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一财经资讯
icon
搜索文档
一周3家退市公司相关方被查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9 20:28
监管动态与信号 - 一周之内三家退市公司相关方(中国中期控股股东、富通信息母公司、江苏阳光控股股东)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或处罚,释放“退市不免责”的强监管信号 [2] - 监管层彻底打破部分公司“一退了之”的侥幸心理,退市被视为追责起点,违法违规行为将被“一追到底” [2] - 自去年退市新规以来,截至今年8月,证监会已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 [8] 中国中期退市及后续 - 中国中期于2023年6月28日从深交所摘牌,退市原因为2022年经审计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 [3] - 2022年公司营收3178.17万元,同比下降35.77%,扣非净利润亏损387.7万元,同比下降360.25% [3] - 2023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退市前在2018年至2022年连续5年收到深交所问询函 [3] - 2024年10月13日,其控股股东中期集团因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3] 富通信息退市及后续 - 富通信息于2023年8月12日因触发面值退市条件(连续二十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从深交所摘牌 [5] - 2024年3月,富通信息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5] - 近期,其母公司富通集团也因涉嫌子公司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 [4] 江苏阳光退市及后续 - 江苏阳光于2023年7月10日因触及面值退市条件从上交所摘牌 [5] - 退市之际,公司及控股股东、实控人因控股股东阳光集团占用资金1.7亿元等问题收到上交所纪律处分 [5] - 2024年10月14日,江苏阳光及公司时任董事长等4人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江苏证监局行政处罚,合计罚款330万元 [5][6] - 资金占用问题已解决,截至2024年6月底,阳光集团已归还全部1.7亿元占用资金及利息 [6] 其他退市公司追责案例 - 恒立退在2024年7月摘牌后,于9月因未按期披露2024年年报被湖南证监局处罚,公司被罚款350万元,7名责任人被合计罚款800万元 [7] - 今年以来,亿利洁能、东旭光电等多家退市公司被追责,其中亿利洁能、东旭光电均被罚款上亿元 [8] - 证监会2024年坚持“应退尽退”原则,全年55家上市公司退市,并对35家退市公司及责任人的违法违规问题一追到底 [10]
入户登记即将启动,请积极配合!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9 14:22
本文字数:710,阅读时长大约1分钟 2025.10.19 公告指出,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以户为单位进行,调查对象为我国境内抽中住户的全部人口,全国共 抽取约500万住户、1400万人。调查内容为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 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公告介绍,调查由政府统计调查机构派调查员持电子采集设备(PAD或智能手机)到住户家中进行登 记,或由调查对象通过互联网自主填报方式进行登记。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信息安全,调查中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依法科学调 查,全流程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 微信编辑| 苏小 第一财经持续追踪财经热点。若您掌握公司动态、行业趋势、金融事件等有价值的线索,欢迎提供。专 用邮箱:bianjibu@yicai.com (注:我们会对线索进行核实。您的隐私将严格保密。) 来源 | 新华社 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于下月启动入户登记 据新华社,国家统计局17日对外发布公告,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将于2025年11月1日启动入户登记,现 场登记工作时间为2025年11月1日至30日。 开展 ...
