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601318)

搜索文档
中国平安(601318):新业务CSM表现较好,上半年侧重OCI股票配置
华源证券· 2025-09-04 17:47
投资评级 - 维持中国平安"买入"评级 [5] 核心观点 - 中国平安2025年中报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寿险NBV同比增长39.8% 财险COR改善2.6个百分点至95.2% 归母营运利润同比增长3.7%至777亿元 [6] - 公司将于9月3日注销1.03亿股A股 约占注销前总股本的0.56% 预计将提升每股指标 [6] - 寿险业务CSM表现较好 同比增长6.2% 预计主要因预定利率下降及增额终寿产品增加 [10] - 投资端OCI权益配置表现突出 上半年大幅增持1611亿元OCI股票 占股票投资比重达65% 较年初提升5.2个百分点 [1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5001亿元 同比增长1.0% 归母净利润680亿元 同比下降8.8% [6] - Q2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和归母OPAT同比分别增长8.2%和4.9% 较Q1改善 [7] - 中期每股分红0.95元 同比增长2.2% [6] - 6月末归母净资产9440亿元 较年初增长1.7% [6] - 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3.1% 同比改善0.3个百分点 [6] 分部业务表现 - 寿险及健康险OPAT占比67.5% 同比增长2.5% 财险OPAT占比12.9% 同比增长1.0% 银行OPAT占比18.5% 同比下降3.9% [9][14] - 资管业务OPAT同比增长110% 科技业务OPAT同比增长179% [9][14] - 银保渠道成为寿险NBV主要增长动力 期缴新单增长149% 新业务价值率达28.6% 推动银保NBV增长169% [10] - 个险渠道代理人活动率同比下降6个百分点至49.9% [10] - 车险COR从24H1的98.1%下降至25H1的95.5% 保证保险实现承保盈利 [10] 投资业务 - 寿险投资收益率未达年化4%的假设水平 [13] - FVTPL账户债券仓位从年初16.9%降至15.2% 二级权益资产比重提升2.6个百分点至12.6% [13] - OCI权益投资表现优于交易性投资 综合投资收益同比增长24.5% [13]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06/1480/1732亿元 同比增速3.2%/13.3%/17.0% [12][13] - 预计2025-2027年每股内含价值85.1/91.1/97.8元 对应PEV估值0.68/0.63/0.59倍 [12][13]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10722/11569/12654亿元 同比增长4.21%/7.90%/9.38% [12] 资产配置 - 25H1投资资产配置中FVTPL占比23.6% OCI占比58.0%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占比13.1% [28] - OCI股票配置占比从年初4.6%提升至6.8% [28]
日赚近10亿、分红293亿,五大险企押注分红险,部分公司新业务占比超50%
36氪· 2025-09-04 17:21
五大上市险企2025年上半年业绩 - 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净利润1781.92亿元 同比增长3.72% 相当于平均日赚9.84亿元 [1][4] - 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3万亿元 同比增长4.89% [3] - 多家险企派发中期分红总额约293.36亿元 其中中国平安以172.02亿元的分红规模位居首位 [1] 各公司营收表现 - 新华保险实现营业收入700.41亿元 以25.99%的增速领跑 [3] - 中国人保实现营业收入3240.14亿元 同比增长10.85% [3] - 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5000.76亿元 同比增长1.03% [3] - 中国人寿实现营业收入2392.35亿元 同比增长2.14% [3] - 中国太保实现营业收入2004.96亿元 同比增长3.01% [3] 各公司净利润表现 - 新华保险实现净利润148亿元 同比增长33.53% 增速位居第一 [4] - 中国人保实现净利润265.30亿元 同比增长16.94% [4] - 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409.31亿元 同比增长6.93% [4] - 中国太保实现净利润278.85亿元 