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晶澳科技(002459)
icon
搜索文档
建信期货多晶硅日报-20250507
建信期货· 2025-05-07 08:48
报告基本信息 - 报告日期为2025年05月07日 [2] 行情回顾与展望 - 多晶硅期货价格破位下行,PS2506收盘价36410元/吨,跌幅2.39%,成交量80443手,持仓量53823手,净减443手 [4] - 现货周度价格保持弱势,N型致密现货均价下跌至3.56万元/吨 [4] - 光伏终端“抢装”逐渐进入尾声,5月之后光伏自下而上进入政策真空期,出口改善预期偏弱,企业端继续减产预期较低,丰水季或有增产预期,累库压制价格反弹,价格破位后继续保持弱势震荡 [4] 行情要闻 - 截止5月06日,多晶硅仓单数量30手,较上一交易日持平 [5] - 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发布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并举行业绩说明会,报告期内四家企业分别亏损14.36亿元、13.9亿元、16.38亿元、13.2亿元,合计57.84亿元,其中隆基绿能同比减亏,其他三家企业分别同比下降218.2%、239.35%、355.88% [5]
四大光伏组件龙头谁在美洲市场表现最好?
新浪财经· 2025-05-07 08:08
光伏组件行业区域毛利率分析 - 四大光伏组件商(晶科能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2024年中国境内毛利率普遍较低,其中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为负值(-10.41%和-7.98%),天合光能最高(6.36%),隆基绿能次之(4.39%)[1] - 美洲市场毛利率表现突出,天合光能美国市场毛利率达34.16%(同比+0.92pct),晶澳科技美洲毛利率31.43%(同比-4.63pct),晶科能源26.21%(同比+9.1pct),隆基绿能13.35%(同比-15.98pct)[4][5][7] - 隆基绿能美洲营收增速从初版108.57%下修至26.52%,毛利率同比降幅从13.48pct扩大至15.98pct,主要因前期美国清关受阻导致滞留费用和客户索赔[7] 企业区域营收结构 - 晶科能源美洲营收规模最大(224.32亿元,占比24.26%),隆基绿能最小(87.93亿元,占比10.65%)[5][6] - 天合光能美国营收占比12.07%,晶澳科技美洲营收占比23.37%,隆基绿能中东非地区毛利率最高(18.39%)但营收占比仅5.6%[4][5][7] - 隆基绿能2023年对美直接出口几乎为0,2024年下半年恢复美国业务正常经营[7][8] 国际贸易环境影响 - 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可能推高中国光伏企业出口成本,天合光能通过美国库存(电池组件)和印尼工厂应对,晶澳科技转向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9] - 阳光电源暂停美国储能业务发货,预计关税政策或影响全年4-5GWh出货量(原目标40-50GWh)[10] - 中国外交部表态反对美国关税战,强调平等谈判前提是停止威胁施压[10] 企业战略调整 - 天合光能计划利用美国本地制造合作伙伴资源,晶澳科技与下游客户沟通以减少关税对装机影响[9] - 隆基绿能2024年修订年报显示美洲业务数据大幅调整,反映贸易政策波动对财务披露的直接影响[7]
A股光伏高管薪酬大盘点:超六成个股降本,知名高管年薪骤降
北京商报· 2025-05-06 21:51
光伏行业高管薪酬变动 - 2024年A股光伏行业超六成企业管理层薪酬总额同比下降,占比达64.18% [1][3] - 隆基绿能管理层薪酬总额降幅最大,从2023年4154.94万元降至2024年1585.24万元,降幅达61.85% [3][4] - 通威股份、晶澳科技、阿特斯管理层薪酬总额降幅均超千万元,分别下降2404.44万元、1449.29万元、1273.72万元 [3] - 21家光伏企业管理层薪酬总额降幅超百万元,18家降幅在100万元以内 [3] 知名高管薪酬变化 -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年薪从1153.95万元降至89.55万元,降幅超90% [5] - 隆基绿能总经理李振国年薪从816.12万元降至84.65万元,降幅近90% [5] - 通威股份高管李斌年薪从2628万元降至643.33万元,降幅75.52% [6][7] -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年薪从646.61万元降至401.05万元 [7] 部分高管薪酬上涨情况 - 晶科能源副总经理金浩年薪从487.59万元上涨至599.12万元 [8] - 晶科能源总经理陈康平年薪从431.64万元小幅上涨至439.29万元 [8] - 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年薪从351万元增至388万元 [10] - 阳光电源副董事长顾亦磊年薪从1440万元增至1750万元 [10] 行业背景与企业表现 - 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最冷寒冬",企业业绩普遍承压 [1] - 晶科能源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22.08%至924.7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98.67%至9892.76万元 [8] - 阳光电源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7.76%至778.5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6.92%至110.36亿元 [10] - 光伏行业主产业链价格整体处于低位,海外贸易政策变化扰动需求 [9]
