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问世
科技日报· 2025-08-04 07:39
科技日报讯 (记者江耘)8月2日,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 算机——Darwin Monkey(以下简称"悟空")。这是国际上首台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的基于专用神经拟 态芯片的类脑计算机。"悟空"支持的脉冲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神经突触超过千亿,其神经元数量已接 近猕猴大脑规模,在典型运行状态下功耗约为2000瓦。 人类大脑是一部极其高效的"计算机"。类脑计算是将生物神经网络的工作机理应用于计算机系统设 计中,构建像大脑一样的低功耗、高并行、高效率、智能化的计算系统。此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神经 拟态类脑计算机是Intel在2024年4月发布的Hala Point系统,其神经元规模为11.5亿。 "悟空"搭载了960颗该实验室自研的达尔文3代类脑计算芯片,整体由15台刀片式神经拟态类脑服务 器组成。该芯片由浙江大学牵头、联合之江实验室于2023年初研制成功,单颗芯片支持超过235万脉冲 神经元与亿级神经突触,并支持类脑计算专用指令集和神经拟态在线学习机制。 在类脑计算芯片的基础上,科研团队经过两年多的攻关,研制出超大规模的类脑计算机"悟空",并 开发出新一代达尔文类脑操作系统。团队 ...
AI“虚拟卫星”追踪全球地表变化
科技日报· 2025-08-04 07:39
谷歌同时在arXiv预印本平台上传了一篇尚未经同行评审的论文。文中称,该模型在准确性和数据密度 方面均优于同类AI模型,同时能显著降低计算时间和能耗。 谷歌表示,谷歌"地球引擎"平台此前已托管了农业、森林砍伐、天气等主题的独立数据集,AlphaEarth 将这些数据集整合在一起,生成统一产品,便于科学家进行探索。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据英国《自然》网站7月31日消息,谷歌发布了一款"AlphaEarth"人工智能(AI)模型,其如同"虚拟卫 星",能够整合海量的异构观测数据(包括卫星图像、雷达数据等),追踪地球陆地和浅海区域的变 化。该模型获得了科研人员高度评价,但他们也呼吁谷歌提供更多测试细节,并提醒相关研究人员,仍 需自行验证该工具生成的地图数据。 谷歌称,这款模型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地理绘图。卫星获取的只有颜色、云层等单一属性信 息,而AlphaEarth会将这些信息处理成名为"嵌入向量"的数字表示,从而能使研究人员轻松检索出树 种、建筑物、地下水等特征。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该模型寻找清洁能源项目的最佳选址,研究气候变化对 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森林砍伐等。处理后的数据被封装为一个个边长10米的 ...
模拟细胞行为 揭示生命机制 AI虚拟细胞开启生物研究新范式
科技日报· 2025-08-04 07:36
行业技术发展 - AI虚拟细胞(AIVC)利用人工智能模拟细胞行为,探索生命机制,重塑生物与医学领域,包括基因调控、药物开发、细胞工程和可编程生物学 [1] - 多尺度、多模态大型神经网络模型精准模拟分子、细胞和组织动态行为,效率远超传统实验,数周实验可快速完成 [2] - AIVC技术被《自然》杂志列为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七大科技突破之一,生物学基座模型包含AIVC [2] 研发进展与投资 - 斯坦福大学、基因泰克制药公司和陈—扎克伯格基金会联合倡议全球科学界运用AI技术打造虚拟细胞 [2] - 陈—扎克伯格基金会计划未来10年内投入数亿美元打造AIVC,风险资本以空前规模涌入该领域 [4] - 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启动AIVC项目,Arc研究所联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发布AIVC系统STATE [4] - STATE系统整合1.7亿个细胞观测数据和1亿个细胞干预数据,在Tahoe-100M基准测试中干预效果辨识度提升50%,差异基因表达预测准确率达现有最佳模型2倍 [4][5] 应用场景 - AIVC可实现90%生物学研究依靠计算模拟替代实验室操作,大幅拓展生命奥秘认知边界,加速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 [2] - 医生或能在患者数字孪生上预演治疗方案,实现快速、经济、安全的个性化诊疗 [3] - 斯坦福大学专注疾病机制解析与新药开发,西班牙巴斯克大学聚焦优化脑癌与乳腺癌个性化治疗方案 [5] 技术挑战 - 现有AIVC预测泛化能力存在局限,无法完全突破训练数据边界 [7] - 当前主要使用单细胞测序数据,需囊括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图像等数据形式以显示细胞相互作用和变化 [7] - 深度学习模型缺乏可解释性,AI黑匣子属性制约医学转化,离生物医学研究要求的透明度仍有距离 [7] - 生物医学数据涉及隐私伦理问题,需建立新数据管理范式在保护患者基因隐私前提下实现科研共享 [7]
