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芯闻
搜索文档
OpenAI,拿捏芯片巨头
半导体芯闻· 2025-10-21 18:43
OpenAI大规模AI基础设施项目 - 黄仁勋与奥特曼共同宣布价值1000亿美元的交易 这是历史上最大的计算项目[1] - 奥特曼展开交易攻势 利用硅谷巨头竞争心理 为OpenAI确保计算能力[1] - OpenAI长期目标为2033年建成250千兆瓦计算能力 按当前标准耗资超过10万亿美元[5] 科技巨头与OpenAI合作交易 - 英伟达签署协议向OpenAI出租最多500万块芯片 按当前标准费用高达3500亿美元[14] - 英伟达有权投资最多1000亿美元帮助OpenAI支付交易费用[14] - 甲骨文与OpenAI签署价值3000亿美元合同 股价随后飙升近40%[12] - AMD与OpenAI达成数百亿美元交易 购买高达6千兆瓦产能 并获得AMD未来10%股份作为奖励[17] - 博通与OpenAI合作开发新芯片 提供10千兆瓦计算能力 交易规模与英伟达匹配[18] 资本市场反应 - 甲骨文 英伟达 AMD和博通在披露OpenAI相关交易后 四家公司市值总计增加6300亿美元[2] - AMD宣布与OpenAI交易后股价飙升24% 创有史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之一[17] - 科技股普遍上涨 推动美国股市创下历史新高[2] 微软战略调整 - 微软取消部分美国数据中心租约 不再支持OpenAI工作负载[11] - 微软允许OpenAI从其他云提供商寻找额外计算能力[12] - 微软宣布在威斯康星州建立人工智能数据中心 部分用于训练OpenAI模型[12] 行业竞争格局 - OpenAI寻求减少对英伟达依赖 与博通合作设计定制芯片 并关注AMD提供的芯片[13] - 甲骨文凭借OpenAI交易获得巨大胜利 该公司长期在云计算行业挣扎[12] - 软银与OpenAI合作公布5000亿美元星际之门计划 但近期因建设地点分歧遇到障碍[9] OpenAI财务状况与挑战 - OpenAI今年预计创造130亿美元收入 但仅占其与英伟达和甲骨文达成的6500亿美元计算服务费用的一小部分[5] - 若算上与其他云服务提供商的协议 OpenAI计算服务费用可能接近万亿美元[5] - OpenAI面临严重算力短缺 不得不推迟产品发布[6]
海思芯片,进军机器人
半导体芯闻· 2025-10-21 18:43
行业趋势与产品定位 - 具身智能时代已到来,机器人感知世界的能力是关键[1] - 双目模组是机器人视觉系统核心,承担为机器提供三维视觉的重要使命[1] - 上海海思芯片双目模组正成为推动机器人技术革新的关键力量[1] Hi3519DV500 SoC核心性能 - 采用Hi3519DV500平台,支持AI双目深度算法,相比传统算法深度图更稠密[1][2] - 芯片最高支持四路sensor输入,支持最高4K@30fps的ISP图像处理能力[2] - 内置双核ARM Cortex A55@1000MHz,提供高效CPU资源[2][5] - 集成高效神经网络推理引擎,最高提供2.5TOPS NN算力[2] - 支持热红外、主/被动双目视觉3D、ToF sensor的接入和处理[2] 双目模组技术优势 - 具备硬件双目同步技术,搭载DPU 2.0双目硬件加速单元,实现720P@30fps的高性能深度计算[2] - 通过专有硬件加速架构和AI计算能力,在极低功耗下输出高精度、低延时、低噪声的双目深度数据[2] - 支持亚像素级计算,使深度测量精度达到新高度[6] 算法优化与场景应用 - 针对细长物体检测改进特征提取方式,显著提升识别准确率[3] - 面对弱纹理区域采用独特纹理增强算法,有效改善匹配效果[6] - 通过滤波技术进行噪声抑制,大幅提升数据纯净度[6] - 模组可针对痛点场景持续补充数据进行训练,具备越用越聪明的特性[1] 