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搜索文档
央企重组、反无序竞争,主管部门在百人会上透露了哪些管理思路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30 23:27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770.7万辆,同比增长24%,渗透率19.3% [3]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占全球超60%,渗透率40.9% [3]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 [3] 政策导向与产业规划 -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以"夯实电动化 推进智能化"为主题,多部委领导参与并定调发展方向 [3] - 国资委提出央企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全球竞争力企业 [6] - 发改委将系统施策解决无序竞争问题,包括价格监测、市场监管和规范招商引资 [8] - 工信部推进L3自动驾驶准入试点,完善标准体系,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应用 [12] 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 电池技术:攻关宽温域、高安全、长寿命电池及固态电池技术 [6] - 电驱系统:研发高效率、高转速、高功率集成化电驱 [6] - 智能化:突破智能驾驶软硬件、车用基础软件、高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 [6] - 车网融合: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 [17] 市场拓展与消费促进 - 商务部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已超176.9万份,新能源车补贴保持2万元 [15] - 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 [12] - 推动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扩大新车消费和二手车流通 [15] 基础设施建设 - 国家能源局将科学制定十五五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目标,确保适度超前布局 [17] - 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停车位比例,补齐县城乡镇建设短板 [17] - 推动大功率充电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出台相关管理实施意见 [17] 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治理 - 住建部将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19] - 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实现风险防控主动预防 [19] - 推进数字家庭和智慧住区建设,提升居民服务便利性 [19] 国际化发展战略 - 国资委推动汽车央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全球化运营体系 [6] - 发改委支持中外合资企业加快新能源转型,打造全球研发生产基地 [9] - 商务部支持汽车企业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海外经营服务能力 [15]
特朗普25%的汽车关税,让中国因祸得福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30 23:27
