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英伟达-交货期仍漫长;机架出货量在 2026 下半年有望获动能;H2NVIDIA Corporation-Lead Times Still Stretched; Rack Shipments Seen Gaining Momentum in F2H26; H20 Green-Lighted But Awaiting Orders; Solid Networking Momentum; Reit OW
2025-09-06 15:23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英伟达公司(NVIDIA Corporation)及其数据中心业务[1] * 半导体与半导体设备行业[4] 核心观点和论据 供需状况与产品周期 * 需求持续超过供应 交货时间保持紧张且稳定 以季度而非月为单位衡量[6] * Blackwell Ultra(BWU)在FQ2财季占Blackwell产品组合约50% 并正在急剧提升产量[6] * 即将推出的Vera Rubin平台未出现延迟 所有6颗芯片均已在台积电流片 按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C2H26)推出[6] * 供应链合作伙伴预计在2026年下半年(F2H26)提高产能 结合向BWU的产品组合转换带来的约30%的世代间平均售价(ASP)提升 将推动下半年增长[14] * 机架发货节奏在过去三个月基本未变 保持在约每周1千个机架 主要变化是产品组合向BWU转移[14] 财务表现与运营 * FQ2财季资产负债表上的库存环比增长33% 主要是为支持FQ3财季BWU的进一步增产而主动进行的准备 并非GB200库存积压[6] * FQ2财季末的成品库存绝大部分(约87亿美元 高于FQ1财季的约35亿美元)已在当季发货[6] * 网络业务连续两个季度实现异常强劲的环比增长(FQ1/FQ2财季分别为+64%/+46%)但公司预计FQ3财季不会持续此增速 长期来看其增长将与计算业务增长更趋一致 但可能伴有季度波动[6] * 网络产品相对于其GPU的附着率保持强劲 在百分之七十多至百分之八十的高位区间[6] 中国市场与地缘政治 * 公司已获得美国政府向中国客户出口H20 GPU的许可批准 客户兴趣浓厚 但尚未收到采购订单[6] * 公司手头有足够库存支持FQ3财季20亿至50亿美元的H20收入 这意味着FQ3财季收入指引软性区间为560亿至590亿美元[6] * 若订单量足够大 公司可以生产更多并在此后财季确认中国H20收入[6] * 关于向中国发货Blackwell(BW)规格产品 政府讨论仍处于早期阶段 但中国代表着一个重大机遇 是公司打算有效竞争的市场[6] 财务预测与估值 * 公司重申对2026日历年(CY26)增长的预期[6] * 投资评级为超配(Overweight) 目标股价215美元[4][16] * 目标价基于30倍2026日历年下半年(2HCY26)年化盈利 power 715美元(173美元 + 185美元 *2)的估值[10][17] * 预计数据中心业务将强劲增长 因超大规模客户持续采用GPU加速的深度学习来处理大型数据集[9][16] * 预计PC游戏需求稳健 将抵消处于长期衰退中的PC OEM业务[9][16] 其他重要内容 风险因素 * 任何宏观经济不确定性都可能影响PC游戏需求趋势 鉴于公司约53%的业务暴露于PC游戏领域 任何疲软都将对预测构成下行风险[19] * 若超大规模客户对深度学习的采用显著减少或竞争加剧 可能导致公司的GPU在数据中心应用中的部署低于预期 对收入和盈利预测构成下行风险[19] 财务数据摘要 * FQ2财季调整后每股收益(Adj EPS)为105美元[4] * 2026财年(FY26E)全年调整后每股收益预期为453美元 2027财年(FY27E)为663美元[4] * 2026财年预期营收为2068.29亿美元 2027财年为2814.11亿美元[8] * 2026财年预期调整后EBIT为1241.78亿美元 利润率为60.0%[8] * 2026财年预期自由现金流(FCFF)为1005.87亿美元[8]
美国经济 -8 月就业报告:持续放缓-U.S. Economics-August employment report Continued slowing
