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丰田(TM)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最新世界500强公开,美国独占138家,日本跌至38家,我国呢?
搜狐财经· 2025-08-19 04:30
世界经济格局 - 全球500强企业总营收达41.7万亿美元,美国138家企业占据全球利润的45% [2] - 中国130家企业平均利润不足美国企业一半,日本企业数量从149家锐减至38家 [2] - 日本企业平均净利润31.3亿美元,远低于中美企业水平 [3] 日本企业困境 - 丰田汽车营收3000亿美元但排名下滑15位,电动化转型迟缓 [3] - 索尼利润率仅5.2%,手机传感器业务损失20亿美元订单,汽车领域利润率下降5个百分点 [3] - 7-11母公司本土市场份额达30%但缺乏全球数字化竞争力 [3] 中国企业转型 - 中国130家企业总营收10.7万亿美元,平均净收益42亿美元 [4] - 工商银行以3600亿人民币利润领跑,能源金融和基础制造仍是主力 [4] - 比亚迪技术创新实现反超特斯拉,奇瑞汽车排名上升152位出口增长40% [4] - 拼多多以547亿美元营收和156亿美元利润位居全球第25位,农产品销售占比28% [4] 美国科技巨头优势 - 全球34家高科技企业平均净利润181亿美元,美国企业平均销售额1217亿美元 [6] - 英伟达净收益率达55%,占据全球80%AI芯片市场 [6] - 微软谷歌苹果三巨头去年利润总和超3.4万亿人民币 [6] 企业排名数据 - 沃尔玛以6809.85亿美元营收位居第一 [7] - 亚马逊以6379.59亿美元营收位居第二 [7] - 国家电网以5484.14亿美元营收位居第三 [7] - 沙特阿美以4801.94亿美元营收位居第四 [7]
Southeast Toyota Finance Ranked Highest in Overall Dealer Satisfaction by J.D. Power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8-19 02:12
公司表现与荣誉 - 东南丰田金融(SET Finance)连续第三年在J D Power 2025年美国经销商融资满意度研究中排名第一 在Captive Mass Market-Prime Automotive Finance Lenders类别中获得874分的总体满意度得分 高出细分市场平均水平120分 [1][2] - 该研究基于5 035名汽车经销商金融专业人士的反馈 涵盖五大类贷款机构 包括Captive Premium-Prime Captive Mass Market-Prime Non-Captive National-Prime Non-Captive Regional-Prime和Non-Captive Sub-Prime [2] 公司战略与运营 - 公司通过SPARK战略计划推动创新和转型 旨在实现运营现代化 同时提升经销商和客户体验 [3] - 公司提供广泛的融资和租赁选择 专注于支持消费者实现购车梦想 并为丰田经销商提供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服务客户 [3] - 公司持续投资于人员和技术 以提供经销商最重视的服务 支持和合作伙伴关系 同时保持客户期望的效率和卓越 [2] 公司背景与业务范围 - 东南丰田金融成立于1981年 是美国首家为进口汽车制造商设立的汽车金融公司 隶属于World Omni Financial Corp [3] - 公司为阿拉巴马州 佛罗里达州 佐治亚州 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177家丰田经销商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4] - 公司是新丰田汽车融资和租赁选择的主要提供商 在市场份额和经销商满意度方面一直名列前茅 [4] - 公司提供经销商贷款组合 包括库存融资 房地产和建筑贷款 [4] 母公司信息 - 东南丰田金融是JM Family Enterprises Inc的子公司 后者是一家私营公司 年收入达228亿美元 拥有5 000多名员工 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迪尔菲尔德比奇 [5] 研究机构背景 - J D Power是消费者洞察 咨询服务和数据分析的全球领导者 拥有55年以上的行业情报经验 利用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算法建模能力了解消费者行为 [6] - J D Power在北美 欧洲和亚太地区设有办事处 为全球各行业领先企业提供客户战略指导 [7]
日系汽车三强发布一季报 市场表现分化加剧
财经网· 2025-08-18 23:41
