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虎嗅APP
icon
搜索文档
好莱坞大片遇冷,国产片要好起来了吗?
虎嗅APP· 2025-10-30 22:20
政策环境演变 - 引进电影数量在2015年至2019年间迅速攀升,从83部增至峰值136部,数量占比连续四年超过20% [6] - 2020年起引进电影数量急剧下降至62部,此后占比再未超过20%,2021年甚至跌至10.8% [10] - 进口电影票房占比在前五年均超过35%,但在后五年中最高仅达23.4%(2024年),差距显著 [10] - 政策开放关键节点包括:2012年中美签署电影协议、2014年中英签署合拍协议、2015年中美签署分账影片协议 [7][9] - 2024年5月,国家电影局宣布将加大引进外国电影力度,强调引进国别和类型将更趋多元 [10] 票房市场格局 - 2015年至2024年票房前十电影中,国产与引进电影比例为7:3 [12] - 2020年起,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全部为国产电影,国产片在票房贡献上取得压倒性优势 [12] - 引进电影在票房前十影片中的总票房占比从2015年的34.8%持续走低,2019年降至19.9%,2020年后国产电影票房占比维持在90%以上 [15] - 好莱坞大片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发生变化,例如《速度与激情7》中国票房占全球22%,而《速度与激情10》该比例降至18% [18] - 引进电影来源趋于多元化,日本动画电影(如《你的名字。》《铃芽之旅》)及法国电影(如《坠落的审判》)在中国院线收获不错票房 [20] 观众口碑表现 - 高口碑国产电影数量波动剧烈,从2015年7部的优势,到2017年骤降至1部,2022年反弹至8部,后又回落 [25] - 海外电影在豆瓣年度TOP10榜单中长期占据主导,尤其在2018至2021年间 [25] - 十年间,上榜海外电影的平均分稳定保持在8分以上,而国产电影平均分在2020至2022年间曾降至8分以下 [28] - 海外电影在高分档(8.5分以上)区间优势明显,如在2019、2021和2024年均有5部电影达到此分数,占据年度榜单半数 [28] - 国产电影出现《我不是药神》(9分)等高口碑佳作,2024年入围的4部国产片中有2部在8.5分以上,显示口碑升级潜力 [28]
扎克伯格差点成了有庆
虎嗅APP· 2025-10-30 22:20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财季营收为5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高于市场预期的494.1亿美元 [8] - 第三财季净利润为27.1亿美元,同比下降83%,主要原因是因“大而美法案”产生了一笔高达159.3亿美元的一次性税费支出 [4][9] - 若剔除该一次性支出,调整后净利润为186.4亿美元,同比增长18%,但增速较前两个财季的34.6%和38.6%显著放缓 [4][10] - 广告业务营收为500.8亿美元,同比增长26%,占营收的绝大部分;广告展示量同比增长14%,广告价格同比增长10% [8][11] 资本支出与投资战略 - 第三财季资本支出创历史新高,达到193.7亿美元,高于第二季度的170.1亿美元 [12] - 公司提高全年资本支出预期至700亿至720亿美元,高于此前预期的660亿至720亿美元,并暗示明年可能进一步增加,分析师估计明年支出或高达1000亿美元 [4][12] - 资本支出大幅增长,2023年为280亿美元,去年为390亿美元,目前水平已接近微软(预计全年880亿美元)等巨头 [12] - 公司计划在2028年前于美国的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上投入至少6000亿美元 [23] - 管理层强调对计算能力的“更大规模投资”很可能带来丰厚利润,并认为风险在于投资不足而非过于激进 [13][14][18] 人工智能业务进展与挑战 - 新组建的“Meta超级智能”部门发布了两款产品:Meta 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和嵌入Meta AI应用的Vibes AI短视频信息流 [5][24] - 自Vibes推出后,Meta AI应用上的媒体创作量增长了十倍,用户已使用其产品创作了200亿张图片 [25] - 但Vibes产品与OpenAI同期发布的独立Sora应用相比黯然失色,后者一度登顶应用商店排行榜 [5][25] - Reality Labs部门(含智能眼镜)第三财季营收4.7亿美元,亏损44亿美元,自2020年底以来累计亏损已超过700亿美元 [8] 组织架构调整与市场反应 - 过去八个月里,公司对人工智能部门进行了四次重组,并将人工智能模型和产品的领导权从资深高管移交给了新员工 [4][23] - 公司近期裁掉人工智能部门600名员工,主要针对参与开发过去表现不佳模型的员工,旨在让组织“更灵活、更具响应力” [4][23] - 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在盘后交易中暴跌8%,市值蒸发约1600亿美元,这可能是其历史上第二大单日跌幅 [6][21] - 市场担忧高额资本支出的回报前景,管理层未能提供关于新AI模型或产品的详细时间表,对2026年资本支出规划也语焉不详 [20]
耐克、阿迪在中国最大的零售商,换了活法
虎嗅APP· 2025-10-30 22:20
核心观点 - 滔搏正在从耐克、阿迪达斯等大品牌的零售商转型为跑步文化的孵化者和运营者,通过开设ektos跑步集合店,亲自筛选、孵化并运营潜力巨大的早期跑步品牌[5] - ektos不仅是销售场所,更致力于打造跑者的第三空间和文化教堂,强化社群归属和身份认同,最终使滔搏成为拥有定义权和话语权的文化节点[6] - 公司采用风险投资逻辑评估新品牌,看重长期战略价值而非短期ROI,旨在巩固其在跑步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反哺主业[23][28] 业务转型与战略布局 - 滔搏87.9%的收入来自耐克和阿迪达斯,但受两大品牌销售下滑影响,2025/26财年中期营收123.0亿元,同比下降5.8%,净利润约7.9亿元,同比下滑9.8%[9] - 公司加码户外、跑步等细分赛道,2024年独家引进norda™,2025年成为Norrøna、soar、Ciele等品牌的独家运营合作伙伴,并推出多品店品牌ektos[10][11] - ektos不代表滔搏转向多品发展,而是其在跑步业务策略层面的抓手和解法[12] 跑步集合店ektos的运营模式 - ektos独家运营norda™、soar、Ciele、CHANCE等专业品牌,并引入adidas Evo2、HOKA Tecton X 2等大牌尖货[5] - 门店选址上海愚园路,位于多条热门跑步路线重合点,强调社群化和空间感,避免大型商场的标准化旗舰店模式[13] - 销售占比最高的是跑步服装品类,反映出门店消费群体中跑步人群的高占比[16] - 店铺人员必须为跑者身份和跑圈高频参与者,以跑者店员为核心,讯息传播的裂变速度高于预期[29][30] 市场挑战与应对策略 - 中国市场速度极快,垂类品牌赢的时间非常短,很快陷入激烈竞争,滔搏需要平衡品牌格调与商业化时机[17][37] - 多品集合店模式面临SKU庞杂、库存压力大等挑战,但滔搏采用VC思路,算大账不算小账,终极目标不是单店盈利,而是推动整个跑步板块发展[20][23] - 公司与新兴品牌合作时采用自由恋爱模式,先理解品牌内核,再阐述共同发展愿景,最后介绍自身实力[24][25] 品牌孵化与文化传播 - 滔搏在与norda™合作时,注重挖掘品牌性格特点中最核心的部分,以适配中国市场,并保持高频深度沟通,确保所有动作与品牌调性一致[27] - ektos项目承载两大使命:证明滔搏有新品牌孵化和运营能力,以及投资跑步这一高速增长赛道,最大化细分领域的红利[28] - 公司计划未来在跑步领域有更多布局,包括独家引入并运营更多国际跑步品牌,但不急于在一年内开出多少家店[31]
英伟达的泡沫,或许能再吹5万亿美元
虎嗅APP· 2025-10-30 21:13
公司市值与增长 - 英伟达股价突破210美元,成为首家市值达到5万亿美元的公司,距离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仅过去4个月 [2] - 公司市值未来即便再翻倍也不会让人意外,其高估值存在底层逻辑支撑 [2][3] - 与1996-2000年的英特尔相比,英特尔市值从1200亿美元增至5090亿美元,五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2.6%,而英伟达从2022财年至2025财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5] - 公司预计到2026财年,Blackwell和Rubin架构GPU将累计实现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入 [5] 商业模式与行业定位 - 英伟达作为一家Fabless企业,摆脱了传统IDM企业的重资产桎梏,跳出了“投资-再生产”的循环 [6] - 在AI产业链中,英伟达的角色从“基础设施”提供者转变为“能源”提供者,例如其向OpenAI提出的1000亿美元投资案,旨在建设10吉瓦功耗的数据中心,相当于500万块B300芯片 [10][11] - 