2025-09-06 15:2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美国宏观经济 重点关注就业市场[1][5][8] * 公司为摩根士丹利 报告由其首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T Gapen领导的团队撰写[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美国就业市场持续放缓 8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22k 私营部门就业人数增长放缓至38k 且前两个月数据被净下修21k[1][8] * 失业率上升0.1个百分点至4.3% 表明疲软的招聘活动可能正在增加经济松弛度[1][7][8] * 劳动力市场放缓主要由招聘速度放缓导致 而非裁员增加 从就业到失业的人员流动仍在下降[7][13] * 该报告增加了美联储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倾向 并将年底前降息75个基点的风险偏向于下行[1][7][8][11] * 总薪资收入增长正在放缓 本季度年化增长率仅为3.1% 低于约5%的趋势水平 且其实际购买力可能受到更快通胀的侵蚀[9] * 移民政策通过两种方式对失业率持续施加下行压力:1 驱逐出境对参与率产生寒蝉效应 2 移民限制带来的下行压力[15][16][17] * 估计使失业率保持稳定的非农就业人数均衡增速已从去年的210k降至今年的125k 预计到年底将进一步下降至70k[17] 其他重要内容 * 分行业看 制造业出现新的疲软 就业人数减少12k 医疗健康服务业新增47k个岗位 为自2022年初以来最慢增速 而零售业以及休闲和酒店业的就业人数反弹 超出预期[12] * 青年失业率(16-24岁)在8月再次上升至10.5%[14] * 生产工时环比持平 本季度迄今年化增长率为0.8%[9] * 劳动力参与率微升至62.3% 但外国出生的劳动力参与率在8月再次下降[10][16] * 预计将于周二公布的初步基准修订估计值可能显示 截至2025年3月的12个月中 每月数据将向下修正约50k[30]
亚洲策略篮子- 评估亚洲人工智能驱动的投资机会;推出亚洲 “核心动力” 篮子-Asia Strategy Baskets_ Assessing AI-Powered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in Asia; Introducing the Asia Nuclear Power Basket (GSSZNUCL)
2025-09-06 15:23
行业与公司 * 该纪要主要涉及亚洲电力行业 特别是核电 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基础设施领域 并介绍了高盛新构建的"Power Up Asia"主题投资篮子[5][38][64] * 核心公司包括中国核电 中国广核 日立 三菱重工 韩国电力等核电产业链企业 以及宁德时代 隆基绿能 韩国LG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和储能领域公司[68][70][72]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全球电力需求加速** * 全球电力需求年增长率预计从过去10年平均26%加速至2024-2026年的37%[9] * 新兴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将驱动60%的增长 预计明年需求分别增长57%和66%[9] * 数据中心预计为全球电力需求贡献03%的复合年增长率 其全球电力消耗占比将从1-2%上升至2030年的3-4%[1][10] **AI驱动电力消费** * AI服务器和AI聊天机器人查询的能耗是传统服务器和谷歌搜索的10倍[10][14] * 高盛分析师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将比2023年增长160%以上[10] **能源安全与战略重要性** * 电力可靠性和韧性对电气化 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 影响工业产出和国家安全[11] * 大多数亚洲经济体严重依赖能源进口 包括台湾(>95%) 日本和韩国(>80%) 印度和中国的进口依赖度过去十年呈上升趋势[11][23] **绿色能源转型** * 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容量中的占比超过45% 过去十年增长15个百分点[2][20] * 但可再生能源增长主要替代了煤炭 而非增加净新增供应[2] **核电的崛起** * 核电具有90%+的容量因子和近零碳排放 非常适合提供清洁基载电力[3][22][28] * 核电投资在2020-2024年间以约1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摆脱了数十年的投资不足[22][30]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有望在技术达到稳定状态后实现最低的平准化电力成本[22][25][32] **亚洲能源格局分化** * 中国是全球能源转型投资的领先贡献者 投资超过8000亿美元[35] * 日本支持核电机组重启 