共潮生 · 香帅年度财富展望2025(演讲全文)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9 11:15
全球资金流向与资产配置逻辑重置 - 2025年全球资金出现“岛链化配置”趋势,资金从集中流向美元资产转变为寻找美元之外的多个锚点 [6][12][26] - 2025年初至9月底,黄金价格上涨43%,白银上涨55%,比特币上涨18%,德国股市涨28%,意大利股市涨40%,希腊股市涨72%,韩国股市涨41%,港股涨30%,而美元指数下跌超过10% [10][12][13][15] - 资金流向变化的拐点是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征收关税,此举动摇了美元体系的信用基石,促使资金寻找独立于美元体系的资产进行对冲 [17][18][24] 资本市场叙事的力量 - 当前资本市场最强驱动力是叙事而非基本面,叙事是“真实+想象”结合的故事,能推动资金流向并可能改变现实 [32][34][36] - 不确定性高和信息结构变化是叙事盛行的两大原因,地缘政治和科技突破(如AI)加剧了不确定性,而社交媒体则放大了叙事传播的速度和范围 [38][39][40] - AI是当前核心叙事,A股市场寒武纪(“寒王”)成为股王,科创50指数估值比半年前翻倍,上涨主要来自叙事贡献而非盈利;相比之下,纳斯达克市盈率从47倍降至43倍,上涨有盈利托底 [46][47][53][55] 中国产业升级与全球价值链卡位 - 中国多个行业出现“DeepSeek时刻”,即产业在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实现预期重置,例如创新药领域,2025年上半年License-out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2024年中国获批创新药占全球38% [60][62][66] - 中国出口集装箱内容发生结构性变化,从2004年的玩具、纺织品变为2024年的半导体、汽车、电池、高精尖材料和零部件,显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实现跃迁 [68][71][73][74] - 中国企业通过“累进式创新”在全球价值链关键节点成功卡位,例如磷酸铁锂电池全球占比超90%,多晶硅占比超70%,光模块占比超50%,稀土掌握全球70%产量和90%磁体生产 [83][96][98] 中国企业出海新格局 - 出海已成为资本市场硬逻辑,2024年出海TOP100企业整体收益率达32.65%,比其他主板股票高出10个百分点;2025年4月8日至9月底,该指数进一步上涨47.85%,超额收益达23个百分点 [108][109][110] - 出海企业从“产品出海”向“产能出海”演进,例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建厂,立讯精密在越南扩产,旨在更深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以应对贸易壁垒 [118][119] - 香港在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中扮演金融和规则接口的关键角色,2025年前9个月港股IPO融资额超1500亿港元,位居全球第一,其中94%新上市公司为内地企业,海外基石投资者认购金额同比增速超100% [121][123] 中国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 - 中国消费市场呈现“K型消费”特征,即个体消费者同时存在“极简支出”和“极致支出”行为,例如高收入人群可能购买高价艺术品也追求“国产平替”,低收入人群在基础消费上节俭却愿意为奶茶、盲盒等支付溢价 [150][151][153] - 消费价值观正从“物质价值观”转向“后物质价值观”,当中国人均GDP达到1.3-1.4万美元,约有6亿人口开始更关注消费的体验、审美和身份象征意义,而非单纯功能和价格 [140][141][145] - 资本市场反映出代际和渠道变迁,“老登股”(如白酒、家电)普遍下跌,而“小登股”(如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股价翻倍,泡泡玛特市值达4106亿元,超过海天味业等五家传统消费龙头市值总和 [134][135][136] 消费重置下的企业生存法则 - 企业需从生产者视角的4P转向消费者视角的4C:Consensus(小共识)、Context(微场景)、Co-creation(强共创)、Compounding(长复利) [160][165] - 成功案例表明需重新定义产品功能以匹配“小共识”,例如电视机被重新定义为游戏外设,汤圆被赋予“柿柿如意”的好运彩头符号,从而在特定人群中激发需求 [169][171][172][179] - 通过“微场景”结合内容创造体验峰值,例如卡萨帝热水器主打“富锶矿泉浴”和“小私汤”场景;潮宏基通过“国风非遗”设计和“一城一非遗”门店体验,将线下场景与线上内容传播形成闭环 [181][190][192][195]
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23:45
强生骨科业务分拆 - 强生公司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骨科业务分拆为一家名为DePuy Synthes的独立公司[2] - 分拆的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分拆后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3] - 强生希望通过分拆使骨科部门脱离利润较低的市场和产品线,以提高部门盈利能力,公司未来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等[3] 医疗行业拆分趋势 - 今年以来多家全球知名医疗巨头宣布业务拆分计划,旨在通过聚焦核心业务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2] - 美敦力宣布将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并成立独立公司,碧迪医疗(BD)宣布将分拆的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并入沃特世,交易规模预计达175亿美元[3][4] - 