光伏主产业链一季度续亏:负债攀升叠加需求退潮,跌价拉响现金流警报
第一财经· 2025-05-05 19:20
行业经营状况 - 光伏主产业链21家上市公司中18家一季度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亏损 规模越大亏损越严重 通威股份亏损26.1亿元 TCL中环和隆基绿能均亏损近20亿元 晶科能源 晶澳科技和天合光能三家组件企业亏损超过10亿元 [1] - 17家光伏主产业链企业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TCL中环 天合光能 晶澳科技等企业环比增速超过50% TCL中环从去年四季度亏损39.78亿元减亏至19.75亿元 天合光能一季度亏损13.83亿元 环比减亏近28亿元 [3] - 协鑫集成 阿特斯 横店东磁 晶科能源4家企业净利润环比下跌 行业全面扭亏的反转拐点仍不明确 [3] 财务风险 - 21家光伏企业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中位数达73.27% 同比上升4.61个百分点 环比上升0.52个百分点 13家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70% 同比增加4家 [3] - 通威股份负债率72.25% 同比上升12.98个百分点 TCL中环负债率64.32% 同比上升11.8个百分点 协鑫集成连续七个季度负债率超80% 一季度末达88.88% 爱旭股份负债率85.97% 同比上升近11个百分点 [4] - 21家企业短期借款合计635.72亿元 环比增长46亿元 同比增长135亿元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627.05亿元 环比增65亿元 同比增305亿元 通威股份短期借款增幅88% 从18.78亿元增至35.31亿元 [4] - 长期借款合计2261.8亿元 环比增长194亿元 同比增长602亿元 通威股份 TCL中环 天合光能等7家企业长期借款超100亿元 通威股份达558.02亿元 [5] 现金流状况 - 21家企业货币资金合计2203.7亿元 环比略增68亿元 同比略降58亿元 当前货币资金规模能够覆盖1262亿元短期债务 [6] 价格与供需 - 多晶硅期货创上市新低 现货价格同步下跌 硅片价格跌幅超9% 组件价格多数跌破0.9元/w [1][7] - 多晶硅价格当周再跌逾2% 下游企业预期价格严重偏离行业平均生产成本 硅料库存向上游集中 [7] - 5月排产计划环比下降 电池片和组件预期减产 价格进一步下滑 带动硅片和多晶硅价格下挫 [8] 行业展望 - 若价格走势回到2024年下半年底部行情 企业将面临产能去化与成本售价倒挂双重压力 [1][2] - 5-6月经营预期不乐观 需求进入阵痛期 终端采购观望情绪浓厚 [7] - 部分多晶硅企业积极评估减停产方案以应对极端市场行情 [7]
晶澳科技(002459) - 关于“晶澳转债”预计触发转股价格修正条件的提示性公告
2025-05-05 15:46
可转债发行 - 2023年7月18日发行可转债89,603,077张,募资89.603077亿元,净额89.3384802597亿元[5] 转股价格调整 - 2023年10月18日起由38.78元/股调为38.74元/股[6] - 2024年4月2日起由38.74元/股调为38.78元/股[7] - 2024年5月30日起由38.78元/股调为38.22元/股[7] 转股价格修正 - 向下修正条件为连续三十个交易日至少十五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当期转股价格85%[8] - 2025年4月17 - 30日已有十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85%[4][10] - 未来二十个交易日内五个交易日继续低于或触发修正条件[4][10] - 修正方案须经出席会议股东表决权三分之二以上通过[9] - 修正后价格不低于股东大会前二十个和前一交易日均价[9] 转股信息 - 当前转股价格38.22元/股,起止日期2024年1月24日至2029年7月17日[5]
透视“风光储”财报:风电、储能“回春”,光伏还在“挣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4 16:22
风电行业 - 2024年23家A股风电公司合计营收2251.53亿元(+4.39%),净利润132.39亿元(-12.70%),但2024Q4起单季度盈利明显回升[5] - 2025Q1风电行业加速回暖,23家公司营收475.75亿元,净利润42.21亿元,金风科技表现突出:营收94.71亿元(+35.72%),净利润5.68亿元(+70.84%),在手订单51.09GW(+51.81%)[6] - 风机价格企稳和海外市场拓展驱动修复,电气风电2024年亏损收窄38.27%,2025Q1亏损进一步收窄至1.87亿元,三一重能因库存产品交付和低价订单导致2025Q1亏损1.91亿元[7][8] - 行业呈现"旺季提前"特征,浙商证券预计2025年风电装机将高速增长,叶片、铸件等环节价格持续上涨[8] 光伏行业 - 2024年110家A股光伏公司营收1.38万亿元(-17.96%),净亏损3.63亿元(-100.25%),2025Q1营收2791.36亿元,净利润47.44亿元,规模持续缩水[9] - 行业呈现"主材亏损、设备辅材盈利"格局:隆基绿能(-86.18亿元)、TCL中环(-98.18亿元)等一体化龙头亏损严重,阳光电源(110.36亿元)、阿特斯(22.47亿元)等储能协同企业表现突出[10][11] - 2025Q1组件企业集体亏损83.77亿元,晶科能源由盈转亏13.90亿元,隆基绿能减亏至14亿元,N型组件价格0.75元/W较2024年同期下降21%[12][14] - 2025Q1国内光伏新增装机59.71GW(+30.5%),但产能出清速度决定企业盈亏平衡时点,隆基绿能目标Q3实现盈亏平衡[13][14] 储能行业 - 2024年21家储能企业营收6821亿元(-3.59%),净利润745.41亿元(-21.4%),2025Q1营收1580.73亿元(+12.39%),净利润210.33亿元(+34%)[15] - 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瓜分大部分订单,亿纬锂能储能电池营收占比已逼近动力电池[16] - 国内抢装潮驱动短期需求,2024年底中国储能累计装机137.9GW(占全球37.1%),但政策变动导致5月31日后并网项目存在不确定性[17][18] - 海外市场仍是利润核心,阳光电源2025Q1预计发货12GWh(环比+10%),海博思创计划3-5年内实现海外业务与国内规模持平[19][20]