同比增长10.95% [4] - 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680.47亿元 同比下滑8.81% [4] 新业务价值增长 - 人保寿险实现新业务价值49.78亿元 增速达71.7% [5] - 新华保险实现新业务价值61.82亿元 同比增长58.4% [5] - 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285亿元 同比增长20.3% [5] - 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223.35亿元 同比增长39.8% [5] - 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95.44亿元 同比增长32.3% [5] 分红险业务发展 - 新华保险分红型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82.69亿元 同比增长24.9% 其中长期险首年保费46.27亿元 较去年同期暴涨231250.0% [7] - 太保寿险分红型保险新保期缴规模保费101.28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380.7% 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42.5% [7] - 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分红险保费收入499.20亿元 同比增长40.94% [7] - 中国人寿分红险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 [7] - 人保寿险分红型寿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4.17亿元 占比12.6% [7] 行业转型战略 - 多家险企高管明确表示下半年将加速向分红险战略转型 [1] - 分红险通过"1.75%保底+浮动分红"的设计将利差损风险部分转移给客户 [8] - 中国平安分红险占个险比例在40%左右 [9] - 行业需要完成百万代理人的专业化、透明化升级 [2] - 渠道能力将决定险企在分红险赛道的市场份额 [10]
保险板块9月4日涨0.16%,中国人寿领涨,主力资金净流出1.94亿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04 16:48
保险板块整体表现 - 保险板块较上一交易日上涨0.16% 但跑赢大盘 当日上证指数下跌1.25% 深证成指下跌2.83% [1] - 板块内个股表现分化 中国人寿领涨1.55% 中国太保跌幅最大达1.86% [1] - 板块成交活跃 中国平安成交额最高达41.84亿元 中国人保成交量最大为92.51万手 [1] 个股价格及成交表现 - 中国人寿收盘价40.50元 上涨1.55% 成交量33.83万手 成交额13.52亿元 [1] - 中国平安收盘价57.50元 下跌0.48% 成交量72.74万手 成交额41.84亿元 [1] - 新华保险收盘价62.81元 下跌0.91% 成交量22.71万手 成交额14.21亿元 [1] - 中国人保收盘价8.47元 微跌0.12% 成交量92.51万手 成交额7.77亿元 [1] - 中国太保收盘价37.92元 下跌1.86% 成交量51.42万手 成交额19.45亿元 [1] 资金流向分析 - 保险板块整体呈现主力资金净流出1.94亿元 游资资金净流入3.37亿元 散户资金净流出1.43亿元 [1] - 中国人寿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6929.04万元 占比5.12% 游资净流入6638.70万元 占比4.91% [2] - 新华保险获得主力资金净流入6660.08万元 占比4.69% 游资净流入4718.09万元 占比3.32% [2] - 中国平安遭遇主力资金净流出1.92亿元 占比4.59% 但获得游资净流入1.64亿元 占比3.91% [2] - 中国太保主力资金净流出9125.09万元 占比4.69% 游资净流出3218.50万元 占比1.65% [2] - 中国人保主力资金净流出4637.41万元 占比5.97% 但获得游资大幅净流入9190.29万元 占比11.82% [2]
保险业交出稳中有进“周年答卷”
金融时报· 2025-09-04 16:41
