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零排放货运行动年会探讨货运零排放转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8:01
近日,以"技术-市场共同驱动货运零排放转型"为主题的零排放货运行动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政府智库、行业协会、企 业、高校和国际机构等超过150家机构的近200位代表,共同探讨货运零排放转型发展。 01 货运零排放转型迫在眉睫 生态环境部大气司移动源处副处长、生态环境部大气司二级调研员连爱萍提出,生态环境部大力推动重型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和新 能源汽车推广,积极推进零排放货运车队建设,强化在用车排放监管。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政策激励和推广先 进等模式,持续加快货运车向零排放转型,政企研多方协同推进,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道路货运管理处三级调研员吴伟表示,道路货运碳排放占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主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 键环节。我国积极推进运输结构优化、新能源重卡推广及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货运绿色低碳转型。尽管仍面临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 等挑战,交通运输部正加强政策联动和技术创新,构建多方协同的零排放发展生态。道路货运零排放转型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 程,在政府引领的同时,更需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构建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携手共 进 ...
英力士汽车北京中心开业,拓展中国市场豪华越野版图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6:55
品牌战略布局 - 英力士汽车北京中心启幕,标志公司在中国高端硬派越野车市场开启全新战略布局 [2] - 公司全球首席商务官表示北京中心是深耕中国市场的战略支点,中国消费者对越野车的需求已从单一性能跃升至"全维价值" [8] - 公司以"长期主义,扎根中国"为战略锚点,计划加速渗透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升级服务网络密度与用户体验 [8] 产品定位与设计 - 英力士掷弹兵以"功能定义形态,越野回归本真"为核心理念,强调实用主义设计哲学,将性能与功能置于美学之上 [18] - 产品采用30/70分体式后门设计,配备模块化多功能绑带系统和超载重车顶平台,最大化空间利用率与扩展性 [18] - 内饰回归机械操控本质,采用实体按键矩阵与指针仪表,实现"直觉操控",支持高压水枪内外冲洗与五重排水阀设计 [18] 技术性能 - 掷弹兵采用全封闭箱体结构梯形底盘,3.5毫米厚钢板搭配五连杆独立悬架,提供高刚性与抗扭性能 [20] - 全时四驱系统集成手动双速分动箱与可锁止中央差速器,可选装前后差速锁,搭配全地形轮胎构建"全地形脱困矩阵" [20] - 动力系统搭载宝马B58 3.0升直列六缸涡轮增压引擎,匹配采埃孚8AT变速箱,实现平顺动力输出 [20] 跨界合作与生态 - 公司发布"跨界生态赋能计划",与意大利顶级竞赛自行车品牌Pinarello合作,提供赛事保障车队服务 [12] - 与丹麦Nordisk Village YUNNAN达成长期伙伴关系,输出覆盖徒步露营、荒野探险的全场景越野服务体系 [12] - 跨界实践基于英力士集团"破界而生"的探索基因,横跨36个产业领域,布局体育、汽车等多元赛道 [12] 市场与渠道 - 北京中心选址四惠桥核心商圈,与惠通陆华集团合作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8] - 已在重点城市布局掷弹兵专属服务网络,未来将加速渗透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 [8]
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破浪前行更需警惕“内卷”陷阱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6:55
