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

搜索文档
净赚千亿!中国人寿业绩翻倍
券商中国· 2025-03-27 18:52
核心业绩表现 - 2024年归母净利润达1069.35亿元,同比增长108.9%,首次突破千亿[1][2] - 每股收益3.78元,多份研报认为业绩符合预期[2] - 总资产6.77万亿元,同比增长19.7%;投资资产6.61万亿元,同比增长22.1%[6] 投资收益驱动因素 - 总投资收益3082.51亿元,首次超3000亿元,较往年2000亿元水平大幅提升[4] - 总投资收益率5.50%,较2023年2.57%提升近3个百分点,创十年新高[4] - 权益投资净加仓超1000亿元,把握市场低位配置时机[5] - 固定收益配置超9000亿元长久期利率债及高等级信用债,新增另类资产超1000亿元[4] -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影响达1190亿元[7] 资产配置结构 - 权益类金融资产占比19.19%,金额1.27万亿元[6][7] - 股票持仓5010.83亿元,首次超5000亿元,同比增约700亿元[7] - 固定到期日金融资产占比74.29%,较2023年71.55%提升[6] - 基金配置3065.51亿元,占比4.64%[6] 保险业务进展 - 保费收入6714.57亿元,同比增长4.7%[10] - 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566.03亿元,同比增长14.3%[10] - 内含价值超1.4万亿元,新业务价值337.09亿元(2024年经济假设下)[10] - 总销售人力66.6万人,个险人力61.5万人[10] 分红政策与股东回报 - 全年股息每股0.65元,总额183.72亿元,占净利润比例17%[8] - 分红总额同比增长51%,但派息率下降[8] - 分红政策综合考虑偿付能力、盈利波动及寿险长期性特征[9] 投资假设调整 - 长期投资回报假设从2023年4.5%下调至4%[10] - 风险贴现率假设调整:普通型业务8%,浮动收益型业务7.2%[10] - 假设调整对新业务价值产生负向影响,但更真实反映经营情况[11][12] 2025年投资展望 - 对权益市场保持乐观,预计投资比例将适度提升[13] - 权益投资聚焦新经济、新质生产力及高股息低波红利资产[14] - 另类投资挖掘稳定现金流资产,参与S基金、Pre-REITs等创新产品[14] - 债券市场利率预计从单边下行转为双向波动[13]
港股行情持续性探析
方正证券· 2025-03-12 13: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1月中旬以来港股领涨全球股市,本轮港股走强有独立行情显著、科技板块占优两个特征,外资春节后阶段性回流且流出总体放缓,南下资金是本轮行情重要增量资金,未来港股市场行情有望继续向好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今年1月中旬以来港股领涨全球股市 - 1月中旬以来港股市场大幅收涨,截至3月7日,恒生科技累计涨幅达41.7%,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指数累计涨幅分别达29.2%和27.1%,而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同期分别下跌1.0%和5.0% [1][5] - 本轮港股走强特征:一是A股、港股资产走强发生在美股调整环境中,独立行情显著,反映投资者做多中国资产信心提升;二是科技板块显著占优,新经济成为行情重要载体,中国科技力量崛起 [2][6] 外资春节后阶段性回流,流出总体放缓 - 春节后外资一度回流港股市场,后续再度流出但总体流出放缓,2020年是外资流动分水岭,此前偏震荡,2020年后持续净流出,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边际好转 [2][9] 南下资金是本轮行情重要增量资金 - 2021年初南下资金单月流入规模超3000亿港元,之后流入速度放缓,今年来流入明显提速,截至3月7日累计流入规模达2948亿港元,远高于此前同期数据,港股通持股市值升至4.5万亿元,占比提高至12.7% [3][14] 未来展望 - 在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政策发力、改革推进背景下,当前利率低位、上市公司盈利触底回升,中国资产吸引力有望提升,推动港股市场行情继续向好 [3][18]
策略聚焦|牛市的烦恼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09 17:03
港股与A股市场分化 - 港股进入核心资产牛市,恒生科技指数春节后累计上涨27.8%,恒生指数反弹近20%,而A股沪深300仅小幅上涨,科创50因硬科技集中涨幅16% [3] - 新经济核心资产(互联网、硬科技、智能车、创新药)在港股具有独占性,恒生科技指数覆盖电商、消费电子、半导体等板块,2023年港股IPO以软件、创新药为主 [3] - A股核心资产45%未走出经营拐点,经济周期属性强,ROE与营收增速呈4年周期波动,预计2024年末至2025年初现拐点 [4] - 公募产品60%无港股通权限,港股通基金港股持仓率仅25.5%,无权限基金被迫聚焦A股,收益率中位数(3.7%)显著低于纯港股基金(15.1%) [5] 宏观环境与策略范式转变 - 政策方向明确后边际影响弱化,政策节点前后上证指数涨跌幅标准差较2022-2024年下降37%,市场进入低波动阶段 [7] - 宏观波动降低,消费与地产呈现"总量企稳、结构亮点",市场焦点转向科技产业驱动的结构性机遇,类似2010-2015年美国转型期特征 [8][9] - 外部扰动(如美国加征关税)对市场冲击有限,中国政策后手与经济韧性更强,科技领域持续追赶下中国资产避险属性凸显 [10] 产业投资机会 - A股端侧AI和高能量密度电池为独占性主题,二季度将迎密集催化,传统核心资产出清加速后随经济修复现经营拐点 [1][12] - 供给侧改革推动铝、钢铁、面板等行业供需出清,新能源领域需关注供需变化,科技创新聚焦国产算力、创新药等方向 [12]