韩国在国内外扩大核电足迹 台湾投资可再生能源但逐步淘汰核电 印度扩大可再生能源和煤炭以解决电力短缺 澳大利亚仍是关键铀出口国[4][35] 投资机会与策略 **新投资篮子构建** * 亚洲核电篮子(GSSZNUCL)聚焦核电产业链公司 包含25只股票 总市值3960亿美元[38][39][64][68] * 环境与可再生能源篮子(GSSZEVMT)包含50只股票 总市值7310亿美元[40][64][70] * 电力与电气篮子(GSSZPOWE)包含50只股票 总市值4930亿美元[40][64][72] * 这三个篮子共同构成Power Up Asia聚合篮子(GSSZPOWU) 共125只成分股[38][64] **核心-卫星投资建议** * 战略上看好核电 建议逢低买入或积累 尽管年初至今已上涨40%[6][42] * 战术上偏好可再生能源 受中国"反内卷"政策趋势支持 有望改善产能过剩带来的盈利压力[6][42] * 核心持仓偏好电力和电气板块 提供稳定盈利增长和吸引人的估值(13倍前瞻市盈率)[6][42] **业绩与估值分化** * 核电板块自2023年以来表现强劲 年初至今上涨40% 但估值已从最便宜变为最贵(16倍前瞻市盈率)[42][43][59] * 可再生能源板块持续表现不佳 直到2025年中企稳 近期受"反内卷"叙事支撑反弹[42][44][51] * 电力与电气板块在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表现强劲 2025年3月以来重新获得投资者关注 估值相对便宜[42][44][57][59] **区域表现差异** * 日本市场持续领先 台湾在2024年中冷却后于4月反弹 印度自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承压 中国和韩国自4月以来才开始上涨[44][53] * 盈利趋势总体积极 特别是韩国 日本和近期的中国 而印度股票继续面临盈利阻力[44][61]
中国医疗健康-2025 年上半年业绩简述:子行业财务分化表明创新是终极驱动力-China Healthcare-1H25 results in a nutshell Subsector financial divergence implies innovation is the ultimate driver
2025-09-06 15:2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中国医疗保健行业 涵盖生物科技 制药 CXO(医药外包) 医疗器械 分销商 医疗服务 诊断和中药(TCM)等多个子行业[1][4][6][12] * 报告重点讨论的公司包括科伦生物科技(Kelun Biotech) 荣昌生物(RemeGen) 信达生物(Innovent) 恒瑞医药(Hengrui) 康方生物(Akeso) 药明康德(WuXi AppTec) 药明生物(WuXi Bio) 药明合联(WuXi XDC) 大参林(Dashenlin DSL) 益丰药房(Yifeng YF) 通策医疗(Topchoice) 爱尔眼科(Aier)和固生堂(Gushengtang)等[4][5][6][15] **核心观点与论据** * 行业指数表现强劲 MSCI中国医疗保健指数和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年内分别上涨70%和100%以上 跑赢大市[1] * 2025年上半年业绩整体符合或略超预期 其中生物科技公司在收入和利润方面均展现坚实增长 CXO紧随其后[1] * 创新是最终驱动力 生物科技和CXO等子行业的基本面已达到甚至超过2022/2023年水平 行业催化剂包括WCLC'25(9月6-9日)和ESMO'25(10月17-21日)的临床数据发布 以及10月/11月的国家医保目录(NRDL)谈判结果和商业健康保险药品覆盖清单 重大的海外授权(out-licensing)交易也将提振行业情绪[1][4] * 最看好的子行业是生物科技 CXO和制药 最不看好诊断和中药[1] * 生物科技是亮点 受益于海外授权、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 收入和利润表现强劲 科伦生物、荣昌生物和信达生物的业绩符合或超预期 管线进展和全球化倡议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上调目标价 信达生物被视为最多元化和创新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 是行业首选 康方生物业绩虽未达预期 但其HARMONi-A研究达到总生存期统计学显著性 验证了ivonescimab的差异化疗效[4] * 制药收入承压 可能受带量采购(VBP)影响 但净利润同比和环比均温和复苏 有成功海外授权交易的创新药企能更好地抵御宏观影响 恒瑞医药正推行“独立全球扩张”策略 其授权资产的全球开发进展顺利 