特朗普下“死手”,祭出3521%关税狠招,王毅强硬发声,美国人听听清
搜狐财经· 2025-05-01 14:05
关税政策影响 - 特朗普政府对东南亚四国太阳能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柬埔寨产品关税高达3521% 越南3955% 泰国3752% 马来西亚344% [1][3] - 关税政策针对中资背景企业 晶科能源 天合光能 晶澳太阳能等被单独列出征收特定关税 [3] - 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委员会指控在东南亚设厂的中企存在"倾销"和接受"补贴"行为 [1] 行业供需格局 - 美国从东南亚进口太阳能产品是刚性需求 国内产能无法满足 切断进口渠道导致开发商生产成本上升 [3] - 中国在全球太阳能产品出货量占比近80% 剩余份额主要由中企在东南亚的出口中心占据 [4] - 美国从马来西亚 柬埔寨 泰国和越南的太阳能产品进口量大幅下降 转向老挝 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 [6] 供应链重构 - 中老铁路通车后老挝对华出口激增127% 60%货物经铁路转运至泰国 马来西亚等邻国 [7] - 柬埔寨2023年对美出口下降18% 但通过对华跨境电商渠道出口逆势增长23% [7]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和RCEP形成区域贸易网络 东盟国家输华商品95%税目实现零关税 [9] 企业应对策略 - 企业可将产能转移至RCEP成员国 利用零关税政策进入中国市场 [7][9] - 东南亚国家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对接中国市场 抵消美国关税影响 [7][9] -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指出关税将提高进口电池价格 损害本土生产商利益 [6] 地缘经济关系 - 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 2023年双边贸易额近7万亿人民币 [6] - 越南对美出口占比22% 但60%电子零部件需从中国进口 [6] - 东南亚国家在中美贸易中更依赖中国的中间品贸易和消费市场 [6]
晶澳科技(002459)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4月30日)
2025-04-30 21:10
公司经营业绩 -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 701.21 亿元,净利润 -46.56 亿元,总资产 1,129.58 亿元,净资产 278.96 亿元;2025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 106.72 亿元,净利润 -16.38 亿元,总资产 1,134.94 亿元,净资产 262.10 亿元,主要因市场竞争、贸易环境及资产减值影响 [2] - 2025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入 7.87 亿元 [3] - 2024 年度电池组件出货量 79.447GW(含自用 1.544GW),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 49%,N 型组件出货占比 70%;2025 年第一季度电池组件出货量 15.65GW(含自用 33MW),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 45%,N 型组件出货占比 95.8% [3] 技术创新与产品竞争力 - 2024 年度研发投入 37.11 亿元,占营业收入 5.29%,截至报告期末有有效专利 1,899 项,其中发明专利 1,031 项 [3] - 2025 年初展出新品 DeepBlue 5.0 超高性能组件,基于 Bycium + 5.0 电池技术平台,功率高达 670W,效率达 24.8% [4] 产能与成本 - 截至 2024 年末组件产能达 100GW,硅片与电池产能分别达组件产能的 80%以上和 70%以上,电池产能完成由 p 型向 n 型切换,n 型倍秀(Bycium +)电池量产转换效率最高达 27% [4] - 2025 年公司资本性支出比去年大幅缩小,研发类支出优先 [14] - 光伏行业转换效率提升是降本手段,公司在各环节提升转化效率,在材料和新工艺优化上降本 [15] 战略布局 - 加速推进阿曼年产 6GW 高效太阳能电池和 3GW 高功率太阳能组件项目建设 [4][12] - 计划使用不低于 4 亿元且不超过 8 亿元回购公司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截至 2024 年 10 月 29 日,累计回购 26,945,700 股,成交总金额 489,990,021.55 元 [5][6] - 