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行业观察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半导体,怎么办?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全球半导体市场趋势 - 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预计同比增长19.7%,主要由存储器和逻辑器件推动,其他领域增长乏力[2] - 逻辑IC市场增长迅速,存储器市场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两者差距从2024年起可能进一步扩大[3] - 数据中心需求增长是主要驱动力,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车载设备需求复苏缓慢,电动汽车领域需求下降[5] 人工智能对半导体需求的影响 - 主要IT供应商(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正用AI武装数据中心,推动对逻辑(GPU)和内存(HBM)的需求[5] - AI"推理"功能可能改变市场结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搭载AI功能将刺激MCU、模拟和分立器件需求[6] - 未来半导体需求与AI紧密相关,逻辑和内存对实现AI尤为重要[6] 日本半导体产业现状 - 2011-2020年日本半导体产值保持在5万亿日元左右,全球份额从15%降至10%[7] - 日本主要半导体公司(NEC、东芝、日立等)已停止对逻辑和存储器的资本投资,仅东芝和三菱电机仍从事分立器件业务[9] - 2024年日本半导体产量可能低于6万亿日元,全球份额或降至6%[10] 日本半导体政策建议 - 吸引DRAM制造商(如三星电子、SK海力士)或支持铠侠开展DRAM业务[13][14] - 为实力雄厚的电子零部件制造商(如尼德克、村田制作所)提供半导体业务支持,强调技术和信息的重要性[15] - 制定半导体设计激励措施,鼓励日本公司开发独有的人工智能系统[16] 日本政府目标与现实差距 - 2030年日本半导体生产目标为15万亿日元,但全球市场增速超预期,2030年规模或达150万亿日元,日本份额可能仅10%[11] - 当前政策包括邀请台积电进驻熊本和启动Rapidus项目(2纳米工艺),但复兴仍面临挑战[12]
英特尔的AI芯片战略,变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英特尔战略调整 -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承认在AI训练领域追赶已"太晚",认为英伟达在该市场地位过于强大 [3] - 公司将未来重点转向推理领域(包括边缘计算和基于代理的推理),而非下一代训练产品 [3] - 英特尔收购Habana Labs后推出的Gaudi AI芯片市场接受度低于预期 [3] 英特尔重组与裁员 - 公司计划在俄勒冈州裁员2392人,并在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裁员约4000人 [4] - 裁员涉及技术人员、工程师等非管理层岗位,占员工总数约20%(裁员前员工约2万人) [4] - 重组目标为降低"组织复杂性",精简管理层级 [4] - 裁员后员工人数将减少至约1.6万人,当前市值1020亿美元(2025年7月) [4] 行业对比 - 英伟达市值超4万亿美元(2025年7月),员工约3.6万人 [4] - AMD市值2370亿美元(2025年7月),员工约2.8万人 [4] 技术方向定义 - 边缘AI:部署于设备(手机/PC)、汽车、工厂等本地系统的非云端AI芯片 [7] - Agentic AI:可自主决策并行动的AI芯片,需极少人工干预 [7] - 代工服务:支持美国主权芯片制造商及其他厂商的芯片生产 [7]