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剥离部分诊断业务,出售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以将资源投入更具增长潜力的核心赛道[4] - 业务拆分可使企业更专注于优势领域和高利润市场,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同时使潜在优质业务的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更清晰体现[5] 骨科市场竞争格局 - 目前骨科市场四家头部公司占据主要份额,分别是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7]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但在膝关节手术市场约占17%份额,在髋关节手术市场约占四分之一份额[7] - 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史赛克今年也宣布将美国脊柱植入物业务出售并成立新公司VB Spine[7] - 市场人士预计DePuy Synthes有望成为骨科行业的下一个巨无霸,可能改变整个骨科市场的竞争格局[6] 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景 - 机器人被视为骨科巨头下一个角逐的新阵地,预计拆分后的DePuy Synthes将更加注重创新并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等赋能技术[9] - 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9] - 史赛克在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其机器人系统是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额达38亿美元、同比增长17.3%的核心增长动力[10] - 施乐辉于2016年收购BlueBelt并推出Cori机器人系统,美敦力在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 Robotics获得Mazor X手术平台[10] 中国市场动态 - 在中国市场,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快速崛起,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超70台[11]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全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较2023年超2.4万台的全年手术量同比增长62.5%[11] - 预计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将持续高速增长,2026年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11] -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加强合作,如美敦力展示首款中国智造的脊柱手术机器人Mazor XC,强生与天智航共同研发手术整合方案[9][11] - 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仅去年一年就有40多个产品获批[12]
AI试水“抢购物券”,手机厂商转向:不拼参数拼应用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23:41
行业战略转向 - 中国AI行业战略从追求大模型参数转向注重应用场景落地和性价比 [2] - 构建千亿级参数模型需要两万卡以上集群,投资200亿元仍不足,成本过高 [2] - 终端厂商卷通用人工智能不现实,战略重点转向让AI在应用层跑起来并用起来 [2] 端侧AI应用场景拓展 - 荣耀YOYO智能体可实现自动比价抓取隐藏优惠券,10秒内为用户节省600元 [3][4] - AI与手机系统深度结合,在抢购、航班动态查询、酒店Wi-Fi连接等高频场景落地 [6] - vivo AI具备128K长上下文处理能力,出词速度超每秒200个token,可达云端水平 [6] - OPPO研发AI文本记忆能力,可识别账单自动记账以应对用户日均80G信息量 [7] 厂商应用场景覆盖进展 - 荣耀YOYO支持场景从7月200多个增至3000个,三个月增长15倍 [12] - vivo AI目前能覆盖场景数量达2500个,OPPO称其覆盖场景达2200个 [12] - 支持GenAI的智能手机占比将从2023年20%跃升至2029年57%,中国品牌是重要推动力 [12] 端侧AI发展面临的挑战 - 持续使用AI功能导致手机续航缩短2-3小时,复杂任务仍需云端辅助 [9] - 7B模型需3.5G内存,在8G内存机型运行后剩余内存被挤压影响用户体验 [9] - 端侧AI需投入独立NPU芯片研发,成本较普通芯片高15%-20% [10] - 构建4000亿参数模型需50亿元算力投资,其中电费约15亿元且每年需持续投入 [10] 行业技术路径变化 - DeepSeek开源将行业千亿大模型能力拉齐,通过蒸馏让小模型具备同等AI能力 [10] - 手机厂商做法更加务实,重点转向提升实际使用体验以实现商业循环 [10] - 未来趋势可能是Robot Phone机器人手机时代,核心是拥有AI手机超强大脑 [12]
内地科技企业抢滩香港|湾区观察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19:45
