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601318)

搜索文档
科技如何重塑“在家养老”一场与时间、误解和尊严的赛跑
金融时报· 2025-08-20 11:17
居家养老行业现状 -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3.1亿人 占总人口22.0% 且90%以上家庭选择居家养老[1] - 老年人面临摔倒等居家风险 存在无人兜底的照护困境 典型案例显示独居老人摔倒后无人救助[1] - 行业呈现供给能力不足与普惠服务难以覆盖的矛盾 月收入超1万元老年人占比不足5%[17] 科技赋能解决方案 - 智能监测设备包括卫生间紧急呼叫装置 床头呼叫终端 客厅人体红外感应器 覆盖90%以上居家风险场景[12] - 毫米波雷达技术通过轮廓变化监测异常动作 避免隐私顾虑 解决误报问题需10个月测试周期[10] - 平安开发"三位一体"服务架构 整合环境 行为 体征监测 智能管家 生活管家 医生管家协同服务[10] - 动态评估系统"摩天轮"从十大场景追踪老人状态 北京雪天防滑提醒使跌倒求助量下降40%[11] 服务模式创新 - 大家保险采用"1+N"服务模式 1名驻家护理员配合医生 护士等专业团队形成全方位照护[13] - 平安建立"子女下单-平台派单-护工上门-满意度评价"闭环流程 石家庄试点医疗客单价150-300元[20] - 行业构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 通过线上智护与线下服务结合实现本地化落地[14] 市场参与主体 - 超过20家保险公司布局居家养老 包括中国平安 大家保险 中国太保等[15] - 平安覆盖85城 近200家供应商 19万客户获服务资格 大家保险在14城布局16个社区[15] - 中国太保"百岁居"项目落地127城线下体验中心[15] 行业发展挑战 - 老年人存在"不服老"心理抗拒智能设备 平安试点初期设备接受度仅30%[6] - 护工短缺且专业化不足 流动性高 医疗类服务依赖民营机构[17] - 区域差异性显著 城市关注健康监测 农村侧重基础保障 方言影响服务效率[18] - 设备维护成本高 深圳某社区免费设备半年后存活率不足30%[17] 破局路径探索 - 通过适老化体验提升接受度 黄山旅居基地体验后设备接受度从30%提升至72%[8] - 平安联合北大医疗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 拆解照护技能为标准化动作[16] - 借鉴电商下沉路径 先建立中高端标准再剥离冗余成本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价格[19] - 石家庄试点整合医疗资源 提供上门换药等刚需服务 医疗订单占比持续提升[20]
险资“接手”不动产 另类资产选配能力受考验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10:14
险资加速布局商业地产 - 新华保险通过坤华基金收购至少14个万达广场项目 持股99.9% [2] - 英格卡出售10座购物中心 首批3项目交易规模达160亿元 由头部险企领投基金接盘 [2] - 阳光人寿出资55.1亿元设立基金持有6家万达广场 中银三星人寿和太保人寿分别持股9.07%参与投资 [2] - 大家保险收购上海松江等3家万达广场 [3] - 中国平安配置收租物业提升资产稳健性 保障长期现金流 [3] - 太保寿险等险企公告13笔大额不动产新增出资 合计超47亿元 [3] 险资加大REITs配置力度 - 年内14只REITs产品险资全部获配 网下配售金额达26.31亿元 远超2024年全年17.19亿元 [4] - 险资账户平均网下配售份额占比7.92% 保险资管产品账户占比1.12% 较2024年3.15%和0.36%显著提升 [4] - 12只REITs险资获配金额超1亿元 仓储物流和园区基础设施各3只 能源/消费/保障房/新型基础设施各2只 [4] - 南方润泽科技数据中心REIT获配5.19亿元 险资配售占比超10% 为年内参与率最高产品 [5] - 中国人寿牵头成立52.37亿元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基金 其中公司认缴35亿元 聚焦基础设施公募REITs投资 [6] 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同步升温 - 8月以来保险资管机构登记多项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 包括太平水库、武汉地铁、河钢绿色基础设施等项目 [6] - 民生通惠、平安资管、光大永明等机构均参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登记 [6] 资产配置转向动因 - 传统固收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 难以覆盖寿险负债成本 引发利差损风险 [7] - 资产荒导致优质长久期资产供给稀缺 加剧长期投资收益不确定性 [7] - 险资被动转向更具收益性的商业地产以匹配负债特性 [7] 行业配置特征分析 - 险资通过基金直投、REITs、债权计划等多渠道配置不动产类另类资产 [1] - 资产荒背景下险企锁定长期稳定收益 [1] - REITs具备股债属性 有助于提升保险资金组合收益 [6]