铁空气电池首次接入电网
科技日报· 2025-08-04 07:35
铁是地球上开采量最大的金属,空气更是取之不尽的免费资源。铁空气电池堪称结合了自然界最经济的 两种元素。更值得一提的是,电池采用的水基电解质不仅成本低廉,还大幅降低了起火风险。 这些铁空气电池被安置在标准的12米集装箱内,1集装箱可储存数兆瓦时的电量。目前,美国马萨诸塞 州的Form能源公司也正在推进类似项目,计划率先在新英格兰及中西部地区部署该技术。 这款创新电池借助生锈和祛锈过程来储存和释放能量:利用电能将氧化铁(铁锈)还原为金属铁,实现 能量储存;金属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重新生成铁锈,从而释放出储存能量。整个过程犹如赋予铁 器"呼吸"的能力,让生锈过程变得可逆可控。 目前的并网电池大都是磷酸铁锂电池,但其通常仅能维持4—6小时供电且成本高昂。铁空气电池展现出 显著优势:其储能时长突破100小时,制造材料均为廉价易得的常见物质。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7月31日报道,荷兰初创企业Ore Energy研发的铁空气电池可持续储能100 小时以上,已于近日成功接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电网系统,成为全球首个并网运行的铁空气电池。 这项技术突破不仅为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提供了新路径,更有望显著提升电力系统的稳定 ...
创新算法筛选出54种高性能光伏材料
科技日报· 2025-08-04 07:32
研究突破 -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队提出连续迁移机器学习框架 成功解决小数据集下材料多性能预测技术瓶颈 [1] - 该框架基于海量材料形成能数据训练基础模型 通过迁移学习依次预测材料稳定性、带隙、体积模量等关键性能 [1] - 在仅51条数据的剪切模量预测任务中 通过二次迁移使小数据集预测可靠性显著提升 [1] 应用成果 - 从18000余种候选材料中快速筛选出54种兼具高稳定性与优异延展性的无机双钙钛矿涂层材料 [2] - 六氟合铱酸铯铜材料表现突出 带隙值适配光伏应用 剪切模量与体积模量比值显示高延展性 [2] - 研究成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领域提供候选材料库 [2] 技术价值 - 迁移学习框架为材料多性能协同优化提供普适性解决方案 破解数据少任务多的材料研发难题 [2] - 该成果是昆明理工大学在材料信息学领域的重要进展 依托金属先进凝固成形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完成 [2]
科协年会助力青年人才挑大梁
科技日报· 2025-08-03 11:43
年会概况 -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于7月1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示踪科技前沿 助力创新发展",涵盖主论坛、专题论坛等6个版块百余项活动 [1] - 年会吸引7000余人次科技工作者参与,包括110余人次院士,其中40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占比57% [1] - 年会共开展990余个高水平学术报告 [1] 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 - 青年科技工作者深度参与并主导前沿讨论是本届年会亮点 [2] -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慧在"具身智能机器人"论坛中受到启发,将具身学习思想融入自身研究 [3] - 青年学者在会上直接向院士、专家提问,自由讨论氛围打破思维定式 [4] 学术交流机制 - 年会优化研讨机制,增加交流时长,聚焦非共识议题 [4] -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肖国梁参与核聚变论坛,跨领域讨论打破学识与年龄层级限制 [4]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申彦红表示年会鼓励科研不确定性和非共识观点,营造包容开放的学术环境 [4]
中国北方最大海上风电基地在河北秦皇岛投产
科技日报· 2025-08-01 22:55
项目进展 - 金风科技秦皇岛总装基地两套机舱叶轮下线,标志着中国北方最大海上风电产业基地正式迈入批量生产阶段 [1] - 项目采用"拿地即开工"模式,仅用10个月完成建设投产,创造了"秦皇岛速度" [1] 产能与技术 - 总装厂房配备500吨行业最大起吊能力行车及整机功能检测、AI螺栓检测等高端智能系统,大幅提升生产质效 [5] - 该厂年产能达2GW,可生产100-150台套14至20MW大机组 [9] - 企业屋顶1.6兆瓦光伏板年发电170万度,覆盖1400余户家庭用电,年减碳1347吨,成为"绿电造风机"行业典范 [5] 战略布局 - 基地作为金风北方海上风电一期核心,辐射环渤海、黄海北部及东北等500公里区域 [9] - 整体按"一区四园"布局,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北方最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出口枢纽 [9]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亮相 剑指全球一流汽车品牌