内地科技企业投资香港趋势 - 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科技集团计划投资约72亿港元购置铜锣湾多层商业写字楼作为香港总部 [1] - 理想汽车、博泰车联、强脑科技等多家内地科技公司已通过设立海外总部或研发中心正式扎根香港 [1] - 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表示香港拥有世界级科研人才、蓬勃的资本市场和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是内地创科龙头企业出海的首选门户 [1] 香港政府吸引企业政策 - 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以来已成功扶植近500家具潜力或引领性的创科企业落户或扩展在港业务 [2] - 2025年《施政报告》提出将整合香港的外地办事处成立"出海专班",主动招揽有意拓展海外业务的内地企业 [2] - 出海专班整合了投资推广署、香港贸易发展局和香港驻内地办事处,组成一站式平台提供针对性支持 [3] 香港作为出海平台的优势 - 香港拥有世界级的金融体系、专业法律和会计服务、国际认可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强大中介支持 [3] - 可为内地企业提供从法务、税务、融资、结算到品牌推广的一站式高增值服务 [3] - 外来驻港公司数量去年升至9960家创历史新高,其中来自内地的公司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5] 政府官员推广活动 - 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出海专班是提升香港"引进来、走出去"平台功能的重要举措 [3] - 特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称将按内地企业出海需求协助拓展国际业务并转化为香港经济新动能 [3] - 特区政府官员9月至10月期间在广西南宁、波兰、东莞市和北京等地向内地企业推介出海服务 [4][5]
深度|强生近百亿美元资产拆分背后,骨科行业迎来新巨头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18:08
强生骨科业务分拆 - 强生计划在未来18至24个月内将骨科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DePuy Synthes [1] - 分拆后DePuy Synthes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骨科领域的公司 [3] - 强生骨科业务年收入近10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约10% [3] 医疗巨头业务拆分趋势 - 多家全球医疗巨头宣布业务拆分计划,旨在聚焦核心业务应对市场变化 [1] - 美敦力宣布拆分糖尿病业务部门并成立独立公司 [3] - 碧迪医疗(BD)分拆生物科学和诊断部门并入沃特世,交易规模预计达175亿美元 [4] - 赛默飞世尔科技计划剥离部分诊断业务,出售交易规模约40亿美元 [4] 分拆战略动因 - 业务拆分可使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优势领域和高利润市场,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4] - 潜在优质业务在大型医疗集团中价值可能被低估,独立分拆后有望获得更高市场估值 [5] - 强生未来将聚焦高增长、高利润率领域,如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等 [3] 资本市场反应 - 强生宣布剥离骨科业务后,股价创下历史新高 [6] - 年初至今,强生股价上涨约三分之一,市值逼近5000亿美元 [6] - 美敦力股价年初至今上涨近20%,市值约为1200亿美元 [6] 骨科市场竞争格局 - 当前骨科市场四家头部公司为史赛克、强生、捷迈邦美和施乐辉 [7] - 强生在骨科创伤市场占有超过50%的份额,与史赛克形成竞争 [7] - 史赛克年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捷迈邦美年收入不到80亿美元 [7] - 强生在全球膝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17%份额,髋关节手术市场占有约四分之一份额 [7] 手术机器人发展前景 - 机器人被视为骨科巨头下一个角逐的新阵地 [9] - 2024年全球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过19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 [10] - 史赛克2013年以17亿美元收购Mako Surgical,其机器人系统是增长核心 [11] - 施乐辉2016年收购BlueBelt,2019年推出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Cori [11] - 美敦力2018年以16.4亿美元收购Mazor Robotics公司 [11] 中国市场动态 - 2024年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销量近百台,国产设备超70台 [12] - 天智航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2024年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同比增长62.5% [12] - 预计2026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38.4亿美元,增速高达44.3% [12] - 目前中国市场上参与骨科机器人竞争的厂商至少有50家,相关产品注册证已发放约70张 [14]
库克已在中国近一周!“正推动苹果智能进入中国”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16:39
公司战略与市场动态 -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于10月访华近一周,行程包括北京与上海,主要任务为推动苹果智能进入中国市场及与中国运营商共同推动eSIM在iPhone Air中的使用[2] - 库克表示苹果智能正在努力进入中国市场,目标是在操作系统层面整合人工智能功能,让用户在所有应用程序中都能借助AI的力量[2] - 人工智能被公司视为能改变生活的重要技术,特别提及了Apple Watch的防摔倒监测等健康功能[2] 技术挑战与竞争态势 - 苹果智能进入中国市场面临挑战,需实现Siri查询用户个人信息以精准回答及控制应用程序的能力,核心技术突破包括设备端数据的个性化推理、应用程序间的智能任务串联等[3] - 公司面临中国手机厂商的激烈竞争,研究机构认为苹果智能在中国推迟发布可能使其处于不利竞争地位,因其他厂商正竞相整合AI功能并构建自主大模型[5] - 公司人工智能业务近期出现高管离职,包括负责开发AI网络搜索的核心团队高管Ke Yang,其离职给计划于明年3月进行的Siri重大改版带来不确定性[4] -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Apple Foundation Models团队的十几名成员已相继离开,部分人员加入了竞争对手Meta[4]
