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行业观察
icon
搜索文档
客户需求下滑,台积电暂缓建厂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6 08:53
台积电日本熊本二厂建厂进展 - 台积电日本熊本二厂建厂时程延后,主要原因为交通阻塞问题及客户市场需求下滑,尤其是消费性产品的影像感测器和车用芯片需求疲软 [3] - 熊本二厂原计划2024年Q1动工,后改为2024年内动工,但量产时间仍规划为2027年,将采用6纳米制程(日本最先进制程)[3] - 熊本一厂已于2023年底量产,采用22/28及12/16纳米制程,最大月产能为5.5万片 [3] - 近期供应链传出熊本二厂已从员工停车场开始动工开挖,预计建厂工程将在2024年下半年展开 [4] 台积电日本业务表现 - 2024年台积电在日本市场营收超过40亿美元(约5800亿日元),占公司整体营收约4% [4] - 2024年台积电在日本市场的晶圆出货量(12吋换算)超过149万片,占公司整体比重约10% [4] - 熊本厂是日本重振半导体业的关键指标,合资厂商包括Sony和丰田汽车旗下的Denso [3] 行业背景 - 半导体供应链认为台积电建置产能以市场与客户需求为考量,建厂进度与量产时程将依客户需求而定 [3] - 消费性与车用半导体市况疲软,影像感测器受到竞争冲击导致需求下滑 [3]
美国发力EUV光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6 08:53
EUV光刻技术现状与竞争格局 - ASML是全球唯一的EUV光刻机供应商,主导7纳米以上晶体管量产技术 [1] - 美国通过Cymer公司(被ASML收购)掌握EUV光源关键技术,Intel等企业加大EUV研发投入 [2] 美国EUV加速器项目 - 纽约州联合IBM、美光等企业投资100亿美元建立High NA EUV研发中心,含ASML EXE:5200扫描仪和5万平方英尺洁净室 [4][6] - 项目目标包括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原型成本、培养半导体人才,预计2026年提供High NA EUV技术 [7] EUV替代技术探索 - 美国xLight公司开发自由电子激光器(FEL),声称可兼容现有设备并降低1.5MW高能耗问题,目标2028年商业化 [9][10] - Inversion Semiconductor采用Laser Wakefield Acceleration技术,将加速器体积缩小1000倍至桌面级,晶体管密度提升100% [12][13][14] 日欧技术进展 - 挪威Lace Lithography开发原子光刻技术(BEUV),分辨率超越EUV极限,获欧盟336万欧元资助,目标2031年商用化 [16] - 日本KEK研发自由电子激光器,电光转换效率比传统EUV-LPP高10-100倍 [17][19] 技术发展趋势 - ASML持续推进High NA向Hyper NA演进,同时封装技术可能成为性能提升的替代路径 [21][22] - 全球多路径探索显示EUV技术仍存物理极限挑战,但芯片性能持续提升趋势明确 [21][22]
英伟达的这颗芯片,延期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6 08:53
Nvidia CPU研发进展 - Nvidia的N1/N1X CPU研发遭遇多次技术问题,最初计划2026年初发布,后因问题解决调整回原时间表,最新问题可能需修改硅片设计[3] - 2025年初曾发现细微缺陷,工程师在不重新设计情况下解决,但最新挫折或导致时间表再次推迟[3] - 公司此前公开指责微软延迟,但芯片本身仍存在可靠性挑战[3] N1X芯片性能参数 - 原型"NVIDIA N1x"在Geekbench 6.2.2测试中单线程得分3096,多线程18837,搭载20核(10×Cortex-X925+10×Cortex-A725),主频2.81GHz[4] - 开发平台配置包括128GB内存、Ubuntu 24.04.1 LTS系统,集成显卡和NPU性能接近高通骁龙Elite与苹果M3[4] - 原计划2026年初上市,现可能推迟至年末,OEM厂商需调整Windows笔记本计划[4] 市场竞争格局 - 联发科已推出基于ARM架构、集成Nvidia GPU的20核SoC,应用于DGX Spark服务器[5] - AMD(Strix Halo)、英特尔(Lunar Lake)、高通(骁龙X Elite)和苹果(M系列)均在消费级SoC市场占据优势[5] - Nvidia通过任天堂Switch 2展示老旧架构结合DLSS仍具竞争力,若扩展至笔记本/台式机市场将形成新威胁[6] DLSS技术优势 - DLSS从光线追踪辅助技术发展为Nvidia硬件销售核心驱动力,尤其在RTX 5060等8GB GPU中表现显著[6] - 相比AMD FSR 4和英特尔XeSS,DLSS构建技术护城河,持续吸引游戏开发者支持[7] - 在SoC中DLSS可动态调节性能,统一内存架构将增强多帧生成(MFG)等功能效果[7] 战略转型与创新 - 公司CEO黄仁勋宣称Nvidia已转型为AI基础设施企业,主要资源投向AI领域[8] - N1X可能成为十年来首个突破性消费级硬件创新,标志公司从独立显卡向综合计算平台转变[9] - 若成功推出,该SoC将填补公司在消费级大型芯片市场空白,直接挑战现有PC处理器厂商[5][8]
