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行业自律
icon
搜索文档
“限产保价”预期再起?光伏50ETF(159864)涨近2%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0 10:14
行业动态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本周会议主题聚焦"限产保价" 行业三季度将迎来更大幅度减产 预计开工比例环比降低10%-15% [1] - 光伏50ETF(159864)受利好催化单日涨幅近2% [2] 行业现状分析 - 光伏抢装带动2025年一季度业绩回暖 但全行业仍处于亏损阶段 产能出清持续进行 [2] - 头部企业或牵头建立产能规划协调机制 通过自律公约避免恶性竞争 引导资源合理配置 [2] - 新型电池技术量产效率持续提升 去银无银化技术突破加速产线升级迭代 [2] 行业发展趋势 - 自律机制完善与技术革新双轮驱动 行业有望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优化供给结构 [2]
治理汽车业“长账期”问题可探索强化立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02:47
行业政策与承诺 - 国内汽车企业自6月10日起公开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部分企业承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1] - 此次集体发声是为落实"反内卷"政策导向,避免无序价格战破坏行业稳定与高质量发展,同时响应2025年6月1日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1]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核心内容包括明确60日支付期限、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强化协同监管体系等[1] 价格战与行业现状 - 新能源汽车为争夺燃油车市场采取持续降价策略,带动乘用车价格整体下降,上游供应商承担了主要降价成本[1] - 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净利润率从2015年的9%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8%[2] - 2024年16家上市中国车企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为182天,而同期14家国际车企账期基本控制在60天内[2] -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3] 供应链问题 - 部分车企通过拉长上游供应商账期转移成本,让供应商承担融资成本,并要求下游经销商囤积库存(压库现象)[2] - 供应链金融从提高资金效率的工具演变成制约供应商的工具,导致行业金融化并积累脆弱性[2] - 应付账款占比偏高、账期过长的企业参与价格竞争可能进一步损失利润,不参与则可能影响销量和现金回流速度[3] 国际比较 - 大型国际车企基本实现60天内付款,首先是遵守法律的结果(如德国对延迟付款设有专门立法)[3] - 日本车企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稳定协作关系,强调生产质量、技术与稳定合作,而非压缩供应商利润空间[3] 治理建议 - 需要法治思维与系统思维治理支付账期过长问题,包括强化立法、明确对延迟付款的惩罚、禁止不合理压缩供应商利润等[4] - 应对车企零部件与材料实施更严格质量监管,提高消费者维权能力,避免降价导致的偷工减料和减配现象[4] - 需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确保竞争处于法律和安全红线之上[4]
吉利杨学良:行业自律是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
国际金融报· 2025-06-08 20:50
行业自律与公平竞争 - 行业自律是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需要全行业加强自律并坚持公平竞争 [1] - 虽然行业已签订《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但签约方是否信守承诺存在争议 [1] - 企业是行业自律的主体,企业不自律行业不可能自律,行业乱象根源在于人性的恶被放大 [1] - 企业应依法合规经营,通过相互监督和尊重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1] 内卷式竞争的影响 - 内卷式恶性竞争威胁行业健康发展,消费者也将深受其害 [2] - 内卷式竞争正在将中国汽车工业带向集体沦陷的险境,是最低级的自杀式竞争行为 [2] - 部分企业以"卷王"自居,扭曲市场机制并扰乱公平竞争秩序 [2] - 内卷式竞争可能将国家财政支持培育的良好产业生态带向邪路 [2] 企业应对策略 - 吉利明确表态反对内卷式竞争,承诺永远不搞内卷式恶性竞争 [2] - 吉利将坚持走开放式良性竞争道路,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打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等 [2] - 法律在行业自律失灵时应及时发挥作用,确保行业在法律框架内运行 [2] - 必须确保汽车行业透明度,让非法犯罪行为无处可藏 [2]
吉利杨学良:行业自律不能全靠人性,法律是自律失灵时的坚实后盾
新浪财经· 2025-06-07 17:23
行业自律重要性 - 行业自律是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企业需切实履行《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而非仅作为一纸空文 [3] - 行业自律需在安全、环保等核心问题上坚持公平透明原则,法治精神应在行业充分彰显 [3] - 内卷式恶性竞争(如价格战、人身攻击)破坏行业生态,是低级且自杀式的竞争行为 [3][5] 自律与法律的关系 - 企业是自律主体,其自律程度取决于人性约束,法律是自律失灵时的坚实后盾 [3][4] - 当前行业乱象源于人性负面因素未受遏制,需通过"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建立约束框架 [3][4] - 常压油箱和排放不达标事件是典型违法案例,需公开结论以维护行业公信力 [4] 企业行为规范 - 企业应相互监督尊重,避免损害公共利益(如以次充好、假冒产品)破坏行业形象 [4] - 竞争应围绕价格、价值、技术、品质等多维度展开,而非无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 [5] - 吉利、长安等车企明确反对内卷,倡导开放式良性竞争与合作共赢 [5] 行业共识与全球影响 - 内卷被视为可持续发展杀手,企业需守住法律、商业道德、可持续发展三条底线 [5] - 随着中国汽车全球影响力提升,自律成为实现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5] - 行业呼吁以自律为基石,共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展现实力 [5]
