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

搜索文档
惠泉啤酒20250604
2025-06-04 23:25
纪要涉及的公司 汇泉啤酒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经营绩效显著提升**:过去五年净利润分别增长 7.15%、44.66%、9%、28%和 21%,其中两个年度超 20%,一个年度近 50%;销量从 20.8 万千升增至 22.85 万千升,增长 10%;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 23.72%,创历史新高[2][3] - **产品优势明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品质,上头因子醛类物质浓度降至行业最低,总量小于 20 微克每升,乙醇含量小于 2 毫克每升;产品矩阵特色鲜明,有一麦啤酒等多个系列,满足不同需求且获多项荣誉;消费场景多元化,新兴场景如音乐节等成重要市场;高端啤酒销售占比达 50%以上[2][5] - **市场拓展有规划**:计划打造 1 - 2 个优势市场并向外扩展;成立新渠道部开发新式高性能渠道,如社区商超;在省外拓展市场,江西及其他省外地区占总销量 30%以上[4][6][25] - **产品多样化计划**:在现有小麦啤酒基础上推出 IPA 等品类,开发适合不同场景产品并提供定制化服务,完成柔性生产线技改[4][8] - **品牌建设有举措**:塑造品牌故事,围绕惠泉文化等强化建设;举办啤酒节等活动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10][11] - **产能优化措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智能化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推进智能仓储物流项目,降低成本提升效率[12] - **应对经济形势**:城镇化、新渠道和场景发展及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长带来机会,公司积极对接消费者,把握区域性品牌发展良机[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各单品销量占比**:小麦啤酒销量占比 50%,小仙欧骑士、初恋等各约 17% - 18%,小仙酿和欧奇士各占 10%[14] - **各渠道销量占比及变化**:餐饮渠道 30% - 40%,夜店渠道 15%,流通渠道 30% - 40%,商超 15%;夜店渠道下降,餐饮渠道从五年前 10%左右增至目前 30% - 40%[4][15] - **厂区布局及产能利用率**:主要销售区域在福建和江西,福建惠安主产区占总产量 50%以上,江西抚州厂占 35%左右,福建福鼎厂占 10%左右;产能利用率可支撑生产需求,但未达百分百,未来通过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扩展提升效率[17][18][19] - **泉州地区市场情况**:五年前销量约 5 万多千升,目前达 10 万千升,占比约 30%,增量主要来自餐饮和流通渠道[20] - **成本结构及原材料影响**:原辅材料成本占比约 20%,包装成本约 40%,职工薪酬约 10%,生产管理制造费用约 20%;2025 年包材价格稳定,大宗原材料采购控制到位,对毛利率有帮助[22] - **二季度情况**:2025 年天气好,生产情况不错,惠泉大单品稳定,中高端 1983 系列增长良好,全年销量预期乐观[23] - **高低端产品销售情况**:高端产品销售良好,升级型单品如“小仙”和“欧气”突出;低端产品走高高端路线,总量稍有萎缩但结构稳定[24] - **与燕京关系及考核**:与燕京独立经营管理,借助燕京平台技术攻关,惠泉根据自身业绩考核[27] - **分红政策**:自 2007 年以来每年持续分红 18 年,保持 30%现金分红比例,经营好时适当提升[28] - **未来市场规划**:2025 年提出“拓空间”战略,稳固基地市场并拓展外部市场,泉州基地市场占有率第一,继续打造优势市场[29]
啤酒争高,“新”意比拼
新浪财经· 2025-06-04 11:21
