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芯闻

搜索文档
AI点燃晶圆代工新周期
半导体芯闻· 2025-06-26 18:13
全球半导体晶圆代工市场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半导体晶圆代工2.0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3%至722.9亿美元,主要受AI和高性能计算芯片需求推动[1] - 行业从传统代工1.0(纯芯片制造)转向代工2.0,涵盖纯代工、非存储器IDM、OSAT和光掩模制造供应商,强调技术集成和系统级优化[1] - AI趋势推动先进节点(3nm/4-5nm)和先进封装(如CoWoS)需求增长[1] 主要厂商表现 - 台积电市场份额增至35%,营收同比增长30%,受益于尖端制程和AI芯片订单优势[4] - 英特尔凭借18A/Foveros技术发展,三星在3nm GAA开发取得进展但面临良率挑战[4] - OSAT供应商(日月光、硅品、安靠)因先进封装需求增长,2025年Q1收入同比提升7%[4] - 非存储器IDM(恩智浦、英飞凌、瑞萨)受汽车/工业领域疲软影响,Q1收入下降3%[5] - 光掩模供应商受益于2nm EUV采用和AI/Chiplet设计复杂性提升[5] 市场份额排名 - 台积电份额从2024年Q1的29.4%持续攀升至2025年Q1的35.3%[6] - 英特尔、三星、日月光在第二梯队竞争,份额波动在5.9%-6.7%区间[6] - 德州仪器和英飞凌在第五、六位交替,2025年Q1份额分别为5.6%和5.2%[6] 行业趋势展望 - AI应用重塑代工供应链优先级,台积电和封装厂商成为主要受益者[8] - 代工2.0将从线性制造模式转向设计-制造-封装协同的价值链,推动AI/芯片集成创新[8]
Chiplet封装,新革命
半导体芯闻· 2025-06-26 18:13
从SoC到多芯片集成的转变 - 行业正从传统平面SoC向多芯片集成转变,封装内部需布置更多智能控制器以确保性能最优、信号完整且无宕机 [1] - 逻辑电路被拆解成多个小芯片(chiplet),通过TSV、混合键合或铜线连接,内部交互复杂度显著提升 [1] - 制程变化、不均匀老化、不同负载及热噪声等物理效应使任务管理难度加大 [1] - 高度定制AI芯片开发成本超1亿美元,需平衡性能提升、功耗节省与共性设计复用 [1] 系统调优与生命周期管理 - 系统需根据实时状态自我调优,依赖虚拟模型或硬件在环(HIL)模型进行软件栈演进 [2] - 芯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设计增添新维度,高端物理接口(如224G以太网、PCIe Gen7)内置微处理器用于控制、认证及固件更新 [2] - 热管理成为多芯片设计核心难题,源于晶体管密度提升、计算单元利用率增加及电阻升高 [2][3] 热管理与可测性挑战 - 3D封装中热密度是关键问题,需设计复杂散热架构应对逻辑单元与HBM、共封光学组件的热影响 [3] - 可测性被忽视,封装后die故障可能导致整个SiP报废,需将测试前移至晶圆阶段并优化chiplet搭配 [3][4] 智能控制单元部署策略 - 外部调控:通过集中式仪表盘或数字孪生模型管理数据,EDA和设备商视其为巨大机会 [5] - 内部自决:芯片内置传感器实现实时决策,但需牺牲面积与功耗且难以追踪逻辑 [5] - 芯片需内置电压、温度等传感器形成实时监控网络,解决chiplet架构中"无法复现"问题 [5] 标准化与弹性设计 - 行业推动统一chiplet部署框架,如UCIe接口、身份认证等,但安全挑战尚未解决 [6] - 内建自测试(BiST)在封装中压力较小,适用于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但AI数据中心等"永远在线"场景受限 [6] - 冗余设计提升可靠性,需智能开关系统监测并重定向流量 [7][8] 多芯片封装的优势与需求 - 多芯片封装可容纳更多逻辑与存储单元,实现功耗更低、性能数量级提升 [9] - 异构计算结构需更高实时监控能力,以保障长期稳定运行 [9]
2025 Q1手机芯片厂商排名出炉
半导体芯闻· 2025-06-26 18:13
全球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市场份额排名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市场份额前三大厂商保持稳定,分别为联发科(36%)、高通(28%)和苹果(17%)[1] - 联发科整体出货量呈现季增长,主要来自入门级及主流市场需求提升,但高端市场出货量下滑 中高端市场增长得益于天玑8400芯片推出[1] - 高通出货量持平,表现主要由高端市场驱动 苹果出货量实现年增长,得益于搭载A18芯片组的iPhone 16e系列发布,但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季出货量下降[1] 其他厂商表现 - 紫光展锐排名第四,第一季度出货量季下降(LTE芯片组出货量减少),但在低价市场(99美元以下)竞争力强劲,市占率持续增长[1] - 三星Exynos芯片市占比5%,出货量增长来自搭载Exynos 1580的Galaxy A56和Exynos 1330的Galaxy A16 5G等新机型 Galaxy A26系列高销量带动Exynos 1380芯片出货量上升[2] - 华为海思芯片出货量增长,受益于搭载麒麟8010芯片的nova 13系列及Mate 70系列发布 整体份额仅比三星少1%[2]
