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搜索文档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5-09-06 15:06
LP 光谷设立1 0亿元种苗创投基金群 近日,东湖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打造新时代创新创业高地的行动方案》 及《关于打造新时代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措施》,明确未来3年推动创新创业的主要路径与 具体举措,系统性重塑光谷创新创业生态。会上宣布设立1 0亿元种苗创投基金群,力争三 年投资早期项目不少于4 0 0个。 截至周五下午,本周(8月30日-9月5日)LP动态共26起。 LP 浙江首只低空经济基金完成备案 近日,浙江省首支省级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浙江空港低空经济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 伙)顺利完成中基协备案。 省低空基金目标总规模3 0亿元,首期1 0亿元,由浙江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浙江空港资 本控股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浙江省低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台州市 科创集团、台州湾新区相关单位共同发起设立。 「解码 LP 」系投资界旗下专注 LP 报道公众号,关注各地基金政策,捕捉 LP 最新动态,欢迎关注! 具 体 来 看 , 在 风 险 共 担 方 面 , 光 谷 推 出 " 投 早 投 小 " 基 金 群 与 " 拨 转 股 " 机 制 , 围 绕 高 校 院 所、湖北实验室、 ...
一村资本于彤:这轮并购潮的八大机会
投资界· 2025-09-05 15:02
并购市场趋势与机遇 - 2025年科技型企业首次成为中国并购市场焦点 标志着从互联网消费向硬科技领域转移 [10] - 产业并购成为主线 强调强强联合与供应链协同 推动龙头企业做优做强 [10] - 跨境并购迎来最佳时期 法律障碍清除且地缘政治重构供应链 成为国际化战略选择 [12] - 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趋势加速 从增量转向存量市场 政策支持推动成熟资本市场模式落地 [11] - 买方市场特征显著 上市公司掌握标的选择权与估值议价权 市盈率控制在12倍左右 [11] 政策与市场结构变化 - "924并购六条"政策优化重组机制 推动科技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10] - 并购支付方式创新 出现可转债并购基金分期付款股权置换等工具 缓解资金压力 [12] - 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并购招商 从政策招商演进至3.0阶段 需具备投行投资双重视角 [10] - 并购基金成为主力军 提供资金协调利益并推动谈判 超越锦上添花角色 [12] 中国式并购特点 - 上市公司主导产业链 未上市企业融资难 上市后获银行信贷与地方政府支持 [17] - 技术渗透速度极快 西方需5-10年而中国仅半年 毛利率快速下滑反映技术演进 [17] - 资金属性依赖地方政府配给 不同所有制资金影响策略选择 [18] - 跨国企业剥离中国事业部 因难以应对快速技术渗透与竞争态势 [17] 并购策略与实践 - 整合零散细分市场 通过再并购实现产业扩张 例如软件行业收购现金流小企业整合上市 [21] - 控股型并购要求强现金流预测与投后赋能能力 例如3亿欧元收购意大利NMS集团90%股权 [25] - 协同产业方获取核心技术 例如与汽车集团共建基金收购传感器技术 [25] - 孵化型并购投资核心团队 例如牵头收购德国Sicoya公司并换股落地 获融资16.5亿元 [26] - 关注跨国公司分拆项目 估值低且技术领先 例如德国特种光源供给京东方与新能源电池 [27] 战略与执行关键 - 并购前需明确战略方向与基因匹配 缺乏规划导致高失败率 [28] - 投后整合需灵活包容 尊重原有文化但必要赋能 参考丹纳赫等国际案例 [18] - 利用全球视角分析供需变化 结合技术扩散理论与波特五力模型 [18] - MBO需管理层投入身家 依赖杠杆与现金流分红 要求行业前景明朗且估值可控 [27]
最委屈985
投资界· 2025-09-05 15:02
文章核心观点 - 兰州大学校友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技术路线创新和产业布局推动中国光伏成为全球领导者 [5][10][13] - 隆基绿能作为兰大校友企业代表 通过坚持单晶硅技术路线实现全球市场领先 并持续打破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 [5][10][13] - 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产业链各环节占比超过90% 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7][8] 技术路线变革 - 全球光伏产业早期以多晶硅技术为主导 因技术门槛低且前期投入少 但光电转化效率较低 [8][9] - 隆基绿能创始人团队通过技术分析选择单晶硅路线 