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丰田(TM)
icon
搜索文档
日系车为何不赚钱了?
虎嗅· 2025-08-25 15:50
核心观点 - 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和日产本财年一季度均面临利润下滑或亏损 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日元汇率波动及中国新能源转型滞后等多重因素影响 [1][4][6][7] 财务表现 - 丰田营业利润同比下降11%至1.17万亿日元 净利润同比大降37%至8414亿日元 [2] - 本田经营利润同比减少49.6%至2441.7亿日元 净利润同比减少50.2%至1966.7亿日元 [3] - 日产净亏损1157亿日元 上年同期净利润286亿日元 同比由盈转亏 [4] 美国关税影响 - 美国对日本输美汽车关税从2.5%升至25%后降至15% 仍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4] - 6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同比下降26.7% [5] - 丰田预计美国关税导致财年营业利润下降1.4万亿日元 其中4-6月减少4500亿日元 [5] - 本田称美国关税使其第一财季营业利润减少约1250亿日元 [5] - 日本七大汽车制造商预计2025财年营业利润合计减少约2.67万亿日元 相当于上财年利润三成多 [6] 汇率波动影响 - 日元汇率升值预计导致丰田本财年利润减少7250亿日元 [6] 中国市场表现 - 7月日系汽车品牌在华零售份额为12.9% 较巅峰期腰斩 [9] - 本田上半年在华销量31.52万辆 同比下滑24.2% [10] - 日产上半年在华销量27.96万辆 同比下降17.6% [10] - 丰田上半年在华销量83.77万台 同比增长6.8% 为近四年首次增长 [11] - 一汽丰田销量37.78万台同比增长16% 广汽丰田销量34.48万台同比增长2.58% [11] 新能源转型举措 - 丰田混合动力产品和新款纯电车型铂智3X因以旧换新政策销量增长 [12] - 雷克萨斯在上海独资设立纯电动汽车及电池公司 [13] - 日产自研纯电车型N7一个半月累计交付破万 6-7月销量均突破6000辆 [13] - 本田将纯电动汽车投资计划从10万亿日元缩减三成至7万亿日元 [13] 个体特殊因素 - 日产自前任CEO戈恩离开后遗留产能、成本问题 合并重组告吹 实施包括上万人裁员和产能削减的重组计划 [13]
日媒:日车企在美涨价,仍难抵关税冲击
环球时报· 2025-08-25 07:05
美国新车价格趋势 - 美国新车平均建议零售价突破5.1万美元 同比增长2.3% 较2020年平均价格高1万美元 [1] - 新车价格未来上涨水平难以预测 受特朗普政府征收进口汽车、零部件和钢铁关税影响 [1] 日本对美汽车出口表现 - 7月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4220亿日元 同比大幅减少28.4% [1] - 日本出口北美轿车价格指数119.6 环比上升2.2点 为6个月来首次上涨 [1] 日本车企应对策略 - 日本出口美国汽车实际关税达27.5% 含原有2.5%关税及新增25%关税 [2] - 丰田汽车自7月1日起上调在美售价 平均涨幅270美元 基于市场动向及竞争对手策略考量 [2] - 斯巴鲁6月前已上调部分车型价格 计划设定符合车辆价值的合理价格 [2] 行业盈利压力与谈判进展 - 日本车企调价幅度不足以弥补关税冲击 盈利压力预计继续加大 [2] - 日美达成协议将关税下调至15% 具体实施时间尚未确定 [2] - 日本政府继续要求美国尽快下调汽车及零部件关税 [2]
为求生存,燃油车悄然降价简配
经济观察网· 2025-08-23 15:28
市场销量表现 - 2025年7月全国乘用车零售182.6万辆 同比增长6.3% [2] - 新能源乘用车零售98.7万辆 同比增长12% [2] - 燃油乘用车零售83.9万辆 同比增长0.35% 实现正增长 [2] 燃油车价格策略 - 东风日产轩逸推出省心版车型 官方限时优惠价7.58万元 较次低配降价1万元 [3] - 大众途锐锐越版厂商指导价降至50.88万元 终端参考价38.88万元 进入40万元内区间 [4] - 一汽大众探岳众享款指导价19.89万元起 备胎改为200元选装配置 [5] 配置调整方案 - 轩逸省心版取消倒车影像/8英寸中控屏/NissanConnect超智联2.0+系统 改用卤素大灯和传统脚刹 [3] - 途锐锐越版简配前大灯清洗/30色氛围灯/前排座椅通风/抬头显示/盲点监测等舒适配置 [4] - 部分车型采用不可见简配 