核心观点 - 美国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将重挫日韩汽车及电池企业,同时可能加速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 [3] - 特斯拉成为关税政策下的相对赢家,因其100%美国生产和采购 [6][8] - 中国汽车产业已从弱小发展为全球巨头,2024年产量达3100万辆,是美国的3倍 [10] - 关税政策可能破坏全球汽车供应链,特别是日韩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和业务 [15][17] - 中国车企如比亚迪、小鹏、蔚来等正快速崛起,股价大幅上涨 [13] 日韩企业影响 - 日韩汽车占美国进口量的1/3,北美之外进口量的2/3 [3] - 韩国2023年在美国签署215亿美元绿地工厂投资协议,日本在美投资组合达7830亿美元 [3] - 韩国三大电池企业(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已承诺投资540亿美元在美建15家电池工厂 [3] - 现代和起亚在美销售200万辆汽车中仅1/3为本地组装 [15] - 日韩电池企业利润率通常仅有个位数,面临中国竞争对手如宁德时代的挤压 [17][19] 特斯拉优势 - 特斯拉在得州和加州拥有大型工厂,生产全部在美销售车辆 [6] - 分析师认为特斯拉是"受影响最小"的汽车巨头,因其100%美国生产和采购 [6][8] - Model Y竞争的中型跨界车市场近50%车辆可能受关税影响 [6] - 马斯克此前曾警告中国车企的竞争力,认为需要贸易壁垒保护美国产业 [5] 中国汽车产业 - 中国2024年实现1万亿美元贸易顺差 [10] - 从1990年年产不足50万辆发展到2024年3100万辆,是美国产量的3倍 [10] - 比亚迪销售额突破1000亿美元,超越特斯拉 [6] - 小鹏汽车股价年初以来上涨85%,蔚来和吉利实现两位数涨幅 [13] - 中国车企计划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比亚迪曾宣布10亿美元投资计划 [13] 全球供应链影响 - 关税可能导致进口汽车价格上涨5000-15000美元,本地制造成本增加8000美元 [9] - 通用汽车在墨西哥的风险敞口最大 [8] - 丰田约一半销量依赖美国市场,尽管在美设有多个工厂 [8] - 欧盟和德国明确表示不会对关税坐视不管,可能采取报复措施 [9] - 类似2018年钢铁关税导致美国每月损失46亿美元的历史可能重演 [21]
这些车企高管的最新演讲里,信息量巨大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30 06:1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2024年发展概况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 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 [4] - 政府工作报告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推动产业升级加速 [4] - 行业论坛聚焦电动化、智能网联、飞行汽车等前沿议题 勾勒未来出行新图景 [4] 车企技术布局与产品规划 长安汽车 - 全固态电池样车2024年首发 2027年量产 续航达1500公里 [6] - 深蓝S09定位30-35万元大六座旗舰 即将量产 泰国工厂投产全球化车型深蓝S05 [6] - 营销模式转型直面用户 应对小米SU7流量竞争压力 [6] 广汽集团 - 2024年启动国内首个L3自动驾驶车型量产 L4车型与滴滴合作下线 [8] - 端云一体大模型融合DeepSeek 多模态交互系统HMI 6.0实现跨端互联 [8] - 计划2027年推出个人用户L4自动驾驶车型 目标全球第一阵营 [8] 理想汽车 - 自研星环OS操作系统4月底开源 覆盖车控、智驾及通信中间件 [9][10] - 定位"软件+造车"双优势 差异化竞争新势力存活关键 [10] 小鹏汽车 - 三条战略曲线:AI汽车、全球化、具身智能生态 [12] - 飞行汽车预测占全球汽车销售3-5% 收入占比20%(2万亿美金市场) [12] - 广州飞行汽车工厂年产能1万台 2026年量产 规划500家飞行营地 [12] 比亚迪 - 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全系搭载 车载无人机构建新出行生态 [17] - 超级E平台实现兆瓦闪充(5分钟400公里) 云辇-Z填补垂向电控空白 [17] - 智能化变革周期缩短至2-3年 高阶智驾成新衡量指标 [17] 其他车企动态 - 宝马2026年沈阳投产新世代车型 2027年前投放超40款新车 [14] - 奥迪两年推7款新车 含下一代豪华燃油车 [16] - 奇瑞"6+1"技术布局 联合宁德时代/地平线强化电动智能化 [19] - 吉利2024新能源销量88.8万辆(+92%) 全域AI布局覆盖智驾/能源/底盘 [20][21] - 