认定其在度电成本上具备长期优势 尽管技术难度和投入更高 [10][11] - 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美"双反"调查导致多晶硅企业衰退 单晶硅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11] - 单晶硅技术效率显著高于多晶硅 隆基绿能2024年晶硅组件效率达25.4% 打破海外品牌36年垄断纪录 [12][13] 企业成就与行业地位 - 隆基绿能单晶硅片过去十年累计出货量全球第一 组件过去六年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两名 [5] - 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全球占比超过90% 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 [7] - 中国太阳能发电量2024年达839太瓦时 位居全球第一 美国306.2太瓦时位列第二 [8] - 光伏电池量产效率超过26% 实验室效率突破34.7% 使光伏发电成为全球最经济发电方式之一 [7] 兰大校友产业影响 - 隆基绿能三位联合创始人李振国、钟宝申、李文学均为兰大物理系86级同班同学 [4][13] - TCL中环副董事长沈浩平(兰大校友)研发全球首创G12太阳能单晶硅片 将半导体晶圆技术应用于光伏 [13][14] - 禾望电气(年营收37亿)创始人韩玉为兰大82级物理系校友 主营光伏逆变器业务 [14] - 连城数控实控人李春安为兰大校友 突破日本金刚线切割技术 使硅晶切片成本从2005年5-6元/片降至2020年0.3元/片 [15] 科研创新与产业应用 - 兰大氢能与低碳中心开发光伏-光热复合发电系统 综合效率提升6.3% [23] - 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阳光"示范工程通过太阳能发电制备绿氢 转化二氧化碳为甲醇 实现太阳能化学储存 [24][26] - 兰大草学团队研发光伏场区植被配置模式 编制《干旱半干旱区光伏电站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导则》 实现生态与能源协同发展 [26] 兰州大学学科实力 - 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前1% 2023年位列全球第127位(国内第15位) QS排名稳定全球前300-400名 [20] - 物理学专业2025年软科排名全国第19位 领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 - 恢复高考后本科校友中12人当选两院院士 109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 [18]
今天,无锡父女IPO敲钟
投资界· 2025-09-05 15:02
公司上市与股价表现 - 华新精科于9月5日登陆上交所主板 IPO发行价18.6元/股 上市首日涨幅超300% 市值达130亿元 [4] 公司背景与发展历程 - 公司由郭正平于2002年在无锡江阴创立 从精密冲压铁芯业务起步 深耕行业二十余年 [4][6] - 郭正平两位女儿郭云蓉(董事兼总经办主任)和郭婉蓉(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逐步参与管理 形成家族企业架构 [6][7][15] - 2016年公司转型新能源领域 参与西门子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样品开发 同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并挂牌新三板 [7] 业务与产品结构 - 核心产品为精密冲压铁芯 包括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微特电机铁芯等 2022-2024年该业务收入占比超94% [11][12]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收入增长显著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5.97亿元、6.09亿元、8.28亿元 年化复合增长率17.72% 占比从56.23%提升至64.70% [13] - 客户涵盖宝马集团(2023年起第一大客户)、比亚迪、采埃孚等 2023年对宝马销售额2.68亿元 占比22.52% [8][1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1.92亿元、11.89亿元、14.21亿元 2024年营收增长19.51% [13][17]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4亿元、1.56亿元、1.53亿元 2024年净利润下滑1.92% 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 [13][17] - 预计2025年1-9月营收11.22亿-12.4亿元(同比增长13.74%-25.71%) 归母净利润1.32亿-1.61亿元(同比增长16.03%-41.81%) [14] 股权结构与投资机构 - 郭正平父女三人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68.97%股权 为实际控制人 [15] - 2021年引入5家私募股东 包括航天创投、毅达创投、润新创投等 投资机构参与较少 [14] 区域产业环境 - 无锡市已诞生超160家上市公司 2024年上半年新增18家交易所受理企业 58家企业处于拟上市阶段 [4][18] - 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规模超1.81万亿元 拥有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新技术企业超7300家 [19] - 区域产业优势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全国乘用车搭载"无锡芯")、集成电路(规模占全国1/8)、光伏及储能等 [18][19]