服务器芯片:AMD即将超越Intel,Arm自信满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6 08:53
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格局演变 - 过去十年数据中心处理器市场经历两次重大转变:从x86垄断(英特尔占比超90%)到GPU主导计算,再到AMD和Arm架构崛起 [3] - 当前大多数计算在GPU上完成,AMD在x86市场快速追赶英特尔,基于Arm的CPU在NVIDIA和超大规模厂商推动下增长显著 [3] AMD的市场份额增长 - AMD数据中心x86 CPU份额从2018年接近零提升至当前40% [6] - 2025年Q1数据中心部门收入达37亿美元(含CPU/GPU),其中服务器CPU收入估计25-30亿美元 [8] - 关键驱动因素包括:转投台积电制程、团队执行力、英特尔制程技术优势丧失 [7] Arm架构的崛起与超大规模厂商策略 - 亚马逊Graviton处理器已生产超200万颗,2024年产量约50万颗(占x86采购量20%),性价比比x86高30%-40% [11] - 谷歌Axion处理器性能较x86提升50%,能效提高60%;微软Azure Cobalt节省30%能耗 [11] - 超大规模厂商转向自研Arm CPU主因是工作负载优化需求,而非单纯成本考量 [10] NVIDIA的Arm生态布局 - NVIDIA Grace CPU与Hopper/Blackwell GPU协同部署,性能较x86提升1.2-2.4倍,能效提高1.5-3.0倍 [14] - 2025年预计Grace CPU出货量达250万个,AI场景下Arm CPU数量是x86的50-100倍 [15] - 未来路线图显示NVIDIA将持续推进Arm+GPU组合(如Vera处理器与Rubin GPU配对) [17] 2030年市场预测 - 麦肯锡预计2030年AI工作负载功耗增长3.5倍,非AI增长1.7倍 [21] - 若超大规模厂商50%转向Arm,2030年数据中心CPU总量约4800万个,Arm占比或达1900万个 [22] - 推动因素包括超大规模厂商云端迁移和NVIDIA AI数据中心Arm CPU的规模效应 [22]
英伟达和AMD恢复供应芯片,中国大厂疯抢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6 08:53
核心观点 - 美国政府将恢复英伟达和AMD向中国销售AI芯片的许可,导致两家公司股价显著上涨 [3][5][7] - 这一政策转变标志着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管制的重大调整,可能为英伟达带来150-200亿美元的额外收入 [7][10] - 中国科技企业如字节跳动和腾讯正积极采购英伟达H20芯片,显示强劲市场需求 [8][10] 政策背景 - 2022年美国实施出口管制,限制向中国销售超过特定性能阈值的GPU [4] - 2023年英伟达推出中国特供版H20芯片,AMD推出MI308芯片以符合管制要求 [4] - 2024年4月美国商务部要求许可才能销售特供版芯片,实际禁止出口 [4] - 禁令导致英伟达预计损失55亿美元,AMD损失8亿美元 [4][6] 市场反应 - 消息公布后英伟达股价上涨3.9%,AMD上涨5.6% [5] - AMD盘前交易股价飙升近5% [7] - 中国为英伟达创造170亿美元年收入,占总销售额13% [10] 产品与技术 - 英伟达H20芯片与公司软件工具兼容,是行业事实标准 [9] - 英伟达预览新款RTX PRO芯片,称其完全符合出口标准 [5] - H20芯片计算能力低于国际版本,但仍受中国企业追捧 [8] 行业影响 - 政策转变可能帮助中国缩小与美国在AI领域的技术差距 [9] - 中国科技企业正"争相购买"H20芯片,包括字节跳动和腾讯 [8][10] - 英伟达CEO警告出口管制可能削弱美国在AI领域的影响力 [7] 企业动态 - 英伟达已提交恢复销售H20的申请,预计很快获批 [5] - AMD的MI308出口许可申请已进入审核流程 [5] - 英伟达CEO黄仁勋批评出口管制政策,支持政策调整 [7]
博通发布芯片,给了英伟达一重拳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6 08:53