视频与图形处理能力 - 支持图形和图像1/15.5~16x缩放功能,支持水平方向全景拼接[9] - 视频输入支持8-Lane image sensor串行输入,最高支持4路sensor输入[9] - H.264/H.265编解码最大分辨率为6144x6144,输出码率最大值80Mbps[10] - JPEG编解码最大分辨率16384x16384,编码性能达3840x2160@60fps[10] 系统集成与接口扩展 - 支持安全启动,基于TrustZone的REE/TEE硬件隔离方案[11] - 集成1个千兆以太网接口,2个SDIO3.0接口,1个USB3.0/USB2.0接口[11] - 提供稳定、易用的SDK软件开发包,支撑客户产品快速量产[2]
三星2nm,立下军令状
半导体芯闻· 2025-10-21 18:43
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现状与信心 - 三星电子DS部门首席技术官兼总裁宋在赫表达了重振公司晶圆代工业务的信心,并暗示将利用下一代2纳米工艺夺取目前由台积电主导的全球晶圆代工市场领导地位 [1] - 三星电子晶圆代工部门连续数年每季度亏损数万亿韩元,被视为沉重负担 [1] - 今年该部门接连斩获特斯拉、苹果、任天堂、IBM等大客户订单,且2纳米芯片良率超出预期,预示着业务在长期低迷后将迎来反弹 [1] 2纳米制程的战略布局与进展 - 随着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推动半导体需求,2纳米制程被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是确保中长期AI半导体市场在性能、功耗效率和散热控制方面领先地位的关键制高点 [2] - 三星电子计划在2024年内将2纳米制程应用于下一代移动应用处理器"Exynos 2600",并量产此前凭借2纳米制程赢得的日本AI企业PFN的AI加速器芯片 [2] - 三星电子的目标是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将2纳米工艺的生产良率提高到70%左右,以吸引大客户 [2] - 目前处于测试阶段的主要客户普遍给予积极评价,公司已与AMD等多家客户展开合作,并正与多家AI无晶圆厂公司洽谈代工事宜 [3] 市场竞争与关键项目 - 从2024年底开始愈演愈烈的2纳米订单之争,是三星电子追赶台积电的关键机遇 [3] - 预计将搭载于三星电子Galaxy系列智能手机的移动应用处理器"Exynos 2600"的量产是一项重要试金石,其内部指标显示神经处理单元性能显著提升,AI处理速度远超竞争对手,但实际量产芯片能否达到该性能水平仍有待观察 [3] 韩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支持需求 - 在由总统政策秘书室长主持的会议上,重点讨论了韩国如何应对台积电等主导全球晶圆代工市场的台湾半导体企业 [1] - SK海力士总裁宋铉钟指出了在技术和人才方面面临的困难,并提到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包括税收优惠和政府资金支持在内的措施 [3]
高通再遭重创,三星转向自研
半导体芯闻· 2025-10-21 18:43
产品发布与量产计划 - 三星电子将于下个月开始量产其自主研发的移动应用处理器Exynos 2600 [1] - Exynos 2600已确认将搭载于明年初发布的旗舰智能手机Galaxy S26系列 [1] - 这将是四年来公司首次在顶级Galaxy S系列Ultra机型上使用自主研发的AP [1] 产品性能与技术参数 - Exynos 2600的神经处理单元性能比苹果A19 Pro高出6倍以上 [2] - 该处理器的中央处理器多核性能比苹果A19 Pro提升15% [2] - 其图形处理器性能在某些基准测试中最高提升75% [2] - 