日本三大车企利润下滑 - 丰田汽车2026财年第一季度销售额12.25万亿日元(同比+3.5%),营业利润1.17万亿日元(同比-11%),净利润8413.5亿日元(同比-37%)[2] - 丰田下调全年业绩预期:经营利润从3.80万亿日元降至3.20万亿日元,净利润从3.1万亿日元下调至2.66万亿日元(同比-44%)[2] - 本田汽车第一财季销售净额5.34万亿日元(同比-1.2%),经营利润2441.7亿日元(同比-49.6%),净利润1966.7亿日元(同比-50.2%)[2] - 日产汽车第一财季营收27069亿日元(同比-9.72%),净亏损1157亿日元(同比由盈转亏),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3] 车企应对措施 - 丰田宣布将2025年全球产量目标从990万辆上调至约1000万辆,并计划在日本爱知县建立新工厂(2030年代初投产)[3] - 本田调整汽车业务方向:提升智能化水平,放缓电动化并加速混动化[4] - 日产启动"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追加超100亿投资强化研发能力,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9] - 日产计划到2027财年裁员2万人(占员工总数15%),全球工厂从17家缩减至10家[3] 中国市场表现 - 日系品牌7月在华零售份额12.9%(同比持平),较2020年顶峰时期24.1%下滑过半[1][5] - 丰田上半年在华销量83.77万辆(同比+6.8%),其中一汽丰田37.78万辆(同比+16.3%),广汽丰田36.42万辆(同比+0.6%)[8] - 本田7月在华销量44817辆(同比-14.7%),1-7月累计销量35.99万辆(同比-23.16%)[9] - 日产上半年在华交付27.95万辆(同比-21.3%),较2018年历史峰值156.4万辆大幅下滑[9] 中国乘用车市场格局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零售销量1090.1万辆(同比+10.8%),自主品牌份额达64%(同比+25.7%)[12] - 德系品牌销量180.7万辆(同比-5.3%),日系133.5万辆(同比-9.0%),美系59.3万辆(同比-9.6%),韩系9.7万辆(同比-27.2%)[12]
日系车为何都不赚钱了:本田净利润腰斩,日产巨亏,丰田增收不增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23:22
核心观点 - 日系三大车企2025财年一季度业绩显著分化 丰田实现销量增长但利润下滑 本田净利润腰斩 日产陷入亏损[1] - 美国关税政策是利润下滑的核心因素 对北美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丰田营业利润减少4500亿日元 日产损失687亿日元 本田减少1250亿日元[5][7][8] - 中国市场表现呈现分化 丰田销量增长6.8%且营业利润增长10.4% 日产和本田销量分别下跌21.3%和24%[10][11][14] - 电动化转型策略差异明显 丰田电动化车型占比47.6% 本田缩减投入至7万亿日元 日产依赖单一纯电车型[15][16][17] 销量表现 - 丰田全球交付量241.1万辆 同比增长7.1% 超过本田与日产之和[2] - 本田交付乘用车83.9万辆 同比下降30% 为三强中降幅最大[2] - 日产全球销量70.7万辆 同比下降10.1%[2] - 2025年上半年丰田总销量突破550万辆 同比增长7.4% 领先大众集团超100万辆[2] 财务业绩 - 丰田营业收入12.25万亿日元 同比增长4%[4] - 本田营收5.34万亿日元 同比微降1.2%[4] - 日产营收2.7万亿日元 同比下降9.7% 不足丰田四分之一[4] - 丰田净利润8413亿日元 同比下降37% 营业利润1.17万亿日元下降11%[5] - 本田归母净利润1704亿日元 同比下降50.2% 营业利润2441.7亿日元下降49.6%[5] - 日产净亏损1157.6亿日元 营业亏损791亿日元[5] 北美市场影响 - 北美市场占三家日系车企营收均达四成 丰田销售额5.3万亿日元占40% 本田销量45.7万辆增51%[7] - 美国关税税率从2.5%升至25% 后降至15% 仍高于历史水平[7] - 丰田北美市场营业亏损211亿日元 销量79.4万辆增12.7%但由盈转亏[8] - 丰田全财年预计因关税损失1.4万亿日元 盈利预期从3.8万亿下调至3.2万亿日元[8] 中国市场表现 - 丰田在华销量83.77万辆增6.8% 其中Q1销量45万辆增9.5% 营业利润550亿日元增10.4%[10] - 一汽丰田销量37.78万辆增16% 广汽丰田34.48万辆增2.58%[10] - 日产在华交付27.95万辆跌21.3% 纯电车型N7单月销售6189辆[14] - 本田在华销量31.52万辆跌24% 新推两款纯电SUV尚未形成明显拉动[14] 电动化转型 - 丰田电动化车型销量125.9万辆占比47.6% 混合动力车116.5万辆增16.7%[15] - 本田将电动化投入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 预计电动汽车亏损6500亿日元[16] - 日产依赖纯电车型N7单点突破 尚未形成核心产品矩阵[17] - 丰田计划2030年代初新建整车工厂 预计2026财年电动化车型占比达49.3%[15][16]