芯片行业竞争格局 - AMD等芯片供应商在GPU FLOPS、内存带宽和HBM容量方面正缩小与Nvidia的差距,但在高速互连技术(如NVLink/NVSwitch)上仍落后,导致其扩展能力受限(目前仅支持8个GPU,而Nvidia可达72个GPU)[3] - 行业为解决扩展限制提出新兴协议UALink(Nvidia NVLink的开放替代方案),但博通等公司认为以太网技术(如SUE)已能更快实现同等目标[3][4] 技术方案对比 - 博通推出**扩展以太网(SUE)**技术,声称可支持1024个加速器的扩展系统,优于Nvidia NVLink的576个加速器上限(实际部署未超72个GPU)[4] - 博通发布**Tomahawk Ultra**交换机ASIC(51.2 Tbps带宽),性能超过Nvidia第五代NVLink交换机(28.8 Tbps),支持128个加速器的扩展架构[5][7] - Tomahawk Ultra优化了高性能计算场景:250纳秒延迟、770亿次64字节数据包/秒吞吐量,并支持网络内集体操作(类似Nvidia的SHARP技术)[5][6] UALink与以太网的竞争动态 - UALink联盟预计交换机延迟为100-150纳秒,若实现将优于当前以太网方案,但硬件尚未上市[7] - AMD采取混合策略:其Helios机架系统同时使用UALink和以太网,初期通过以太网隧道传输UALink协议以加速部署,但牺牲了延迟性能[9][10] 厂商战略差异 - 博通暂未放弃UALink但优先推进SUE,认为以太网在监控、调试工具和兼容性方面更具优势[3][4] - AMD选择双协议并行,以应对Nvidia未来600千瓦、144 GPU的Kyber系统竞争,避免技术空窗期[10]
芯片IP销量,创新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6 08:53
EDA和硅IP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EDA和硅IP总收入同比增长12.8%至50.9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45.22亿美元 [1] - 硅IP收入同比增长29.6%至15.77亿美元,其中非报告IP公司(主要为Arm)收入增长34.1%至10.31亿美元 [1] - EDA收入仅增长2.6%至27亿美元,物理设计和验证收入同比下降9.9%至7.696亿美元 [1] 区域市场分析 - 美洲地区EDA和IP收入四季度移动平均增长17.0%,亚太地区(含中国)增长8.2%,欧洲、中东和非洲增长11.4% [4][6] - 2025年第一季度美洲EDA收入增长17.7%至13.799亿美元,亚太EDA收入下降4.0%至9.471亿美元 [6] - 亚太地区硅IP收入四季度移动平均增长25.9%,非报告IP公司在美洲增长30.1% [6] 细分领域表现 - 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收入增长7.8%至17.48亿美元,PCB和MCM收入增长5.5%至3.998亿美元 [5] - 服务收入增长22.3%至2.126亿美元,四季度移动平均增长26.0% [5][6] - IC物理设计与验证收入下降9.9%至6.935亿美元,但四季度移动平均增长2.3% [5][6]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硅IP增长与多芯片组件和复杂SoC需求激增相关,尤其在AI数据中心和高端边缘设备领域 [1] - SEMI专家指出EDA仍需要验证模块和芯片组装流程,IP接口设计是竞争焦点 [2] - 行业专业人员总数同比增长4.5%至64,403人,显示就业市场持续强劲 [6]
美国芯片公司,出售中国合资企业股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公司交易与财务状况 - 市值8.23亿美元、年收入6.81亿美元的半导体公司Alpha and Omega Semiconductor宣布以1.5亿美元现金出售其中国重庆合资企业20.3%股份,交易分四期付款并预计2025年底完成 [3] - 该交易涉及公司39.2%合资持股的一半,合资公司运营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和12英寸晶圆制造设施 [3] - 公司流动比率达2.57,现金多于债务,显示充足流动性支持交易 [3] - 交易后公司将继续使用合资公司制造测试能力,同时保护专有技术和知识产权 [3] 公司业务与产能布局 - 公司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美国硅谷,集半导体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在美、台、沪设有研发中心,销售网络覆盖全球 [4] - 重庆万国半导体成立于2016年,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12英寸功率半导体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基地,总投资10亿美元 [4] - 重庆工厂2018年下半年开始12英寸晶圆生产,2019年实现量产,目前月产能达1万片晶圆制造和4亿颗器件封测 [5][6] - 计划3-5年内将产能提升至月产5万片12英寸晶圆和12.5亿颗封测,并扩展至MOSFET、IGBT、GaN/SiC等产品 [6][7] 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 - 