三星CIS拿下小米,打破索尼垄断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三星电子图像传感器战略 - 公司向中国小米供应采用纳米棱镜技术的新型高性能图像传感器ISOCELL JNP 旨在通过增强弱光拍摄效果满足智能手机轻薄化趋势下的关键需求 [2] - ISOCELL JNP传感器已嵌入小米Civi 5 Pro手机 其纳米棱镜结构可实现相邻像素共享不同波长光线 使感光度较前代JN5提升25% [5][6] - 此次量产标志着公司在高端移动传感器领域重启研发 2024年6月已发布包括JN5在内的三款高端传感器 [4] 图像传感器市场竞争格局 - 索尼目前以51.6%市场份额主导全球图像传感器市场 三星以15.4%份额位居第二 中国豪威科技份额从2023年10.9%升至11.9% [8][9] - 公司首次向智能手机竞争对手供应ISOCELL JNP传感器 并计划2025年起向北美科技公司供货以实现客户多元化 [3][10] - 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208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265亿美元 [12] 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拓展 - 纳米棱镜技术通过微透镜内光导结构重新分配入射光 在不增加传感器尺寸前提下提升信号采集能力 解决手机模块厚度与成像清晰度矛盾 [15][16] - 公司计划将传感器业务扩展至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领域 这些领域对高性能成像需求正快速增长 [12] - 行业竞争焦点转向如何在最小空间内实现最大进光量及规模化可靠生产 公司试图通过技术突破而非规模优势挑战索尼 [18][19] 战略转型背景 - 图像传感器业务扩张正值公司传统内存业务表现疲软 传感器领域技术突破成为新的增长点 [16] - 索尼凭借与苹果的长期合作及定制化设计保持优势 但公司认为汽车、无人机等新兴应用领域将带来更大市场空间 [18]
新型存储,谁最有希望?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存储技术演进与计算范式变革 - 存储技术从基础数据保留演进至支持AI/ML的内存计算范式 通过直接在存储阵列中处理数据显著提升计算效率并降低能耗 [1] - 新兴非易失性存储(eNVMs)如ReRAM、MRAM、FeRAM、PCM突破传统RAM断电数据丢失限制 同时探索二维材料和有机材料的新型存储方案 [3] - 后CMOS时代需突破冯·诺依曼架构限制 兼具CMOS兼容性和规模扩展性的存储技术将引发计算架构革命 2022年IRDS报告预测其潜力 [5] 新兴存储技术分类与商业化进展 - 按成熟度划分六类新兴存储技术:MRAM/FeRAM/ReRAM已进入商用验证阶段 PCM/CBRAM/2D RAM等处于早期研发 [7] - 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发展历程显示 2010年后因电荷泄漏问题转向3D NAND堆叠及新型存储材料研究 [7] - 类突触存储器与eNVMs结合将重构计算架构 提升边缘计算、云环境及区块链等场景的系统性能与能效 [8] 技术特性与场景适配性 - 铁电存储器(FeRAM)和电阻式存储器(ReRAM)在柔性基底上表现突出 可承受弯曲拉伸 适用于可穿戴设备与IoT系统 [13][15] - 二维材料(如MoS₂/WS₂)凭借原子级厚度和可调带隙 实现超高密度存储集成 但面临大面积单晶制备和环境稳定性挑战 [21] - 内存计算技术通过消除"存储-处理器"数据传输瓶颈 特别适合边缘计算中的实时推理和低功耗场景 [11] 制造工艺与集成挑战 - eNVM制造需超高真空沉积工艺 材料纯度控制直接影响器件寿命 原位测量技术提升性能一致性 [18][19] - 二维材料与CMOS集成需低温生长技术 互连技术和封装方案是AI硬件高密度集成的关键障碍 [21][23] - 高温环境存储技术需与碳化硅(SiC)等元件协同开发 材料合成和制造精度决定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 [20][22] 类脑计算与未来架构转型 - 从数字到类突触的转变将采用脉冲神经网络(SNN) 通过STDP等生物机制实现事件驱动的本地化计算 [25][27] - 端到端模拟计算系统可消除数字逻辑中心化需求 动态视觉传感器(DVS)等新型硬件推动实时响应能力 [28] - 混合系统当前面临模拟-数字转换的能效损耗 未来完全类突触系统将依赖稀疏异步交互模式 [27][28] 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需求 - 需建立国家级微电子研究设施 覆盖材料合成、器件测试到异构集成 以加速技术商业化 [29][30] - 全球半导体工具链扩张背景下 开发专用于新兴材料的计量设备是突破CMOS限制的前提条件 [30]
