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技术
搜索文档
科德数控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6392.82万元,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由负转正
证券时报网· 2025-10-27 17:49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06亿元,同比下降15.79% [1] - 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1487.18万元,同比下降37.56%,主要系销售收入同比减少及股份支付费用增加所致 [1]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5.01% [1] - 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6392.82万元,同比下降11.53% [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15.24% [1]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905.64万元,同比增长1.27%,基本每股收益0.46元 [1] - 年初至报告期末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2.1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973.64万元实现由负转正,显著改善,主要系销售收入现金回款和收到国拨研发经费增加,以及以现金形式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的金额减少所致 [2] 业务与技术布局 - 公司致力于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技术突破、设计创新、精细制造及标准制定 [1] - 主营业务为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功能部件以及柔性自动化生产线 [1] - 公司是国内唯一具备高档数控系统及高端数控机床双研发体系,并成功将自研自制的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汽车、刀具、精密模具、机械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 [1] - 公司拥有四大通用技术平台产品和四大专用技术平台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增强了公司对下游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3] - 以五轴卧式加工中心、五轴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速叶尖磨、六轴五联动叶盘机等为代表的高价值量产品成熟度不断跃升,为形成以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为核心的柔性自动化产线业务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及配套资源 [3] 新兴领域拓展 - 公司在控制算法、伺服驱动及电机等共性技术方面,可适配于人形机器人"小脑"系统的运动控制、平衡协调及精细动作执行场景 [2] - 公司五轴机床可直接用于加工机器人关节、齿轮等精密零部件,且自主研发的电机产品已批量应用于加工丝杠等螺纹类零件的螺纹磨床 [2] - 公司近期启动轴向磁通电机产品开发,相较于传统径向磁通电机,具备结构更紧凑、重量更轻、在相同体积/重量下能输出更高功率和转矩的优势 [2] - 轴向磁通电机针对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航空飞行器、风电等对空间和质量有严格限制,同时又需要较大功率输出的应用领域推广 [2] - 轴向磁通电机凭借其高功率密度、高扭矩密度和扁平化结构,在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将展现出巨大优势,成为公司在新兴领域延伸核心技术版图、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并抢占市场先机的重要抓手 [3] 未来战略 - 随着整机产能的释放,公司会进一步推进高档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对外销售推广工作,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3] - 公司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发展战略 [3]
四中全会学习体会:十五五规划与行业机会
2025-10-27 08:31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广泛,核心围绕中国“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期间的政策导向与投资机会 [1] * 重点行业包括科技(广义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核电、储能)、先进制造业、服务型消费(金融、医疗、旅游、餐饮)、战略性金属(铜、铝、稀土)、高端制造(工业软件、工业母机、半导体设备)、通信(卫星互联网、6G)、国防信息化以及出海产业链(工程机械、工具五金、油服)等 [1][6][12][18][22][23] 核心观点与论据 **宏观经济目标与增长模式转变** * “十五五”规划需保持GDP年均增速4.7%-5%,以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 [1][2] * 经济增长模式将从规模驱动和传统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主因是人口老龄化和负增长使传统模式难以为继 [1][4] * 规划强调“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注重高质量发展 [2] **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 * 供给侧将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 [1][4] * 