行业概况 - 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总产量3521 3万千升 同比下滑0 6% 行业营收萎缩5 7% 为食品饮料大类中唯一负增长品类 [1] - 头部啤酒企业营收 利润 销量普遍承压 市场格局剧烈洗牌 高端化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2] 市场格局变化 - 六大啤酒上市公司业绩显著分化 行业龙头普降 区域酒企逆势上升 燕京啤酒以146 67亿元营收超越重庆啤酒(146 45亿元)跃居行业第四 [3][11] - 百威亚太2024年营收62 46亿美元(约456 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 90% 净利润7 26亿美元(约53 0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 79% 中国市场销量下降11 8% 市场份额减少1 49% [5] - 华润啤酒 青岛啤酒 重庆啤酒营收分别为386 35亿元 321 38亿元 146 45亿元 同比分别下降0 76% 5 3% 1 15% [8] - 区域品牌表现亮眼 燕京啤酒净利润同比增长63 74%至10 56亿元 珠江啤酒营收增长6 56% 净利润大增29 95% [11] 高端化战略 - 百威亚太在中国高端市场占有率从2015年近50%降至目前40%左右 国内品牌通过高端化打开局面 [14] - 华润啤酒中高档及以上产品销量增长9%以上 喜力增长近20% 老雪 红爵销量翻倍 毛利率逆势升至42 6% [14] - 青岛啤酒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占比72 7% 奥古特A系列 尼卡希白啤等新品拉动均价提升 [14] - 8-10元价格带成为竞争焦点 燕京U8销量69 60万千升同比增长31 40% 占总销量17 3% [19] - 珠江啤酒高档产品营收39 04亿元同比增长13 97% 占比提升至68 12% 毛利率达45 06% [19] 精细化运营 - 头部企业加速转向个性化 精细化运营 通过音乐派对 嘉年华等活动强化品牌营销 [20] - 华润啤酒与歪马送酒合作布局即时零售 青岛啤酒"鲜啤1903"销售额同比增长20% [22] - 品类创新持续 燕京推出无醇啤酒 珠江开发低糖系列 百威亚太聚焦百威和哈尔滨两大品牌 [24] - 企业2025年计划差异化 华润加大品牌投入 百威聚焦产品组合 青岛瞄准"五新" 重庆推进数字化创新 [24]
小米集团-W(01810.HK):业绩超预期 IOT延续高速增长势头
格隆汇· 2025-06-04 09:53
25Q1业绩表现 - 25Q1收入1113亿元(yoy+47.4%),超BBG预期2.1% [1] - Non-GAAP净利润107亿元(yoy+64.5%),超BBG预期17.7% [1] - 手机业务收入506亿元(yoy+8.9%),低于BBG预期1.4%,毛利率12.4% [1] - IoT业务收入323亿元(yoy+58.7%),超BBG预期9.8%,毛利率25.2% [1] - 互联网业务收入91亿元(yoy+12.8%),超BBG预期0.2%,毛利率76.9% [1] - 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186亿元,超BBG预期0.8%,毛利率23.2% [1] IoT业务 - IoT收入增长主要受大家电驱动,25Q1大家电收入同比+113.8% [2] - 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超110/88/74万台,同比+65%/+65%/+100% [2] - IoT毛利率25.2%,同比+5.3pct,环比+4.7pct,超BBG预期21.3% [2] -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预计2026年年产300万台空调,2030年产值达100亿元 [2] 汽车业务 - 25Q1汽车销量7.6万辆,略超BBG预期7.5万辆 [2] - YU7将于7月上市,全系搭载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和激光雷达,续航最高835km [2] - 汽车业务毛利率23.2%,环比+2.8pct,超BBG预期20.8% [2] 手机业务 - 手机ASP达1211元,同比+5.8%,创历史新高 [3] - 大陆4000-5000元价位智能手机销量市占率24.4%,同比+4.6pct [3] - 大陆低于4000元以上价位智能手机销量市占率9.6%,同比+2.9pct [3]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2026/2027年收入4827/6127/7135亿元,同比+31.9%/+26.9%/+16.5% [3] - 预计2025/2026/2027年经调整净利润412/569/699亿元,同比+51.3%/+38.1%/+22.9% [3]
中国黑电的全球突破