美光,HBM销售额大涨
半导体芯闻· 2025-06-26 18:13
美光科技HBM业务进展 - 2025财年第三季度HBM销售额飙升近50%,推动公司营收创历史新高[1] - 公司目标到2025年底将HBM市场份额提升至23%-24%[1] - 目前正向四家GPU和ASIC平台客户大批量交付HBM[1] - HBM3E 12位高密度解决方案已为AMD MI350和NVIDIA Blackwell平台供货[1] - HBM3E 12高良率和生产爬坡进展顺利,预计第四财季出货量将实现交叉[2] - HBM4已向多个客户发送样品,计划2026年开始批量生产[2] 财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预计第四季度营收将达到10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3] - 第三季度营收达93亿美元,超出预期的88.7亿美元[3] - 第三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1.91美元,超过预期的1.60美元[3] - 2025年第一季度DRAM收入市场份额为24.3%,排名第三,落后于SK海力士(36.0%)和三星(33.7%)[3] 市场需求与业务拓展 - 业绩增长反映NVIDIA和AMD等公司对AI芯片需求激增[1] - 第三季度受关税影响的客户增长"相当温和",今年剩余时间需求依然强劲[3] - 除AI收入外,公司还关注电动汽车和游戏芯片等热门市场增长[3]
芯片,最新路线图
半导体芯闻· 2025-06-26 18:13
半导体工艺路线图核心观点 - IMEC发布的2039年半导体工艺路线图预测了未来14年工艺节点技术演进,涵盖晶体管架构、光刻技术等关键领域[1][3][5] - 行业正经历从FinFET到NanoSheet、CFET再到2DFET的架构革新,配合High NA EUV、背面供电等技术突破[19][20][42][52] - 工艺节点命名已脱离物理尺寸本质,成为衡量技术代际的标识,当前主流为7nm/5nm/3nm[6][7][9] 工艺节点命名演变 - 早期平面晶体管时代节点数字直接对应物理尺寸(如90nm/65nm)[6] - FinFET架构使节点命名转为"等效平面晶体管"概念,3nm/5nm不再对应实际栅极间距[7][9] - IMEC路线图显示2018-2025年经历N7/N5/N3/N2节点演进[10] 晶体管架构演进 FinFET时代终结 - FinFET通过3D结构解决平面晶体管20nm以下的短沟道效应,2011年商业化后推动22nm-3nm工艺发展[14][16] - 5nm节点后FinFET面临量子隧穿效应挑战,漏电流和功耗问题显著[17][18] NanoSheet架构崛起 - N2节点引入NanoSheet(GAA)结构,通过环绕栅极提升通道控制能力,抑制量子隧穿[20][21] - 三星/英特尔已转向GAA,台积电计划2025年推出A14(1.4nm)NanoSheet工艺[24][26] 叉片晶体管与CFET - A10节点可能采用叉片晶体管(ForkSheet),金属间距缩小至18nm[36][38][40] - 2031年A7节点起CFET将成为主流,通过n/p型晶体管垂直堆叠实现密度翻倍[42][43] 2DFET未来潜力 - 2037年A2节点可能采用2DFET,二维材料沟道厚度小于10nm[50][52][54] - 二硫化钨等过渡金属化合物是主要候选材料,石墨烯因零带隙特性不适用[56] 光刻技术发展 EUV技术迭代 - N5-N2节点使用0.33NA EUV光刻机(单台成本1.5-2亿美元)[27] - NanoSheet时代需0.55NA High NA EUV,分辨率提升至2nm以下[29][30] - CFET时代需0.75NA Hyper NA EUV,目标2035年实现0.3nm制程[46][49] 技术极限挑战 - 标准EUV光刻机支持到2027年A14节点,High NA EUV支持到2033年A5节点[47][49] - Hyper NA EUV需解决米级反射镜原子级精度加工等工程难题[46] 背面供电技术 - N2节点引入背面供电,将电源网络转移至芯片背面降低串扰[32][34] - A14/A10节点结合High NA EUV实现50nm以下供电互连间距[35] - CFET时代背面供电搭配局部信号线可优化高频数据传输[43] 二维材料挑战 - 二维材料需解决晶圆级沉积、栅极介电沉积、源漏接触电阻等技术瓶颈[55][57][59] - 缺乏同时满足n/p型器件的单一材料,MoS₂和WSe₂需组合使用[59] - 实验室级样品与300mm晶圆量产存在良率和可靠性差距[60]