跨越两个世纪物理学巨擎杨振宁去世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12:52
逝世信息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逝世前刚刚过完103岁生日,但未在公众面前露面 [1] 生平与教育背景 - 杨振宁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3] - 1922年出生于安徽,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爱德华·泰勒 [3] - 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3] 主要科学成就 -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 - "宇称不守恒"理论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宙的镜像对称性会被破坏,颠覆了对自然界基本对称性的认知,被誉为物理学史上的转折点,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 [3] -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该理论被视为其科学成就的巅峰,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并催生了多个菲尔兹奖级研究方向 [4] - 被普遍认为是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科学贡献远超诺奖 [3] 对中国的贡献与影响 - 1970年代起多次回国访问讲学,推动中国物理学发展和中外科学交流 [4] - 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于清华大学,将毕生所学投入引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青年人才、建设一流研究机构的事业中 [4][5] - 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5] - 曾表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5]
三花智控“大利好”竟是谣言!“章盟主”、机构等买卖35亿还拉高出货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11:47
市场异动事件概述 - 一则关于三花智控获得特斯拉6.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Optimus线性执行器订单的传闻,导致公司A股在10月15日下午开盘后约半小时内脉冲式涨停,股价从小幅下跌快速拉升到44.18元/股的涨停位,盘中振幅超过11%,单日成交额高达119.8亿元,港股同步大涨12.98% [2][4] - 传闻称该订单量足以生产至少18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引发人形机器人概念板块内20多只个股同步涨停或涨超10%以上 [2][4] - 三花智控在10月15日深夜发布澄清公告,明确表示相关订单传闻不属实,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公告后次日港股直线大跌超6%,A股回调近3% [16] 传闻传播路径分析 - 传闻最初于北京时间10月15日12:07通过海外社交平台X用户“@tslaming”发布,声称根据国内媒体报道,三花智控获得特斯拉约50亿元人形机器人订单 [4] - 约40分钟后,另一X平台用户“@TeslaNewswire”(粉丝量近5万)在12:47引用上述推文,删除中国媒体信源并称“这将是Optimus大规模量产即将来临的强烈信号”,该推文获得110次转发和7.7万次阅读 [9][17] - 经过海外平台两轮转发后,传闻在雪球和东方财富网等A股投资者聚集的股票交流平台大面积传播发酵,最终精准触达广泛股票投资者 [2][12] - 类似传闻早在9月29日由雪球用户“绍兴勇哥”发布,称三花智控与特斯拉合作有重大进展,2025年9月22日特斯拉下达超50亿元订单,要求2026年一季度起逐季爬坡交付,但该帖已被删除 [12] 资金流向与交易动态 - 龙虎榜数据显示,10月15日三花智控买卖前五席位合计成交额接近35亿元,占全天总成交额119.8亿元的近30% [3][22] - 知名游资“章盟主”常用席位(国泰海通上海浦东新区海阳西路营业部)净买入超过6.8亿元,买入成交额占全天总成交的5.69%,按买入单边估算占同期买盘的10%以上 [3][20][23] - 深股通专用席位买入6.51亿元,卖出6.1亿元,净买入4055万元;两个机构专用席位分别买入1.62亿元和1.52亿元,但分别净卖出7740万元和8320万元,显示北向资金和机构存在拉高出货迹象 [3][21][24] - 下午开盘后成交量快速放大,1点27分左右出现一笔超过14万手的成交,大量买单推动股价在1点30分涨停,期间多次打开涨停,最终在2点前后封住涨停 [23] 行业背景与市场影响 - 在三花智控此次订单传闻之前,有外媒报道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因手部技术难题暂时停产,今年量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 [18] - 业内人士指出A股“小作文”灰色产业链成熟,通过多次洗稿将假消息包装成看似可靠的“内幕消息”,配合资金点火容易诱导散户跟风 [18][19] - 传闻撰写时捏造具体订单金额、供货数量及交货时间,增强可信度的同时触发舆情监控系统和量化交易模型,吸引量化资金先下场,游资再推波助澜 [19] - 海外英文消息比中文更具欺骗性,插个语言转换环节在中间市场就难以辨别真假,国内散户很难第一时间求证国外信源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