公司通过与OpenAI(生产者)、甲骨文(基础设施建设者)形成“三角游戏”,将风险向下游转移 [12][13] - 算力被视为新时代的能源,这使得英伟达的商业模式具有独特性 [14][15] 增长驱动力与市场前景 - 公司面向AI、数据中心、消费级显卡和自动驾驶等多元化市场,相较于当年深度绑定PC市场的英特尔,其增长基础更为广泛 [5] - 许多“技术驱动型”产业尚未完全释放其算力消耗潜力,例如具身智能领域的Isaac GR00T平台,其训练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算力 [20] - 公司在GTC大会上提到的“物理AI”、ARC平台、超级计算网络、自动驾驶布局以及为量子计算打造的NVQlink接口,均为能够大量消耗算力的场景 [20] - 基于深度学习的研究方向尚未到讨论“算力过剩”的时刻,短期内英伟达的增长势头预计将持续 [21] AI行业泡沫分析 - 当前的AI泡沫被认为比之前的互联网泡沫更大,例如核聚变研发公司OKLO在三年零营收的情况下市值达到250亿美元 [17] - “AI附属型产业”受到资本青睐,这些“融资驱动型”行业可能会加速AI泡沫的破裂 [17] - 但英伟达的核心关注点在于算力是否会闲置,而非下游行业的商业化路径是否成熟,因此公司短期内受泡沫破裂的直接影响可能有限 [21]
投科技,需要先去伪存真
虎嗅APP· 2025-10-30 18:01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AI与科技投资已从主题炒作阶段步入基本面验证阶段,行业内部去伪存真加速,资金向有订单、有收入的龙头集中 [2] - 投资科技就是投资未来,AI是当前科技投资的最大风口,伴随政策支持与市场成熟,行情短期调整不影响长期向上趋势 [3][4] - 对于普通投资者,通过投资ETF可以一键布局科技细分赛道,规避个股风险,把握板块趋势性机会 [5][8][13]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科技”出现频次达10次,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 - 202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AI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4] - 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双方形成初步共识,全球风险资产迎来新一轮“Risk on”行情 [5] 科技投资阶段与特征 - AI引领科技板块上涨,行业从普涨走向去伪存真,蹭概念公司开始掉队 [2] - 基本面验证期,“市梦率”让位,有订单、有收入、有现金流的公司将成为下一阶段核心资产 [4] - 科技投资具有高波动、高淘汰、高溢价的属性,不等于闭眼躺赢 [5] ETF投资工具优势 - 中国ETF市场规模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突破5.6万亿元 [7] - 指数编制方法会去粗取精,成分股始终保持一揽子优质“大牛股”,如创业板指数成分股从环境服务更迭至锂电池、光伏、信息技术龙头 [8] - ETF具有费率较低、高透明度和风险分散的优势,帮助投资者规避个股风险,一键布局细分赛道 [5][7][13] 具体科技赛道ETF标的 - 科创芯片ETF南方(588890)跟踪上证科创芯片指数,50只成分股覆盖半导体产业全链条,核心环节覆盖度超90% [9] - 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南方(159382)跟踪创业板人工智能指数,覆盖AI硬件、软件、应用三大场景前50名公司 [9] - 机器人ETF南方(159258)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囊括市值前100的机器人主题上市公司 [9] - 港股通创新药ETF南方(159297)投资AI大模型赋能创新药研发的交叉学科领域 [10] 基金公司选择 - 头部基金公司如南方基金具备完善的指数投资平台,产品运作更透明,跟踪指数更紧密 [12] - 头部公司凭借完整产品线和规模效应,旗下产品在费率方面普遍更有优势 [12]
中国人不爱“退税买包”了
