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T新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一文读懂均热板:从消费电子到AI服务器,它如何撑起散热半边天?
DT新材料· 2025-10-17 00:05
文章核心观点 - 均热板作为高效散热技术 其应用正从消费电子领域扩展至AI服务器等高热流密度场景 在散热行业中占据关键地位 [1][3] 均热板技术原理与优势 - 均热板通过内部工质相变实现高效热传导 其导热系数远超传统金属材料 可达铜的数十倍甚至百倍以上 [3] - 技术具备等温性好和热响应快等核心优势 能够快速将点热源扩散为面热源 有效解决局部过热问题 [3] 消费电子领域应用 - 在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 均热板已成为高端机型散热标配 散热面积和厚度持续优化以提升性能 [3] - 随着设备功耗提升和机身轻薄化趋势 均热板需求持续增长 渗透率不断提高 [3] AI服务器散热需求与机遇 - AI服务器芯片热流密度急剧攀升 传统风冷技术面临瓶颈 均热板结合液冷等先进散热方案成为必然选择 [3] - 单颗GPU功耗突破1000W 对散热效率提出极高要求 为均热板市场带来巨大增量空间 [3] 行业发展趋势 - 从传统铜网烧结向复合毛细结构等技术演进 提升均热板性能极限和可靠性 满足更高散热需求 [3] -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材料 设计和制造环节持续创新 推动均热板成本优化和规模化应用 [3]
宝理塑料,被收购!
DT新材料· 2025-10-17 00:05
收购交易概述 - 大赛璐株式会社将于2026年4月1日起通过吸收合并方式收购宝理塑料株式会社的全部工程塑料业务及相关附属业务[1] - 交易后宝理塑料将保留法人资格,其日本与海外子公司及关联公司的名称变更事宜后续公布[1] - 收购旨在整合双方在技术服务、安全业务及材料业务领域的专长,提升人才协同与运营效率[1] 公司发展历程与产能布局 - 宝理塑料最初为1964年左右日本大赛璐与塞拉尼斯合资成立,旨在帮助塞拉尼斯拓展亚洲市场,并于2020年被大赛璐收购为全资子公司[1] - 公司近期产能扩张显著:德普工程塑料(南通)有限公司POM项目于2024年11月商业化生产,台湾宝理塑料LCP聚合工厂于2025年2月投产,德国TOPAS Advanced Polymers GmbH第二COC工厂计划于2026年4月投产[1] 核心产品与技术来源 - 公司关键产品LCP、POM、COC、PBT核心技术均源自塞拉尼斯,并陆续自主开发了PPS、LFT、高性能树脂粉末、PEK等产品[2] - LCP产品基于塞拉尼斯Vectra®技术,针对5G通信和微型化电子元件需求开发低介电损耗与薄壁成型技术,现有产能约2万吨,目标提升至2.5万吨/年[3][4] - POM品牌Duracon®基于塞拉尼斯技术优化,现有4家聚合工厂年供应能力达33.8万吨,中国南通基地一期9万吨已于2024年投产,二期6万吨预计2026年投产[5] - COC品牌TOPAS®产能约3万吨/年,使公司成为全球最大COC供应商,主要应用于医疗注射器与药品包装领域[6] - PPS品牌DURAFIDE®源于与吴羽化学工业合作开发的直链形PPS树脂,2012年起全球销售[8] 自主研发与新材料进展 - 公司推出Plastron®系列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LFT),采用玻璃、碳纤维增强多种树脂,并开发回收PP基材的LFT以减少碳足迹[9] - DURAST® Powder高性能树脂粉末系列涵盖LCP、PPS、POM、PBT,平均粒径精准控制在1~100μm,适用于3D打印与滤材制造[10] - 2024年推出聚醚酮Sarpek PEK,熔点370℃,玻璃化转变温度155℃,耐热性与机械强度优于PEEK,适用于金属替代场景[11] 财务表现与行业竞争 - 凭借多元化材料组合,公司上一财年利润创历史新高,展现出强大研发能力与技术独立性[11] - 行业面临中国国产聚合企业崛起的挑战,传统工程塑料巨头需应对后改性工程塑料时代的市场竞争[11]
长华化学,年产8万吨二氧化碳聚醚公示
DT新材料· 2025-10-17 00:05
长华化学融资与项目规划 - 公司拟通过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5亿元,用于二氧化碳聚醚项目(一期)[2] - 项目总投资额为74,294.85万元,实施主体为全资子公司长华化学科技(连云港)有限公司,建成后将形成年产8万吨二氧化碳聚醚的产能规模[2] - 通过该项目,公司将转型为提供高性能、碳中和与可循环特性的聚氨酯解决方案供应商,旨在增强客户粘性和品牌价值[2] 聚醚行业市场状况 - 2022至2024年,聚醚行业总需求量复合增长率达15.15%,其中出口增长势头尤为强劲[2] - 近五年聚醚行业需求平均增长率为6.38%,出口近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41%[3] - 2024年下游消费量为418.5万吨,同比增长10.63%[3] - 行业面临产能同质化扩张引发的价格竞争加剧及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整体盈利水平下滑[2] 行业发展趋势与机遇 -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共识,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下游客户对低碳产品需求显著提升[2] - 