芯片公司,估值有望达到6万亿美元
半导体芯闻· 2025-06-26 18:13
核心观点 - Loop Capital分析师Ananda Baruah将NVIDIA目标价定为250美元,对应市值6万亿美元,认为公司已消除近期看跌催化剂[1] - 分析师引用数学公式支持观点:到2028年GPU支出或达2万亿美元,占全球计算能力50%-60%(目前仅15%)[1] - 增长驱动力来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主权AI数据中心、生成式AI及AI加速计算[2] 市场预测与财务数据 - NVIDIA在财报电话会中透露,每建设1吉瓦AI基础设施可带来400亿-500亿美元收入,瑞银测算20吉瓦订单量将产生1万亿美元收入[2] - Loop Capital预测2025年GPU出货量650万台,2026年750万台,平均售价超40,000美元[2] - 美国银行Vivek Arya持谨慎态度,预计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市场规模仅1万亿美元[2] 估值争议 - 分析师承认即使达成业绩目标,6万亿美元估值仍可能受限于30倍市盈率的压缩(过去36个月常态)[3]
英伟达进军云计算,科技巨头慌了
半导体芯闻· 2025-06-26 18:13
云计算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AI芯片巨头英伟达进军云计算领域,对传统云服务商亚马逊、微软和谷歌构成威胁 [1] - 英伟达推出自有云计算服务DGX Cloud,并投资新兴云服务商CoreWeave和Lambda [2] - DGX Cloud增长迅速,瑞银预测其年收入有望超过100亿美元,CoreWeave预计2023年收入达50亿美元 [2] 传统云服务商的现状与挑战 - 亚马逊云部门贡献公司29%营收和60%以上运营利润,微软和谷歌同样依赖云计算业务 [6] - 传统云服务商面临市场份额和战略主导权风险,同时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IT支出谨慎影响 [6] - 谷歌还面临反垄断调查,其搜索引擎业务受到OpenAI技术冲击 [6] 英伟达的市场策略与优势 - 英伟达在AI芯片租赁市场占据80%份额,通过DGX Cloud反向合作模式拓展云业务 [6][7] - DGX Cloud采用独特模式:云厂商采购硬件,英伟达租回设备并提供AI专家团队和软件工具 [7] - 英伟达已签订109亿美元多年期云服务协议,较前一年的35亿美元大幅增长 [8] 新兴AI云服务商的崛起 - CoreWeave和Lambda等新兴AI云服务商专注领域较窄,但增长迅速 [2][5] - 传统云服务商因自身AI服务不成熟,早期与英伟达合作,但谷歌近期选择观望 [8] 英伟达的长期战略意图 - 英伟达声称DGX Cloud旨在连接客户与AI算力,但实际可能为未来拓展大型云业务铺路 [12] - 传统云服务商开发定制AI芯片可能威胁英伟达收入,英伟达需寻找新增长点 [12] - 英伟达将云计算视为新征服领域,可能影响与现有客户关系 [12]
安谋科技CEO陈锋受邀出席夏季达沃斯,分享产业升级与全球协作新思考
半导体芯闻· 2025-06-26 18:13
论坛背景与主题 - 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于6月24-26日在天津国家会展中心举办,主题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汇聚全球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名政商学界领袖 [1][2] - 论坛聚焦全球经济增长新动力,设置五大核心议题:"解读全球经济"、"中国展望"、"剧变中的产业"、"投资人类与地球"及"新能源与材料" [4] 安谋科技CEO核心观点 - 全球AI产业正从技术竞赛转向场景化落地关键阶段,物理AI(智能算法与实体硬件融合)是重要发展方向,将推动机器人技术和具身智能领域发展 [3] - 脑机接口技术可能成为颠覆性突破领域,涉及硅基智能层、碳基生命层及神经交互界面三大关键维度,全球科技巨头正加速布局该领域 [3] - 中国科技企业需平衡全球化发展与本土创新,通过融入全球生态缩短技术迭代路径,同时挖掘本土需求探索差异化路线 [4] 安谋科技业务实践 - 公司采用"全球标准,本土创新"策略:连接Arm全球生态引入Arm®技术方案,同时构建完整自研IP供应链和产业生态 [4] - 国内授权客户超430家,累计芯片出货量突破370亿片,本土客户基于自研产品的芯片出货量达9亿颗,拥有200多项自研核心技术专利 [4] - 未来将聚焦AI智能终端、数据中心、智能汽车、边缘计算等领域的技术底座建设与产业链协同创新 [4][5] 行业趋势与活动 - "助力中国科技新突破"圆桌论坛聚集半导体、AI、资本等领域专家,探讨科技产业发展路径、全球化布局及资本赋能创新等议题 [2] - 半导体行业技术演进方向包括物理AI、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推动应用落地的关键 [3][4]