包括更换普通玻璃/廉价车身结构件/缩减橡胶件用料 [5] 成本控制逻辑 - 8英寸中控屏成本500-1000元 轩逸年销数十万辆 单项目可节省上千万元制造成本 [5] - 燃油车核心部件成本固化 降价空间有限 需通过简化配置参与价格竞争 [5] 电动车竞争策略 - 蔚来/小鹏等品牌早期采取战略亏损策略 亏本销售以抢占市场份额 [6] - 新能源经销商盈利比例比传统燃油车品牌高17.3个百分点 [6] 智能化升级路径 - 奥迪A5L成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燃油车 [7] - 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CEA架构 2027年起拓展至燃油及混动车型 [8] - 吉利升级燃油车电子电气架构 复用FlymeAuto智能座舱和千里浩瀚智驾系统 [9] 智能化成本影响 - 燃油车智驾/智舱升级使成本提升15%-20% [9] - 大众2024年中国交付200万辆汽车 燃油车占比近九成 规模效应可摊薄智能化改造成本 [9] 技术路线演变 - 丰田新一代RAV4取消纯燃油版本 仅保留PHEV和HEV混动形式 [11] - 丰田/斯巴鲁/马自达合作开发下一代内燃机 支持生物燃料/氢气/合成燃料 [11]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86.6万辆 同比增长35.5% 其中纯电占比60% 插混占比突破40% [12] 全球市场差异 - 2024年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仅9.6% [13] - 东南亚国家燃油车占比超80% [13] - 预计2030年中国燃油车市场份额降至31% 全球降至30-35% 形成40%纯电/30%混动/30%燃油格局 [14]
财报“透视”:日系车企三强的喜与忧
中国经营报· 2025-08-23 05:13
核心观点 - 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在2025财年第一财季均面临利润收缩困境 主要受美国关税政策、新能源转型投入及供应链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 [1][2][4] - 丰田表现相对稳健 营收增长但利润下滑 本田净利润大幅腰斩 日产出现亏损 [1][3][5] - 中国市场成为关键增长点 丰田和日产销量回升 本田表现疲软 新能源转型策略呈现差异化 [7][8][10] 财务表现 - 丰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至12.2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925.3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滑36.9%至84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7.04亿元) 营业利润下滑11%至1.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5.93亿元) [1][3] - 本田营业收入同比微降1.2%至5.3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00.53亿元) 经营利润同比减少49.6%至2441.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8.91亿元) 净利润同比下滑50.2%至1966.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5.78亿元) [1][4] - 日产销售额同比下滑10%至2.7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10.8亿元) 营业亏损79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26亿元) 去年同期盈利9.9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11.6万元) [5] 美国关税影响 - 美国对进口汽车追加25%关税 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加税 导致跨国车企利润普遍受损 [4][6] - 丰田因关税损失4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7.65亿元)营业利润 全年预计损失1.