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
搜索文档
AI作“参谋”,3分钟内挽救80万元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17:01
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 - 公司将数字化转型列为头号工程 抽调80余名科研精英组建团队 携手朗坤智慧科技历时一年完成技术攻坚 [3] - 创新采用"1个平台、2级管控、5类责任层级、8种应用、6大预警中心"立体化架构 实现从集团总部到12家电厂、37台机组的全链条数字化穿透 [3] - 建设基于云边协同的火电安全生产管控数字化平台 被定位为战略布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技术架构与创新 - 采用"集团统筹、云边协同"管控新模式 云端负责全局优化和智能决策 边缘节点确保毫秒级实时响应 [2] - 构建强大工业数据中枢 汇聚多年运行数据 部署5万多个智能预警模型 沉淀55万个预警案例 [3] - 集成近200个专业算子 采用零代码开放式架构 业务专家可通过简单拖拉拽快速构建新模型 [3] - 实现"大模型+小模型"深度协同 小模型精准定位设备问题 大模型调用知识库提供解决方案 [5][6][7] 运营成效与数据表现 - 平台投运以来累计发出预警信息55万余条 准确率超90% [7] - 推动电厂综合煤耗每千瓦时下降0.45克 机组非停次数同比下降38% [7] - 成功避免多起非停与非降事故 例如成功处理引风机失速预警避免非降事件 [1] - 实现行业突破性"五升一降"数字化管控目标 全面提升设备可靠性等五大水平 降低生产人员劳动强度 [4] 人才培养与知识管理 - 每月定期举办模型竞赛 开展13期专题培训 新增150多个专业模型 覆盖汽机锅炉等核心设备 [8][9] - 编制《年度典型预警案例汇编》 建立集案例库、故障库、策略库、模型库于一体的四库全书 [9] - 通过滴灌式数智文化培育 形成人人用AI、人人创价值的创新生态 [8] 行业认可与未来规划 - 平台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技术鉴定 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 工信部副部长调研时肯定创新突破 提出从大语言模型向大物理模型转变的期待 [7] - 正推动平台向云边端一体架构演进 目标实现智能控制闭环 彻底解放人力 [9] - 为流程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9]
华电新能新平台上线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16:25
核心观点 - 华电新能发布"华智·智新"新能源智慧生产管理平台 通过集约化、数智化和科技赋能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电力市场化改革和新能源数智化转型 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1][2][5][6][7] 集约化管理 - 公司装机容量突破8000万千瓦 风光场站超1100个 居行业前列 [2] - 构建"远程集控、分级诊断、片区维护、专业检修"生产运营管理体系 应对新能源项目"小、散、远、多"分布特性 [2] - 平台开发集控、诊断、安防、巡检等十余种功能 实现发电形式全领域、管理主体全层次、生产业务全范畴覆盖 [2] 数智化转型 - 融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 打造全容量覆盖、全要素感知、全业务联动的数智化管理系统 [5] - 省域集中监控和场站无人值守使运行人员平均减少约60% [6] - 智能巡检使巡检效率提高约80% 大幅降低劳动强度 [6] - 搭建国产化数字底座 实现设备层至平台层全链自主可控 [5] 技术突破与应用 - 研发AI大模型高精度功率预测系统 对统调负荷及新能源出力精准预测 [7] - 开发构网型变流器主动支撑控制技术、多能互补能源系统集成与调控技术、智慧储能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 [7] - 风机螺栓智能检测系统实现技术跨代升级 检测效率提升4-5倍 [8] 行业影响与战略定位 - 平台实现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管理 提升电站发电能力、设备可靠性和安全保障水平 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4] - 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 [5][7] - 未来将积极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准 [8]
“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首台投产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15:23
项目投产与市场意义 -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首台机组于8月26日投产,实现我国抽水蓄能电站首次"投产即入市" [1] - 该项目是"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2021年12月核准,2022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 [1] - 首台机组投产使梅蓄二期成为我国首个核准、开工、发电均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的抽蓄工程 [1] 技术性能与装备特点 - 机组总重约2000吨(相当于1000台新能源汽车),总高超过30米(10层楼高),底座"蜗壳座环"最大直径超过12米 [3] - 机组铁心由超过10万张0.5毫米厚硅钢片叠加而成,运行时振动幅度控制在50微米(1根头发丝粗细) [3] - 机组转速达每分钟375转,每小时可将30万立方米水能转化为30万度清洁电能,满足5万居民用户单日用电需求 [2] - 调试试验项目多达70余项,包括分部调试、整机启动、涉网联调、考核试运行四个阶段 [3] 电力市场运营 - 新机组投产当日即参与广东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梅蓄电站市场交易规模达150万千瓦,位居全国抽蓄市场之首 [8][9] - 电站采用"报量报价"方式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累计交易市场电量17.4亿度,响应市场需求启动4200余次 [6] - 市场化运营后日均启动次数较"入市"前增长37% [6] - 二期机组直接按电力现货交易技术条件设计安装,实现"一步到位"市场化运营 [9] 生态环保与工程规模 - 电站总库容达92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六个半西湖),二期工程采用共用上下水库方式,降低建设施工量约30% [11] - 工程实现周边生态环境"零扰动",废水零排放、施工除尘、噪声控制等环保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11] - 梅蓄电站获评"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是我国两个获此荣誉的抽蓄电站之一 [13] 行业影响与发展规划 - 我国抽水蓄能在运规模超6100万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全产业链达世界领先水平 [10] - 二期工程全面投产后,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24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480万千瓦 [13] - 年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约72亿千瓦时,可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1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约590万吨 [13] - 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是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最大的抽蓄工程,将推动大湾区抽蓄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2000万千瓦 [13]