AI时代催生eSIM新机遇:紫光同芯发布新一代芯片技术路线图
半导体芯闻· 2025-06-25 18:24
eSIM产业发展现状 - 全球eSIM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已有超过240个区域运营商部署eSIM服务 [1] - 消费者认知度显著提升:50%知晓eSIM技术,20%了解手机端使用方法,30%拥有实际使用体验 [2] - 国际旅游场景潜力突出:50%受访者愿意尝试eSIM旅游通信服务 [2] eSIM技术价值分析 - 环保优势:消除传统SIM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环节的碳排放 [3] - 用户体验升级:支持运营商和套餐的在线远程切换,解决物理SIM卡操作繁琐问题 [5] - 设备设计革新:无需物理卡槽提升空间利用率,支持IP69级防水,适配智能穿戴等小型化AI终端 [5] 紫光同芯技术突破 - 实现多品类全球化商用:覆盖手机/智能POS/可穿戴/CPE/Pad等终端 [6] - 新一代技术特性:支持MEP多Profile同时激活(双卡双待)、OS在线更新、中欧证书兼容 [6][7] - 前瞻性规划:集成卫星通信/WiFi认证能力,构建"全时空连接"生态 [9][10] 中国市场创新方向 - 多应用集成:通过SWP接口支持支付/身份识别/交通等传统SIM增值服务 [9] - 安全升级:集成国密算法和后量子算法应对信息安全挑战 [9] - 产业协同: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首款5G SA/NSA双模eSIM产品,共建联合实验室 [12] 产业链生态建设 - 中国联通牵头行动:联合50余家产业链企业发起"AI+5G+eSIM产业合作" [12] - 生态覆盖:运营商/芯片商/卡商/系统商全链条参与 [12] - 商业化里程碑:与40多个品牌、150多款终端建立合作 [12] 行业战略定位 - eSIM被定义为"智能连接的安全基石",承担设备认证/安全防护/全时空连接三重使命 [14] - 技术演进路径明确:从通信连接向AI时代万物互联基础设施转型 [14]
美光印度工厂,量产在即
半导体芯闻· 2025-06-25 18:24
美光印度工厂进展 - 美光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萨南德的先进工厂一期项目已进入洁净室验证阶段 洁净室用于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 确保半导体生产环境的高洁净度要求[1] - 公司目标是在2024年下半年使一期主厂房投入运营 洁净室认证是实现该时间节点的关键步骤[1] - 一期项目计划建设约50万平方英尺洁净室 将作为组装、测试、标记与封装(ATMP)工厂使用[1] 投资与建设规划 - 美光计划在该项目的两个阶段共投资8.25亿美元 包括印度政府等相关机构支持后 总投资额将达到27.5亿美元[1] - 原计划一期项目在2024年底部分投产 并根据全球市场需求逐步扩大产能 二期项目建设预计在本十年后半段启动 规模与一期相当[2] - 尽管时间表出现调整 承建商塔塔项目公司预计2025年12月交付厂房 但洁净室验证被视为工厂走向投产的关键里程碑[2] 洁净室验证的技术意义 - 洁净室验证是半导体制造基石 确保生产环境达到制造微型电子设备所需的极高标准 微小污染物都可能影响关键工艺并造成良率损失[3] - 验证过程需系统认证环境参数 包括粒子浓度、温度、湿度、气流和静电控制等 其意义不仅在于防污染 更在于实现全流程质量控制[3] - 定期严格验证可及时发现洁净室性能偏差 降低设备故障风险 满足监管要求并增强客户信心 随着半导体器件尺寸缩小 容错空间进一步减小[3] ATMP设施的特殊性 - ATMP设施在洁净室验证后 验证重点转向后段工艺特殊性 如芯片绑定、电性能测试、热循环、可靠性检测和最终封装等环节的执行质量[4] - 与前端制造不同 ATMP流程更强调封装成品功能性和可靠性 工艺验证需确保所有组装与测试技术满足严格的产品标准[4] - 工厂将引入多层级的工艺验证流程 包括老化测试、终端使用模拟、全流程检查等 以确保最终封装产品持续符合设计规格和应用要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