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夏时报
icon
搜索文档
逼近2.3万亿元!A股两融余额创历史新高 股民是“留”还是“去”?
华夏时报· 2025-09-03 13:06
A股两融余额创新高 - A股两融余额于9月1日达2.29699万亿元 创历史新高 超过2015年6月2.27万亿元的前峰值[1] - 自8月5日突破2万亿元后 已连续20多个交易日维持在该水平之上 9月2日略降至2.288万亿元但仍处高位[1][3] - 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稳定在2.3%-2.4%区间 9月2日为2.44%[2] 科技板块成为资金焦点 - 半导体 电子 计算机等科技赛道获杠杆资金集中追捧 成为领涨先锋[1][5] - 8月以来43只个股融资净买入超10亿元 10只超20亿元 胜宏科技以7.276亿元净买入居首[4][5] - 半导体行业获融资净买入额最高 通信设备 消费电子 元件 计算机设备等科技相关行业紧随其后[6] 资金流向呈现结构性分化 - 资金集中流入科技板块 传统周期板块及缺乏产业逻辑的个股受冷落[6] - 半导体 通信设备 证券 消费电子 元件 软件开发 电池 汽车零部件等板块同时出现在融资净买入和交易活跃度前十榜单[7] - 市场成交活跃度显著提升 8月27日A股总交易量达3万亿元[3] 与2015年行情对比分析 - 当前与2015年均处于经济弱复苏阶段 且存在产业背景相似性[1] - 本轮两融规模上升节奏更平稳 持仓分散度更高且偏好新兴产业 占市值比例相对较低[8] - 政策组合拳稳定市场预期 是带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的关键因素[8] 市场展望与资金配置特征 - 市场大概率延续震荡上行走势 科技自立 内需消费及红利股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8] - 资金呈现"科技主导 兼顾多元"特征 在聚焦核心赛道的同时布局证券 电池 汽车零部件等细分领域[6] - 924以来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持续释放红利 反映资金对国产替代领域的长期信心[7]
孚能科技上半年同比减亏,年内有望交付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华夏时报· 2025-09-03 09:29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3.53亿元 同比下滑37.58%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62亿元 同比亏损减少(上年同期亏损1.9亿元) [1] - 毛利率提升 主要因降本增效措施持续深化及优质海外客户出货占比提升 [1] - 期间费用减少 欧元对人民币升值导致汇兑收益同比增加 [1] 业务与技术布局 - 主要从事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及整车电池系统、储能电池及系统研发生产 长期聚焦三元动力电池 [1] - 拓展磷酸铁锂、钠离子等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 为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之一 [1] - SPS大软包动力电池系统实现大规模量产 成组效率和体积比能量密度等关键技术参数提升且成本显著降低 [2] - 2024年底建成全固态电池小试线 预计2025年底建成设计产能0.2G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 [1] 固态电池发展规划 - 2025年交付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采用高镍三元正极+高硅负极 能量密度达400Wh/kg [3] - 2026年推出第二代产品 正极材料升级至富锂锰基/高镍正极 采用锂金属负极 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 [3] - 2027年推出第三代产品 能量密度向500Wh/kg以上水平跃迁 [3] - 2026-2027年推进小批量量产装车并配套建设GWh级生产线 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3] 市场地位与客户资源 - 2024年海外市场动力电池装机量第8名 动力电池出口量第3名 [2] - 多年位居全球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前3名 连续8年蝉联中国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第1名 [2] - 国内三元电池装车量排名第6名 市占率2.40% [2] - 2022年率先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 客户包括广汽、东风、三一、一汽解放、美国头部eVTOL客户等 [3] - 已送样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和全球头部物流无人机公司 [3] 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 - 工信部2025年出台《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政策 升级电池安全和辅助驾驶强制性国家标准 [5] - 2020年固态电池研发上升至国家层面 2023年加强标准体系 2025年3月提出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 [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 [5] - 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 同比增长75.2% [5] 固态电池技术优势与市场前景 - 固态电池工作温度范围更宽 耐热性更好 安全性能大幅提升且不易短路 [6] - 2023年全球固态电池渗透率约0.1% 2024年约0.2% 预计2030年渗透率达10% [6] - 2024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约7GWh 预计2027年达18GWh 2028年达30GWh [6]
四大发电央企上半年赚了214亿元,大唐发电净利润增长逾47%
华夏时报· 2025-09-03 08:05
核心业绩表现 - 四大发电央企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总额214亿元 但业绩分化明显 华能国际净利润92.62亿元(同比增长24.26%) 大唐发电净利润45.79亿元(同比增长47.35%) 华电国际净利润39.04亿元(同比增长13.15%) 国电电力净利润36.87亿元(同比下降45.11%) [3] - 大唐发电实现营业收入571.93亿元(同比下降1.93%) 经营业绩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利润总额72.84亿元(同比增长36.14%) 并宣布中期分红每股0.055元 总额10.18亿元 [4] - 华电国际营业收入599.53亿元(同比下降8.98%) 电力热力销售占比99.23% 完成发电量1206.2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41%) [5] - 华能国际营业收入1120亿元(同比下降5.70%) 营业成本900.75亿元(同比下降10.20%) 归母净利润92.62亿元(同比增长24.26%) 利润增长主要源于燃料成本下降和新能源利润增长 [5] - 国电电力营业收入776.55亿元(同比下降9.52%) 但扣非净利润34.10亿元(同比增长56.12%) 同时公布未来三年分红规划 承诺每年现金分红不低于净利润60% [9][10] 行业驱动因素 - 煤炭价格回落显著降低火电企业燃料成本 动力煤价格同比下降22.94% 燃料成本占火电企业成本结构60%-70% [6][11] - 市场化交易电价上涨及部分省份电价上浮带来额外盈利空间 新能源补贴落地助推清洁能源业务盈利增长 [6] - 发电企业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成为重要盈利支撑 东部沿海火电机组利用效率较高贡献稳定现金流 [7] 新能源发展 - 大唐发电上半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1117.45兆瓦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0.87% 较2024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 [11] - 新能源项目开发面临电网消纳能力不足 用地需求增长 生态保护要求提高等挑战 市场化电价改革带来收益不确定性 [12] - 国电电力通过火电转型提升机组调峰能力 实现20%深调能力覆盖 获取较高电量和容量电价收入及辅助服务收入 [12] 业绩分化原因 - 国电电力净利润下降主要因煤电业务占比高受煤炭价格波动影响大 以及部分区域电力市场竞争激烈 [9] - 华能国际利润增长得益于科学统筹煤炭采购降低燃料成本 以及新能源规模有序扩增 [5] - 行业整体盈利环境改善但企业个体表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较大 [3]
昊铂A800携华为黑科技首秀,广汽高端化战略再提速丨聚焦2025成都车展
华夏时报· 2025-09-02 23:57