日系车三强财报透视:关税冲击下利润分化,中国市场成关键变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23:09
核心观点 - 日系车企三强在2025财年一季度呈现显著分化 丰田凭借规模优势实现销量增长但利润下滑 本田净利润腰斩 日产陷入亏损 美国关税政策是主要冲击因素[1] - 全球汽车行业面临集体性关税阵痛 德系车企同样承压[4] - 中国市场表现与电动化转型进展成为扭转颓势的关键变量[7] 销量表现 - 丰田全球交付量241.1万辆 同比增长7.1% 超过本田与日产之和[2] - 日产全球销量70.7万辆 同比下降10.1%[2] - 本田交付乘用车83.9万辆 同比降幅30%[2] - 上半年丰田总销量突破550万辆 同比增长7.4% 领先大众集团440.5万辆[2] 营收表现 - 丰田营业收入12.25万亿日元 同比增长4%[3] - 本田营收5.34万亿日元 同比微降1.2%[3] - 日产营收2.7万亿日元 同比大幅下降9.7% 不足丰田四分之一[3] 利润表现 - 丰田净利润8413亿日元 同比减少37% 营业利润1.17万亿日元 同比下滑11% 利润率从11.1%收缩至9.5%[4] - 本田归母净利润1704亿日元 同比下降50.2% 营业利润2441.7亿日元 同比下跌49.6% 利润率从9%骤降至4.6%[4] - 日产净亏损1157.6亿日元 营业利润亏损791亿日元 利润率降至-2.9%[4] 北美市场影响 - 美国市场对日系三强营收贡献均达四成[5] - 丰田北美销售额5.3万亿日元 占总销售额四成 同比增长6.2%[5] - 本田在北美销量45.7万辆 同比增长51%[5] - 美国关税税率从2.5%升至25%后降至15%[5] - 丰田营业利润因关税减少4500亿日元 全财年预计损失1.4万亿日元[6] - 丰田在北美市场由盈转亏 营业利润亏损211亿日元[6] - 日产因美国关税损失687亿日元利润 全年营业利润最大缩水3000亿日元[6] - 本田因关税营业利润减少1250亿日元[6] 中国市场表现 - 丰田在华销量83.77万辆 同比增长6.8% 其中4-6月销量45万辆 同比增长9.5% 营业利润550亿日元 同比增长10.4%[8] - 一汽丰田销量37.78万辆 同比增长16% 广汽丰田销量34.48万辆 同比增长2.58%[8] - 日产在华交付27.95万辆 同比下跌21.3%[12] - 本田在华销量31.52万辆 同比下滑超24%[12] 电动化转型 - 丰田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47.6%达125.9万辆 混合动力车型116.5万辆同比增长16.7% 插混车型同比增长38.8% 纯电动车型同比增长10.4%[13] - 丰田预计2026财年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达49.3% 全年销售512.3万辆[13] - 丰田宣布在日本新建整车制造工厂 2030年代初投产[14] - 本田预计电动汽车亏损6500亿日元 电动化投入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14] - 本田计划2026年量产全新纯电动产品线"本田0系列"[14] - 日产推出纯电车型N7 6月单月销售6189辆 上市一个半月累计交付超1万辆[12] - 日产计划推出插混车型N6[12]
全球央行年会前市场押注美联储降息,日、澳股市创历史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20:57
亚太股市表现 - 日本日经225指数涨0.77%或336点,报43714.31点,创历史新高 [1][2] - 澳大利亚S&P/ASX200指数涨0.23%,报8959.3点,创历史新高,年内累涨9.81% [1][3] - 韩国KOSPI指数跌1.5%,报3177.28点 [1] - 东南亚股市涨跌互现:马来西亚涨0.55%,新加坡跌0.88%,泰国跌1.36%,越南涨0.39%,菲律宾跌0.43% [1] 日本股市驱动因素 - 日元兑美元下跌0.18%,提振汽车等出口企业股价,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分别涨1.72%和1.56% [3] - 外资持续流入,截至8月9日连续第七周净买入,最近一周净买入4893亿日元 [3] - 驱动因素包括日元走弱放大出口企业海外利润换算,以及日本公司治理与分红回购纪律强化 [2] - 短期受"汇率+关税"共振影响,美日关税路径更清晰修复盈利不确定性 [3] 澳大利亚股市驱动因素 - 金融、电信服务和IT信息科技板块领涨 [4] - 金融板块受益于资本充足与业绩更新,股东回报稳定,对降息与信贷需求改善敏感 [4] - 电信板块具备强现金流与高分红属性,IT板块对折现率敏感,降息预期抬高长期现金流现值 [4] 亚太股市整体驱动因素 - 俄罗斯供给风险缓解致油价走弱,降低通胀与成本预期 [2] - 投资者押注美联储鸽派路径,带动股指外溢上涨 [2] - 区域内自身动能凸显,形成"跟涨+补涨"技术推动 [2]