新能源汽车的亮眼表现为聚醚行业提供新商机,车用聚氨酯产品的低碳和可回收性对中国汽车出口意义凸显[3] - 国际化工巨头如巴斯夫和科思创均加快绿色转型,目标实现净零排放和气候中性[3] 二氧化碳聚醚技术与合作 - 二氧化碳聚醚由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制成,技术难点在于开发高效、低廉的新型催化剂及低温低压工艺[4] - 2022年6月,公司与Econic签署协议,获得其催化剂技术在中国授权使用,双方共同开发制备技术,技术成果共有[4] - 2022年至今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一系列成果专利,夯实项目实施的技术基础[4] 高分子循环再利用行业动态 - 2025年12月将于浙江宁波举办第三届高分子循环再利用大会,涵盖政策市场解读、先进回收技术及循环利用案例等专题[6][7][8] - 先进回收技术包括热裂解、催化裂解、醇解、酶解等多种方式,将废弃高分子转化为单体/低聚物/热解油[7] - 同期活动包括动态高分子论坛,探讨通过可逆化学键分子结构设计实现高分子可持续化及功能化[9]
碳纤维齐聚Carbontech2025:上海石化/顶立科技/美兰德/光大同创/德鸿碳纤维/飞纳激光......
DT新材料· 2025-10-17 00:05
行业趋势与市场机遇 - 碳纤维凭借轻质、高强、高模、耐腐蚀、抗疲劳等特性,成为支撑航空航天、风电叶片、体育用品、建筑工业等领域发展的关键材料[2] - 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折叠屏手机等新兴应用的快速崛起,持续释放轻量化与高强度需求,为碳纤维带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2] - 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应用步伐加快,具有成本优势的大丝束碳纤维技术加速突破,以拓宽更多民用场景[2] - 碳/碳(陶)制动材料在高端刹车盘领域的渗透开始提速,为碳纤维产业链注入新的增长动能[2] 技术挑战与产业升级 - 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复杂、产业链长、技术壁垒高,从原丝制备到预氧化、碳化,再到复合与成型等环节均对制品质量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2] - 对于碳/碳复合材料,致密化和抗氧化处理成为材料性能表现的关键所在[2] - 国内企业正加快碳纤维生产线迭代升级,在关键热工装备性能提升、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优化、智能化制造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2] 产业链主要企业及产品 - 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拥有24K、48K、60K等不同丝束规格近20种型号碳纤维产品生产能力,形成通用型+高性能、大丝束+小丝束产品全谱系,其60K大丝束碳纤维为国内首创[4] - 陕西美兰德新材料专注于炭/炭复合材料、碳陶复合材料、高温设备、碳素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销售[5][6] - 浙江德鸿碳纤维拥有完整碳碳复合材料生产工艺链,产品包括碳/碳保温毡、隔热板、异形件等,应用于光伏、高温冶金、半导体及新能源等领域[7][8] - 苏州神鹰碳纤维产品包括PA6、PA66等多种预浸带及热塑板材,广泛应用于汽车、无人机、航天航空、风电叶片等行业[9][10] - 深圳光大同创主要产品包含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正推动新材料在3C、新能源、家电、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创新应用[11][12] - 内蒙古京航特碳科技专注于等静压石墨、石墨电极、碳纤维高温热场材料等产品,涉及半导体、电子、医疗器械领域[13][14] - 浙江英洛华装备制造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碳纤维轮椅车架、自行车车架等制品,自2018年进入碳纤维医疗器械领域[15][16] - 湖南常骏新材料科技从事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石墨烯材料销售、碳纤维再生利用技术研发等[17][18] 关键装备与技术支持 - 湖南顶立科技专注于特种材料及特种热工装备研制,其超大型化学气相沉积装备、大型立式真空油淬炉等实现了关键装备自主可控[19][20] - 山东华信工业科技主营真空烧结炉、高温纯化炉、真空热压炉等,是国内热工装备头部企业[21][22] - 山西中电科电子装备致力于碳基材料纯化装备、化学气相沉积装备研发制造,装备应用于半导体、锂电、航空航天等领域[23] - 湖南烁科热工智能装备专注于CVD、PVD、PVT三大专有技术和热工、真空两大通用技术攻关[24][25] - 江苏盐能电热装备设计制造高温隧道炉、碳纤维生产线、台车炉等加热设备[26][27] - 湖南碳源科技具有超大型、高温、高纯、高精密、智能化热工装备定制开发能力[28][29] - 沈阳三特真空科技以各种真空应用设备为主导产品,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炉系列、真空感应熔炼炉系列等[30][31] - 山东鑫正达机械制造致力于真空(高压)浸渍类设备设计生产,产品包括浸渍炉、碳化炉、热压罐等[32][33] - 