虎嗅APP· 2025-10-30 18:01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奢侈品消费格局发生结构性转变,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免税消费显著下滑,消费重心转向东亚及中国本土,标志着行业从“购物型旅游”向“理性消费”和“体验型生活”演变 [4][6][12] 消费地图重写:中国游客离开欧洲,转向东亚与本土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免税消费仅恢复到2019年水平的62%,其在欧洲免税市场的份额从五年前的32%大幅下跌至13% [4] - 欧洲免税市场的增长动力转向美国游客(份额22%)和中东海湾国家游客(份额13%),欧洲整体免税奢侈品销售同比增长7% [4] - 从2019年至2024年,中国游客在欧洲的免税消费年复合下降8%,而美国游客支出增长12%,海湾国家游客增长14% [6] - 中国游客的免税购物地点发生转移,高达40%的消费发生在日本,远高于2019年的14% [7] - 推动消费地图重写的因素包括:欧洲航班恢复有限、签证繁琐;东亚目的地更近、更方便、文化更亲近;中国本土奢侈品零售基础设施(如北京SKP、上海恒隆、南京德基、深圳湾万象城、海南离岛免税)体验已不输欧洲;中欧奢侈品价差从30%缩小至10%以内,且本土售后服务更完善 [8] 从“扫货式旅行”到“理性消费” - 消费者心态转变,奢侈品购物从一种社交符号和炫耀凭证,转变为更注重自我满足的私域、内敛消费 [11] - 行业进入“体验型生活”时代,旅行目的从消费转向放松,购物行为本身变得更理性 [12] - 欧洲免税市场的增长重心转向高净值群体(人均消费额13万欧元)和年轻Z世代(支出增速24%) [12] - 中国免税消费的收缩并非消费力下降,而是消费逻辑的重塑,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更加理性、在地和可持续 [12]
当GDP蒸发三分之二,这个县城还有未来吗?
虎嗅APP· 2025-10-30 18:01
公司概况与历史地位 - 时风集团是一家专注于农机产业的集团公司,曾是高唐县的经济支柱[9] - 公司业务领域曾拓展至四轮农用皮卡、橡胶轮胎、摩托车生产,产品销往全国及海外[12] - 公司发展带动了县城繁荣,县城中心出现以企业命名的道路、宾馆、小区和工业园区[9] 行业发展与市场表现 - 2008年前后国内农机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订单量达到顶峰,生产线持续运转[13] - 2010年后国内农机市场竞争加剧,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公司产品销量逐渐下滑[15] - 公司曾尝试转型升级,生产大型农用收割机、拖拉机和四轮电动汽车,但未成功[15] 经营挑战与转折点 - 2016年中美贸易战导致公司来自北美的农用三轮车和轮胎订单几乎归零,经营状况严重恶化[16] - 公司橡胶轮胎产品质量下滑导致国外客户订单减少,大规模生产线逐渐停滞[16] - 2018年底公司陷入严重困境,被部分收购,同时县城其他两大企业也陷入破产危机[20] 产业影响与社会变迁 - 公司衰落导致高唐县GDP从400多亿元骤降至不到150亿元,至今未恢复元气[20] - 产业衰退引发本地员工大规模失业,年轻人大量外流至聊城、济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 - 目前公司仅能维持零星订单生产,产业失去主心骨,只能生存而无力谋求发展[21]
焦虑的贝索斯,决定先裁30000人
虎嗅APP· 2025-10-30 18:01
亚马逊大规模裁员概述 - 亚马逊启动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计划削减约30000名企业员工,包括中国国内员工[4] - 裁员分两阶段进行:先裁14000人,明年1月进行第二波裁员,可能补上16000人或更多[12] - 此次裁员主要面向办公室白领,而非仓库蓝领工人[5] - 亚马逊一家公司的裁员人数占据全科技行业裁员总数(128000人以上)的四分之一[10][11] AI军备竞赛与云端竞争压力 - AWS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仅17.5%,远低于微软Azure的39%和谷歌云的32%增速[19] - 长期占据云市场约三成份额的AWS增速已放缓至历史低点[20] - 微软与OpenAI深度绑定、谷歌将Gemini融入搜索,而AWS缺乏整合的AI应用生态,策略零散[20] - 创始人贝索斯频繁追问高管为何AI初创公司不选AWS,担忧公司在AI算力之战中落败[21] - 公司市值虽突破2万亿美元,但市场对AWS能否稳坐云计算头把交椅产生动摇[22] 自动化与机器人革命 - 内部文件显示计划用机器人替代超过50万名员工,将运营环节自动化程度提高到75%[31] - 规划到2027年底在全球复制至少40座新一代机器人仓库,用工需求比传统仓库减少四分之一[35][36] - 