2025-06-04 09:5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中国黑电行业、彩电行业、面板行业、Mini LED 行业、彩电代工行业 - **公司**:海信视像、TCL 电子、京东方、华星光电、彩虹股份、东旭光电、隆达电子、聚飞光电、隆利科技、三星、LG、茂佳科技、兆驰股份、康冠科技、冠捷科技、惠科、长虹、干照光电、信芯微、TCL 科技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中国黑电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现状**:中国彩电品牌崛起,全球市场份额突破,高端市场竞争力提升,盈利质量改善,市值增长;行业技术变化快、更新迭代迅速;历史回报率低,资本市场关注度不高,长期低效运营,但迎来新周期拐点 [1][2][4] - **趋势**:未来 3 - 5 年龙头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改善,有望占据全球领导地位;全球黑电市场集中度提升,中国品牌份额增长;彩电产品兼具娱乐和刚需属性,产业由创新驱动 [2][3][4] 龙头企业提升盈利能力策略 - **海信视像和 TCL 电子**:通过动态价格调整、大尺寸转型、高端化等手段修复盈利,减小面板成本波动;垂直整合、高端化投入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全球化竞争与市场拓展提升收入规模;对标韩系品牌,运营利润率有较大提升空间 [5] 彩电视像产业链环节及中国企业地位 - **产业链环节**:包括基础材料设计子行业,重要环节为面板和背光模组 [7] - **中国企业地位**:面板产能全球领先,上游核心配件国产率提升;主导面板生产,与台湾系及日韩系构成主要力量;在全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创新与投资保持领先 [7]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产业链转移 - **转移趋势**:从日韩到中国台湾再到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企业在传统液晶面板领域占主导,向上游材料和设备延伸,布局小尺寸 OLED 印刷显示技术 [7][8] - **市场地位**:2024 年中国大陆市场占有率达 66.5%,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合计占比 45.5%;日韩厂商战略性收缩 [7] 面板价格波动对下游黑电品牌盈利影响 - **影响**:面板成本占比高、竞争激烈,价格波动削弱下游黑电品牌盈利稳定性;历史上两轮面板价格上涨周期对整机厂商毛利率有负面压力,但波动幅度收窄;价格下行时,下游整机厂商毛利率提升不显著 [9] - **应对措施**:头部企业通过产品结构升级、规模效应及库存管理提效减小毛利率波动;中小二线品牌毛利率波动更大 [9] 面板行业发展趋势及对下游影响 - **趋势**:从强周期转向弱波动,步入成熟稳态运营阶段;龙头企业控产增效,向大尺寸、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10][11] - **影响**:下游整机厂商成本压力缓解,盈利预期改善;大尺寸结构性升级优化毛利结构;高世代线提升带来长期成本下降,推动大尺寸彩电普及 [10][11] 彩电代工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 **现状**:全球彩电制造产能集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地,ODM 代工产能八成以上在中国大陆;2020 年代工出货量增长,前十大专业代工厂出货占比高 [12] - **发展方向**:国产自主品牌淡化外部代工业务;一线品牌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壁垒;全球产能布局优化 [13] 彩电行业技术升级趋势 - **趋势**:Mini LED 技术成为关键趋势,适合大尺寸电视,解决显示问题,规避 OLED 风险,渗透高端电视等市场 [15][16] - **产业链现状**:产业链趋于成熟,电视已量产,成本下降,通过原材料优化和规模量产实现 [17] 全球黑电市场竞争格局演变及中国品牌机遇 - **演变**:行业集中度提升,2024 年全球黑电市场 CR4 达 56%;中国品牌份额增长显著,韩系品牌份额下滑 [18][19][20] - **机遇**:中国品牌在结构与技术升级背景下有更多发展机遇,有望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19] 不同市场情况 - **北美市场**:需求下滑,季节波动性明显;竞争激烈,三星排名第一,TCL 第二;中国品牌面临渠道挑战,需优化价格带和进驻渠道质量 [21][24] - **欧洲市场**:零售量下滑,韩系品牌为龙头;中国品牌在中高端产品上弱于韩系,有突破空间;品牌认知度提升,渠道逐步突破 [22][25] - **新兴市场**:部分国家处于渗透普及期,增长潜力大;由三星与 LG 主导,中国品牌市占率迅速提升 [23] 中国品牌营销与技术趋势影响 - **体育赛事营销**:海信和 TCL 