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所(00388)

搜索文档
星界资本方远先生出任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成员,创母基金行业先河
FOFWEEKLY· 2025-07-11 18:00
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成员任命 - 香港联交所于2025年7月4日宣布委任新一届主板及GEM上市委员会成员 [1] - 方远先生成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成员之一 [1] - 方远先生是第一位从事母基金行业的上市委员会成员 [1] 行业动态与活动 - 「2025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评选已启动 [3] - 「2025母基金年度论坛」盛大启幕 主题为汇聚中国力量 [3] - 上市公司当前热衷于设立并购基金 [3]
北水动向|北水成交净买入17.44亿 北水追捧大金融板块 全天加仓中国平安(02318)超5亿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7-11 17:59
港股通资金流向 - 7月11日北水成交净买入17.44亿港元 其中港股通(沪)净卖出21.97亿港元 港股通(深)净买入39.41亿港元 [1] - 北水净买入前三个股为美团-W(03690) 中国平安(02318) 港交所(00388) 净卖出前三为小米集团-W(01810) 阿里巴巴-W(09988) 腾讯(00700) [1] - 美团-W获净买入7.15亿港元 阿里巴巴-W遭净卖出1.83亿港元 [4] 个股交易数据 - 中州证券(01375)买卖总额85.75亿港元 净流入2.29亿港元 [2] - 国泰君安买卖总额83.76亿港元 净流出1314.07万港元 [2] - 阿里巴巴-W买卖总额37.09亿港元 净流出9.13亿港元 [2] - 美团-W买卖总额23.18亿港元 净流入4.02亿港元 [2] - 中芯国际买卖总额21.18亿港元 净流出1.47亿港元 [2] - 泡泡玛特买卖总额20.68亿港元 净流出3.51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买卖总额19.89亿港元 净流出1.10亿港元 [2] - 小米集团-W买卖总额11.76亿港元 净流出3151.82万港元 [4] - 中国平安买卖总额11.70亿港元 净流入5.24亿港元 [4] - 香港交易所买卖总额9.78亿港元 净流入2.55亿港元 [4] 行业与公司动态 - 大摩预测美团外卖市场份额可能从70%-75%降至65%以上 预计2030年即时电商市场总额超2万亿元人民币 [4] - 阿里巴巴第一财季在外卖和闪购投入约100亿元人民币 预计第二财季投入或翻倍至200亿元 [4] - 财政部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 增加5年周期指标 南向通扩容将打开险资出海新通道 [5] - 港交所受益于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25Q2新增上市公司27家 IPO募资880.43亿港元同比增906.67% [5] - 6月IPO受理量达150家占上半年总量85% 上交所新开户人数同比高增 [6] - 小米汽车上市15个月累计交付超30万台 6月交付25459辆 [6]
7月11日电,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美国银行在哔哩哔哩-W的持股比例于07月08日从6.25%降至6.07%。
快讯· 2025-07-11 17:10
哔哩哔哩-W股权变动 - 美国银行在哔哩哔哩-W的持股比例从6 25%降至6 07% [1]
香港交易所(00388.HK):预计2Q25公司盈利同/环比+31%/+1%
格隆汇· 2025-07-11 10:54
2Q25业绩预测 - 预计2Q25收入同比+27%/环比持平至68.7亿港币,剔除投资收益后主营费类收入同比+30%/环比持平至54.8亿港币,盈利同比+31%/环比+1%至41.2亿港币 [1] - 上半年累计总收入/盈利预计同比+29%/+34%至137.3/82.0亿港币 [1] 主营业务表现 - **现货交易**:2Q ADT同比+96%/环比-2%至2,381亿港币,南下ADT同比+154%/环比+2%至1,120亿港币(占港股23.5%),北上ADT同比+19%/环比-21%至1,518亿元(占A股6.6%) [1] - **衍生品交易**:ADV同比+3%/环比-20%至77.1万张,股指期货及期权ADV同比-6%/环比-15%至77.4万张 [1] - **商品交易**:LME ADV同比+1%/环比+5%至77.8万张,4月ADV达88.0万张(创LME合并以来单月最高记录) [1] - **IPO市场**:2Q完成IPO 27家、融资额884亿港币(同比+932%/环比+374%),港股上市活跃度显著提升 [1] 投资收益分析 - 预计2Q25投资收益同比+15%/环比+2%至13.9亿港币(占总收入20%,占净利润34%) [1] - 短端利率(6M/1M/隔夜HIBOR)环比-0.25ppt/-1.9ppt/-2.0ppt,保证金息差扩张及衍生品保证金体量上行或支撑收益 [1] 中长期配置价值 - **资产端**:"A+H"上市与中概股回流或带来市值增量,"新经济"权重提升或撬动估值及换手中枢 [2] - **资金端**:南向资金与本地零售资金占比上升有望推动港股换手率中枢上移 [2] - 若2025年港股ADT达2,100亿港币,盈利预计增长18%至154亿港币;未来十年港股ADT CAGR预计14%,对应港交所利润CAGR达12% [2] 盈利预测与估值 - 当前交易于34x/32x 25e/26e P/E,目标价465港币(对应38x/35x 25e/26e P/E及11%上行空间) [2]
香港交易所(0388.HK):市场交投活跃延续 看好业绩维持正增
格隆汇· 2025-07-11 10:54
核心观点 - 香港交易所二季度ADT达2376.77亿港元,同比+95.46%,环比-2.08% [1]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带动市场成交额同比高增,25Q2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2728.63亿元,同比+24.77% [3] - 25Q2新增上市公司27家,同比增加9家,IPO募资金额880.43亿港元,同比+906.67%,主要因A股头部公司赴港上市 [1][3] - 衍生品和商品合约成交量提升,25Q2期货及期权日均成交154万张,同比+15.34% [3] - HIBOR利率下滑但对投资收益影响有限,因投资收益率具有时滞性 [4] - 预计25Q2收入同比+34.20%至68.65亿港元,归母净利润同比+41.60%至42.06亿港元 [5] 市场表现 - 2025年6月底香港证券市场市值42.68万亿港元,环比+6.84%,同比+32.82% [2] - 6月ADT为2301.91亿港元,环比+9.44%,同比+106.91% [2] - 恒生指数Q2上涨4.12%,1-6月累计上涨20.00%;恒生科技指数Q2下跌1.70%,1-6月累计上涨18.68% [2] 现货市场 - 25Q2港股通南向交易ADT达1083.08亿港元,同比+158.45%,环比+3.78% [3] - A股头部公司赴港上市募资737.72亿港元,占港股Q2募资总额83.79% [3] 衍生品&商品市场 - 6月期交所期货及期权日均成交139万张,同比+1.42%,环比+0.1% [3] - LME 6月金属合约日均成交75万手,同比+11.24%;Q2日均成交78万手,同比+1.16% [3] 政策与展望 - 央行降准降息释放1万亿元流动性,有助于南向资金加大港股投资 [5] - 保险资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调,或加大对港股高股息股票配置 [5] - A股赴港上市节奏加快,41家A股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处理中,18家已发布公告拟赴港上市 [6] - 香港稳定币法案通过,有望增强监管透明度并吸引国际金融科技公司 [6] - 给予港交所2025E 40x PE,目标价480.08港元/股 [7]
高盛:香港交易所-6 月成交量及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数据更新;买入评级
高盛· 2025-07-11 09: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对香港交易所的投资评级为买入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结合2025年6月交易量和2025年7月迄今交易量,将香港交易所2025E/26E/27E每股收益预测分别下调1.8%/1.5%/1.2% [1] - 更新投资收益预测以反映最新的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预测,投资论点和买入评级不变 [1] - 基于三阶段股息贴现模型得出的12个月目标价从455港元下调1.1%至450港元,对应2026年预期市盈率37倍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价格目标、风险和方法 - 12个月目标价450港元基于三阶段股息贴现模型,对应2026年预期市盈率37倍 [2] 财务数据 |项目|详情| | ---- | ---- | |市值|5175亿港元/659亿美元 [3]| |3个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9亿港元/3.668亿美元 [3]| |收入(新预测)|2024年12月为223.74亿港元,2025E为253.519亿港元,2026E为265.73亿港元,2027E为280.257亿港元 [3]| |收入(旧预测)|2024年12月为223.74亿港元,2025E为255.835亿港元,2026E为266.892亿港元,2027E为279.957亿港元 [3]| |每股收益(新预测)|2024年12月为10.32港元,2025E为11.49港元,2026E为12.04港元,2027E为12.65港元 [3]| |每股收益(旧预测)|2024年12月为10.32港元,2025E为11.69港元,2026E为12.23港元,2027E为12.79港元 [3]| |市盈率|2024年为25.4倍,2025E为35.5倍,2026E为33.9倍,2027E为32.3倍 [3]| |市净率|2024年为6.2倍,2025E为9.4倍,2026E为8.9倍,2027E为7.0倍 [3]| |净资产收益率|2024年为24.8%,2025E为26.7%,2026E为27.0%,2027E为24.3% [3]| |每股股息|2024年为9.26港元,2025E为10.34港元,2026E为10.84港元,2027E为11.38港元 [3]| |股息收益率|2024年为3.5%,2025E为2.5%,2026E为2.7%,2027E为2.8% [3]| |2025年各季度每股收益预测|3月为3.23港元,6月E为3.21港元,9月E为2.68港元,12月E为2.37港元 [3]| 高盛因子分析 - 高盛因子分析通过将关键属性与市场和行业同行比较,为股票提供投资背景,关键属性包括增长、财务回报、估值倍数和综合指标 [9] - 增长基于股票的前瞻性销售增长、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增长和每股收益增长(金融股仅考虑每股收益和销售增长),百分位数越高代表增长越高 [9] - 财务回报基于股票的前瞻性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回报率和现金投资回报率(金融股仅考虑净资产收益率),百分位数越高代表财务回报越高 [9] - 估值倍数基于股票的前瞻性市盈率、市净率、价格/股息、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企业价值/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债务调整后现金流(金融股仅考虑市盈率、市净率和价格/股息),百分位数越高代表估值倍数越高 [9] - 综合百分位数为增长百分位数、财务回报百分位数和(100% - 估值倍数百分位数)的平均值 [9] 并购排名 - 对全球覆盖的股票使用并购框架评估,考虑定性和定量因素,将公司的并购排名分为1 - 3级 [11] - 1级代表成为收购目标的概率为30% - 50%,2级为15% - 30%,3级为0% - 15% [11] - 香港交易所并购排名为3级,对目标价格无影响 [3][11] 量子数据库 - 量子是高盛的专有数据库,可提供详细的财务报表历史、预测和比率,用于深入分析单个公司或比较不同行业和市场的公司 [12] 评级和投资银行关系分布 - 高盛投资研究全球股票覆盖范围中,买入评级占49%,持有评级占34%,卖出评级占17% [15] - 过去12个月内,高盛为买入、持有、卖出评级公司提供投资银行服务的比例分别为63%、57%、42% [15] 评级、覆盖范围和相关定义 - 分析师将股票推荐为买入或卖出列入各地区投资名单,未列入的活跃评级股票视为中性 [26] - 各地区管理区域确信名单,从各自地区投资名单的买入评级股票中选出,不代表分析师投资评级变化 [26] - 总回报潜力指当前股价与目标价格的差异,包括目标价格时间范围内的所有已支付或预期股息 [27] - 覆盖范围名单可在指定网址查询 [28] - 未评级、早期生物技术公司、评级暂停、覆盖暂停和未覆盖的情况有相应定义 [29]
中金公司 “资产+资金”共振:港股业务迈入新时代