未来可能带来更高的授权收入[4][5] * CXO延续积极势头 受“生物安全法案”影响持续消散 修订版法案未明确提及中国公司 对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和药明合联不构成重大威胁 三家公司上半年业绩超预期 并上调全年指引 订单储备稳健增长 同时积极建立海外产能以服务全球客户[6] * 医疗器械业绩表现分化 H股公司上半年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 A股公司二季度同比下滑 竞争格局生变 联影医疗(United Imaging)国内份额显著提升 而迈瑞医疗(Mindray)等龙头面临 tougher comps 二季度业绩逊于预期 自2024年底以来招标呈复苏态势 招标向销售的转换较慢压制了上半年业绩 但改善了未来能见度 预计三季度收入将环比明显提升 海外业务是许多医械公司的结构性亮点[6] * 分销商收入增长平淡但利润扩张更明显 大参林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0%超预期 益丰同比增长10%符合预期 驱动因素包括门店网络优化和运营效率提升 预计2025年和2026年将有约10万家门店关闭 行业整合是短期主题 龙头连锁通过并购和加盟重启扩张以提高市场份额 并围绕大健康品类多元化收入来源以改善同店增长 预计下半年行业进一步复苏[6] * 医疗服务受消费情绪疲弱拖累 通策医疗二季度增长平淡 种植牙量增长乏力 正畸在一季度强劲增长后失去动力 其放缓医院扩张 转向合作和精益管理以提升效率 净利润增长成为关键 爱尔眼科二季度净利润未达预期 因毛利率低于预期 预计下半年因屈光手术技术升级和白内障手术价格稳定而更好复苏 固生堂二季度收入和利润未达预期 因在部分地区下调中药饮片价格导致平均交易值(ATV)软化 预计下半年收入增长15-20% 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增长超过30%[6][7] * 专科制药(Spec pharma)继续受疫苗定价竞争拖累 尽管环比有所复苏 行业复苏可能需要时间[12] * 中药(TCM)表现分化 面临行业压力 部分公司因竞争加剧和煎煮饮片带量采购导致收入下滑 云南白药和广州白云山等龙头A股中药公司销售增长放缓甚至收缩 但聚焦创新、产品组合多元化和渠道建设的公司(如华润三九 CR Sanjiu)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利润率[12] * 诊断(Diagnostics)上半年整体承压 迪安诊断(Dian Diagnostics)和上海润达(Shanghai Runda)销售额分别同比下滑21%和16% 主要由于IVD(体外诊断)试剂省级带量采购降价以及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深化导致部分检测项目量减少 子行业正寻求通过海外增长机会实现转型[12] **其他重要内容**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在过去30天上涨约10% 波动性加剧 表明行业可能需要更广泛的催化剂才能进一步上涨 指数在8月两次突破4500点 但每次高点后都回落4-7% 显示部分投资者获利了结而另一些投资者在回调时买入[4] * 报告附录了详细的催化剂时间表 列出了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如康方、亚盛、信达、君实、科伦、荣昌等)的关键药物、机制、适应症及相关临床数据读出或监管决策的时间点(主要集中在2025年9月至2027年)[13] * 报告包含了大量A股和H股各子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数据表格 提供了具体的财务表现对比[9][11]
中国国有企业-低贝塔值、由技术面驱动的板块-China State-Owned Enterprises-A low-beta technicals-driven sector
2025-09-06 15:23
**行业与公司** 行业涉及中国国有企业(SOE)美元债券市场 公司覆盖中国海洋石油(CNOOC)、中国石油化工(Sinopec)、中国化工(ChemChina/HAOHUA)、中国中化(SINOCH)、中国石油(PetroChina)、中国铁路建设(RLCONS)、中国广核(CGN Power)、华能电力(Huaneng)、中国旅游集团(CHITRA)、中国五矿(MINMET)、中国招商港口(CMHI)、中国国家电网(CHGRID)等多家央企及地方国企[1][4][6]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技术面驱动利差压缩** 离岸与在岸债券收益率差扩大至约290基点 推动中国投资者对美元债需求激增 