术优势被同行复制,公司成为“同质化”竞争的受害者 [5] - 公司未来增长依赖于在纯电市场找到新增长点,i系列车型和AI战略的成功至关重要 [5] - 公司长期目标需实现累计交付量达到300万台,以解锁股权激励的全部批次 [4][5]
理想L系列改款分析
数说新能源· 2025-10-11 16:15
L系列产品序列现存问题 - L8销量在L6789中最差 六座车整体销量明显低于五座车[1] - L系列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五座旗舰 L7配置看齐L8而非L9 增程旗舰L9不提供五座版本[1] - L8受L9压制且30多万起售价无法覆盖25万左右大六座市场需求 销量尴尬[1] - L9销量在两年前达峰值后持续下行 24款和25款配置升级未能扭转下滑趋势[1] - 商务车市场基本不选择L系列[1] L系列产品序列调整方向 - L6地位将空前强化 提供更丰富选配和起售价更低的后驱版本 车长保持在5米以内[1] - L7大概率保留 产品定位提升以承接L6无法满足的升阶客群需求 部分配置将向L9看齐[1] - L8推出磷酸铁锂后驱版 起售价拉入25万左右 作为大六座车型与竞品正面竞争[1] - L9期望拥有与L678不同的外观设计 进行视觉区隔 并可能推出行政五座版以探索商务市场[1] 潜在新车型规划 - 若面向家用市场 推出增程MPV比更大尺寸SUV销量能见度更高[2] - 若探索商务市场 五座版L9是比尺寸更大的新产品更触手可及的方案[2]
理想i6今年保守产能4.5万~5万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30 07:16
理想i6产品发布与定价策略 - 理想i6于9月26日正式上市,是公司旗下最小纯电车型,全系一款车型,售价24.98万元 [1] - 首销期(10月31日前)价格直减1万元至23.98万元,并标配后驱、空悬、VLA和冰箱,续航720公里 [1] - 车型长4.95米,轴距3米,空间超越特斯拉Model Y,且价格比Model Y便宜1.37万元 [1] - 公司采用新型发布方式,跳过小订阶段直接上市,用户有7天时间决定锁单 [1] 市场热度与初期销售表现 - 在官宣品牌代言人之前,全国关注i6的用户已超过10万名,是理想汽车热度攀升最高的车型 [1][3] - 内部消息称,i6上市初期的销量已超过当年L9首次上市的表现,外部用户和内部员工均在抢购 [2] - 公司销售体系目标是在10月底前消化掉i6今年的全部产能 [3] - 用户锁单后交付率能达到98%以上,因交付快且不刷单,跑单情况很少 [3] 产能规划与交付挑战 - 公司为i6预备的今年总产能预计在4.5万至5万台 [2] - 具体排产计划为:9月有现车7000台,10月产能爬坡至1.3万台,11月规划2.3万台,12月规划2.5万台 [2] - 交付的主要卡点在于供应端而非工厂,公司正积极争取更多产能以在年内完成更多交付 [2] - 内部对i6的长期目标是稳定后月销量达到9000至10000台 [5] 营销策略与销售执行 - i6的发布节奏推崇行稳致远,从预热到展车到店安排紧凑,市场声量顶点依赖后续订单滚动和及时交付 [4][5] - 公司要求一线销售在9月26日至10月8日上“通班”(早9:30至晚10点),以接住意向用户 [4] - 此种节奏下不会追求炸裂的大定数据海报,关键看订单平稳期的表现 [5] 产品战略调整与行业背景 - 公司原规划的i系列4款车型(i9, i8, i7, i6)中,i7已被砍掉,在30万元以下纯电市场仅保留i6一款车 [6][7] - 产品线调整于2024年9月敲定,核心原则是资源高度聚焦,源于对过去不成功发布会的复盘 [8][9] - 复盘结论为一次无法讲两个故事,同时发布多款产品会导致用户信息过载,因此选择先发i8和i6 [9] - 决策依据是价格战下消费者趋于保守,i6和i8覆盖的价格段人群规模更大,且纯电架构使i6可实现i7的空间 [10] - L6在近7个月内累计销量接近15万辆,公司希望i6能复刻其成功,为纯电业务打赢翻身仗 [5]
理想MEGA:买这车不对比竞品,能来到店里的就是高意向客户
车fans· 2025-09-23 08:30
产品市场表现 - 理想MEGA月销量突破3000台 在50多万人民币的高价位段实现这一成绩凸显产品力优势[1] - 三线城市商超店日均客流200+ 周末达500+ 每日有3组客户点名MEGA 试驾量稳定保持1-2组[2] - 单店上月总销量86台 MEGA交付4台 单车提成达4000元人民币[3] 目标客户群体 - 70%客户为增购或改善型需求 空间大或六/七座刚需为主 二胎家庭占比极高[5] - 客户多已拥有理想L系车型 购车决策独立 无需销售人员过多介绍[5] - 典型客户包括: 生意增长中的企业主为迎接二胎增购[5] 退休人员为带孙辈换购[7][8] 销售与交付体系 - 采用官订模式 无库存压力 大定后提车周期约12周[3] - 提供两种版本: Home版52.98万人民币 智能焕新版[12][13] - 金融方案: 首付15.98万人民币起 可选3年0息或5年0.99%低费率[13] - 全款优惠12000元人民币 Home版赠送悬浮桌板(焕新版无)[13][14] 产品竞争力分析 - 客户很少对比其他MPV车型 直接冲着MEGA而来[10] - 对比竞品: 009空间不足 D9过于老气 赛那塑料感强[10] - 核心优势: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VLA上线后试驾量显著提升) 空间表现 动力性能 充电网络(配合5C超充桩)[17][18][19] - 主要槽点: 缺乏后轮转向 电动门和二排旋转座椅非标配[20][21] 售后与保养成本 - 常规小保养成本约300元人民币[22] - 保养价格透明化: 通过APP和车机系统可查看明细 系统自动提醒保养周期[22] - 具体保养项目价格: 空调滤芯238元 制动液377元 冷却液1088元 增程器小保养4799元[23] 购车决策建议 - 强调"花自己的钱买自己喜欢的车" 反对因他人看法做出购买决策[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