平安举牌太保H股、国寿H股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09:59
中国平安投资动态 - 8月12日买入中国人寿H股950万股 耗资2.13亿港元 [1] - 对中国人寿H股持股达3.75亿股 持股比例升至5.04%触发举牌 [1] - 8月11日增持中国太保H股174万股 耗资5583.89万港元 [1] - 持有中国太保H股比例达5.04% 同样触发举牌 [1] 险资投资策略 - 今年以来公司及一致行动人多次举牌银行股 包括农业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等 [1] - 公司表示对保险股投资属于财务性投资 是险资权益投资组合常规操作 [1]
上市险企缘何不再披露月度保费?
金融时报· 2025-08-20 09:59
上市险企月度保费披露变化 - 中国人保 中国平安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今年以来未再按月公布月度保费数据 [1] - 月度保费数据披露并非监管部门强制要求 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 [1] - 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导致保费收入确认标准变化 剔除投资成分后数据与之前不可比 [1] 新会计准则影响 - 2023年1月1日起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IFRS17)陆续落地执行 [1] - 保险服务收入计量方式改变 聚焦实际承担风险保障所赚取对价 [2] - 原保费数据包含投资成分(储蓄成分) 即确定要返还给客户的部分 [2] 月度数据局限性 - 月度保费收入波动较大 受季节 市场推广活动 新产品推出等因素影响 [2] - 季度末业绩冲刺可能导致当月保费大幅增加 次月明显回落 [2] - 波动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保险公司长期经营能力和稳定性 [2] 市场考量因素 - 停发月度数据可能为避免扰动股市 月度波动引发投资者过度解读 [3] - 股市对各类信息敏感度高 可能对股价产生不必要影响 [3] 替代性关注指标 - 消费者应重点关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性 反映财务稳定性 [3] - 投资人应关注新业务价值 渠道效能 综合成本率 投资收益率等盈利指标 [3] - 可查阅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及年报 半年报获取相关数据 [3] - 监管处罚通报间接反映保险公司业务质量和合规水平 [3] 行业趋势转变 - 不再披露月度保费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4] - 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了解保险公司经营情况 [4]
时隔六年同业举牌再现 中国平安增持中国太保
中国经济网· 2025-08-20 09:59
交易概览 - 中国平安增持中国太保H股174万股 每股作价32.07港元 总金额约5583.89万港元 持股比例达5.04%触发举牌 [1] - 此次增持为财务性投资 属于险资权益投资组合常规操作 [1] - 为六年来保险公司再度举牌同业案例 上次为2019年中国人寿及国寿集团合计增持中国太保H股至5.08% [2] 投资逻辑分析 - 保险股被纳入与银行股同逻辑的高股息配置范畴 中国太保H股股息率达3.5% 显著高于长债收益水平 [1][2] - 行业具备短期保费收入放量 利差损风险收窄 投资收益预期改善等多重催化条件 [1] - 中国太保H股2025年以来涨幅达42.4% 最新P/EV为0.73 估值仍未充分反映长期价值 [2] 行业趋势研判 - 预定利率明确下调将带动"炒停售"保费持续扩张 对负债端持续改善预期提供明确支撑 [1] - 预定利率下调引导行业持续动态下调负债成本 [1] - 银保渠道改善提振基本面 与行业强贝塔属性形成共振 [1]
27个行业获融资净买入 25股获融资净买入额超2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20 09:35