吉利杨学良重庆论坛再谈反内卷:治理行业乱象要从依法合规开始
中国经济网· 2025-06-07 16:34
行业自律与公平竞争 - 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强调行业自律是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呼吁企业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内卷式恶性竞争 [1] - 行业自律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不自律将导致整个行业无法自律,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 [1][2] - 同行间应相互监督、相互尊重,竞争应建立在依法公平、透明的基础上,不公平竞争是对同行的不尊重 [1][3] 吉利的发展策略 - 吉利承诺不参与内卷式恶性竞争,坚持开放式良性竞争,注重价值战、技术战、品质战、服务战、品牌战和企业道德战 [1] - 公司强调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不简单打价格战,而是通过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1]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一年从价格战发展为内卷式恶性竞争,甚至出现人身攻击等不良现象 [2] - 部分企业通过低价、超低价或低于成本价竞争,甚至制假售假、以次充好,破坏了市场秩序,引起国家部委高度重视 [4] - 2023年7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16家车企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但签约方是否信守承诺存在争议 [1][2] 政策与监管 - 国家发改委在5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重点提及内卷式竞争问题,指出部分企业的行为扭曲了市场机制,需加强整治 [4] - 治理行业乱象需从依法合规开始,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法律应在行业自律失灵时及时发挥作用 [3][4]
吉利汽车杨学良:加强行业自律 共筑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基石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6-07 15:42
行业自律与公平竞争 - 吉利汽车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呼吁全行业加强自律,坚持公平竞争,共同维护中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1] - 行业虽已签订《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但签约方是否信守承诺存在争议,行业自律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 [3] - 企业是行业自律的主体,行业乱象根源在于人性恶被放大及法律缺失或执行不力,需依法合规经营并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3] 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危害 - 内卷式恶性竞争是经济界和学术界公认的自杀式行为,可能将中国汽车工业带向集体沦陷的险境 [4] - 部分企业以"卷王"自居,扭曲市场机制、扰乱公平竞争秩序,并可能破坏国家财政支持培育的产业生态 [4] - 吉利汽车明确表态反对内卷式竞争,坚持走开放式良性竞争道路,聚焦价值、技术、品质、服务、品牌和企业道德战 [4] 行业呼吁与未来展望 - 杨学良呼吁全行业珍惜发展成就,避免为私利搞内卷式竞争,强调中国汽车工业成就得益于国家政策及财政补贴 [5] - 行业应团结一致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产业生态 [5]
吉利杨学良:内卷是最低级的、自杀式恶性竞争,呼吁行业自律
南方都市报· 2025-06-07 14:48
行业自律与公平竞争 - 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强调行业自律是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呼吁企业遵守《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2] - 承诺书包含四点核心内容:规范市场营销活动、避免误导性宣传、坚持质量为先、履行社会责任[2] - 杨学良指出行业乱象根源在于人性恶的放大和监管不力,强调法律应作为公平竞争的最后保障[2] - 公司认为内卷是"自杀式恶性竞争",明确表示吉利将永不参与内卷式竞争[2] 行业监督与法治建设 - 杨学良鼓励车企相互监督,倡导建立在依法公平、透明基础上的竞争[3] - 提及长城汽车举报事件已逾两年未决,强调必须给出公开结论以维护行业公信力[4] - 透露行业内部拆车测试结果与长城举报内容一致,认可长城汽车魏建军的"吹哨人"角色[4] - 重申中国是法治国家,所有经营活动必须合法合规[4]
三年价格战「急刹车」,汽车产业没有赢家
36氪· 2025-06-06 18:33
2025年5月末至6月初,中国汽车工业体系接连迎来两份重量级行业倡议。 5月31日,中汽协率先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直指无序价格战导致 的全行业利润危机。6月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紧急跟进,揭开了经销商体系在价格战冲击下 的生存困境。 这两份文件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渗透率突破40%的关键节点上,正经历"从规模 到利润"的剧痛转型。当新能源汽车从政策温室走向完全市场化竞争,持续两年的价格混战已让行业生 态发生深刻裂变。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中,2025年前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42.9万辆和43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3%和46.2%,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2.7%,标志着我国新 能源汽车产业正式迈入规模化普及阶段。 然而在产销两旺的表象下,行业利润率正经历断崖式下滑。2025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为3.9%, 低于同期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如果把时间倒退回2014年,彼时全国汽车制造业的营收不到 7000亿,但利润率约为8.99%。 价格体系的失衡,始于2023年的"国补退坡"。 随着延续13年的 ...