核心观点 - 新"国十条"政策实施一周年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行业在资产规模、保费收入、赔付支出等核心指标实现稳步增长 服务民生保障和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 并通过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能 [1][2][12] 行业整体表现 - 保险业总资产达39.22万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9.2% [2] - 资金运用余额36.23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2] - 原保费收入3.74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其中人身险公司2.77万亿元增5.4% 财产险公司9645亿元增5.1% [2] - 赔款与给付支出1.3万亿元 同比增长9% 增速快于保费增长 [2] 民生保障服务 - 巨灾保险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风险保障 覆盖20多个省份试点 [3] - 2025年汛期支付极端强降雨灾害赔款20.5亿元 [3] - 商业健康险2024年赔付支出4052亿元 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余额超2.5万亿元 [4] - "沪惠保"累计赔付超22亿元 单人最高赔付超300万元 [4] - "深圳惠民保"参保人数达615.9万人 累计赔付近38万人次 [4] - 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近1.9亿人 累计筹资超千亿元 支出逾850亿元 [5] - 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达329只 [5] - 中国人寿积累商业保险年金责任准备金近4万亿元 [5] - 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85个城市 [5] 实体经济服务 - 中国人保2025年上半年为科技活动提供保险保障近24万亿元 [6] - 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设立鸿鹄基金总规模925亿元 [6] - 人保财险绿色保险风险保障126.35万亿元 同比增长23.9% [7] - 太保产险绿色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超30% 同比增速13.03% [7] - 新华保险服务实体经济投资余额突破1.21万亿元 [8] - "五篇大文章"投资余额近1500亿元 同比增长54% [8] 行业深化改革 - 2025年上半年新推分红险产品259款 占寿险新产品总量33% [11] - 太平人寿长险首年期缴保费中分红险占比87.1% 新单长险分红险占比91.3% [11] -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法人数量从2019年2642家降至2024年2539家 [11] - 吉林省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销62家 机构总数较年初下降11.7% [11] - 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 [10]
中国平安郭晓涛:“三差”对平安都是正贡献
券商中国· 2025-09-04 16:03
核心观点 - 公司上半年寿险新业务价值增长近40% 财险原保费收入增长7.1% 管理层对业绩表现满意 [1] - 公司在低利率环境下实现"三差"正贡献 通过"三提两降"策略、资产负债精细匹配及科技赋能达成 [2][4][5] - 银保及社区渠道成为新增长引擎 新业务价值贡献超三分之一 未来预期持续提升 [3][6][7] - 产品策略向分红险转型 上半年分红险占比达40% 通过"保险+服务"模式构建差异化优势 [8][9] 业绩表现 - 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近40% [1] - 财险原保费收入增长7.1% [1] - 银保及社区渠道新业务价值贡献占比超三分之一 [6] 渠道策略 - 代理人渠道实现17%稳健增长 [7] - 银保渠道除平安银行外拓展其他银行合作 预计保持高速增长 [7] - 社区金融渠道增速达160% 预计2027年成为核心增长动力 [7] - "报行合一"政策短期影响个险代理人收入 但二季度已恢复 [7] 经营策略 - 推行"三提两降":提高销售价值、投资回报率、新业务价值率 降低费用率与赔付率 [4] - 加强资产负债久期、账户、产品、现金流匹配 管理久期缺口 [4] - 全面应用AI技术重构营销、客服、运营、管理全价值链 [5] 产品转型 - 分红险占个险比例达40% [8] - 9月1日起调整产品定价利率:普通/分红/万能型上限不超过2.0%/1.75%/1.0% [9] - 停售57款产品 规划三季度上市24款新产品 [9] - 通过投资回报竞争力和"保险+服务"(医疗/健康/养老)抵消利率下调影响 [8] 产能建设 - 上海"静安8号"养老社区试营业 深圳两个社区即将开业 [9] - 服务体系针对长寿时代客户5-10年刚需设计 [8]
保险业AI暗战:从“规模厮杀”到“效率竞赛”,谁能跑通新范式?