观车 · 论势 || 跨国车企的利润去哪儿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8 18:12
核心观点 - 全球跨国车企2024年上半年普遍面临利润下滑或亏损 营收与利润增长呈现背离态势 行业盈利能力整体承压 [1] - 美国新关税政策是导致利润下滑的关键外部因素 给全球供应链带来沉重成本负担 各国车企均受波及 [2] - 汽车电动化转型带来结构性挑战 电动汽车目前盈利能力远低于燃油车 但车企仍需维持高强度研发投入 [3] - 车企采取多重应对策略 包括生产转移 成本削减 管理层调整和战略重组 以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转型 [4] 财务表现 - 德国车企利润骤降:大众集团上半年营业利润同比下降33% 梅赛德斯-奔驰净利润同比下降56% 宝马集团净利润同比下降29% [1] - 美国车企表现分化:通用汽车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1% 福特汽车净利润从32亿美元缩水至4亿美元(二季度净亏损3600万美元) Stellantis上半年净亏损22.56亿欧元 [1] - 亚洲车企营收利润背离:现代和起亚二季度营收创新高但净利润下跌超20% 丰田汽车二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7% 本田利润腰斩 日产持续亏损 [1] 关税影响 - 丰田汽车二季度因关税损失4500亿日元 预计2025财年损失达1.4万亿日元(约680亿元人民币) [2] - 现代汽车二季度因关税损失8280亿韩元(约43亿元人民币) 预计三季度影响更大 [2] - 大众集团上半年因关税损失13亿欧元 Stellantis预计2025年全年损失10-15亿欧元 [2] - 尽管美日 美韩 美欧关税协议使汽车关税从27.5%下调 但仍远高于最初2.5%水平 [3] 电动化转型挑战 - 燃油车仍是主要利润来源 电动汽车尚未盈利或利润率较低 [3] - 大众集团上半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长47%至46.55万辆(占总交付量10.6%) 但盈利能力远不及燃油车 [3] - 通用汽车投资40亿美元在美国3家工厂增加燃油车生产 以对冲关税风险并保障利润 [3] 战略调整 - Stellantis更换北美市场掌门人 终止氢燃料电池项目 削减产品线 [4] - 日产裁员2万人 关闭7家工厂 推动研发和供应链革新 [4] - 福特为商用车部门从亚马逊引进新负责人 [4] - 多家车企将部分生产转移至美国 但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3]
全球瞭望|日媒:美国关税政策令日本上市企业业绩承压
搜狐财经· 2025-08-18 16:24
分析显示,42家上市公司中利润下降企业绝大多数是出口企业,其中七大汽车制造商利润损失合计约 2.7万亿日元,约占42家上市公司利润损失总额的近八成。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丰田汽车公司预计本 财年营业利润缩水1.4万亿日元,马自达汽车公司预计本财年营业利润减少2333亿日元。 文章说,美国关税政策导致日本上市企业负担沉重,仅靠成本转嫁难以弥补损失。(完) 新华社东京8月18日电(记者刘春燕)《日本经济新闻》日前在头版刊文分析近期发布的日本主要上市 公司财报,认为美国政府关税政策令日本上市公司业绩承压,作为日经股指成分股的主要42家上市公司 本财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营业利润预计将共计减少3.5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47日元)。文章 摘要如下: 数据显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企业营业利润缩水额度较最初估计增加9000亿日元,或达3.5万亿日元。 42家上市公司营业利润总额预计比上财年减少两成,降至12.1万亿日元。 ...