行业融资净买入情况 - 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有27个行业获融资净买入 [1] - 电子行业获融资净买入额居首 当日净买入41.91亿元 [1] - 计算机 电力设备 机械设备 通信 汽车 医药生物 国防军工 化工等行业净买入金额均超10亿元 [1] 个股融资净买入情况 - 2190只个股获融资净买入 [1] - 203股净买入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 [1] - 25股获融资净买入额超2亿元 [1] - 中际旭创获融资净买入额居首 净买入6.42亿元 [1] - 润和软件 招商银行 工业富联 新易盛 中国平安 拓普集团等股净买入金额均超3亿元 [1]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委托投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H股股票举牌的信息披露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8-20 02:53
举牌信息披露 - 公司通过平安资管受托资金投资中国人寿H股股票,于2025年8月13日达到中国人寿H股股本的5%,触发举牌条件 [1][2] - 股票名称为中国人寿(2628 HK),交易日期为2025年8月13日,上市公司公告日期为2025年8月18日 [1][2] 主体信息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53,831 90亿元,净资产为3,580 42亿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27 92% [3][4] - 参与举牌的关联方为平安资管,是公司的受托方,由同一控股股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 [5] - 一致行动人为平安资管,但双方未签署一致行动人相关约定 [6] 投资金额与比例 - 截至2025年8月13日,公司持有中国人寿H股股票的账面余额为79 93亿元,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0 14% [7][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为10,972亿元,占上季度末总资产的23 26% [9][10] 交易方式与资金来源 - 平安资管通过竞价交易方式买入中国人寿H股股票 [11] - 资金来源为公司的保险责任准备金 [12] 管理安排 - 按照股票委托投资的方式进行管理 [12] - 公司将根据监管规定及时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报告 [12] 其他披露 - 公司承诺公告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并接受监督 [13]
车险“中国方案”赋能汽车产业“生态出海”
证券日报· 2025-08-20 00:37
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保险服务现状 -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面临投保难、投保贵问题 例如德国比亚迪元PLUS保费比大众ID3高210欧元(1761元) 英国比亚迪海狮07EV因零件供应不足被拒保 [1][3] - 海外市场存在三类核心问题:供给端车险不足且维修能力弱推高理赔成本 需求端金融配套影响销售 市场端当地险企配合度低 [2] - 2023-2025H1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持续增长 分别达1203万辆(同比+776%)、1284万辆(+67%)和106万辆(+752%) [2] 国内险企的应对措施 - 中国太保产险联合三井住友、中怡经纪实现泰国市场多批次保单落地 人保财险与AXA安盛泰国签署合作备忘录 平安产险承保欧洲新能源乘用车商业责任险 [4] - 采取三种合作模式:中国太保提供风险保障+技术支持 三井住友负责本土承保 中怡经纪设计产品及再保交易 [6] - 安盛天平采用"全球资源本土适配"模式 车车科技建议险企扮演"技术服务商+承保方"双重角色 [7] 行业协同与发展路径 - 上汽集团在香港成立自保公司 香港保监局认为此举可提升复杂风险管理能力 [7] - 险企应聚焦车企建厂重点市场 输出国内数字化定价模型等核心技术优势 [7][8] - 长期规划包括联动金融机构提供"信贷+保险"方案 参与国际标准建设 协助建立海外维修技术中心 [8] 市场价值与战略意义 - 新能源车险出海可补齐全链路保障环节 国际金融企业境外保费占比达30-40% 而国内险企该领域近乎空白 [4] - 数字化定价模型海外验证可反哺本土创新 推动全球保险标准协同 [5] - 实现双赢格局:车企加速国际化布局 保险机构开拓增量市场 [8]
210款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和最低保证利率:21个3.3%,73个3.0%,7成结算利率≥3%...