智元联手高瓴,做VC了
投资界· 2025-09-05 15:02
高瓴与智元合作成立基金 - 高瓴与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智元创新科技共同成立上海瓴智新创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出资额5500万元 专注于人工智能具身领域早期投资 [3][6] - 该基金由高瓴作为管理人 未来还将引入更多产业资本参与 共同发掘和支持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项目 [3][6] - 基金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上海高瓴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为委派代表 [6] 智元与高瓴的合作渊源 - 高瓴自2022年智元种子轮开始投资 并持续多轮加注 是智元最早期的投资人 [4] - 高瓴在投资时市场上尚未形成"具身智能"概念 因投资MiniMax超过一年 内部认识到算法能力质变 认为具身智能是物理世界最佳载体 [4] - 高瓴在投前投后阶段帮助智元进行产业链资源拉通 关键人才对接和战略规划 深度协同 [4] 智元的投资活动与生态布局 - 智元自2024年起在具身智能赛道密集投资 已投资包括富兴电机 千觉机器人 灵初智能等至少18个项目 其中70%参与孵化 30%投资于种子轮和天使轮 [10][11][13] - 投资涵盖人形机器人应用研发 核心部件 具身智能技术 智能机器人研发 人工智能算法 触觉感知解决方案等领域 [11] - 通过投资上游客户如富兴电机和千觉机器人 构建产业链协同效应 富兴电机在2024年9月获得投资后 于2025年6月再完成一轮融资 [12][13] - 2025年7月要约收购科创板公司上纬新材 旨在为未来注入更多优质资产 同时赋能上市公司内部孵化 [14] 智元的战略规划 - 智元核心战略是以通用量产人形机器人为牵引目标 打造强智能易协作的软硬件全栈平台 梯次推进工业商业和家居商用场景落地 最终构建通用智能机器平台应用生态 [16] - 通过开源 被集成 资本赋能三大路径 推出"智元A计划" 目标孵化50+高潜力早期项目 三年内打造千亿级产业生态 [16] - 智元年内将组建更大规模的CVC 目前正在筹建流程中 [17] 行业趋势与案例 - 具身智能处在大爆发前夜 构建广泛生态圈成为战略重心 类似案例包括智谱AI在2024年1月推出总规模15亿元的AGI生态基金"Z基金" 已投资近20个项目覆盖AI算力算法和下游应用 [17] - 科技新贵通过生态化打法构建竞争优势 既做大业务基本盘 也催熟产业链 希望通过投资迅速筑起竞争壁垒 [17]
霸王茶姬,全球开出7000家店
投资界· 2025-09-04 14:58
核心观点 - 霸王茶姬通过加速海外扩张和本地化战略 实现全球业务高速增长 成为中国新茶饮出海代表性案例 体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型的行业趋势 [2][3][9][14] 全球业务表现 - 2024年二季度总GMV达81.031亿元 同比增长15.5% 注册用户突破2亿 [2] - 海外业务GMV为2.352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77.4% 环比增长31.8% [6] - 全球门店数量达7038家 其中海外门店208家 分布在马来西亚(178家)、新加坡(16家)、印度尼西亚(8家)、泰国(5家)、美国(1家) [2][5] - 六个月内净增52家海外门店 海外市场成为重要发展引擎 [6] 区域扩张策略 - 进入菲律宾市场并三店齐开 成为东南亚第六个进驻国家 此前已布局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 近期进入越南市场 [5] - 印尼首店开业三天销量突破1万杯 一周会员注册超5000人 上半年连开8家门店 [5] - 北美首店落地洛杉矶 首日销量超5000杯 美国第二家门店已试营业 [5][11] - 计划与马来西亚联大集团合作 未来三年新开300家门店 [10] 本地化运营模式 - 采用直营加盟强管控的"1+1+9+N"模式:建立在地子公司、直营店跑通模型、联营店统一管理、开放加盟 [9] - 与当地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在泰国获TFMAMA注资1.42亿泰铢获得51%股权 在印尼与Erajaya成立合资公司 [10] - 搭建本土化产品研发团队 针对不同国家消费偏好开发新产品 [10] - 北美任命资深高管团队:Emily Chang任首席商务官 Aaron Harris任首席发展官 [11] 国内市场策略 - 未参与外卖平台补贴大战 认为巨额补贴驱动竞争不可持续 [6] - 推出传统文化元素主题店:广东陶瓷镶嵌艺术主题店、山东风筝文化快闪店 [6] - 二季度净收入33.319亿元 同比增长10.2% 调整后净利润6.298亿元 调整后净利率18.9% [7] 行业意义 - 代表中国品牌出海大潮 体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型趋势 [3][14] - 摒弃征服者心态 以价值共建者姿态融入当地市场 实现共赢合作 [15] - 计划2025年全球新增1000余家门店 [12]