株洲众亿科技研发产品广泛应用于新材料高温处理、电池、石墨等行业,主营高温烧结炉、石墨化炉等[34][35] - 株洲红亚电热设备致力于高温电炉设计与生产,是行内生产3000℃高温炉的厂家之一[36][37] - 江苏集萃华科智能装备面向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从事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研发[38][39] - 宁波飞纳激光科技专注于激光精密微加工领域,为各种复合材料提供激光加工解决方案[40][41] - 河南绿邦精细化工主营乙烯、乙烷等高纯碳氢气体,产品广泛应用于碳/碳复合材料、碳/陶复合材料等行业[44][45] - 无锡聚合高新材料致力于聚合物衍生陶瓷前驱体树脂开发,该树脂是国外对中国封锁的关键原材料之一[49][50] 环保与废气治理 - 苏州安速效环保科技主要产品包括蓄热式氧化炉、催化氧化炉等,在碳纤维新材料、医药、化工等行业有丰富经验[46][47] - 恩国环保科技提供碳纤维制造业工艺废气治理系统,如蓄热式焚烧炉和多段式直接燃烧焚烧炉[48]
倒计时6天!院士领衔,近百场凝胶前沿报告!4大论坛!10月苏州不容错过!
DT新材料· 2025-10-17 00:05
论坛概况 - 论坛主题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旨在搭建政产学研用资六位一体的交流合作平台[2] - 论坛将于2025年10月22-23日在苏州举办,聚焦凝胶材料关键科学问题、瓶颈技术及工程应用实践[2] - 论坛为优秀青年学者提供成果展示舞台,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创新[2]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江苏省先进凝胶材料工程研究中心、DT新材料等[5] - 承办单位为南京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媒体包括高分子科学前沿、Carbontech等十余家专业机构[5] 主论坛议程(10月22日) - 议程涵盖碳基及纳米复合气凝胶制备、智能生物传感、高强韧可回收离子凝胶、水凝胶软体机器等13个主题报告[6] - 报告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顶尖院校及企业[6] - 特别安排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及相关政策介绍环节[6] 平行论坛一议程(10月23日上午) - 聚焦生物医学应用,议题包括基于白蛋白的强韧凝胶、水凝胶力学设计、酶驱动自进化水凝胶、微生物驱动活体材料等12个报告[8] - 参与机构包括国科温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深圳大学等[8] 平行论坛一议程(10月23日下午) - 议题集中于水凝胶材料科学,包括自修复水凝胶耐疲劳机理、智能各向异性水凝胶、抗菌水凝胶材料等10个报告[10][11] - 报告人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青岛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院校[10][11] 平行论坛二议程(10月23日上午) - 主题为气凝胶材料,涵盖柔弹性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生物质气凝胶平台、碳气凝胶、金属气凝胶等12个报告[12][14] - 报告人来自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爱彼爱和集团、同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产学研机构[12][14] 平行论坛三议程(10月23日上午) - 议题广泛涉及功能凝胶材料,包括仿生功能力学凝胶、微流控驱动高分子组装、智能发光高分子水凝胶、导电凝胶材料等12个报告[16][17] - 参与机构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16][17] 平行论坛三议程(10月23日下午) - 聚焦凝胶应用技术,包括超分子水凝胶、水凝胶基太阳能界面蒸发器、双水相微流控技术、抗菌杂化水凝胶等8个报告[19][20] - 报告人来自南昌大学、苏州大学、深圳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院校[19][20] 青年科学家论坛(10月23日上午) - 分为两个组别,共17个报告,涵盖气凝胶多级结构调控、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细胞-生物材料相互作用、机器学习辅助凝胶传感等前沿课题[21][22] - 报告人以副教授、副研究员、博士后等青年学者为主,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21][22] 参会注册信息 - 常规注册期为07月01日至10月20日,正式代表费用2600元/位,学生代表费用1400元/位[23] - 注册费收款单位为南京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3] 配套服务信息 - 组委会协议酒店包括苏州文博诺富特酒店(550元/晚)、汉庭酒店(370元/晚起)等6家酒店,价格区间280-550元/晚[24] - 提供从苏州各交通枢纽(苏州站、苏州北站、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等)至会场的详细地铁及打车路线指南[25][26]
