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英特尔终于盈利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4 08:46
公司财务表现 - 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达到137亿美元 [2] - 客户端计算事业部营收同比增长5%,达到85亿美元,但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事业部营收同比下降1%,至41亿美元 [2] - 毛利率为38.2%,比去年同期增长23.2个百分点 [2] - 按照公认会计原则计算的每股收益为90美分,高于去年同期的负3.88美元 [2] - 公司公布净收入43亿美元,这是自2023年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而去年同期净亏损170亿美元 [3] - 英特尔股价在盘后交易中上涨逾7% [2] 运营与供应链状况 - CPU短缺状况由于需求"超过供应"可能会持续到明年 [2] - 供应"大幅收紧"的主要原因是较旧的英特尔10和英特尔7制造节点的"产能限制" [3] - 这种短缺"限制了公司在第三季度充分满足数据中心和客户端产品需求的能力" [3] - 短缺问题"几乎发生在整个业务中",但在英特尔10和英特尔7节点最为明显 [4] - 为解决短缺问题,公司一直"与客户密切合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可用产量,包括调整价格和产品组合" [5] - 供应问题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达到顶峰,然后公司才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赶上" [6] 产品与技术动态 - 使用英特尔10和英特尔7节点构建的产品包括第14代酷睿"Raptor Lake Refresh"系列和第五代至强可扩展"Emerald Rapids"系列 [4] - 较新的产品如酷睿Ultra 200V "Lunar Lake"系列和酷睿Ultra 2系列"Arrow Lake"系列,完全或几乎完全依赖台积电进行制造 [5] - 至强6 "Granite Rapids"产品依赖英特尔3节点作为计算单元,依赖英特尔7节点作为I/O单元,而至强6 "Sierra Forest"产品则完全使用英特尔3节点制造 [5] - 公司在AI PC领域正实现两位数的连续增长,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出货约1亿台AI PC的处理器 [5]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包括Raptor Lake在内的老款产品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Windows 11的更新,因为微软已于10月14日终止了对Windows 10的正常支持 [6] - Windows的更新速度"比预期要快得多",这推动了对Raptor Lake等产品的需求,而不一定是AI PC [6] - 分销商ASI的营销副总裁指出,客户端看到的供需动态是"需求改善和产品转型的结合" [7]
业界首例!TI 已量产Bluetooth® 6.0 MCU 获蓝牙信道探测官方认证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4 08:46
产品发布与技术突破 - 德州仪器CC27xx-Q1系列无线MCU正式通过Bluetooth SIG认证,成为业界首个获得Bluetooth® 6.0信道探测认证并量产出货的车规级产品系列 [1] - 该系列产品将蓝牙信道探测从理论带入现实,让高精度测距与超低功耗连接真正走向量产应用 [1] - 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认证及量产出货的全线布局,率先推出完整、可扩展的无线MCU产品系列 [1] 产品性能与优势 - 产品提供引脚与软件级兼容性,覆盖+20 dBm与+10 dBm多种功率版本,助力客户以一套设计灵活拓展产品组合 [3] - 该方案通过Bluetooth SIG认证,可实现数字钥匙及低延迟车载连接等功能 [4] - 产品在延迟、功耗与算法灵活性方面全面提升,实现高精度测距与稳定通信 [5] - 系列产品已通过最新汽车网络安全标准ISO 21434认证,集成硬件安全模块、电压故障监测与DPA防护设计 [5] 市场定位与行业影响 - 公司以业界首发、系列量产、可拓展生态兼容的速度和规模,占领蓝牙6.0市场高地 [1] - 产品为汽车产业制造商提供高度集成、车规级的模块化平台,加速推动下一代智能设备的创新与落地 [1][3] - 该方案帮助整车厂打造更安全、更智能、更互联的出行体验,为下一代车载智能和传感网络奠定坚实基础 [4]
完成100万颗TPU大交易,谷歌正式向英伟达宣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4 08:46
Anthropic与谷歌的云合作及计算能力扩张 - Anthropic与谷歌正式宣布云合作伙伴关系,使Anthropic能够使用多达100万个谷歌定制设计的张量处理单元(TPU)[2] - 该交易价值数百亿美元,是谷歌TPU迄今为止最大的承诺,预计将在2026年带来超过1千兆瓦的AI计算能力[2] - 业内估计,1千兆瓦数据中心的成本约为500亿美元,其中约350亿美元通常用于芯片[2] Anthropic的业务增长与市场表现 - 公司年营收运行率目前接近70亿美元,Claude为超过30万家企业提供支持,过去两年业务增长达300倍[5] - 过去一年,大型客户(每家贡献的运行率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数量增长近七倍[5] - 代理编码助手Claude Code在推出仅两个月内就创造了5亿美元的年收入,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产品[6] Anthropic的多云架构战略 - 基础设施战略的关键是多云架构,Claude系列语言模型可在谷歌TPU、亚马逊Trainium芯片和英伟达GPU上运行[2] - 多云模式使公司能够针对价格、性能和功率限制进行微调,每一美元的计算成本比锁定在单一供应商架构中更有意义[3] - 