同时发行量萎缩(SOE离岸发行额从2021年140亿美元降至2025年YTD仅10亿美元)[14][20] JACI中国单A级企业指数利差从2022年末z+220基点压缩至z+109基点(10年低点) 较JULI单A指数利差收窄至35基点(历史均值45基点)[4][26] **2 评级锚定主权信用** 三大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评级为A1/A+/A(穆迪/标普/惠誉) SOE评级通常基于自身信用加上1-3个子级的政府支持提升[4][39][45] 覆盖的SOE评级区间为A+至BBB+ 无堕落天使风险担忧[4] **3 基本面持续改善** 2023-2025年国企改革聚焦经营效率提升 "一利五率"考核要求利润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稳定、ROE同比提升[48][49] SOE平均净利润率从2021年11%提升至2024年13% ROE从6%升至8%[48] **4 美国制裁风险被强劲资金流入缓冲** CNOOC、CGN Power、RLCONS受NS-CMIC清单投资禁令限制 HAOHUA、中国三峡被国防部列为中国军事企业[4][58][61] 但SOE债券主要持有人已转为中国投资者 任何利差扩大将被迅速吸收[4][63] **5 估值偏紧下的选择性机会** 偏好前端债券:COSL 2030年(z+93)、SINOCH 2031年(z+93)、CNOOC 2032年(z+97)及HAOHUA曲线 视为低贝塔防御性选择[4][6] **其他重要内容** **供应需求失衡细节** 中国银行外汇存贷比从2020年中0.7倍降至当前0.2倍 过剩美元流动性投向离岸美元债市场[15] SOE在岸发行量从2022年5万亿人民币增至2024年7万亿 2025年可能达8万亿[20] **评级触发条件** 主权评级上调条件:财政整固加快、政府债务增速放缓、中期增长前景改善[42][44] 下调风险:政府债务因财政刺激快速上升、通缩压力持续[39][42] **制裁案例研究** 中国化工(HAOHUA)2020年8月被列入CCMC清单后利差两周扩大50基点 2021年1月投资禁令生效时利差达z+380基点[62][64] 2021年6月未被纳入NS-CMIC清单后利差一个月内收紧超110基点[64] **数据来源与说明** 所有财务数据截至2024财年 债券数据截至2025年9月4日[6][69] JACI指数排除金融企业 利差计算以美国国债为基准[26][28] 政府支持提升幅度基于所有权比例和战略重要性评估[45][46]
冷却组件 -2026 下半年Rubin将用微通道盖取代冷板:我们的观点及对现有供应商的潜在影响-Cooling components-Microchannel lid to replace cold plate from Rubin in 2H26 Our view & potential impact on current suppliers
2025-09-06 15:2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GPU冷却技术[1] - 公司包括Nvidia(英伟达)作为技术采用方 以及冷却组件供应商如AVC(奇鋐科技)和Auras(曜越科技)[1][4][5][7]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变革与采用时间表** - Nvidia的Rubin GPU可能将总设计功率(TDP)从约1800W升级至2300W[1] - 公司可能在2026年下半年(2H26)为双芯片版本(dual-die)Rubin GPU采用微通道盖板(microchannel lid) 替代原有的冷板(cold plate)设计 而单芯片版本(single-die)预计继续使用冷板加散热器设计[1][4] - 微通道盖板是一种前沿散热解决方案 在封装级别集成了散热器和冷板的功能 通过铜基板上的微通道和冷却液分配 manifold 直接带走芯片热量[1] - 采用时间早于此前预期的2027年或2028年在Kyper机架中采用[1] **对供应链的潜在影响** - 对冷板供应商2026年盈利影响有限 因为Blackwell GPU(采用冷板)在2026年仍将占Nvidia GPU出货的相当大部分 且预计10-20%的Rubin GPU(单芯片版本)可能继续使用冷板[5] - 冷板供应商(如AVC和Auras)的紧迫任务是及时获得微通道盖板的认证 以备2026年大规模生产 因为该技术预计将从2027年下半年起随着更多Kyber机架成为更主流选择[5] - 快速连接器(QD)供应商可能受益 因为微通道盖板设计预计将在VR系列计算托盘内采用至少12个QD单元(入口和出口各2个 加上托盘外2个插头) 高于GB300计算托盘中的8个QD单元[5] 其他重要内容 - 报告覆盖公司Auras Technology(3324.TW) 评级为增持(Overweight) 目标价新台币647元[7] - 对于Vera CPU和交换机IC 冷板预计仍将作为冷却组件[4] - 冷板供应商需关注ASIC冷板需求的增长潜力[5]