蔚来累计研发投入近600亿元 建成3206座换电站(占全国72%) [23] - 小米SU7 Ultra三天订单破万 研发累计投入1050亿元 生态硬件将开放共享 [25]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产品竞争焦点转向智能化平权 AI重构人车关系定义核心竞争力 [8] - 动力电池退役潮将至 2030年中国累计退役量突破300万吨 [8] - 立体出行生态融合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 潜在市场超10万亿 [8] - 中国市场最终或保留不超过20个主流汽车品牌 淘汰整合加速 [6] - 全球化挑战包括关税壁垒、海外法规不确定性及基础设施差异 [6]
4.46 万亿,美国新关税或导致日本汽车业巨亏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28 21:51
美国对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的核心影响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2025年4月2日起对所有汽车进口征收25%关税,对全球经济和自由贸易原则产生深远影响[5] - 日本将面临严重后果,汽车行业首当其冲,预计国内生产总值至少下降0.2%[9][37] - 日本对美出口总额达21万亿日元(1400亿美元),其中30%(6万亿日元)来自汽车产品[9] 日本汽车行业受到的具体冲击 - 日本主要车企股价大幅下跌:丰田跌2.8%,日产跌3.1%,斯巴鲁暴跌5.8%,本田跌2%,马自达跌5.6%,三菱跌4.5%[11] - 美国2024年汽车销量1600万辆中,日本车企贡献130万辆(另有40万辆在墨西哥生产)[13] - 高盛预测2026财年营业利润下滑:丰田11%,本田23%,日产66%,马自达34%[16] - 日本前六大汽车制造商将额外支出114亿美元关税成本[16] 受影响最严重的车企 - 日产和马自达受冲击最大:日产35%美国销量依赖墨西哥出口,马自达30%[19] - 摩根大通预计日本车企潜在损失4.46万亿日元(294.4亿美元),马自达和斯巴鲁最脆弱[19] - 极端情况下营业利润冲击:丰田损失5700亿日元,本田3500亿日元,日产1300亿日元,马自达600亿日元[19] 供应链和零部件企业的影响 - 电装公司来自墨西哥/加拿大对美销售额2200亿日元,爱信公司600亿日元[21] - 波士顿咨询估计日本在汽车和零部件方面将承担110亿美元关税负担[21] - 高盛预计电装和爱信利润可能锐减550亿日元和150亿日元[21] 日本车企的应对措施 - 减少在日本为美国市场生产的车辆数量[23] - 本田最具本土化优势,去年仅从日本向美国出口5379辆汽车[25] - 丰田在美国销售中只有23%来自日本本土生产出口[27] - 斯巴鲁和马自达受影响较大:斯巴鲁50%美国销量来自进口,马自达55%[27] 对日本经济的整体影响 - 汽车业占日本对美出口28%,美国进口汽车占其总销量46%[13] - 可能破坏日本刚形成的"工资-物价良性循环",推入经济衰退[35] - 野村预计关税将使日本GDP至少下降0.2%,可能导致经济空心化[37]
特斯拉销量又跌39%,除了讨厌马斯克,还有这些原因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27 23:42
特斯拉销量下滑 - 2025年1月特斯拉欧洲销量同比下跌45%,2月同比下跌39% [3] - 2月特斯拉在欧洲市场份额降至1.8%,纯电市场份额从21.6%降至10.3%,同比下降11.3个百分点 [5] - 2月特斯拉在欧盟、英国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销量不到17000辆,同比减少39%(2024年同期为28000辆) [5] - 德国市场前两个月特斯拉新车注册量暴跌71% [8] - 中国市场2月特斯拉上海工厂出货量暴跌49%,降至2022年7月以来最低水平 [10] - 美国市场2月特斯拉销量43650辆,为三年来最低月度销量之一,较2023年2月高峰60325辆下降27.6% [12] - 特斯拉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从2022年75%以上降至2024年50%以下 [15] 市场竞争格局 - 比亚迪2月乘用车销量318233辆,同比增长161.4% [17] - 特斯拉采取单品策略,仅销售5款车型,其中Model 3和Model Y占全球交付量95%以上 [17] - 欧洲纯电动汽车市场整体增长26.1%(2月),但特斯拉销量下滑 [8] - 