中国汽车出口表现 - 2024年中国整车出口量达641万辆,同比增长23% [2] - 2024年1~4月新能源汽车出口64.2万辆,同比增长52.6% [2] - 比亚迪、长城、零跑等品牌在全球市场表现亮眼 [2] - 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投产,上汽集团发布海外3.0战略 [2] - 奇瑞集团连续22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 [2] 行业转型与挑战 - 中国汽车出海正经历从"产品输出"到"产业输出"的质变 [2] - 需警惕将国内市场的内卷模式复制到海外市场 [2] - 国内市场价格战、配置战导致利润空间被挤压,研发受限 [2] -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可能影响海外长期发展 [2] 海外市场特点 - 欧洲市场对品质、安全、环保要求严苛,品牌忠诚度高 [3] - 低价策略可能引发"廉价低质"标签和贸易保护措施 [3] - 欧盟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税 [3] - 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曾因忽视质量导致口碑崩塌 [3] 国际经验借鉴 - 丰田通过精益生产和"质量过剩"策略在美国市场成功 [4] - 日产在欧洲用GT-R车型树立技术图腾,实现性能溢价 [4] - 日系品牌通过联盟战略在供应链、技术标准等方面合作 [4] - 日系车在海外市场保持15%以上利润率 [4] 竞争策略建议 - 应追求公平竞争、合理竞争与共同发展 [5] - 技术竞争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5] - 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 [6] - 营销思路需从"性价比"转向"心价比" [6] 产业生态建设 - 应开展与国际车企、供应商、科研机构的全方位合作 [7] - 本地化生产可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并创造就业 [7] - 长安泰国工厂实施"中国标准+本地化创新"模式 [7] - 上汽印尼CKD工厂带动30家零部件企业出海 [7] 社会责任履行 - 需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以树立良好形象 [8] - 加强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减少污染 [8] - 可通过教育援助、医疗救助改善当地生活条件 [8] 行业未来展望 - 中国汽车出海进入深水区,需坚持长期主义 [8] - 正在探索超越内卷的全球化新路 [8] - 目标是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的跨越 [8] - 长城建厂、比亚迪技术输出、吉利雷诺合作展现新路径 [8]
行稳致远 聚势燎原,一汽奥迪绍兴德奥展厅开业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6:03
渠道拓展与升级 - 一汽奥迪绍兴德奥展厅开业,标志着东南区网络战略的关键布局,品牌重构渠道生态的重要实践[1][5] - 公司与浙江德奥汽车集团深化合作,后者深耕浙江市场18年,是省内奥迪品牌运营标杆企业,将革新业务体系框架,整合资源,创新新媒体营销,实现全产业链服务升级[5] - 2024年9月启动增点扩面工作以来,已完成41个城市招募任务,其中25家网点已开业,渠道总量维持在600家以上[6] - 与中升集团战略合作两个月内,北京、苏州等六地7家全新奥迪网点已完成建设,中升集团采购1200台奥迪车辆用于服务代步[7] 销售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4年公司全年累计实现整车销售611088辆,其中国产燃油车销量550136辆,位列国产燃油豪华车领域份额第一[6] - 2025年1-4月整体销量达173070辆,持续稳居国产豪华燃油车市场榜首[6] - 全体系累计纳税突破7000亿元,展现长期稳健经营实力[8] 产品战略与服务体系 - 2025年计划推出五款全新车型,包括一汽奥迪A5L、新奥迪Q5L、全新奥迪A6L e-tron、全新奥迪Q6L e-tron家族等,覆盖多样化市场需求[8] - 服务品牌焕新为"奥迪卓·悦服务Plus",提供60分钟快速保养、8小时钣喷快修等8大承诺[7] - 依托一汽-大众8大生产基地(4大整车生产基地、3大试验测试基地和1个营销基地)保障产品品质[8] 区域市场深耕 - 入浙三周年,公司深耕浙江市场,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深化品牌与城市情感联结[5] - 在单一市场内以优势投资人的中心4S店为核心开展1+N运营,联动卫星店、商超店等多元渠道提升网络运营效率[6]