中金· 2025-07-11 09: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推动估值重估,进入正向循环阶段,有望带来更多投资机会;港交所及券商板块受益于市场高景气和高活跃度,盈利支撑坚实且估值修复;新增资产增厚和存量企业资产重估将支撑港股市场成交额表现,南向投资者和零售散户进入也将推动市场发展 [1][5][18] 各部分总结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表现活跃,上市公司数量和交易量显著增加,预计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发行数量将超过上半年 [2]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IPO活跃度显著提高,融资规模达1070亿港币,同比增长七倍,超过2024年全年融资水平 [9] 流动性改善原因 - 资产端新经济公司比例增加,提高可交易性;资金端南下资金及零售投资者参与度显著提升,占比约40%,改变资金结构 [3] 流动性对估值影响 - 流动性改善推动公司估值重估,中小盘公司成交额大幅增加,估值空间扩大,香港市场进入正向循环 [5] 港交所及券商板块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及券商板块受益于高景气和高活跃度,获坚实盈利支撑并助推估值修复 [6] - 港交所预计今年二季度盈利同比增长31%、环比1%,全年盈利可达154亿港币,同比增长18% [4] 港股成交额增长潜力 - 从总市值、盈利、市盈率和换手率三个维度看,资产和资金变革可打开未来成交中枢成长空间 [7] 增量资产变化影响 - A+H上市企业占IPO规模的60%,虽数量占比小,但整体上市规模大,将在新增融资体量方面贡献最大,提升港股市场成交额约2%到3% [1][11] - 中概股回流香港市场潜力大,目前在美国交易的中概股市值接近4万亿港币,回流预计增厚香港市场成交额和总市值17%至20% [1][12] 港交所应对措施 - 中介机构和公司需求推动快速审批流程,缩短上市时间;中国企业赴港上市趋势延续,中概股回流受支持,或优化上市门槛 [13] 存量资产结构变化影响 - 新兴科技和消费类股票进入、地缘波动与流动性增强,使投资者交易场所转移至香港,预计增加成交额300亿港币,占2024年比例约24% [15] 港股市场资产结构变化 - 2015 - 2024年港股新经济企业市值占比从27%提升到51%,成交额占比从30%接近60%,2025年还在进一步增长 [16] 新经济企业影响 - 新经济企业通过估值提振和换手率逻辑带动整体成交额增长,其换手率是传统板块的1.4倍,平均估值中枢是4.4倍 [17] 港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 受益于新增资产增厚和存量企业资产重估,以及南向投资者和零售散户进入 [18] 南向投资者影响 - 持仓占比稳步提升,换手率中枢是港股本地的2.4倍,推动港股成交额上行 [19][20] 零售散户参与度影响 - 参与度边际提升,带来高频投资者类别,推动交易习惯转变,提高交易频率和换手率 [21] 港交所盈利增长潜力 - 取决于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水平,每增加100亿日均成交额,带来约3%的利润和股价增长;长期来看,未来十年港股市场日均成交中枢复合增长率可达14%,对应港交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12% [24] 中资券商受益情况 - 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及国泰君安境外收入占比和业务竞争力强,显著受益;广发证券及建投证券营业收入增速突出 [25] 中资券商业务竞争格局 - 传统经纪业务竞争压力大,中信证券及华泰证券领先;融资融券业务国泰君安、银河证券及中信证券领先;投行业务利好头部机构,华泰证券、中信证券IPO成交规模市占率超5%;衍生品业务中信证券及国泰君安国际发展显著 [26][27] 2025年中国券商行业预期 - 二季度起显著回暖,全行业全年盈利预计同比增长接近20%,第二季度环比持平并实现26%的增速;板块估值处于中枢水平,PB估值偏低 [28] 券商板块催化因素 - 短期催化因素为对稳定币关注、RWA交易以及虚拟资产牌照升级;长期催化因素为并购整合主题 [29] 头部券商推荐 - 优先推荐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及国泰海通,业绩表现突出,有望跑出超额收益 [30][31]
7月10日电,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贝莱德在药明生物的持股比例于07月04日从5.26%降至4.91%。



快讯· 2025-07-10 17:05
贝莱德减持药明生物股份 - 贝莱德在药明生物的持股比例从5 26%降至4 91% [1] - 减持行为发生在2023年07月04日 [1] - 减持信息由香港交易所披露 [1]