需求侧将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消费,尤其关注服务型消费,因人均GDP已达1.37万美元,消费升级势在必行 [1][4][6][7] * 提振内需不会依赖一次性刺激,而是通过改善民生、缓解社保压力等方式释放消费潜力 [9] **科技与创新驱动** * 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强调高水平自立自强,核心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 [1][2][9] * 中美科技投资竞争加剧,尤其在AI领域,GPU是核心卡脖子环节,中国公司正加快研发以缩小与英伟达的差距 [3][9][22] * “新质生产力”被纳入规划,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体被视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 [2][15][17] **对外开放与国内市场建设** *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出海产业链,加强法治和营商环境建设以吸引国际投资 [1][5] * 国内着力建设统一大市场,未来更多资源将集中在中央层面以破除市场障碍 [10] **风险防范** * 将继续防范房地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1][5] * 房地产政策会优化,但不会回到大规模刺激模式 [11] 其他重要内容 **具体行业机会与时间点** * **通信与网络**:卫星互联网建设需加快以缩小与美国Starlink的差距;6G技术预计2026-2029年是突破关键期,2027-2028年或开启产业和投资周期,6G标准预计2029年上半年冻结 [3][22] * **国防军工**:为实现2027年建军百年目标,预计从2026年起将是国防信息化等领域的关键启动期 [3][23] * **高端制造与自主可控**:工业软件(CAD、CAE、EDA)、半导体设备、工业母机是自主可控重点,已取得部分突破,各地方政府有提高国产化比率的政策指引 [12][13][14][16][20] * **出海产业链**:工程机械、工具五金、油服等出海公司估值普遍在12至13倍,但订单增长率接近25%到30%,受益于新兴国家资本开支旺盛 [18] * **新消费**:2025年以情绪价值驱动为主,2026年更注重品质提升,线下零售业态改革和线上兴趣类消费是方向 [19] **资本市场启示** * 具有低估值、高成长性特点的出海行业是重点关注方向 [18] * 在经历需求订单波动后,国防信息化等板块公司业绩虽平淡,但在新的发展周期中值得关注 [23]
科大讯飞加码自主可控大模型训练 拟投入24亿元用于算力租赁项目
证券日报网· 2025-09-30 14:42
资金用途调整 - 公司拟调整募集资金用途 将投入24亿元募集资金用于算力租赁项目 [1] - 原增发预案计划募集资金不超过40亿元 其中3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8亿元用于星火教育大模型 [1] - 调整后 8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24亿元用于算力租赁 [1] 算力投入的战略意义 - 算力租赁项目是公司研发及各业务线保持持续增长和竞争力的技术支撑和底座基础 [1] - 项目实施将为讯飞星火大模型持续对标业界一流大模型提供算力保障 [1] - 算力方面的投入本质上是对自主可控技术路线的坚定押注 更是对AI产业未来的战略投资 [3] 技术进展与平台建设 - 公司发布首个支持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的全国产智算平台"飞星一号" [2] - 基于该平台训练出中国首个基于国产算力的千亿参数大模型——讯飞星火V3.5 [2] - 发布我国首个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具备深度思考和推理能力的大模型——讯飞星火X1 [2] 算力需求与方案优势 - 大模型不断迭代对算力要求越来越高 例如每输入一个token预计每个参数要进行6次至8次浮点数运算 [2] - 算力租赁项目可更及时有效地满足大模型持续升级迭代的算力需求 相比自建算力集群方案建设周期更短 [2] -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 算力租赁项目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 [2] 市场应用与行业影响 - 讯飞星火大模型已服务80.6万企业用户 覆盖300多个应用场景 [2] - 充足的自主可控算力将降低行业大模型定制门槛 例如教育领域可快速训练专属模型 医疗领域支撑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开发 [2] - 随着算力底座持续夯实 讯飞星火大模型有望在更多核心领域实现突破 [3]
国庆持股OR持币?周末科技主线这个大消息很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8 12:38
市场指数表现 - 沪指收于3828.11点,周涨幅0.21% [1] - 深成指收于13209.00点,周涨幅1.06% [1] - 创业板指收于3151.53点,周涨幅1.96% [1] 成交量与成交额 - 沪深两市本周共成交6759.59亿股,较上周下降15.25% [2][3] - 两市成交额114606.56亿元,日均成交金额22921.41亿元,较上周下降7.98% [2][3] 个股表现 - 本周共有1649只个股上涨,3729只个股下跌,57只个股平盘 [3] - 涨幅前十个股包括建发致新(周涨325.53%)、锦华新材(周涨202.87%)、昊创瑞通(周涨190.76%)等 [4][5] - 跌幅前十个股包括博瑞医药(周跌38.36%)、香江控股(周跌30.77%)、好太太(周跌30.24%)等 [5][6] 市场结构分化 - 大市值个股表现强势,华工科技近30日18次创新高,总市值927.1亿元 [6] - 工业富联近30日12次创新高,总市值1.29万亿元 [6] - 紫金矿业近30日12次创新高,总市值7282.26亿元 [6] 机构观点 - 财信证券指出节前市场风险偏好可能下降,但中期流动性改善和美联储降息支撑A股四季度震荡上行 [8] - 南方基金提到两融余额增加462亿元,融资买入占比持续提升,低利率环境推动权益资产配置 [8] - 中原证券建议关注化纤、航天航空、汽车及风电设备等行业机会 [9] 科技板块动态 -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过会,用时88天,公司估值310亿元,主营全功能GPU研发 [11][12] - 政策层面支持半导体、AI算力及高端芯片领域,可能提振科技板块估值 [12] 下周重要事件 - 9月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制造业PMI,前值49.4,若回升至50以上预示经济景气度好转 [14][15] - 10月1日起A股休市,10月9日恢复交易 [16][19] - 多项新规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等将于10月1日实施 [17]