观察者网· 2025-09-04 16:00
行业智能化转型进展 - 人工智能技术从概念探索全面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 成为行业转型升级核心驱动力 [1] - 保险业正从规模驱动向效率驱动和价值驱动转型 [3] 承保环节智能化突破 - 平安产险运用多模态感知技术破解非制式单证识别挑战 车代渠道智能出单率达81.2% 平均用时缩短至一分钟以内 [1] - 众安保险云端核心系统无界山上半年生成保单66.99亿张 自动化承保率高达99% [1] - 中国人寿数字核保系统智能审核率提升至95.8% [2] 理赔服务智能化升级 - 中国平安111极速赔服务体系闪赔业务占比达59% 非车险理赔端到端自动化覆盖百万级案件 人伤案件自动化处理率55% 最快处理时间51秒 [1] - 中国人寿上半年处理商业保险理赔案件超1200万件 智能化服务占比超75% 医保商保一体化快赔服务实现25%案件零人工干预 [1] - 中国太保健康险理赔自动化率达16% 大模型责任认定准确率99% [2] 客户服务智能化提升 - 中国人寿新版智能客服准确率超95% [2] - 阳光保险远程服务全流程自动化处理率达65% 智能服务满意度82% [2] - 众安保险灵犀平台部署近110个智能机器人 上半年累计调用4.5亿次 AI客服人均管控用户规模超6万 [2] - 中国太保AI坐席承担近半数客户服务工作量 [2] 风险防控智能化应用 - 平安产险反欺诈系统上半年拦截损失64.4亿元 同比增长6% [2] - 中国太保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车险风控工具累计识别风险金额上千万元 [2] 技术基础能力建设 - 中国人保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AI能力调用频次较年初增长27.2% 集团专利申请数同比提升55.3% [2] - 中国平安构建覆盖多领域大数据体系 累计沉淀30万亿字节数据 服务近2.47亿个人客户 [3] - 众安保险集成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国产主流大模型 打造多技术融合AI中台架构 [3] 企业战略层面布局 - 中国太保明确大康养、国际化、人工智能+三大核心战略 构建企业级人工智能能力体系 [3] - 新华保险推出大势智AI助手品牌 在投资研究领域实现30%效率提升 [3]
险资"入市潮":五大上市险企半年增配权益资产超4000亿
观察者网· 2025-09-04 15:59
行业趋势 - 五家A股上市保险集团股票投资总规模逼近1.8万亿元 较年初净增超过4000亿元 创近年来新高 [1] - 保险资金成为权益市场最坚定的增量资金来源 体现对A股市场投资价值的深度认同 [1] - 险资大规模入市对A股市场具有稳定器作用 改善投资者结构并提升市场运行质量 [4] - 五家险企均提及新质生产力投资方向 与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度一致 [4] 中国人保 - A股投资规模较年初激增26.1% 权益资产占比从3.7%跃升至5.4% [2] - 投资重心聚焦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且长期经营业绩稳健的优质标的 [2] - 通过定向增发、举牌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深化产业协同效应 [2] 中国人寿 - 半年内新增权益资产配置超过1500亿元 股票投资占比从7.58%提升至8.70% [2] - 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 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2] 中国平安 - 股票投资规模较年初暴涨48.5% 占投资总额比重达10.5% [2] - 围绕新质生产力和高分红价值股两大主线布局 [2] - 策略体现对科技创新增长机遇和传统企业价值重估的双重把握 [3] 新华保险 - 大幅增加高股息OCI类权益投资 半年内增配68.26亿元 [4] - 通过OCI账户配置高股息股票获取稳定现金流并平滑业绩波动 [4] - 投资理念从单纯资本增值转向综合考量股息收益和资产负债匹配 [4] 中国太保 - 在传统股票投资基础上增加未上市股权等另类资产配置 [4] - 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提升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4] 投资策略特征 - 险资采用分散化投资、长期持有和价值投资策略构建稳健投资体系 [4] - 投资理念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布局 注重质量提升和战略协同 [2][4] 市场展望 -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A股市场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 [5] - 险资作为重要机构投资力量将继续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5] - 险资将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国家战略实施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5]