2012年斥资7.75亿美元收购Kiva机器人公司,开启仓库自动化浪潮[35] - 公司高管确信未来十年即使商品销售翻番也"不需要再增加一个人"[34] AI对职场结构的冲击 -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AI优先替代中间档次学历的求职者,形成"U型曲线"效应[47] - 积极采用AI的公司对初级岗位招聘减少幅度比未采用AI公司高出7.7个百分点[44] - 人力资源部门被砍比例高达15%,基础编码、测试等任务被AI工具取代[51][52] - 软件工程师(SDE)特别是初级工程师是裁员重灾区,受影响697人[60][61] - 公司继续高薪网罗顶尖AI人才,斥资数十亿美元投资Anthropic和AI芯片算力[62] 管理层精简与组织效率提升 - 公司要求各部门领袖拿出10%-15%人力成本削减方案,连资深经理、总监级别职位也被砍[65] - CEO贾西推动"反官僚主义"改革,开通匿名热线收到1500多条建议,推动450多项流程改革[25][26] - 强调AI工具将取代重复性工作,减少人手需求,实现"抹平臃肿的管理结构"[24][26][28] - 实施全行业最严厉强制返岗政策,要求员工每周五天到办公室打卡[66] H-1B签证与人才策略争议 - 2025年上半年亚马逊及AWS获得超过10000份H-1B工作签证批准,远超微软、Meta的约5000份[76] - 持H-1B员工被裁后60天内找不到新雇主将面临离境风险[78] - 公司在裁撤本土员工同时持续申请H-1B名额引进外国劳工,引发国会质询[79][80]
早报|英伟达成史上首个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美联储再降息25个基点;宗馥莉罕见公开露面;宇树科技将发布四足新品
虎嗅APP· 2025-10-30 08:15
英伟达市值与业务动态 - 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达到5.05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跨越此里程碑的上市公司[2] - 市值从4万亿增至5万亿仅用113天,远超此前3万亿到4万亿的410天周期,公司股价较4月低点反弹超135%,年内累计上涨54%[2] - CEO黄仁勋预计Blackwell及Rubin芯片将推动销售增长,未来几季度创收5000亿美元,高盛研报称此目标比市场预期高出12%[2] 科技行业投资与战略调整 - 亚马逊网络服务公司计划在2031年前向韩国投资至少50亿美元,用于新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6] - 亚马逊宣布计划裁减约1.4万名公司职员以精简运营并加快人工智能部署,自2022年以来累计裁员已超过2.7万人[12] - 特斯拉董事会提出针对马斯克的万亿薪酬计划,要求公司市值从1.1万亿美元升至8.5万亿美元,并完成十年内累计交付2000万辆汽车等12个目标[31] 中国科技公司与监管动态 - 宇树科技发布新品预告,新的四足机器狗产品动力性能约等于Go2的两倍[4] - 宏胜集团总裁宗馥莉出席会议并部署工作,多名人士确认其未恢复娃哈哈董事长职务,两家公司行政管理员工基本在宏胜集团总部办公[7][8] - 工信部通报2025年第三季度电信服务质量情况,爱奇艺、转转等企业因客服热线问题被点名并督促整改[13] - 宝宝巴士针对APP跳转不良广告事件发布致歉及整改声明,已下线相关广告并终止合作,承诺完善审核机制[15][16][17] 电商行业竞争与政策回应 - 抖音电商内部人士回应京东限制商家事件,证实京东以巨额罚款威胁禁止商家参与抖音电商活动,期待有关部门核实以维护市场秩序[24] - 外交部回应黄仁勋关于美国AI芯片需要向中国出口的言论,希望美方以实际行动维护全球产供链稳定[19][20] - 三大运营商回应eSIM办理难问题,称高风险提醒可能因号码长期未使用或频繁更换设备触发系统风控,与eSIM业务本身无关[21][22][23] 宏观经济与重要事件 - 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75%-4.00%,为连续第二次会议降息,符合市场预期[3] - 美国将于10月30日发布三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初值与9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年率,作为美联储货币政策重要参考指标[28] - 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11月1日举行,主题为“我们构筑的可持续明天——连接、创新、繁荣”[29]
英伟达是怎么被“抬”上5万亿的?