又一化工新材料龙头,布局聚酰亚胺
DT新材料· 2025-10-16 00:04
公司业务与产品布局 - 公司已完成含氟聚酰亚胺单体和树脂的布局 [2] - 公司产品线涵盖电池化学品、有机氟化学品、电容化学品、半导体化学品领域 [2] - 公司是电容器化学品和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双料龙头",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2] - 公司拥有深圳、南通和惠州三个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 [2] - 公司布局含氟聚酰亚胺是布局高端电容器封装材料的尝试,也是补全全产业链最后一环,形成"材料-组件"一体化能力的关键举措 [4] - 公司还将面向特定场景(如柔性电子皮肤)开发聚酰亚胺薄膜产品 [4] - 公司全氟聚醚产品产能2500吨,还在建设3万吨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 [4] 公司财务与经营业绩 - 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上升18.58% [3] - 2025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利润5.6亿元,同比上升13.66% [3] - 2025上半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亿元,同比上升16.36% [3] - 电池化学品业务作为支柱业务,2025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15亿元,同比增长22.77% [3] - 有机氟化学品业务盈利能力最强,2025上半年营收7.22亿元,同比增长1.37%,毛利率高达62.80% [3] - 电子信息化学品业务增长最快,2025上半年营收6.79亿元,同比增长25.18% [3] 公司发展历程与产能扩张 - 公司成立于1996年,前身为深圳宙邦化工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深圳 [5] - 公司于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5] - 2014年公司锂离子电解液销售数量跃居全球第一 [5] - 2015年公司收购三明海斯福,新增有机氟化学品业务板块,并进入半导体及液晶面板化学品领域 [5] - 2017年公司收购巴斯夫在华电解液业务及苏州工厂,开启全球化布局 [5] - 2021年公司收购博氟科技和整合盈石科技股权,强化电解液关键原材料和氟化工渠道布局 [5] - 2023年波兰新宙邦4万吨电解液投产,海斯福二期、海德福一期、天津一期、惠州3.5期投产 [5] - 2023年三明海斯福全国首条千吨级全氟异丁腈产业化产线正式投入试生产 [5] - 2024年11月公司收购江西石磊,解决六氟磷酸锂供应问题 [5] - 2025年7月14日子公司三明海斯福年产3万吨高端氟精细化学品项目开工 [5] 产品技术与行业地位 - 聚酰亚胺材料拥有优异的低介电损耗、柔韧性及热稳定性,是电子皮肤和柔性传感器的理想基底与封装材料 [3] - 含氟聚酰亚胺通过在分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保留常规聚酰亚胺优异性能的同时,赋予气体分离性能、高透明度、低介电常数、出色溶解性等独特优势 [3] - 全球含氟聚酰亚胺产业玩家包括杜邦、日本大金、住友化学、宇部兴产、三井化学、韩国可隆、韩国SK等 [4] - 国内含氟聚酰亚胺产业玩家除公司外,还有中天胜新材料、鼎龙控股、国风塑业、华夏神舟新材等 [4]
两大化工新材料龙头,联手加码固态电池
DT新材料· 2025-10-16 00:04
当升科技与博苑股份战略合作 - 公司与博苑股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固态锂电材料技术合作开发、产品供应、市场推广、股权投资等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3] - 合作重点包括在碘化锂、硫化锂等上游关键原材料及硫化物电解质等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领域开展资本层面合作,并通过相互参股投资建立上下游一体化关系[4] - 合作旨在加快构建安全、高效且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的固态锂电硫化物电解质产品原材料供应链体系,提升产品盈利能力[8] 博苑股份业务分析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达132.79亿元,核心业务涵盖精细化学品销售、资源综合利用服务及贸易业务三大板块[6] - 精细化学品收入占比超80%,主力产品包括有机碘化物、无机碘化物等,其中碘化物及发光材料市场占有率长期领先[7] - 公司开发高纯度碘化锂产品,并计划开展硫化锂等产业化布局,同时布局资源综合利用服务,构建"产品+回收"商业模式,该业务2024年贡献约15%营收[7] 当升科技固态电池材料进展 - 公司在固态锂电材料方面布局全面,系统布局了氧化物、硫化物、卤化物等固态电池材料体系,2025年上半年已实现10吨级批量出货[7]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专用正极材料率先实现吨级出货,相关产品已导入清陶、卫蓝、辉能等多家固态电池客户,应用在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8] - 