盘点上市险企负债端:银保、分红险撑起增长,新能源车险进入盈利区间
第一财经· 2025-09-04 15:57
寿险新业务价值表现 - 五家A股上市险企上半年寿险新业务价值共计754亿元 同比增长超30% [2]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达1525.47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76.19% [4] - 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同比增幅分别达150.3%和111.1% 中国太保增长95.6% [4] 银保渠道发展驱动因素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占比达41.38% 同比提升13.24个百分点 [5] -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普遍提升 中国平安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同比上升9.7个百分点至28.6% [6] -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占比平均为38.9% 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 [6] 分红险转型进展 - 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分红险占首年期交保费比重均超50% [8] - 平安人寿分红险占个险新单比例提升至40%左右 [8] - 新华保险分红险长期险首年保费从去年同期200万元跃升至46.27亿元 [8] 产险综合成本率优化 - 三家上市险企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0.8至2.6个百分点 [11] - 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综合成本率优化至95.2%-95.3%水平 中国太保为96.3% [11] 新能源车险经营改善 - 中国平安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增长46% 实现承保盈利 [12] - 中国太保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 占比从14.1%上升至19.8% [12] - 服务新能源车辆数超过536万辆 家用车综合成本率相对理想 [12]
平安肖京详解“人工智能+”:为千行百业带来“钱景”与“前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15:53
AI技术成为企业营收驱动力 - AI技术从概念口号转变为实打实的营收驱动力 为千行百业带来钱景与前景[1] - 保险业中平安集团发展AI的核心逻辑是AI in All 高盛认为AI技术有望推动平安未来十年营收年均增长2.5%[1] - 银行业中招行首提AI First战略 光大银行人工智能算力支撑120多个算法模型和840个场景应用[1] - 互联网行业中阿里巴巴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1] - 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官宣未来10年发展目标与战略[1] 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与演进路径 - 人工智能+核心在于推动AI融入千行百业实现三提两降:提效率 提效果 提用户体验 降成本 降风险[1] -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经历三阶段演进路径:第一阶段人工+智能的小模型时代 需要大量人工调数据 规模化应用成本高效率低[2] - 第二阶段从2022年底到DeepSeekR1面世前 大模型具备泛化能力 一个模型解决多个问题 大幅降低AI应用成本并提高效率[2] - 第三阶段从DeepSeekR1等强思考大模型推出后 模型具备可解释性 带来更强可控性 应用场景更广阔更规模化[2] - 第三阶段AI技术将带来三大颠覆:业务流程重构 服务模式变革 产业生态重塑 尤其对金融医疗养老等行业产生较大改变[2] 平安集团AI赋能成效 -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底座和智能体平台体系化赋能业务实现三提两降[3] - 自上而下层面赋能集团总部和业务公司核心系统如银行系统保险核保理赔系统实现快速智能化升级[3] - 自下而上层面普通员工借助智能体平台搭建岗位所需机器人 上半年员工自建智能体超2.3万个覆盖11万名员工 从财务报销到保险展业创造价值[3] - 车险定价模型在强思考大模型加持下风控能力提升0.3个百分点 由于车险理赔规模达千亿级 0.3个百分点对应数亿元价值[3] 平安AI体系化能力建设 - 