中金:维持香港交易所(00388)“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465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7-10 11:4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基本维持香港交易所盈利预测不变 当前交易于34x/32x 25e/26e P/E 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及目标价465港元(对应38x/35x 25e/26e P/E及11%上行空间) [1] - 预计2Q25收入同比+27%/环比持平至68.7亿港元 剔除投资收益后主营费类收入同比+30%/环比持平至54.8亿港元 盈利同比+31%/环比+1%至41.2亿港元 [1] - 预计上半年公司总收入/盈利分别同比+29%/+34%至137.3/82.0亿港元 [1] 主营业务表现 - 2Q现货ADT同比+96%/环比-2%至2,381亿港元 其中南下ADT同比+154%/环比+2%至1120亿港元(占港股23.5%) 北上ADT同比+19%/环比-21%至1,518亿元(占A股6.6%) [2] - 2Q衍生品ADV同比+3%/环比-20%至77.1万张 股指期货及期权ADV同比-6%/环比-15%至77.4万张 [2] - 2Q商品LME ADV同比+1%/环比+5%至77.8万张 其中4月ADV达88.0万张创LME合并以来单月最高交易记录 [2] - 2Q完成IPO 27家 融资额884亿港元(同比+932%/环比+374%) 港股上市活跃度显著提升 [2] 投资收益分析 - 预计2Q25投资收益同比+15%/环比+2%至13.9亿港元(占总收入20% 占净利润34%) [3] - 2Q25移动平均6M/1M/隔夜拆借HIBOR分别环比-0.25ppt/-1.9ppt/-2.0ppt 短端利率下行幅度显著大于长端或有助于保证金息差扩张 [3] - 高波动环境下衍生品保证金要求提升及市场指数上行有望带动衍生品保证金体量显著上行 [3] 中长期发展前景 - 资产端"A+H"上市与中概股潜在回流有望带来市值增量 "新经济"权重提升或撬动估值及换手中枢 [4] - 资金端南向资金与本地零售资金占比上升 有望推动港股换手率中枢上移 [4] - 若2025年港股ADT达2100亿港元 港交所盈利预计增长18%至154亿港元 [4] - 未来十年港股ADT CAGR预计达14% 对应港交所利润CAGR将达12% [4]
香港,梦回2019
36氪· 2025-07-10 11:41
港股市场复苏与IPO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数累计上升20%,创港股市场历来最大上半年升幅 [2] - 2025年上半年港股新上市企业43家,募资总额1067.13亿港元,同比增长688.54%,超过2024年全年募资额 [2] - 港交所重返全球IPO募资额榜首,二季度募资额880.44亿港元,远超纳斯达克的744.94亿港元 [3][6] A股企业赴港上市热潮 - 政策推动"A+H"上市流程优化,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审批时间缩短至30-60个工作日 [10] - 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分层:商业化公司需年收益2.5亿港元+80亿市值,非商业化公司需研发占比超50% [10] - 宁德时代赴港上市仅用3个月,首日涨幅16.43%;美的上市两日涨幅达17% [11] 外资与定价权演变 - 外资机构占港股交易主导地位(欧洲28.6%、美国23.8%、亚洲47.7%) [18] - 2024年后港股定价机制从"美元锚"转向"美债+中债"双重驱动,南向资金占比达总成交量20% [24][27] - 中东及东南亚主权基金(如淡马锡、GIC)积极参与港股IPO认购 [18][19] 科技行业与AI主题崛起 - DeepSeek带动恒生科技指数最大涨幅40%,AI应用落地推动估值逻辑转向"技术红利" [28][30] - 港股科技板块聚焦腾讯、阿里、中芯国际等,覆盖AI、半导体、新能源车等核心赛道 [33][36] - 未盈利科技公司上市门槛放宽,云知声、稀宇科技等AI企业加速赴港 [30][33] 港股市场结构升级 - 信息技术与医疗保健行业IPO活跃(2021-2024年年均12.75家),传统行业IPO数量下降 [34] - 泡泡玛特、巴奴火锅等新消费品牌及生物医药企业(如ADC领域)集中赴港上市 [36][37] - 港交所上市公司丰富度提升,涵盖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车、新消费等多领域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