一所名校被AI干倒闭了
投资界· 2025-09-04 14:58
蒙特雷翻译学院关停事件 - 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宣布2027年6月停招其唯一研究生项目,原因为申请人数急剧下降导致严重亏损,停办成为唯一可行的财务选择[4][5] - 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口译学院并称世界三大顶级翻译学院,被称为「翻译界的哈佛」,培养出大量服务于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的杰出人才[6] - 截至2023年总注册人数503人(全日制391人),2025年降至约440人,远低于850人全日制目标,严苛招生政策限制规模且校友捐款占明德学院总额不足1%[7][12] 翻译行业受AI冲击现状 - AI翻译效率提高近9倍且成本降低90%以上,2024年起点国际平台AI翻译作品超2000部(同比增长20倍),热销榜前100作品中占比超40%[15] - 86.67%从业者认为「大模型初译+人工保障」成为主流模式,翻译者角色从创造者转为校对员,人工翻译单价从千字50元降至30元以下[18] - 西班牙语短剧翻译报价从每分钟15元降至5元,从业者收入缩水三分之二,兼职翻译岗位需求急剧减少[19] 语言专业教育衰退趋势 -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2023年取消所有外语和创意写作课程并解雇7%教职员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英语专业人数从953人减少至578人[21] - 美国31个语言旗舰项目中超过三分之一(13个)失去资金支持,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近年密集取消语言项目[21] - 北京大学与智联招聘报告显示编辑/翻译职业最易受大模型影响,招聘量下降且岗位要求显著提高[15] AI时代的教育与职业转型 - AI打破语言资源垄断,使优质语言资源不再是少数人专利,传统精英教育认证体系价值减弱[24][28] - 法律行业使用AI后部分顶尖律所招募规模达历史最大队伍,体现「复合型AI+人才」需求增长[24] - 技术革命虽淘汰工具化岗位(如抄写员、打字员),但推动人类转向情感、文化理解力等差异化能力发展[28][29]
陈大同|芯片往事(续)
投资界· 2025-09-04 14:5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回顾了中国半导体产业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重点聚焦豪威科技私有化回归的资本运作过程以及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的创办 展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从低谷到崛起的历程以及企业家回馈社会的创新实践[2][3][58] 风险投资转型与早期探索 - 2007年展讯通信在美国NASDAQ上市后 作者转型进入高科技风险投资行业 认识到硅谷创新体系的核心是风险投资[4] - 2008年加入北极光创投 当时半导体投资属于冷门领域 2009年底清科投资年会上有投资大佬称半导体行业投资不赚钱[4][5] - 2009年与清华校友共同成立华山资本 中投成为主要LP 中信资本提供支持 2010年开始全球投资[7][8] - 一期二期基金投资6家公司 其中5家通过A股上市 包括兆易创新、芯原微电子等 创造了硬科技风险投资奇迹[8] 国家大基金与产业崛起 - 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同年10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大基金)成立 规模1280亿元[10] - 政府资本约占25% 社会资本约占75% 开创了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新路[10] - 大基金推动下半导体制造代工产能急剧增加 缓解了产能瓶颈 支持了80%左右02专项支持过的初创企业[10][11] - 先进工艺从14/12纳米进入到7/6纳米以下 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分别在NAND和DRAM领域实现突破[11][12] - 2019年科创板设立 催生数百家半导体上市公司 形成完整产业链[12] 元禾璞华与投资成果 - 2014年北京市成立地方政府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分为设备与制造子基金60亿元和设计与封测子基金20亿元[13] - 清芯华创投资管理公司通过遴选取得设计与封测子基金管理资格 2014年10月底完成基金首轮关账11亿元[14][15] - 