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77.11亿元) [3] - 本田预计2025财年因关税导致营业利润损失4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7.68亿元) [4] - 日本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 汽车及零部件关税降至15% 但仍为原税率的六倍 [4] 中国市场表现 - 丰田上半年在华销量达83.77万台 同比增长6.8% 一汽丰田销量同比增长16%至37.78万台 广汽丰田销量同比增长2.58%至34.48万台 [7] - 日产7月中国区销量同比增长21.8%至5.7万台 东风日产销量同比增长19.4%至5.27万台 [8] - 本田7月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4.75%至4.48万台 1-7月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3.16%至35.99万台 [10] 新能源转型策略 - 丰田通过混合动力产品和新款纯电车型铂智3X实现增长 与华为合作推出搭载HarmonyOS的纯电车型bZ7 [7][8] - 日产N7纯电车型上市50天大定突破2万台 一个半月交付破万台 6月销量6189台环比增长104% 7月交付6455台 [8][9] - 日产计划未来两年在华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 追加百亿元人民币投资 2026年前追加100亿元用于技术中心扩建 [6][10] - 本田在中国市场推出东风本田S7和广汽本田P7纯电产品 但月销量未突破百台 [10] 成本控制措施 - 日产通过Re:Nissan战略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削减方面取得进展 可变成本节省约4000个想法 其中1600个已准备实施 固定成本节省300余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 [6]
上交大博士自研3D图形引擎,效率暴增500倍,比亚迪丰田抢着用
创业邦· 2025-08-22 12:10
公司融资与财务表现 - 2025年7月完成千万美元级B3轮融资,由锡创投、无锡滨湖产业集团和比亚迪联合领投,老股东朗玛峰创投跟投[5] - 2024年公司收入达到数千万级,实现翻倍增长,预计2025年收入将继续翻倍[7] - 融资资金将用于3D图形引擎的原生AI化升级、模型训练和人机交互方案研发,推动智能座舱、终端图形、空间智能等垂直场景商业化落地[5] 公司背景与技术发展 - 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新一代计算机图形引擎技术提供商,自研3D图形引擎GritGene[6] - 创始人吴小毛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在微软亚洲研究院、Autodesk和Crytek工作,带领团队提升好莱坞大片特效制作效率,单帧渲染效率提升500多倍,制作成本减半[10] - 2018年回国组建中国团队,开启中德同步引擎研发,瞄准非传统游戏市场如影视特效、虚拟直播、模拟演练等[10][11] 产品与技术创新 - 推出自研图形引擎GritGene,具备端云双结构,是全球首个此类3D引擎,支持高清渲染和轻量化终端运行[14][15] - 引擎已应用于比亚迪腾势N7、N9、Z9、Z9-GT、豹8和丰田bZ3等车型的中控/仪表系统[17] - 利用AI大模型实现从编写专业3D特效代码到用户界面的全链路打通,提升内容创作效率和用户体验[22] 商业化与应用场景 - 70%营收来自智能终端业务(车、手机和XR设备),30%来自混合现实互动(展馆、园区、文旅、教育等)[19] - 实施"灵境XR平台-漕河泾印象城"项目,是全球首个以消费者互动和粘性为核心的系统,解决行业标准不统一和软硬件生态割裂问题[20] - 与垂直行业巨头合作定义3D引擎产品标准化,推动技术在智能座舱、终端图形、空间智能等场景落地[5][19] 行业趋势与战略方向 - 图形引擎技术从游戏向非游戏领域扩展,包括影视特效、虚拟直播、模拟演练、3D数据可视化等[10] - 智能汽车崛起带来新终端互联需求,端云混合计算成为关键,公司通过双引擎结构满足车机算力需求[15][17] - 未来3-5年将持续与行业巨头合作,推动3D引擎技术标准化和跨行业应用[19]
Toyota Motor: Market Ignoring Japan's Financial Risks And Collapsing U.S. Car Demand
Seeking Alpha· 2025-08-21 03:36