欧盟电动汽车(含纯电、混动、插混)占新车注册量58.4%,高于去年同期的48.2% [8] - 全球纯电和插混汽车2024年销量增长24%至1720万辆,预计2025年增速将达30% [25] 产品与战略 - 特斯拉暂停四家装配厂生产以重新设计Model Y [4] - 计划2026年量产无方向盘和踏板的Cybercab自动驾驶汽车 [23] - 拟从2025年开始向其他公司交付Optimus人形机器人 [23] - 可能推出现有车型低价版本,但具体计划不明确 [25] 政治因素影响 - 马斯克政治活动(支持特朗普和欧洲极右翼政党)引发争议 [4][8] - 加州(民主党据点)特斯拉注册量连续四个季度下降 [18] - 欧美出现"特斯拉下台"抵制运动,展厅抗议和破坏事件频发 [18] 行业趋势 - 欧洲汽车总销量下降3.1%(2月),但纯电增长26.1%,混动增长19% [8] - 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增速放缓,部分政府取消补贴,消费者对价格和充电设施不满 [25] - 传统车企和中国新进入者持续推出更便宜的电动车型 [8]
当车企亲手杀死明星燃油车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27 23:42
全球汽车业标志性车型停产现象 - 多款经典燃油车型因销量低迷、电动化转型及消费偏好变化相继停产,包括迈锐宝、GT-R R35、福克斯、奔驰A级车和凯迪拉克XT4 [4][5][18][24][34] - 深层原因:SUV热潮挤压紧凑型轿车市场,电动化战略导致燃油车研发资源缩减,入门级燃油车利润微薄成为战略调整牺牲品 [4] - 行业趋势折射出市场对智能化、新能源的狂热追逐,燃油车黄金时代终结 [4] 奔驰A级车停产分析 - 奔驰确认A级车将停产且无换代计划,当前一代持续生产至2026年 [6][10] - 历史销量:第一代(1997-2004)累计110万辆,第二代(2004-2008)近70万辆 [6][8] - 中国市场表现:2018年后月销维持四位数,2025年1月仅807辆,2月1302辆 [10] - 战略调整:紧凑型系列从7款减至4款,CLA将成新入门车型,品牌向高端化发展 [10] 马自达6停产分析 - 2025年3月宣布全球停产,三代车型跨越23年,初代2005年销量峰值27.2万辆 [12][15] - 销量滑坡:2012年全球销量降至2.2万辆(巅峰1/10),2023年不足5万辆 [15][17] - 中国市场表现:2003-2017累计80万辆,2021年随一汽马自达合并停产 [17] - 替代产品:推出基于长安底盘的EZ-6电动轿车,海外版马自达6e拟2025年欧洲上市 [17] 福特福克斯停产分析 - 2025年11月正式停产,四代车型全球累计销量超1600万辆 [21][23] - 销量下滑:欧洲市场2022年4月销量同比降50%(从1万辆降至5000辆) [23] - 产品问题:2018款三缸发动机引发消费者质疑,2022年改回四缸仍难挽颓势 [21] - 战略调整:福特近年相继停产蒙迪欧、嘉年华等燃油车型,转向电动化 [23] 日产GT-R R35停产分析 - 2025年2月日本停售,北美2024年10月停产,欧洲2022年3月停售 [25][27] - 技术参数:3.8L双涡轮V6发动机,2023款功率达421kW(Nismo版447kW) [29] - 停产原因:排放及安全法规收紧(如澳大利亚2021年因侧碰法规退市) [27] - 替代产品:R36或基于Hyper Force概念车,采用固态电池技术(预计不早于2028年) [31][33] 通用汽车双车型停产 - 雪佛兰迈锐宝2024年底停产,60年累计销量超1000万辆,2023年销量13万辆(同比降8.5%) [35][37] - 凯迪拉克XT4 2025年1月停产,2019年销量峰值3.2万辆,2024年仅1.8万辆 [39][41] - 战略替代:XT4/XT5/XT6将被Optiq、Lyriq等电动跨界车取代,堪萨斯工厂获3.9亿美元改造投资 [39][42]
电动汽车手动换挡,是黑科技,还是寻情怀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26 23:48
