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
搜索文档
遵义工业:从“制造”到“智造”
搜狐财经· 2025-10-18 23:44
遵义市新型工业化总体进展 - 遵义市在“十四五”期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 [1] - 构建起酱香白酒、有色金属、氟钡化工、新型能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六大产业”链条新体系 [1] - 白酒产业已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 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经验获国务院表彰 [1] 新材料产业(以贵州蓝辉新材料为例) - 公司月产能于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环比增长60% [2] - 公司于今年5月完成整体搬迁 新增两条自动化卡巴轮生产线 [4] - 公司销售额显著增长 今年7月环比6月增长40% 8月环比7月增长60% [6] - 公司与重庆大学合作组建镁合金材料科学家工作站 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开发 [4] - 公司目标是成为遵义铝产业链主企业 实现从原材料到汽车零部件的全链条生产 [6] 白酒产业 - 白酒产业是遵义工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通过集群化发展实现能级跃升 [7] - 金东酱酒通过风冷机和中控系统实现温度精准控制 并对接酒池、窖池和管网进行改造 实现生产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排放 [7] - 国台数智酒业智能酒库采用四向智能车和升降平台 实现万吨酒体立体存储 [9] - 智能酒库用地仅350亩 较传统平铺式酒库节约60%土地 酒坛出入库效率提升3倍以上 [9] - 每坛酒配有唯一条形码 可实时监控位置、存量、状态等信息 实现精准追溯与智能管控 [9][11] 辣椒深加工产业(以遵义德庄为例) - 遵义辣椒产业已形成从品质把控、种植管理到加工流通、品牌打造的全产业链规模化体系 [12] - 德庄公司去年7月投资800余万元新建辣椒面车间 引入三条智能化蘸料生产线 [14] - 辣椒面车间每日产量约1吨 [14] - 公司独创“李氏辣度”标准 将辣感精准分为六个等级 该标准已被纳入重庆市地方标准 [14] - 全市拥有130余家辣椒企业 过去一年辣椒加工产值达41.50亿元 占全省份额的25.9% [16]
焦点访谈丨我国制造业迈入全要素协同的智能化新阶段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8 11:05
制造业总体成就 - "十四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 [3] - 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4]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5] - 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5] 造船业突破 - 成功建造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并实现商业首航,第二艘国产豪华邮轮"爱达·花城号"更大更舒适,将于2026年年底交付 [1] - 大型邮轮建造为相关产业链带来1:14的推动作用,跨行业跨地区吸纳超过500家全球供应商 [2] - 成功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包括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成功下水和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2] 创新驱动与结构优化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5]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5] -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5] 智能化转型与数字经济融合 - 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8] - 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建成5G基站459.8万个 [7] - 南京钢铁智能化工厂通过数字化赋能使加工成本下降20%,生产周期压缩一半以上 [6][7]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十四五"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过14万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有1.46万家 [9][11] - 专精特新企业超过六成分布在工业基础领域,超过八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过九成至少为三家以上国内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9][10] - 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高铝硅特种玻璃等新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国产高端手机屏幕、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供应商 [9]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 截至今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13.8万家,去年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 [10] - 截至去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000万家,2021年以来平均年新增超过400万户 [10] - 去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用工人数超过1.28亿,就业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 [11]
前三季度广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搜狐财经· 2025-10-18 08:33
财政收支概况 - 前三季度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61.68亿元,同比增长3.5% [1] - 前三季度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049.48亿元,同比增长8.3%,历史同期首次突破5000亿元 [1] - 财政收支增速近6年来首次连续9个月实现双增长 [1] 产业支撑与升级 - 统筹资金35.1亿元支持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1] - 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给予重点支持 [1] - 筹措资金支持8个涉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1] 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 - 筹措数字广西建设资金7亿元,同比增长133.3%,支持人工智能基础能力建设和场景应用 [2] - 安排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发展专项资金23.51亿元,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2] - 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等领域 [2] 基础设施与内需刺激 - 设立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前期工作周转资金及经费共75亿元,累计支持2047个项目 [3] - 统筹资金459.64亿元支持构建涵盖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3] - 组织发行新增一般债券172.59亿元和项目建设类专项债券346.73亿元,支持产业园区和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 [3] 消费促进与设备更新 - 增加安排资金3.07亿元并统筹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58.5亿元,支持汽车、家装等消费品以旧换新 [3] - 统筹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1.7亿元,支持工业设备、用能设备、交通设施等领域设备更新 [3] - 增加安排资金3.7亿元支持新车购车补贴活动,发放购物、餐饮、住宿等消费券,组织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 [3] 民生保障与就业支持 - 前三季度全区民生支出完成4048.57亿元,同比增长9.2%,历史同期首次突破400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0.2% [4]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加123.56亿元,增长13.8%,其中就业补助同比增长5.4% [4] - 教育支出同比增加110.27亿元,增长12.1%,有力支持各阶段教育发展 [4]
以重点行业带动产业体系向“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7:42
方案核心观点 - 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在“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启动实施 聚焦钢铁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 机械 汽车 电力装备 轻工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十大领域 [1] - 十大行业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70% 是稳定工业经济的压舱石 其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大盘 [1] - 方案旨在应对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内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等挑战 兼顾短期增长稳定与长期结构优化 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政策框架与供需协同 - 方案构建系统性政策框架 坚持供需双侧协同发力 [2] - 供给侧政策包括淘汰落后产能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技术创新改造与质量品牌标准建设 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2] - 需求侧政策在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 聚焦拓展新场景 新业态以激活市场潜力 例如促进传统消费升级 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 [2] - 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举措 如电子信息制造业推动手机 个人计算机 服务器等整机和零部件迭代升级 电力装备行业聚焦新能源 智能电网装备等重点领域 [2] - 需求侧具体举措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促进人工智能终端创新以提振消费 汽车行业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电力装备行业对接新能源基地 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重大工程需求 [2]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方案将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摆在突出位置 体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 [3] - 针对行业特性规划差异化创新路径 机械行业重点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与机器人研发 轻工业着力开发绿色 智能 健康新产品 钢铁 有色等领域聚焦突破高端材料关键技术瓶颈 [3] - 十大行业构建了从上游基础材料到中游关键环节再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生态体系 为新技术 新模式的孵化 验证和规模化应用提供场景支撑 [3] - 完整的产业链格局有利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 促进上下游协同创新 推动产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3] 产业链协同与系统效应 - 方案注重系统效应和产业链协同 十大行业普遍产业链长 关联度高 能产生“一链带百链”的辐射效果 [4] - 产业链深度协同的具体表现为 电子信息制造业健康发展可推动光伏 锂电池等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电力装备行业技术突破能驱动新能源发电 智能电网 工业互联等多领域协同升级 [4] - 产业链协同不仅为稳定工业经济提供支撑 更能促进技术创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顺畅流动与高效转化 激发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活力 [4] - 方案全面落地实施将推动十大重点行业迎来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 通过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的协同 助力中国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4]
21评论丨以重点行业带动产业体系向“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7:02
方案背景与战略意义 - 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在“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启动实施,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十大领域 [1] - 十大行业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70%,是稳定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其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大盘 [1] - 方案旨在应对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内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等挑战,兼顾短期增长稳定与长期结构优化 [1] 政策框架:供需双侧协同发力 - 供给侧政策着力于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并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3] - 需求侧政策在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聚焦拓展新场景、新业态以激活市场潜力 [3] - 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推动人工智能终端创新来提振电子产品消费 [3] - 汽车行业通过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场景 [3] - 电力装备行业精准对接新能源基地、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以项目拉动装备制造升级 [3] 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 - 方案将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置于突出位置,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 [4] - 机械行业重点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与机器人等高端产品研发 [4] - 轻工业着力开发绿色、智能、健康的新产品 [4] - 钢铁、有色等基础材料领域聚焦突破高端材料的关键技术瓶颈 [4] - 十大行业构建了从上游基础材料到中游关键环节再到下游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生态,为新技术孵化、验证和规模化应用提供场景支撑 [4] 产业链协同与系统效应 - 十大行业普遍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能够产生“一链带百链”的辐射效果 [5] -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可推动光伏、锂电池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5] - 电力装备行业的技术突破能驱动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等多领域协同升级 [5] - 产业链深度协同促进技术创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顺畅流动与高效转化,激发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活力 [6]
非凡“十四五”|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我国制造业交出亮眼成绩单
央视网· 2025-10-17 21:32
造船业成就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正在建造中,相比首艘“爱达·魔都号”更大更舒适,计划于2026年年底交付 [1][3] - 大型邮轮建造形成设计建造和系统工程管理能力,构建中国标准体系,并对相关产业链产生1:14的推动作用,吸纳超过500家全球供应商 [3] - 成功集齐船舶工业“三颗明珠”,包括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全球市场领先 [5] 制造业整体规模与创新 - “十四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 [7] - 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7]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7] 产业结构优化与先进制造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9] - 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 [9] - 传统产业是制造业主体,其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均占全部制造业约80% [9] 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 南京钢铁实现智能化转型,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字化赋能下加工成本下降20%,生产周期压缩一半以上 [11][12] - 建成全球最大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459.8万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1亿台(套),覆盖41个工业大类 [12] - 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 [14]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 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产的高端玻璃材料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等领域 [16] - 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1.46万家,超过六成分布在工业基础领域,超过八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16][17] - “十四五”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14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用工人数超1.28亿 [19][21]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 大企业竞争力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13.8万家,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 [19] - 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6000万家,2021年以来平均年新增超400万户 [19] -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路径 [19]
黑龙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实践地
中国发展网· 2025-10-17 16:20
10月16日下午,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黑龙江省工业和信 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韩雪松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新闻发布。 三是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聚焦建设创新龙江,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累计培育企 业技术中心 445 个,数量较"十三五"末增长近 1 倍;引导企业研制省首台(套)产品 592 项,比 2020 年底增长 79%;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 65.2%, 高于全国 13.9 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最大变量"加快变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四是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聚焦发展数字经济和建设绿色龙江,推动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和绿色化转型。2021 年以来,培育省级数字化 车间和智能工厂 304 个,全省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 51.5%、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 102 户、较"十三 五"增长近 3 倍,支持 156 个节能改造项目减少碳排放量超 170 万吨、减碳量超过"十三五"70%。 五是企业发展呈现新气 ...
绿的谐波跌2.01%,成交额4.66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4380.0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10-17 14:47