龙头二线融资能力分化,淡季来临或加速出清——光伏主产业链可持续经营梳理
2025-06-04 09:50
**光伏主产业链可持续经营梳理 20250603 关键要点总结** **一 行业与公司概况** * 行业为光伏主产业链 聚焦硅料 硅片 电池片 组件等制造环节[1] * 涉及龙头企业如通威 天合 晶科 晶澳 隆基绿能等[7][9] 以及二线公司如京运通 中利 上能电气 润阳 协鑫集成等[4][8] **二 行业核心动态与市场状况** * 2025年二季度起需求环比走弱 国内分布式光伏装机出现较大下降 美国市场因补贴政策不确定性导致需求疲软[1][2] * 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持续 新增产能虽停止但开工率自2024年上半年以来一路走低 叠加2023年下半年积累的大量库存 实际产出低于去年同期[1][3] * 市场化出清刚刚开始 行业自律在一定程度上拖住价格 使其处于边际成本定价合理范围内 避免企业亏损过于严重[1][2][5] **三 财务状况与现金流表现** * 行业平均负债率达历史高位67.5% 龙头企业负债率约50% 多数二线公司负债率高达70%-80%[1][9] 高负债主要由应付账款构成[9] * 2025年一季度经营性现金流转负 但较2024年同期有所改善 因高成本产品卖低价导致现金流失速度放缓[1][6] * 龙头企业融资能力强劲 通威 晶科 晶澳 天合等取得借款收到现金均有100亿上下 一季度筹资性现金流总计约300亿元[7] * 二线公司筹资性现金流显著下降 从2022-2023年每季度约100亿元急剧下降 2024年Q3接近零 2025年Q1虽略有回升但压力巨大[1][8] 仅少数公司如君达 金奥博通过IPO或股权融资获得资金 协鑫集成通过闪电配售和定增批文融资[8] **四 现金储备与偿债能力** * 光伏行业整体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2024年下滑后 2025年一季度回升至约1600多亿元 加上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计约1900多亿元 较去年增加100多亿元[11] 增长主要来自龙头企业融资[1][11] * 六家龙头企业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432亿元[11] 其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总额约600亿元 剩余700亿左右余量 速动比率维持在1左右 偿债能力强[15] * 二线公司现金储备从2024年的461亿元下降至290多亿元 两年减少三分之一[11] 其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合计约600亿元 存在300亿元资金缺口[14] 偿债能力受货币资金受限(如用于开具应付票据保证金)问题制约[9][10] **五 利润修复与环节差异** * 下游环节库存越低利润修复越明显 硅片 电池片因库存较少涨价效果较好[1][6] * 组件端虽可涨价但受美国出货减少影响利润受压制[1][6] * 硅料因高库存和低开工率导致经营利润受压制[6] **六 风险提示与未来展望** * 需警惕二线公司资金链断裂风险 若无法续贷或获得新融资可能出现财务危机[1][14] 6-8月市场淡季若组件价格进一步降至0.67元至0.65元之间(成本维持在0.70元左右)将加剧亏损压力[12][14] * 产能出清节奏仍需观察 国家层面未见明显产能出清措施[1][5] 地方政府支持偶有发生(如京运通获续贷)但总体数量不多[4] * 行业周期反转向上的可能性存在 因光伏作为清洁能源受国家政策支持 是银行眼中的优质资产 且部分公司经营状况改善[16] * 二线公司生存前景取决于能否成功续贷 获得新融资以及经营性现金流状况 需密切观察未来几个月的融资情况和经营表现[17]
多频道网络机构,自律他律都得有(倾听)
人民日报· 2025-06-03 05:43
政策监管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强对MCN机构等信用监管 [1] - 国家网信办部署"清朗·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违法违规行为 [8] - 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要求平台对MCN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9] 行业乱象 - 部分MCN机构存在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问题 [1] - 5家MCN机构共运营842个自媒体账号,长期使用AI工具批量生成不实文章进行"矩阵式"传播 [3] - 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MCN机构内容中标题含"震惊""速删"等煽动性词汇比例远超一般创作者 [4] 商业模式问题 - 部分MCN机构通过购买机器人账号、篡改播放数据等作假手段制造虚假流量 [5] - MCN机构与创作者常出现纠纷,存在利用优势地位订立不公平合同的情况 [5] - 行业存在"流量至上"导向,导致内容同质化、低俗化,损害优质创作者权益 [4] 治理措施 - 平台对违规MCN机构采取限制管理功能等措施,如某平台对"××星辰"限制30日 [9] -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联合平台和MCN机构发出行业自律倡议 [9]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MCN机构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要求履行内容审核义务 [10] 发展方向 - 优质MCN机构如成都某文化传媒公司,通过国风变装等内容一年内吸粉超千万 [11] - 平台将内容质量纳入流量分配机制,激励MCN机构追求更有价值的内容 [11] - 专家建议通过立法厘清MCN机构与网红博主之间的法律关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