2018年与大基金、苏州元禾控股合作成立元禾璞华PE基金 团队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60亿元[15] - 投资创业公司超过200家 已上市公司超过50家 2020-2022年每年上市公司超过10家[15][16] - 元禾璞华成为半导体行业头部投资机构 2020年以来连续5年在中国PE榜单中名列前茅[16] 豪威科技私有化与资本运作 - 2013年清华紫光集团全资收购展讯通信 开创半导体中概股通过并购退市回归国内的先河[18] - 2014年豪威科技创始人洪筱英寻求类似资本运作 清芯华创与浦东科投签署NDA启动并购[19] - 浦东科投因改制退出 清芯华创独自挑战并购豪威 Mission Impossible[21][22] - 2015年组成华创/北工投/国经财团 后北工投因国资管理红线退出 最终由清芯华创、国经/金石、中信资本组成财团[25][26][27] - 豪威科技总估值19亿美元(60%左右溢价) 贷款8亿美元 股本金11亿美元[30] - 2016年1月底完成收购 北京豪威收购美国豪威全部股份 从美国退市[31] 本土化整合与上市波折 - 原计划通过北京君正借壳上市 市值20多亿元 属于"蛇吞象"式并购[32][33] - 2016年11月材料报深交所 次日证监会因修订重组管理办法叫停交易[34] - 2017年3月君正并购豪威项目正式终止[34] - 豪威运营团队人心惶惶 经营业绩下滑 市场份额萎缩 毛利下降[36][43] - 选择韦尔半导体作为接盘方 虞仁荣2017年5月于上海主板上市[37][38] 虞仁荣接手与运营改革 - 虞仁荣出资10亿元接老股成为大股东 中信资本等老股东获利退出[44] - 亲自抓市场和销售 与雷军、余承东等建立关系 销售止跌回升[44] - 砍掉三分之二研发项目 集中资源于客户急需产品[45] - 与华虹达成产能全包协议 产能从每月2000片提高到1.5万片[45] - 与中芯国际达成战略合作 半年开发成功BSI CIS工艺[46] - 利用思比科公司低成本优势打开低端市场[46][47] - 净利润从2017年3亿多元增长到2025年30多亿元[47]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创办 - 虞仁荣捐款200亿元(后增加到300亿元)创办宁波东方理工大学[51] - 2020年8月与宁波市政府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53] - 2020年10月虞仁荣教育基金会成立 启动筹建工作[54] - 2021年12月与宁波市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54] - 宁波市划拨2300亩土地 与宁波大学相邻[54] - 陈十一院士出任首任校长 带来张东晓院士等创校团队[52][54] - 2025年6月19日获得教育部批复正式成立[55] - 首批录取74名本科生 最低分数线656分 浙江省仅次于浙江大学[58]
我在牛市里亏钱
投资界· 2025-09-03 16:18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多个案例揭示个人投资者在A股市场面临的高风险与挑战 强调股市投资需要专业策略和理性心态而非短期投机行为 [4][5][9] - 尽管2024年9月以来A股行情转暖且2025年8月上证指数屡创新高 但缺乏经验和纪律的投资者仍在牛市中出现亏损 [5][9] - 全职炒股并非稳定职业选择 需具备充足本金、成熟交易策略和风险控制能力 否则可能因杠杆借贷和高频交易导致重大损失 [5][7][9] 投资者案例与表现 - 陈波(37岁前互联网程序员)通过网贷平台借款100万元(年化利率15%-20%)投入股市 10个月内累计亏损6.2万元并支付5万元利息 最终清仓离场 [4][5][7] - 赵女士(38岁前基金公司部门经理)用180万元本金投资ETF 采用网格交易法(涨跌3%买卖) 6-7月月收益约5万元(收益率3%) 8月收益3万元可覆盖家庭月开支2万元 [10][11] - 巴哥(资深股民)2018年起全职投资A股 2024年收益率30% 2025年收益率6% 强调价值投资和持续盈利策略 [11][12] - 方先生(前央企财务人员)投入10万元本金炒股 目标月收益20% 但短期内亏损1万元(相当于月房贷) [13] - 林山(27岁前国企员工)投入64万元本金炒股 亏损45万元 目前通过降低生活成本等待回本 [14] - 齐先生(00后前互联网员工)用300多万元本金炒股 单日最高亏损40万元 承认全职炒股成功者极少 [14] 市场环境与投资行为 - 2025年8月上证指数创新高 吸引新股民入市 但个人投资者易受贪婪与恐惧影响 出现追涨杀跌、频繁换股等非理性行为 [5][9][12] - 部分投资者使用高成本杠杆资金(如网贷年化15%-20%) 加剧亏损风险 [5][7] - 机构倡导理性投资理念 如上交所呼吁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 中信证券提示"不要被市场定义生活" [15][16] 投资策略与建议 - 有效策略包括:网格交易法(每涨跌3%买卖ETF)、价值投资(配置白马股)、严格控制回撤(如目标最大回撤5%) [10][11][12] - 建议投资者积累本金、学习专业知识、建立成熟交易策略后再考虑全职投资 避免将炒股视为逃避职场压力的途径 [11][14][16] - 长期稳定收益优于短期投机 需重视"慢就是快、先求不败"的投资哲学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