股价与交易表现 - 10月17日公司股价盘中下跌2.01%,报收153.50元/股,成交额4.66亿元,换手率1.64%,总市值281.41亿元 [1] - 当日主力资金净流出4380.09万元,特大单净卖出3301.73万元,大单净卖出1095.00万元 [1] - 公司今年以来股价上涨42.18%,但近期表现疲软,近5个交易日下跌11.27%,近20日下跌7.46%,近60日上涨18.98% [1] - 今年以来公司1次登上龙虎榜,最近一次为1月14日 [1] 公司基本面与财务状况 - 公司2025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45.82%;归母净利润5341.64万元,同比增长45.87% [2]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为:谐波减速器及金属部件78.33%,机电一体化产品16.56%,智能自动化装备3.24%,其他1.87% [1] - 公司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94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8579.41万元 [3]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股东户数为2.08万,较上期减少11.24%;人均流通股8115股,较上期增加12.67% [2] - 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400.73万股(较上期减少122.53万股),万家优选持股400.00万股(持股不变) [3]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持股246.12万股(较上期增加44.10万股),鹏华碳中和主题混合A持股189.83万股(较上期减少75.86万股),南方中证500ETF为新进股东持股165.00万股 [3] 公司业务与行业定位 - 公司是精密传动装置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2011年1月13日,于2020年8月28日上市 [1] - 公司所属申万行业为机械设备-自动化设备-机器人,概念板块包括新型工业化、人形机器人、工业母机、减速器、机器人概念等 [1]
建设银行发布支持新型工业化“善建智造”服务方案 推出六大专项行动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14:31
发布会概况 - 中国建设银行于10月16日在北京举办支持新型工业化“善建智造”服务方案发布会 [1] - 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相关司局负责人出席并致辞 [1] - 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金良及党委委员、副行长韩静出席发布会 [1] - 现场发布“善建智造”服务方案并与8家制造业企业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7] 建设银行战略与业绩 - 将支持新型工业化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2] - 制造业贷款余额突破3.5万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超过50% [2] - 未来三年力争为各类制造业主体提供融资规模超过5万亿元 [2] - 积极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争做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 [2] 六大专项行动 - “建‘工’长融”行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支持 [5] - “建‘工’科创”行动:以技术和企业“双生命周期”为主线,深化“商投行一体化”母子协同,开展“股贷债保租”综合金融服务 [5] - “建‘工’升级”行动:以设备更新贷、科技研发贷、融资租赁等服务满足企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融资需求 [5] - “建‘工’链融”行动:形成覆盖全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链产品体系,同业首创脱核链贷产品 [5] - “建‘工’集群”行动:通过“一群一策”提供覆盖G、B、C三端的综合化服务,创新集群快贷专属产品 [5] - “建‘工’跨境”行动:充分发挥全球网络布局和跨境金融服务优势,为企业提供综合化金融解决方案 [5] 监管机构政策导向 - 人民银行、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旨在构建同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3] - 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金融机构优化服务,构建多元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指导意见》落地见效 [3] - 工信部将深化政策协同,支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优化服务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4] 企业合作与反馈 - 建设银行与华为、奇瑞集团、宁德时代、京东方集团等8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7] - 企业代表认为服务方案契合企业金融需求,为产融深度融合开拓了广阔前景 [7] - 合作案例显示建设银行提供了涵盖项目贷款、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与融资等领域的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 [6][7]
中国中车推动氢能列车产业链布局,央企创新驱动ETF(515900)回调蓄势
新浪财经· 2025-10-17 14:15
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及ETF表现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13:47,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下跌1.72% [3] - 指数成分股涨跌互现,中国电信领涨1.02%,许继电气领跌6.86% [3] - 央企创新驱动ETF(515900)下跌1.44%,报价1.57元,近2周累计上涨2.05%,涨幅排名可比基金第二 [3] - ETF近1月规模增长6100.39万元,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第一 [4] - ETF近1周份额增长600.00万份,新增份额位居可比基金第一 [4] - ETF近1年日均成交2046.25万元,流动性居可比基金第一 [3] - 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选取100只具创新活力的央企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4] - 截至2025年9月30日,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36.04% [5] 央企产业动态与创新驱动 - 中国中车在长春举行现代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大会,多款氢能源产品亮相 [3] - 大会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清洁能源装备与氢能三大产业链跨链协同 [3] - 中国电信通过打造智慧园区、助力机器人发展及深化AI技术与工业场景融合应用,助力新型工业化 [3] 再生铝行业发展前景 - 2024年中国再生铝产量约1050万吨,占铝总供给近19% [4] - 工信部提出2027年再生铝产量需达1500万吨以上,对应三年复合增速达13% [4] - 再生铝碳排放仅为电解铝的2.1%,在双碳目标及欧盟CBAM征税驱动下,其绿色溢价将加速显性化 [4] - 国家级回收平台建设推进和汽车报废潮临近,有望缓解原料瓶颈,促进行业从“小而散”向规模化升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