公司晶圆产线可生产12V-700V功率半导体MOSFET,IGBT产线已通线并将量产,封测线具备MOSFET/IGBT/Power IC/GaN/SiC等全产品封测能力 [5] - 已自主开发并量产MOSFET与IGBT元件,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领域 [5] - 公司产品组合覆盖功率MOSFET、SiC、IGBT、IPM等,服务于PC、数据中心、AI服务器、智能手机、汽车电子等市场 [9][10] 合规事件与处罚 - 公司因2019年向华为出口1650个电源控制器及相关配件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被罚425万美元(约3045万元人民币) [8] - 该事件涉及2019-2024年的调查,美国司法部未提出刑事指控,商务部最终以行政和解结案 [8][9] - 公司强调已强化合规流程,该处罚不影响现有业务运营 [9]
量子光芯片,全球首颗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量子芯片技术突破 - 全球首个集成电子-光子-量子芯片问世 由波士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学联合研发 采用标准45纳米半导体工艺实现量子光源与电子设备融合 [2][3][6] - 芯片可产生相关光子对流 该技术对量子计算、传感和安全通信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4] - 每个芯片集成12个独立量子光源 单个光源面积小于1平方毫米 通过微环谐振器生成光子对 [7] 技术创新细节 - 突破谐振器稳定性难题 通过片上实时控制系统解决温度变化和制造差异导致的失同步问题 [8][9] - 采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激光错位 结合片上加热器和控制逻辑形成闭环反馈 确保量子光生成过程稳定运行 [10] - 在商业CMOS平台限制下实现量子光学要求 该平台原用于AI和超级计算互连 现扩展至量子光子学领域 [11][12] 产业化进展 - 研发团队已与GlobalFoundries、Ayar Labs等企业合作 部分成员进入PsiQuantum和Google X等公司继续推进硅光子学及量子计算商业化 [12] - 技术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帕卡德奖学金和GlobalFoundries的资金支持 [13]
GPU,太耗电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5 09:04
数据中心电力供应与增长挑战 - 数据中心面临电力供应限制,影响其增长及IT服务增长,AI所需的GPU耗电量远高于X86服务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可自建发电机,其余依赖国家电网[2] - 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市场2025年Q1同比增长17%,连续四个季度两位数增长,液冷技术收入翻倍,高密度电源机架接近600千瓦,配电系统增长率超40%[2] - 北美地区数据中心市场以23%同比增长率领跑,2023年美国数据中心耗电占总电力4.4%,预计2028年达6.7%-12%,总用电量从2014年58太瓦时增至2023年176太瓦时,预计2028年达325-580太瓦时[3] AI驱动的数据中心变革 - AI推动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复合年增长率达21%,到2029年全球支出超1万亿美元,加速服务器或占基础设施支出近一半[6] - AI工作负载需求使机架功率密度从15kW/机架跃升至60-120kW/机架,推动配电创新和液冷技术替代风冷[6] - 单块GPU能耗相当于四人家庭日耗30千瓦时,NVIDIA每季度出货数十万块GPU,单机架GPU耗电超100千瓦[15] 电网与能源结构挑战 - 数据中心用电量占全球电力3%,2030年或翻倍,化石燃料发电逐步淘汰,可再生能源主导但受限于电网输送能力[8][9] - 电网需平衡供需并升级基础设施,高耗能GPU加剧电力需求增长,西班牙2025年电网故障凸显操作复杂性[12] - 三大超大规模企业能耗超60TWh,均拥有或正在建设自有核电站[8] 能效与可持续发展 - 电源使用效率(PUE)衡量数据中心能效,但未反映气候差异,寒冷地区制冷需求较低[16] - 数据中心26%电力用于服务器和存储,50%用于冷却和UPS,运营商需优化冷却、UPS及设备功耗[20] - 转向可再生能源可减碳,水冷与风冷选择需权衡热负荷与地域气候,赤道地区风冷效率较低[18] 行业未来投资与政策需求 - 电力供应链更新需数万亿投资,涉及发电、输电设备及电网韧性提升,需政府与商业部门协同[21] - 数据中心需平衡成本、性能、电力供应及水消耗,优化复杂度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