博通10亿美元芯片厂,放弃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博通取消西班牙投资计划 - 博通取消在西班牙投资10亿美元建设ATP工厂的计划,表明该项目并非其全球战略核心[3] - 该项目原计划在西班牙PERTE Chip战略下建设后端半导体制造工厂,专注于组装和测试阶段[3] - 谈判破裂和特朗普重返总统职位是项目取消的关键因素[4] 欧洲半导体投资趋势 - 多家芯片制造商修改或缩减在欧洲的投资计划,包括英特尔推迟德国马格德堡工厂、Wolfspeed终止德国扩建[5] - 台积电仍计划在德国慕尼黑开设芯片设计中心,并与英飞凌等合作建设110亿美元的德累斯顿工厂[5] - 富士康宣布在法国投资,与泰雷兹等成立合资企业专注先进封装和测试[5] 欧盟芯片法案与资金问题 - 《欧盟芯片法案》目标是将欧盟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翻倍至20%,但实际预测仅达11.7%[8][12] - 欧盟委员会直接管理资金仅占已宣布总额的5%(约45亿欧元),大部分依赖国家预算和私营企业[10] - 资金分散导致缺乏协调,形成各自为政的国家项目集合[12] 西班牙半导体发展现状 - 西班牙PERTE Chip计划投入122.5亿欧元,但未能吸引大型半导体制造厂[15][16] - 成功案例包括资助15个大学教席、培训1000多名专家,以及投资1720万欧元于光子集成电路等利基领域[15] - 分析人士认为西班牙吸引大型晶圆厂的目标"短期内乌托邦式"[16] 欧洲半导体投资的地域差异 - 大型制造业项目集中在德国等北欧工业中心,南欧仅吸引小规模针对性投资[21] - 德国德累斯顿因成熟生态系统获得台积电100亿欧元合资工厂,西班牙等南欧国家被排除[18] - 补贴政策放大现有优势,但难以从零打造新产业能力,形成"生态系统陷阱"[21] 美国政策对欧洲投资的影响 -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拨款527亿美元,催化超五千亿美元私人投资,与欧盟形成直接竞争[19] - 博通取消西班牙项目部分归因于美国保护主义政策和企业风险评估变化[19] - 美国政策形成"引力井",将美国企业投资重点拉回本土[19]
Rapidus,又要到钱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4 09:16
日本政府对Rapidus的出资与黄金股要求 - 日本经济产业省考虑对Rapidus出资1,000亿日元,并要求持有"黄金股"以行使否决权,防止技术外流[3] - 日本政府已通过修正法案允许情报处理推进机构(IPA)对企业出资,计划本年度完成出资[3] - 黄金股即便只持有1股也能否决董事任命/解任或股东会决议,美国钢铁曾对美国政府发行黄金股[3] - 日本政府已决定对Rapidus援助约1.72万亿日元[4] Rapidus的融资与量产计划 - Rapidus目标2027年量产2纳米芯片,试产线已在4月启动,7月18日将向业务伙伴报告试产情况[4] - 实现量产计划需约5万亿日元资金,现有股东已决定追加出资,富士通、三井住友银行等表达出资意愿[4] - 本田考虑出资以确保先进芯片采购[4] - 创始股东包括丰田、Sony、NTT等8家日企,初始股权投资仅73亿日元[8] Rapidus的技术进展与客户开发 - Rapidus使用与IBM合作开发的2纳米节点技术,已安装200多台尖端设备包括3亿美元EUV光刻系统[6] - 原型芯片可能在7月生产,正与40-50家潜在客户洽谈包括GAFAM科技巨头和AI芯片新创[5][7] - 采用单晶圆工艺和设计制造协同优化(DMCO)方法,利用AI优化生产参数提高良率[9][10] - 开发革命性网格传输系统避免传统线性系统的交通堵塞问题[10] 行业竞争与市场机会 -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可能比Rapidus早两年量产2纳米芯片[9] - Rapidus专注于定制芯片和利基市场,与三大代工厂的大批量模式形成差异化[9] - 预计AI应用将推动2纳米芯片需求,其功耗比现有尖端芯片低30%以上[11] - 台积电已发布1.4纳米工艺计划,2028年投产[10] 日本半导体产业振兴 - Rapidus是日本振兴先进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举措,旨在减少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8] - 政府支持被视为激励私营部门参与的关键因素[9] - 专家认为若Rapidus能按时量产,可能帮助日本重回先进芯片制造强国地位[12]