用算法为新型电力系统赋能——国网湖北电力虚拟电厂建设观察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15:07
虚拟电厂发展现状 - 湖北电力建成华中地区首个省级虚拟电厂平台 通过先进信息技术聚合分布式发电 储能系统 商业楼宇 5G铁塔基站 新能源汽车等分散资源形成云端电厂[1][2] - 湖北电网构建资源层 应用层 技术层 运营层 指挥层5层联动的虚拟电厂生态体系 整合挖掘各类可调节资源潜力[2] - 截至7月接入虚拟电厂38家 注册公示27家 接入可调用户数量2248家 终端级资源12270个 总体报装容量2200万千瓦 可调资源包括充电桩 铁塔基站 空调 工业负荷等20多类[2] 运营机制与市场参与 - 依托调度支持系统 交易系统 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为虚拟电厂运营商提供用户建模 用电信息核对 交易组织 运营监测等服务[3] - 计划打通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交易全业务流程 推进虚拟电厂 发电厂 电网企业 工商业用户等主体协同互动[3] - 执行偏差率约为3% 形成较好市场收益 按每千瓦时0.11元进行补贴[2][5] 电网调节功能 - 通过削峰填谷平衡电力供需 新能源大发时调动资源填谷消纳富余电量 用电高峰时调度储能等资源释放电能增强供电能力[4] - 2025年春节期间实现华中区域虚拟电厂调峰资源跨省调用 湖北虚拟电厂响应江西电网调峰需求[4] - 最大填谷电力达23.39万千瓦 为参与企业创造辅助服务收益5243.76元[5] 新能源消纳背景 - 截至7月底湖北风电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5354.61万千瓦 占全省电源总装机的40.29% 新能源已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4] - 新能源出力最大占比超过全省用电负荷的75% 但存在随机性 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4]
全力应对能源转型给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14:28
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背景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1.55摄氏度 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1] - 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占能源活动碳排放40% 电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势在必行 [1] - 新能源发展是破解能源安全难题的重要举措 因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高 [1] 中国新能源发展成就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 超过全球新增装机一半 [1] - 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 占全国发电总装机42% [1] - 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增至16.72亿千瓦 超过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1] 电力系统基础理论挑战 - 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导致系统转动惯量持续降低 传统稳定理论难以适应"双高"系统特性 [2] - 大规模储能接入改变"发输用同时完成"铁律 系统平衡与调度理论需重构 [2] - 配电网向有源化转型 面临电压调节难度增加、保护系统适应性不足等多维度挑战 [2] 电力系统运行层面挑战 - 新能源出力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大幅增加电网平衡压力 [3] - 新能源"大装机小电量"特性与电网实时平衡要求不匹配 2024年1月寒潮期间东北电网新能源出力降至10%左右 [3] - 电力电子设备占比提高导致系统稳定形态复杂化 出现中频带新问题 [3] 基础理论研究方向 - 研究低惯量系统广域同步稳定机理 攻关构网型技术提升新能源主动支撑能力 [4] - 建立"统一平衡+分散平衡"相结合的新电网运行机制 适应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 [4] - 通过高精度感知与智能控制实现配电网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掌控"转型 [4] 运行管理技术措施 - 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构建新能源接入的物理基础 [5] - 加快电化学储能等调节资源建设 发挥毫秒级快速调控能力 [5] - 保障电力可靠供应需发挥煤电"压舱石"作用 同时研究新型长时储能替代方案 [5] 系统安全与标准建设 - 加强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 覆盖电池本体、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 [6] - 强化标准建设 落实《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等标准 加快构网型变流器标准制定 [6] - 深化电力市场改革 完善新能源和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 [6] 技术支撑体系创新 - 融合人工智能和5G等先进技术 提高电力系统调度运动支撑和保障能力 [6] - 着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保障"双碳"目标顺利实现 [6]
全球最大!中企参建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18:15
项目概况 - 中国石化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签订沙特延布绿氢/绿氨项目前端工程设计及可转换工程总承包合同 [1] -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绿氢/绿氨生产综合体 [1] - 项目位于沙特延布 建设内容包括4.5GW电解水制氢设施、8000吨/天合成氨设施及海水淡化厂等配套工程 [3] - 预计2030年投入商业运营 年产40万吨绿氢和280万吨绿氨 [3] 技术合作 -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全资子公司广州工程公司与西班牙公司组成联合体提供前期工程服务 [1] - 项目将利用风光发电制备绿氨 促进绿氢/绿氨技术规模化发展 [1][3] 战略意义 - 项目是中国石化践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 [3] - 标志着公司深度参与全球能源转型的里程碑事件 [3] - 炼化工程集团将发挥绿色能源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推动全球绿色能源发展 [3]
90%,中国能源乘风破浪彰显实力——“能源向前,中国向上”系列评论之一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17:05