产品发布与定位 - 广汽昊铂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首款智慧旗舰轿车昊铂A800在成都车展首发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HUAWEI ADS 4与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 [2] - 昊铂A800车身尺寸为5130mm/1966mm/1500mm 轴距3020mm 定位中大型轿车 目标竞品包括享界S9/智界S7/蔚来ET7 [4] - 新车配备总长6米光环灯带及全球首创三面式翻转大灯 与华为百万像素智慧投影大灯共同形成H型山海架构 [3] 技术配置 - 华为乾崑智驾HUAWEI ADS 4采用AI生成难例扩散模型 将难例密度提高1000倍 [3] - 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基于MoLA智能化架构 实现从问答式交互到自然全能伙伴的转变 具备互联功能及多场景应用 [3] 品牌战略布局 - 广汽集团形成昊铂与华望双线作战格局 华望品牌成立于2024年3月 由广汽集团投资15亿元100%控股 首款车型定位30万级豪华智能新能源车 计划2026年推出 [5] - 华望采用"广汽集团全资控股+华为技术赋能"模式 广汽埃安于2024年8月向其增资6亿元 完成后广汽集团直接持股71.43% 间接持股28.57% [5] - 昊铂于2024年初从广汽埃安独立 更名为"广汽昊铂" 与广汽埃安/广汽传祺并列集团三大自主品牌 [5] 资源支持体系 - 广汽集团宣布未来三年以"不设上限的决心"支持昊铂 投入顶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8] - 为昊铂配备独立设计师团队/高端供应链/专用制造工艺 集团最领先科技均优先搭载于昊铂车型 [8][9] - 实施渠道改革:采用"一口价"政策 通过"城市合伙人"计划新增44位投资人及80家经销店 构建购车与售后网络 [8] 用户运营举措 - 昊铂提供行业唯一终身免费充电权益 全国超2.4万根充电桩支持该服务 [9] - 开启"车主微店"合作模式 超100位车主参与 每周举行车主专属见面会收集反馈 [8][9] 集团战略背景 - 广汽集团2023年11月启动"番禺行动"三年计划 目标2027年实现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60% 挑战200万辆年销量 [7] - 通过重组研发体系推行IPD管理 将车型标准开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 研发成本降低10%以上 [7]
长城汽车推出Hi4技术+泛越野场景,开拓越野市场新格局|聚焦2025成都车展
华夏时报· 2025-09-02 23:44
销量表现 - 公司8月销量115558辆 同比增长22.33% 本年累计销量789719辆 同比增长5.94% [2] - 哈弗品牌8月销量68912辆 同比增长22.69% 成为主要增长贡献品牌 [2] - WEY品牌同比大涨167.51% 坦克品牌同比增长22.46% 欧拉品牌销量5223辆 同比增长1.40% [3] 产品与技术布局 - Hi4四驱系统通过双电机串并联设计实现9种工作模式 系统综合功率340kW 高速工况油耗较传统四驱降低18% [3] - 该架构通过模块化集成与供应链整合 将四驱系统制造成本降低20% 使中型SUV售价进入15万元区间 [3] - 哈弗大狗PLUS燃油版搭载博格华纳瀚德第六代智能电控四驱系统 PHEV版采用第二代Hi4技术 实现150km纯电续航与超1000km综合续航 [6] 市场战略 - 公司提出"3/4刻度"理念 填补传统轿车与硬派越野车之间的空白 开创"泛越野"新品类 [5] - 2024年泛越野SUV市场销量76.4万辆 同比增长87.3% 其中PHEV车型占比达40.1% [5] - 哈弗猛龙2026款面向深度越野爱好者 二代枭龙MAX专注城市通勤 大狗PLUS切入家庭用户需求 [6] 行业影响 - 当前新能源市场四驱车型渗透率不足15% 高成本与能耗仍是主要制约因素 [4] - Hi4技术通过降低四驱系统准入门槛 或将改变紧凑型SUV市场格局 [4] - 四驱技术从高端市场向大众消费群体渗透 推动新能源技术普惠化进程 [4][6]
昊铂A800携华为黑科技首秀 广汽高端化战略再提速丨聚焦2025成都车展
华夏时报· 2025-09-02 23:44
昊铂A800产品特征 - 搭载华为乾崑智驾HUAWEI ADS 4系统 通过AI生成难例扩散模型使难例场景数据密度提高1000倍 [3] - 采用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 基于MoLA架构实现从问答式交互升级为主动服务型全能伙伴 [3] - 配备全球首创三面式翻转大灯与华为百万像素智慧投影大灯 形成6米H型山海架构光环灯带 [4] - 车身尺寸为5130mm/1966mm/1500mm 轴距3020mm 定位中大型豪华智能轿车 [4] - 竞品定位为享界S9、智界S7及蔚来ET7等高端新能源车型 [4] 广汽集团品牌战略布局 - 昊铂于年初独立为集团三大自主品牌之一 与广汽埃安、广汽传祺并列 [5] - 华望汽车成立于2024年3月 由广汽集团投资15亿元全资控股 采用广汽智造+华为智能化合作模式 [4] - 广汽埃安向华望增资6亿元 完成后集团直接持股71.43%并通过埃安间接持股28.57% [5] - 华望首款车型定位30万级豪华智能新能源车 计划2026年推出 [4] - 实施"番禺行动"三年计划 目标2027年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60%且总量挑战200万辆 [6] 昊铂品牌运营进展 - 采用直营模式与"一口价"政策 已建立44位城市合伙人及80家新增经销店网络 [8] - 提供行业唯一终身免费充电权益 覆盖全国超2.4万根充电桩 [8] - 创新"车主微店"合作模式 吸引超100位车主参与 [8] - 每周举办车主见面会收集反馈 强化用户沟通体系 [8] - 优先搭载集团最新技术包括星灵智行GSD辅助驾驶系统与星源增程解决方案 [8] 资源支持体系 - 集团承诺三年内"不设上限"投入顶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持昊铂 [7] - 为昊铂配置独立设计师团队、高端专属供应链及专用制造工艺 [7] - 集团所有重大战略发布会均以昊铂为核心 官网展示位居三大品牌中心位置 [8] - 未来集团最领先科技将优先搭载于昊铂车型 [8]
央行8月MLF净投放3000亿元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为0|快讯
华夏时报· 2025-09-02 23:14
央行流动性操作 - 8月中期借贷便利投放6000亿元 回笼3000亿元 实现净投放3000亿元 [1] - 抵押补充贷款净回笼1608亿元 反映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结构变化 [1] - 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3000亿元 当月未进行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1] 市场影响分析 - MLF净投放有助于稳定金融机构中长期资金来源 支持信贷投放 [1] - PSL净回笼表明前期支持领域资金需求下降 央行根据宏观形势微调货币政策 [1] - 央行通过多种工具组合维持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 [1]
永辉定增募资“打折”:上半年亏损依旧,“胖东来模式”纾困前景待考
华夏时报· 2025-09-02 22:30
募资调整 - 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资总金额从不超过39.92亿元调减至不超过31.14亿元[2][3] - 使用募集资金进行调改的门店数量由298家调整至216家 剩余门店将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调改[3] - 调整后募集资金净额用途为门店升级改造项目24.04亿元 物流仓储升级改造项目3.09亿元 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贷款4亿元[3] 经营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99.48亿元 同比减少20.73%[6]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2.41亿元 较去年同期盈利2.75亿元进一步恶化[2][6] - 扣非净亏损8.02亿元 上年同期为盈利2986万元[6] 战略转型 - 2024年5月正式确立学习胖东来的品质零售路线 截至2025年6月30日调改开业门店共计124家[2][7] - 2022年至2024年门店净减少数量分别为24家、33家、225家 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末净减少223家[6] - 2025年一季度名创优品完成收购公司29.4%股权 随后成立以叶国富为首的改革领导小组代行CEO职责[6] 业绩变动原因 - 营收下滑主要因关闭长期亏损门店及门店调改期歇业所致 虽调改门店收入同比大幅增加但无法弥补关店收入下降[6] - 亏损加大由于销售规模减少 商品供应链改革导致短期毛利下降 以及上半年关闭227家亏损门店产生额外成本[6] - 专家认为净利润亏损主要受调改投入与闭店成本影响 但调改门店业绩已呈现积极态势[6] 行业背景 - 传统商超普遍面临电商冲击、消费习惯变化、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 近两年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3] - 胖东来模式在封闭区域内成功 但其是否适用于不同营商环境和消费模式仍需时间检验[4]
安妮股份的“纸”上富贵:上半年净利润暴跌83% 身陷投资者索赔案