核心观点 - 对丰田汽车持中性看法 认为新兴经济风险可能降低需求 但被改进的定位所抵消 [1] 分析师背景 - 分析师自2018年起在Seeking Alpha撰写文章 拥有超过十年市场观察经验 [1] - 具备私募股权 房地产和经济研究行业的专业经验 [1] - 学术背景涵盖金融计量经济学 经济预测和全球货币经济学 [1]
关税“毒药”发作 日本出口遭遇四年来最沉重一击
智通财经· 2025-08-20 11:09
日本出口表现 - 7月出口额同比下滑2.6% 超出经济学家预测的2.1%降幅 创2021年2月以来最大跌幅 [1] - 汽车 汽车零部件和钢铁出口领跌 其中对美汽车出口额下降28.4% 零部件下降17.4% [3] - 出口量增长1.2% 表明企业通过降低售价消化关税成本以维持市场份额 [1] 贸易收支与进口 - 7月进口额减少7.5% 主因原油 煤炭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出现两位数下降 [1] - 贸易收支逆转至1175亿日元逆差 [1] 区域出口结构 - 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10.1% 汽车及零部件占对美出口额三分之一 [3] - 对中国出口下降3.5% 主因汽车 零部件及有色金属出货量减少 [5] - 对欧洲出口下降3.4% 其中钢铁出口骤降53.1% [5] 关税政策影响 - 美国4月对日本汽车零部件征收25%关税 多数商品征收10%关税 6月钢铁进口关税翻倍至50% [3] - 丰田汽车警告美国关税将使其利润减少1.4万亿日元(95亿美元) [3] - 7月底贸易协议设定汽车及商品关税率为15% 但全面实施尚需时日 [4] 汇率与成本传导 - 7月日元对美元平均汇率为145.56 较去年同期升值8.9% [5] - 6月前后日本输美商品开始涨价 导致日货逐渐丧失价格竞争力 [3] 经济前景预期 - 出口持续疲软可能导致第三季度经济萎缩 威胁工资与物价良性循环机制 [5] - 日本政府下调经济展望 指出美国贸易措施造成的损失正在扩大 [5] - 经济学家普遍预期日本出口将陷入停滞 企业利润压力加剧 [5]
谁在布局硫化物固态电池?宁德、比亚迪、丰田等巨头纷纷押注
材料汇· 2025-08-19 22:57
固态电池发展趋势 - 固态电池具备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优势,将易燃有机电解液替换为无机固态电解质可提升安全性并提高能量密度 [2][8] - 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聚焦硫化物电解质,匹配高镍三元正极和硅碳负极,目标比能量400Wh/kg、循环寿命1000次以上 [2][10] - 预计2027年实现轿车小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量产,硫化物固态电池出货量有望达117GWh,对应市场空间1170-1755亿元 [20][22] 硫化物电解质技术 - 硫化物电解质室温电导率最高(10-3~10-2 S/cm),兼具优异机械性能和延展性,被视为最理想固态电解质材料 [10][23] - 存在空气稳定性差、电化学窗口窄、界面性差等问题,通过氧掺杂、包覆层等方案改进 [26][27] - 制备工艺分为固相法和液相法,固相法性能更优(离子电导率>10-3 S/cm),液相法更易于规模化生产 [37][38] - 成膜工艺包括湿法和干法,湿法普遍但溶剂影响性能,干法新兴且成本更低、粘结剂用量少 [40][43] 硫化锂核心材料 - 硫化锂纯度是关键指标,直接影响电解质性能,主流制备工艺超5种 [3][56] - 锂硫化合工艺产品指标最突出(纯度99.9%以上),但成本高且安全风险大 [58][62] - 碳热还原、水合肼还原和液相复分解法综合优势明显,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65][68][71] - 1G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约消耗400-450吨电解质,对应160-180吨硫化锂,2030年需求约2万吨 [21][22] 行业竞争格局 - 参与企业包括赣锋锂业、天齐锂业、容百科技、恩捷股份等锂电龙头,以及深圳固研、广州博粤等初创公司 [4] - 日韩主攻硫化物路线,日本在全固态电池专利占比达68%,丰田拥有最多专利 [14][15] - 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布局硫化物体系,目标能量密度400Wh/kg,预计2027年产业化 [20]