多云方法在AWS中断期间表现出弹性,由于架构多样化,Claude服务未受影响[7] 谷歌TPU的技术优势与市场认可 - TPU为Anthropic提供强大的性价比和效率,是专门为加速机器学习工作负载设计的芯片[3][9] - TPU通常能更好地处理AI工作负载,因为专为AI设计,可以去掉芯片中许多非AI量身定制的部分[14] - 与Anthropic的交易是对TPU的有力验证,可能吸引更多公司尝试,帮助谷歌云充分利用芯片投资[10][9] 云计算合作伙伴的投资与影响 - 亚马逊迄今已向Anthropic投资80亿美元,是谷歌已确认30亿美元股权的两倍多,AWS仍是主要云提供商[6] - 分析师估计,Anthropic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为AWS增长贡献1到2个百分点,预计2025年下半年贡献将超过5个百分点[6] - 谷歌今年1月同意向Anthropic追加10亿美元投资,此前已投资20亿美元持有10%股权[7] TPU的发展历程与行业影响 - 谷歌于2013年开始研发首款TPU,2018年首次将TPU应用于云平台,现有客户包括Safe Superintelligence、Salesforce和Midjourney[13][15] - TPU最新版本Ironwood于4月发布,采用液冷设计,专为运行AI推理工作负载而设计[17] - 参与TPU项目的谷歌前员工现在领导芯片初创公司或其他AI公司关键项目,将谷歌影响力扩展到整个人工智能行业[17]
第三代半导体的“隐形短板”,正在被中国厂商补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4 08:46
行业趋势:高压高频系统重构 - 全球功率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从材料突破到系统重构的转变,推动功率器件迈向更高电压、更高频率、更高效率的时代[3] - 新能源汽车800V平台加速普及,三年内主流高端车型将向1200V、1500V甚至1900V平台演进[5] - AI数据中心供电架构正从415V交流电转向800V直流电,下一代AI工厂采用800VDC供电可将支持GPU数量从约4,608个提升至6,912个[4][9] - 快充与消费电子领域GaN技术从650V向1000–1200V跨越,以支持更高功率密度[7] 隔离技术的重要性与市场 - 隔离技术是系统安全与效率的关键,全球隔离芯片市场年产值超过400亿元,但国产化率长期不足20%[1] - 在高压高频趋势下,隔离技术从配套件转变为高价值增长引擎,Omdia预测2024–2030年全球隔离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8–10%,其中高压高频应用占比将从20%上升至45%以上[7] - 传统隔离技术(光耦、磁耦、容耦)在耐压(通常≤7kVrms)、传输速率(最高150Mbps)、延时(纳秒至微秒级)和共模瞬态抗扰度(大多低于150 kV/µs)方面面临性能极限[8][10][16] 技术突破:毫米波无线隔离 - 毫米波无线隔离技术通过射频链路实现无介质通信,在耐压、速率、延时和抗扰度等核心指标上实现质变[14] - 该技术通过厚度超过1000μm的绝缘层实现万伏级耐压能力,传输速率突破传统150Mbps上限可达6.25Gbps,通信延迟低至3ns以内(最优可达20ps),共模瞬态抗扰度稳定超过200kV/μs[14][17] - 采用毫米波隔离芯片可将电源环路整体开关频率提升至1∼2MHz,帮助下游客户将充电器与电源系统体积缩小30%以上,同时提升功率密度和系统效率[18] 公司案例:德氪微电子 - 德氪微电子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毫米波无线隔离赛道,2024年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15] - 公司核心团队拥有20多年全流程经验,已在全球布局相关技术专利并取得117项授权[17] - 公司产品线包括全集成隔离电源SoC、隔离栅极驱动、数字隔离器、毫米波高速隔离接口,并率先发布全球首颗5Gbps速率的USB3.0毫米波无线隔离芯片和以太网隔离芯片[17] - 公司产品可覆盖快充、储能、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与数据中心等关键领域,目前正处于客户导入阶段,未来有望在年产值超400亿元的隔离市场中实现超过10%的份额[18][19]
应用材料,裁员超1400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4 08:46
裁员与成本 - 芯片设备制造商应用材料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裁减约4%的员工 [3] - 基于公司约36,100名全职员工计算,此次裁员将影响约1,444名员工 [3] - 裁员预计将产生1.6亿至1.8亿美元的费用,主要包括遣散费等一次性成本 [3] - 公司称裁员是为了应对自动化、数字化和地域转移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旨在打造更具竞争力和生产力的组织 [3] 财务业绩与股价影响 - 公司第三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为2.48美元,营收为73亿美元,均超出预期 [6] - 第三季度净利润达到17.8亿美元,合每股收益2.22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7.1亿美元和每股2.05美元 [6] - 然而,公司此前发布的疲软业绩指引导致股价暴跌14% [4][5] - 公司预计调整后每股收益为2.11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2.39美元,预计营收为67亿美元,低于此前预期的73.4亿美元 [5] 业务挑战与前景 - 公司预测其2026财年营收将因美国扩大出口限制清单而减少6亿美元 [3] - 首席执行官指出,宏观经济背景和贸易问题加剧了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中国业务方面,导致可见度降低 [5] - 中国客户在设备制造迅速增加后正在减少支出,同时尖端客户表现疲软 [5] - 有分析师将公司股票评级下调至中性,理由是中国和前沿领域仍面临不利因素,不确定性可能持续 [5][6]