嘴硬“不放弃燃油车”的丰田,也扛不住了
36氪· 2025-08-18 15:49
核心观点 -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预计暴跌44%至2.66万亿日元,远超此前管理层预期的34.9%跌幅 [1] - 公司归因于日元汇率升值(影响7250亿日元)和美国关税政策(影响1.4万亿日元),但深层问题在于战略转型迟缓和供应链管理缺陷 [3][5][10] - 电动化转型严重滞后,仍坚守混动和氢燃料路线,导致技术代差难以追赶 [15][20] - 北美市场从利润支柱转为亏损源(同比降124.8%),反映供应链本土化不足的代价 [13][14]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净利润预期从4.75万亿日元下调至2.66万亿日元,降幅达44% [1] - 北美市场营收增6.2%但亏损211亿日元,利润率同比恶化124.8% [14] - 欧洲市场利润同比下降22.2%,亚洲市场利润下降12.3%,仅其他市场利润增长125% [14] - 汇率波动和关税合计造成2.125万亿日元利润损失,占预期利润的80% [3][5] 战略失误 - 电动化转型迟缓,bZ系列推出时已落后特斯拉等对手2-3代技术 [15][20] - 北美供应链本土化率不足,关键零部件85%依赖进口,导致关税敏感度高 [10][13] - 氢能源路线投入过度,2023年才启动200亿美元北美电池工厂投资 [13][20] - 产品迭代周期长达10年,远慢于电动车企的"月更OTA"节奏 [18][20] 运营问题 - 零部件通用化导致产品同质化,雷克萨斯与卡罗拉驾驶体验趋同 [32] - 材料降本引发质量危机,2023年在中国单月召回104万辆(占市场总量93.3%) [30] - 2020-2024年持续爆发燃油泵缺陷,涉及电装(DENSO)等核心供应商 [29][30] - 北美工厂因供应链中断频繁停产,基本成本控制失效 [12][32] 行业影响 - 特斯拉Model 3的电子架构(1.5公里线束)对比传统车型(6公里)形成代际优势 [16] - 800V高压平台和集中式电子架构成为电动车技术分水岭 [20] - 日本汽车工业整体面临"软件定义汽车"转型困境,工程师公开承认技术差距 [16] -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快速迭代模式对丰田保守研发体系形成降维打击 [20][34] 管理层动态 - 丰田章男支持率连续两年创新低,股东质疑电动化战略 [34] - 高管持续贬低电动车价值,称其为"低级产品"和"畸形发展" [34][35] - 2014年曾因隐瞒缺陷支付12亿美元美国罚款,危机应对模式固化 [8][10] - 北美本土化2.0计划迟至2025年才启动,错过政策窗口期 [13]
嘴硬“不放弃燃油车”的丰田,也扛不住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8-18 13:30
核心观点 -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预计暴跌44%至2.66万亿日元 利润下滑速度远超管理层此前预期[1] - 公司将利润下滑归咎于外部因素 包括美国关税政策影响1.4万亿日元和日元汇率升值影响7250亿日元[4][6][9] - 深层问题源于战略方向误判 包括电动化转型迟缓 北美供应链本地化不足 以及过度依赖降本策略导致产品质量下滑[14][16][18][23][27][28][30][31][32][33][35][41]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净利润预计下降44%至2.66万亿日元 营业利润此前预测下降20.8% 实际跌幅更大[1] - 2026财年第一季度北美市场营收增长6.2%但亏损211亿日元 利润同比下降124.8%[17] - 日本市场利润同比下降26.8% 欧洲市场利润下降22.2% 亚洲市场利润下降12.3%[17] 外部因素影响 - 美国政府对日本汽车加征15%关税 导致本财年营业利润减少1.4万亿日元 4月至6月减少4500亿日元[4][9] - 日元汇率升值导致利润减少7250亿日元 海外业务营收折算为日元后缩水[4][6] - 公司过去几十年受益于弱势日元的出口红利未在财报中提及[8] 战略与转型问题 - 电动化转型严重滞后 长期坚持混动和氢燃料技术 而非纯电路线[18][23] - 北美供应链本地化不足 2024年北美工厂产量仅占全球13% 关键零部件仍依赖日本供应[14][16] - 2025年才启动北美供应链本土化2.0计划 未来3年投资200亿美元提升本地采购率至85%[16] 技术差距 - 传统分布式电子架构落后 特斯拉Model 3仅用4个控制模块取代近百个ECU 线束长度从6公里减至1.5公里[20] - 内燃车12V电路难以支持OTA更新 而电动车800V平台支持实时数据处理和整域更新[23] - 2013年已展示驾驶辅助系统AHDA 但迭代速度远落后于新势力车企[22] 成本与质量问题 - 降本策略导致材料降级 如发动机罩从铝改为塑料 防撞梁从铝合金改为钢材[28] - 零部件高度通用化导致产品同质化 豪华车型驾驶体验接近经济车型[33] - 大规模召回频发 2023年11月两次召回近118万辆汽车 2023年12月在中国召回104.8万辆 占当月召回总量93.3%[30][31][32] 管理层与股东反应 - 董事长丰田章男股东支持率连续第二年跌至历史新低 股东担忧电动化转型缓慢[36] - 章男曾公开批评电动汽车为"低级产品" 并质疑中国新能源车发展[36] - 公司对外部因素的解释被指掩盖战略误判和技术短板[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