半导体-2025 年热门芯片会议:依旧聚焦人工智能-Semiconductors-Hot Chips 2025 Conference - Still All About AI
2025-09-06 15:23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半导体行业 特别是AI计算 内存和网络技术领域[1] * 涉及的公司包括 Broadcom Inc (AVGO) NVIDIA Corporation (NVDA) Advanced Micro Devices (AMD) Marvell Technology Inc (MRVL) MACOM (MTSI) Astera Labs Inc (ALAB)[3][8] 核心观点和论据 AI驱动强劲需求与技术发展 * AI采用的爆炸性增长持续推动对先进计算 内存和网络技术的多年强劲需求周期[1] * 大型语言模型(LLM)性能持续受益于规模(更多参数)和可用计算能力(更多FLOPS)[1] * GPU/XPU集群规模持续快速扩张 META指出当前10万+的集群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扩大"10倍" 因为更多计算等于更好性能[1] * 电I/O和当前可插拔光学技术的局限性正在推动光学技术的更深度集成(共封装光学CPO 板载和芯片内光学)[1] 关键产品性能与规划 * Google Ironwood TPU (与Broadcom共同设计 3nm)展示了GPU与XPU性能差距的缩小 其峰值FLOPS比TPU v5p高约10倍 能效(峰值每瓦FLOPS)提高约5.6倍[3] * Ironwood配备192GB HBM3E 带宽7.3 TB/s 而TPU v5p为96GB HBM2 带宽2.8 TB/s[3] * Ironwood超级模块可扩展至9216个芯片 提供1.77 PB可直接寻址HBM和42.5 exaflops的FP8计算能力 总功耗约10 MW 每芯片约1kW[3] * Ironwood每瓦FLOPS (密集FP8为4.2 TFLOPS/瓦)略低于NVDA的B200/300 GPU(约4.5 TFLOPS/瓦)[3] * AMD MI355X运行在更高的TBP和最大时钟速度(1.4kW/2.4Ghz) 比MI350X(1.0kW/2.2GHz)计算性能高9%[5] * AMD重申MI400系列及其"Helios"机架解决方案按计划于2026年推出(MI500计划于2027年)[5] 定制化与网络扩展机遇 * META的定制化Catalina NVL72系统展示了NVDA MGX架构的灵活性 其配置将Grace CPU数量加倍至72个 聚合LPDDR提升至34.6 TB 缓存一致性内存(HBM + LPDDR)总量增加60%至48 TB[4] * 扩展域(scale-up domains)正在增长 AVGO提到客户正在规划1k+的扩展域 这代表了以太网在传统扩展(scale-out)之外的重大机遇[1] * AVGO推出51.2 TB/s的Tomahawk Ultra (THU)交换机 专为HPC和AI应用的扩展向上(scale-up)设计[5] * NVDA通过推出"Spectrum-XGS"以太网继续进军以太网领域 旨在解决跨多个数据中心的分解集群带来的"横向扩展(scale across)"机遇[5] 光学集成以克服限制 * 铜互连的限制(例如随着SerDes比特率增加 传输距离减少) 机架功率密度的快速增长 以及光学收发器相对较高的成本和功耗 正在推动光学技术在AI基础设施中的更深层次集成[5][6] * Lightmatter展示其Passage M1000 "用于AI的3D光子中介层" 其光学波导分布在整个芯片表面 比电信号消耗的功率显著减少[6] * Ayar Labs讨论其TeraPHY光学I/O小芯片 支持高达8.192 TB/s的双向带宽 能效比传统可插拔光学+电SerDes高4-8倍[6] * 共封装光学(CPO)和其他领先的光子技术尚未广泛部署 但数据中心的功率限制预计将成为2027-2028年广泛采用的关键驱动因素[6] 其他重要内容 * 网络继续代表AI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个未被充分重视的方面 不仅使AVGO和MRVL等现有公司受益 也使产品组合不断扩展的NVDA受益[5] * AMD被认为在推理计算(其需求增长快于训练)的市场份额捕获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因其产品相对于NVDA替代方案具有强大的性能和总拥有成本(TCO) 并且能够将NVDA训练的模型相对无摩擦地部署到AMD GPU上进行生产[5] * 预计Ironwood (TPU v6 3nm)将在未来6-7个月内为AVGO带来90亿美元收入 整个生命周期收入超过150亿美元[3]