全球电动车市场痛点 - 65% 的消费者认为 "驾驶乐趣缺失" 是最大痛点 [5] 福特电动汽车手动变速器专利 - 福特于2023年申请专利,展示电动汽车手动变速器细节,旨在通过物理交互增强驾驶沉浸感 [5] - 专利描述了一种手动换挡装置,能在没有手动变速器的电动汽车中模拟手动变速器的功能 [5] - 系统支持两种模式:类似赛车序列式变速箱的顺序换挡模式,以及传统 H 型换挡逻辑的6速手动模式 [7] - 通过振动模块模拟不同动力特性车辆,换挡杆提供力反馈和突兀阻力 [7] - 系统可模拟传统手动挡的顿挫感,当驾驶者尝试"熄火"操作时会通过阻力反馈 [7] - 福特曾在2019年展出搭载6速手动变速器的原型电动版野马 [10] 其他厂商手动变速器电动汽车 - 保时捷 Taycan Turbo S Cross Turismo 配备双速后桥变速器,起始价格约18.76万美元 [10] - 奥迪 e-tron GT 配备双速自动手动实轴变速器,起始价格约10.1万美元 [10] - 现代 Ioniq 5 N 配备E-shift拨片式换挡装置,模仿8速双离合变速器,可模拟燃油车驾驶感受 [12] - 丰田2022年申请专利,开发模拟手动挡驾驶体验的全电动汽车,配备离合器踏板和换挡杆 [15][17] - 本田开发合成手动变速器,配备离合器踏板,能够模拟手动换挡驾驶模式 [19] 手动变速器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 - 电动汽车配备手动变速器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市场需求存疑 [21] - 电动汽车不需要离合器和变速箱,电机从零转速就能输出最大功率,消除了多挡位的必要性 [21] - 燃油乘用车领域手动变速器市场份额已降至约1.5% [21] - 福特从四缸版野马中取消手动变速器,大众高尔夫 GTI 也已取消手动变速器 [21]
智驾平权时代:比亚迪、吉利、奇瑞如何改写行业规则?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26 23:48
核心观点 - 比亚迪、吉利、奇瑞三大自主车企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整合,将智能驾驶成本大幅降低,实现"智驾平权",使智能驾驶从高端体验变为大众化标配 [5][7][12] - 三家车企通过分层级平台化方案覆盖不同价位车型,低阶方案已下探至6-15万元区间,高阶方案瞄准L3级自动驾驶 [7][9][12] - 与传统新势力"蔚小理"的高端化路线形成鲜明对比,技术路线更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22][23][27] - 成本下降得益于技术进步、产业链协同、规模效应和用户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 [29][32][36] "迪吉瑞"的智驾方案解读 技术层面 - 比亚迪"天神之眼"分三级:C级(84TOPS/12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实现高速NOA,B级(254TOPS/激光雷达)支持城区NOA,A级(508TOPS/3激光雷达)达到全场景高阶智驾 [7][9] - 吉利"千里浩瀚"分五级:H1(100TOPS)支持基础功能,H9(2000TOPS)具备L3量产能力,中间层级逐步增加城区NOA、记忆泊车等功能 [9] - 奇瑞"猎鹰"系列:500级(80-128TOPS)实现行泊一体,900级采用VLA+世界模型达到L3水平 [10][12] - 芯片选择呈现国产化趋势,地平线J6系列成为中低阶首选,高阶方案仍依赖英伟达Thor [12] 产业链层面 -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实现极致成本控制,地平线J6M芯片单价压至120美元,数据闭环使算法迭代周期缩短至18天 [14] - 吉利通过品牌整合(几何并入银河,极氪与领克协同)发挥规模效应降本 [16] - 奇瑞依托华为、英伟达等合作伙伴加速技术落地,全球化布局助力成本分摊 [16] 市场层面 - 比亚迪全系车型覆盖策略强化竞争力,10万元级车型已实现高速NOA [17] - 吉利以"智驾平权"理念吸引大众市场,银河系列成为重要载体 [18] - 奇瑞主打"油电同智 全球同行",性价比优势突出 [20] "迪吉瑞"智驾平权VS"蔚小理"智驾高端化 技术路线差异 - "蔚小理"追求算力堆砌(如蔚来ET7四Orin芯片)和前沿技术,成本居高不下 [23] - "迪吉瑞"通过传感器优化和算法改进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平衡,如天神之眼C方案BOM成本不超过4000元 [23][27] 市场定位与品牌策略 - "蔚小理"聚焦高端用户,强调科技感和品牌溢价 [24] - "迪吉瑞"实施多元化覆盖,奇瑞将智驾推广至全球中低端市场 [24][26] 成本控制与用户需求 - "蔚小理"高研发投入导致产品溢价,面向价格不敏感群体 [27] - "迪吉瑞"通过供应链优化满足大众市场需求,如比亚迪芯片采购量达"三年300万片" [14][27] 智驾平权的本质逻辑 技术驱动因素 - 