南网数字创业板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成功研制“伏羲”电力专用主控芯片
智通财经网· 2025-09-26 20:53
IPO基本信息 -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26日通过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委会议 [1] - 此次IPO保荐人为招商证券,拟募资金额为25.5446亿元 [1] 业务概况 - 公司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电力能源等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1] - 公司致力于构建世界一流的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平台 [1] - 公司业务正逐步拓展至交通、水务燃气、政务公安、城市建设等领域 [1] - 公司打造了电网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基础设施三大业务体系 [1] 核心技术实力 - 公司已掌握27项核心技术,包括国产自主电力工业控制芯片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等 [1] - 公司研发聚焦“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和“大瓦特”人工智能大模型 [2] - 公司成功研制“伏羲”电力专用主控芯片,推动能源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 [2] - 公司自主研制世界首套微型智能电流传感器,攻克电力高端传感器技术难题 [2] 客户与市场地位 - 公司已与南方电网、国家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广核、中国铁建等众多国央企和行业龙头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2] 财务表现 - 公司2022年度、2023年度、2024年度及2025年1-6月营业收入分别约为56.86亿元、42.34亿元、60.90亿元、15.58亿元 [2] - 公司同期净利润分别约为6.53亿元、3.77亿元、5.74亿元、1547.03万元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总额为1,175,221.03万元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787,584.95万元 [3] - 公司2025年1-6月资产负债率(母公司)为38.41% [3]
青昀新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元禾璞华领投,产品「鲲纶超材料」全链自主可控
IPO早知道· 2025-09-17 19:54
融资与战略规划 - 公司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由元禾璞华领投,产业资本持续加注[3] - 融资将主要用于新一代鲲纶材料研发、产能扩张及产业链生态建设[3] - 未来战略布局聚焦科技维度突破材料边界、文明维度构建零碳生态、安全维度锻造自主可控供应链[13] 技术实力与知识产权 - 公司打破海外长达60年的技术封锁,实现鲲纶超材料从原料配方、核心设备到生产工艺的全链路自主可控[5] - 自主研发的鲲纶超材料纤维细度达同类竞品1/3,兼具防水透气与强韧轻质特性,性能指标超越国际巨头[6] - 累计申请专利150件,其中已获60件发明专利授权,构筑深厚技术壁垒[6] - 核心产品鲲纶HYPAK通过欧盟RoHS/REACH、美国FDA等全球最高标准认证,为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保障[6] 产能建设与智能制造 - 国内建成多条全球领先的1.5万吨级智能化生产线,三年内实现产能指数级跨越式增长[9] - 凭借高质量工艺和智能控制系统,产品良率及品质跻身世界一流,实现供应链100%自主可控[9] - 南通绿色产业园采用先进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单位产能碳排放具备明显国际市场领先优势,获多项ESG认证[9] 市场应用与生态合作 - 材料科技深度赋能医疗、半导体、建筑、防护等近百个高附加值应用场景[10] - 推出"鲲纶Inside"双品牌战略,与行业领先客户深度合作,联合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构建高价值产业生态圈[10] - 产品已在多领域获得市场认可,随着产能扩张有望在新材料市场占据更大份额[13][14] 行业地位与发展愿景 - 公司致力于以材料科学重构安全边界,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产业链值得信赖的安全底牌[13] - 投资方认为公司攻克高难度技术打破行业垄断,产能快速提升,有望成为全球超材料领域领军企业[13][14] - 团队兼具学术远见和产业执行力,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成果显著,未来发展前景广阔[13][14]
国科军工(688543.SH):硬核科技夯实发展根基,三大动力持续推动成长