处理器采用三星2纳米工艺,性能已达到当前目标的85% [2] - 在多媒体播放性能上,不仅超越了苹果A19 Pro,甚至超越了高通第五代骁龙8 Elite [2] 业务影响与战略意义 - Exynos 2600的应用被视为公司系统LSI和晶圆代工业务部门全面复苏的信号 [3] - 该产品的成功可能使公司明年的业绩超越历史巅峰 [3] - 产品性能提升为与特斯拉和DeepX签订的2纳米工艺生产合同铺平了道路 [4] - 公司计划加速开发针对各种应用优化的2纳米衍生工艺,并将2纳米指定为战略性工艺 [4] 市场竞争与行业格局 - 在晶圆代工领域,公司今年已将高达70%的季度市场份额让给了台积电 [3] - 2纳米制程工艺的量产可能重新点燃公司追赶台积电的热情 [3] - 新产品被视为公司在移动应用处理器领域对苹果和高通实现逆转的机会 [4]
ADI宣布出售工厂,日月光接盘
半导体芯闻· 2025-10-21 18:43
合作概述 - 日月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Analog Devices Inc在马来西亚槟城签署具有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宣布开展战略合作 [1] - 日月光计划收购Analog Devices Sdn. Bhd. 100%的股权及其位于槟城的制造工厂 [1] - 双方计划签署长期供应协议,日月光将为ADI提供制造服务 [1] - ADI计划与日月光共同投资,提升槟城工厂的技术水平 [1] 交易细节与资产信息 - ADI槟城工厂成立于1994年,位于峇六拜黄金工业区,建筑面积超过68万平方英尺 [1] - 双方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签署最终协议,并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交易 [2] - 交易完成需满足最终交易文件及适用监管部门的批准中约定的惯例成交条件 [2] - 出售完成后,日月光将接管槟城工厂的业务,并进一步开发该工厂以支持ADI及其他客户 [2] 战略意义与预期效益 - 此次收购是日月光拓展全球制造能力的战略举措,旨在实现更高的运营灵活性和规模效益 [2] - 收购将进一步扩展日月光的全球IC封装和测试业务网络,提供更多投资机会 [1] - 合作将增强ADI的技术服务和供应链弹性,使其能继续为客户提供一流支持 [2] - 合作将利用两家公司的专业知识,促进槟城工厂的技术和制造业务发展 [2] 合作方评论摘要 - 日月光首席运营官表示,此举彰显了公司持续致力于加强与ADI的合作,为其高性能模拟、混合信号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提供卓越的IC封装和测试解决方案 [2] - ADI全球运营与技术执行副总裁表示,装配技术和弹性制造是推动ADI短期和长期增长的关键要素 [2]
美光挖人,年薪百万
半导体芯闻· 2025-10-21 18:43
美光公司人才与产能战略 - 美光近期积极在韩国猎才,目标为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的资深工程师,为其台中厂招募HBM制造及封测等职务人才[1] - 公司为吸引顶尖人才开出最高年薪2亿韩元(约合100万人民币)的优厚待遇[1] - 美光台中厂采用公司最先进的1-gamma制程量产次世代HBM4,是美光最大规模的DRAM生产基地,凸显其扩产时程紧迫[1] HBM市场竞争格局 - 根据2025年第二季数据,SK海力士在全球HBM市场占据62%的份额,稳居行业第一[2] - 美光在同期HBM市场市占率达到21%,首次超越三星电子,位居全球第二[2] - 三星电子在2025年第二季HBM市占率为17%,排名落至第三[2]
三星代工发力,HBM4弯道超车海力士?