端到端学习和大模型应用减少对高成本硬件的依赖 [30] - 国产芯片崛起(地平线征程系列装车量达65%),算力利用率提升至78% [30][32] - 传感器技术优化,如4D毫米波雷达以350元成本实现0.1度角分辨率 [33] 产业链协同效应 - 规模化效应显著:比亚迪年销量400万辆摊薄芯片成本,地平线芯片出货量每增100万片单价降7% [35][36] - 数据规模优势:吉利750万存量车形成数据飞轮,比亚迪数据预处理成本降至0.2元/公里 [36] 市场竞争因素 - 价格战促使技术下放,10万元级车型标配高速NOA成为新常态 [37] - 新势力教育市场后,传统车企通过普及策略实现反超 [37] 用户需求驱动 - 72%购车者将智驾列为必选项,但愿支付溢价的比例从58%降至19% [38] - 使用场景从"酷炫科技"转向"生活刚需",如网约车司机日均减少70%脚部操作 [40] 智能驾驶市场趋势展望 技术发展趋势 - 端到端、大模型技术推动L3/L4加速落地 [41] - 车路协同和智能网联技术深度融合 [41] 市场格局变化 - 中低端市场成为新增长点,渗透率持续提升 [42] - 中国车企凭借技术优势加速全球化布局 [42] 用户体验提升 - 系统向更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44] - 可靠性和安全性持续改进,与智能座舱深度整合 [44]
转向国防,会让欧洲汽车业重新振兴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26 00:35
编 译 / 钱亚光 设 计 / 张 萌 来 源 / cleantechnica.com, financialpost.com, 基于 3 月初公布的"欧洲再武装(ReArm Europe)"计划,欧盟委员会3 月 19 日发布了的名为《欧 洲防务准备 2030 年路线图——白皮书》,明确了确保欧洲安全的关键优先事项。据估计,该计划 有望获得 8000 亿欧元的资金支持,成为欧盟国防政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变革之一。 其中1500亿欧元贷款专门用于采购欧洲本土军事装备。这一政策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新的业务方 向,对于面临产能过剩的汽车相关企业而言,军工生产成为填补空缺的潜在选择。 上周,德国放宽了国家债务相关规定,为增加国防开支铺平了道路,而瑞典、捷克共和国以及波罗 的海诸国正在提高其军事预算。 据悉,正在筹备中的德国新联合政府正在计划启动一项规模达 5000 亿欧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 国防方面的支出将占很大比例。尽管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经济刺激措施的规模,以及资金分配情 况,但这些领域的就业预计将稳步增长。 德国国防与军事工业协会(BDSV)上周提出了一项建议,认为德国经济应将重心从汽车转向国防 装备,并将其视为主 ...
蔚小理三兄弟,越走越远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3-26 00:35
记 者 / 张霖郁 设 计 / 张 萌 除了"新势力"这一标签,蔚小理的共性越来越少。 这一点从三位创始人身上便可知一二。 自创业以来,李斌每年高密度出现在用户或媒体沟通会上,他似乎喜欢和人打交道,考虑谈话 对象的感受,在各种困境和挑战性问题面前始终展现出最大诚意。 很多认识他的人都说"李斌 人非常好"。 何小鹏似乎对社交兴趣不大,他对产品、技术更有兴趣,但迫于公司发展阶段,他走了上"雷 军"的道路——和用户做朋友,把自己塑造成传播平台以及IP。 李想早期曾自己出来直播卖车,但他本质或许还是一个"网瘾少年"。 相比李斌和何小鹏,他似 乎比较"宅"。 2024年,车企一把手甚至央国企一号位纷纷下场直播时,李想纹丝不动,仅在年 底出来做了个录播。 这两年,他已很少出现在媒体沟通会上。 早期,他们三位总被媒体像亲兄弟一样"绑"在一起,因有"新势力"这一共同身份。 但十年过去,新势力和传统势力活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那条界限逐渐模糊。 李斌、何小鹏和李想都在遵循自己的理念和相信打造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蔚来、小鹏以及理想 这三大品牌无论是品牌调性、产品以及产品体验、传播风格、还是企业文化,都不再具有共 性。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