科技日报· 2025-08-01 21:52
公司概况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注册资本200亿元 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 整合了117家分子公司资源 [1] - 集团总部设于重庆 现有员工约11万人 业务涵盖整车制造 零部件 金融物流等全产业链 [3] - 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469亿元 整车销量1355万辆创8年新高 其中新能源车销量452万辆(同比增长491%) 海外销量299万辆 [3] 经营目标 - 2023年全年目标为300万辆总销量 100万辆新能源车及3550亿元营收 [3] - 提出2030年"500万辆产销规模 新能源占比超60% 海外销量超30%"的奋斗目标 努力奋进全球汽车品牌前十 [3] 发展战略 - 提出"五新长安"发展路径:肩负新使命 坚定新战略 打造新汽车 建设新生态 焕新新服务 [4] - 未来十年计划投入超2000亿元研发资金 强化"天枢智能驾驶""金钟罩电池"等核心技术研发 布局飞行汽车 AI垂域模型等前沿领域 [4] - 将与海尔等企业跨界合作 拓展无人驾驶 智慧物流等新业态 打造"可进化的智能汽车机器人"新生态 [4] 产品布局 - 以阿维塔 深蓝 启源三大品牌为核心 构建全谱系新能源产品线 五年内推出50余款新车 [4] - 阿维塔聚焦"高颜值 高智能 高价值" 打造全球新豪华智能电动汽车领导品牌 [4] - 深蓝汽车面向中高端主流新能源市场 为全球年轻态新能源用户提供15万—30万纯电/增程产品的科技运动潮牌 [4] 技术创新 - 深蓝L06率先搭载全球首款3纳米车规级座舱芯片 较其他车企提前1—2年实现3nm芯片的量产应用 [6] - 3纳米芯片为多屏交互 高精度语音识别 AI场景化服务提供算力基础 支持AR-HUD 车内元宇宙社交等复杂应用 [6]
让更多“仰望星空”的眼睛成为探索宇宙的力量
科技日报· 2025-08-01 09:09
中国天文科技发展现状 - 中国天文学已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FAST、LAMOST等大科学装置的成功运行以及参与SKA、牵头GOTTA国际计划彰显了行业实力 [1] - FAST在低频射电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天关""悟空""慧眼"等空间望远镜组成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的"探测矩阵" [1] - 引力波、中微子等"多信使"观测手段突破推动多维度宇宙研究 [1] 大规模巡天与数据驱动研究 -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CSST)即将发射,预计发现数千个引力透镜系统,为暗物质、暗能量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2] - CSST将获取数十亿天体数据,成为科学宝库和全民教育载体,推动公众从"观看"转向"参与"宇宙研究 [2] - 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依托"星语""天一"AI大模型构建智能学习社区,突破地域设备限制 [2] 公众科学参与成果 - 公众超新星搜寻项目累计发现200余颗超新星,吸引数万非专业参与者,包括10岁小学生发现者 [3] - 全球早期项目如"星系动物园"证明公众科学可加速数据挖掘,CSST的PB级数据需公众参与 [3] - 学界建议建立奖励机制和权益体系,形成"科学家设计—公众参与—成果共享"生态 [3] 技术变革与行业趋势 - 公众借助自动化设备和AI技术可参与系外行星大气与生命信号探测 [4] - 大数据、AI和全球化观测网络正深刻改变天文学研究方式 [4] - 公众科学为天文学注入新活力,推动"仰望星空"转化为实际探索力量 [4]
“星链”半年来变轨14万多次防碰撞
科技日报· 2025-08-01 07:57
星链卫星变轨机动情况 - 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的半年内,星链卫星执行了144404次变轨机动,是此前6个月50666次的2.8倍 [1] - 其中第一代卫星变轨59414次,第二代卫星变轨84990次 [1] - 目前星链在轨运行卫星超过8000颗 [1] 太空碰撞风险现状 - 2021年星链仅有1700颗卫星时,全球航天器近距离接触事件(间距小于1公里)中50%与星链相关 [1] - 预计星链卫星数量达到12000颗时,该比例将升至90% [1] - 公司为防止卫星失控碰撞,会在预测到关键子系统故障前主动使卫星脱离轨道 [1] 行业竞争与争议 - SpaceX指责竞争对手AST公司的蓝鸟卫星未能解决碰撞风险问题 [2] - 指控内容包括低估碰撞风险、低估需避开的轨道物体数量、未充分评估重返大气层对地面威胁 [2] - 专家指出星链自主防撞系统使其他机构的碰撞预测更加复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