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提升海外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 [3][27] - **技术趋势影响**:大屏化和高端化趋势明显,是黑电厂商盈利改善原因;头部厂商在大尺寸领域有优势,高端产品盈利改善显著 [28][30] 高端电视产品前景 - **前景**:发展前景广阔,新技术推动增长,中国品牌有望获取更多高端市场份额;中国黑电企业有望通过国补政策改善产品结构和盈利能力 [3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10 - 2020 年黑电板块年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 6.5%,远低于白电的 23.5%和消费电子的 14.4% [4] - 2017 年上半年 65 寸面板价格上涨导致下游厂商毛利率变化幅度在 2 - 4 个百分点左右;2021 年 5 月再次上涨几乎翻倍,但毛利率波动幅度仅为 2%左右 [9] - 2024 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产能中,中国大陆市场占有率达 66.5%,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合计产能占比 45.5% [7] - 2020 年彩电代工出货量增长至约 1.12 亿台,同比增长 5.7%,占全球总出货量 57%,同比提升 3.5 个百分点 [12] - 2024 年全球 Mini LED 出货量达 675 万台,首次超越 OLED [29] - 2024 年 TCL 在亚太地区出货量达 10.6%,拉美达 20.9%,中东非达 13.6% [23] - 2019 - 2023 年间海信在 18 个重要国家认知度提升 14 个百分点 [24] - 全球彩电平均出货尺寸从 2015 年的 39.2 寸升级到 2024 年的 53 寸 [28] - 2024 年新兴市场整体彩电零售量达 7,500 万台,高于北美与欧洲 [23]
小米集团-W(01810):25Q1点评:业绩超预期,IoT延续高速增长势头
华安证券· 2025-06-03 15: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5Q1小米集团收入利润均超出BBG预期,收入1113亿元(yoy+47.4%),超BBG预期2.1%;Non - GAAP净利润107亿元(yoy+64.5%),超BBG预期17.7% [5] - IoT受大家电驱动延续高速增长,毛利率改善显著;YU7上市在即,为汽车业务注入新增量;手机毛利率环比改善,ASP连续两季度双位数增长 [6][7] - 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收入4827/6127/7135亿元,实现同比+31.9% /+26.9% /+16.5%;预计实现经调整净利润412/569/699亿元,实现同比+51.3%/+38.1%/+22.9% [8] 各业务情况总结 整体业绩 - 25Q1收入1113亿元(yoy+47.4%),超BBG预期2.1%;Non - GAAP净利润107亿元(yoy+64.5%),超BBG预期17.7% [5] 手机业务 - 收入506亿元(yoy+8.9%),低于BBG预期1.4%,毛利率为12.4% [5] - 毛利率本季度达12.4%,环比+0.4pct [7] - 25Q1手机ASP达1211元,同比+5.8%,创历史新高;25Q1小米手机在大陆低于4千元以上价位的智能手机销量市占率达9.6%,同比+2.9pct;4000 - 5000元价位智能手机销量市占率在大陆地区排名第一,市占率同比+4.6pct至24.4% [7] IoT业务 - 收入323亿元(yoy+58.7%),高于BBG预期9.8%,毛利率为25.2% [5] - 主要受大家电驱动,25Q1大家电收入同比+113.8%,其中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超110/88/74万台,同比+65%/+65%/+100% [6] - 业务毛利率显著提升,达25.2%,同比+5.3pct,环比+4.7pct,超过BBG预期的21.3% [6] - 小米智能家电工厂预计今年11月投产,到2026年可年产300万台小米空调,到2030年产值有望达100亿元 [6] 互联网业务 - 收入91亿元(yoy+12.8%),高于BBG预期0.2%,毛利率为76.9% [5] 智能汽车等创新业务 - 收入186亿元,高于BBG预期0.8%,毛利率达23.2%,高于BBG预期的20.8% [5] - 25Q1汽车业务收入186亿元,毛利率达23.2%,环比+2.8pct,超过BBG预期的20.8%,一季度汽车销量达7.6万辆,略高于BBG预期的7.5万辆 [6] - 5月22日小米YU7正式发布,7月上市,相较SU7在多方面升级,全系搭载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和激光雷达,续航最高可达835km,小米汽车业务有望今年迎来销量、ASP和利润率的三重提升 [6] 财务指标总结 重要财务指标 |主要财务指标|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365,906|482,728|612,692|713,522| |收入同比(%)|35.0%|31.9%|26.9%|16.5%| |经调整净利润(百万元)|27,235|41,195|56,893|69,912| |同比(%)|41.3%|51.3%|38.1%|22.9%| |每股收益EPS|0.91|1.52|2.11|2.60| |市盈率(P/E)|53|32|23|18| [10] 财务报表相关指标 -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呈现了2024A - 2027E各项目的预期数据,如流动资产、存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还展示了回报率、增长率、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等相关比率,如总资产收益率、营业总收入增长率、应收款项周转天数、资产负债率等 [11]
公司零距离·新经济 新动能 | 从手术台到空间站 开立医疗全球“论剑”
证券日报· 2025-06-03 00:44
公司发展历程 - 2002年国内彩超市场被外资垄断,三甲医院彩超售价高达200-300万元人民币,公司创始团队提出填补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空白的目标[3] - 2004年推出首台国产全数字便携式彩超"SSI-1000",成本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技术水平达世界先进水平[3] - 2012年打破外资对内窥镜市场的垄断,2016年推出首款国产高清电子内镜"HD-500",2021年推出国内首台环阵超声内镜设备"EG-UR5"[8] - 2021年彩超设备"X5"成为中国空间站唯一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完成宇航员超声图像采集任务[5] - 2025年推出智慧内镜iEndo,算法算力达国际先进水平,并推出多种特殊镜体覆盖多学科[10] 技术创新与研发 - 首创"计算机软件成像"技术路径突破传统超声平台嵌入式系统架构限制[3] - 自研"凤眼S-Fetus"技术为全球首创,实现自动抓取、测量分析和超声质量控制,取得国内首个产前超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证[5] - 2024年研发费用4.73亿元,营收占比23.08%,研发人员841人同比增加16.48%,新增发明专利127项,其中23%涉及AI算法和影像融合技术[11] - 2025年推出C-Field+天工智能平台、极影HD-580内镜系统、"精卫"软硬镜摄像系统等新品[11] 产品与市场表现 - 已开发30余款超声医学影像设备和60余种探头,覆盖超声影像诊断全领域,与国内千余家三甲医院合作[5] - 彩超国产化率从零起步至2024年超50%[5] - 内镜国产化率从2021年约5%攀升至2024年20%左右[10] - 形成"内科+外科""诊断+治疗""设备+耗材"多产品线格局,四大业务领域包括超声医学影像、消化与呼吸内镜、微创外科和心血管介入[11] 临床合作与行业影响 - 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根据医生反馈改进产品细节如采用航空级复合材料降低手柄重量、优化机械传动比等[8] - 2022年设立国内首个国产内镜"产学研医"一体化平台,强调医疗技术需满足临床需求[9] -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活动和医工合作缩小与外资品牌差距,在国际学术会议上频繁与全球顶尖品牌同台竞技[7][10] 战略方向 - 坚定走高端化、专科化道路,目标进入心脏专科、妇产专科及技术门槛更高的介入性赛道[11] - 以技术带动规模增长,在细分领域做到全球技术领先,形成良性循环[12]
小米集团-W:业绩创历史新高,人车家全面突破-20250602