公司已完成氧化物电解质年产百吨级中试线建设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小试线建设,并开发出高离子电导率、粒径分布可控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具备稳定规模化制备能力[8] 碘材料在固态电池中的关键作用 - 碘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重要添加剂,据测算1GWh固态电池用碘约90吨[4] - 碘供给受限于海外巨头而相对刚性,价格易涨难跌,新兴需求放量后碘价有望高涨[4] - 博苑股份作为碘化锂龙头,其产品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重要原材料[5] 先进电池材料技术图谱 - 锂电池、钠电池、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11][12] - 关键材料体系涵盖锂电负极(石墨、硅碳)、钠电负极(硬碳/软碳)、气体扩散层(碳纸)、导电剂(炭黑、碳纳米管、石墨烯)等[12] - 设备端涉及粉碎机、混合设备、反应炉、石墨化炉、碳化炉等全产业链制造装备[13]
10万吨/年尼龙66项目投料开车成功
DT新材料· 2025-10-16 00:04
辽阳石化尼龙66项目投产 - 辽阳石化10万吨/年尼龙66项目于2025年7月如期中交并于10月10日投料开车一次成功,项目总投资12.1亿元,自2024年3月15日开工建设[2] -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5万吨/年己二腈装置、5万吨/年己二胺装置、12万吨/年成盐装置和10万吨/年尼龙66装置,最终形成从己二酸到尼龙66的完整产业链[2] - 该项目是中国石油实现尼龙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旨在支持公司成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巨人”的战略目标[2] 公司产能与扩建项目 - 辽阳石化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生产企业,拥有炼油、芳烃、烯烃等主要生产线,包括58套炼化主体生产装置和38套辅助生产装置[2] - 公司另有年产4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扩能改造项目在建,该项目基于现有7万吨/年聚乙烯装置进行升级,总投资2.11亿元[2] 高分子循环产业论坛信息 - 计划于12月11-13日在浙江宁波举办高分子循环再利用产业论坛,专题包括产业宏观政策、先进回收技术以及再生高分子材料应用案例[5] - 论坛同期将举办动态高分子论坛,聚焦可逆化学键分子结构设计以实现高分子材料的可持续化及功能化[5] - 配套活动包括青年科学家论坛和超过100项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7] 新材料科技服务平台业务 - 平台提供品牌传播、研究咨询、投资孵化等一站式服务,具体包括品牌推广、企业专访、会议演讲、产品展示、需求对接、定制报告、项目尽调和投资融资[8] - 平台合作咨询联系方式及地址为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兴海南路1519号商江实验室A区创园B栋B2-518[8]
从传统制冷剂到氟化液,30+供应商合集(建议收藏)
DT新材料· 2025-10-16 00:04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AI算力与高密度服务器的普及正推动数据中心散热挑战升级,新型制冷剂与氟化液冷却技术凭借优异的绝缘性、低粘度与高沸点特性,成为液冷系统的关键环节[2] - 液冷技术正从"验证期"迈向"应用爆发期",中国政策明确将液冷技术列为AI算力基础设施关键组成,IDC预测2029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162亿美元[2] - 氟化液等新型制冷剂在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需求激增,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突破正加速打破海外垄断,推动全球制冷材料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24] 传统制冷剂发展历程 - 传统制冷剂按化学成分主要经历三代演进,环保性是迭代核心驱动力,包括无机物类、氟利昂类和碳氢化合物类[4] - 无机物类以氨和二氧化碳为代表,氨制冷效率高但强腐蚀性,二氧化碳ODP为0且GWP低,但需高压系统,主要生产商包括林德、丹佛斯、大金等[4] - 氟利昂类曾主导市场但因环保问题退场,R12已全球禁用,R22的ODP达0055且GWP高达1810,我国正推进淘汰,替代型R134a的GWP仍达1430,混合制冷剂R410A成为家用空调主流[7] - 碳氢化合物类如丙烷的ODP与GWP均接近0,但易燃易爆,仅限小型封闭场景使用,主要生产商包括东岳集团、三美化工和巴斯夫[10] 氟化液技术特性与应用 - 氟化液是碳氢化合物中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氟取代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全氟碳化合物和氢氟醚,兼具安全、高效、环保三重特性,电绝缘性优异且ODP均为0,部分型号GWP低至7[13] - 