Nvidia 定义电力电子的未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4 09:16
英伟达主导AI数据中心电力架构革新 - 市值4万亿美元的英伟达虽不设计功率器件,但正在定义未来AI数据中心的电力电子特性和功能,主导下一代动力总成架构设计[2] - 公司联合英飞凌、MPS、Navitas等半导体供应商及台达、施耐德电气等系统商,推动向800V高压直流(HVDC)架构转型[3] 技术路线与合作伙伴动态 - 英伟达计划2027年推出Rubin Ultra GPU和Vera CPU,需突破传统54V机架配电限制,解决千瓦级机架空间与铜线过载问题[8][9] - 新800V架构要求开发800V转12V/50V高密度转换器,需兼顾功率密度、效率及外形尺寸[10] - 英飞凌指出SiC适用于高功率/高压环节,GaN更适合800V-50V高频转换,硅/GaN混合方案用于54V-6V低压转换[11] - Navitas通过收购GeneSiC强化GaN/SiC组合,正与英伟达合作48V至处理器供电方案的原型开发[15] 行业竞争与市场影响 - 英伟达的激进路线可能使开放计算项目(OPC)标准过时,导致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重回非兼容状态[16] - Yole预测GaN增速将超越SiC,GaN在直流/直流转换领域机会显著,潜在市场规模远超SiC的1亿美元[19] 半导体技术趋势 - 新800V架构需发明半导体继电器以安全控制过流,替代传统机械开关[12] - 行业类比英伟达推动GaN如同"特斯拉的SiC时刻",英飞凌、纳微等厂商竞相布局新兴GaN市场[6]
台积电,凭啥称霸?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4 09:16
台积电的创业历程 - 公司成立初期制程技术落后产业领先者两个节点,主要承接垂直整合制造商的非核心订单[1] - 1988年获得英特尔每月2000-3000片晶圆的MCU 80C51芯片代工订单,采用1.5微米制程[3] - 1991-1992年间技术差距缩小至一个节点,开始吸引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公司订单[3] - 早期重要资产包括工研院和飞利浦的技术根基及经营团队人脉网络[3] 技术发展关键节点 - 1988年建立自主生产线并实施统计制程管控,获得英特尔认证[4] - 1998年为高通生产首款基于ARM核心的0.35微米制程MSM芯片组,首次进入处理器领域[14] - 2004年市占率达47%,2023年提升至61%[7][8] - 10纳米以下制程推动AI和HPC芯片创新[19] 客户结构演变 - 早期主要客户为英特尔、超微等垂直整合制造商[5] - 2004年客户中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公司占多数,前十大包括英伟达、高通、博通等[8] - 2019年起为超微代工Ryzen处理器,助其x86市占率从12.2%提升至31.1%[18] - 2020年为苹果代工电脑CPU,2024年开始代工英特尔Lunar Lake处理器[18][19] 商业模式创新 - 建立"不与客户竞争"的纯代工平台模式,核心价值为诚信与信赖[9] - 为数字革命提供关键制造支持,涵盖PC、网络通信、无线通讯等多个领域[10] - 成为高通CDMA技术推广的关键合作伙伴,累计交付2.4亿片MSM芯片[14] - 实现半导体产业设计制造分离的常态,完成米德-康威愿景[19] 行业影响 - 推动无线通讯发展,协助高通成为顶级无晶圆厂设计公司[15] - 促成苹果转向自研处理器,开启行动通讯新时代[17] - 促使英特尔2021年成立代工部门,承认垂直整合模式局限性[19] - 成为全球逻辑芯片制造的集中平台,支持AI等新兴领域发展[19]
这将是未来的物联网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4 09:16