功率GaN,极速扩张,增长600%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4 08:46
市场增长与规模 - 功率氮化镓市场在2020年至2025年间增长了十倍以上,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2% [2] - 数据中心和电信市场是重要增长领域,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13%的市场份额,NVIDIA与德州仪器、英诺赛科等公司的合作正推动GaN在800V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应用 [2] - 消费和移动应用是主要增长动力,特别是高达300W的快速充电器以及过压保护和家用电器等新机遇,到2030年该领域将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 [2] - 汽车和出行是另一个主要增长引擎,GaN已应用于ADAS的激光雷达系统,并将在车载充电器、DC-DC转换器等领域规模化应用,预计到2030年占据约19%的市场份额 [2] - 工业和电网是第三大增长动力,在光伏、电池储能系统及工业电机驱动领域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年这些领域将合计占据整个市场约11%的份额 [3] 行业格局与竞争动态 - 功率氮化镓行业自2023年进入整合期,主要受重大并购案推动,例如英飞凌以8.3亿美元收购GaN Systems,瑞萨电子以3.39亿美元收购Transphorm [6] - 过去几年该领域投资已超过12.5亿美元,初创企业如Wise Integration融资1640万美元,凸显市场强劲发展势头 [6] - 多家公司正在加紧布局:意法半导体建设8英寸GaN晶圆厂,Nexperia扩展其e-mode平台,罗姆推出EcoGaN器件,三星准备在2026年发布GaN产品 [6] - 行业面临挑战,EPC、英飞凌和英诺赛科之间持续的知识产权纠纷可能会减缓GaN的普及速度 [6] - 代工厂如X-Fab、GlobalFoundries以及新进入者力积电和Polar Semi都在扩大产能,外延厂与IDM之间的合作增强了供应弹性 [6] 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 - 行业正从主流的6英寸硅基氮化镓迅速向8英寸晶圆过渡,预计到2030年8英寸将满足80%以上的需求 [8] - 在12英寸技术方面,英特尔在2024年第四季度展示了初步结果,英飞凌也进行了演示并宣布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提供样品,但预计在当前预测期内不会有大量产量 [8] - 氮化镓外延是HEMT生产中最昂贵的步骤,是优化的重点,爱思强的G10 MOCVD平台有望降低外延成本 [9] - VIS已在2024年实现8英寸QST上氮化镓的大批量生产,利用Qromis衬底提高产量并降低成本,IMEC近期启动的300毫米GaN项目预计将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9] - 器件层面进展包括纳维和英飞凌将于2025年推出1200V以上GaN以及600-650V双向器件,后者已被Enphase用于其下一代微型逆变器以节省BOM成本 [9]
钽电容,二度涨价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4 08:46
涨价事件概述 - 被动元件大厂国巨集团旗下基美向客户发出钽质电容涨价通知,新价格将于11月1日生效 [2] - 此次为基美今年第二波调涨,调涨范围从代理商扩及直销客户,范围更广 [2] - 供应链透露,此次涨价幅度上看三成 [2] 涨价产品与历史 - 国巨将自11月1日起调涨T520、T521和T530系列钽质电容 [2] - 今年第一波涨价于6月1日生效,当时涨幅达双位数百分比 [2] - 公司公告指出,过去三年聚合物钽电容器产品线在多个关键市场领域需求大增,因面临人力、材料及设备成本上升压力,因而对大型尺寸产品实施价格调整 [2] 产品应用与需求驱动 - 钽质电容过往主要应用于美系消费性大客户笔电产品、工业、车用等领域 [3] - 今年以来成长最为强劲的应用为AI伺服器,在需求急剧拉升而产能快速扩张不易情形下,导致公司二度涨价 [3] - 此次调涨的聚合物钽质电容属于大尺寸、电压较高,应为应用于资料中心、AI伺服器、高频电源的产品,代表高阶应用需求强劲 [3] 公司市场地位与财务影响 - 国巨为台湾被动元件龙头,为全球最大晶片电阻、钽质电容制造商,旗下基美是全球钽质电容龙头,市占率超过四成 [3] - 钽质电容在今年上半年于国巨的营收结构中占比高达22%,二度涨价将对营收、获利表现有显著的提升 [2] - 目前AI应用占公司整体营收比例约5%至10% [3] 行业景气度与市场反应 - 公司B/B值平均都大于1,尤其是AI应用领域更达到1.2至1.3,显示AI需求动能强劲 [3] - 在前景可期下,激励国巨近期股价强势,昨日大涨18元至226元,涨幅8.65% [3]
刚刚,安世发布致客户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3 13:09
Despite the unprecedented complexity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Nexperia China entities continue to put customer interests first and regard ensuring the continuity of our production as the highest priority at this stage. Hereby, we solemnly commit that all products manufactured and delivered in China strictly conform to the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fully satisfy the consistent technical standards,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meet all prov ...