探索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业务,完成多管理系统新建和优化,设立智能制造研究院,多个单位获国家级相关荣誉 [7] -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推行绿色制造体系,6 个基地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获多项评级,连续三年披露可持续发展暨 ESG 报告 [7] - 计划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 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已于 2025 年 4 月 28 日提交上市申请 [8][9] 问答环节 - 2025 年全球装机展望在 550GW - 600GW 之间,国内需求占比约 50%,欧洲户用市场恢复理性,美国市场因关税难判断,公司积极寻求新兴市场,整体需求较平稳 [10] - 公司从现金储备、回款管控、供应链支付工具、接单策略、压缩资本性支出、储备授信资源等方面保障现金流 [13] - 公司电池技术重点在 topcon 提效,BC 工艺路线明朗后考虑投入部分产能,异质结国内暂无上量迫切性,钙钛矿 3 - 5 年内无大规模量产机会 [16] - 公司对账期控制严格,发货前全额付款,发货后付款需提供信用支持,对不同客户有不同账期和支付方式要求 [17]
晶澳科技(002459) - 2025 Q1 - 季度财报
2025-04-29 20:00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报告期营业收入106.72亿元,上年同期159.71亿元,同比减少33.18%[5]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6.38亿元,上年同期 -4.83亿元,同比减少239.35%[5] - 本报告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87亿元,上年同期 -35.43亿元,同比增加122.21%[5]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1134.94亿元,上年度末1129.58亿元,同比增加0.47%[5] - 本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262.10亿元,上年度末278.96亿元,同比减少6.04%[5] - 资产总计本期为113,494,220,556.97元,上期为112,958,012,308.73元[15] - 负债合计本期为86,628,801,423.13元,上期为84,428,877,089.79元[15] - 所有者权益合计本期为26,865,419,133.84元,上期为28,529,135,218.94元[16] - 营业总收入本期为10,672,288,503.90元,上期为15,971,496,835.21元[17] - 营业总成本本期为12,300,603,566.09元,上期为16,575,962,858.30元[17] - 营业利润本期亏损1,811,635,546.13元,上期亏损739,006,315.81元[18] - 利润总额本期亏损1,802,474,542.68元,上期亏损755,950,162.17元[18] - 净利润本期亏损1,656,428,497.11元,上期亏损616,662,428.80元[18] - 综合收益总额本期为 -1,710,850,515.09元,上期为 -565,462,505.50元[18] - 基本每股收益本期为 -0.50元,上期为 -0.15元[18] 部分资产项目关键指标变化 - 应收款项融资较年初增加52.48%,主要系本期收到票据增加[9] - 持有待售资产较年初增加140.78%,主要系本期持有待售的资产增加[9] 费用关键指标变化 - 管理费用较去年同期减少30.65%,主要系本期无股份支付相关费用[9] - 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减少31.73%,主要系研发材料费减少所致[9] 股东相关信息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172,457,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为0[10] - 东台市晶泰福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7.45%,持股数量1,570,307,572股[10] 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15.65GW(含自用33MW),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45%[12] 股份回购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回购股份26,945,700股,占报告期末公司总股本的0.81%[11] 特定日期财务数据 - 2025年3月31日货币资金期末余额25,553,678,126.70元,期初余额25,088,742,298.26元[14] - 2025年3月31日应收账款期末余额8,736,274,359.20元,期初余额8,970,826,928.73元[14] - 2025年3月31日存货期末余额12,160,001,086.17元,期初余额10,570,741,220.23元[14] - 2025年3月31日流动资产合计期末余额57,882,476,858.25元,期初余额54,938,615,970.98元[14] - 2025年3月31日固定资产期末余额40,709,943,512.30元,期初余额41,584,089,103.99元[14] 上市申请情况 - 公司于2025年4月28日向香港联交所提交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12] 