半导体芯闻· 2025-10-20 18:40
三星电子HBM4业务进展 - 公司即将对英伟达第六代高带宽内存HBM4进行最终质量测试,存储事业部和代工事业部正协同合作以建立稳定生产体系[1] - 代工事业部正扩大逻辑芯片晶圆投入量并将良率提升至最大水平,以配合大幅增加的HBM4产量[1] - 从HBM4开始,逻辑芯片将采用先进制程,该部件是连接DRAM与GPU的控制器,负责电力供应和数据信号控制,为核心部件[2] 三星电子代工工艺能力 - 公司代工事业部生产的4纳米工艺逻辑芯片良率已超过90%,表明技术已稳定到足以进行大规模量产[2] - 代工事业部将逻辑芯片产量提升至整个4纳米生产线产能的一半水平,并在全力运转以支持HBM4样品供应和量产[2] - 公司代工事业部4纳米整体工艺良率超过80%,逻辑芯片良率在年初试生产阶段就超过40%,表现出稳定态势[3] - 与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在HBM4逻辑芯片上采用了更先进的4纳米工艺,而SK海力士使用台积电12纳米级工艺,美光采用自家12纳米级DRAM工艺[3] HBM技术发展趋势 - 随着HBM代际更替,性能要求不断提高且发热问题愈加严重,因此行业从HBM4开始在其核心逻辑芯片上引入先进制程[3] - 半导体工艺越微细化,性能越高,功率效率也越好[3] - 从第七代HBM(HBM4E)开始,"定制化HBM"时代预计将正式开启,需根据客户AI半导体应用进行优化开发[3] - 在下一代HBM市场中,代工工艺技术力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需具备根据多样化需求进行生产的能力[3][4]
英特尔没钱了?转头找沙特投芯!
半导体芯闻· 2025-10-20 18:40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 内容 编译自 wccftech 。 沙特虽然在制造业经验上相对有限,但该国以"重金投资"闻名。事实上,英特尔在沙特等国建立芯 片制造设施的构想并非毫无根据——沙特拥有足以支撑此类运营的资源。此前,卡塔尔也曾接洽台 积电(TSMC),希望其在当地建设先进晶圆厂,但遭到拒绝,原因可能是高昂的人力成本与供应 链限制。而英特尔目前急需大规模资金投入,且已与软银展开合作,而软银的基金正由沙特公共投 资基金(PIF)支持。 尽管目前尚属推测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中东地区正努力摆脱传统石油经济模式。随着芯片制造 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海湾国家显然也在积极寻求进入这一关键产业。 参考链接 https://wccftech.com/intel-ceo-lip-bu-tan-meets-saudi-official-for-a-potential-chip-partnership/ 点这里加关注,锁定更多原创内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芯闻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芯闻对该 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10万 ...
CMOS 2.0,来了
半导体芯闻· 2025-10-20 18:40
文章核心观点 - 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在晶圆对晶圆混合键合与背面互连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CMOS 2.0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 [1] - CMOS 2.0技术通过将系统级芯片拆分为多个专用功能层并进行异质堆叠,解决了传统CMOS工艺按比例缩小的局限性 [1] - 这些技术创新旨在突破人工智能、移动设备等应用在计算性能提升时面临的瓶颈 [2] CMOS 2.0 技术核心 - 技术核心在于采用先进3D互连与背面供电网络,能在晶圆两侧实现高密度连接 [2] - imec在2025年VLSI研讨会上展示了两项关键成果:间距250纳米的晶圆对晶圆混合键合和背面间距120纳米的介质通孔 [2] - 这些技术提供了逻辑对逻辑或存储对逻辑堆叠所需的精细度 [2] 晶圆对晶圆混合键合 - 该技术优势在于实现亚微米级间距,提供高带宽、低能耗的信号传输 [3] - 工艺步骤包括室温下对齐并键合两个已加工晶圆,通过退火形成永久性铜-铜键合与介质键合 [3] - imec通过键合前光刻校正技术将键合间距缩小至300纳米,使95%的芯片对准误差小于25纳米 [3] - 在2025年VLSI研讨会上展示了六边形焊盘网格架构下250纳米间距键合的可行性 [3] 背面互连技术 - 作为正面键合的补充,该技术通过纳米级硅通孔或直接接触方式实现正面-背面连接 [4] - 背面供电网络从背面输送电力,减少了电压降并缓解了正面后端制程的信号布线拥堵问题 [4] - imec采用通孔优先工艺制作出背面介质通孔,该通孔以钼填充,底部直径20纳米,间距120纳米 [4] - 通过极致晶圆减薄工艺降低通孔深宽比,并确保TDV与55纳米背面金属层之间15纳米的对准余量 [4] 背面供电网络优势 - 将电力分配功能转移到晶圆背面,可容纳更宽、电阻更低的互连线 [6] - 设计-技术协同优化研究显示,该技术能提升常通型设计的功耗、性能、面积与成本表现 [6] - 在2纳米移动处理器设计中,与正面供电网络相比,BSPDN将电压降减少122毫伏,实现22%的面积节省 [6] 技术落地与未来展望 - 在纳米集成电路试点产线与欧盟资金支持下,CMOS 2.0技术已从概念走向实用 [7] - 该技术为半导体生态系统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7] - 未来当键合间距缩小至200纳米以下时,与设备供应商的协作将成为解决对准难题的关键 [7] - 高密度正面与背面互连技术将开启计算创新的新时代 [7]
当算力重构遇上产业变革,这场论坛将定义未来 “芯” 格局
半导体芯闻· 2025-10-20 18:40
论坛核心观点 - AI大模型爆发式增长与全球供应链重构正驱动电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迎来技术跃迁与生态重塑的关键节点[1] - 计算核心数量十年间激增30倍,但内存带宽增速不足五分之一,存储瓶颈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1] - 论坛聚焦存储技术突围、材料创新、AI+PCB智造、先进封装与EDA协同、产业链协同五大核心议题,旨在破解产业发展密码[1][10] 存储技术突围 - 聚焦传统存储升级,解析1γ纳米DRAM量产技术难点与3D NAND堆叠突破300层的关键工艺,探讨制程微缩与成本控制的平衡策略[5] - 深入RRAM阻变存储、STT-MRAM自旋存储的性能优化与可靠性提升方案,研判非易失性存储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领域的替代节奏[5] - 重点研讨存储与RV实时虚拟化技术的协同架构设计,探索边缘计算场景下低延迟、高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5] 材料创新破局 - 解读AMB覆铜陶瓷载板的材料配方优化方向与性能提升路径,分析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下的技术壁垒构建策略[5] - 聚焦碳化硅SiC、氮化镓GaN衬底制备的晶体质量控制与成本优化技术,研讨车规级、能源级应用场景下的材料可靠性标准[5] - 针对AI服务器高功耗、高密度需求,研讨超低损耗基板材料的研发方向与性能指标,探索材料创新与PCB高密度互联设计的适配方案[5] AI+PCB智造升级 - 探讨AI技术在PCB设计、生产、检测全环节的应用框架,分析机器视觉、数据分析技术对缺陷识别精度与生产效率的提升潜力[5] - 解析基于AI的PCB关键工艺参数动态调整原理,研究大数据训练模型在不同基板类型、生产批次中的自适应能力[5] - 探讨小批量、多品类订单场景下的AI排产系统设计逻辑,分析智能调度、模块化生产对柔性制造的支撑作用[5] 先进封装与EDA协同 - 阐释系统级封装SiP与Chiplet技术融合的STCO架构原理,解析EDA工具在多芯片异构集成中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的优化方法[11] - 解读从封装设计规划、多物理场仿真验证到量产工艺适配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破解先进封装中的热管理、互联密度瓶颈[11] - 结合HBM高带宽内存与2.5D/3D封装的集成技术逻辑,说明EDA赋能下封装创新对AI芯片带宽、能效比的提升机制[11] 产业链协同新范式 - 探讨设备服务+材料制造、封装技术+系统应用等跨界整合模式的可行性,分析跨国技术合作、资源互补在突破技术壁垒中的作用[11] - 研究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的运营逻辑,探索从实验室技术到量产应用的转化路径[11] - 解读地方半导体专项基金、先进封装扶持政策的落地效应,共商政策引导+资本支持+技术攻关的产业协同体系[11] 论坛议程聚焦 - 海外云计算与AI应用的国产化情怀议题由香港浪潮云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战略销售总监张晟彬主讲[12] - AI驱动的智造革新议题由赛美特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周秋艳解析从数据智能到决策智能的升级路径[12] - AI芯片时代先进封装全流程EDA赋能算力重构的STCO路径由硅芯科技产品市场总监赵瑜斌进行技术解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