阿里巴巴-2025 年亚洲领导者会议:关键要点 —— 人工智能驱动云业务与即时零售规模增长
2025-09-06 15:23
**阿里巴巴集团 (BABA) 高盛亚洲领袖会议2025关键要点总结**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公司为阿里巴巴集团 (Alibaba Group) 股票代码 BABA (ADR) 和 9988 HK (港股) [1][9][13] * 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本地生活服务(即时零售和食品配送)[1][2][3] **核心观点与论据** **人工智能与云计算** * 云计算收入加速的能见度高 主要受AI计算需求推动 [1] * 维持未来三年AI资本开支目标3800亿元人民币不变 通过“一云多芯”策略执行 [1] * 阿里巴巴云的增长复合潜力是驱动其投资叙事的关键 且不完全依赖外国芯片供应状况 [9] **AI应用场景** * 为淘宝天猫开发AI工具以提升商家运营效率 例如内容生成 并提高商家对AI广告工具“全站推”的采用率 [2] * 在高德地图 App 内开发AI功能 如目的地推荐 [2] * 在夸克和钉钉 App 内开发AI功能 覆盖To-B和To-C场景 [2] **商品+服务平台与即时零售** * 公司将淘宝App视为综合消费平台 目标在食品配送/即时零售领域持续获取市场份额 [3] * 目标在未来3年内成为行业领导者 产生1万亿元人民币的增量即时零售GMV(包括食品配送) [3] * 预计中期内 即时零售协同效应带来的更强流量将为客户管理收入(CMR)贡献2-3个百分点的增量增长 [3][8] **单位经济效益改善** * 公司预计通过规模效应带来的效率提升 在未来几个月显著改善食品配送/即时零售的单位经济(UE) [4] * 效率提升途径包括优化用户结构 订单组合提升平均订单价值(AOV) 以及骑手效率优化 [4] * 公司认为在市场份额相近的区域 前两大玩家的单位经济水平通常相似 因此近期的规模增益将结构性改善此前规模不足城市的单位经济 [4] **客户管理收入(CMR)增长动力** * 公司目标在短期内依托GMV增长和AI驱动的广告技术(全站推渗透率)维持CMR增长势头 [8] * 中长期 预计即时零售协同效应带来的更强流量将贡献2-3个百分点的增量CMR增长 并可能节省传统的销售与营销支出 [8] **财务表现与预测** * 高盛对BABA/9988 HK给予买入评级 基于FY26E的SOTP目标价分别为163美元和158港元 [9][13] * 预计集团收入从FY24的9411.68亿元人民币增长至FY26E的10566.25亿元人民币 (CAGR ~6%) [10] * 预计中国商业EBITA利润率从FY24的~38% 波动至FY26E的23.6% [10] * 预计云业务收入从FY24的1063.74亿元人民币增长至FY26E的1512.45亿元人民币 (CAGR ~19%) 同时EBITA利润率从5.8%提升至9.0% [10] * 预计国际数字商业收入从FY24的1025.98亿元人民币增长至FY26E的1537.24亿元人民币 (CAGR ~22%) 并预计在FY26实现EBITA转正 利润率1.1% [10] **其他重要内容** **投资风险** * 低于预期的GMV增长(因宏观或竞争)[11] * 中国零售业务货币化速度慢于预期 [11] * 关键战略投资的执行弱于预期 [11] * 云收入增长减速 [11] **估值与市场数据** * 当前股价BABA为136.45美元 9988 HK为134.10港元 (截至2025年9月3日收盘) [13] * 基于目标价 潜在上行空间为17.8%至19.5% [13] * 公司市值约为3275亿美元 [13] * 高盛覆盖范围内 阿里巴巴的并购排名为3(低概率 0%-15%)[13]
华虹半导体-2025 年亚洲领导者会议:关键要点-首席财务官会议:产能利用率稳健,平均销售价格改善;产能扩张
2025-09-06 15:23
公司及行业 * 华虹半导体(1347 HK)[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公司8英寸和12英寸晶圆厂均处于满载状态 支持毛利率提升[1][4] * 管理层预计8英寸和12英寸产品毛利率将持续改善[4] * 公司将继续扩大产能 预计Fab 9到2026年中达到83k wpm[4] * 公司计划新建另一个包含28nm产能的晶圆厂(当前12英寸厂为40nm和55/65nm)[4] * 公司近期宣布计划收购同一集团下的姊妹晶圆厂Fab 5(40nm 55/65nm)为上市实体带来更多产能[4] * 在整体需求复苏的背景下进行涨价调整 主要技术平台需求稳固[4] * 按终端市场看 公司在消费电子 家电和工业领域订单稳固[4] * 公司应受益于"中国为中国"趋势 