现金流量相关指标变化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本期为146.22亿元,上期为169.6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本期为138.35亿元,上期为205.0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7.87亿元,上期为 - 35.43亿元[19] -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本期为7.35亿元,上期为1.48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本期为18.03亿元,上期为46.04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 - 10.68亿元,上期为 - 44.56亿元[19]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本期为90.15亿元,上期为83.83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本期为51.63亿元,上期为5.01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38.52亿元,上期为78.81亿元[20] - 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本期为6277.33万元,上期为2375.98万元[2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本期为36.34亿元,上期为 - 9416.26万元;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本期为125.72亿元,上期为67.63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本期为162.05亿元,上期为66.69亿元[20]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明细变化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本期为95.30亿元,上期为136.08亿元[19] - 收到的税费返还本期为8.38亿元,上期为8.22亿元[19] - 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本期为42.54亿元,上期为25.31亿元[19]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明细变化 - 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本期为4050万元,上期为1414.80万元[19][20] -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本期为87.17亿元,上期为83.69亿元[20]
晶澳科技2024年巨亏46亿:光伏寒冬下龙头的困局与突围战
新浪证券· 2025-04-29 16:37
文章核心观点 2024年晶澳科技营收下降、净利润亏损,折射光伏行业深度调整期现实,公司面临诸多挑战,提出三大战略应对,行业“供给侧改革”已开启 [1][2][3]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全年营收701.21亿元,同比下降14.02% [1] - 归母净利润亏损46.5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降幅达166.14% [1] - 2024年电池组件出货量达79.45GW(含自用),同比增长约40%,稳居全球前三 [1] - 光伏组件业务毛利率仅为4.82%,较2023年暴跌13.46个百分点 [1] - 境内市场毛利率低至 -7.98%,欧洲市场为 -3.51%,仅美洲市场维持31.43%的高毛利 [1]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3.47亿元,但同比骤降73.04% [2] - 短期借款激增至84.98亿元,同比增幅达768%,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4.74%,创历史新高 [2] 亏损原因 - 价格战致2024年光伏组件价格最低跌至0.65元/W,较2023年均价腰斩,击穿多数企业成本线 [1] -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33.29亿元,占净亏损的71.49%,凸显产能扩张与市场失衡的矛盾 [1] 公司应对措施 - 2024年末宣布投资近40亿元建设阿曼年产6GW高效电池和3GW组件项目,加速海外布局 [2] - 提出“全球化、数智化、生态化”三大战略 [2] - 计划通过港股IPO募资补充海外产能建设资金,降低重资产投入风险 [2] - 加快布局储能、BIPV等新兴领域,构建“光伏 + 储能 + 能源管理”的生态闭环 [2] 行业现状 - 2024年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均预亏超70亿元 [2] - 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利用率普遍低于70% [2] - 截至2024年底,国内硅片、电池、组件落地产能均超1100GW,远超全球新增装机容量,供需失衡致全行业“增量不增收” [2] 公司面临挑战 - 短期需直面现金流紧张、产能利用率不足、技术路线竞争等挑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