华夏时报· 2025-09-02 22:06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1亿元 同比增长11.93% [2][6] - 归母净利润196.25万元 同比下降83.34% [2][6] - 扣非归母净利润42.32万元 同比下降87.49% [2][6]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8.81%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45.76% 研发费用同比减少17.74% 财务费用同比减少68.13% [6] 业务结构分析 - 纸制品及相关服务营收占比57.98% 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仅占4.44% [6] - 2017-2024年营业收入波动较大 最高7.15亿元(2018年) 最低3.35亿元(2020年) [4][5] - 同期归母净利润剧烈波动 最高0.76亿元(2018年) 最低-6.23亿元(2020年) [4][5] 历史财务问题 - 2015年并购微梦想后虚增营业收入1065.96万元 虚增利润总额876.22万元 占当期利润总额31.89% [3] - 微梦想2017-2019年累计亏损约1100万元 其中2017年亏损398万元 2018年亏损537万元 2019年亏损239万元 [4] - 2015年以现金9600万元收购微梦想51%股权 2016年持股比例增至81% [4] 法律诉讼进展 - 投资者索赔案再次向厦门中院提交立案 已进入最后诉讼时效倒计时 [2] - 虚假陈述索赔案由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律师代理 [2] - 公司因2015年财务造假于2021年4月6日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 [3] 行业背景 - 造纸印刷行业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政策收紧及市场需求波动影响 整体盈利能力承压 [7] - 行业普遍面临销售、管理及研发成本增加问题 [7] - 营收增长显示业务拓展成效 但利润下滑反映行业成本传导能力较弱 [7] 战略转型历程 - 2008年深交所上市 主营商业信息用纸研发生产销售 [3] - 2011年宣布转型后先后并购多家公司 涉足互联网彩票、虚拟现实、物联网、版权保护等概念 [2][3] - 2014年底曾计划发行股份收购微梦想100%股权 后因风险原因终止 [4]
14年连续盈利、16次股权流拍,民生人寿的冰火两重天
华夏时报· 2025-09-02 22:06
股权拍卖情况 - 民生人寿705万股股份将以1277.95万元价格于9月25日拍卖 每股作价约1.8元 为评估价70% [2] - 自2020年以来民生人寿股权17次被推向交易市场 前16次尝试全部流拍 无一次成功交易 [2] - 2020年7月首次拍卖1050万股股权起拍价4021.92万元 折合每股约3.83元 未能成交 [3] - 2020年后续拍卖起拍价逐步下调至3619.728万元 每股价格降至3.45元 依然流拍 [3] - 2021年3月拍卖起拍价设置为1059.548万元 每股仅约1.5元 较首次拍卖价格下跌超过60% [4] - 2021年海鑫钢铁集团持有7.88亿股股权先后五次挂牌 均未能找到接盘方 [4] 经营业绩表现 - 公司连续十四年盈利 已连续三年进行分红 [2][7]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74.95亿元 同比下降4.69% [8]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3.57亿元 同比下降30.68% [8] - 上半年签单保费前五产品中前四款均已停售 停售日期均在2023年9月之前 [8] - 2024年8月以来仅上新5款人寿保险和7款年金保险 其中分红型产品各仅有1款 [9] - 2024年43款现金分红类产品分红实现率区间在55%-113% 大部分产品集中在50%-60%之间 [9] - 全年分红实现率平均值仅为53.7% 低于累计三年60.2%的平均水平 [9] 行业监管环境 - 监管部门加强对保险公司股东资格和资金来源审核 强化股权结构监管 [5] - 保险股权转让门槛大大提高 "限金令"要求央企回归主业 [5] - 保险行业监管持续趋严 对股东资质、资金实力等要求不断提升 [6] - 保险公司股权变动均需经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6] 公司治理结构 - 公司股权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21家股东单位中14家为发起人股东 [2] - 公司已近十年未发生股东变更 [2] - 目前仅有4名高管 分别为董事长、总经理、总精算师和审计责任人 [11] - 高管团队极为精简 决策链条短但需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与关键人风险 [11] 产品与战略布局 - 公司产品主要以偏重保障、长期储蓄的传统险为主 [10] - 个人代理渠道为最主要销售渠道 持续专注个险渠道 [10][12] - 未来将继续坚持聚焦个人代理人渠道建设 积极推动创福业务发展 [12] - 重点建立与中等用户群体精准匹配的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 [12] - 着重开拓江浙沪地区市场 为目标用户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保险服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