与海外客户在MCU和功率半导体等产品上合作[4][5] * 维持中性评级 因当前估值相比其他科技股覆盖上行空间相对较小[1] * 12个月目标价53 4港元 基于45 4倍2026年预期市盈率[6] * 目标倍数高于公司历史平均市盈率21 0倍 但仍在历史交易区间内(6-70倍)[6] 财务数据与预测 * 当前股价45 68港元 目标价隐含16 9%上行空间[8] * 市值784亿港元(101亿美元) 企业价值963亿港元(123亿美元)[8] * 2024年收入20 04亿美元 2025年预期24 44亿美元 2026年预期32 20亿美元 2027年预期39 65亿美元[8] * 2024年EBITDA 4 001亿美元 2025年预期6 343亿美元 2026年预期10 807亿美元 2027年预期22 083亿美元[8] * 2024年EPS 0 03美元 2025年预期0 05美元 2026年预期0 15美元 2027年预期0 19美元[8] * 2026年预期市盈率38 1倍 2027年预期市盈率30 2倍[8] 风险因素 * 终端市场需求强于或弱于预期[7] * 12英寸晶圆厂扩产速度快于或慢于预期[7] * 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7]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近期投资第二个12英寸晶圆厂 表明业务规模扩大带来长期上行潜力[6] * 并购排名为3(低概率0%-15%成为收购目标)[8] * 高盛在过去12个月内与华虹半导体存在投资银行业务关系 并为其做市[17]
快手科技-2025 年亚洲领导者会议:关键要点 —— 对 “快灵” 人工智能差异化充满信心;平台相关情况
2025-09-06 15:23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公司为快手科技 (Kuaishou Technology, 1024 HK) [1] * 行业涉及人工智能视频生成、短视频社交平台、电子商务及在线广告 [1][5][6] Kling AI 业务核心观点与论据 * Kling AI 收入结构为 70% 来自专业用户(包括 AI 自由职业者、创作者和工作室等),30% 来自与超过 20,000 家企业客户的 API 合作 [5] * Kling AI 收入地域分布为 70% 来自海外地区,30% 来自国内 [5] * 管理层认为 Kling AI 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用户基础、可控性以及输入和输出能更好地反映现实世界 [5] * 用户不太频繁切换到其他平台,除非出现更强大或更便宜的模型 [5] * Kling AI 毛利率现已为正,未来将继续增长,但训练芯片的摊销成本仍然很高,管理层预计其亏损将继续收窄 [5] * 资本支出和计算能力不是 Kling AI 的瓶颈,训练芯片目前足够使用,推理芯片更多是性能较低的芯片和国产芯片 [5] 电子商务与广告变现率核心观点与论据 * 快手整体变现率(take rate)低于 4%,其中 1% 来自电商佣金,约 2-3% 来自电商广告 [9] * 直播电商占总商品交易总额(GMV)的 60% 以上,其变现率为 4% [9] * 货架电商在 2025 年第二季度占总 GMV 的 32%,其变现率低于 2%(1% 来自佣金,广告变现率较低)[9] * 公司目前为这些商户提供更多服务工具,因此从内容创作等方面节省的成本可用于在快手购买流量 [9] * 短视频(SFV)电商占总 GMV 的个位数百分比(mid-single-digit%)[9] * 管理层认为,参照同行基准,平台变现率长期可达 5% 以上 [9] 其他重要内容(财务数据与投资观点) * 高盛对快手给予买入评级,12 个月目标价为 83 港元,较当前股价 69.9 港元有 18.7% 的上涨潜力 [7][8] * 估值基于市盈率(目标市盈率 14 倍,应用于 2026 年底预期每股收益)[7] * 预测公司 2025 年收入为 1,427.87 亿人民币,2026 年为 1,575.93 亿人民币,2027 年为 1,726.19 亿人民币 [8] * 预测公司 2025 年每股收益(EPS)为 4.67 元人民币,2026 年为 5.38 元人民币,2027 年为 6.14 元人民币 [8] * 关键下行风险包括:广告预算恢复慢于预期、变现弱于预期、用户总参与度(日活跃用户数 × 每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增长慢于预期、盈利能力低于预期、人工智能进展弱于预期 [7] * 公司市值为 2,981 亿港元(约合 382 亿美元)[8] * 高盛授予快手的并购可能性排名(M&A Rank)为 3,表示成为收购目标的概率较低(0%-1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