能源发展总体成就 -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较"十三五"末增长70% [1] - 2024年国内油气产量超4亿吨油当量 油气增储上产潜力显著 [1] - 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 能源自主供应基本盘稳固 [1] 清洁能源转型进展 - 建成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95%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1] - 非化石能源供应量"十四五"前四年增长近50% 占能源生产增量约50% [1] - 风电光伏装机稳居世界第一 上半年风光发电增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1] -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超50% 新型储能装机占全球超40% [2] 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 能源消费量累计增长9.8亿吨标准煤 相当于英法德年用能总和 [3] - 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3] - 建成川渝藏/南方/华北/华东4个区域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 [3] - 全国多年未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 [3] 产业链与全球贡献 - 建成完备的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制造体系 [2] - 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60%和80% [2] - 优质新能源产品惠及全球 为世界能源转型作出贡献 [2] 未来发展方向 - 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提升终端电气化水平 [5] - 推动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 [5] - 增强能源自主创新能力 把握人工智能引擎作用 [6] - 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6] - 深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提升国际话语权 [6]
我国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10:42
能源供应与基础设施建设 - 能源消费增量在"十四五"前四年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2]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五分之一[2] -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车桩比2:5)[2]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连续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3] - 非化石能源占比年均增1个百分点预计超20%目标 煤炭占比年均降1个百分点 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三分之一[3] - 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累计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3] 科技创新与重大工程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新型储能规模居世界第一[4] - 建成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全球最大/首座工程 突破万米深地勘探和千米深海油气开发[4] - 智能微电网和虚拟电厂快速发展 车网互动规模化试点推进 能源与工业交通领域加速融合[4] 市场化改革与民营经济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建设 煤电新能源全面入市 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建成[5] - 电力市场经营主体达97万家为2020年的5倍 出台能源民营经济十条措施[5] - 光伏设备制造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风电整机制造超60%为民营企业 核电项目民企参股比例达20%[5]
中国华电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加快绿色转型
中国电力报· 2025-08-26 09:35
核心观点 - 公司加快绿色转型 发电装机从2002年2500万千瓦增至2024年6月底突破2.5亿千瓦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从17%提升至57.5% [1] 能源自主保障 - 推动煤电清洁高效灵活转型 完成节能降碳改造 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机组167台次 [3] - 2024年底供电煤耗290.69克/千瓦时 同比降低2.33克/千瓦时 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1年下降15.52% [3] - 水电开发取得重大进展 西藏DG水电站实现一年4投 福建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全容量投产 金沙江上游金上巴塘水电站全面建成 [4] 能源供给结构 - 天津海晶100万千瓦盐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 世界单体最大 [6] - 新疆天山北麓戈壁能源基地计划2024年12月投产 年送绿电360亿千瓦时 [6] - 近3年投产近7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 新能源核准 开工 投产规模连创新高 [7] - 构建"3+N"风光电空间布局 覆盖西北沙戈荒 西南水风光 沿海海上风电等基地化开发 [7] 能源技术创新 - 攻克电力工控系统"卡脖子"技术 开发覆盖电力全谱系的华电"睿"系列工控产品 [9] - 建成全国首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绿氢示范项目 华电内蒙古包头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项目 [9] - 投运华电青海德令哈100万千瓦光氢储项目 实现高海拔地区制绿氢突破 [9] - 首创"火电+储能"调峰调频混合储能模式 建设华电莱城储能电站项目 [10]
最高80亿元!三峡集团拟增持
中国电力报· 2025-08-25 19:53
控股股东增持计划 - 三峡集团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增持长江电力股份 增持金额不低于40亿元且不高于80亿元 [1] - 增持方式包括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 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 不设定价格区间 [1] - 增持前三峡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128.65亿股(占总股本52.58%) 其中三峡集团直接持有104.74亿股(占42.81%) [1]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129.84亿元 同比增长14.22% 主要受益于六座梯级电站发电量同比增加 [1]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水力发电、投融资和抽水蓄能等领域 [1] 股东回报规划 - 公司制定2026-2030年分红计划 承诺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当年归母净利润的70% [2] - 原则上实施年度分红 在有条件情况下将进行中期利润分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