在数据中心领域,氟化液可实现服务器高密度集成,节约80%以上空间,在半导体行业其低表面张力可深入元件缝隙,兼具冷却与清洗功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为电池包提供绝缘散热解决方案[24] - 海外市场中3M公司凭借氟化液技术先发优势长期占据高端市场,但计划在2025年底前停止使用PFAS,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机遇[14] 国内外主要企业布局 - 全球头部企业如林德2024年销售额达330亿美元,业务涵盖工业气体和工程服务,丹佛斯在制冷、供热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金集团是集空调、氟化学、冷媒研发生产为一体的知名企业[4][5] - 国内企业如巨化股份由基础化工转型为高性能氟氯新材料创新型企业,东岳集团是中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拥有完整产业链,中化蓝天是氟化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领先者[9][10][17] - 在氟化液领域,国内冰河冷媒集团、浙江巨化、深圳新宙邦、浙江永太科技等企业产品在汽化潜热、环保性等指标上达到国际水平,正逐步替代进口品牌[14][17][19] 技术演进与产业格局 - 氟化液作为传统制冷剂的重要补充,正迎来爆发期,浸没式液冷需求随AI算力提升激增,国内企业加速追赶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13][24] - 传统制冷剂市场已形成林德、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与中国中化、巨化集团等本土企业竞争的态势,而在氟化液等新型领域,国产化推进与成本下降将推动更多特种制冷场景的替代[24] - 行业技术路线包括单相/两相、冷板液冷、浸没式液冷、喷雾冷却、微通道液冷等综合解决方案,覆盖服务器散热、电池热管理、芯片热管理等多个关键战场[27]
上海!这家研究院在招人,速来!
DT新材料· 2025-10-16 00:04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是中国石油集团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而成立的新型研究院,承担国家创新责任 [1] - 公司成立于2021年12月,致力于打造新材料技术研发高地和原创技术策源地 [1] - 公司坚持对标国际先进、面向国家战略、聚焦科技前沿,目标是成为新材料领域的"国家队" [1] 运营模式与创新体系 - 公司秉承新理念、新体制、新机制、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建院原则,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 [3] - 公司实行完全项目制运行管理模式,赋予项目负责人充分决策权 [3] - 公司与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金融资本共建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 [3] 研发设施与人才引进 - 公司新研发中心大楼已完工并投入使用,配备国际一流的研发设备、实验室与办公空间 [4] - 公司为科研人员提供完善的配套保障,包括员工餐厅、咖啡吧、健身设施与运动场地 [4] - 公司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化薪酬体系,配备补充公积金、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7] - 公司面向全球引进资深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发工程师,要求博士学历及5至10年相关工作经验 [8] 重点研发方向 - 前沿材料项目部需求方向未具体列出 [9] - 特种工程材料项目部需求方向包括特种工程塑料树脂聚合、特种聚烯烃聚合、单体有机合成及深加工产品开发 [10][13] - 应用开发与技术支持部需求方向涵盖ABS产品研发、车用高分子材料、石油焦制碳负极材料等 [11][13] -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项目部需求方向包括碳纤维、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开发 [12][13] - 高端弹性体项目部需求方向涉及热塑性弹性体合成、活性离子聚合及高端弹性体技术开发 [13][15] - 高端合成树脂项目部需求方向包括高性能聚烯烃催化剂开发、聚合工艺研究及金属有机合成 [15][19] - 人工智能与计算化学部需求方向涵盖计算化学、AI模型建立、神经网络算法开发及多模态建模技术 [16][19] - 工艺与工程部需求方向包括工艺开发与放大、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及反应器工程化 [17][19] - 分析科学部需求方向涉及高分辨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及自动化化学实验室开发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