玻璃基板,大势所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3 09:01
文章核心观点 - 玻璃材料已从单一零部件发展为先进半导体封装的核心平台技术,顺应了芯片集成、面板化制造和混合键合等行业大趋势 [5] - 数据中心和电信行业是推动玻璃在封装领域应用的主要增长引擎,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及共封装光学元件等趋势是核心驱动力 [9] - 玻璃的独特性能(如低热膨胀系数、尺寸稳定性和光学透明性)使其能满足下一代封装在机械、电气和热性能方面的苛刻需求 [5][9] 玻璃在先进封装中的角色与市场预测 - 玻璃芯基板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6亿美元,乐观预测其普及将于2027-2028年开始 [2] - 玻璃中介层在保守预测下,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亿美元,而稳定的玻璃载体应用代表着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2] - 玻璃载体业务模式从按板计价转向按单程价格计价,其经济效益取决于重复使用次数、脱键产量、良率及边缘损伤避免 [4] 玻璃作为封装材料平台的技术优势 - 作为载体,透明、低热膨胀系数玻璃能实现通过载体的对准和激光/紫外线脱键,将50微米以下晶圆、背面流水线和重组面板的良率提高,并实现多用途经济性 [5] - 作为玻璃芯基板,它取代有机芯,支持面板级制造:TGV提供密集垂直功率/信号传输,SAP RDL可突破2/2微米线宽线厚,平坦基底通过CTE调节降低翘曲 [5] - 作为玻璃中介层,在无源模式下为大型2.5D AI/HPC和开关构造提供硅难以匹敌的布线密度和凸点数;在有源模式下可集成基板内滤波器、天线和波导 [5] 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潜在赢家 - 拥有深厚玻璃专业知识的公司(如能提供高平整度、可控传输且边缘精心设计的载体捆绑销售模式)处于最佳竞争位置 [4] - 赢家占据关键工艺接口:高良率TGV钻孔/蚀刻技术、无空洞铜填充、自适应套刻的面板光刻技术、2/2微米线宽线厚以及可控制翘曲的面板处理技术 [4] - 与显示玻璃制造商合作的基板厂商和OSAT厂商能将面积产能转化为大尺寸封装的成本优势 [4] 区域供应链与发展动力 - 亚洲(尤其是中国、韩国和日本)新兴的供应链是扩大生产规模和加强全球先进封装玻璃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 [9] - 除数据中心和电信外,汽车、国防和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也为玻璃在封装领域的应用带来额外增长动力 [9]
台积电买了30台EUV光刻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23 09:01
技术路线与量产规划 - 台积电2纳米制程预计于2025年底全面投产,之后将过渡至1.4纳米节点 [2] - 1.4纳米制程预计于2028年左右开始量产,公司已为此投入高达1.5万亿新台币(约合490亿美元)的初期投资 [2] - 公司在新竹工厂启动1.4纳米制程研发,并已购置30台EUV光刻机以支持先进制程发展 [2] 设备投资策略转变 - 台积电决定不购买ASML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该设备单价为4亿美元 [3] - 公司转向采用光掩模防护膜技术,作为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的高成本替代方案 [3] - 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年产量有限(仅5到6台),而台积电计划购买30台标准EUV光刻机以满足客户需求,因此认为前者不符合其长期目标 [3] 亚2纳米制程的技术挑战 - 亚2纳米工艺必须使用防护膜,以防止灰尘和其他颗粒污染制造过程 [3] - 使用标准EUV机器生产1.4纳米和1纳米晶圆需要更多曝光次数,这可能导致光掩模使用更频繁并影响良率 [3] - 防护膜在此阶段是防止污染物进入晶圆制造的必要措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