现阶段平安在AI领域主要做两件事:形成AI技术壁垒 打造完整体系化主动管理机制 以最快速度吸收融入最新AI技术[4] - 经过十几年标准化发展 平安在3-5天内可将最新技术内化成核心技术能力 并利用算法能力数据知识库场景案例等独有资源持续强化迭代金融医疗业务垂域模型[5] - 第二是在技术之上打造业务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 业务和科技团队紧密结合实施数字化应用方案并追踪检视效果[5] - 通过自主可控场景驱动价值导向十二字方针平衡投入产出比 自主可控指能自己运营迭代更新不依赖外部 场景驱动指所有技术研发围绕业务需求 价值导向指每个项目必须讲清价值[5] 平安AI成本优化效果 - 营销方面AI出单助手实现81.2%单件平均一分钟智能出单 AI智能体辅助销售661.57亿元[5] - 服务方面AI坐席年均节约成本近65亿元[5] - 运营方面单个车险保单成本每年约以10%速度下降 但车险保费规模不断增长[5] - 管理方面微表情面审覆盖客户450万+ 年均节约运营成本41亿+ 年均降低信贷损失20亿[5] - 风控方面上半年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超60亿元 同比增长6%[5] - 这些价值靠体系化能力实现 平安拥有大小模型矩阵 可灵活按需组合应用不同参数规模不同应用成本不同尺寸模型[6] AI技术挑战与应对 - 行业面临数据瓶颈算力制约伦理风险等挑战[7] - 高质量数据短缺尤其是小概率事件数据如重大疾病极端风险案例数量少且分散 通过知识库沉淀+生成式技术双路径破局 整理业务经验案例形成高质量知识库 利用生成式技术模拟生成稀缺数据并经专家修正 同时通过RAG技术降低模型幻觉风险[7] - 算力瓶颈方面国外芯片存在供应风险 国产芯片在性价比性能适配性生态成熟度上有差距 平安已与华为等头部厂商及芯片创业公司合作 从国产信创算力能力上解决瓶颈问题[7] - 底层算法仍有进步空间 如针对Transformer框架改进解决多模态对齐难题 优化生成模型框架满足质量效率内容多样性的不可能三角 融入专家经验业务流程SOP研发新的强化学习算法[8] - 伦理风险尤其是数据偏见算法歧视问题 平安建立1+5+3伦理治理体系:1是集团层面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由集团CEO任主任 5是五个原则人类自治安全可控可靠公信公开透明公开公正 3是三项举措包括研究新技术新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发现伦理问题并提出举措 通过对员工宣导强化伦理意识 通过对数据全流程模型全链路治理检视[8][9] - 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伦理问题:发现问题数据时移除或将有偏见案例的合规处理方法制成训练数据让模型学会伦理处理 用遗忘技术通过算法让模型选择性遗忘问题数据避免偏见且节省成本提升效率[9] 行业风险与差异化策略 - 不同公司All in AI可能导致决策同质化问题(羊群效应) 核心在于垂域模型的差异化 如果都用底层通用大模型不做自主训练必然出现同质化[9] - 平安模型用自己的数据案例训练 用自己的业务逻辑调校 从而形成差异化优势[9] - 大机构因数据人才优势变得更强 未来可能只剩几家头部机构具备高质量AI能力 需要行业共建公共平台平衡发展[9]
25H1上市险企人身险成本盘点:新单成本平均同比下降 65bps
华创证券· 2025-09-04 15:43
行业投资评级 - 保险行业评级为"推荐(维持)" [1] 核心观点 - 上市险企人身险新单成本显著下降 2025H1新单综合负债成本平均同比下降65个基点 环比下降61个基点 [2] - 行业负债经营质量逐步改善 "利差损"风险逐步收敛 PEV估值或有望修复 [12] - 资产端积极布局高股息资产 缓解净投资收益率中枢下行趋势 [12] 成本测算分析 - 2025H1上市险企VIF打平收益率(存量保单综合负债成本)区间为[2.21%, 3.39%] [2] - 2025H1上市险企NBV打平收益率(新单综合负债成本)区间为[1.5%, 2.89%] [2] - 新单成本均低于存量成本 预计新单持续流入将推动存量成本下降 [2] - 存量成本变化较小且呈现分化 部分险企略有上升 [2] 险企具体数据 - 国寿VIF打平收益率为2.43% NBV打平收益率为1.50% [3][11] - 平安VIF打平收益率为2.51% NBV打平收益率为1.73% [3][11] - 太保VIF打平收益率为2.21% NBV打平收益率为1.76% [3][11] - 新华VIF打平收益率为3.00% NBV打平收益率为2.68% [3][11] - 人保VIF打平收益率为3.39% NBV打平收益率为2.89% [3][11] - 阳光VIF打平收益率为2.80% NBV打平收益率为2.30% [3][11] 驱动因素 - 新单成本下降主要受预定利率下调和个险渠道报行合一驱动 [2] - 保险行业积极推动分红险转型 9月实施非对称预定利率下调 [12] - 监管持续推动银保、经代到个险代理人的报行合一 渠道费用成本明显压降 [12] 投资建议 - 推荐顺序:中国太保、中国人寿H、中国人保H、阳光保险H [12] - 若权益市场持续超预期 推荐新华保险H [12] - 若地产出现回暖信号 推荐中国平安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