长江证券· 2025-06-02 15:2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丨维持 [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小米集团业绩创历史新高,人车家全面突破,预计25 - 2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3.9/557.5/700.8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2][5][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5Q1小米集团实现营收1112.93亿元,同比增长47.4%;归母净利润109.24亿元,同比增长161.2%;经调整净利润106.76亿元,同比增长64.5%;毛利率22.8%,同比提升0.5pct;归母净利率9.8%,同比增长4.3pct;经调整净利润率9.6%,同比提升1.0pct [2][5] 各业务情况 - 智能手机:2025Q1手机业务营收506亿元,同比+8.9%,毛利率12.4%;全球总销量4180万台,同比+3.0%,全球市占率14.1%,同比提升0.3pct;中国大陆销量1330万台,同比+40.0%,市占率18.8%,时隔十年重回第一;25Q1手机均价1210.5元,同比提升5.7%;25Q1在中国大陆销售高端机型占总销量25%,同比提升3.3pct;4000元以上机型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9.6%,同比提升2.9pct;4000 - 5000元机型份额达到24.4%位列第一,同比提升4.6pct;25Q1中国大陆智能手机线下份额达到12.1%,同比提升3.2pct [9] - IoT业务:2025Q1公司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58.7%,毛利率为25.2%,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2025Q1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13.9%,其中空调产品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长超65%,冰箱产品出货量超88万台,同比增长超65%,洗衣机产品出货量超74万台,同比增长超100%;2025Q1线上渠道小米品牌空调/冰箱/洗衣机销售量份额分别为11.8%/10.7%/8.2%,较上年同期分别+3.3/+4.6/+4.5pct,均价分别为2863/1685/1566元,较上年同期分别+25.4%/+13.4%/25.7% [9] - 汽车业务:2025Q1小米汽车业务营收181亿元,Q1 SU7系列实现交付75869辆,环比+8.86%;单车均价23.86万元,环比+2.01%;2025Q1亏损额为5亿元,环比大幅收窄50.2%;汽车业务毛利率为23.2%,环比+2.72pcts;单车亏损0.65万元;以SU7为基础,公司于5月发布YU7车型,预计2025年汽车业务将迎来利润拐点,贡献小米集团核心业绩弹性 [9]
小米集团-W(01810):业绩创历史新高,人车家全面突破
长江证券· 2025-06-02 13:4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6][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Q1小米集团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各业务表现良好,汽车业务盈利能力改善,预计2025年迎来利润拐点,将贡献核心业绩弹性,预计25 - 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3.9/557.5/700.8亿元 [2][4][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情况 - 2025Q1小米集团实现营收1112.93亿元,同比增长47.4%;归母净利润109.24亿元,同比增长161.2%;经调整净利润106.76亿元,同比增长64.5%;毛利率22.8%,同比提升0.5pct;归母净利率9.8%,同比增长4.3pct;经调整净利润率9.6%,同比提升1.0pct [2][4] 汽车业务 - 2025Q1营收181亿元,因小米SU7交付增加,Q1 SU7系列交付75869辆,环比+8.86%,单车均价23.86万元,环比+2.01%,亏损额5亿元,环比收窄50.2%,毛利率23.2%,环比+2.72pcts,单车亏损0.65万元,盈利能力改善源于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化,5月发布YU7车型有望延续成功,预计2025年汽车业务迎利润拐点 [6] 智能手机业务 - 2025Q1营收506亿元,同比+8.9%,毛利率12.4%,全球总销量4180万台,同比+3.0%,全球市占率14.1%,同比提升0.3pct,中国大陆销量1330万台,同比+40.0%,市占率18.8%,时隔十年重回第一,均价1210.5元,同比提升5.7%,高端化成效显著,高端机型占比和4000元以上机型份额提升 [8] IoT业务 - 2025Q1营收323亿元,同比增长58.7%,毛利率25.2%,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大家电收入翻倍以上增长,高端化战略见效,线上渠道空调/冰箱/洗衣机销售量份额和均价均有提升 [8]