董事长和总经理同步履新!这家券商将深耕大财富和大投行
券商中国· 2025-02-27 14:47
高管变动 - 华兴证券选举王力行出任董事长,聘任马刚担任公司总经理 [1][2] - 王力行来自控股股东华兴资本集团,担任华兴资本首席执行官,曾主导多起知名并购交易及港股IPO项目 [3] - 马刚拥有30年证券行业经验,曾任职于国泰君安证券和中山证券,2021年加入华兴证券后主导开发"华兴证券多多金"APP [3] 战略方向 - 公司未来业务重点聚焦投行和财富管理,坚持"大投行、大资管财富双轮驱动"战略 [5] - 董事长王力行提出将整合股东资源,聚焦新经济领域全生命周期服务,提升资产与资金端对接能力 [4] - 总经理马刚表示下一阶段将以"专业化、差异化、数字化"为战略支点,打造科技引领的新经济投行 [6] 业务发展 - 投行业务方面,公司2019年作为首批保荐机构参与科创板建设,重点服务新经济企业再融资 [5] - 财富管理业务依托"多多金"APP构建数字化生态,提供智能定投、一键跟投等服务,2024年零售经纪业务客户数增长130%,经纪收入增长90%,个人客户资产增长150% [5] - 公司完成AI大模型DeepSeek本地化部署,应用于客户画像分析、行情实时解析及智能投顾等场景 [6] 财务数据 - 截至2023年末,公司合并口径总资产33.54亿元,在职员工262人 [7]
华兴证券高管团队完成迭代:王力行出任董事长,股东方强化战略赋能
IPO早知道· 2025-02-27 12:23
高管团队变更 - 华兴证券于2月27日宣布王力行出任董事长、马刚担任总经理 [3] - 新任董事长王力行为华兴资本集团首席执行官 2007年加入华兴资本 主导光年之外收购一流科技、美团收购摩拜、陌陌收购探探等知名并购交易 参与优酷土豆合并、58赶集合并、滴滴快的合并等重大行业整合 [3] - 新任总经理马刚拥有三十年证券行业经验 曾任职国泰君安网络金融部总经理 设计中国首家高端证券客户俱乐部"君弘财富" 实现300万客户分类分级管理 2021年3月加入华兴证券任副总经理 [4]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聚焦科技驱动、产业深耕、业务链协同 重点布局新经济产业投行和智能财富管理两大核心业务 [4] - 财富管理业务依托"多多金"APP打造智能投顾、资产配置与投资者教育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 [4] - 投行业务将深耕高新技术、战略新兴行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创新经济重点领域 [4] 业务能力与成果 - 马刚团队自主研发"华兴证券多多金"APP及全数字化财富运营体系 聚焦ETF指数基金服务 实现财富管理业务连续三年高速增长 [4] - 王力行长期陪伴智谱AI、百川智能、生数科技、百度昆仑芯、小度科技、知乎、京东健康、京东物流等明星项目融资 主导汇通达、快手、京东健康等港股IPO项目 [3] - 公司致力于提升新经济领域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强化资产端与资金端的精准对接 [4] 行业定位与愿景 - 华兴证券作为年轻券商探索差异化经营 旨在为行业提供快速发展样本 [4] - 公司持续保持新经济领域领先地位 通过科技赋能和人才培养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4] -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背景下 A股市场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公司积极整合股东资源把握市场机遇 [4]
【笔记20250221— “每调买机” 变 “每松卖机”
债券笔记· 2025-02-21 21:23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 央行开展182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 当日有985亿元逆回购到期 实现净投放840亿元 [2] - 资金面呈现先紧后松态势 资金价格仍处于偏贵水平 DR001维持在1.95%附近 DR007维持在2.2%附近 [2] 银行间资金市场表现 - R001加权利率为2.15% 最高利率达2.80% 较前日下降33bp 成交量40902.48亿元 减少1393.25亿元 占比80.19% [3] - R007加权利率为2.31% 较前日上升19bp 最高利率2.64% 上升14bp 成交量7313.38亿元 增加26.23亿元 占比14.34% [3] - R014加权利率2.35% 最高利率2.80% 下降50bp 成交量2669.29亿元 大幅增加1081.48亿元 占比5.23% [3] - 银行间回购市场总成交量51009.26亿元 较前日减少282.51亿元 [3] 债券市场利率变动 - 10年期国债利率从开盘1.6975%最高上行至1.7275% 单日上行3.25bp [4][6] - 10年期国开债利率从1.7175%上行至1.7450% 同样上行3.25bp [6] - 超长期国债2400006利率从1.8950%上行至1.9150% 上行2.25bp [6] - 债市情绪转向悲观 从"每调买机"变为"每松卖机" 显示债券资产风险属性增强 [5] 股债市场联动效应 - 股市表现偏强对债市形成压制 资金面不稳定性加剧利率震荡上行 [4] - 午后资金面虽有所缓解但未提振债市情绪 可能受新经济叙事影响 [5] - 阿里财报超预期 科技突破与大厂资本开支扩大 助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5] 期限利率结构变化 - 1年期国债利率1.4800% 10年期国债利率1.7275% 期限利差走阔 [7] - 国开债1年期利率1.6800% 10年期利率1.7450% 同样呈现期限利差扩张 [7] - 超长期利率1.9150% 显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移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