5G物联网芯片技术突破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设计的新型芯片组件可将物联网覆盖范围拓展至5G,利用5G标准的低延迟、高能效及海量设备连接能力[2] - 该技术推动物联网向更小尺寸、更低功耗的健康监测器、智能相机和工业传感器等应用发展[2] - 5G标准使物联网设备能以更快速度连接,带来更高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电池消耗,但需更复杂电路支撑[2] 技术原理与优势 - 采用5G RedCap(精简容量)标准,支持跨频率跳变,无需智能手机级别的低延迟,每平方公里可容纳100万台设备[3][4] - 芯片集成开关电容网络(N路径结构),通过周期性开关微型电容器组实现射频跳频小型化,前端滤波可屏蔽30倍以上干扰[7] - 电路功耗仅为个位数毫瓦,采用22纳米CMOS工艺,无需尖端代工厂即可量产[7][11] 应用场景与扩展性 - 技术适用于工业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相机,提供中距离中等带宽场景的移动性与广域覆盖[12] - 当前原型覆盖250MHz至3GHz低频段,未来计划扩展至6GHz以覆盖完整5G频段,并探索环境电磁波供电方案[11][12] - 相比Wi-Fi单频段方案,5G跳频可避免信道拥堵,但需硬件支持快速切换与时间同步[5] 行业挑战与竞争环境 - 物联网开发商采用5G进度缓慢,主因硬件开发难度高,需在极低功耗下实现良好无线电性能[4] - 无线信号饱和导致干扰成为主要问题,5G RedCap通过频谱管理优势可能优于临时Wi-Fi连接[8][12]
GPU和CPU,发出警告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4 09:16
NVIDIA GPUHammer安全漏洞 - NVIDIA敦促客户启用系统级错误纠正码(ECC)以防御针对GPU的RowHammer攻击变体GPUHammer 该攻击首次针对带有GDDR6内存的NVIDIA A6000 GPU 通过触发GPU内存中的位翻转篡改其他用户数据[3] - 多伦多大学研究发现GPUHammer攻击可导致AI模型准确率从80%骤降至1%以下 最严重情况下ImageNet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从80%降至0 1%[4][5] - 攻击原理源于重复访问内存导致DRAM电气干扰 与CPU的Spectre漏洞不同 RowHammer直接针对DRAM物理行为 而SpecHammer技术已能结合RowHammer和Spectre发起推测性攻击[4] 攻击影响与行业风险 - GPUHammer突破目标刷新率(TRR)等防护措施 在共享GPU环境中可能造成跨租户风险 恶意租户可破坏相邻工作负载的模型参数而不需直接访问[7] - 漏洞威胁延伸至边缘AI部署 自主系统和欺诈检测引擎 其无声腐败特性使故障难以被发现 对医疗 金融等受监管行业可能违反ISO/IEC 27001等合规要求[9][10] - 研究显示启用ECC会使A6000 GPU的ML推理速度降低10% 内存容量减少6 25% 但新型号如H100或RTX 5090因配备片上ECC不受影响[9][10] AMD处理器侧信道漏洞 - AMD披露瞬态调度程序攻击(TSA)影响第三代/第四代EPYC等处理器 包含TSA-L1和TSA-SQ两种变体 可能泄露内核数据导致权限提升[11][15][17] - 攻击需本地执行任意代码 虽实施难度高但趋势科技等仍评定为严重风险 最坏情况可导致操作系统内核信息泄露[11][13][15] - 受影响产品线涵盖EPYC Ryzen Instinct和Athlon系列 建议通过Windows更新缓解 但VERW指令防护可能影响系统性能[18][19] 行业技术趋势 - CrowHammer攻击已能对NIST选定的FALCON后量子签名方案实施密钥恢复 仅需几亿个签名和少量位翻转即可完全恢复密钥[10] - GPU安全态势普遍缺乏CPU级别的防护机制 如奇偶校验和指令级访问控制 使其更易受低级故障注入攻击[5] - 行业需将GPU内存完整性纳入安全审计范围 对高风险工作负载可选择性启用ECC防护 并监控错误日志检测位翻转尝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