净利润暴跌44%,丰田也扛不住了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8-19 11:38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暴跌 -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预计暴跌44%至2.66万亿日元,远超此前预测的34.9%跌幅 [5] - 北美市场从利润奶牛变为出血点,直接亏损211亿日元,同比下降124.8% [17] - 欧洲市场利润同比下降22.2%,亚洲市场利润同比下降12.3% [17] 外部因素对业绩的影响 - 美国政府汽车关税政策导致营业利润减少1.4万亿日元,其中4-6月减少4500亿日元 [7] - 日元汇率升值将导致本财年利润减少7250亿日元 [7] - 2024年下半年日元显著回升,高于2024年低点,导致海外业务营收折算后缩水 [9][10] 战略失误与转型迟缓 - 北美供应链本地化布局反应迟缓,2024年北美工厂产量仅占全球13% [15] - 关键电控系统和氢燃料电池组件仍依赖日本本土供应 [15] - 在电动化转型中固守混动技术,错失纯电发展机遇 [18][24] - 仓促推出的bZ系列电动车存在技术代差和成本劣势 [27] 产品质量与成本控制问题 - 通过"钢换铝再换塑料"等方式降本,导致产品品质下降 [31] - 零部件高度通用化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35] - 2023年12月在中国市场召回1048558辆汽车,占当月召回总量的93.3% [34] - 2020年起因燃油泵缺陷持续召回,2023年11月又因手刹问题召回58万辆 [33] 管理层与股东矛盾 - 丰田章男股东支持率连续第二年跌至历史新低 [37] - 股东对其领导能力和电动车战略表示担忧 [37] - 丰田章男曾公开贬低电动车,称其为"低级产品" [37] 行业技术对比 - 特斯拉Model 3采用中央计算模块,线束仅1.5公里,远低于传统汽车的6公里 [20] - 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在需要快速迭代的电动车时代成为枷锁 [22] - 传统汽车12V电路难以支持OTA更新,而电动车800V平台支持AI芯片和激光雷达 [24]
两年12家企业关停,美关税“极限施压”,中外巨头为何还加码?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9 11:32
南非汽车行业现状与挑战 - 南非汽车行业面临销量下滑、企业倒闭和就业流失等严峻挑战 过去两年12家企业倒闭 超过4000人失业[2] - 2024年南非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至51.6万辆 同时汽车进口占比高达64% 本土化率停滞在39% 远低于60%目标[6] - 2024年汽车产量约63万辆 较2035年140万辆目标差距巨大 六成以上产量用于出口 主要面向欧美市场[6] 外部冲击与贸易影响 - 美国对南非征收30%关税于8月7日生效 预计冲击价值287亿南非兰特(约117亿元人民币)的汽车出口业务[6][9] - 关税政策影响每年约3万辆对美汽车出口 并威胁约3万个就业岗位 零部件供应商面临最大风险[6][7][9] - 南非汽车行业直接雇佣11.5万人 零部件领域雇佣超过8万人 美国为南非第三大贸易伙伴[7][9] 电动化转型与政策激励 - 南非政府将电动汽车纳入制造业激励计划 提出到2035年向"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双轨模式转型[10] - 2026年3月起实施150%税收减免政策 支持电动汽车和氢能汽车投资 并投入10亿南非兰特专项资金[10] - 本土化率每提升5%将释放300亿南非兰特采购需求 远超美国市场44亿南非兰特出口规模[10] 车企投资与市场布局 - 丰田计划2026年在南非推出三款纯电动车型 初期采用进口方式 最终目标实现本土化生产[11] - 奇瑞在南非推出插混车型Omoda C9和Jaecoo J7 比亚迪引入ATTO 3等电动车型 预计2025年底建立20家经销商[11] - Stellantis在南非东开普省建设工厂 初期生产标致Landtrek皮卡 未来考虑电动汽车生产 并计划9月销售零跑C10[13] - 五十铃计划提升南非生产规模和本土化率 将其打造为非洲商用车制造中心[13] 国际车企竞争格局 - 中国车企北汽、奇瑞、长城、比亚迪、一汽、长安正与丰田、大众等跨国企业在南非市场竞争[11] - 三家中国车企与南非汽车商业委员会签署保密协议 中国驻南非大使鼓励企业将高附加值产线转移至南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