虎嗅APP· 2025-10-30 08:15
英伟达市值突破与AI需求前景 - 英伟达成为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2] - Blackwell和Rubin架构芯片在2026年前预计带来超过5000亿美元收入,是Hopper架构芯片同期收入的5倍[2] - 该收入预期基于2000万颗GPU的销售[2] 资本内循环与关联交易 - 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OpenAI则承诺价值10GW GPU的超级订单[6][9] - OpenAI为运行GPU集群,向甲骨文采购3000亿美元云服务[10] - 甲骨文为支撑云服务需向英伟达采购更多芯片,形成资金闭环[11][12] - AMD与OpenAI合作部署6GW GPU算力,并授予OpenAI 1.6亿股认股权证(近10%股份)[14] - 科技巨头通过关联交易和巨额订单相互捆绑,将AI故事兑现周期拉长至2030年[15][18] 企业财务状况与融资转向 - “七巨头”自由现金流总额在2025年第二季度较2024年底下降62.45%[21] - 除英伟达自由现金流增长28.53%至207.474亿美元、特斯拉改善81.14%至-16.617亿美元外,其余巨头自由现金流均大幅下降[22] - 企业转向外部融资,Meta通过发行私募债券筹资27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债券收益率达6.58%[23] - 企业信用利差处于历史低位,诱惑巨头加杠杆押注AI[26] AI商业化进展与盈利挑战 - OpenAI在2025年上半年营收约43亿美元,亏损达135亿美元[27] - AI大模型定价权从技术垄断转向市场竞争,OpenAI被迫降价[27] - 谷歌Gemini大模型2025年月度收入预计为亿美元级别,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月度收入在千万至亿人民币级别[28] - MIT报告指出生成式AI投资中95%未带来收益,仅5%成功商业化;S&P Global称42%生成式AI项目被中途抛弃[30] 美股市场与AI叙事驱动 - 2025年标普500指数上涨17.16%,前10大权重股占比达41.43%,主要为AI相关公司[34][41] - 前10大权重股集中度高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的23.52%[43] - “七朵金花”占标普500总市值37.29%,五年前该比例低于20%[44] - 2022年9月至2025年9月美股年化收益23.1%中,企业盈利增长贡献4.9%,市盈率估值增长贡献17.3%[47] - 美股上涨成为特朗普政府政绩,并有助于其中期选举[52][53] 美国政府战略与AI霸权 - 美国政府将AI视为国家战略竞争核心,推行“美国优先”的AI霸权战略[24][56] - 2025年7月白宫发布《赢得竞争: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提出90条政策以确保美国主导地位[57] - “星际之门”计划拟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网络,OpenAI、软银等首批出资450亿美元[58][59] - 美国政府以近90亿美元拨款转为股权,获得英特尔近10%股份,英特尔股价自2025年8月上涨近100%[54][55] - 上市公司依赖股票市值进行债务融资和股票回购,形成“融资-提升市值-再融资”循环[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