这个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新任CEO,能否让雪铁龙实现新的突围?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5:27
人事任命 - Stellantis集团旗下雪铁龙品牌任命泽维尔·沙尔东为新任CEO 任命自2025年6月2日起生效 [2] - 沙尔东将向Stellantis集团欧洲地区首席运营官Jean-Philippe Imparato汇报 [5] - 前任CEO Thierry Koskas主导完成了新C5 Aircross等车型的产品线更新 通过引入混动技术与智能化配置初步扭转品牌在SUV市场的竞争劣势 [5] 新任CEO背景 - 沙尔东毕业于法国南锡高等商学院 系统学习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等核心课程 [3] - 1994年以市场营销专员身份加入标致雪铁龙集团 2007年升任雪铁龙品牌全球营销和公关总监 2009年担任PSA法国区总经理 [3] - 2012年加入德国大众汽车担任欧洲市场乘用车销售总监 2014年升任大众汽车品牌全球市场营销总监 2017年调任大众汽车中国数字化项目负责人 [4] - 在大众汽车中国任职期间牵头搭建品牌线上营销平台与用户数据管理体系 为大众汽车在华电动化转型奠定基础 [4] 发展战略 - 延续雪铁龙产品端的"舒适科技"差异化策略 加速电动化车型研发 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推出3款纯电车型 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品牌欧洲销量100%电动化 [6] - 推行"全球视野 本土执行"策略 在欧洲市场强化法式设计美学与环保理念 在亚太市场推出定制化智能座舱与本地化服务生态 [6] - 计划推行"用户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搭建品牌专属APP整合售后服务、车主社区、个性化定制等功能 [6] - 提出"场景化产品定义"概念 针对城市通勤、家庭出行等细分场景开发车型配置 [6] - 加速推进雪铁龙与Stellantis集团共享的STLA电动平台应用 目标将纯电车型生产成本降低20% [7] - 在中国市场提出"高端化与年轻化并行"策略 引入AI驱动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7] - 探索"车辆即服务"(VaaS)模式 在欧洲试点电动车订阅服务 [7] - 推动雪铁龙品牌加入Stellantis集团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 构建闭环生态 [7] 行业背景 - 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政策要求 [7] - 全球汽车行业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关键期 雪铁龙面临在欧洲市场巩固地位、在新兴市场突破瓶颈的双重挑战 [8]
信任危机下的破局:小米汽车如何将“至暗时刻”转化为“蜕变契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5:06
小米汽车面临的信任危机 -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在鼓风机测试中表现与官方宣传不符,引发虚假宣传质疑 [1] - 公司此前承诺的"轮毂散热"技术已被悄然删除,加剧消费者不信任 [1] - 辅助驾驶系统安全争议与高端选装件问题使公司站在舆论风口浪尖 [1] - 车主质疑2万积分补偿与4.2万元选装费不成比例,危机应对方式引发不满 [2] 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挑战 - 互联网思维与工业制造硬约束产生冲突,流量密码与工程伦理难以兼顾 [2] - 新能源车消费者对技术期待被拔高,但技术成熟度需要时间沉淀 [2] - 若虚假宣传被认定,公司可能面临"退一赔三"的巨额赔偿 [2] - 汽车领域技术诚信的维护成本远高于售后补偿 [2] 行业监管与规范发展 - 工信部禁用"自动驾驶"等表述,监管尺度正在收紧 [3] - 两部委联合发文要求智能网联汽车宣传必须真实全面,不得夸大 [4] - 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代价大但意义深远 [4] - 车主通过3D打印模型还原气流走向,民间测试倒逼车企宣传规范化 [3] 公司转型与行业影响 - 危机可能成为公司从"跨界挑战者"向"成熟车企"蜕变的契机 [4] - 流量红利消退后,真诚与品质将成为智能汽车长跑的关键 [4] - 事件推动行业从"流量营销"转向"产品主义" [4] - 公司若能建立选装件性能认证体系,或可重塑技术话语权 [3] 营销与工程验证的差距 - 电子快消品营销话术直接移植到汽车领域产生认知错位 [1] - 官方宣称的"双风道高效导流"与实测结果形成鲜明反差 [1] - 传统车企数十年沉淀的测试规范是新势力亟需补课的"工业常识" [1] - 性能参数必须经得起工程验证,场景化宣传需回归物理规律 [1]