13个精算师· 2025-08-20 00:01
万能险市场概况 - 2024年以来行业推出210款万能险新产品,其中206款已披露2025年7月结算利率数据 [17] - 最新结算利率≥3%的产品达145款,占比超7成,其中21款为3.3%,10款为3.2%,41款为3.1%,73款为3.0% [17] - 头部险企产品结算利率普遍稳定在3%左右,如友邦增利宝(2024)持续保持3.3%,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等多款产品维持在3.1% [27] 产品利率特征 - 最低保证利率普遍设定为1.5%,但部分产品如北大方正聚宝盆(如意版)设定为2%,德华安顾优品赢家设定为5% [16][18] - 结算利率呈现波动特征,如阳光人寿多款产品从3.3%降至3.2%,中信保诚产品从3.2%降至3%后回升 [21] - 2023年产品结算利率普遍高于最低保证利率2%,而2024年新产品最低保证利率降至1.5%导致利率下限降低 [36] 市场竞争格局 - 外资险企如友邦、汇丰、同方全球等产品结算利率多维持在3.3%高位 [1][7] - 中资头部公司如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等产品利率稳定在3.1% [36][42][48] - 中小险企产品初期利率较高但波动较大,如阳光人寿部分产品利率从3.3%降至3.1% [31] 行业政策影响 - 2025年7月监管要求预定利率下调,普通型产品最高2.0%,分红型1.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1.0% [12] - 分红险预定利率仅下调25个基点至1.75%,反映出监管鼓励浮动收益产品发展的导向 [14] - 新规要求万能险销售建立负面清单,禁止五年期以下产品发行 [40]
Ping An Good Doctor (1833.HK) Reports Strong Interim Results: Revenue and Profit Accelerate as AI Fuels New Growth Momentum
Prnewswire· 2025-08-19 23:1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达2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9.5% [1] - 股东应占净利润1.34亿元人民币 同比大幅增长136.8% [1] - 综合金融业务(F端)和企业客户(B端)健康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2% [1] - 付费用户总数同比增长35.1% [1] 业务协同 - 深化"保险+医疗健康"协同模式 加强与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业务合作 [2] - 企业健康管理领域创新推出"商保+医疗基金+医疗服务"产品生态 [2] - F端付费用户达2000万 同比增长34.6% [3] - 平安集团零售综合金融客户使用医疗健康服务的客户人均合同数是非用户的1.6倍 人均AUM达4倍 [3] 企业健康管理 - B端付费企业客户超3500家 付费用户超360万 同比增长39.2% [4] - 通过"平安企业健康守护计划"提供一站式员工健康管理服务 [4] - 线上通过家庭医生提供主动健康管理 线下组织企业健康活动提升满意度 [4] 产品服务升级 - 家庭医生会员超3500万 居家养老服务权益用户同比增长约83% [7] - 居家养老服务覆盖85个城市 制定5项团体标准 [7] - 拥有约5万名自有医生及外部合作医生 覆盖37个科室 合作3200+名医 [8] - 合作医院超4000家 健康服务机构10.6万家 药店24万家 养老机构超100家 [8] 人工智能应用 - 基于14.4亿次问诊数据推出"7+N+1"AI医疗产品体系 [9] - AI辅助问诊准确率约98% 复杂疾病MDT治疗方案准确率近80% [9] - AI医生日服务能力达400万次 家庭医生单用户平均服务成本降低约52% [9] - 业务中台运营效率提升约50% [9] 战略发展 - 作为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旗舰 持续推进"保险+医疗健康会员"模式 [3][10] - 品牌升级 落实"省心 省时 又省钱"理念 [10] - 未来将抓住政策机遇 坚持医疗本质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