新浪财经· 2025-08-28 10:38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7亿元,归母净利润7711.11万元,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净利润9528.30万元,同比增长19.64%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612.5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显示盈利质量优异 [1] - 合同负债达1.54亿元,同比增长685.97%,预示订单充足且未来业绩增长有保障 [1] 技术与研发 - 形成导弹固体发动机动力和弹药装备两大自主可控技术体系,高燃速推进剂配方和安全高效制备技术国内领先,新型隔热材料技术国际领先 [2]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505.46万元,同比增长29.21%,重点布局武器系统、智能弹药、无人作战平台及新一代动力模块等领域 [3] - 突破新一代长时间发动机设计、低成本发动机设计、高可靠性后包覆等技术,并拓展无人机助推器业务 [2] - 在弹药领域实现穿爆燃多功能技术、宽炸高域聚能装药适应技术突破,引信精确探测技术采用C&R双模复合探测和复合定距技术 [2] - 与科研机构及高校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共同攻关前沿技术并实现工程化应用 [3] 市场与客户拓展 - 新增与军工单位F3、B1、C11、B4、D5的多型预研项目合作,并与军工单位C15、C16开展新领域预研项目 [3] - 新增与军工单位C22及科研机构L、M、N的合作,持续扩大客户范围并提升市场竞争力 [3] - 承担军贸系列导弹火箭弹固体发动机动力模块研制批产任务,推动现有型号出口并开发国际需求适配新型弹药 [8] - 通过行业展会和军品装备交流会深化与军贸公司及国际客户合作,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8] 产能与产业链布局 - A区、B区专业化产线产能逐步释放,自动化产线提升生产效能,动力模块产能改造优化目标为提升20%以上 [5][6] - 投资3.43亿元建设"航天动力建设项目"(用地59.126亩),实现向发动机总装企业转型并拓展航天动力领域 [6] - 启动总投资8.1亿元的"动力模块能力建设项目",完成土地置换及增购方案,为扩能项目奠定基础 [6] - 在商业航天领域开发适配运载火箭的固体发动机动力模块,凭借低成本优势占据市场;军民融合方面将炮射防雹增雨弹应用于多省民生事业 [7] 行业与战略定位 - 产品涵盖导弹、火箭弹固体发动机动力模块、安全与控制模块、主战弹药及引信智能控制产品,承担军方重点型号科研生产任务 [1] - 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展示先进武器装备,公司产品体系与阅兵装备方向及国防建设重点高度契合 [1] - 全球军费开支增长及区域政治变化为行业带来发展机遇,公司凭借核心技术、订单储备、产能扩张及军贸业务凸显投资价值 [9]
汉桑科技:公司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理念,也在积极地与行业内优秀的企业开展交流
证券日报网· 2025-08-27 19:47
公司研发战略 - 研发投入聚焦高性能音频 音频互联和智能技术领域 [1] - 研发目标为自主可控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平台 [1] - 产品应用覆盖个人 家庭及商业场景 [1] 业务发展策略 - 秉持开放合作理念与行业优秀企业开展交流 [1] - 积极拓展合作机会以延伸业务边界 [1]
国产崖山数据库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新华社· 2025-08-23 00:35
核心技术突破 - 崖山数据库系统V23通过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安全可靠测评"认证,核心技术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 - 系统采用资源受限计算、自适应并行事务调度、跨模融合查询等原创理论,实现全链条自主知识产权 [1] - 自主研发共享集群攻克Oracle RAC架构技术,支持金融级高可用场景,性能与高可用性达到国际主流产品水平 [1] 技术优势与创新 - 数据尺度无关的资源受限计算技术和基于语义连接的跨模融合查询方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 系统为大规模AI应用数据处理提供有力支撑,整体技术被鉴定委员会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2] - 满足政府、金融、电信、能源等关键行业对高性能、强稳定性及高安全性的要求 [1] 应用落地情况 - 已在国家级金融设施、大型银行核心系统及特大城市民生工程中实现落地应用 [2] - 深圳燃气通过核心业务场景验证系统高性能、稳定性及自主技术适配性 [2] - 系统破解传统路径"业务重构难、改造成本高"困局,在确保可靠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 [2] 行业意义 - 标志着国产数据库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体系构建及高端场景规模化应用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1] - 为关键行业基础设施提供自主可控的数字底座 [1] - 为国产数据库支撑国计民生行业提供重要实践范本 [2]
沐曦集成IPO之路:三年亏损超30亿,CUDA兼容之困与国产GPU突围挑战
搜狐财经· 2025-08-15 02:15
公司IPO及融资 - 沐曦集成于今年6月30日正式向科创板提交招股说明书,计划募集高达39 04亿元人民币的资金 [1] - 公司成立仅五年,技术团队融合了"AMD+海思"基因,被视为国产GPU领域的黑马 [1] - IPO反映了资本市场对自主可控技术的强烈兴趣和期待 [1] 财务状况 - 2022年至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从42 64万元激增至3 2亿元,但净利润持续亏损,累计亏损超过30亿元 [1] - 高亏损不仅由研发投入导致,股份支付费用大幅增加以及现金流持续承压也是重要原因 [1] 技术路线及生态挑战 - 公司选择"自主指令集+兼容CUDA生态"的技术路线,通过自主研发的MXMACA软件栈降低客户迁移成本 [3] - 面临CUDA生态的先发优势,需解决算子优化效率差距、对最新AI框架支持滞后等问题 [3] - 国内GPU赛道技术路径多元化,增加了生态建设的难度 [3] 市场竞争 - 英伟达在全球AI加速卡市场的垄断地位限制了国产厂商的市场空间 [3] - 国内需面对寒武纪、燧原科技等企业的直接竞争 [3] - 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对供应链和产能造成直接影响 [3] 内部管理 - 2025年初市场传言公司启动200人的裁员计划,涉及研发、市场等多个部门 [3] - 裁员发生在IPO关键期,引发市场对内部管理和团队稳定性的担忧 [3] 投资者视角 - 投资者需审视公司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持续商业化能力,警惕短期概念炒作 [4] - 公司能否成为国产GPU领域的希望之星仍需时间验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