“我们的弱点是成本……”,这些车企如何降本?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3:09
车企降本增效的核心观点 - 跨国车企如大众汽车面临成本过高问题,持续追求降本增效成为行业共识 [3] - 降本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涵盖供应链优化、技术创新、研发协同等维度 [4][6][7] - 行业竞争从单车成本比拼转向供应链敏捷度、制造技术深度、研发共享广度的全维度较量 [8][9] 供应链降本策略 - **特斯拉**:暂停海外新工厂投资,转向本地化采购电池原材料和电机组件,运输成本降低23%,总成本支出减少30%,关键零部件价格年降15% [4] - **雷诺汽车**:通过开放技术共享平台与供应商共建模块化生产体系,小型车底盘部件成本降低40%,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50% [4] - **Rivian**:AI驱动采购系统动态调整全球供应商策略,锂价波动期间电池原材料采购成本节省28% [4] - **日系车企联盟**:日产、本田、三菱组成"联盟采购体",集中采购钢铁/橡胶等通用材料,采购规模扩大35%,议价能力提升20% [5] 技术创新降本路径 - **特斯拉**:采用4680大圆柱电池和一体化压铸技术,后底板零部件从70个减至2个,生产时间缩短80%,模具成本降低60% [6] - **Rivian**:简化电池制造步骤和车身车间设备,单车生产线占地面积减少30%,装配时间缩短45%,材料成本降低35%,人工成本占比从18%降至9% [6] - **大众汽车**:狼堡工厂"模块化工厂"模式实现燃油车/电动车产线72小时切换,设备利用率从65%提升至85%,单车型产能成本降低22% [6] - **特斯拉旧厂改造**:暂停新厂建设并改造现有产线,成本支出减少数十亿美元,产能爬坡速度提升30% [6] 研发协同降本实践 - **雷诺汽车**:"开放式技术银行"共享电动车平台/自动驾驶算法,小型车平台研发费用从15亿欧元降至9亿欧元 [7] - **日产/本田**:共享电动车架构,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机设计重复投入减少60%,研发周期缩短18个月 [7] - **通用汽车**:与Cruise合作分摊L4自动驾驶研发成本,单车型成本从20万美元降至8万美元 [7] - **材料工艺创新**:碳纤维车身规模化生产使成本从200美元/公斤降至80美元/公斤,特斯拉钢铝混合车身减重12%且材料成本降15%,Rivian 3D打印电机壳体使零部件减少70%、量产成本降40% [7] 行业生态变革趋势 - 降本策略从单一成本控制转向供应链重构(特斯拉)、技术共享(雷诺)、研发协同(日系联盟)等系统性创新 [8] - 行业竞争维度扩展至供应链敏捷度、制造技术深度、研发共享广度的综合能力 [8][9] - 真正的成本优势需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效率天花板,依托生态协同重构价值分配 [9]
FSD有望在此落地,为何这一地向特斯拉网开一面?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10:38
在澳大利亚交通管理部门的弹性监管框架中,允许车企在真实路况中收集数据优化系统。该政策特别豁免了自动驾驶测试车辆的地理围栏限制, 使FSD能在悉尼、墨尔本等复杂城市道路环境中进行全场景测试。这种"监管服务技术"的模式,为特斯拉提供了比欧洲更宽松的落地环境。 澳大利亚的政策环境 在自动驾驶车辆发展相关政策中,澳大利亚可谓是独树一帜。 这次,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上,是澳大利亚可能要抢先一步了。 5月20日,特斯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负责人透露,澳大利亚没有监管障碍,特斯拉全自动驾驶(FSD)将在当地道路上投入使用。此前,特斯 拉AI团队发布的视频显示,FSD Supervised在墨尔本中央商务区测试,系统成功完成了复杂的钩形转弯操作。 FSD即将落地? 上述特斯拉地区负责人表示,FSD的全球推广是特斯拉的优先事项,他强调,这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推动方向。据称,特斯拉有一个全球 工程团队,正在围绕FSD在全球多个市场的落地开展工作。一旦特斯拉对FSD在澳大利亚城市街道上的测试和表现感到满意,该功能就有可能在澳大 利亚正式上线。 目前,除了墨尔本,特斯拉FSD还在法国巴黎凯旋门附近复杂环岛测试了通行能力。这表明 ...