小米集团-W(01810.HK):各业务表现亮眼 看好IOT与汽车持续增厚业绩
格隆汇· 2025-06-01 01:48
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112.9亿元,同比+47.4%,环比+2.1%,创历史新高 [1] - 调整后净利润106.8亿元,同比+64.5%,环比+28.4%,创历史新高 [1] - 毛利率22.8%,同比+0.5pct,环比+2.2pct [1] 创新业务(汽车) - 汽车业务营收185.8亿元,环比+11.5%,分部亏损收窄至5亿元 [1] - 汽车毛利率23.2%,环比+2.8pct,再创新高 [1] - SU7系列交付量达75869辆,环比+8.9% [1] - 汽车销售门店扩至235家,覆盖65个城市 [1] - 公司维持2025年75亿研发费用投入AI的指引 [1] - 2025年4月开源首个推理大模型Xiaomi MiMo,性能表现优异 [1] 手机业务 - 手机业务营收506.1亿元,同比+8.9%,环比-1.4% [2] - 手机毛利率12.4%,同比-2.4pct,环比+0.4pct [2] - 手机出货量41.8百万台,同比+3.0% [2] - 全球市占率同比+0.3pct至14.1%,维持第三 [2] - 中国市占率同比+4.7pct至18.8%,重回第一 [2] - 线下渠道市占率同比+3.2pct至12.1% [2] - 手机ASP同比+5.8%至1211元 [2] - 中国市场3000元以上手机出货量占比同比+3.3pct至25.0% [2] - 4000元以上价位市占率同比+2.9pct至9.6% [2] IoT业务 - IoT业务营收323.4亿元,同比+58.7%,环比+4.8% [2] - IoT毛利率25.2%,同比+5.3pct,环比+4.7pct [2] - 空冰洗出货量超110/88/74万台,同比增速超65%/65%/100% [3] - 科技家电收入同比+113.8% [3] - 平板电脑销量同比+56%达310万台,首次位列全球第三 [3] - 新零售店扩至1.6万家,2025年底有望实现2万家 [3] 盈利预测 - 2025/2026/2027归母净利润上调至396/534/659亿元 [3] - 2025年5月29日收盘对应2025/2026/2027年PE分别为32/23/19倍 [3]
菲仕兰中国新帅张展红:渠道下沉不冒进,全年双位数增长没问题
财经网· 2025-05-31 19:03
菲仕兰中国业绩表现 - 菲仕兰中国专业营养品业务已连续四年实现双位数增长,2024年一季度业绩远超预期,有望实现"五连"双位数增长 [1] - 2024年皇家美素佳儿三段产品销量超1000万罐,成为国内婴配粉单一SKU销量冠军 [1][3] - 皇家美素佳儿旺玥系列成为高端儿童奶粉品类增长最快的单品 [1][3] - 新推出的超高端有机皇家美素佳儿莼悦系列(单罐定价400元以上)销售超出预期 [3] 产品策略 - 菲仕兰中国采取稳健策略,避免在产品矩阵、价格策略或渠道体系上冒进 [1] - 公司注重平衡渠道,避免价格战,学习友商教训 [1] - 在婴配粉稳健成长基础上,对成人营养赛道持"择机进入"谨慎态度 [1] - 成人营养业务需考虑品类渗透率、消费弹性和量不足等问题 [1] - 菲仕兰关注成人营养品市场高端化趋势,将锁定目标人群和产品力优势择机跟进 [9] 渠道管理 - 菲仕兰已构建覆盖全国30个省市的大型零售渠道和超过3万家中小型门店的直连网络 [7] - 采取稳健方式推进下沉市场,通过不同系统推进分销体系覆盖 [7] - 线上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部分平台成交价一致,部分平台略高出20-30元 [8] - 与线上客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未来将探讨更多营销新模式 [8] - 成人营养品可借助母婴店渠道获得合作空间,延长用户生命周期 [1][9] 行业趋势 - 2023年婴配品类整体下跌5.9%,2024年一季度跌幅收窄至0.8% [7] - 婴配粉一段奶粉2024年Q1实现双位数增长,二段奶粉和超高端品类也实现正增长 [7] - 跨境渠道婴配粉增速从2023年的22%加速至2024年Q1的34.5% [7] - 高端品类成为婴配粉和成人粉体量增长的共同动力 [4] - 多个内外资品牌婴配粉业务回暖,如达能、雀巢、蒙牛、美赞臣、伊利等 [4][5][6] 产品创新 - 皇家美素佳儿旺玥系列单罐成交价约300元,帮助品牌快速建立高端儿童奶粉市场份额 [3] - 美素佳儿孕产妇配方奶粉(单罐300多元)主打低GI、少脂、0蔗糖,含320mg乳铁蛋白 [9] - 伊利成人奶粉市场份额提升至27.7%,计划向高端方向布局如驼奶粉等 [6] - 美赞臣中国启动"婴幼儿+儿童成人"双轮驱动战略 [5] - 达能推出售价310-360元的超高端新品爱他美至熠 [4]