麦格纳、佛瑞亚、安波福……跨国零部件巨头大幅分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09:1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跨国零部件厂商业绩分化,部分企业走势向好,部分企业仍在困境中挣扎 [1] -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影响全球化运营的汽车行业,跨国零部件巨头正评估冲击并与客户启动转嫁条款谈判 [1] 公司财报表现 麦格纳 - 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8%至100.69亿美元(727亿元人民币),高于市场预期 [2][4] - 净利润同比大增1522%至1.46亿美元(10.5亿元人民币) [2][4] - 全年营收预期上调至400亿~416亿美元,息税前利润率下调至5.1%~5.6% [4] 佛瑞亚 - 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至67亿欧元(545亿元人民币) [2][3] - 汽车电子事业部和座椅事业部成为增长主力,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4.6%至13亿欧元 [3] 安波福 - 第一季度净营收同比下降1.6%至48.25亿美元(348亿元人民币),高于分析师预期 [2][4] -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7%至4.48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9.3% [4] - 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69美元,超出分析师预期 [4] - 净亏损0.11亿美元,主要因税收支出大幅增加至3.5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0.76亿美元) [4] 李尔 - 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7%至55.6亿美元(40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大跌26%至0.8亿美元(6亿元人民币) [2][5] - 撤回2025年财务预期,正推进业务重组,第一季度裁减3600名员工并加速工厂自动化 [5] 舍弗勒 - 第一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5%至59.24亿欧元(48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下降64%至8300万欧元(6.74亿元人民币) [2][6] - 电驱动事业部营收同比增长7.8%,但息税前亏损2.67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为-22.9% [6] 博格华纳 - 第一季度净营收同比下降2%至35.15亿美元(254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下降26%至1.57亿美元 [2][6] - 正缩减电动汽车充电业务规模并整合电池部门 [6] 奥托立夫 - 第一季度净营收同比下降1.4%至25.78亿美元(18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大涨32%至1.67亿美元(12亿元人民币) [2][9] - 重申全年调整后营业利润率预期为10%至10.5% [9] LG新能源 - 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2%至6.265万亿韩元(32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同比增长7%至2270亿韩元(12亿元人民币) [2][7] - 营业利润3750亿韩元,但剔除美国税收抵免后实际录得830亿韩元营业亏损 [7] 电动化业务表现 - 电动化业务营收及订单增长,但盈利表现不佳 [6] - 舍弗勒电驱动业务息税前亏损2.67亿欧元,息税前利润率为-22.9% [6] - LG新能源剔除美国税收抵免后实际营业亏损830亿韩元 [7] 关税影响与应对措施 - 美国对进口车及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跨国零部件厂商正设法转嫁成本 [9] - 麦格纳计划实施成本削减措施,包括卓越运营、结构调整和减少资本支出 [9] - 奥托立夫成功将第一季度因关税增加的成本全部转嫁给客户 [9][10] - 法雷奥已要求客户预先支付美国新关税的全部费用,并获得多数客户同意 [10] - 佛瑞亚已应对约50%的美国关税影响,正优化供应链并最大化利用美国工厂 [11] - 李尔明确表示关税成本必须由客户100%覆盖 [11] - 博格华纳预期2亿美元关税影响将完全由客户承担 [11]
生死攸关 日产“断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2 09:18
经营重建计划 - 公司宣布"Re:Nissan"经营重建计划,调整力度空前,包括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总数15%)并关闭7家汽车工厂[2][3] - 2024财年净亏损达67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27亿元),创1999年以来最严重亏损[2] - 计划到2026财年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较原定4000亿日元目标进一步压缩),其中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各削减2500亿日元[4] 产能与成本优化 - 全球产能从350万辆削减至250万辆(降幅近30%),工厂数量从17家整合至10家[4] - 中止日本北九州市1533亿日元的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工厂建设计划[4] - 缩短研发周期至37个月(主力车型)和30个月(后续车型),削减70%部件种类,整合平台数量从13个减至7个[5][6] 市场战略调整 - 聚焦六大核心市场:美国、日本、中国、欧洲、中东、墨西哥[8][9] - 美国市场将加强混动车型布局并振兴英菲尼迪品牌[8] - 中国市场计划将新能源车型从8款增至10款,并作为出口基地[8] 财务与运营挑战 - 2024财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跌93.5%,现金流仅能支撑12-14个月[7] - 亏损主因包括5000亿日元工厂资产减值损失及美国市场销售费用增加[7] - 2025财年预计因美国关税政策面临4500亿日元负面影响,4-6月或出现2000亿日元营业亏损[11] 合作与研发 - 与雷诺及三菱合作开发纯电动车型(如新一代聆风)和厢式货车[10] - 虽与本田合并谈判破裂,但维持电动化及智能化领域合作[10] - 中国研发团队主导本地化开发,研发周期缩短至24个月以保持"中国速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